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考语文试题 - 正文*

200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103

2014-5-11 0:08:11下载本试卷

2007年高考模拟试卷103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傥   怅    啾    人广众    绫罗

  B. 谐   页    徊    流言语    成绩

C. 泣   拾    点    气息然    时作时

D. 亵   牛    案    买还珠    穷兵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为劳动者自主择业解除了后故之忧,人们不再为因转换单位而担心失去社会保险。

   B.就这场战争来看,美国没有获得联合国授权就擅自行动,可能使战后的结果与美国本身意愿大相径庭,也就是说,美国这次擅自攻打伊拉克将得不偿失。 

C.俄总监察长乌斯基诺夫在新闻发部会上披露,造成“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参加演习时突然爆炸起火的直接原因是该核潜艇携带的一颗故障鱼雷在发射时突然爆炸。

   D.昨天,世界各大报纸都在显要位置对萨达姆总统的两个儿子被打死的事件作了详细的报到。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文化牌”“历史牌”在地方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比如在东南沿海一带,尤其是浙江绍兴,大大小小的“咸亨酒店”“孔乙己酒吧”等俯拾即是

  B. 上级两袖清风,下级就会廉洁自律;领导带头苦干,群众自会不甘人后。如此上行下效,社会风气就会逐步好转。

  C. 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贿选事件曝光后,全世界记者蜂拥而至,对记者的不断追问,布拉特只是闪烁其辞,不做明确回答。

  D. 在欧洲冠军杯八分之一决赛的一场势均力敌的比赛中,AC米兰队利用克雷斯波的门前补射,一蹴而就,打破僵局,艰难地结束了AC米兰客场对英格兰球队从未获胜的历史。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在生活中,懊悔不仅能消耗我们的精神,消磨我们的意志,而且也能促使我们反思,帮助我们总结。

B. 这家工厂的干部职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下,经营效益有了极大的改善,扭转了连年亏损的局面。

C.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取得了非常骄人的成绩,所以,当他们从雅典胜利地凯旋归来时,受到了国人的热烈欢迎。

D. 随着入世和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作为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上海会受到世界经济的挑战,在文化领域也会受到一定的冲击。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随着西风渐进和社会发展,社会形态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大一统的几世同堂的家庭结构正越来越受到猛烈冲击,日益分化瓦解。当今的中国,特别是在城市中,以夫妻和一个小孩为基本形式的小户型正日益增多,并且逐渐成为整个社会中家庭结构的主流。

在全世界范围内,几代人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的状况也正在不断的改变,三四口之家、单亲家庭、独身者越来越多。

对于这种家庭数量增多的现象,一向是看法不一。有人将之当作是个性得以张扬的社会文明和进步;也有人对此感到担忧,认为这是亲情日益淡薄、极端个人主义日益严重的表现。

最近,家庭数量增多现象的反对者阵营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一项新的研究报告表明,家庭数量的增加是环境保护的大敌。

据世界有关组织统计,1985年至2000年间,每年住宅数量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口的增长速度,住宅增长率为每年百分之3.1,而人口增长率为每年百分之1.8。与每一户住宅的平均居住人数从1985年的4.7个下降为2000年的4个这样一种情况相反,住宅数2000年却比1985年多了1亿5千5百万,预计到2015年还可再增加2亿3千2百万。统计还表明,甚至在那些出生率呈负增长的国家,例如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在2000年,也是一方面人口大幅度减少,另一方面住宅需求量却一年比一年大幅度增长。

小家庭数量的增加导致住宅需求数量不断增加,从而导致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因为建造更多的住房需要占用更多的土地,消耗更多的木材、石头、玻璃、水泥以及其他建筑材料,这些建筑材料在生产的过程中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而在住宅内部,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和一个三口之家所使用的电器的数量和所消耗的能源是差不了多少的。比如说,一个有着十至二十口人的大家庭通常情况下也只是使用一台电冰箱、一台洗衣机、一台电视机,但如果这个家庭后来分成四个小家庭,那么,这些家用电器就需增加到四套。无形之中,就大大增加了电力的消耗,使得发电厂要加大发电量。电厂在增加发电量的同时加剧了环境的污染。

进行这项课题研究的科学家说,人们都希望通过控制人口的出生率来达到减少环境压力的目的,在这方面的工作也确实达到了一定效果,但是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都被更加快速的家庭数量的增长所抵消了。

