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温州市高考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第I卷 (选择题 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伎俩 觊觎 济济一堂 心有余悸
B.嗜好 谥号 侍奉 恃才傲物
C.亢奋 炕席 伉俪情深 引吭高歌
D.蝎子 谒见 揭发 歇斯底里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隔阂 桅杆 和颜悦色 青山绿水
B.嬉闹 萦绕 熙熙攘攘 临渊羡渔
c.新颖 辐射 洗耳躬听 不修边幅
D.和谐 造诣 惟妙惟肖 大相径廷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陈水扁之流 通过什么“废统”“终统”的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这是行不通的。
②睡前适量的运动可以分散注意力,使紧张的精神 下来,有利于睡眠。
③我们进行了合理的分工, 建立了岗位责任制。
A.企图 松弛 从而 B.企图 松懈 进而
C.妄图 松弛 进而 D.妄图 松懈 从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中国雪上项目不仅运动员少,而且没有标准的训练场地,为了备战冬奥会,几名运动员背井离乡,来到奥地利,开始了为期数月的艰苦训练。
B.当人们纷纷向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的时候,你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这样做,不感到羞愧吗?
C.喜欢在洁白的墙上笔走龙蛇,写字题诗,竟成为我们中国人一种奇怪的积习和癖好,也不知此风起于何时,始作俑者为谁。
D.经过西方现代、后现代美学思潮熏陶的新生代作家,文学观念已经和他们的前辈左提右挈。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但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B.我们必须了解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不这样做有什么坏处?
C.尽管没有什么征兆表明近期会有严重的太阳风暴,研究所的专家还是表示,我们“决不能受到迷惑,对太阳的活动你永远无法担保。”
D.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社会交际中,无论个人还是组织,在公众中的信誉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决定交际成败的关键。
B.有的儿童文学偏重于教育和理性,过多地注入了成人思想,孩子天性中的爱游戏、爱求知、爱趣味、爱幻想被忽略了。
C.全党必须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感和主动感。
D.我国约近百分之六十左右的青年认为“诚实可信”、“助人为乐”是优秀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准绳。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鄂东丘陵地带有一座铜绿山,这里北、东两面紧靠大冶湖,水运可达长江,交通便利。此山每当暴雨过后,可见无数铜绿如雪花小豆般点缀在土石之上,因而得名铜绿山。显然,铜绿山是铜矿石富集地区,现代矿山就建在这里,而古铜矿遗址的发现正是现代矿山开采中的另一收获。1965年,在铜绿山矿山生产建设中不断发现古代采矿、冶炼的遗物和遗迹,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73年,当时某矿将一件铜斧寄送中国历史博物馆请求鉴定。中国历史博物馆当即派专家前往湖北,对发现古物的地点进行实地调查和勘测。他们在调查中发现,被当地群众称为“老窿”的古代矿坑在矿山露天开采的工地上几乎遍地都是。
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处在现代露天采矿场场区,矿场由于长期的开采,形成一个低于海平面16米的巨大深坑,这些老窿就是在采矿过程中发现的。调查组清理了一个残存的老窿竖井,发现了大量用来支护井壁的圆木和采矿用铜斧、铜锄、铜锛、铜凿等用具。经初步调查、试掘,认定这是一处春秋末至战国前期的矿冶遗址,距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 商周时代是我国矿业大发展的时期。当时的楚国就不止一地产铜,湖北阳新县港下、安徽铜陵、南陵大工山、江西瑞昌铜岭、湖南麻阳九曲湾等地,都发现有商周时期的古铜经营的。
