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北京西城02-03年高三语文模拟(二)

2014-5-11 0:12:08下载本试卷

北京西城02-03年高三语文模拟(二)

 

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12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Ⅰ卷答案涂在机读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的加黑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乏 振聋发 不成军 功亏一

B.惟 鞠躬尽 出类拔 不及防

C.动 相以沫 生性弱 子可教

C.寒 宾夺主 赫一时 大肆

2.下列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一位代表激动地说,党的干部要敢于碰硬,要有为民造福的远大抱负,不能只想自己加官晋爵。

B.我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一惯主张是:在联合同框架内政治解决问题,采取一切措施尽力避免战争。

C.经验表明,我们在工作中应该抓典型、树标杆,以点代面,榜样的力量会引出竞相上进的局面。

D.那小伙子平时十分腼腆,很少说话,没想到登上这样大场面的国际讲坛,竟能庞征博引,侃侃而谈。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老师和同学的误解让班长感到十分___________,他把头扭向一边,不愿让同学们看见自己的眼泪。

②发言人当即表示,中国中央政府愿意与台湾政府早日接触,在一个中国的___________,什么问题都可以谈。

③他的诗作大多是关于爱情和人生的玄想,流露着凄惘和___________的色彩,但也有一些内容健康,格调明朗。

A.委屈 基础上 神秘 

B.委屈 前提下 神秘

C.委曲 基础上 神奇

D.委曲 前提下 神奇

4.下列各句中加黑的虚词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人们不但从报纸上、广播里,就是从自己的家里也能感受到我们整个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

B.该公司去年曾有过一次违规尚且不论,单说这一次查出的偷税款竟达几十万元,就该依法制裁。

C.初唐文人精神健旺,“喜纵横任侠”是当时文人的风尚,政治上,他们往往少高谈“济苍生,安社稷”。

D.隋唐统治者为扩大统治基础,实行了科书制,通过明经、进士等种种名目的考试,来选取官吏。

5.下列各句中加黑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多利之死,说明克隆动物的寿命还存在问题,将尚不成熟的克隆技术用于人类,实属暴殄天物的犯罪行为。

B.对这两支球队之问多年的积怨,球迷们早已讳莫如深,无需赘言;究竟哪队技高一筹,今晚比赛可见分晓。

C.基层干部要多为群众办实事,不能说得好听而没有行动,空头支票开多了,党在群众心中的威信就会受损。

D.听说此次软件开发大赛强手如林,王刚心里打起了退堂鼓:自己的基本技能虽然过硬,但身无长物,如何取胜?

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几年,非法职业中介活动越来越多,每逢节后民工大量进城,就是黑中介机构编造虚假信息,骗取民工钱财猖獗之时。

B.迫于压力,伊接受了监核会单独问讯伊科学家、核查中使用U2侦察机的要求,禁止伊政府发展、进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C.北大有关人士称,此举是为了使学生入学后得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避免学生因过早进入专业学习而知识面偏窄的弊端。

D.此次事件引发了社会对政府如何处理突发事件、信息透明化的重要性以及商界的社会责任等各方面问题的广泛反思与讨论。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7一10题。

古人比较重视步行,无论是走路的速度,还是步形、体态都有较为明确的划定和区别。步行须制合礼是古代礼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古代以右、前为尊。道路之上,男居右行,女居左行;与父辈外出,小辈随后相从,不得逾前;与兄弟朋友外出,须并行,有如雁阵,不得超速领先。否则为越位,越位即越礼,要受到非议。在古人看来,走路的速度、方式须在不同的场合有所区别。《尔雅》说:“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东汉人解释,两脚进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奔”即后人所说的奔跑,如果不遵此行走,无疑既不合礼,又不合理。汉代还明文规定在帝王面前要“疾趋”。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或皇上特别亲近的人,可以免去此礼,当然那是独沐皇恩、荣耀无比的事了。在官场之中,则有“趋礼”之说。对趋礼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如若行走迟缓则要遭到斥责,甚至有降职免官的危险。县令拜谒知府若行步迟缓,知府的守门人便可斥责县令。