5.家庭变小变多的主要原因是( )

A.西风渐进,社会发展,社会形态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

B.几代人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的状况正在不断地改变。

C.单亲家庭、独身者越来越多。

D.亲情日益淡薄,极端个人主义者日益严重。

6.对“家庭数量的增加是环境保护的大敌”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年住宅数量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口的增长速度。

B.亲情日益淡薄,极端个人主义日益严重。

C.小家庭数量的增加导致住宅需求数量不断增加,从而导致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受

到更加严重的破坏。

D.家庭数量增加,大大地增加了电力的消耗,电厂在增加发电量的同时加剧了环境的污染。

7.下列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1985年至2000年间,每年住宅数量的增长超过了人口数量的增长,增长数分别为百分之3.1和百分之1.8。

B.每个住宅的居住人数从1985年的4.7个下降为2000年的4个,与住宅数的增加这一情况正好相反。

C.在那些出生率是负增长的国家,例如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一方面人口大幅度减少,另一方面住宅数却一年比一年大幅度增长。

D.据世界有关组织的统计,住宅数2000年比1985年多了1亿5千5百万,预计到2015年还可再增加2亿3千2百万。

8.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控制人口的出生率达到减少环境压力的目的,已经取得了令的结果。

B.要真正解决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只要把控制人口增长和控制家庭数量增长结合起来就行。

C.家庭变小变多也是环境压力增加的原因之一,要减少环境压力须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保护社会生态环境,如控制人口增长和控制家庭数量增长等多方面进行努力。

D.人们通过控制人口出生率来达到减少环境压力的目的被更加快速的家庭数量的增长完全抵消了。

三、(12分,每小题3分)

  请阅读宋代曾巩的《赠黎安二生序》,完成9——12题。

  赵郡苏轼①,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②。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余之知生,既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③。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予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④,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⑤?

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⑥。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注释:① 赵郡:今河北省赵县。北宋末年升为庆源府。苏轼是四川眉山人,由于他的远祖——唐代文学家苏味道﹝公元648—705年﹞是赵州栾城人,所以苏轼除署“眉山苏轼”外,又称“赵郡苏轼”。② 江陵府:今湖北省荆沙。司法参军,官名,置于各州,掌议法断刑。③迂阔:迂远而不切实际。④ 道:指圣人之道,即儒家学说。⑤ 庸讵:也作“庸遽”,岂,难道。⑥ 择而取之:指在古文、道与时文、世俗之间的选择。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蜀以书至京师予   遗:赠予

B、以顾余        辱:侮辱

C、若不可者也      极:用尽

D、既之于心矣      得:契合

10.下列各组句子里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生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吾还也

B、孰有甚于予\相与枕藉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C、特文不近俗\虽董之严刑,振之以威怒

D、则于是\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

B、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C、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D、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12.下面是对这篇赠序的具体分析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段叙述好友苏轼向他推荐蜀之士黎安二生,不久,二生携文求见,详读二生之文后,作者觉得黎安二生堪称“魁奇特起”之士。第2段叙述黎生在将外出做官之际,因他与安生“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请求作者为他们“解惑于里人”。

B、第3、4段为议论,就黎生所谓里之人笑其迂阔,求言以解里人之惑而发。作者明确指出自己的“迂阔”在于信古志道,不与世俗同流,不怕世人讥笑,并希望“二生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这实际上是在勉励二生要坚持学习古文,反对俗文。

C、这篇文章的“文眼”是“迂阔”二字。从行文上来看,全文紧紧围绕“迂阔”二字来写;文章议论的唯一中心,也在于“迂阔”二字;文章的主旨,也是为了表达对于世人所讥笑的这种“迂阔”,作者自己是矢志不渝的。

D、此文本来就是为自己不合世俗、怀才不遇而写的,作者针对“迂阔”二字发议论,咄咄逼人,把自己心中郁积的不平和愤懑一泻无余,与苏轼、韩愈那些痛快淋漓、气势不凡的古文有相似之处。

    

四、(2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 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3分)

译文:                                

⑵ 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3分)

译文:                                

                                    

⑶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3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联系全诗,诗人描写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4分)意象有:                               

作用是:                               

(2)本诗颈联主要采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2分)

答:                                  

(3)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扼要回答。(2分)

答: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反是生女好。        ,生男埋没随百草。(杜甫《兵车行》)