从考古发现来看,当时铜绿山已能提炼出红铜。那么,由这里炼出的红铜又到哪里去了呢?1973年,湖北随县擂鼓墩东周曾侯乙墓出土青铜器6000多件,总重量达10万多它所用的铜原料取自铜绿山。商王朝为了直接控制这里的矿山开采,在矿山通往中原的重要交汇之地长江北岸曾建立盘龙城。盘龙城与铜绿山仅一江之隔,又与其他几处古铜矿在同一条长江运输线上,矿山产出的红铜在商王朝的控制下源源北上,到达都城的铸造铜作坊。
在铁器出现以前的青铜器时代,铜产量就是国家实力的象征。春秋时期,楚国能够问鼎中原,争霸天下,在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丰富的矿藏和发达的矿业。
铜绿山古铜矿是我国发现最早、规模最大、开采时间最长并且也是最完整的一处矿冶遗址。其采掘和冶炼工艺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堪称矿冶史上的里程碑。矿井支护、排水、通风和选矿等技术,对于现代矿山生产仍有借鉴意义。
6.根据上文,下列对“老窿”有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65年,在“老窿”不断发现古代采矿、冶炼的遗物和遗迹,但当时没有引起足够
重视。
B.“老窿”是现代矿山开采中发现的古铜矿遗址,在铜绿山几乎遍地都是。
C.专家初步认定被当地群众称为“老窿”的古代矿坑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
D.调查组在“老窿”中发现了许多古代采矿用的遗物,如铜斧、铜锄、铜锛、铜凿等。
7.对铜绿山矿冶遗址发掘的作用,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获得了古代铜矿采掘和冶炼的实物资料,了解了古代的矿冶技术。
B.了解了古代对铜绿山矿区铜矿开采的时间与规模。
C.了解了古代官府对矿山开发实行垄断经营的原因以及楚国对私自采矿的处罚。
D.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对现代矿山生产有借鉴意义。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铜绿山是铜矿石富集地区,这里交通便利,开采的铜矿可以通过水运源源不断地运送出来。
B.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铜矿不止一处,对铜矿的开采和冶炼,都已经拥有了精湛的 技术。
C.盘龙城是商王朝为了直接控制铜绿山的矿石开采而建立的一座城邑,这座城处在长 江运输线上。
D.大冶铜绿山矿冶遗址表明,古铜矿对该地区的开采,为现代矿山的形成奠定了良好 的基础。
9.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徽铜陵、江西瑞昌铜岭、湖北麻阳九曲湾等地都曾是楚国统治的地区。
B.铜绿山提炼出的红铜主要用在了曾侯乙墓出土的总重量达l0万多吨的青铜器上。
C.春秋时期,大冶铜绿山矿区对楚国问鼎中原、争霸天下曾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D.大冶铜绿山古铜矿对商周辉煌灿烂的青铜文化有着不容低估的贡献。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8小题。
朱碧潭诗序
〔明〕王慎中
诗人朱碧潭君汶,以名家子,少从父薄游,往来荆湖豫章,泛洞庭、彭蠡、九江之间,冲簸波涛,以为壮也。登匡庐山,游赤壁,览古名贤栖遁啸咏之迹,有发其志,遂学为诗,耽酒自放。当其酣嬉颠倒,笑呼欢适,以诗为娱,顾谓人莫知我。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其诗不行于时。屋壁户牖,题墨皆满,涂污淋漓,以诧家人妇子而已。贫不自谋,家人诮之曰:“何物可憎,徒涴墙户,曾不可食,其为画饼耶!”取笔砚投掷之,欲以怒君,冀他有所为。君不为怒,亦不变也。
一日,郡守出教,访所谓朱诗人碧潭者。吏人持教喧问市中,莫识谓谁,久乃知其为君也。吏人至门,强君入谒。君衣褐衣,窄袖而长裾,阔步趋府。守下与为礼,君无所不敢当,长揖上座。君所居西郊,僻处田坳林麓之交,终日无人迹。守独出访之。老亭数椽欹倾,植竹撑拄,坐守其下。突烟昼湿,旋拾储叶,煨火烧笋,煮茗以饮守。皂隶忍饥诟骂门外,君若不闻。于是朱诗人之名,哗于郡中,其诗稍稍传于人口。然坐以匹夫交邦君,指目者众,讪疾蜂起。而守所以礼君如彼其降,又不为能诗故。守父故与君之父有道路之雅,以讲好而报旧德耳。君诗虽由此闻于人,人犹不知重其诗,复用为谤。呜呼,可谓穷矣!
凡世之有好于物者,必有深中其欲,而大惬于心。其求之而得,得之而乐,虽生死不能易,而岂有所计于外。诗之不足贾于时,以售资而取宠,君诚知之矣。若为闭关吟讽,冻饿衰沮而不厌,其好在此也。人之不知重其诗,焉足以挠其气,而变其所业哉!
