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考语文试题 - 正文*

200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102

2014-5-11 0:08:11下载本试卷

2007年高考模拟试卷102

一、(15分 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立 产  目惊心 相形见

B、 奴 益 麻 惩前后 刚自用

C、 发 咆 像 子贤孙 上行下

D、 然 臼 百 尽职守 捐杂税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沉缅 辩证法 入不敷出 徇私舞弊

B、 迄今 名信片 焚膏继晷 坚如磐石

C、 气概 度假村 姗姗来迟 衣衫褴褛

D、 辐射 座右铭 斐然成章 世外桃园

3、下列①-⑤处标点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宋代的朱熹把阅读教学的顺序归结为12个字①即“自博而约,自易而难,自近而远

②《朱子学得》卷上第4页③意思是说④先让学生大胆地读,然后再少而精地读⑤先读比较浅显易懂的,再读高深难懂的;先读内容与学生比较接近的,再读与学生距离较远的。他认为做到这12个字“乃得其序”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人们普遍担心,迟早要出现的克隆人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数百万年的两性生殖的方式,是人类在伦理、道德、法律等方面遭遇到的巨大挑战。

B、 由于办公室安装了现代化设备,改善了办公条件,以前较为繁杂的事务没有了,所以许多人身体素质下降,请病假的比平时多。

C、 经过组委会成员全面细致的检查和认真评议,最后龙山中学等五所学校被授予“园林式绿化先进单位”。

D、 绿化造林有利于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防止控制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还能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5、下列句中加点的熟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看着赵本山幽默夸张的小品表演,台下观众忍俊不禁地笑出声来。

  B、几天中,小区里的便民箱、井盖接连被盗,名花名木也不胫而走,王大妈提起这事就气愤不己。

  C、自从出版了《决战》这部长篇小说,他便一发而不可收拾,连续创作了好几部历史题材的小说。

  D、由于招生比例不断扩大,学生的成绩参差不齐,教师要特别注意因材教。

二、阅读《公共艺术与公共性》,回答6-9题(12分 每题3分)

   公共艺术与公共性是紧密相连的,一个城市的市民社会或市场经济社会是公共性的前提条件,在经济领域中平等交换的原则体现为公共领域中公众意见的交流和公众意志的实现。公共艺术不同于博物馆的艺术,后者是艺术家的个人行为,无论他在艺术产生过程中与社会发生何种复杂的关系,对于其作品的反映度是在作品呈现之后。他可以根据社会反映或批评改变或不改变自己的风格。但公共艺术则不同,作品一旦呈现于社会,作为永久性的陈列,是不可能做任何改动的,即使人人唾骂,它也傲然挺立,每时每刻都在侵着人们的眼球。在公共领域形成的时代,狄德罗的艺术批评,体现的是一种只有知识分子的立场,通过艺术批评来传播启蒙思想。但即使如此,他也不能改变当时大型纪念艺术品的状况,因为公共意见并没有进入权力阶层,建筑、园林及依附于斯的雕塑仍然上流社会的趣味和意志。    。我国当前那些流行的俗不可耐的公共雕塑,直截了当地说是打着公众的招牌,行使的是低俗的趣味。公众的意见是通过专家表达出来的,专家也代表了公众的意见。掌握权力的相关部门动用社会资金建造公共艺术,占用公众集体拥有的公众场所,在名义上也是代表公众的利益,但没有公众事实上的监管与参与,难免会成为权力机关的“形象工程”与“政绩工程”。在一个公众意见可以自由平等交流和对话的公共领域里,权力机关作为公共工程的召集人和社会资金的执行人,只是公共领域里平等成员之一,无权将公众利益作为政府部门的形象标志,也无权将权力者的个人趣味作为艺术的表现。因此,公众意见在工程实施之前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5年第7期)

6、下列对“公共艺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公共艺术是成熟社会公共性的一个决定性的前提条件。

