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唐山市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2014-5-11 0:12:14下载本试卷

           2002—2003学年度高三年级摸底考试

语 文 试 卷

第Ⅰ卷(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各不相同的一组是

    A.沉  坎   护  捐杂税  百争流

    B.罢  壮  劣  左支右  咄怪事

    C.晚  毁  沱  大气礴  左右臂

    D.摩  祥  息  水流急  惴不安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靓丽   融洽   青砖墁地    繁文缛节

    B.缉捕   陷井   秀外慧中   临摹碑贴

    C.通谍   谩骂   莫衷一是   明查暗访

    D.蜇伏   拾掇   翻云覆雨   揭竿而起

3.下列加点词(字)意义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奉献(恭敬地交付)        奉公守法(信奉公平,遵守法令)

    信奉(相信并奉行)        奉为圭臬(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

    B.截至(停止)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

    截取(从中取一段)        截长补短(比喻用长处补短处)

    C.(来到)席             井井(整齐不乱的样子)有条

    (第一)级             (多)如烟海

    D.苦(痛苦)             纨绔(细绢做成的裤子)子弟)

    (遮蔽)风             (放纵)言高论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司法机关在界定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时,对是否要有国家工作人员参与犯罪活动或者

 为犯罪活动提供非法      ,一直以来都有不同认识。

 (2)北京大学哲学系与北京大学中国哲学暨文化研究所共同创办了北大人文教室,旨在

 为人文智慧和社会脉搏提供一个桥梁,能借此    大家对人文教育的重视。

 (3)美国陆军特种部队已经加入     奥马尔和“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丹的军事

 行动。

 (4)当前,语言文字的运用仍然存在混乱现象,许多人在文章中    文言、方言,

 乱写繁体字,自造简化字,写错别字的现象更是随处可见。

    A.庇佑  唤醒  搜缴  乱用       B.庇佑  唤醒  搜剿  滥用

    C.庇护  唤起  搜缴  乱用       D.庇护  唤起  搜剿  滥用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事物的发展自有它本身的规律,人们只能顺水推舟,而不可强求,更不能要它按自

 己的意志来确定走向。

    B.他是我大伯的老邻居,大伯有几个孩子,谁几岁,谁的性格怎样,他都洞若观火

    C.他平时学习粗心,总是目无全牛,以致一些很简单的题目也常常出错。

    D.早在30年代,萧乾就因小说《梦之谷》而名噪一时,成为京派作家的后起之秀。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美国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固氮学术会议上,他的论文受到与会科学家的高度重视,

 给予很高评价。

    B.主席台上方一幅标有中、阿、英、法、俄、西联合国6种工作语言文字书写的“欢

 迎”横幅扑入眼帘。

    C.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法治权、治官,用法律规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对其

 行使权力加以限制和监督。

    D.这个村第一次尝到了科技投入的甜头,今年他们不但向国家交售了大批粮食,而且

不再伸手向国家要粮食了。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近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辣持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句,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7.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A.鸿雁身大体重,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B.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

 的热忱。

    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暖的追

 求。

    D.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容易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8.下列古代咏雁诗(词),属于“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一项是

    A.列序横空,身世在云中,舞影动西风。云淡淡,月蒙蒙,身点破苍穹。

    B.“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但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

    C.“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雁飞高兮远难寻,空断肠兮思忄音        忄音 ”。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

 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9.文章最后一段中“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指的是

    A.①托物言志   ②借景抒情   ③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

    B.①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 ②“景中情”和“情中景” ③情不虚情,景非滞景

    C.①景中情   ②情中景   ③情景互生

    D.①“景中情”和“情中景”  ②情不虚情,景非滞景  ③情景互生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

 表现为辽阔高远。

    B.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对“闹海蛟”,

 主要体现了古人的“亦刚亦柔”、“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C.鸿雁列队飞翔时,“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动荡中呈现出鲜明的回旋

