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上海市闸北区高考语文质量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 阅 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重新发现安徒生(节选) 在安徒生诞辰200周年之际,对安徒生最好的纪念,应该是在思想文化的层面,继承安徒生童话神髓,沿着当年安徒生思考的方向.对当前中国的童年状态进行深入的反思。
我认为,对安徒生的中国受众而言,今天需要对安徒生进行“再发现”。安徒生是一位冰山型的作家,其作品深处,蕴涵着他对人性和人生问题深邃而独到的思想。安徒生既属于孩子,也属于成人。不论是对个体生命的各阶段,还是对群体社会的各时代,安徒生可以常读常新。
说到今天这个时代,我在《童年的诺亚方舟谁来负责打造——对童年生态危机的思考》一文中曾说:“我们的被物质主义、功利主义迷雾遮住双眼的文化大船出现了生命‘存在’的精神迷失,它正在现代的核动力的推动下,迅速地远离荷尔德林所吟咏的可以‘诗意地栖居’的‘大地’。作为历史概念而始终被成人社会假设的儿童和童年,处在今天的依然是成人本位的社会之中,更是命中注定地被这条精神迷失的快船拖向了危机四伏的海域。”
从儿童文化以及童年生态的层面和角度看,中国社会正在为发展付出沉重的代价——以童年生态的被破坏作为牺牲。一个孩子,一个生气勃勃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本来是为了享受自由、快乐的生命,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但是,由于社会、学校、家庭中普遍奉行的功利主义(包括科学至上主义、知识至上主义、物质至上主义),孩子们的生命的蓝天.却竟然被几本教科书给遮黑了。不是为了“存在”而学习,而是为了学习而“活着”,学习不是为了给生命带来精神充实和快乐,而是将生命变成了学习的机器,这难道不足生态遭到破坏的童年的生存状态吗?
不能不遗憾地说,“儿童”几乎没有成为当代思想文化界的精神资源,而且,今天的思想界面对童年生态面临的危机,既迟钝、麻木,又缺乏责任感。我们经常能够听到:有的教育专家甚至会说,对儿童来说,读儒家经典比唱颂儿歌更能变得优秀。因为“小耗子,上灯台”一类儿歌里什么价值都没有;有的被人褒义地称为“思想的狂徒”的学者会武断地把由于成人社会的责任所造成的儿童的厌学、离家出走、沉溺网吧甚至犯罪等儿童问题,反过来归咎为是孩子自身本能欲望的膨胀而导致的道德沦丧造成的,进而反对“解放孩子”、“尊重孩子”,说“这种说法虽然表面上没错,却非常不明事理”;也有的学者,采取文学和教育二元论的立场,一方面主张儿童文学的独特价值,另一方面却对强制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大开绿灯;还有的学者,用自己童年时代物质匮乏的痛苦来遮蔽、否定今天的孩子精神上无路、彷徨的更深重的痛苦。
在这样一个童年生态被破坏的时代,“安徒生的再发现”就变得尤为有意义。那么。安徒生在中国当下的特殊意义是什么呢?
