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考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2014-5-11 0:08:07下载本试卷

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Ι卷和第Ⅱ卷两部分(Ι卷答案图在答题卡上,Ⅱ卷答案写在答卷上)。共150

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遥望远处,古道尽头,一个身影在踽踽(yǔyǔ)独行,蹒跚(pánshān)的脚步踏过一地的落叶。

B.满洲人早在窥伺(cì)了,明统治者却是草菅(jiān)民命,杀戳清流,干着“安内而不必攘外”的勾当。

C.这幢清寒的小屋,远离通衢(qú)大道,茕茕孑立于田野之间,隐蔽在密林深处,正好应了一句箴(zhēn)言:神飞荒野,乐在自由。

D.曼妙的纹身在美女的背部,加强了她的妖娆和蛊(gǔ)惑;病变的皮肤布满令人生厌的疱疹,颓(tuí)败的肉体紧紧踩住灵魂的脚后根。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光彩的时代,开朗雍容的气势在整个封建社会空前绝后,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   的脚步。

② 庄子和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   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③ 当人们被囚禁在钢筋混凝土牢房里不能凝视明亮的星辰时, 当人们被莫名的工业尘埃所   时,至少一丝心痛和迟疑总是有的吧!

④ 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 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  正因为由己及人领悟到别人的孤独,我们的内心  会对别人充满最诚挚的爱。

A.放达  互动  吞噬  但/才      B.旷达  互动  吞噬  也/就

C.旷达  互补  吞蚀  但/才      D.放达  互补  吞蚀  也/就 

3.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这种新的形式表达了对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大工业的理解:无情的切割、简单的两点之间最近原理、普遍的牛顿力学、不折不扣的流水线和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

B.正厅里悬挂的国画《江山多娇》特别引人注目,整幅画面气势磅礴,既显示出意境的深邃,又给人昂扬向上的感觉。

C.相识相交十多年,《新剧本》成了我的良师益友。我对她的爱慕之情长存心中,她对我的粗浅之作以诚相待,亦有恨铁不成钢的遗憾。

D.我很希望在这一问题上,在这一颗“基因原子弹”爆炸之前,通过我们的努力,建立国际性的合作,防患于未然,杜绝灾难发生。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著名清代诗人袁枚来岳麓山游赏,据唐人杜牧《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将“爱枫亭”之名改成了“爱晚亭”。

B.新的环境伦理则在更理性的层面上告诉人们,乡土野草是值得尊重和爱惜的,它们对于人类和非人类的价值绝不亚于红皮书上的一类或二类保护植物。

 C.今年9月10日起,又一批方便民众、还政于民特色的行政法规开始实施,得到了众多媒体的一致好评。

D.开篇就写忧国忧民者,敢称自己是“中国的托尔斯泰”;下笔爱写个现代诗的,则欣然以“东方泰戈尔”自居:这些初出茅庐的青年作者可真是大言不惭啊!

5.下面这首题为《一个七月的黄昏——题李清照》的短诗,其第(二)节六个句子的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                  (二)

一个七月的黄昏             ① 一抹淡淡的忧伤

暮色镀亮弯弯的荷塘            ② 黄昏的衣裳

温婉的女子依窗              ③ 从指间划过的是

低低吟唱                 ④ 一抹淡淡的残阳

西阁楼上慵懒的书卷 和          ⑤ 时光的泪痕呀 沾湿了

一抹淡淡的残阳              ⑥ 从指间划过

A.④②⑥③⑤①   B.⑥③④⑤②①   C.④⑥③①⑤②   D.⑥③①⑤②④

6.下面是学生默写的古诗文名句,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① 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靡鹿。            (苏轼《赤壁赋》)

②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况《劝学》)

B. ①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②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

C. ①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李白《蜀道难》)

②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而使后人亦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D. ①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② 且燕赵处秦殆尽革灭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苏洵《六国论》)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精神总是要依附形体的,谈国学的精神和中国人的生命也是这样。如果我们把国学落实到一个形体上面,《四库全书》就是个代表。所谓四库,就是经、史、子、集,也称四部。它基本上涵盖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书籍、最重要的知识和学术。

中国传统的知识为什么是四部,而不是三或者五?这本身就有特别的意义。数字“四”其实就是国人对于世界的理解,代表着方正和秩序。世界是方正的,国家是方正的。国学的“国”字,外形上就是方方正正的。