 往复之美。

    D.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境界。

 古人的咏雁诗不乏其例。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题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文信侯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秦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吾自身请之而不肯,汝焉能行之?”甘罗曰:“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君其试臣,何遽叱臣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请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也。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

1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          明知:明明知道

    B.令装治行                      治行:准备出发

    C.行有日,甘罗请文信侯曰          有日:有一天

    D.燕秦不相欺无异故               异故:不同的缘故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1)君侯不快甚也

   (2)苟以天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B.(1)今臣生十二岁于兹,君试臣

   (2)尔无忘乃父之志

    C.(1)复始甘茂田宅赐之

   (2)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D.(1)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2)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或作用,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吾自身请之而不肯,汝焉能之  (2)秦燕太子

  (3)甘罗,甘茂孙         (4)燕太子丹入秦,燕不欺秦

    A.(1)(2)相同 (3)(4)相同     B.(1)(2)不同 (3)(4)相同

    C.(1)(2)相同 (3)(4)不同     D.(1)(2)不同 (3)(4)不同

14.以下六句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封甘罗为上卿”原因的一组是

  (1)臣请行之 君其试臣   (2)始皇召见 使甘罗于赵

  (3)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4)请因孺子行 令装治行

  (5)臣不知卿所死处矣    (6)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

    A.(1)(3)(4)       B.(2)(5)(6)       C.(2)(3)(6)       D.(2)(4)(5)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A.当时,秦国派蔡泽出使燕国,燕国派太子到秦国做人质,秦国又准备派张唐去燕国

 做丞相,这样,秦燕两国和好,使赵国处于燕秦两国夹攻的危险之中。

    B.要张唐去燕国做丞相,张唐不肯出发,是因为他害怕对他有怨恨的赵国不会放过他,

 就连吕不韦亲自劝说也不肯答应,张唐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

    C.甘罗劝说张唐,引导张唐将历史教训与现实情况进行比较,使张唐惊醒过来。为了

 秦燕联盟,他立即同意出使燕国,甘罗帮助张唐摆脱险境,显示了甘罗是一个智谋

 出众的人才。

    D.甘罗出使赵国,游说赵王,三言两语就说服赵国割地给秦国,拆散了秦燕联盟,并

 唆使赵国去攻打燕国,让秦国从中渔利,甘罗帮赵国脱离了秦燕夹攻的危险,进一

 步显示了甘罗纵横游说,善于谋划的才干。

第Ⅱ卷(105分)

四、(15分)

16.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译文                                    

  (2)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译文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历代文人为了抒“悲秋之情”,常借助那些事物(景物)?

答:历代文人抒“悲秋之情”,常借用的事物(景物)有:     (答出两点即可)

  (2)本诗作者借助“排云之鹤”,来表达对秋的迥异态度。请写出你对本诗中“鹤”的

形象和体现的人生态度的简要理解。(50字左右)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任选2句)(4分)

  (1)                     ;今年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2)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曹操《短歌行》)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          ,常在于险远。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文明”与“文化”  陈炎

所谓“文明”,是指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改造客观世界,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来协调群体关系,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来调节自身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要,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在我看来,人作为一种“类存在”,至少具有使用和制造工具、依赖和凭借社会关系、渴望和追求情感这三个基本特征。惟其如此,人类才可能有对真的探索、对善的追求、对美的创造。反过来说,只有在对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创造之中,人类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在这一点上,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种族人类群体概莫能外。从这一意义上说,人类文明有着统一的价值标准。

换言之,人类要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进行对真的探索、对善的追求、对美的创造。人类要进行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创造,就必然会面临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重重矛盾。而所谓文明,就是人类在克服这些矛盾的努力中所达到的历史进度。当我们说“资本主义时代的文明程度高于封建时代的文明程度”这句话时,即意味着资本主义时代的物质生产能力高于封建时代,也意味着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组织形式较之封建时代更能焕发人类群体改造世界的总体能力,还意味着资本主义时代的精神产品及其享受形式比封建时代更加丰富多彩,从这一意义上,所谓文明的尺度,也正是马克思主义有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综合尺度。