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色卑而词款,大指自喜所长,不病人之不知,而惟欲得予一言以为信也。岂其刻肠镂肺,酷于所嗜,虽无所计于外,而犹不能忘志于区区之名耶?嗟乎!此固君之所以为好也。君既死,予故特序其诗而行之,庶以不孤其意,岂以予文为足重君之诗于身后哉!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从父薄游 薄:虚词,动词词头
B.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 易:轻视
C.怀诗数十首为贽 怀:怀藏
D.煮茗以饮守 饮:喝茶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诗不行于时 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B.顾谓人莫知我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C.人之不知重其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然坐以匹夫交邦君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说明朱碧潭“以诗为娱”的一组是
①屋壁户牖,题墨皆满,涂污淋漓
②君不为怒,亦不变也
③突烟昼湿,旋拾储叶,煨火烧笋,煮茗以饮守。
④求之而得,得之而乐,虽生死不能易
⑤闭关吟讽,冻饿衰沮而不厌
⑥自喜所长,不病人之不知
A.①③⑤⑥ B. ①②⑤⑥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⑤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碧潭学习做诗是在登临庐山,游赏赤壁,观览古圣贤隐居逃世歌啸咏唱的遗迹后,激发了志气才开始的。
B.朱碧潭写诗并不受大家理解,直到知府慕其诗名,发告示寻找他并和他交往之后才渐渐出名。
C.朱碧潭的诗虽然后来为人们知晓,但是人们并不看重他的诗,反而诽谤他,但他自己对做诗仍是很自信的。
D.作者认为朱碧潭刻苦专心,爱好做诗,不计较生死之外的事情,但是也并没有真正达到不追求虚名的境界。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108分)
四.(21分)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取笔砚投掷之,欲以怒君,冀他有所为(3分)
(2)君既死,予故特序其诗而行之,庶以不孤其意,岂以予文为足重君之诗于身后哉!(5分)
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访城西友人别墅
雍 陶
澧水桥西小路斜, 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 处处春风枳壳花。
(1)三、四两句写得曲折而有层次,反映了作者心情的微妙转换,请说说你的理解。(5分)
(2)这首诗题为“访城西友人别墅”,但似乎丝毫没有涉及友人和他的别墅,是不是拟错了题目,谈谈你的看法。(3分)
16、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一题)(5分)
(1)世事洞明皆学问, 。(曹雪芹)
庄生晓梦迷蝴蝶, 。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映阶碧草自春色, 。…… ,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2)子曰:“其身正, ,其身不正, 。” (《论语 ·子路》)
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 。(龚自珍)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________ 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老者衣帛食肉,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21分)
书店里的书
一本书从作家酝酿到青灯孤伴的写作,再辗转邮寄到各出版社编辑案头,几经审看周折,待到终于送给印刷车间排版师和技工师手中,书的模样才会大抵胚胎成形。当纸页们列队集合最终以集团军的方式涌出厂门,它们会经过长途跋涉奔赴到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图书市场,虽说那儿并非是书的最后栖息之地——庄穆典雅的幽静书房,却是一本书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驿站,一次奇遇的最紧要关口。在这里,它将与它的主人相遇、结识,并最终被阅读和接纳,从而成为朋友、知交、导师、奴仆、情人等等。
我每次一走进书店门,总是瞥见在琳琅满目的书架上,伫立着一排排精装简装的书们:穿长衫的书,着西装的书,披袈裟法衣的书,穿旗袍中山装列宁装露脐装的书……以及苹果脸的书,满面沧桑的书,油头粉面的书,素面朝天的书,皓首白发的书,赤身裸体的书,搔首弄姿的书,男扮女装的书,忧愤叹嘘的书,隐性埋名鬼鬼祟祟的书……
一本书里承载着一个伟大的梦想,一本书里隐蔽着一个卑鄙的阴谋;一本书或许是一个不屈灵魂的啸傲呐喊,一本书或许深深浸淫着写作者经年的血与泪。有时,我会看见一本哭泣着的书,它缓缓向我讲叙发生在遥远年代里的陈怨积案;有时,我会留意到一本窃窃低笑的书,那是那个装着一肚皮噱头,做过小品演员的家伙急着为人们抖落幽默暴笑的“包袱”;也有时我会遇见一本愤怒之极的书,它是另一种主义的倡导者,它主张用暴力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是的,一本睡得昏头胀脑的书会发出无聊的呓语,一本挤眉弄眼的书则用它封面的艳照引诱每一个走过身边的脚步。
想一想,一个人与一本书相遇,这情景总是相当奇妙的。是的,是什么触动了他,使他想要将其拥有?我时常会在书店的木柜前,看见一个读者欣喜若狂紧紧抱着书籍的情形,他的脸上洋溢着久别重逢或突然拥有一大笔财富的兴奋,这是那本书的福气,也是那个人的福气。不是么?