⑵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轼《赤壁赋》)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陶渊明《归园田居》)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8—21题。

  

①书法艺术在总体上是一种形式美,它与人品的关系曲折错综。许多性格柔弱的文人却有一副奇崛的笔墨,而沙场猛将的字迹倒未必有杀伐之气。中国传统文人面壁十年,博览诸子,行迹万里,宦海浮沉,文化人格的吐纳几乎是一个浑沌的秘仪,不可轻易窥探;而当文化人格折射为书法形式时,又会增加几层别样的云霭。

  ②被傅青主所瞧不起的赵孟頫,他的书法确有甜媚之弊,但甜媚之中却又嶙嶙峋峋地有着许多前人风范的沉淀。清代书法评论家包世臣说,见到一幅赵孟頫的墨迹,乍看全是赵孟頫,但仔细一看,这个过于纯净的赵孟頫就不可能是赵孟頫。赵孟頫学过二王,学过李北海,学过褚河南,没有这些先师们的痕迹,赵孟頫只剩了一种字形,显然是赝品。

  ③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像赵孟頫这么复杂的文人,只能是多重人格结构汇聚和深化的结果。已经汇聚、熔化成了一个卓然独立的大家,竟可以一一寻其脉络,并在墨迹上指认出来,这种现象,与人们平时谈艺时津津乐道的“溶汇百家而了无痕迹”正好相悖。这里,展露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

  ④“溶汇百家而了无痕迹” 的情况也是有的,主要出现在早期创业者群体中,如王羲之,曾悉心学习过卫夫人的书法,后来又追慕钟繇和张芝,还揣摩过其他许多秦汉以来的碑迹。他自称隶胜钟而草胜张,终于融会贯通而攀上万世瞩目的书学峰巅。要在王羲之行书中一一辨认出他师法过的前代书家的痕迹,不太容易;但是,当高峰树起之后,它也就成了后世书家不能不继承的遗产。继承者又成了高峰,遗产也就累聚成一座深幽重叠的迷宫,使一代代子孙既富足又惶恐,即使力求创新也摆脱不了遗传的干系。苏东坡算是敢于独立创新的了,但清代翁方纲却一眼看破,说苏字中最好的仍然是带有晋贤风味的那一种。二王余绪的远代流注,连苏东坡也逃不过。

  ⑤这就是可敬可叹的中国文化。不能说完全没有独立的人格,但传统的磁场紧紧地总摄着全盘,再强悍的文化个性也在前后牵连的网络中层层损减。本该健全而响亮的文化人格越来越趋于群众性的互渗和耗散。互渗于空间便变成一种社会性的认同,互渗于时间便变成一种承传性定势。个体人格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维艰。生命的发射多多少少屈从于群体惰性的熏染,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请看,仅仅是一支毛笔,就负载起了千年文人的如许无奈。

                      

16.联系上下文内容回答。(4分)

1)文中“即使力求创新也摆脱不了遗传的干系”中“干系”一词的意思是     。2)文中“千年文人的如许无奈”中“如许”一词的意思是      

3)文中“这个论断着实高妙”一句中的“这个论断”是指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不超过25字)

  答:                                    

17.从全文看,第⑤段开头说“这就是可敬可叹的中国文化”一句有什么作用?“中国文化”的“可敬可叹”是指什么?(6分)

答:1)                                   

  2)                                  

                                      

18.文中举苏东坡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不超过15字)请再在其它领域举一个与此相同的例子,并加以简要说明。 (4分)

答:1)为了说明                               

2)再举一例

 

19.下面对本文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4分)

A.傅青主认为,赵孟頫的书法有甜媚之弊,但也沉淀着许多前人的风范。

 B.包世臣说:“乍看全是赵孟頫。”这个“赵孟頫”和后面的“一种字形”所指相同。这里的“赵孟頫”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文章最后说:“请看,仅仅是一支毛笔,就负载起了千年文人的如许无奈。”“一支毛笔”比喻“书法”,“文人”泛指所有的“文化人”。

 D.文中“个体人格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维艰”中的“两种力量”是指社会性的认同和承传性的定势。

   E.从本文来看,文品与人品、书品与人品是完全不一致的,其关系曲折错综。

  

六、(15分)

20.请以“那些不朽的书籍”为陈述对象,重组下面的句子。要求语句流畅,可以适当增删字词,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我们从那些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兴亡,虽遭时光冲刷,但内容却仍然新鲜有用的不朽书籍中,接受前人的知识积累和学说成果。