所谓“文化”,是指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在协调群体关系、在调节自身情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貌和民族样式。由于人类文明是由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域中分别发展起来的,因而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风格和样式。我们知道,考古学家对“文化”一词的经典使用方式,就是从不同地域的出土文物在建筑、工具、器皿的风格和样式上入手的。由于旧石器时代不同地域出的器物中尚无风格和样式的差别,因而“文化”一词只有在新石时代以后才被使用,像“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等。例如龙山文化的发现即是由一片黑陶引起的,由于这片黑陶器皿与仰韶文化的彩陶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和样式……从而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重视。不仅龙山的黑陶不同于仰韶的彩陶,而且良渚的玉器不同于大汶口的石器,红山的陶俑不同于马家窑的人像。正是这种风格和样式的千差万别,才使得同一个时代的华夏文明表现出五彩缤纷的文化形态。华夏文明如此,整个人类文明更是如此。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民族样式,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将会显得多么的单调乏味。

若就这些不同风格、样式、特征的文化产品对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对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所提供的可能性及历史水准而言,这些文化产品所包含的文明价值是有高低之分的。但就这些风格、样式、特征与其所属的民族、地域、时代之间的关系而论,文化本身并无贵贱之别。譬如穿衣,我们穿的衣料是否取暖、是否舒适、可否满足人类自身的基本需要,这其间有着一个文明的问题;至于是穿西服还是穿和服,是穿旗袍还是穿超短裙,这其间又有着一个文化的问题。在前一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衣衫褴褛是不文明的表现;在后一种意义上,我们却不能说穿中山装是没有文化的标志。譬如吃饭,我们吃的食物是否果腹、有无营养、是否卫生,这其间有着一个文明的问题:至于是吃西餐还是吃中餐,是吃法国大菜还是吃日本料理,这其间又有着一个文化的问题。在前一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茹毛饮血是不文明的表现;在后一种意义上,我们却不能说吃美国快餐是没有文化的标志。

                    (节选自《学术月刊》2002年第2期)

19.第一段末尾说“人类文明有着统一的价值标准”。请写出你对“统一的价值标准”的简

要理解(4分)

答:                                    

20.文章还提到了“文明的尺度”问题。请分三点写出衡量“文明的尺度”的简要标准。(6

分)

答:(1)                                 

  (2)                                 

  (3)                                  

21.文章还讲到“文化”及“文化产品”的差异性问题。请写出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4

分)

答:                                   

22.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论述了文明的含义,认为文明有着统一的价值标准,而文明的价值却原本没有

 高低之分。

    B.文章还为“文化”下了定义,认为文化及文化产品具有广泛的多样性,风格和样式

 千差万别,在形态上也是五彩缤纷。

    C.文章认为文明与文化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

 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

    D.文章认为人类的文明史和文化史产生的年代非常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E.文章认为“文化产品”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外在形式上,因而可以消除这种外在差

 异,设计出超越时空的文化产品。

六、(12分)

23.把下面一个长句改为由两个分句组成的语意连贯的复句。(3分)

通常由一回路系统和二回路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和利用原子核裂变反应放出的核能把水加热为蒸汽,驱动汽轮发动机组发电的发电厂叫核电站。

                                     

                                     

24.将下面一段话补写完整(3分)

在学习中,我们经常学用到“滴水石穿”这一成语,细想起来,滴水之所以能够穿石,原因起码有二:一是在于              ;二是在它们持之以恒,在漫长的岁月中,它们从未间断过这种努力。因此,我们可以想到威信中外有成就的学者,在他们身上不都体现了“专”“恒”二字吗?

