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语文模第三模拟考试试题

2014-5-11 0:11:35下载本试卷

高三语文模第三模拟考试试题(三模)

语文试题

命题:安庆市高考命题研究课题组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词中,每组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抖/打 头色 螳臂车/安步

  B.慰/狼 佝/伛 方兴未/自怨自

  C.横财/强横 辟谣/精辟 厚占薄今/厚积薄发

  D.蹊跷/蹊径  歌曲/元曲 数见不鲜/鲜为人知

 2.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的运用正确的——句是  (  )

  A.神话是世代相承的口头文学,其中不少创作于有历史记载以前。

  B.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仅给社区的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有损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  

  C.写文章首先要言之有物,否则,无论文字如何优美,也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能打动读者。

  D.这里仅就我们常接触的几种关系谈个人的体会,一孔之见,姑妄言之,希望大家指教。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句是  (  )

  A.全国道德模范人物身上所体现的尊老爱幼、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反映。

  B.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负担越来越重,压力也越来越大,这自然有时代发展的客观原因,也关系到我们内心世界的波动。

  C.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越来越激烈的升学竞争和课业负担,使中学生的生活空间和活动范围变得日益狭窄,这成了——个焦点问题。

  D.走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不断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4.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外来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这值得我们重视。含有音译成分的外来词有:(一)纯音译,如布丁;(二)半音半意译,如千瓦;(三)音译加类别,如卡片;(四)音意兼译,如俱乐部。下列外来词依此顺序排列的选项是:  (  )

  A.嬉皮、啤酒、吉他、华尔街  B.吉他、华尔街、啤酒、嬉皮  ·

  C.吉他,嬉皮、啤酒、华尔街  D。啤酒、吉他、华尔街、嬉皮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和而不同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为实现和谐的

追求,中国文化提供了两大法宝,一是“和”,一是“中”。

  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人与人和睦相处,待人诚恳、互相关心、与人为善、推己及人,以

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为贵”一词出自《论语》,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主张借

礼的作用来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

想,表达了对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追求。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和”与“同”是中国文化所关注的一对含义不同的范畴。早在西周末年至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过所谓“和同”之辩。“和”是众多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同”是简单的同一。《国语·郑语》记载,史伯在回答郑桓公“周其弊乎”的发问时认为,西周最大的弊端就是“去和而取同”。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史伯这样区别“和”与“同”:“以他平他谓之和”,就是说聚集不同的事物而得其平衡,叫做“和”,“和”能产生新事物,所以说“和实生物”;“以同裨同”,就是说把相同的事物叠加起来,是不能产生新事物的。五声和,则可听;五色和,则成文;五味和,则可食。推及施政,则必须“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综合不同意见,防止偏于一端、专横独断,否则,则“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

  孔子曾提出“和而不同”的著名观点。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则同而不和。”他认为,君子能汲取别人的有益思想,纠正其错误思想,力求公允正确,绝不盲从,这叫“和而不同”;而小人只会随声附和,从不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叫“同而不和”。

  “和”是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的重要特征,其内涵十分丰富,充满了大智大慧的深刻哲理。“和而不同”的“和”,一是主张多样,二是主张平衡,对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事物,持以宽容的态度。“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提倡宽厚之德,发扬包容万物,兼收并蓄、淳厚中和的“厚德载物”的博大精神。

  “和”不是“同”,“和”是有矛盾、有斗争的。宋代张载在《正蒙·太和篇》中讲:有向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意思是说只要有一种事物、一种现象,必定有和它相对的事物和现象,两者免不了有矛盾、有斗争,最后解决的方法一定要求“和”。张载看到了宇宙世界、人间社会都是有矛盾的,但在矛盾的解决上他主张“仇必和而解”,而不是“仇必仇到底”。对立和斗争不应以一方消灭另一方作为最终的结局,而应是相辅相成,协调配合,趋向于“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中国文化合人生智慧充分体现这句“仇必和而解”之中,以和谐的方法来消除矛盾、解决矛盾,使事物向另一个更新的方面来发展,最后解决的方法一定是求和,不是让矛盾冲突扩大。只有“和”才有生机和活力,这种对待矛盾的朴素的辨证思想,对于我们实现和谐人生的理想是大有裨益的。