改写为:                                   

                                      

21.读下边一段话,完成后边的题目。(4分)

 唐代的贾岛一向以苦吟闻名于世。贾岛的苦吟是在炼意、炼句、炼字等方面都下了一番功夫的,而这些又都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性分不开。首先我们看到贾岛非常用力于炼意,因而他的作品具有引人入胜的意境。  甲  。有了好的意境,然后还必须保证这种意境能够在字句上充分表达出来。 乙  ,就好像完全出于自然,一气呵成的样子。

下边的语句分属甲和乙两处,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将这些句子分成两组并排出顺序。

(1)贾岛的每句诗和每个字都经过反复的锤炼 (2)却又使读者一点也看不出修改的痕迹 (3)如果写一首诗而意境不佳,味同嚼蜡   (4)那就不如无诗 

(5)叫人读了兴趣索然 (6)但是写成之后 (7)用心推敲修改

 答:属于甲处的语句依次为            

   属于乙处的语句依次为              

22.一天,你的邻居张可邀请你去游艺厅玩游戏机。你不愿意去,于是想办法拒绝。请按下面的要求各写一句话,要求语言简明、得体、流畅。(4分)

(1)用事实说明无法接受张可的邀请。

答:                                    

                                         

(2)用道理说明不该接受张可的邀请。

答:                                    

                                         

23根据提供的材料,分别表述下面两个观点。(4分)

   

(1)表述“我国农业是成功的”这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述“我国必须限制人口增长”这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2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小鱼问大鱼道:“妈妈,我的朋友告诉我,钓饵上的东西是最美的,可就是有一点儿危险。怎样才能尝到这种美味而又保证安全?”

“我的孩子,”大鱼说:“这两者不能并存的,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不去吃它。”

“可它们说,那是最便宜的,因为它不需付出任何代价。”小鱼说。

“这可完全错了,”大鱼说:“最便宜的很可能是最贵的,因为它希图别人付出的代价是整个生命,你知道吗,它里面裹着一只钓钩。”

“要判断里面有没有钓钩,必须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呢?”小鱼问。

“那原则就是你刚才说的。”大鱼说,“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

理解这则寓言的思想内容,结合社会生活实际,以“诱惑”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D(都读dú。A项“倜”读tì,“啁”读zhōu,其余都读“chóu”。B项“俳”“徘”读pái,“斐”读“fěi”,其余都读“fēi”。C项“啜”“惙”“辍”读chuò,“掇”读

duō,“缀”读zhuì)

2、B(A 故——顾  C部——布  D到——道)

3、C(A“俯拾即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B“上行下效”:上面或长辈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学着怎样做,多指不好的事情。D项“一蹴而就”形容轻而易举,与“势均力敌”“打破僵局”“艰难”等语境不符。)

4、 D(A关联词误用,将“不仅……而且”改为“虽然……但是”。B 成分多余或主谓搭配不当,删除“的干部工人”。C“凯旋”既包含有“胜利”意,又包含有“归来”意,语意多次重复。)

5.A(B、C、D均不全面,均只是家庭变小变多的一方面原因。)

6.B(与环境保护无关);

7.D(A,不是增长数,而是增长速度;B,少了“平均”二字;C,少了“2000年”的限制)

8.C(A “令人满意”不合原文;B只是问题一方面;D“完全”说法绝对化)

9.B﹝辱为谦词﹞

10.A副词,还是;B语气词,呢\介词,在;C连词,因为\介词,用;D语助词\疑问代词,什么﹞

11.C﹝A“同年”在句中是指“科举制度中同科考中的人”,今义是“同一年,同岁”;B“放纵”在句中是“奔放”的意思,是个褒义词,现代汉语中是“纵容,不守规矩,没有约束,没有礼貌”的意思,多用作贬义;C“以为”在句中是“认为”的意思,和今义相同;D“于是”在句中复合虚词,意思是“在这方面”,现代汉语中常作连词用﹞

12.D﹝作者针对“迂阔”二字发议论,是一唱三叹、抑扬吞吐,而不是咄咄逼人、一泻无余。并且此文远不及苏轼、韩愈的古文那样痛快淋漓、气势不凡,只有一种含蓄优雅的风韵,与欧阳修的文章很有相似之处﹞

13、⑴ 二生真可以说得上是杰出特异的人才,苏君真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

⑵ 只知道相信古人,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穷困到现在而自己尚且不知道的原因啊。

⑶ 于是写了这些话赠给二生,并且拿给苏君看,认为怎么样呢?