25.下面是《文汇报》2002年9月20日刊发的一则消息,请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不

超过30个字)(6分)

我国东风汽车公司与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日产汽车昨天在北京签署在中国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协议。双方各出资85.5亿元人民币,各占50%的股本,组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这次东风的投资全部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投入,而日产则对新公司直接投入人民币85.5亿元。新公司将生产日产全系列乘用车和东风的各种卡车、客车,新公司生产的所有乘用车将使用日产品牌。

根据合资协议,日产将向新公司提供管理经验。今后除了要加强东风现有的商用车研发中心外,还将成立一个新的乘用车研发中心。

七、作文(60分)

26.有人说,高三是黑色的,尝到的是枯燥,得到的是失望;有人说,高三充满了竞争,友情似乎在你追我赶中变薄;有人说,高三充满了友情,情趣似乎在你帮我助中变得浓厚。也许,高三的心情是复杂的,高三的生活是多彩的,高三的感受是独特的,高三的思考是深入的。人在高三,身临其境,你一定有许多要倾吐的东西。

请以“人在高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或讲述高三的故事或抒写有关高三的心情,或发表关于高三的见解,或展望高三的前景。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一、1.D  2.A(B陷阱 临摹碑帖 C通牒 明察暗访 D蛰伏) 3.D(A奉公守法;奉

行公事,遵守法令 B截至:截止到某个时期 C初(最低的)级) 4.B  5.D(A因势

利导B了如指掌) 6. C(A成分残缺,应在“给予”前加一主语“与会科学家” B“标

有”与“书写”重复 D不合逻辑)

二、7.C “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应是“鸿雁随阳”的审美感受。 8.D 范仲淹的《渔家傲》

一词,既有因秋临赛下雁去衡阳而引起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无穷感慨,又有因岁月流迁而

坚定诗人建功立业、时不我待的报国信念。“雁”意象在此词中不再单纯是主体悲苦情

韵的抒发载体,更为重要的是起着警钟长鸣、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AC侧重写景B侧

重言志) 9.C 10. B要体现的应该是“坚韧强劲”的审美感受。

三、11. B(A确实知道 C确定了日期 D别的缘故) 12. D(1)被(2)到(A代词“这

么”“这样”B语气副词,表希望C介词“把”) 13. C(1)(2)动词使动用法(3)表

判断(4)表说明 14. C甘罗的功劳,一是劝说张唐出使成功,二是说赵,使秦广河间、

增地盘,封甘罗为上卿是因为后者,含有(1)(4)(5)的应排除。 15. C从张唐不同意

出使的理由和甘罗采用迂回的方法,旁敲侧击的劝说可以看出,张唐同意出使,完全是

为了自己,是因为怕死而不同意出使,后来又因为怕死同意出使,并非“为了秦燕联盟”。

四、16. 见文言翻译 17.(1)落叶、悲鸿、衰草、枯木(2)刘诗中的“鹤”,在秋日晴空

中,振翅高飞,排云直上,矫健凌厉,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评分标

准:答出第一问中的任意2点给2分;答对第二问中的4点给4分,缺1点扣1分;意

思对即可) 18.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2)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世之奇伟、

瑰怪、非常之观。

五、19.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20.(1)物质生产能力(2)社会组织

形式(3)精神产品及其享受形式 21.(1)时代特征(2)地域风格(3)民族样式(答

对一个给一分,全对给4分) 22. B C(A项在“文明的价值也原本没有高低之分”,

原文最后一段说:文明的价值是有高低之分的;D项错在“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

代”,原文第三段说:“文化”一词只有在新石器时代以后才被使用;E项错在“可以消

除这种外在差异,设计出超越时空的文化产品”,因为没有可以超越时空的文化产品)

六、23. 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裂变反应放出的核能把水分加热为蒸气,驱动汽轮发动机组发

电的发电厂,它通常由一回路系统和二回路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24.它们目标专一,每