B、公共艺术是永久性陈列,对其反应也体现在陈列之后。

C、公共艺术是永久性的,所以陈列后就不能有任何改动。

D、公共艺术没有权力的监督、参与、会变成形象工程。

7、下列填入文章横线上的内容最恰切的一项是

A、公众意见不仅是反映公众的通俗趣味

B、个体理解融化到整体的意见中

C、资金权力垄断控制了公共艺术

D、公共场所是文化产物,是人意志的反应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公共性原则在经济社会的平等交换中体现为公共领域中公众意见的交流和公众意志 的实现。

B、狄德罗的艺术批评能传播启蒙思想,但公众意见没有进入权力阶层,不能改变公共艺术的状况。

C、我国的公共艺术雕塑是打着群众招牌行使起来的低俗趣味的事物,只是政府部门的一种形象标志而已。

D、专家的意见实质上也是公众的意见之一,在很多方面代表着公众的意见,但这些还是专家的意见。

9、下列对文章的推断和想像错误的一项是

A、公共场所的艺术不等于公共艺术,公共场所不是艺术家为所欲为的地方,这体现了公共性原则。

B、现代社会里,艺术家的个人趣味可能使得公共艺术的创造体现出艺术家与权力和公众意志的冲突。

C、在经济转型期,我国的一些权力垄断者在市场经济运作中将公众财产变成满足权力的一种对象。

D、公众意见在公共艺术展示之前有着重要的作用,就目前情况看可以阻止权力机关资金执行的偏向。

三、阅读《刘禹锡传》完成10-13题(12分 每题3分)

  刘禹锡,字梦得,自言系出中山。世为儒。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工文章。淮南

杜佑表管书记,入为监察御史。素善韦执谊。时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

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

所言必从。

  宪宗立,叔文等败,禹锡贬连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马。

  始,坐叔文贬者八人,宪宗欲终斥不复,乃诏虽后更赦令不得原。然宰相哀其才且困,

将澡濯用之,会程异复起领运务,乃诏禹锡等悉补远州刺史。而元衡方执政,谏官颇言不

可用,遂罢。

  禹锡久落魄,郁郁不自聊,其吐辞多讽托幽远,作《问大钧》、《谪九年》等赋数篇。

欲感讽权近,而憾不释。久之,召还。宰相欲任南省郎,而禹锡作《玄都观看花君子》诗,

语讥忿,当路者不喜,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为言:“播极远,猿狖所宅,

禹锡母八十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诀,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帝曰:“为人子者宜

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它人,尤不可赦。”度不敢对,帝改容曰:“联所言,责人子事,

终不欲伤其亲。”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txjy

  由和州刺史入为主客郎中,复作《游玄都》诗,且言:“始谪十年,还京师,道士桃,其盛若霞。又十四年过之,无复一存,唯兔葵、燕麦动摇春风耳。”以诋权近,益薄其行。俄分司东都。宰相裴度兼集贤殿大学士,雅知禹锡,荐为礼部郎中、集贤士。度罢,出为苏州刺史。以政最,赐金紫服。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复分司。

 禹锡恃才而废,褊心不能无怨望,年益晏,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素善诗,晚节尤精,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以诗自名者,尝推为“诗豪”,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

  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刘禹锡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擢进士第    擢:选拔     B、猿狖所宅    宅:居住

C、若禹锡望它人  望:指望      D、闻者益薄其行  薄:鄙薄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久,召还 ②顷,持一象笏至

B、①朕言,责人子事 ②吾将瞷良人之之也

C、①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②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D、①诏下,御史中丞裴度言 ②谁大王为此计者

12、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明刘禹锡“褊心”有“怨望”的一组是

①禹锡贬连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马  ②作《问大钧》、《谪九年》等赋数篇

③与白居易酬复颇多 ④复作《游玄都》诗 ⑤禹锡作《玄都观看花君子》诗

⑥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

A、 ①③⑥    B、①②④    C、②④⑥    D、 ②④⑤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禹锡因与王叔文关系好,并参与了他的改革,所以后来王叔文改革失败后,他也被

