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年高考语文仿真试题(六)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泥淖(nào) 悖(bèi)论 杂沓(tà) 大张挞(dá)伐
B.粗糙(cāo) 罹(lí) 难 挑(tiǎo)拨 开门揖(yī)盗
C.桎梏(ɡào) 诡谲(jué) 鸟瞰(kàn) 饿殍(piǎo)遍野
D.烹(pēnɡ)调 蓓(péi)蕾 僭(jiàn)越 时乖命蹇(jiǎ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花灯 华灯初上 严整 严阵以待
B.悬想 奇思玄想 疲惫 百姓疲敝
C.灌输 全神贯注 警戒 以儆效尤
D.谙熟 万马齐喑 离析 条分缕晰
3.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
A. 垂暮(天将晚的时候)
功败垂成(事情已经取得了成功,却又遭到失败)
名垂青史(名声流传在史书上,令后人缅怀不忘)
中听(听起来满意)
B. 中允(指两面派作风)
外强中干(形容外表强壮,内里空虚)
中庸之道(指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
差可(勉强可以)
C. 差使(派遣)
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环顾(向四周看)
D. 顾盼自雄(形容自以为了不起)
顾名思义(顾及自己的名誉和道义)
三顾茅庐(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们之间很熟悉,说话也很随便,于是就不拘一格地谈了起来。
B.从浩瀚的古籍中搜集有关地层情况的记载,有如沙里淘金,但这些付出是完全必要的。
C.这个商店处在闹市,来往人员复杂,放在货架上的商品常常会不胫而走,被人偷去。
D.在成名以前,她待人谦恭,人缘也好;成名之后就大不同了,对人居高自傲,侧目而视。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我们进行了合理的分工,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②无论城市 乡村,到处都是一片兴旺景象。
③“9.11”事件后,美国政府正在考虑一旦 发生恐怖袭击该怎样应对。
A.从而 和 又
B.从而 或 再
C.进而 和 再
D.进而 或 又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前不久结束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一些进入决赛阶段的专业歌手回答不出初中水平的文化知识题,令人感到既滑稽又悲哀。
B.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据省招办的统计,今年全国各大专院校在我省招收的学生,是自恢复高考以来最多的一年。
C.今天,尽管哈尔滨的气温已超过了零下18℃,可市民仍然来到大街上举行庆祝活动。
D.西部各省区干部群众对报告中“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八大任务之一反映强烈。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公文模糊语言的实质
在公文写作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从公文语言的逻辑性、严密性、准确性上考虑,一般注意区分其与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学语言的区别。但常常却容易疏忽模糊语言的运用,或者即便使用了,也是在一种潜意识中使用,而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模糊语言。让我们试从语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所反映客观事物的模糊性,从语言概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表述需要的模糊性两个相对应上来看模糊语言的实质。
模糊语言是一个语言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中那些在内涵和外延上的不确定性的语言概念。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客观事物的模糊与语言本身在内涵、外延上模糊的相对应,形成了表述事物的准确性。比如:“全国人民奋勇前进”“全军上下努力完成”等,其中修饰“前进”的“奋勇”和修饰“完成”的“努力”,其本身在客体上就有模糊性。如果在此把它精确化:全国人民用多快的速度前进,全军上下用多大的努力去完成,从表象上看是精确的,但实际上是模糊的,问题在于语言上的精确所对应的客体是模糊的。同时有的事物在客体上并不模糊,而为了满足某一种特殊需要在表述上要模糊,这同样是模糊的相对应,只是客体变成了实际需要。比如:“领导一再强调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引起一些人的足够重视。”其中修饰“强调”的“一再”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这里强调的频率是完全可以精确化的,三次、五次,甚至一百次、一万次,然而表述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反映“强调”的频率,而是要反映“强调”的重要性。这样,“一再”就比其他任何能确指的频率在表述效果上都更有力。