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在不背道逾礼的情况下,古人也十分讲究步行美,以此体现人的性格情趣和风度教养。先秦君子步行鸣佩玉,既喻示着君子言行举止要符合德行的要求,而佩玉之声伴随着步行的节奏,又显示出一种庄重和谐的美。对待步行,儒道两家态度素不相同。儒家容美于善,道家容美于真。因此,庄子曾尖刻地批评了学行于邯郸的寿陵余子和亦步亦趋效仿孔子走路的颜回,借此嘲讽了儒士们拘守礼义、失去故我的荒唐。但同时,寿陵余子和颜回的行为又侧面反映了一种时尚。寿陵余子认为首都邯郸人的步法独特优美,有节有度,有仪有威,是有许多可学之处的。颜回步、趋、驰、奔处处要学孔子,除了他遵守纪律外,起码在他的眼里。这些是非学到手不可的特技,是他人无法企及的极美的东西。汉末至魏晋时代,随着儒学的日益衰落和人们思想的逐渐解放,人们对美的崇尚与追求更为显著,因此节度迟缓不迫、举止舒泰优雅的步行,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修养、气质和风度的重要标准,常为品评者称誉。乐府民歌《陌上桑》载秦罗敷在拒绝使君求婚时,就夸说自己的丈夫:“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古人还把与步行有关的词语用来表情达意。如常见的徘徊、彷惶、踟躇、容与等,就被演化为举步不定、犹豫不决的意思。“徒跣”一词,原义是脱掉鞋子赤脚走路,后演化为表示发怒、着急、匆忙和痛苦的情感。徒跣又如倒屣,碰到身份特殊的人或情状特殊的事,需急遽迎接或前往以示重视时常用此词。刘邦赦免了萧何,萧何“徒跣入谢”,即是表示急速前往致谢的意思。

步行这个简单的行为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某些历史文化现象,这对我们是不无裨益的。

7.不能说明第1段中提到的“步行须遵制合礼”的一项是

A.在道路上行走,须受男女、长幼、尊卑的严格限制。

B.走路的速度、方式在不同场合有明显的划定和区别。

C.汉代规定除个别功臣或宠臣外,臣子在皇帝面前须疾趋。

D.官场中,下级在上级面前办事须依礼,不得怠慢放肆。

8.对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鸣佩玉:行走时,要用手摇动佩玉,以显示步行之美。

B.容美于真:道家对美的认识和追求,认为美存于真实之中。

C.一种时尚:社会对拘守礼义、失去故我的不良风气的嘲讽。

D.徒跣:原意为“脱鞋走路”,引申来表达着急、重视、感谢等感情。

9.不是作者所说的“某一历史文化现象”的一项是

A.语言文字的发展历史

B.思想意识的不同表现

C.文化素养的品评标准

D.礼法制度的某些侧面

10.综观全文的内容,以下推断合乎作者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A.作者对古人步行要受礼法的严格限制颇不以为然。

B.汉末之后人们对步行美的崇尚象征着儒学的衰亡。

C.写儒道两家对步行的不同态度表明作者尊道贬儒。

D.作者写作本文主要是为了介绍一些历史文化现象。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一15题。

梁丘据死,景公召晏子而告之曰:“据忠且爱我。我欲丰厚其葬,高大其”晏子曰:“敢问据之忠且爱于君者,可得闻乎?”公曰:“吾有喜于玩好,有司未能我具也,则据以其所有我,是以知其忠也。每有风雨,暮夜求,必吾,是以知其爱也。”晏子曰:“婴对,则为罪;不对,则无以事君,敢不对乎!婴闻之,臣专其君,谓之不忠;子专其父,谓之不孝。事君之道,导亲于父兄,有礼于群臣,有惠于百姓,有信于诸侯,谓之忠。为子之道,以钟爱其兄弟,施行于诸父,慈惠于众子,诚信于朋友,谓之孝。今四之民,皆君之臣也,而维据尽力以爱君,何爱者之少邪?四封之货,皆君之有也,而维据也以其私财忠于君,何忠者之寡邪?据之防塞群臣,拥蔽君,无乃甚乎?”公曰:“善哉!微子,寡人不知据之至于是也。”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令有司据法而责,群臣过而谏。故官无废法,臣无隐忠,而百姓大说。

