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2003年5月高三统一练习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6页,第Ⅱ卷7至13页。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践踏 信笺 把盏言欢 临行饯别
B.稍息 树梢 刀剑出鞘 不屑一顾
C.弹劾 遗骸 垓下之围 言简意赅
D.辍学 啜泣 缀文成篇 拾掇东西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直言 仗义执言 棘手 痛心疾首
B.出气 出奇不意 休憩 休戚与共
C.淹没 湮没无闻 义气 意气相投
D.刺骨 悬梁刺股 抱怨 以德报怨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文字虽然不是语言的______记录,但它必得拿语言做基础。
②美英两国将土耳其作为有力筹码,以争取在三月份的战争中能有效地________萨达姆的军队。
③这一次,他的热情使我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告别时,他再三说:“欢迎老朋友再次到我家__________。”
④他出身于中医世家,祖祖辈辈_________下来的治疗秘方使他治好了很多病人在大医院都没有根治的疑难杂症。
A.如实 牵制 做客 留传
B.如实 遏制 做客 流传
C.真实 遏制 作客 流传
D.真实 牵制 作客 留传
4.下列各句中加黑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巴以冲突不断升级,伊拉克国内动荡不安,中东局势充满变数,令许多旅游者和投资者退避三舍。
B.中国电信以先进技术为依托,亦步亦趋紧跟世界发展潮流,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
C.有些人对民间剪纸瞧不起,认为这只是下里巴人创造的玩意儿,没有艺术价值,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D.近年来,《苹果日报)在香港引起的报业大战,杀得天昏地暗、人仰马翻,使整个报界风声鹤唳。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年来,由于国际市场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订单的减少,直接导致了以加工型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速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B.最近,我市出台并实施了“交通事故现场快速处置法”后,大大缓解了事故现场对道路通行的影响和拥堵,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C.针对中国新一代家用电脑发展趋势,一贯以技术领先、功能创新闻名的恒利科技电脑公司计划在近期率先推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一代家用电脑产品。
D.12月18日,“长运1号”长江渡船因与一滚装船发生碰撞而沉没。目前,对沉船事故的打捞工作仍在进行当中。
6.将下四句话填在下面的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张旭的草书,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速骇人,________把悲欢感情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
A.如同杜甫的诗一样,沉郁顿挫。
B.如同李白的诗一样,无所拘而中墨绳。
C.如同李白的诗一样,是一种“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
D.如同杜甫的诗一样,是一种内容和形式相统一人工美。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化学可以粗略地看作是研究从一种物质向另一种物质转化的科学。传统的化学虽然可以得到人类需要的新物质,但是在许多场合中却未有效地利用资源,又产生大量排放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绿色化学是更高层次的化学。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的转变可以看作是化学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绿色化学可以变废为宝,可以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绿色化学是环境友好技术(environmental benign technology)或清洁技术(clean technology)的基础,目前绿色化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使化学反应及其产物具有以下特点:(1)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2)在无毒无害的反应条件(催化剂、溶剂)下进行;(3)具有“原子经济性”,即反应具有高选择性,极少副产品,甚至实现“零排放”;(4)产品应是环境友好的。此外,它还当然应满足“物美价廉”的传统标准。要同时达到这些要求,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化学家们在设计绿色化学反应时,要打开思路去考虑。不仅要设法改进现有的化学反应,而且需要寻找新的能源和化学原料。
150年前,人类的能源和大多数工业有机化学物品都来自植物提供的生物质(biomass),少数来自动物物质。后来煤和石油成为了人类的主要能源和有机化工原料。今天95%以上的有机化学物品来自石油。但是地球上的煤和石油储量是有限的,而且从上世纪60年代末以来,人类已经逐渐认识到煤和石油化学工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科学家们已经开始考虑如何重新利用生物质代替煤和石油来生产人类需要的化学物质。地球表面每年接受直接从太阳辐射来的能量大约是地球上所有已知的煤、石油、天然气和含铀物储藏的能量的10倍,大约相当于全世界人类每年消耗能源的1.5万倍。地球上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捕获到约1%的太阳辐射能,如果更有效地利用它们,就可以解决人类的能源和有机化工原料的需求。
从生物质中提取出的蔗糖和葡萄糖可以作为原料,在细菌发酵和(或)酶催化作用下生产出我们需要的化学物质。生物质主要有两类:淀粉和木质纤维素。玉米、小麦和土豆是淀粉类的代表,农业废物(例如玉米杆和麦草杆等)、森林废物和草类是木质纤维素的典型。地球上最多的生物质是木质纤维素,其中最丰富的成分是纤维素。事实上,纤维素也是生物圈中最丰富的有机物,因此探索如何把它们用作便宜的化学原料是将来用生物质代替煤和石油的关键之一。与淀粉一样,我们也可以用纤维素生产葡萄糖,但困难得多。首先,大多数纤维素处于结晶态因而难以水解。第二,在纤维素中葡萄糖单体之间是由b一1,4化学键联结的,它们比淀粉中的a-1,4键更难水解。第三,纤维素是紧密地与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联结在一起的,这妨碍了纤维素的降解,因而使过程更加复杂。
7.第一自然段阐述了传统化学与绿色化学的区别,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传统化学研究一种物质向另一种物质的转化,绿色化学则研究新的能源和化学原料。
B.传统化学经常不能有效地利用资源,绿色化学可以变废为宝,大幅度提高经济利益。
C.传统化学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绿色化学是环境友好技术或清洁技术的基础。
D.传统化学被称为“粗放型”,绿色化学被称为“集约型”。
8.第二段最后一行画线的句子中“它们”指代的是
A.利用生物质代替煤和石油生产的人类需要的化学物质。
B.地球表面每年接受的直接从太阳辐射来的能量。
C.全世界人类每年消耗的能源。
D.地球上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捕获到的太阳辐射能。
9.第三段作者说明的重点是
A.淀粉和木质纤维素同样可以生产出我们所需要的化学物质。
B.从淀粉中提取葡萄糖比纤维素容易。
C.纤维素是生物圈中最丰富的有机物,用来生产化学物质很便宜。
D.探索如何把纤维素用作便宜的化学原料是用生物质代替煤和石油的关键之一,但用纤维素生产葡萄糖困难重重。