仅仅有方正还不够。古代的中国人都知道圆比方高。圆这个东西很微妙,搞不好就落到了圆滑,就成了方正的反面。能够兼容方正的是圆融。还拿“国”字来说,方正里面有个玉字,这块玉就是生命,就是心。有心在“四”里面,或者说当心把“四”融化之后,方就成了圆。生命可以把方正融化。我们要用心将“经”“史”“子”“集”四部融化

经典是什么?就是生命的常态。经就是常,“常”就是日用伦常,就是生活中不断实践,永远不会忘记的东西,它构成了国人生命的根基。经典是生命的常态,而历史则是生命的经验。我们每个人经历的事情都是有限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史书去经历自己生命中不曾经历的事情。历史是拓展生命经验的东西。从史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意识的发达。子部意味着什么?子部可以让我们充分领略到生命样式的多元化,是生命多元的展现。经部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般的生活方式,诸子却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生命感觉。读儒学能使我们了解做人的伟大和快乐,读《中庸》,读《荀子》,都能使我们有一种人与天地相参的感觉。而道家让你产生另一种感觉。人是什么?人在天地面前一无所有,太渺小了。不要说和天地相参了,人能够和天沾边就不错了。在儒家那里找到的是自豪感,是生命的健全,是伟大的感觉。在道家那里找到的则是生命的残缺,让你觉得自己其实没有那么伟大。墨家、佛教提供的也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样式。集部的诗赋是什么?是生命的内涵。生命不仅仅有道德、有理性,还有情感。我们需要宣泄自己,需要这样的知识。我们不仅生活在白天,也要生活在夜晚,我们需要哭泣,这是情的发泄。生命不仅是道貌岸然,也有脆弱,也有喜怒哀乐需要调整和均衡。

我还想从比较的角度进一步来谈一下国学的精神或者特点。从经部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什么样的精神?看到圣人意识的发达和宗教意识的淡薄。中国人的经典是世俗化的经典,是来自于人的经验,而不是像《圣经》一样的神的启示。古代中国人不信上帝,信圣人。可以和经典划等号的是圣人,经典是圣人造就的。这是其一。其二,中国人即使信,也是兼收并蓄的。一个人可以同时相信三教,一个寺庙譬如安徽亳州的道德中宫,既有观世音菩萨,也有太上老君,这也是宗教意识淡薄的一种表现。

总之,在国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代中国人的形象。一个具备了经史子集所代表的精神的人,一个有均衡生命的人就是中国人。当四部的知识在你的心里融化时,一个中国人的形象也就出现了。

(选自王博《中国式生命》,有改动)

7.对第二段中“特别的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圆比方高,能够兼容方正的是圆融。

B.当心把“四”融化之后,方就成了圆。

C.代表着方正和秩序,是国人对于世界的理解:世界是方正的,国家是方正的。

D.指的是《四库全书》中涵盖中国古代最重要书籍、最重要知识和学术的经、史、子、集“四部”。

8.根据有关信息,下列对第三段画线句子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经”是生命的常态,因而那些生活中永远不忘的东西,就构成了国人生命的根基。

B.“史”是拓展生命经历的东西,让人经历自己生命中不曾经历的事情。

C.“子”可以让人充分领略多元化的生命样式,也就是生命的伟大和渺小,健全和残缺。

D.“集”体现着生命的内涵,是生命的情感宣泄,是生命喜怒哀乐的均衡调整。

9.从原文倒数第二段的内容来看,不属于作者所说的“比较”的一项是

A.国学和西学            B.人的经验和神的启示

C.信上帝和信圣人          D.观音菩萨和太上老君

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所谓“中国式生命”,或者说“中国人的形象”,应该是具备了发达的圣人意识、发达的中国历史意识和均衡生命的人。

B.“经、史、子、集”这四部代表的不仅仅是书籍或者知识,更是古代中国人对于生命的理解。

C.佛家体现着一种生命的超越,让你觉得自己就是众生,众生就是自己,从而心生一份宽容和仁慈。

D.古代中国人从来不是只尊崇一个经典而摈弃其他,“经”“子”的关系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宽容精神。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游三游洞记

刘大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注解:①微之:白乐天(白居易)好友元稹的字。②知退:白乐天弟弟白行简的字。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十二丈   可:达到     B.自通州将北还  适:刚好