11.对下列句中加黑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丰厚其葬,高大其 垄:田埂。

B.据以其所有我    共:同“供”。

C.暮夜求,必吾    存:问候。

D.今四之民      封:疆界。

12.下列句子中加黑词语的意义跟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不对,则无以事君 

B.钟爱其兄弟

C.诚信于朋友

D.废厚葬之令

13.下列对文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欲存厚其葬——“丰厚其葬”意思是“让其葬丰厚”。

B.有司未能我具也——可译为“主管的官员没能够为我备办好”。

C.每有风雨,暮夜求,必存吾——“暮夜求”前省略了主语“梁丘据”。

D.慈惠于众子一—翻译时应调整语序,译为“对子侄们慈爱仁惠”。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符合晏子所说“忠”的标准的一组是

①导亲于父兄②有礼于群臣③诚信于朋友

①臣无隐忠⑤以其私财忠于君⑥有惠于百姓

A.①③④B.①②⑥

C.②③⑤D.②④⑤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丘据这个人是受齐景公宠爱的近臣,是个曲意逢迎的小人。他死后,齐景公想厚葬他,遭到晏子的反对。

B.晏婴认为梁丘据对君王不是真正的忠和爱,反而是蒙蔽了齐景公,阻塞了言路,使齐景公成了孤家寡人。

C.晏子犯颜直谏,指出齐景公宠信梁丘据是不对的,而且阐述了自己对于忠和孝的看法;他才是真正的忠臣。

D.齐景公是个开明的君主,他听从了晏婴的谏言,放弃了厚葬梁丘据的作法,而且广开言路,使朝政一新。

第Ⅱ卷(共105分)

注意:1.第Ⅱ卷共8页,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题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四、(15分)

16.阅读下面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5分)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俗虽谓之穷,通也;行不诚义,动不缘义,俗虽谓之通,穷也。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凛丘(齐国地名)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①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倦夜①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①。

[注:①此诗为广德二年写于成都。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并于广德元年十月,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陕州避难。②徂:cú,过去;逝。]

(1)前三联中,哪些词句暗示了从入夜到天明的时间推移,请简要说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为什么以“倦夜”为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默写填空(任选两题)(4分)

(1)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膝王阁序》)

(2)“自疏耀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出自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十四桥仍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句出自《扬州慢》,作者是_______代的______________。

五、(18分)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其后19—22题。

我在

张晓风(台湾)

记得是小学三年级,偶然生病,不能去上学,于是抱膝坐在床上,心里竟有一份巨大幽沉至今犹不能忘的隐痛。为什么痛呢?因为你知道,你的好朋友都在那里,而你偏不在,于是你痴痴地想,他们此刻在操场上追追打打吗?他们在教室里挨骂吗?他们到底在干什么啊?不管是好是歹,我想跟他们在一起啊!

于是,开始喜欢点名,大清早,大家都坐得好好的,老师叫:“XXX!”“在!”正经而清脆,仿佛不是回答老师,而是回答宇宙乾坤,告诉天地,告诉历史,说,有一个孩子“在”这里。

回答“在”字,对我而言总是一种饱满的幸福。

人们心目中的神明,所以神明,也无非由于其“昔在、今在、恒在”,以及“无所不在”的特质。而身为一个人,我对自己“只能出现于这个时间和空间”感到另一种可贵,仿佛我是拼图板上扭曲奇特的一块小形状,单独看,毫无意义,及至恰恰嵌在适当的时空,却也是不可少的一块。

其实人与人之间,或为亲情或为友情或为爱情,哪一种亲密的情谊不是基于我在这里、刚好你也在这里的前提?一切的爱,不就是“同在”的缘分吗?

有一年,和丈夫带着一团的年轻人到美国和欧洲去表演,我坚持选崔颢的《长干曲》作为开幕曲,在一站复一站的陌生城市里,舞台上碧色绸子抖出来粼粼水波,唐人乐府悠然导出:“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渺渺烟波里,只因错肩而过,只因你在清风我在明月,只因彼此皆在这地球而地球对于个体生命来说又实在太大,所以不免停舟问一句话,问一问彼此隶属的籍贯,问一问昔日所生、他年所葬的故里,那年夏天,我们也是这样一路去问海外中国人的隶属所在的啊!

我喜欢让自己是一个“紧急待命”的人,随时能说:“我在,我在这里!”

