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烟台01-02年下学期高三语文模拟(三)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狡黠(xiá) 穿凿(záo) 越俎代庖(zǔ)
B.轻薄(bó) 避匿(mì) 堆砌呆板(dāi)
C.荫庇(bì) 痉挛(lán) 明眸善睐(móu)
D.莠草(yǒu) 潜遁(dùn) 轰然雷动(hònɡ)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妥帖 澶变 察颜观色 纵横捭阖
B.聩赠 图像 明火执杖 闲情逸致
C.翔实 战栗 旁征博引 庸人自扰
D.枯燥 抉择 发愤图强 流言诽语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浩浩一部长城史,两千多年的征战、杀伐,在无情的岁月(流逝、流失)中如昙花一现,白驹过隙。
②7月13日,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用平稳的语调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后,(聚集、聚积)在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的中国人眼睛湿润了。
③只要他生理上有必变必蜕的(机能、技能),心理上还有必变必蜕的觉悟,那么,把那不可逃避的艰难苦痛经过了,前途便别是一个世界。
A.①流逝 ②聚集 ③机能
B.①流失 ②聚积 ③机能
C.①流逝 ②聚集 ③技能
D.①流失 ②聚积 ③技能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掌握本领,不然身无长物,将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B.登山途中,大家绊倒了又爬起来,前仆后继,终于登上了山顶。
C.由于一到长沙就受到人们的追捧,大熊猫“公主”受宠若惊,居然一晚上都躲在树上,怎么也不肯下来。
D.如果,和风细雨、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与反批评再也不需要有人为之奔走呼号,那么,中国学术界灿烂的春天就将来临了。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美国研究人员在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一次基因研究中,发现人类基因与果蝇而不是线虫更为接近。
B.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跨地区迁移或城乡之间迁移的速度和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C.我们借助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对本项教改进行专门研究,并将每一节课的进程都用记录形式或用录音设备记录下来。
D.当代世界所出现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失衡而引起的人类文明的危机告诉我们:大学必须重视人文教育。
6.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括号里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古人说话讲究辞令,写文章讲究文采,其中很有道理。(a.如果说话不动听,写文章不耐看,就不能起作用b.因为,说话要动听,文章要耐看,才能起作用)。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是十分中肯的意思。
②山谷两旁,(a.峥嵘险峻,峰峦陡立。b.峰峦陡立,峥嵘险峻),仰首只见一线弯曲的蓝天偶尔有几只山鹰掠过。
A.①a ②b B.①b ②a C.①b ②b D.①a ②a
二、(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1题。
王珪字叔玠,太原祁人也。高祖入关,丞相府司录李纲荐珪贞谅有器识,引为世子府咨议参军。建成诛后,太宗素知其才,召拜谏议大夫。太宗尝闲居与珪宴语,时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瑷败籍没入宫,太宗指示之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此妇人为是耶,为非耶?”太宗曰:“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联是非,何也?”对曰:“臣闻于管子曰:‘齐桓公之郭,问其父老曰:‘郭何故亡?’父老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桓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所以亡也。’今此妇人尚在左右,窃以圣心为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此谓知恶而不去也。”时太常少卿祖孝孙以教宫人声乐不称旨,为太宗所让。珪及温彦博谏曰:“孝孙妙解音律,非不用心,但恐陛下顾问不得其人,以惑陛下视听。且孝孙雅士,陛下忽为教女乐而怪之,臣恐天下怪愕。”太宗怒曰:“卿皆我之腹心,当进忠献直,何乃附下罔上,反为孝孙言也!”彦博拜谢,珪独不拜曰:“臣本事前宫,罪已当死。陛下矜恕性命,不以不肖,置之枢近,责以忠直。今臣所言,岂是为私?不意陛下忽以疑事诮臣,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而罢。珪少时贫寒,人或遗之,初不辞谢,及贵,皆厚报之,虽其已亡,必赈赡其妻子,事寡嫂尽礼,抚孤侄恩义极隆,宗姻困匮者,亦多所周恤。珪通贵渐多,而不营私庙,四时蒸尝,犹祭于寝。坐为法司所劾,太宗优容,弗之谴也,因为立庙,以愧其心。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善善而恶恶也 恶(wù):憎恨