勃兰兑斯在他那篇著名的《童话诗人安徒生》的论文中,这样阐释了安徒生成为天才的社会条件:“对孩子的同情不过是十九世纪对一切纯真事物表示同情的一种现象。……在社会上,在科学、诗和艺术中大自然和孩子已经变成崇敬的对象。”安徒生显然与浪漫派诗人的传统一脉相承。安徒生的价值就在于勃兰兑斯所说的“举世公认的”“童心”。这样的童心使“安徒生看待生活的方式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任心灵的支配,这种特点是真正的丹麦式的。这个思考方法本身充满感情,所以,它抓住每一个机会来赞颂情感的美和重要性。它超越意志(亚麻的命运在全部的生活过程中都来自于世界),与纯粹理性批判进行抗争,便是与某种顽固的东西对抗——魔鬼的邪恶、巫师妖镜,它以其最令人称道而又诙谐的旁敲侧击(如《钟声》、《天上落下的一片叶子》)取代了自以为是的科学……”
安徒生是社会与人性的洞察者,是为人类社会忽略、忘却“自然”这一倾向担忧的思想者。也正如班马所指出的:“安徒生童话的根本精神是传递了一种‘自然人’而非‘社会人’的情感;也体现出了一种‘审美’而非‘功利’的注意力。无疑,它是‘梦境’而非‘纪实’。它是‘原生性’的而非‘异化’。”
如果我们要对童年负责的话,就要抵抗功利主义、工具理性对童年的破坏,就要建立以童年为本位的童年生态学,倡导整体论的生态人生观。毫无疑问,在这一“儿童的再发现”的过程中,安徒生童话就是一种方法和哲学。 (选自《文汇报》2005年3月27日)
1.在安徒生诞辰200周年的时候,我们使用“百度”搜寻相关资料。下面四组关键词中,能够正确查询到安徒生的一项是( )(3分)
A.荷兰《卖火柴的小女孩》 B.丹麦《海的女儿》
C.希腊《丑小鸭》 D.格林《白雪公主》
2.“童年生态”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文中的“以童年生态的被破坏作为牺牲”一语实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文中说“安徒生是一位冰山型的作家”。“冰山”一语出自_________(人名)。它的含义一般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5.从文中看,安徒生童话的神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6.有人说“安徒生改变了全世界儿童的命运”。下面对我们今天重读安徒生的特殊意义阐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站在儿童的角度,用儿童的眼光看待儿童。
B.以儿童为本位,帮助儿童实现再发现。
C.尊重儿童的心理习惯。
D.培养儿童,要注重整体论的生态人生观。
(二)阅读下文,完成7—13题。(22分)
你不信任我 [俄罗斯]格·戈林 出租车把我载到一所大楼前。“劳驾,”我对司机说, “别关计价器。我到公司里去去就回来,然后我们再朝前开。”
司机不满地皱了皱眉。
“也许,先结账不是更好吗?”他问
“不不,我还要继续坐您的车呢,”我说,“瞧你,不信任我吗?您想我会溜掉?”
“我什么也没想,”司机说,“什么样的乘客都有嘛,有人会溜,有人不溜……”
“哎,就是说,您还是认为我可能会溜?那好……我把我的帽子押在您这儿。”
“您说哪儿去了!”司机生气道,“我要您的帽子干吗?我信任您……您把公文包留下再走。”
“啊!什么?”我冒火了,“行啊,我把我的公文包留下。只是您要允许我记下您的车牌号码。”
“您这是干嘛?”司机皱起了眉头,“不信任我吗?您想我会开车溜掉?”
“我什么也没想,”我说,“什么样的司机都有嘛,有人喜欢帽子,有人喜欢公文包。”
“啊,说什么呢?”司机说,“那好!把我的车号记下吧:MT—40—20。不过您得先让我看看公文包里都有些什么。”
“这又是干吗?”
“免得过后说不清。”
“看吧,”我没好气地说,“喏,里边有文件、书、电动剃须刀。”
“剃须刀是完好的还是坏的?”
“怎么会坏呢?现在还能用。”
“什么叫‘现在’还能用?我可不打算在这儿测试。”
“谁知道您?”我冷笑一声,“您的胡子还没刮呢。脸有点浮肿,眼睛是淡色的,左颊上有个瘤……”
“在记我的外貌吗?”司机凶巴巴地说,“那好!我也不会忘了您的!蒜头鼻子圆眼睛,两只耳朵不对称……左边有颗镶牙……”
“好,既然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我也凶巴巴地说,“干脆就来正式的!这是我的证件:身份证、通行证、结婚证。拿去吧!要知道,您可是在和一个正派人打交道。把您的也给我!”
“给!”他说,“这是驾驶证、工会证……”
“户口证当然是没有啦。”我指出。
“没有。”他答道。
“好,没什么,必要时警察会找到您的。”
“必要时你也会被传唤的……’’
“万一出事,你触犯的是刑法第144条!”
“而您触犯的将是第146条第二款。”他回应道。
我们恶狠狠地直瞪着对方。
“听我说,”我突然改口道,“您不觉得害臊吗?”
“您呢?”