语言模糊不是一个语言概念,而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语言现象。其主要的特点是没有形成两种模糊的相对应。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模糊的,而表述语言却是精确的。比如:“队伍于某日凌晨3点以后在张家口以南集结。”“人到得差不多了,开会吧!”这里的“凌晨3点以后”“张家口以南”和“差不多”都是极其模糊的时间、范围概念,而在这里却是所需要的一个确定的时间和范围概念。这就是客观上和实际表述需要的确定性与表述过程的模糊性的相对应。再比如:“这件事发生在大约10年前的某一天。”其中,“10年前”其本身在客体上是模糊的东西,而在表述过程中的“某一天”却把它精确化,这是客体上模糊与表述过程精确化的相对应。无论是哪一种对应,都是反映客观事物模糊而容易产生歧义的语言模糊现象。这种模糊现象在公文写作过程中是绝对要避免的。
综上所述,模糊语言与语言模糊本质的区别在于是否形成了两种对应,即客观上的模糊、实际表述需要的模糊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模糊的相对应;客体上的精确、实际表述需要的精确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精确相对应。否则,便是语言模糊。
7.关于公文“模糊语言”的实质,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模糊语言是反映客观事物中那些在内涵和外延上的不确定性的语言概念。
B.模糊语言是指客观事物模糊与语言内涵外延模糊相对应,从而表述事物的准确性。
C.模糊语言是指从表象上看是精确的,但实际上是模糊的,即语言上的精确而所对应的客体是模糊的。
D.模糊语言是指表述上的模糊,实际上比其他任何确指的频率在表达效果上都更加有力。
8.下列对“语言模糊”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模糊”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语言现象。
B.“语言模糊”是指对客观事物的表达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
C.“语言模糊”是指客观上和实际表述需要的确定性与表述过程的模糊性相对应。
D.“语言模糊”是指某些事物在客体上并不模糊,而为了特殊需要在表述上模糊。
9.关于“模糊语言”和“语言模糊”的区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模糊语言指客观上的模糊、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模糊和实际表述需要的精确是相对应的。
B.模糊语言为了满足表达上的特殊需要,虽然在用语上是模糊的,但其表达效果却是更好的。
C.语言模糊指没有形成客观事物的模糊和语言本身在内涵、外延上的模糊相对应。
D.客观上的确定性与表述过程的模糊性相对应,客观上的模糊性与表述过程的精确化相对应,都属语言模糊。
10.下列各例句中,属于语言模糊的一项是
A.我国西北的古丝绸之路上,遗存着大量的石窟遗址。这些石窟的岩体大多属于砂岩,而且大部分为泥质胶结。
B.海水深度在200米的大陆架,蕴藏的石油有1500亿吨,占地球已知总储量的三分之一。
C.据预测,北京西站今年春运日客流量最高可达24万人以上,春运期间将输送240多万人,节前15天将出现3次客流高峰。
D.北京在过去5年中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60亿元,2至3年要达到2000亿元,相当于过去5年累计投资的29%。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晓养生之术,又精方药。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彭城夫人夜之厕,虿螫其手,呻呼无赖。佗令温汤近热,渍手其中,卒可得寐,但旁人数为易汤,汤令暖之,其旦即愈。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旁有卖饼家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县车旁,欲造华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旁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见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又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之子知之,属使勿逐。守瞋恚益甚,吐黑血数升而愈。佗之绝技,凡此类也。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遂考竟佗。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府吏倪寻、李延共止 止:居住
B.立吐蛇一枚,县车旁 县:悬挂
C.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 差:痊愈
D.郡守之子知之,属使勿逐 属:下属
1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代词称代内容的理解,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彭城夫人夜之厕,虿螫其手
②汤令暖之,其旦即愈
③无何弃去,留书骂之
④郡守之子知之,属使勿逐