   (选自《中国人的人生智慧》)

5.下列对“和而不同”中“和”的内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汲取别人有益的思想,纠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力求公允正确。

  B.与人和睦相处,待人诚恳,互相关心,与人为善,推己及人,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C.对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事物,持以宽容的态度。

  D.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礼之用,和为贵”强调了在建立和保持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中礼仪的重要作用。

  B.史伯认为西周王朝统治者由于“去和而取同”,专横独断,直接导致了统治的崩溃。

  C.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普遍和谐的基本特质。

  D.“仇必和而解”的观点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现象,最后一定能找到求得和解的办法。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贯彻“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解决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冲突的问题。

  B.“和而不同”的主张既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C.利用包括“和而不同”思想在内的儒家学说维护统治,是我国封建社会长期保持国家统—的重要原因。

  D.在人际关系领域采取“求同存异”的做法是符合“和而不同”思想的,“求同”与 “不同”并不矛盾。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方苞,字灵皋,江南桐城人①。笃学修内行,治古文, 自为诸生,已有声于时。康熙三十八年,单人。四十五年,会试中试,将应殿试,闻母病,归刁侍。五十年,副都御史赵申乔刻编修戴名世·所著《南山集》《孑遗录》有悖逆语,辞连苞族祖孝标。名世与苞同县,亦工为古文,苞为序其集,并逮下狱。五十二年,狱成,名世坐斩。孝标已前死,戍其子登峄等。苞及诸与是狱有干连者,皆免罪入旗②。圣祖夙知苞文学,大学士李光地亦荐苞,乃召苞直南书房。未几,改直蒙养斋,编校御制乐律、算法诸书。六十一年,命充武英殿修书总裁。

  苞屡上疏言事,尝论:“常平仓谷例定存七粜三。南省卑湿,存粜多寡,应因地制宜,不必囿成例。年饥米贵,有司请于大吏,定值开粜,未奉檄不敢擅。 自后各州县遇谷贵,应即令定值开粜,仍详报大吏。谷存仓有鼠耗,盘量有折减,移动有运费,粜籴守局有人工食用。春粜值有馀,即留充诸费。廉能之吏,遇秋籴值贱,得谷较多,应令详明别贮,备歉岁发赈。”下部议行③。又言民生日匮,请禁烧酒,禁种烟草,禁米谷出洋,并议令佐贰官督民树畜,士绅相度浚水道。又请矫积习,兴人才,谓:“上当以时延见廷臣,别邪正,示好恶。内九卿、外督抚,深信其忠诚无私意者,命各举所知。先试以事,破瞻徇,绳赃私,厚俸而久任著声绩者,赐金帛,进爵秩。尤以六部各有其职,必慎简卿贰,使训厉其僚属,以时进退之,则中材咸处矜奋。”

  乾隆初,疏谓:“救荒宜豫。夏末秋初,水旱丰歉,十已见八九。旧例报灾必待八九月后,灾民朝不待夕,上奏得旨,动经旬月。请自后遇水旱,五六月即以实奏报。”下部议,以五六月报灾虑浮冒,不可行。

   (节选自《清史稿·方苞列传》)

  注:①今安徽桐城人。②给旗人做奴仆。③皇上把此事交给相关部门商量去办。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  (  )

  A.狱成,名世坐斩  坐:定罪,入罪

  B.应因地制宜,不必囿成例  囿:局限,拘泥

  C.又请矫积习,兴人才  矫:纠正

  D.深信其忠诚无私意者,命各举所知 举:举例,说出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年饥米贵,有司请大吏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B.先试事,破瞻徇,绳赃私  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自诸生,已有声于时  不者,若属皆且所虏

  D.召苞直南书房  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方苞本来要参加殿试的,可是因为母亲生病,便回家侍奉,后来因替戴名世的书作序而受到牵连下狱。