“我为我们两个感到害臊!”我说
“我也是!”他说着垂下了眼睛,“收回您的证件吧……”
“您也收回您的……”
“请把公文包拿去……”
“谢谢,”我说,“我会把您的车号忘掉的:MT—40—20。”
“让我们都忘了吧。”他说。
我们亲热地相互拍拍肩。
“我怎么会把您往坏处想呢?”我觉得奇怪,“您的脸这么讨人喜欢。眼睛是灰色的,脸颊上有颗痣。”
“您长得也很帅,”他说,“大眼睛,耳朵干干净净。要注意保护牙齿……”
“我一会儿就回来。”我说。
“去吧,”他说,“您不在我还怪闷的……”
我们相互温和地笑了笑,随后我下了车。
快走到入口处时,我发现通行证不在了。
“真见鬼!”我想,“就是说,他还是扣下了我的通行证以防万一……哼,没什么……他溜不掉的……我也采取了万全之策,我戳破了他的后轮胎……”
7.文中划线处,司机两次“皱眉头”的不同意思是:(2分)
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写出文中两人情绪变化的走势曲线。(5分)
□→□→凶巴巴→恶狠狠→□→□→□ 9.这篇小说表现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描写,其中的________________描写,不仅表现了人物的情态,而且推动了情节的展开。(3分)
10.下面对这篇小说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幽默的喜剧 B.幽默的悲剧
C.悲哀的喜剧 D.轻松的悲剧
11.从全文看,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3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的语言风趣幽默,有明显的喜剧风格。
B.小说从小矛盾开始,由互不相让,互不信任,到各有所伤。
C.人与人的不信任。使世界的面孔也越来越陌生和冰冷。
D.自我保护如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走向自我封闭与孤独。
13.对小说中表现的人与人的隔膜与怀疑的现象,你的看法是什么?(4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4句)(4分) 14.(1)_____________,不敢问来人。
(2)盈盈一水间,_____________。
(3)山回路转不见君,_____________。
(4)衣带渐宽终不悔,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妾当作薄苇;薄苇纫如丝,_____________。
(6)子孙视之不甚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7题。(8分)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河边。
15.两首诗在体裁上同是____________,内容上都有对____________美景的描绘。(2分)
16.杜诗中的意境可用____________来概括;王诗中的意境则可用____________来表达。(2分)
17.两首诗都表达了季节变化引发的乡愁,杜诗的情感可用“惊”来表达,王诗则以“平”为基调。请选择其一进行赏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16分)
书洛阳名园记后
[宋]李格非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殽、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蹴①,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余处矣。予故尝曰:“园囿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兴废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自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②,欲退享此,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注释]①[蹴]踩,踏。 ②[治忽]治乱。
18.洛阳有“九朝名都”之称,又位于开封之西,故历史上称洛阳为“______”。(2分)
19.写出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3分)
(1)挟殽、渑之阻 挟( )
(2)号千有余邸 邸( )
(3)天下治乱之候也 候( )
2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之:洛阳之盛衰 / 自为之 (2)为:化而为灰烬 / 为刎颈之交
A.(1)相同,(2)相同 B.(1)相同,(2)不同
C.(1)不同,(2)不同 D.(1)不同,(2)相同
21.把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欲退享此,得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的洛阳名园是作者寄寓____________之感的载体。作者用以小见大的笔法,阐述洛阳名园的兴废是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又是观察国家“治”与“乱”的窗口。(5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23—26题。(12分) 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痴无所知,到余①富家,见三重②楼,高广严丽。轩③敞疏朗,心生渴仰④,而作是念:我有财钱,不减于彼,云何顷来而不造作如是之楼⑤。即唤木匠而问言曰:“解作彼家端正舍不?”木匠答言:“是我所作。”即便语言:“今可为我造楼如彼。”是时木匠即便经地垒墼⑥作楼。
愚人见其垒墼作舍,犹怀疑惑,不能了知,而问之言:“欲作何等⑦?”木匠答言:“作三重屋。”,愚人复言:“我不欲下二重之屋,先为我作最上层。”木匠答言:“无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第一之屋?不造第二,云何得造第三重屋?”愚人固言:“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⑧为我作最上者!”