B.太常少卿祖孝孙以教宫人声乐不称旨 旨(zhǐ):心意
C.人或遗之,初不辞谢 遗(wèi):给予
D.宗姻困匮者,亦多所周恤 恤(xù):体谅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太宗指示之曰
B.但恐陛下顾问不得其人
C.珪少时贫寒
D.因为立庙,以愧其心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陛下以庐江取此妇人为是耶
②不意陛下忽以疑事诮臣
B.①卿乃问朕是非
②何乃附下罔上
C.①本庐江王瑷之姬
②齐桓公之郭
D.①陛下忽为教女乐而怪之
②今臣所言,岂是为私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珪刚直不阿、知恩图报的一组是
①太宗素知其才,召拜谏议大夫
②陛下若以为非,此谓知恶而不去也
③彦博拜谢,珪独不拜
④人或遗之,初不辞谢
⑤虽其已亡,必赈赡其妻子
⑥四时蒸尝,犹祭于寝
A.②③⑤ B.①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11.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珪忠实诚信有才识,通过李纲的推荐得到太宗的重用,太宗先任命他担任咨议参军,然后又提拔他担任谏议大夫。
B.王珪不但敢于直谏而且善于直谏,他巧妙引用历史典故使太宗明白为君者不但要明辨是非,而且要按照是非标准去做。
C.王珪为人正直不谋私利,并且知恩图报,为世人称赞,后来他遭人陷害,太宗并没有怪罪,反为他立庙以示表彰。
D.王珪与温彦博替祖孝孙说情,遭到太宗的叱责,太宗认为他俩是心腹之臣应先查清事实真相然后再进忠献直。
三、(共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除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外,人类的“生态需要”正日益显现。“生态需要”是在一系列科学思想基础上形成的一个理论范畴。这里的“生态”在生态学中被解释为“是生物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一定空间的统一”,是一个具有动态性、协同性和无限性的概念。与人类的其他需要相比,生态需要具有典型二重性特征:一方面具有物质需要的属性,即其实现要反映在人对生态需要的物质拥有上;另一方面又具有精神的属性,即表现在人对生态需要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欣赏。生态需要作为一种高级需要的组合形式,不仅能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还能从生态学意义上促使人类需要结构的合理发展。它是人类需要结构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第三种需要”。
在“需要”的“二元结构论”占主导地位的当代,人类社会是不可能整体推进的。系统科学、生态科学、经济科学等新思想的渗透,使得人类自我发展意识发生了质的飞跃,诸如“地球村”“全球一体化”“新的世界体系”之类的修辞性术语便是人类整体发展的前兆,表明人类已开始从功能与结构、整体与部分、主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展开立体思维去审视现实和未来。人类发展的整体观把人们的科学视野引向“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思辨和深层结构动力机制分析。生态需要的客观显性化及其结构导向规律的展现导致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生态革命”。这场革命引发了人类发展的四种观念的更新:从人与自然相分离的观念向人类是自然的部分和人、社会、自然相统一的观念转变;从人类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统治及区域性的急功近利地开发的价值观念,向着眼于未来、造福后代,精心保护自然的使命感和价值观念转变;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狭隘的财富观念向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生态财富的广义的财富观念转变;从单纯把自然视为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的观念向在人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相协调中获得审美享受的观念转变。上述诸观念的变革是人类濒临“危机综合症”所做的文明而理智的选择,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因祸得福”。
12.下面是对“生态需要”的解释,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需要”是一个理论范畴,它是建立在生态科学思想体系基础上的。
B.“生态需要”是指生物与其所依赖的环境在一定空间上的和谐统一。
C.“生态需要”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动态性,二是协同性,三是无限性。
D.“生态需要”是指人的需要,这一需要具有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的属性。
13.下列全都属于“需要”的“二元结构论”所导致的环境灾难的一项是
①沙漠化日益严重
②文物古迹遭到人为的破坏
③地球温度明显上升