有时,我也会看见某个人在一本书面前疑疑惑惑,一会儿抓起一会儿又恋恋不舍放下的事情,又是什么使他对拥有一本书产生怀疑呢?价格抑或内容?我不得而知。这就如同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是有许多约会被无端取消么,不是有许多人在赴约的瞬间蓦然毁约么!可见一本书的自身魅力是决定其走向的主要原因,而绝非读者。
如果一个人对一本书视而不见,不能说是书的不幸,也不能简单地推测为人的无知。书与人之间的沟通,绝对应该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相互吸引的秘密,因为书即心灵,而文字和纸张不过是心灵践约的途径而已。
我曾为一本老处女般的书扼腕叹息,又曾为一本惨遭下架折价处理的书暗暗鸣不平,这是真的。一本积满厚厚尘埃的书却有着火一般的激情,而一本被许多年轻年老的手无数次抚摸的书,其实只不过是一个生性淫荡的娼妓。
似乎有过这样的先例,一个人因为一本书的指引从而改变了一生——他因为这本书发动了一场革命,建立了一个政权,并使无数人与他一样改变了命运!谁能说一本书里没有枪炮声,厮杀声和战车的轰鸣声?当然,我看见一本书代替机床生产出成堆的产品,我还看见一本书取代讲台上那位之乎者也的教授,让一颗年轻的心长久地激跳……
我知道一个稚气未脱的年轻人早晨走进书店,黄昏出来时会变得步履蹒跚老态龙钟;我知道那位祖祖辈辈汉语身坯的家伙,会因为几册外文书,从而改头换面变成着西装系领带的字母……
书籍承担了部分历史,从而使人类自身变得可疑;而书店则因为拥有了更多的读者,以便让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17.作者在文章中写道:“……这是那本书的福气,也是那个人的福气。……”中的两个福气指的是什么?(6分)
(1)那本书的福气:
(2)那个人的福气:
18.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书店里的书?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19.结合上下文看,为什么作者说“如果一个人对一本书视而不见,不能说是书的不幸,也不能简单地推测为人的无知。”?(5分)
20.文章结尾说“书店则因为拥有了更多的读者,以便让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句话该如何理解?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6分)
六、(16分)
21.根据划线句的表现手法,在下列句子的空格处,填上一个句子。(3分)
在这座森林公园中,大片经霜的柞树、枫树、落叶松在阳光下,变成了一幅幅天然的水墨丹青,那随意点缀其间的一行行常绿的松柏显得格外惹眼,恰如一曲厚重、平和的交响乐蓦然跳出几声欢快、清脆的笛音,又如 ,给山野增添了许多生气。
答:又如
22.给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字数不超过20字)(3分)
2月27日是我国藏历火狗年。省委常委、省公安厅厅长王辉忠,副省长盛昌黎,西藏自治区公安厅副厅长温忠民,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沈敏光,省发改委副主任金兴盛,省民委副主任陈智慧,省物价局副局长柳萍等领导来到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与该校西藏班全体学生一起喜迎藏历新年。
西藏班教育是我省援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公安高专的西藏班教育始于1989年10月,17年来,已为西藏自治区各级公安机关培养和输送了456名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毕业生。2005年,国务院授予该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此前,该校于1991年、1995年先后获得国家民委、浙江省政府授予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答:
23.一家人聚在一起,大家觉得母亲为我们奉献了一辈子,现在该轮到我们为母亲奉献一点什么了。
大姐准备买一幢别墅,把母亲接过去住,二姐准备买一辆车,周末带母亲去兜兜风,母亲都摇摇头。
沉默多时的小妹突然发了话:“说真的,我在杭州吃遍了大小酒楼,什么山珍海味都没有母亲做的豆腐乳好吃,母亲可要多做点,我走时多带一些。”
想不到母亲眼睛突然一亮,异常地快乐,还幽默地说:“你买一口大缸,走时带一缸过去。”说得一家人轰然大笑。
这件事告诉我们,索取也是一种爱,做子女的怀着感恩的心,在为父母奉献的同时,还应该不忘“索取”一点什么。
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简单论证为什么“索取也是一种爱”。(不超过150字)(10分)
七、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渴想到河的对岸去。在那边,好些船只一行儿系在竹杆上;人们在早晨乘船渡过那边去,肩上扛着犁头,去耕耘他们的远处的田;在那边,牧人使他们鸣叫着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场去;黄昏的时候,他们都回家了,只留下豺狼在这满长着野草的岛上哀叫。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节选自泰戈尔《对岸》