A.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B.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虿螫其手,呻呼无赖
B.向来道旁有卖饼家蒜齑大酢
C.佗闻其呻吟
D.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写“佗之绝技”的一组是
①游学徐土,兼通数经。
②佗令温汤近热,渍手其中,卒可得寐。
③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
④向来道旁有卖饼家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
⑤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
⑥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佗不仅兼通数经,而且尤其精通医术,对于多种疾病,能根据实际采用不同的方法,辨证施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B.为了给患者治病,他常常采取灵活的方法,对症下药,有一次为了给郡守治病,竟故意激怒他,惹他生气,从而使他痊愈。
C.华佗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非常敬业,不畏权势,淡泊功名利禄,不论是高官还是陌路人,他都悉心调治。
D.由于华佗医术高明,曾被请去专门为太祖治病,但他自恃才高,不甘依附权贵,因而触怒了太祖,最终被太祖加害。
第Ⅱ卷(共105分)
四、(15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2分)
译文:
(2)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3分)
译文: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鸟鸣涧
王 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分)
(2)诗作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4分)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可任选两题)(4分)
(1)路漫漫其修远兮, 。(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欧阳修)
五、(18分)
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
我如果是一个作者
我如果是一个作者,我如果写了一本书,希望写书评的人第一要摸着我心情活动的路径。在这条路径里,你考察,你观赏,发现了美好的境界,我安慰地笑了,因为你了解我的甘苦;或者发现了残败的处所,我便不胜感激,因为你检举了我的缺失。
书评是写给作者看的,假如没有摸着作者心情活动的路径,任你说得天花乱坠,与作者和作者的书全不相干。同时书评是写给读者看的,读者读的是这一本书,你就不能不啃住这一本书。假如没有摸着作者心情活动的路径,无论你搬出社会影响的大道理或是文学理论的许多原则来,与这一本书全不相干。
我不喜欢听一味的赞扬,也不欢喜听一味的斥责。一味的赞扬适用书局的广告,书局的广告常常使读者感到肉麻,尤其使作者看了难过。你,写书评的人,何苦使我难过呢?一味的斥责,父亲对于儿子,教师对于学生,尚且要竭力避免,为的是希望他悔改。你,写书评的人,对我来这么一味的斥责,是不是说我在写作方面的不成功,真是“他生未卜此生休”了吗?我承认这一回的过失,但是我愿意悔改。你为什么不给我开一条悔改的路径呢?
我欢喜听体贴的疏解。假定我有些微的好处,你给我疏解为什么会有这些好处,我就可以在这方在更加努力。假如我有许多的缺失,你给我疏解为什么会有这许多缺失,我就可以在种种方面再来修炼。你同情于我,你看得起我的书,肯提起笔来写书评,这种体贴的美意是不会缺少的。也许你的笔稍稍放纵了一点,写成的批评只是把我的书标榜或是示众,但是,依据你这种美意反省一下,就会觉察这只是阿好者或是仇人的行为,不特无益于我,而且违反你对于我的美意,于是你不由得要“改弦更张”了。
疏解以外,直抒所感也是一种批评的方法。直抒所感往往须利用比喻,如说:“仿佛走进一座庄严的殿堂”“宛如看见了一个状貌态度服装器用各不相称的人物”,这种批评对于读者比较有意思。读者看过作品,再来看这种批评,好比游历回来听同游者谈说所得的印象,谈来和自己的印象相结,固然有得所印证的乐趣,如果和自己的印象大有径庭,也可以把过去游踪重行回味一下。这种批评对于作者,用处似乎较少。无论说作品仿佛一座庄严的殿堂,或者宛如一个状貌态度服装器用各不相称的人物,总之不过描摹了作品的一种光景罢了,而作者所要从批评者那里听到的不止是自己作品的一种光景。
批评者不能不有一副固定的眼光。这里所谓眼光并不单指眼睛看事物而言,包括着通常说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眼光来自生活,一个人的一生眼光即使有转变,可是在某一段时间以内总是固定的。教他用一副眼光去看这件事物,更用另外一副眼光去看那件事物,事实上很难办到。所以我不希望批评者随时转变他的眼光,只希望批评者不要完全抹杀他人的眼光。万一我的眼光与他的不同,且慢说“要不得”“不可为训”那些话儿,不妨站在我的地位设想,看看我这种眼光怎么来的,然后说依他的眼光看来,结果完全两样。也许我给他说服了,我的眼光就会来一下转变。这是他的胜利,而我对于他也将感激不尽。
有一些批评者似乎有一种偏嗜,好比吃东西,他们偏嗜甜的或是辣的,就觉得甜的或是辣的以外都不中吃。不幸我的东西偏偏不是甜的或是辣的,不中吃是当然的事情。但是我也不觉得惭愧,因为本性既已注定,无法为了迁就他人的口味,硬要变做甜的或是辣的。
19.第四段中“标榜”“示众”和“改弦更张”的含义各是什么?(5分)