C.山川之    胜:美景     D.美好不外见    见:显现

1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穷山之巅             B.留连不忍别去

C.相继而履其地           D.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 乳下垂            ② 吾尝终日思矣

B.① 洞此三人得名         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C.① 而地得人以显         ② 利乘便,宰割天下

D.① 好游者踵相接也        ② 徐而察之,山下皆石穴罅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游记,手法与一般的写景游记不同,它既生动记述了游历的经过,又在此基础上用相当篇幅抒写了因游历而引起的感慨。

B. 文中写景,先写三游洞的地点,次写外貌,续写地势,最后写内景,把岩洞的景观写得特色鲜明,为后面的抒情议论铺垫。

C. 文章以对三游洞得名原因的说明,作为第一部分记游和第二部分议论的过渡,颇具匠心。它是记游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于阐发本文主旨尤其有着重要作用。

D. 文章最后一句关于“不幸”的感慨,不仅仅是叹惜“美好不外见”的山川,也包含着作者对自己和一切怀才不遇者的深深叹惋。

第Ⅱ卷(共108分)

四.(17分)

15.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 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3分)

译文:                                 

② 乃伛俯径石腹以出。(2分)

译文:                                   

③ 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3分)

译文: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①—②问题。(6分)

蝶恋花·暮春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①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① 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2分)

答:                                    

② 本词是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4分)

答:                                     

17.下面摘自学生习作的句子都有文学常识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3分)

① 郭沫若就曾赞誉清代长篇讽刺小说《聊斋志异》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错误:                改正:             

②《七子之歌》的作者闻一多是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曾赏读过他的代表诗集《红烛》《云游》等。

错误:                改正:              

③ 这个暑假,我看了不少外国小说,其中,最喜欢的是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品、奥地利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

错误:                改正: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

鹰之恋

鹰的翅膀在记忆里抖动着。

已经是秋天了。太阳白炽的光芒已不再那么赤烈地燃烧了,天空很恬静,没有一朵云或一只鸟飘过,使人觉得头顶之上那湛蓝的天空如同没有拍到任何景物的底片,使我们烦躁的心得到暂时的安慰。

那么我们渴望什么呢?呆板的天空已多年不见充满阳刚之气的鸟类飞过,基本上被燕雀等温柔的鸟儿占据着,偶而划一两道生存和爱情的弧线。仰望天空丝毫没有令人荡气回肠的感觉,倒是有无数扯不断的离愁思绪牵系着你。老鹰捉小鸡,孩子们津津乐道的童话,白菜一样腐烂了,我们仍固执地千百次向天空翘首凝望,寻找记忆里那只黑颜色的风筝。其实生存鹰的天空,远比鹰的翅膀凋零得早

我至今仍很难忘却最初见到鹰时那种令人精神振奋的感觉。那是在青藏高原上的军营里,我们几个好友牧马归来,斜卧在草坡上神聊,不知是谁忽然说:“看,那只鹰!”于是我们的视线全被那天空中悬浮的飞行物高高钓起,并且牢牢地粘住了。我看见一只铁青色的大鸟在天空写意,漫不经心地滑翔着,翅膀切割气流“嚯嚯”有声,连雪峰上滑下的一朵云儿都像是它利爪下的一团猎物。也许是把我们几个也当成攻击的目标了吧,它傲气地在我们头顶超低空盘旋起来,一圈、两圈,忽然就一动不动地停在空中。骨质的弯嘴,犀利的双眸,粗糙的羽毛,尖利的鹰爪,看上去是那样清晰,简直让人触目惊心。多么难耐的对峙,仅仅半分钟,它又开始向前飞行了。至今,我仍弄不清楚,它何以竟飞得那么平稳、轻松。在停止不动的那一刹那,没有人想到那是在空中,倒是像平贴在白纸上的剪纸。那傲视一切,大大咧咧的神态太叫人折服了。望着它远去凝成的一枚小黑点,我也仿佛生出双翼,融入苍茫云天里。鹰留给我的最初印象竟是这般美妙。

