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20
一.文言文阅读(27分)
㈠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15分)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知杭州仁和县( ) (2)以谢平昔奖进( )
(3)于是不复冀其相知( ) (4)所忧者气峻而骄( )
2.下面句子中“以”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2分)
A.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 B.以谢平昔奖进
C.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D.以成其德耳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2)鞠咏之才,不患不达。
4.王化基对鞠咏“故抑之”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2分)
5.王化基对待下属的可贵之处表现在 。 (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12分)
赵 温 叔
赵温叔丞相,形体魁梧,进趋甚伟。阜陵①喜之,且闻其饮啖数倍常人。会史忠惠进玉海,可容酒三升。一日召对便殿,从容问之曰:“闻卿健啖,朕欲作小点心相请,如何?”赵悚然起谢。遂命中贵人捧玉海赐酒,至六七,皆饮釂②。继以金盘捧笼饮百枚,遂食半。上笑曰:“卿可尽之。”于是复尽其余,上为之一笑。
其后均役③闽南,暇日欲求一客伴食不可得。偶有以本州兵马监押某人为荐者,遂召之燕饮。自早达暮,宾主各饮酒三斗,猪羊肉各五斛,蒸糊五十事④。赵公已醉饱摩腹,而监押屹不为动。公笑云:“君尚能饮否?”对曰:“领钧旨。”于是再饮数杓。复问之,其对如初。几又饮斗余,乃罢。临别,忽闻其人腰腹间砉然有声,公惊曰:“是必过饱,腹肠迸裂无疑!本善意,乃以饮食杀人!”终夕不安。
黎明,亟遣铃下⑤老兵往问,而典客⑥已持谒⑦白曰:“某监押见留客次谢筵。”公愕然延之,扣以夜来所闻,跼蹐⑧起对曰:“某不幸抱饥疾,小官俸薄,终岁未尝得一饱,未免以革带束之腹间。昨蒙宴赐,不觉果然,革条为之进绝,故有声耳。” (选自周密《癸辛杂记》)
[注释]①[阜陵]指宋孝宗, 因宋孝宗葬在浙江绍兴宝山永阜陵, 来人常称孝宗为阜陵。 ②[釂(jiào)]喝干杯中酒。 ③[均役]掌管地方军民事宜。这里指赵温叔任福建总理州郡政事。 ④[事]枚、个。 ⑤[铃下]侍从、门卒。 ⑥[典客]这里指管通报会客的吏役。 ⑦[谒]名帖。 ⑧[跼蹐]行动小心戒惧的样子。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从容问之曰 从容( ) 公愕然延之 延( )
7.引起阜陵“欲作小点心相请”丞相赵温叔的起因,除了赵温叔“饮啖数倍常人”外,还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句子回答)(2分)
8.第一自然段写赵温叔食量惊人,是为了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作铺垫。(2分)
9.本文看似笑谈,实则在笑声中饱含辛酸。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同时,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节中,我们也看到了兵马监押这个小人物的悲哀。(6分)
二.诗歌鉴赏(4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绝句
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酿。
任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 (6分)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王勃的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做答:(8分)
江亭月夜送别(其一)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江亭月夜送别(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 王勃的两首同题送别诗,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有人评点《江亭月夜送别(其二)》这首诗时,称赞“寒”字之妙:
“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 。
13、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做答 (8分)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⑴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⑵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⑶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4分)
相同点:
不同点:
14、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 (8分)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2分)
答: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杜甫《孤雁》,回答问题。(8分)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行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说说你的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默写(10分)
(一)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6、 ,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
17、______________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18、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 。(王维《相思》)。
19、乱石穿空,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根据下面的问题,用课文原文回答。(4分)
20、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达心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司马迁《史记 屈原列传》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之“怨”
具体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70分)
22. 请以“门”为话题,写一篇900字以上的文章。
[ 注意 ] 1、自拟标题。 2、自定立意 3、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1. (1)掌管 (2)往常 (3)希望 (4)高傲 2. B D
3.(1)到了鞠咏就任后,王化基对他一点儿不加以礼遇,而是非常急切地考核其公务。
(重点:略、课、补出省略)
(2)凭鞠咏的才能,不用担心将来不显达。 (重点:患、达)
4.担心他恃才傲物 5.知人善任
6.随随便便 请(2分,各1分) 7.会史忠惠进玉海(2分)
8.兵马监押的食量比赵温叔食量略胜一筹(2分)
9.贫富悬殊 兵马监押平时吃不饱只好用皮带束紧腰腹 难得有机会吃饱一次又把皮带绷断了(6分,各2分)
10. 春夏之交乍暖忽寒。通过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第一问完全可以从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蛙声歇和十日寒中分析理解出来。视觉——游子春衫单、桃花飞尽;味觉——野梅酸:表现天气变暖的感受。听觉——蛙声歇;触觉——东风寒:表现“寒”的感受。第二问,钱钟书的原话是这样的:“下面这一首写春深夏浅、乍暖忽寒的情味,倒是极新颖的。”所以这种情味应该与变化的季候联系在一起。季候的变化引起游子对家乡、朋友的思念之情。这样理解应该是恰当的。
11.(1)荒村与古寺 断霭与流莺 生与语
(2)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12.(1)第一首用“谁见泣离群”表达离愁,是直接抒情;第二首诗的前两句以烟笼月移显示送别后夜色的深沉,后两句以亭掩夜寒来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寂。全诗用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手法间接(委婉)地表达离情。
(2)同意。作者感到此夜江山寒,一个“寒”字极写出友人离去后心情的沉重与冷寂。(此题为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13.①D[“漏声断”的“断”是“滴断”的意思]
②C[“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这里诗人写的是梦境,属虚写。词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生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壮阔的词境中来]。
③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 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14、⑴答: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
⑵答:清冷、幽静。景语即情语,把环境渲染得如些清冷、幽静,是为了表达孤单、寂寞的心情。
⑶答:“为拂绿琴埃” 暗用俞伯牙、钟子期有关知音的的典故。作者希望风拂去琴上尘埃就是希望朋友到来自己重新弹琴。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来,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
15.(1)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执著与勇敢。(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岁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尾联用对比(反衬)说法,以野鸭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
(2)“孤”字。首先大雁因“孤”而“飞鸣”、“念群”,颔联“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还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所以说“孤”是诗眼。
(3)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16.久在樊笼里
17.无边落木萧萧下
18.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9.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0.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