10.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绿色化学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B.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发展生物质化学工业同样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C.说绿色化学是环境友好技术或清洁技术的基础,是因为它具有“原子经济性”,即反应具有高选择性,极少副产品,甚至实现“零排放”。
D.寻找新的能源和化学原料的途径是,重新利用生物质代替煤和石油来生产人类需要的化学物质。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云,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①。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②,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③,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已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臧,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偃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④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驾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⑤,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
【注】①繻,用作通行证的帛。②传,凭证。③制,帝王的命令。
④横草,使草偃卧。⑤孤于外官。孤,远。外官,指使者之职。
11.对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徐偃使行风俗 行:推行
B.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 矫:强硬地推行
C.干名采誉 干:求取
D.臣宜被坚执锐 锐:锐意
12.《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各句中加黑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徐偃使行风俗
B.安危之势,呼吸成变
C.国家不足以为利害
D.窃不胜愤懑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的词,词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武帝异其文 ②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①弃繻而去 ②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C.①以从民望,干名采誉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D.①且盐铁,郡有余臧 ②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终军报国心愿的一项是
①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 ②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
③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 ④驽下不习金革之事
⑤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⑥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③⑤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军十八岁就被选为博士弟子,他去长安上书过关时,拒绝接受通行证,认为自己此去一定能够得到皇帝的重用,不会再返回。
B.徐偃受命出使外国,不遵守法纪,独断专行,胡作非为,事后还巧言狡辩,终军受命审理此案,严厉地驳斥了徐偃,使他理屈词穷。
C.当要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表示:自己早有冲锋陷阵之心,现在愿意出使匈奴,全力以赴,当好使者的助手,保证完成任务。
D.终军请缨赴南越,并且成功地完成了说服南越王的任务,只是因为南越发生了内乱,使他功败垂成,年仅二十多岁就为国捐躯。
第Ⅱ卷(共105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6页,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题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四、(15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1),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2)。如果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1)盖石性坚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南园十三首(其一)
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1)第二句中的“越女腮”比喻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四两句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4分)
(1)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3)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洵《六国论》)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冬日香山
梁衡
①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②开三天会,就住在公园内的别墅里。偌大个公园为我们独享,也是一种满足。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阴的世界;秋天时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色色的服装,南腔北调的话音,随处抛撇蹬果皮、罐头盒,手提录音机里的迪斯科音乐,这一切将山路林间都塞满了。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净的世界。
③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头挑着些已弹去种籽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溶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厚厚的绿齿,绒绒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连路边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奔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④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虬劲的枝,枝上持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树皮在寒风中成紫红色,像壮汉羞脸。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 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如在涅槃,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了。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与松作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作一些铺垫。你看他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他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他不因风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