时人闻已,便生怪笑。咸作此言:“何有不造下第一屋而得上者!”
[注释]①[余]其他。 ②[三重]三层。 ③[轩]带有开阔高耸的意思。 ④[渴仰]犹“渴望”,迫切的羡慕。 ⑤[云何顷来而不造作如是之楼]为什么一直来却不建造这样的楼房。云何,如何。云,语首助词,无义。顷来,在此以前。 ⑥[经地垒墼]测量地基,砌叠砖块。经,分划,丈量。垒,堆垒。墼,没有烧过的砖坯。 ⑦[何等]什么样的(房子)。 ⑧[必可]务必。
23.写出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
(1)不减于彼 ( ) (2)即便语言( )
(3)不能了知 ( ) (4)咸作此言( )
24.对“解作彼家端正舍不”的句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了解是谁造的他家的大房子吗?
B.了解是谁造的他家的漂亮的房子吗?
C.能知道他家的房子是谁造的吗?
D.能造他家那样的漂亮房子吗?
25.文中愚人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26.这篇寓言用鲜明浅近的形象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二 写 作(70分)
27.这是个关于四种人的故事,他们是每个人、一些人、任何人、没有人。
有一个重要的工作要做。每个人相信一些人会做,因为任何人都可以做,但事实是没有人做。一些人对此很生气,因为那是每个人都可以做也应该做的。每个人认为,任何人也可以做,但没有人意识到每个人都不愿意做。结果是每个人都责怪一些人……
请你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
以下内容只有回复后才可以浏览
一、(80分)
(一)(18分)1.B(3分)
2.童年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2分)
3.将生命变成学习机器(3分)
4.海明威 作品有如冰山,露在水上的只有八分之一,其余的八分之七隐藏在水下(4分)
5.“自然人”而非“社会人”人的情感,一种“审美”而非“功利”的注意力(3分)
6.B(3分)
(二)(22分)
7.担心“我”(乘客)溜了 为乘客不信任自己而生气(2分,各1分)
8.不满 生气 害臊(反省) 亲热(温和) 警惕(心有所忌)(5分)
9.对话、情态和心理 对话(语言、神态和心理 语言)(3分)
10.C(2分)
11.人际关系的异化与诚信危机(3分)
12.A(3分)
13.这种隔膜与怀疑是人际间信任感、安全感缺乏的一种表现,也是人的自我保护的本能,本无可厚非,但这种自我保护意识若超过一定限度,使人际交往互信的基础破坏殆尽,它必然会产生另一种恶性循环,使个体的人日益走向封闭和孤独(4分)
(三)(4分)
14.(1)近乡情更怯 (2)脉脉不得语 (3)雪上空留马行处 (4)为伊消得人憔悴 (5)君当作磐石 磐石无转移 (6)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
(四)(8分)
15.五言律诗 江南初春(2分)
16.优美清丽 明快雄奇(2分)
17.“惊”可理解为其中有“惊慕”,透露江南美景对诗人眼睛造成的冲击力;也有惊叹,暗示宦游人对物候变化,岁月流逝的特殊敏感,诗人怀着这种复杂感情注视春天为江南带来的变化,景色越美,越易引发“归思”(“平”在诗中体现为一种平和的运动。绿水拥抱青山,孤帆悬挂江面,夜色渐渐淡去,海日冉冉升起。景物中无一不含动感,都是一种平和的运动。此时此刻,一切都是交错复又交错……诗人心中也飘过淡淡的乡愁)(4分)
(五)(16分)
18.西京(2分)
19.(1)挟持,拥有 (2)府邸 (3)征兆(3分)
20.D(3分)
21.想待隐退下来享受林泉之福,可以吗?(3分)
22.兴亡 洛阳盛衰的征兆 洛阳的盛衰(5分)
(六)(12分)
23.(1)比 (2)说道 (3)领悟 (4)都(4分)
24.D(3分)
25.痴无所知(2分)
26.凡事须循序完成,不能凭空飞越(3分)
二、(70分)27.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