其实,每个人对人生中的“对岸”都会有独特的体验和真切的感受。请以“对岸”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参考答案
一、(18分)
1.B 2.A(B“渔”应为“鱼”,C“躬”应为“恭”,D“廷”应为“庭”)
3.C ( “企图”,图谋,打算;“妄图”,狂妄地谋划。在此用“妄图”更切合句意。“松驰”,不紧张;“松懈”,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不抓紧。“从而”,用来引出目的或结果,着重表示在前一行动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行动,着重于递进关系。)
4.C ( 背井离乡,指不得已而离别家乡,在外地生活。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始作俑者,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左提右挈,比喻共相扶持。也形容父母对子女的照顾。)
5.D ( A项应是句外括号。B项是陈述句,不必用问号。C项句号在引号外。)
6.A ( B项成分残缺,“爱幻想”后加“的特性”之类的中心语;或删去“天性中的”,在“爱幻想”后加“的天性”。C项语序不当,“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应改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D项成分赘余,删去“约近”或“左右”。)
二、(12分,每小题3分)
6.B(“在铜绿山几乎遍地都是”应为“在矿山露天开采的工地上几乎遍地都是”)
7.C(文章没有说到关于垄断经营的原因,也没有说发掘中发现了有关的史料,所以把这一句作为“发掘的作用”不符合文意,是不恰当的)
8.D(文中说:“古铜矿遗址的发现正是现代矿山开采中的另一收获。”可以表明。
9.B(文章认为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器的铜原料取自铜绿山,但不能由此作出本选项的推断;从全文看,铜绿山矿产丰富,生产规模大)
三.
10.D ( 饮,让……喝茶 )
11.A ( “以”:介词,“在”。顾:反而,却 / 回头看。之:取消句子独立性/补语的标志,“的”。以:因为/和,同)
12.B(直接或间接表现朱碧潭“以诗为娱”的是①②⑤⑥,第④句是作者对世人的一般之论。)
13.B (知府寻找朱碧潭并与他交往,并非慕其诗名,而是因为知府的父亲与朱碧潭的父亲是故旧之交,所以与朱碧潭表示修好,报答旧日的交情)
四.
14.(家里人)拿起笔砚往他身上掷去,希望以此激怒他,让他别再做诗。
15.朱君已经死了,我为他的诗写一篇序言的原因,是使他的诗行之于世,庶几不辜负他的好意,虽然我的文章说不上能够让他的诗见重于后世。
15.(1)这两句反映了作者心情由新奇、迷惘变成惊叹、赞美的微妙转换
“村园门巷多相似”既是客观的描述,还充满了诗人的新奇和惊讶。诗人注意的是一座座带有围篱庭院的村舍,连同一条条村巷,它们形状如此相似;从“多相似”的感叹声中,还可以想象出作者找不到友人别墅时焦急与迷惘的神情。可是张望之中,诗人看到家家户户的篱边屋畔,到处都种植着城里罕见的枳树,洁白而清香的枳树花正在春风的吹拂下,盛开怒放。一种从未领略过的郊园春景展现在他眼前,使他忘掉了一切—他陶然心醉了,完全沉浸在美好的遐想之中。
(2)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以境写人的烘托手法。从那门巷相似而又枳花满村的环境中,从那朴素、划一、洋溢着闲野情趣的画面中,可以看出友人别墅的投影,和别墅主人恬然自适的高雅情怀。
16.(1)人情练达即文章
望帝春心托杜鹃 蓝田日暖玉生烟
隔叶黄鹂空好音 出师未捷身先死,
(2)不令而行 虽令不从 化做春泥更护花
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黎民不饥不寒
五、
17.(1)能被读者所欣赏所阅读,真正体现书的价值所在
(2)能够找到一本和自己心灵相契的书,可以是自己的精神得到陶冶
18.拟人。以这种生动形象的手法赋予书以人性,暗示了书所包含着的人类性和社会性,更有利于作者深入浅出地阐述书店里的书所体现的寓意,拓展了表达空间,大大增强了全文的人文色彩和文字力度,最大程度地吸引了读者,启发读者共鸣与深思。
19.①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阅读取向,而任何一本书不管其自身魅力如何,也只能引发一部分人的阅读兴趣。②一个人对一本书视而不见,既不能说明这本书缺乏自身魅力,也不能说明这个人无知,而是两个心灵不能相互吸引而已。(能从书和人两方面进行分析,抓住“书的自身魅力”和“心灵之间相互吸引”,言之成理即可。)
20.一方面,书店里的书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并不都是传达真理的;另一方面,形形色色的读者从书中所获取并非都是有益的影响,所以尽管书店里的书很多,读者也很多,但真正掌握真理的人并不多。
这样写的用意是在提醒读者,要善于甄别书,也要善于从书中吸取有价值的东西;同时也表明作者对书店和读者的现状的忧虑和反思。
六.