⑤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你看这山,他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她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这气,她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
⑥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
19.作者开篇提到“香山性格的那一面”具体含义是什么?既然香山有“那一面”性格,当然应当有另一面性格,请用一个句子概括香山的另一面性格。(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寂然不动”显然有违常理,请从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章第③段,主要是把冬日的香山同春、夏、秋三季的香山作对比,好处是什么?在第四段开头,作者描写松树时,为什么要“与春夏相比”,而不是与春夏秋相比?(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提到香山,人们的印象都是它满山的红叶,但这篇散文却选择了冬日香山这一角度来写,说明作者是一个非常喜欢“虚静世界”不喜欢“游客满山”的“人的世界”的人。
B.全文以作者冬游香山的游踪为线索,把一路所见到的夹道的丁香,层层片片的灌木,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路旁的巨石,不变的松柏,山脚旁的翠竹,茫茫的烟霭,隐隐的亭台慢慢写来,但以对香山巨石的描写作为主体。
C.作者提到苏轼夜深人静时游承天寺的内容,采用的是类比的方法,让读者十分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冬游香山的那份“神清气朗”的感觉。
D.文章多次提到“清”“静”,结尾“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与文中的内容呼应,表明文章的中心是表现作者游香山而感受到的“清”“静”之美。
E.第三段中,作者把过去来时所见的丁香、灌木、绿草和现在所见的了香、灌木、绿草作对比,从而突出了冬日香山的“草木去而山石显”的特点,为后文作者的感悟作了很好的铺衬。
[ ][ ]
六、(12分)
23.用“考生和高校”作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愿意。(4分)
近两年来试行的春季高考,一方面增加了高校选拔人才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考生选择高校的机会,因此受到高校和考生的普遍欢迎。
考生和高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句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
(可适当增删个别字)(4分)
白日里浑然一片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激流直下陡壁的雄浑像铜管齐鸣;万道细流汇于山谷的厚重像倍司轰鸣;那清脆的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来的清泉;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读下面题为“如果”的诗,仔细揣摩内容和形式,补写出其中空缺的句子。(4分)
如果你是大河,_______________;如果你是果树,何必为暂时没有结出果实而着急;如果你是春色,_______________;如果你就是你,那就静静地微笑沉默不语。
七、(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小男孩在草地上发现了一个蛹,他把它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身体似乎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小孩儿看着于心不忍,于是,就拿起剪刀把蛹壳剪开,帮助蝴蝶脱蛹而出。可是,这只蝴蝶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它便死掉了。
小蝴蝶死掉了,它会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小蝴蝶之死”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或叙写经历,或抒发情感,或展开议论,或编述故事,或展开联想、想像等。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作文评分标准
一类卷(50-60分)
紧扣题意、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二类卷(40-49分)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三类文(30-39分)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
有一定内容、但不够充实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四类文(29分以下)
偏离题意、或立意不当
中心不明、空洞内容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参考答案
1.B 2.B 3.A 4.D 5.C 6.B 7.A 8.D 9.D 10.B 11.C 12.C 13.C 14.D 15.B
16.译文:
凡是石头掉在河中,都应该到上游去寻找。这是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土的性质疏松轻浮,水冲不动石头,水产生的反激的力量,必定在石头下面的迎水处冲击沙土形成坑穴、而且越冲越深,坑穴到了石头下面一半时,石头必定倒滚到坑穴中。象这样又第二次冲沙成坑,石头又第二次倒滚,石头如此不停翻滚,于是就逆流而上了。
17.(1)比喻小花大花红白相间所呈现出的娇嫩动人的景象。
(2)蕴含着对于生命的不可避免的逝去的悲哀。(如许之春色,亦将花落香消,随时光流逝而销歇。)
18.(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评分标准:多写、少写、错写该小题即不得分。
五、19.(1)香山冬日表现出来的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2分。“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必须都有。)
(2)香山春、夏、秋三季的妩媚、丰腴、绰约的美感。(2分。答“妩嵋、丰腴、绰约”而不答“美感”之类的词语给1分;写成三个句子不给分)。
20.(1)用来表现作者内心澄静、安闲,天地如同静止了一般的心境。(2分。有“内心”“心境”等词语给1分;有“澄静”“安闲”“天地如同静止了一般”等意思给1分)
(2)由于树高大(或参照物不明确单一),因而短时间内难以看出它移动。(有“树高大”或“参照物”等意思可给1分;有“短时间”或类似词语给1分。)
21.把冬同春夏秋三季比较,是为了突出冬日香山的“清、静”、“草木去而山石显”的待点(3分);只把春夏与冬比较,是为了突出香山“草木变”而“松柏不变”的特点,而“秋”在这点上与冬相近,不能突出冬日香山的这一特点。(3分)
22.C E(A项作者认为香山四季各有特点,所以文中抓住香山冬日来写,仅是写作的主题的需要,与作者心理性格无关。B项以对香山的山石、松柏的描写为主体,从而表现主旨。D项主旨是冬日香山所给人的感受,即铮铮铁骨与浩浩正气。)
六、23.(考生和高校)普遍欢迎近两年来试行的春季高考,因为它一方面增加了考生选择高校的机会,另一方面增加了高校选拔人才的机会。
(被动变主动2分,两个“一方面”顺序颠倒2分)
24.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来的清泉;那厚重像倍司轰鸣者,是万道细流汇于山谷;那雄浑像铜管齐鸣者,是激流直下陡壁。
(句式调整2分,顺序调整2分)
25.仅供参考:何必为一朵浪花的消逝而伤心 或何必在乎别人把你说成小溪/何必为一瓣花朵的凋零而叹息 或何必在乎别人说的华而不实。
七、请参考高考阅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