贬谪。

B、刘禹锡被贬为播州刺史,裴度认为播州偏远,刘去了之后可能再也见不到母亲,建议

“内迁”,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C、刘禹锡文学造诣高,白居易非常推崇他,称之为“诗豪”,认为他作诗好像有神灵护佑。

D、刘禹锡一生坎坷,多次被贬谪,怀才不遇,内心对当权者有怨恨,只能通过诗文来宣泄不平。

四、(20分)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语讥忿,当路者不喜,出为播州刺史(3分)

  ②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2分)

  ③又十四年过之,无复一存,唯兔葵、燕麦动摇春风耳(3分)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晚 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①简析“知”和“斗”字的妙处(2分)

  ②有人说,这是一首贬“杨花榆荚”的诗,也有人说这是一首赞“杨花榆荚”的诗,

   你认为如何?简述理由。(4分)

 16、根据要求填写诗句(共6分 每小题2分)

  ①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

  ②想当年,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③、有一家陶瓷厂生产的一种主要供老人沏茶用的紫砂壶,用古色古香的字体刻上两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那壶造型古朴,诗又优美隽永,厂家以为定能畅销,可事实却并非如此。如果你是个精明的商人,你应该把壶上的那两句诗,换成哪两句与夕阳有关的诗?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18分)

                 草色遥看近却无

  迎着早晨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北披沙,

燕山负雪,可凭借什么去寻觅到春天的第一双足迹?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旷野走去。

 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草生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上而出的?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化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 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也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渐渐的,云雾中的燕山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来路抬头一望,怎么?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抔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是低眉顺眼,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如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衍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片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这一瞬间,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变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找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其实,探寻春天的讯息,又何必凭借什么绿色的影子呢;只需登上那足以远眺的高处,透过千里平川的轻烟淡霭,透过蒸腾着的青阳之气,就会感到,大地在急促地呼吸着春天,正在大地的母腹中躁动。无边春色,已经从广阔的地平线上奔涌而来。不过,绝不该停下步子,我知道,更引人的春景,还该继续探寻:它正在前方等待着我。

17、第一段中说“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一种什

么样的心境和追求?它与后文的内容有什么联系?(4分)

18、“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作者由此引出了什么哲理?(4分)

19、“春天在哪里?”对这一问题,文章写了作者三次逐渐深入的认识,请加以概括。(6分)

                                     

20、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中描写作者“寻春”的过程是:希望——失望——惊喜——怀疑——肯定——领悟。

B、作者由自然之春写到心灵之春,借“寻春”表达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

C、“草色遥看近却无”,说明了一个道理:过分的细心不易发现春天。胸怀开阔、不拘细节反而到处都有春天的影子。

D、作者引“今朝腊月春意动”这句诗,写出了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即将到来的自然规律。

E、文中引用了不少古诗句,这些诗句都为揭示作品的哲理含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六、(13分)

21、把下面这则新闻的导语补充完整,补充内容的字数不得超过50个字。(4分)

  在齐齐哈尔市发生的一起侵华日军化学武器伤人事件的处理问题上,      

  日本政府10月10日就齐齐哈尔市发生的一起侵华日军化学武器伤人事件发表声明,决定向中方支付武器处理费3亿日元,并要求中国政府在公开场合说明这3亿日元并非是给受害者的赔偿,而是支付给处理这件事故的相关单位和医疗机构的处理费。日本的这种坚决不赔偿的态度引起了受害者的不满,中国外交部19日发表讲话说,这3亿日元“用于赔偿损失”,包括身心受到巨大伤害的受害者。预计此事的处理今后仍将会有波折。

22、仿照例句,从“春蚕”、“爆竹”、“竹子”、“石灰”、“气球”这五种事物中任选一个,

分别从正反两方面立意,写出两个对人生有警示作用的句子。(句式不必与例句相同)(4分)