那是端午节的晚上,在澎湖的小离岛。为了纪念屈原,渔人那一天不出海,小学校长陪着我们和家长会的渔民朋友吃饭,那些面对台北人和读书人自觉有一份卑抑的渔人,一喝了酒,竟人人急着说起话来,说他们没有淡水的日子怎么苦,说淡水管如何修好了又坏了,说他们宁可倾家荡产,也不要天天开船到别的岛上去搬运淡水……而他们嘴里所说的淡水,在台北人看来,也不过是咸涩难咽的怪味水罢了——只是于他们却是遥不可及的美梦。

我们原来只是想去捐书,只是想为孩子们设置阅览室,没有料到他们红着脸粗着脖子叫嚷的却是水!我能为他们做什么?在同盏共饮的黄昏,也许什么都不能,但至少我在这里,在倾听,在思索我能做的事……

《旧约·创世纪》里,堕落后的亚当①在凉风乍至的伊甸园把自己藏匿起来。上帝说:“亚当,你在哪里?”他噤而不答。如果是我,我会走出,说:“上帝,我在,我在这里,请你看着我,我在这里。不比一个凡人好,也不比一个凡人坏,我有我的逊顺祥和,也有我的叛逆凶戾,我在我无限的求真求美的梦里,也在我脆弱不堪一击的人性里。上帝啊,俯察我,我在这里。”

“我在”,意思是说我出席了,在生命的大教室里。

几年前,我在山里说过的一句话容许我再说一遍,作为终响:

“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注:①亚当,《旧约》中人类的始祖,因违禁偷吃了智慧果,被逐出伊甸园。)

19.(1)第4段中加线的“另一种可贵”指的是:(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用《长干曲》一诗的作用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从“端午节晚上”的片段,可以看出“我”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提到“亚当”的故事,是为了表达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倒数第三段饲线语句在文中的作用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列对文意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我”三年级时曾因病不能上学,便体会到了“在”的重要,意识到了老师点名时的一声应答,是对宇宙和历史宣告:“我在”。

B.“同在”是一种缘分,“同在”是产生各种爱的前提,如果不是同时同地的共在共处,就不可能产生相亲相近的美好情感。

C.文章尾句直抒胸臆,是对自己,也是对读者的叩问勺警策。语句短小,而含义丰厚;语气斩截,反复点题,具有强烈的震撼作用。

D.本文以一个“在”字统领全篇,表达了对生命存在的珍视及强烈的责任意识;还有建立在对人性理性思考之上的自信与坦诚。

E.本文“形散神聚”,笔触涉及古今中外,而不乏生动的细节描写;语言朴素自然,行文层层深入,通篇充满思辩色彩。

答:()

六、(12分)

23.在空格处填写能恰当衍接的语句。(4分)

改革开放前,我国财富分配中“脑体倒挂”现象严重,曾有一种普遍说法——“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2002年10月,国家统计局的《中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调查报告》发布。调查显示,“知识参与财富分配”的现象非常明显,户主文化程度越高,受教育年限越长,家庭财产越多。户主文化程度为硕士及其以上的家庭财产最多,户均财产为50万元;户主文化程度为小学的家庭,平均财产最少,不到前者的三分之一。这说明:□□□□□□□□□□□□□□□□□□□□□□□□□□□□□□(不超过35个字)

24.另选对象(人、物均可),仿写下列语句。字数可略有增减。(4分)

你有你波涛汹涌的豪迈,我有我细流涓涓的从容;

你习惯在高山间一泻千里,我喜欢在小村边缓缓流过。

你是大江,我是小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用上“少年”、“梦”、“成年”这三个词语,围绕“梦”写一段话,不少于60字。(4分)(每行18格)

七、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一个同学,放学后本想赶快回家去做自己心爱的航模,可朋友们非拉他去看电影,他不好意思推辞;一位国家公务员,心底的良知告诉他受贿有罪,可当厚厚的几打美元放在了茶几上,他却无力拒绝。

对潮流说“不”,是为了追求个性的张扬;对强权说“不”,是为了捍卫平等的权利……

请以“学会说‘不’”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自选。

© 2002-2014 小荷作文网www.zww.cn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版权说明 鄂ICP备05002343号 武汉市公安局备案号:4201502084
查找作文   要 作文投稿,请先 注册 联系邮箱: xhzww@126.com 收藏小荷 ,以免忘记 问题答疑 QQ 782880378 有问题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