21.又如寂静、幽深的小巷忽而飘来一阵清脆、圆润的歌声
又如沉寂、幽暗的平原夜空忽而划过一颗灵动、耀眼的流星
22.浙江公安高专西藏班学生喜迎藏历火狗年
23.①年迈的双亲,他们往往感到自己的能力正一点点的丧失,子女不能像从前一样需要他们的爱,才是他们晚年最大的自责和悲哀。
②向父母索取一点什么,并不是需要这些物质的本身,而是用这种方式告诉双亲,子女虽然长大但仍离不开您的付出,那是他们一生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③“索取”替子女说出了心中的一句话:我们仍然需要您的爱。
(要求能从“子女”和“父母”两个角度论述,只从一个角度分析酌情给分。)
七.作文
参考05浙江高考评分标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诗人朱碧潭君,名汶,以名门世家子弟,少年时随同父亲出游,往来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泛舟洞庭湖、鄱阳湖、九江之间,颠簸在波涛之上,以为壮举。又登临庐山,游赏赤壁,观览古圣贤隐居逃世歌啸咏唱的遗迹,志气有所启发,于是学习做诗,饮酒放浪。每当酒醉高兴,呼叫欢笑,便要做诗,自得其乐,还说他人哪能了解于我。人们也都轻视他,不把他的诗当回事。他的诗不行于时,只有在自己家里的墙壁窗户上,写得满满的,涂得到处皆是,以此来唬弄家人孩子。自己贫穷得无法谋生,家里人讥笑他说:“你涂些什么东西,真讨人嫌,只会弄脏墙壁窗户,又不能吃,难道画饼充饥!”拿起笔砚往他身上掷去,想以此激怒他,让他别再做诗。他可不发怒,照旧做诗。
有一天,知府出了一张告示,要寻找所谓朱诗人碧潭的。差人拿着告示到市里喊问,没有人认识是谁,最后才知道是朱君。差人到门,强迫朱君去见知府。朱君穿了粗布衣服,窄袖子长下摆,大摇大摆地上了知府衙门。知府走下座位施礼迎接,朱君无所谓的样子,作一个揖就坐上宾之座。朱君住在府城西郊,地点荒僻,处于田头林尾地方,终日没有人迹。知府独去拜访他。他住的几椽老亭倾斜要倒,用竹竿撑住,让知府坐在下面。家里揭不开锅,捡一点储备的树叶,生起火来,煮几颗笋,烧水冲茶,款待知府。那些差役忍饥挨饿,在门外骂骂咧咧,朱君就像没有听见。于是朱诗人的名字,一府传开了,他的诗也稍稍有人看了。但是一个布衣同知府相交,大家的眼睛都盯上了,毁谤妒忌全来了。何况知府的所以降低身份给他礼遇,并不是因为他的诗写得好,而是因为知府的父亲与朱君的父亲是故旧之交,所以与朱君表示修好,报答旧日的交情。朱君的诗虽然由此为人们知晓,但是人们并不懂得看重他的诗,反而以此诽谤他。唉,真可说是穷到头了!
大凡世人对于某件事物特别喜爱,必定是这件事物深得其好,而大悦其心。他追求并得到这件事物,这得到的快乐,是生死也换不到的,哪里还去理会生死之外的事情呢?做诗不能像货物那样卖给人们,得到钱财,取欢于人,这道理朱君是很清楚的。但他情愿关门做诗,虽挨冻受饿,衰病失意,也不厌倦,就是因为这是他的爱好。人们不懂得看重他的诗,怎么能阻挠他的志气,改变他所从事的事业呢!朱君曾经来看我,送我几十首诗以为见面礼。他的态度很谦虚,谈话很诚恳,大概的意思是对做诗是很自信的,不怕人们不知道他,只求我讲一句话做证明。我想他这岂不是如此刻苦专心,爱好做诗,虽然不计较生死之外的事情,但还是不能忘怀于区区的小名吗?唉唉,这确实就是朱君的所以爱好之深了。朱君已经死了,我所以为他的诗写一篇序言,使他的诗行之于世,庶几不辜负他的好意,虽然我的文章说不上能够让他的诗见重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