例:铁钉

正面:把别人对自己的打击,化作前进的动力。

反面:只有不断地打击别人,才能使自己站稳脚跟。

2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语脉要求补写相关内容(②-④句要构成排比句,并不得使用否定句)(5分)

  一位伟人说过:“喜欢聆听的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

狂妄自大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征服,他们的傲慢遮挡了他们的视线。

  闭关自守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沾沾自喜,他们坐井观天,妨碍了他们的见识。

  急功近利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会浮在表面,他们浅尝辄止,缺乏深厚的内涵。

  因此,①                     

  这将使我们②                  

  这将使我们③                    

  这将使我们④                      

七、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04年底印度洋海啸短时间内便夺去了十多万无辜的生命。此次重灾区之一的泰国

谱吉岛上,10岁的英国小女孩蒂莉·史密斯在沙滩上嬉戏时发现,在大海远处突然涌现一

波白色的巨浪,将海天明显地隔成两半。在学校就热衷于地理课程的蒂莉意识到这是一个

不祥之兆——就在圣诞节前,她刚刚研究过“巨浪”“海啸”的有关知识。于是她告诉父

母,让他们动员这片海滩上的游客立即撤离。将信将疑的百余名游客刚刚抵达高地,海啸

就吞噬了这片海滩,这是谱吉岛上唯一一处没有伤亡的海滩。

  请以“知识·生存·生命”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

少于800字。注意:话题中的后两个词不一定都涉及,只要涉及其中的一个就行,即以“知

识与生存”或“知识与生命”为话题都可。

参考答案

一、1、B  2、C  3、B   4、 A  5、D

二、6、C  7、A  8、B   9、 D

三、10、C  11、C  12、D  13、B

四、14、①用语有讥讽愤怒之意,引得当权者不高兴,又被贬为播州刺史。

    ②做儿子的应该做事谨慎,不应该把忧虑留给父母。

    ③十四年后又经过这里,没有一株桃花幸存的,只有兔葵、风中摇曳。

15、①草木本是无情物,但“知”和“斗”二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其爱春、惜春之情。体现了诗歌生动形象的特点。

    ②贬:杨花榆荚本无才识,既无绚丽的色彩,也无妩媚的姿态,经风一吹,纷纷飘落,只知道像雪花那样漫天飞舞,直到化为乌有。

    赞:杨花榆荚不像百花那样鲜艳美丽,但面对即将要过去的春天,也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为留住春色而像雪花那样漫天飞舞,尽了自己的一份力。

16、①雕栏玉砌应犹在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②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③“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或“但得夕阳无惆怅近黄昏”

(只要是正面颂夕阳的诗句即可)

五、17、表达了作者喜爱早春的素淡的心境和对清新美好事物的追求。(2分)

暗示只有这样的心境和追求才能真正探寻到早春的足迹。(2分)

18、低眉顺眼难觅春,只有扬眉放眼,才能寻找到早春的踪迹。(Z分)

    在人生的旅途中,在遇到阴霾、霜雪时,只有登高远望,才能人生的

春天。(2分)

19、①春天在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里。

    ②春天在人们的内心世界里。

    ③春天在登高远望所见的大地母腹里。

20、 [ A B]

六、21、日本政府声明支付3亿日元是处理费而不是赔偿金,引起中方受害者的不满,中国外交部就此发表讲话。

  22、爆竹

    正面:为了给别人带来欢乐,不惜自己粉身碎骨。

反面:本想一鸣惊人,反倒使自己粉身碎骨.(所写的句子必须对人生有警示作用)

  23、①我们的民族要学会聆听 ②虚怀若谷,博采众长,成就我们的伟大

③胸怀远大,视野宽广,推动我们的事业 

④高瞻远瞩,潜心探索,完善我们的精神

由题干可以看出,表现中心应该是“学会聆听”,从三个方面说明其益处,和上文构成正反对比。第一句应由上文得出一个结论;后三句,句式应该整齐,构成排比句。至于用怎样的句式,可由学生自己决定。

  24、根据高考阅卷标准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