B.关于国家粮仓存粮的问题,方苞认为应当因地制宜,遇到米价上涨,应及时开仓卖米,然后再上报。

C.在兴人才方面,方苞提出,皇上应定时在朝廷上接见大臣,当面奖善罚恶,提拔有才的臣子,对六部的官员就要奖赏。

D.方苞的屡次上书言事,他的很多意见都被皇上采纳了,但是他要求五六月即报水旱之灾的建议并未被采纳实行。

第II卷  (非选择题  共120分)

四、(23分)

11.把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名世与苞同县,亦工为古文,苞为序其集,并逮下狱。(5分)

                     

(2)廉能之吏,遇秋籴值贱,得谷较多,应令详明别贮,备歉岁发赈。(5分)

                       

1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问题。(8分)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意蕴丰富,感情深沉。试简要分析。(4分) 

                    

  (2)试从景与情的角度对本诗作一点赏析。(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表述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句)(5分)

  ①人固有一死,    ,或轻于鸿毛。(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

  ③非淡泊无以明志,     。(诸葛亮《诫子书》)

  ④东隅已逝,    。(王勃《滕王阁序》)

  ⑤实迷途其未远,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⑦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

  ⑧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北方的盐

迟子建

 盐那雪白的颜色常使我联想到雪。在北方,盐与雪正如雷与电,它们的美是裹挟在一起呈现的。

盐与雪来历不同。雪从天上来,而盐来自地下。雪的成因与低沉的云气有关,而盐的提取有两种途径,其一是多年矿物质的沉积,其二是海水的凝结。不论它们来自天上还是人间,其形成都有一个浪漫的过程。云与海水作为雪与盐的载体,其氤氲与浩淼的气质总令人浮想联翩,谁能想到缥缈的云会化出那么轻盈、美丽、灿烂的雪花?谁能想到奔涌的海水会萃取出结晶、闪着宝石一样光泽的盐粒?

是北方的寒冷引得雪花翩跹起舞,还是姿态婀娜的雪的降临赋予了北方以寒冷?反正在北方,寒冷与雪花是一对孪生姐妹,它们总是结伴而来,形影不离。尤其在北方之北方,也就是我的故乡北极村一一那个夏至时能看到白夜的地方,每年的九月底就进入冬季了,雪花会与还没有享受够暖阳的我们不期而遇。初始的雪似乎还不大敢肯定这就是它们的落脚之地,所以雪下得斯文,有点小心翼翼的味道。一旦它们发现这片寒冷的土地使它们毫发无损,又能保持其明艳的肤色时,它们就一改矜持的姿态,沸沸扬扬的腾空而下,把大地染得一片洁白、一片苍茫。

 雪来了,天气越来越冷了。这时的北方大地寸草不生,看不到一抹绿色,所有的植物都成了寒冬的战利品,被彻底俘虏了,无声无息。我童年记忆中的北方人的餐桌上,是看不到新鲜的绿色蔬菜的。不似现在,运输的畅通和市场的发达,数九寒冬也能吃到来处南国的蔬菜。

盐在漫漫寒冬中披着它银色的铠甲在北方闪亮登场了。它其实在秋天就亮着她的白牙向北方女人微笑了。秋季是北方人腌菜的时节。家庭主妇们把还新鲜的豆角、辣椒、芹菜、黄瓜、萝卜、芥菜等等塞进形形色色的缸里,撒上一层又一层的盐,做成咸菜,以备冬季食用。北方人爱吃的、一直以来被大张旗鼓腌制的酸菜,更是缺少不了盐。盐被白花花的地撒向缸里的时候,会发出簌簌的声响,好像盐在唱歌。在秋天,山间的蘑菇也露出毛茸茸的头了,蘑菇除了晒干外,还可以用盐腌渍在坛子里存储起来,冬天时用清水漂出它的盐放在菜蔬最后的清香中。如果你问一个北方人,你们的灶房里什么物件最多?我猜十有八九的人都会冲口而出:咸菜缸!的确,腌酸菜的大缸,腌萝卜和芥菜的中等型号的缸,以及腌糖蒜和韭菜花的坛子等等,就像乐池上摆放着的形形色色的乐器一样,一进灶房,它们直扑你的视野,并且在你不小心碰撞了它们的时候,为你奏出或沉郁或清脆的乐声。