第二次见到鹰是在偏远的阿克塞草原上。那天施工初歇,我信步闲游,被一条景色秀丽、危峡陡壁的山谷迷住了,寻幽探胜的好奇心使我误入歧途。在一处崖壁相挤、枯藤相结的幽谷里,我发现了一只鹰,它死在我脚下两米远的岩石旁。我生平还是第一次在这么近的地方观察一只鹰,尽管它已死去多时,再也没有锋芒毕露、不可一世的精气神,但我还是为它平目的气质所威慑,不敢轻易接近它。半晌才试探着向它靠拢。它周身褐色的羽毛粗糙而零乱,犀利的眸子紧紧闭着,双翅耷拉,烂掉的皮肉处脱落一堆粗硬的毛管。怎么也难让人相信,这就是天空中“展翅三千里,扶摇上九霄”的勇者?是什么力量摧毁了它?是饮弹,是中矢,还是老死谷底?这时我猛然想起一位诗人写鹰的诗:

衰老的鹰决不会死于窠穴/雄禽的尸体,也不作鼠辈的食物/鹰之将死,它会跃向深渊,滑翔着寻找向上的劲风/把翎毛和血肉撕成碎片/把自己葬在浩瀚的天空……

哦,这就是鹰的性格、鹰的终结。它竟是这么倔强,这般壮美。我的血一点点地热起来了,不能不对这草原的精灵、高原的猛禽肃然起敬。而眼前我则对这只突然遭逢厄运的大鸟产生莫名的同情和叹息,它一定是猝不及防,无可奈何地落到了这般田地。我不禁为它默默祈祷,在心里默诵着墓志铭。

自此,鹰就这样闯入我心灵的天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锲入我血脉之中,它的色泽、它的亮翅、它的律动、它的思想都构成了我诗意中的佳句,以至于一切鸟雀在我眼里都黯然失色。可眼下我们已多年没有见到鹰那矫健的身姿了。生存鹰的天空远比老奶奶的童话腐烂得早。我们曾无数次友好地寻找它,呼唤它,可失神的天空一次次呈现在眼前的是失望的谜底。我常常从幻想中逃出来,我感到压抑,有些承受不了天空的宁静、空旷和寂寞。鹰呵,我们还能听到辽远的空中传来的啸叫声么?那的确离我们太遥远了,遥远得只能从记忆中寻找。可对我来说,鹰永远是童心上的一支最锐利的响箭,射向苍穹,射向邃远。

(选自2006年第4期《散文选刊》)

18.鹰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形象,文中的鹰有什么特点?(2 分)

  答:                                      

19.请解说“其实生存鹰的天空,远比鹰的翅膀凋零得早”和“生存鹰的天空远比老奶奶的童话腐烂得早”这两句话在文中有哪些含义。(6分)

答:                                    

20. 作者写天空的“宁静、空旷和寂寞”,又引用“一位诗人写鹰的诗”,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

  答:                                      

                                         

21.题目“鹰之恋”是什么意思?作者通过“鹰之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6分)

答:                                    

                                       

六、(13)

22.一种意思,可以形象表达,也可以抽象表达,不同的表达有不同的效果。请仿照示例,根据要求,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内容。(4分)

     [示例] 形象表达:快刀斩乱麻    抽象表达:做事果断

①形象表达:               抽象表达:大度宽容

②形象表达:眉毛胡子一把抓        抽象表达:            

③形象表达:                抽象表达:事物彼此不相干

④形象表达:众人拾柴火焰高        抽象表达:             

23.根据下面提供的有关信息,给京剧拟个定义。(连标点在内不超36字)(3分) 

京剧的前身是安徽剧。清乾隆五十年(1790)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壶、和春、春台四大徽剧戏班相继进入北京演出,他们吸收了汉调、秦腔、昆曲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使徽剧与这些剧逐渐融合,演变成一种新的声腔,更为悦耳动听,称为“京调”。清代末期民国初期,上海的戏院全部为京剧班所掌握,所演的戏称为“京戏”。

24. 根据下表的内容,解答①—②问题。(6分)

浙江某旅游景点统计表

年  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门票价格(元)

30

35

45

50

75

游客量(万人次)

70

96

114

132

(第一、二季度)64

旅游收入(万元)

2100

3360

5130

6600

 (第一、二季度)4800

① (3分)用一句话概述,该旅游景点2003至2007年的发展变化:

                                        

② (3分)如乐观预测,该旅游景点2007年的情况可能是:

                                         

七、(60分)

25.请以“你听,多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