滴水都朝着同一方向,落在一个定点上。 25.我国东风汽车公司与日产汽车公司实行全

面合作。

评分标准:

1.答案的语言形式单句、一般复句均可

2.限定字数内,答出参考答案以外的内容不扣分

3.只答“签署协议、组建新公司”的给3分

4.只答“各占股份”“投资形式”“生产及品牌”“提供管理经验”“成立研发中心”中

 的一两点的给2分

5.答出第3点和第4点的给4分以上

6.超字数的,每超2字扣1分,最多扣3分。

26.作文评分标准参照2002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甘罗是甘茂的孙子。甘茂去世的时候,甘罗年纪才十二岁,侍奉秦国丞相吕不韦。

秦始皇派遣刚成君蔡泽到燕国,三年的时间就使得燕王喜派遣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秦王又派遣张唐到燕国做丞相,想要燕国与秦国共同攻打赵国,以开拓河间的地方。张唐对文信侯说:“我曾经为秦昭王攻打赵国,赵国怨恨我,悬赏说‘能抓到张唐的人,赏赐百里的土地’。现在去燕国一定要经过赵国,我不能去。”文信侯听了,内心很不快乐。没有勉强张唐。

甘罗说:“君侯为什么不快乐得这样厉害呢?”文信侯说:“我派遣刚成君蔡泽侍奉燕国三年,燕太子丹就已经到秦国做人质了。现在我亲自请张唐去燕国做丞相,他却不肯起行。”甘罗说:“让我去说服他,叫他起行。”文信侯大声斥责说:“走开,我亲自去请他,他都不肯去,你怎么能够叫他起行?”甘罗说:“从前项橐七岁的时候就当了孔子的老师,现在我从出生到今天,已经有十二岁了。请你让我去试试吧,何必要斥责地这么快呢?”于是甘罗去见张唐说:“你的功劳与武安侯相比,谁大?”张唐说:“武安君南面挫败强大的楚国,北面扬声威于赵,每战必胜,破城郭,毁都邑,不计其数,我的功劳比不上他。”甘罗又说:“应侯在秦昭王时被国王重用,与日前文信侯相比,谁较专擅大权?”张唐说:“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擅。”甘罗加强语气说:“你确知他不如文信侯专擅吗?”张唐说:“我确实知道。”甘罗就说;“应侯要攻打赵国,武安君刁难他,结果离开咸阳七里就立刻死在杜邮。现在文信侯亲自请你去燕国作丞相,你却不肯去,我不知道你将死在何处了。”张唐听了恍然大悟,对甘罗说:“就让我听小孩子的话,决定去吧。”于是叫人整理行装,准备动身出发。

出发的日期定下来之后,甘罗对文信侯说:“请借给我五辆车子,让我替张唐先到赵国去通报一声。”文信侯便进去向秦始皇报告,秦始皇召见甘罗,派遣甘罗去赵国。赵襄王亲自到都城的郊处迎接甘罗,甘罗游说赵王说:“大王听说过燕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吗?”赵王说:“听说过。”“听说过张唐要到燕国作丞相吗?”“听说过。”于是甘罗说“燕国送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是为了表明燕国不欺骗秦国,秦国派张唐去燕国作丞相,是为了表明秦国不欺骗燕国,燕、秦互相结好,在于要攻打赵国,赵国现在实在太危险了。燕与秦相互友好,没有别的缘故,完全是要攻打赵国以扩大河间的土地。大王倒不如割给我五个城池,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土,让我回去转报秦王,叫他谴回太子丹,使秦国与强大的赵国友好,一起进攻弱小的燕国。”赵王听了甘罗的游说,立即割让五个城池给秦国,使秦扩大了在河间土地,秦国也谴回了燕太子,赵国便出兵攻打燕国,占领了上谷三十座城池,把其中十一座送给秦国。甘罗回到秦国,报告秦始皇,秦国就封甘罗为卿,又把原来甘茂的田宅赐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