咸菜是北方人餐桌上的“正宫娘娘”,在寒风呼啸的日子里占据着统治地位,因而北方人较其它地区的人摄盐量大,形成了口重的习惯,似乎不多加盐的食物都是寡淡无味的。北方人对盐有种近乎崇拜的心理,靠力气生活的伐木工及家庭主妇,对盐的青睐可想而知。记得童年时看电影《白毛女》,看到白毛女在山洞里因为多年吃不到盐,而过早地白了少年头的时候,盐在我心目中还具有乌发作用,这印象一直延续至今,根深蒂固。现代膳食讲究低盐少糖,这与北方人对的巨大热情是背道而驰的。北方人心脑血管的发病率远远高于江南,其气候的寒冷与摄盐过量无疑是两大元凶。尽管如此,北方人对盐仍然像对老朋友一样紧紧相拥,人们并未将它当敌人一样警惕着,虽然冬季可以从副食品商场购得新鲜蔬菜,紫白红黄地点缀着餐桌,但在餐桌的上角,总会有几碟颜色黯淡的酱菜与之唱和着,有如一部歌剧在结尾时撕下的袅袅余音,它们呈现着旧时阳光的那种温暖与美好,令人回味。

在过去的岁月中,当我们吃着腌制的酱菜望着窗外的雪花、听着时光流逝的声音时,浓云会在深冬的空中翻卷,海水会在遥远的天际涌流。‘而当我们为着北方的冻土上所发生的那些故事无限感怀时,泪水一定来自大海,不然它为什么总是咸的?

因为有了寒冷,有了对寒冷尽头的温暖的永恒的渴望,有了对盐那如同情人般的缠绵和依恋,我想北方人的泪水会比南方人的泪水更咸

14、本文题目是《北方的盐》,可一开篇为什么却用相当的篇幅写雪? (4分)

                    

15、北方人对“盐”怀有怎样的情感和态度?为什么会如此?请简述。(6分)

                     

16、结合文意回答下列两个问题。(6分)

(1)“我想北方人的泪水会比南方人的泪水更咸。”这句话在文中有何含意? (3分)

                             

(2)最后一段文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分)

                             

 17.本文修辞运用生动传神,语言形象且富有意蕴,请举出一例加以赏析。(6分)

                             

 六、(15分)

 18.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接力口号是:点燃激情传递梦想。试简要赏析该口号的含义和特点(5分)

                            

19.请仿照示例,以“拼搏”为主题续写一段。要求每行语句不与第一段完全重复,句式基本对应。(6分)

示例:                   续写:              

你不知流过多少汗水,                            

汗水流过你又继续奋斗;                           

你不知流过多少泪水,                            

泪水擦干你又继续登场。                            

因为你心中有一个响亮的词汇,                        

它的名字叫“拼搏”。                             

——“拼搏”是汗水和泪水的结晶。                      

20.《咬文嚼字》总结2007年度10大常犯语文差错,其中第10项诗词引用错误是:每到中秋节时,媒体上常会引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往往把“生明月”误为“升明月”。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请简要分析“生”与“升”二字在诗句表达效果的差异所在。、(4分)

                 

                 

七、写作(60分)

21.在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60分)

 (1)读下面材料,然后根据要求作文。

2007年9月祭孔大典上, “国人不可不知的五句《论语》经典”揭晓,分别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这五句最能体现孔子思想精华的经典名句,将被推荐给北京奥组委的迎宾语,以体现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的理念,表达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人民对四海宾朋的热情欢迎。

可结合五个名句,也可任选其中一个名句,根据你的感受和认识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800字以上。

 (2)请以“色彩的联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8年安庆市高三模拟考试(三模)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C