20.书评者对一些书的“仿佛走进一座庄严的殿堂”“宛如看见了一个状貌态度服装器用各不相称的人物”等这些比喻式的评论有何作用?(4分)
21.第六段中作者为什么强调“批评者不能不有一副固定的眼光”?(5分)
22.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作者认为写书评的人只有弄清了作者写书“心情活动的路径”,才能对书的作者有所帮助。
B.一个作者当然喜欢别人的赞扬,但也并不排斥人家的斥责,因为斥责也是对你的爱护。
C.批评者的美意有时候可能在稍不留意中过分称扬或讽刺,这实际上也是有违批评者的本意的。
D.希望批评者用固定的眼光去对待事物,在与作者的看法发生矛盾时,要尽量地听取别人的意见,以避免主观和片面。
E.这篇文章以假设自己是作者的身份,谈了文学批评中的作者与书评者的关系,表达了一个作者对正常的文学批评的希望。
六、(12分)
23.阅读下面一则报道,概括报道中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0个字)(4分)
国际体育组织对正规体育场的朝向都有明确规定,而这种规定是有科学依据的。以北半球为例,中午12时以前,太阳光从体育场的东面向西面照射;中午12点以后,太阳光从运动场的西面向东面照射。这对于自北向南或自南向北跑动的运动员来说都是“侧光”,尽量避免了阳光直射人眼。如果运动场是东西走向,那么,在上午,太阳光就会直接照射面向东的运动员的眼睛,不但使运动员看不清前面的情况,而且也使运动员的眼睛受到损害;而位于西面的物体产生的反射光,也会使面向西的运动员产生目眩。在下午,情况则相反。这样势必会影响比赛成绩和正常训练,同时,也给场上的裁判员、工作人员带来许多不便。可见,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国际体育组织规定的主要依据。
24.在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句子,使语句完整、连贯。(4分)
正如一章交响乐的演奏,有琴簧鼓板箫管铙钹,有的负责节奏的急徐,有的负责高低的旋律,但真正重要的却是指挥。你在演奏者的席次上找不到指挥, ① ,你在白纸黑字的乐谱上找不到指挥,但指挥却又能确确实实地在那里,他先于一切乐器而存在, ② ,他不被看见却无所不在——信仰之于人生,也是如此。
25.仿照下面的句子,另写一组句子,做到语意合理,修辞、句式对应。(4分)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好比
七、(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罗杰·罗尔斯是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出生在纽约声名狼籍的大沙头贫民窟。在他上小学时,校长皮尔保罗为了鼓励他曾说,我一看你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当时罗尔斯大吃一惊,这着实出乎他的意料,他记下了这句话,并且相信了它。从那天起,纽约州长就像一面旗帜。在以后的40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51岁那年,他真的成了州长。在就职演说中,他说:在这个世界上,信念这种东西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所有成功者最初都是从一个小小的信念开始的。
请以“信念”为话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03-04年高考语文仿真试题(六)答案
一、1.B(A.挞tà,C.梏ɡù,D.蓓bèi)
2.D(“条分缕晰”应作“条分缕析”)
3.C 4.B 5.B 6.A
二、7.C(该项正好说反了,正确的是,从表象上看是模糊的,而实际上是准确的)
8.D(该项说的是模糊语言,而不是语言模糊)
9.A(该项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模糊语言是指客观上的模糊、实际表述需要的模糊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模糊相对应)
10.B(一些数字看起来似乎精确,而实际上它们并非如此)
三、11.D 12.A 13.C 14.D 15.C
四、16.(1)这种病短时间难以治愈,长时间地进行治疗,可以延长寿命。(2分)
(2)以妻子生病为借口推辞,多次请求延长期限而不返回。(3分)
17.(1)描写了一个闲适、静谧的意境。(2分)
(2)运用了以有声写无声,以动显静的反衬手法。(4分)
18.(1)吾将上下而求索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3)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每写一句得2分,一个错字扣一分,扣完该句得分为止,不倒扣分)
五、19.“标榜”是指批评者对书的称扬,“示众”是指批评者对书的攻击(2分);“改弦更张”的意思是改变批评者原先对书的那种评价方式(3分)。
20.对读者有参考作用,对作者则用处不大。(4分)
21.批评者对作品采取同一种公平的标准,他们的批评会使作者心服口服;如果因外界的某种情况而改变这种标准,就会失之公允。(5分)
22.BD
六、23.国际体育组织要求正规体育场必须是南北朝向,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太阳光直射和反射引起晃眼、刺眼等不利因素。(4分)
24.①你在种种乐器间找不到指挥 ②他先于一切旋律而存在(4分)
25.示例:好比洪波翻涌的大海上掠过一只海燕,墨色如磐的夜空划过一颗流星。(4分)
七、2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