④野生动物被大量捕杀
⑤全球恐怖活动的猖獗
⑥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
⑦森林遭到严重砍伐
⑧地区性宗族矛盾加剧
A.①③⑤⑦ B.③④⑥⑦ C.①②⑤⑧ D.②④⑥⑧
14.下面不属于“生态革命”引发人类发展新观念的一项是
A.人类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社会、自然是和谐的统一体。
B.人类应遵循着眼未来、造福后代的思想对自然精心保护,不应该对自然进行开发和破坏。
C.关于财富的观念应是广义的,包括三个方面: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生态财富。
D.人类应在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中生存发展,获得审美享受。
15.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称“生态需要”为“第三种需要”,是相对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言的。
B.“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而形成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又必须以人类发展的整体观为指导。
C.“生态需要”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需要之一,而且人们正在采取措施努力满足这一需要。
D.“危机综合症”是指人类面临的诸多环境危机,“因祸得福”是指人类已经消除了危机,获得良好的生存环境。
第Ⅱ卷 (共105分)
四、(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鱼的故乡
我们居住的地方曾是鱼生活的地方。
这里曾是一个美丽的湖。有荷花,有水草,有芦苇,而更多的是那些自由欢畅的鱼儿。是什么时候,开始围湖造田,湖上的许多事物被另外的事物代替,一种花代替了另一种花,一种草代替了另一种草,只是鱼儿,一道横堤让它们远在他乡,它们来不及收捡,把许多东西遗弃在这里,它们留下的那种缠绵的东西,我们叫淤泥。
我的父亲是个渔民。他曾经驾着船儿在这湖里漂荡,不管是水流的湍急、和缓,还是哪片水域生活什么样的鱼群,他都了如指掌,他的辛酸和欢快在湖里闪耀成粼粼波光。而现在,渔船已经搁浅,他拿着铁锹,拿起镰刀却不知走向何方。一眼望去,那里横卧着脱手落水的鱼钩,还有谁在渔船上做饭时丢弃的破罐,它没再装打渔人的食粮。
我坐在一块岩石上。我的父亲走过来,仔细端详,说这岩石下居住过一条大青鱼。当时他下网后已感到它的动荡,但是岩石刺破了网,大青鱼顺势逃逸。父亲不怪这石头,是家就得保护它的子民。大青鱼啊,只是你而今在何方,当你想念故地的时候,你可知道曾想捕捞你的父亲在此深深的景仰?
那时候,我们的家终于搭建起来,我们曾经怀疑,这里是家吗?很多人都在家门边徘徊。就像到外婆家去,最初是新鲜,久了才知道是做客,才把自己当做异乡人,才醒悟出这里是鱼的故乡。出门吧,找不到归家的路,看看夕阳,它像个不老的钓者,用袅袅的炊烟,垂钓我的家园,我们和鱼没有什么两样。
我走遍这里的许多地方,一个村庄又一个村庄,许多人努力记着村庄的名字转眼又忘了,他们却都记得这里是鱼的故乡。很多人连自己的名字也失去:王二生得瘦弱,却活蹦乱跳,人们叫他王刁子;李三行事沉稳,不善言谈,人们叫他李乌鱼;还有的男人叫泥鳅,还有的女人叫鳊鱼。人们都是在寻找自己呢,还是在寻找失去的鱼?头几年,我们的庄稼歉收了,我们的思念还泡在水上。
也许有一些水洼,甚至有水塘。一群鱼儿坚守在故乡,确信家园会再次丰盈,等待着亲人来自远方,它们在腾跃的时候,我感到异常的悲壮,它们没把牺牲当做死亡。父亲常常走到这些残留的水域,心存安慰,他每天都会割草,喂料,鱼儿在快乐的生长。
后来,我离开了鱼的故乡,可人们都还说我总保持着鱼的形象。我喜欢早晨呼吸新鲜空气,我喜欢在人群中沉默地穿行,我也常常为辨识鱼饵和自然的馈赠而彷徨。我在城市没有找到住所,我总在流浪,我对爱人说:要找一个有水有草的地方。
多年以后,我回到我的故乡,我的父亲已离去,沟港不再像以前不修边幅,石头不再像以前粗糙无光,水洼开辟成了鱼池。我为家乡的昌盛而欣慰,也不禁为离乡的鱼而叹惋:这里还是不是鱼的故乡?也许再过许多年,百年,千年,曾经离去的鱼,它们的后辈还会来到这个地方,它们再也找不到先辈描述过的模样,而是指着人们留下的瓦砾说:这里曾是人类居住过的地方。
(选自《散文》2002年第4期,作者卢年初)
16.在第二节结尾,作者为什么写淤泥是“缠绵”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的第五节说“我们和鱼没有什么两样”有两层含义,这两层含义是什么?(4分)
答: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者写“鱼的故乡”,(1)实际上写了哪里?(2)联系全文看,作者以《鱼的故乡》为题有何用意?(6分)
答:(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19.下列有关本文的解说和评价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一种花代替了另一种花,一种草代替了另一种草”写出了围湖造田前后的变化,平静的叙述里蕴含着作者心中的不平静。
B.“横卧着”的“鱼钩”、被“丢弃的破罐”,一方面衬托出故乡今天的昌盛,一方面又表明了对渔民生活的留恋。
C.文章表现了作者对故乡渔民生活的深深思念和内心淡淡的惆怅之情,但对围湖造田后故乡的昌盛是由衷地肯定和赞美的。
D.文章的开头一句和结尾一句在结构上有呼应的作用,在思想内容方面则揭示了中心,尤其是结尾,更加强了读者心中的沉重感。
E.本文的语言朴素而优美,作者像讲述故事一样娓娓道来,情涵其中,特别是整篇大致上押韵,且一韵到底,如诗一般婉转流畅。
五、(15分)