2.D(A“世代相承”,是世代继承或承受,不当,应为“世代相传”;B“差强人意”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不合语境;C“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指外表很华美,本质很坏的人与事,形容文章不当,应为“华而不实”。)

3.A(B项结构混乱,因果倒置,最后一句应改为“也与我们内心世界的波动有很大关系”。C项“越来越激烈”与“课业负担”搭配不当,“生活空间和活动范围”有交叉,不宜并列。D项成分残缺,在“最”字前加在一“以”字。)

4.B

二、(9分,每小题3分)

5.B(从原文尤其是第四段看,“和而不同”的“和”主要是思想、观念层面的概念,其内涵可以从文章对孔子原话的阐释得知,而B项则是从“仁”的角度解释“和”的)

6.D(A项错在把“礼”和“礼仪”混为一谈;B项,错在原文认为“去和而取同”是西周的最大弊端,而“直接导致了统治的崩溃”并非史伯的观点。C项,错在扩大了“和”的外延,孔子主要是从人际关系角度提出“和而不同”主张的。)

7.C(封建统治者的确是利用儒家学说来维护其统治的,但是“和而不同”思想不在其内,因为“和而不同”思想与思想专制格格不入的)

三、(9分,每小题3分)

8. D(举:推举,推荐。)

9. D(A介词,引出对象;介词,表示被动。B介词,用;介词,因为。C动词,是;介词,替。D于是,就。)

10. C (“当面奖善罚恶,提拔有才的臣子,对六部的官员应要奖赏”错。)

四、(23分)

11.(10分) ⑴戴名世和方苞是一个县的人,也擅长写作古文,方苞曾为他的文集作序,因此一并被逮捕入狱。(5分)

 ⑵廉洁有能力的官吏,在秋天买进的粮食价格低,得到的谷物多,应当让他们详细注明,另外存放,以备荒年开仓赈灾。(5分)

12.(8分)(1)“少孤为客早”感叹个人早年不幸且飘零不定,“多难”点出身逢乱世,“识君迟”暗示知音难觅以及对友情的珍视,感情沉郁。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4分)

(2)前四句写送别的节令、环境等悲凄之景,后四句抒发身世之悲和惜别之慨。这首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4分)

13.(5分,任选5空,每空1分)①或重于泰山 ②千载谁堪伯仲间 ③非宁静无以致远 ④桑榆非晚 ⑤觉今是而昨非 ⑥齐彭觞为妄作 ⑦哀民生之多艰 ⑧唯见江心秋月白

五、(22分)

14.(4分)①盐与雪的颜色相同且都有一个浪漫的形成过程,易于产生类似的联想。(2分)②雪的降临赋予了北方以寒冷,天气的寒冷引出北方餐桌上的咸菜,再引出与北方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盐。(2分)。

15.(6分)①北方人对“盐”怀有巨大的热情和近乎崇拜的心理。(2分)

②因为“盐”是力量的化身,它与北方人的生活息息相关。(2分)它呈现着北方人对昔日的温暖与美好生活的记忆,令人回味。(2分)

16.(6分)⑴盐是和过去的岁月、和北方人的情感与生命融合在一起的;它体现了北方人生活的艰辛及对温暖生活的永恒渴望。(3分)

⑵通过议论抒情来深化主题,由对北方盐的赞美升华到对北方人的赞美。(3分)

17.(6分)示例:“盐在漫漫寒冬中披着它银色的铠甲在北方闪亮登场了。它其实在秋天就亮着她的白牙向北方女人微笑了。”(1分)“银色的铠甲”“亮着她的白牙”展示了盐的色彩之亮丽;(2分)“闪亮登场”“微笑”描绘盐的行为,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盐的情怀,盐对北方人的重要及其与北方人的亲密关系。(3分,能举例,指出修辞手法及意蕴即可)

六、(15分)

18.(5分)一是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和北京奥运会举办理念,与“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主题口号有关联,体现了北京奥运会信息传播的一致性;二是富有激情和情感色彩,“点燃”和“传递”两个动词充分体现了火炬接力的特点;三是句式简短,琅琅上口,有感染力。