14、①意象有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和山鸟。(2分)作用是营造凄清寂寞的意境。(2分)②以动写静或反衬。(2分。答衬托得1分。)③谪居僻远之地,情怀无人理解,因此感到孤独愁苦。(2分)

15.(4分,每句1分)⑴信知生男恶,生女犹得嫁比邻。⑵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⑶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16.1)关系。(1分)2)如此,这样。(1分)3) 只有甜媚之气的书法作品不可能是赵孟頫的作品。(2分。摘抄原文中的语句回答不给分;超过字数每3字扣1分,扣完2分为止。)

17.1)承上启下。(2分。答“总结上文”或“领起下文”得1分。可联系“可敬可叹”的内容来理解。)

2)“可敬”是指中国文化在不断的继承和创新中累聚成一座深幽重叠的迷宫,成为后代的财富。(2分。意思对即可,仅从书法上着眼回答得1分。) “可叹”是指文化个性在传统的总摄下层层损减,越来越趋于群众性的互渗和耗散。(2分。意思对即可,仅从书法上着眼回答不给分。注意联系相关段落中的有关论述内容。)

18. 1)举苏东坡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文化(在创新中)有很强的承传性。(2分。意思对即可,只从书法角度回答得1分。超过字数每3字扣一分,扣完2分为止。)

2)所举例子要体现某人物在某领域有一定成就,并既有创新又有传承,表述要突出其传承性。只举人物不给分。

19. C 、D(A项中“但也沉淀着许多前人的风范”不是傅青主的观点。B项不是比喻而是借代。E项中“完全不一致的”不妥应是“不完全一致的”。每项各2分,多答一项倒扣2分,扣完4分为止。)

20.(3分)那些不朽的书籍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兴亡,虽遭时光冲刷,但内容却仍然新鲜有用,它们给了我们前人的知识积累和学说成果。(陈述对象正确给2分,语句流畅给1分,病句不给分。)

21.属于甲处的语句依次为(3)(5)(4),(2分。有一处错即不得分。)属于乙处的语句依次为(1)(7)(6)(2)。(2分。有一处错即不得分。)

22.(4分)示例:(1)真对不起,我已经和别人约好了下午去图书馆。(2分。有客观事实得1分,语言得体得1分,病句不给分。)(2)临近毕业,我们应该抓紧时间好好学习了,哪能去玩游戏机呢? (2分。说理成立即可,病句不给分。)

23、(4分)(1)我国以不足世界1∕15的耕地,养活了接近世界1∕4的人口;可见,我国的农业是成功的。(2分。意思对即可,病句不给分。)

(2)我国人口超过了世界人口的1∕5,而耕地不足世界耕地面积1∕15;人多地少,必须限制人口增长。(2分。意思对即可,病句不给分。)

24作文:60分。以40分为基准分,其它各项要求同高考标准。

【参考译文】

赵郡苏轼,是与我同科考中的好友。他从蜀郡写信寄到京城给我,赞扬蜀郡士子叫黎生、安生的。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承蒙不弃,送给我看。读他的文章,确是气势雄壮,意味深长,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深透,他们的才能奔放,像是使不完用不尽的啊。二生确实可以说得上是杰出特异的人才,苏君真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

不久,黎生充任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要起程,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契合在心里了,却还要用言辞在外面表现出来么?” 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古文时,同乡邻里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阔。现在请你写几句话,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疑惑。”

我听了,自己想想,觉得可笑。

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只知道相信古人,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穷困到现在而自己尚且不知道的原因啊。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现在黎生的迂阔,只因文章同世俗有距离。是迂阔中很小的罢了,还担心被同乡邻里讥笑;像我的迂阔才是大的呢。如果黎生拿了我的话回去,将要得到更多的责怪,岂能只停留在讥笑上呢?既然这样,那么,我将对黎生说些什么好呢?说我的迂阔是好的,可是他的祸害却是这样。说他不好,虽然可以迎合现代,但一定违背古人;可以随同世俗,却一定离开圣贤之道。黎生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邻里的疑惑,那么,一定能够在古文、道与时文、世俗这方面作出选择。

于是写了这些话赠给二生,并且拿给苏君看,认为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