20.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四句) (4分)
(1)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战国·屈原《离骚》)
(2)羁鸟恋旧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3)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_。(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______________,师不必贤于弟子。(唐·韩愈《师说》)
(5)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_______________。(宋·辛弃疾《青玉案》)
2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并翻译画线的句子。(6分)
《后杞菊赋》序①
苏 轼
天随生自言常食杞菊。及夏五月,枝叶老硬,气味苦涩,犹食不已。因作赋以自广②。始余尝疑之,以为士不遇,穷约可也,至于饥饿嚼啮草木,则过矣。而余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奉,殆不如昔者。及移守胶西,意且一饱,而斋厨索然,不堪其忧。日与通守③刘君廷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扪腹而笑,然后知天随生之言,可信不缪。作《后杞菊赋》以自嘲,且解之云。
注:①杞菊:枸杞和菊花。唐朝陆龟蒙(即天随生)先写了一篇《杞菊赋》,故苏轼称自己的文章为《后杞菊赋》。②自广:自我宽慰。③通守:官名,即“通判”,地位在太守之下。
(1)以为士不遇,穷约可也,至于饥饿嚼啮草木,则过矣。(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与通守刘君廷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扪腹而笑,然后知天随生之言,可信不缪。(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宋代诗人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然后回答问题。(6分)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 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1)在诗的前二句中,由“酒痕”“消魂”可以看出,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具有怎样情感特征的人物形象?(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游志在卫国杀敌、收复失地,并不甘心做一个行吟驴背的诗人,请写出诗中体现这一点的诗句。(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整首诗来看,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2分)
23.阅读下面一则新闻,给这则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10个字) (2分)
俄罗斯外交部23日表示,俄美高级官员当天开始在莫斯科就削减核武器问题进行新一轮谈判,以便能够在两总统下月举行会晤前达成协议。据悉,美国国务院负责军控的副国务卿伯尔顿以及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马梅多夫参加了此次谈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依照下面①句子的结构形式,在②③④句的横线上补写出内容恰当的句子。(6分)
①狂妄自大的民族不喜欢聆听,他们只会穷兵黩武,贪欲和傲慢遮挡了他们的视线;
②闭关自守的民族不喜欢聆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急功近利的民族不喜欢聆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因此,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是富有智慧的民族。
25.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四个语意连贯的短句。(4分)
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对世贸组织最不发达国家小组委员会最近通过的在多哈宣言有关条款基础上制定的旨在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加快发展对外贸易的经济合作发展规划表示欢迎。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26.阅读《乞丐打狗》一文,根据要求作文。
乞丐打狗
一个乞丐讨饭的时候遭到1条狗的攻击,这令他惊惧不已。再次去讨饭的时候,他便捡了1块石头放在身上。
然而,这次他遭到了2条狗的攻击。他虽有1块石头护身,但还是被狗咬了。下次讨饭的时候,他便揣了2块石头。可这次他遭到了3条狗的攻击。再次讨饭的时候,他索性揣了4块石头,这次他恰恰遭到了群狗的攻击,依然是被狗咬了。于是,他不得不背着一篓子石头去讨饭。
后来,他转换思维,放弃石头,拿一根木棍讨饭,再也没有遭狗咬了。
请以“思维一转天地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
注意:①文体自选。
②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