19.(6分)示例:      你不知挂过多少奖牌,

奖牌摘掉你又立刻前进;

你不知捧过多少奖杯,

奖杯放下你又重上赛场。

   因为你心中有一种崇高的精神,

它的名字叫“拼搏”

    ——“拼搏”是登上领奖台的阶梯。

20.(4分)一个“生”字气象万千,出神入化,是诗中的传神之笔;误为“升”字则成了直白的写实,既不忠实于原著,又削弱了诗的意境。

七、(60分)

21.(60分)参照2007年安徽卷作文评分标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方苞,字灵皋,是江南桐城人。知识渊博,修身谨行,攻读古文,从他还是诸生时,就已经闻名于时了。康熙三十八年,中举人。康熙四十五年时,会试考中,准备参加殿试,听说母亲病了,就回家侍奉。康熙五十年,副都御史赵申乔弹劾戴名世所著的《南山集》、《孑遗录》里有大逆不道的话,弹劾的奏章里涉及到方苞的族祖父方孝标。戴名世和方苞是一个县的人,也擅长古文,方苞曾为他的文集作序,因此一并被逮捕入狱。康熙五十二年,案件审结,戴名世判斩首。方孝标已经在此之前死了,就把他的儿子方登峄等人远戍边疆。方苞以及那些和这个案子有牵连的,都免除死罪,判入旗藉。康熙向来就知道方苞的文采学识,大学士李光地也举荐方苞,康熙就把方苞调到南书房。不久,改任蒙养斋,编校御制乐律、算法等书。康熙六十一年,命令他担任武英殿修书总裁。

方苞常常上书言事,曾说:“平常官仓的米谷按定例储存七成,卖出三成。南方各省地势低,多潮湿,存粮卖粮多少,应当因地制宜,不一定拘泥定例。年成不好,米价昂贵,有关部门请示上级,按既定价格卖米,没有上级命令,不敢擅自行动。从此之后,各州各县遇到粮价贵时,应当立即下令按既定价格卖米,然后再详细地汇报上级。粮食存在仓库里会因老鼠偷吃而消耗,数量会有减少,运送粮食要花运费,卖米买米看守粮仓要支付人工伙食费用。春天粮价高时卖粮,(多出来的钱)就留下来充当以上各种费用。廉洁有能力的官吏,在秋天买进的粮食价格低,得到的谷物多,应当让他们详细注明另外存放,以备荒年开仓赈灾。”皇上把方苞的意见交给有关部门商议实行。方苞又曾说老百姓生活日益匮乏,请求禁止酿酒,禁止种烟草,禁止粮食出洋,并且让州县的副职官员督促老百姓种植养殖,当地士绅帮忙疏浚河道。又请求改变积久的陋习,举荐人才,(上书)说:“皇上应当按时接见大臣,分辨忠奸好坏。那些忠诚无私的朝内九卿大臣,朝外封疆大吏,让他们各自举荐了解的人。先让那些人做事,破除照顾(亲近之人)和徇情之事,制裁贪赃枉法,对那些任职很久有好名声政绩的,赐给他黄金布帛,加官晋爵。尤其是因为六部各有职责,必须谨慎选用州县长官和副职,让他们能教导好下属,按时进退,那么普通官员都会努力勤奋的。”

乾隆初年,上书说:“救荒工作应该预先准备。夏末秋初之时,是发大水还是干旱,已经能看到十分之八九了。按照旧有惯例,上报灾情必须等到八九月之后,受灾百姓从早晨已经等不到晚上了,可官员上奏再得到救灾命令,动不动就要经历十天一个月。请求今后遇到水灾旱灾,五六月份就按实情上报。”皇上发到有关部门商议,因为五六月份报灾考虑到虚浮不真实,不能实行。

© 2002-2014 小荷作文网www.zww.cn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版权说明 鄂ICP备05002343号 武汉市公安局备案号:4201502084
查找作文   要 作文投稿,请先 注册 联系邮箱: xhzww@126.com 收藏小荷 ,以免忘记 问题答疑 QQ 782880378 有问题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