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哲学常识部分真题
专题一:辩证的唯物论
常考考点: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1、(2004年江苏卷)“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 )
A. 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2、(2004年湘鄂川渝卷)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的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这提醒我们:( B )
A.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C.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
D.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3、(2004年两广卷)为了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人们常常引进一些外来物种,但有些外来物种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这表明( B )
①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②事物的性质是不确定的 ③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④改造自然必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4、(06·江苏政治卷·26)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这表明 B
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 B.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 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04·广东政治卷·17)为了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人们常常引进一些外来物种,但有些外来物种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这表明B
①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②事物的性质是不确定的
③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④改造自然必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盆景艺术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巧妙结合。它以特有的艺术魅力美化人的生活,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美的感受。
(05·天津卷34.)盆景的制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株株形态各异的树木,在人的精心雕琢下,或雄奇遒劲,或苍茫蓊蔚,或空灵娟逸,或潇闲秀雅……这说明制作盆景重在 D
A. 野趣天成,崇尚自然 B. 直中求曲,师法造化
C. 削繁就简,动静和谐 D. 顺势而为,因材施艺
(05·江苏卷15).下列选项中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D)
A .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B .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C .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D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05·江苏卷16).“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这体现了 (B)
A .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
B .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C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 .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
(2003年江苏卷·论述)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7分)
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强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运用哲学常识的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答案〗:(1)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它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使其为人所用,但是,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环境破坏、生态危机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就是证明。(3)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解析〗:本题以热点“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四个目标即“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为设题背景,考查的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紧紧抓住设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因,运用哲理进行分析思考:从“自然”这一角度,我们要联想到“自然界存在的客观实在性”和“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性”;从“人”这一角度,我们要联想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再综合思考:运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分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因。在实际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用材料中叙述的事实引出观点,再运用哲理观点统帅材料,将材料和观点糅合为一体,让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得到充分展示,也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方法,避免出现观点和材料“两张皮”的现象。
常考考点: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诗词、音乐、舞蹈、雕塑、园林等都讲究“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这种情境相融的境界往往使人回味无穷。回答29-30题。
(2004年福建浙江卷)意境最充分地体现了( A )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C.社会和个人的统— D.继承和创新的统—
(2004年福建浙江卷).意境不是意和境简单相加,而是意与境谐,并在此基础上生出“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韵外之致”。例如王维(雪中芭蕉图)将夏日的芭蕉和雪景画在—起,产生出独特的美感。这表明( A )
A.艺术创作是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B.艺术创作不需要反映现实生活
C.艺术创作不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D.艺术创作纯属人的主观创造性
7(2004年北京卷)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说明(C )
A.想象是突发的 B.想象是随意的
C.想象的形式是主观的 D.想象的内容是客观事物
8(2003年江苏、广东卷)鲁迅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表明( C)
A、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任何观念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预言反物质的存在。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据此回答。
9(2003年江苏、广东卷)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D )
A、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 B、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C、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 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10(2003年江苏、广东卷)人们对反物质的发现过程表明( B )
A、意识能够决定物质 B、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理性认识不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D、认识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某市政府广开言路,首创了“信访民主听证评议制”。通过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该市决定不建大广场大工程,而是投资400万元合理小街小巷,大大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拥护。
16. (06·天津卷)以“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来比喻政府与群众的关系。说明物尽其用 C
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B.意识是感觉的综合体现
C.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D.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图6是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的作品。画面上明明画了一只逼真的烟斗,而画上的法文写的却是“这不是一只烟斗”。回答28~29题。)
10.(05·全国卷1.29).当我们面对这幅画的时候,图形与文字共同组成的这幅画又启发我们思考艺术作品与现实对象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表述两者关系的有 (B)
①艺术作品是不依赖原型的主观创造 ②艺术作品体现了对原型的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③艺术作品是对原型的审美再现 ④艺术作品应不断追求更逼真地反映原型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常考考点:意识的能动作用
能源问题已成为影响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突出问题。为保证石油安全,减轻国际石油价格频繁、剧烈的波动对我国经济产生的不良影响,我国启动了战略石油储备计划,拟建立四个大型石油储备基地。据此回答
11(2005年春季高考文综卷)我国拟建立四个大型石油储备基地的决策,体现了A
A.科学预见的重要作用 B.科学理论的决定作用
C.理论创新的重要作用 D.理性认识的决定作用
12(2004年江苏卷)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B )
A.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C.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D.对物质起决定作用
13 (2004年北京卷)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是因为( D )
A.意识可以改造客观事物 B.意识的能动作用使事物向正确方向发展
C.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D.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采用了典型的中国艺术表现式,它集中国特有的汉字、篆刻和书法于一体,以印章的形式设计,传达出深刻而厚重的中国文化底蕴,据此回答
15 (2004年福建浙江卷)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北京奥运会会徽“直接明确地传达着在中国人民和文化中世代传承的无与伦比之美和宏大的精神力量”。关于精神力量,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C )
①市场经济越发达,精神力量越不重要
②调动积极的精神力量,会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
③精神力量可以脱离物质因素而存在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使中国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A. 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6(2003年江苏、广东)对于同一棵古树的美,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理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看作是美;木材商考虑的是它的木质、树围,把古树的实用价值看作是美;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作是美。上述对古树审美感受的差异表明(D )
A、人的认识具有主观随意性 B、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制约
17(2003年江苏、广东)
读右图漫画,它表明(AB )
A、 利益总是具有二重性
B、利益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 C、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
D、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
某木地板销售商宣称,其所售产品是由总部在欧洲的一家跨国公司生产的国际知名品牌。但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该产品的国际品牌身世纯属杜撰。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工商管理部门立案调查,各地市场纷纷停售,不少消费者要求退货。
14. (06·重庆卷)该销售商发布虚假信息导致的后果表明 D
A、正确意识来源于客观事物 B、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促进作用
C、错误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D、错误意识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阻碍作用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05·天津卷·28). 某高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该校毕业生得到社会普遍认可,一次就业率连续攀升。这表明(A)
A. 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B. 科学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 正确的价值观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D. 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06·北京卷)图9画的是位少女,图10是位老妪,有人做过实验,让两组人分别看图9和图10、再共同看图11,看过图9的人认定图11是少女,看过图10的人认定是老妪。事实上,图11是图9和图10的结合,从事既可看出少女,也可看出老妪。图形欣赏产生的不同效果表明 C
A.艺术欣赏的本质是感觉的集合 B.艺术欣赏的内容因人而异
C.艺术欣赏的效果受思维方式制约 D.艺术欣赏的片面性总是不呆避免的
(06·四川文综卷·31)漫画《两代人的反映》(参见当天报纸)中蕴涵的哲理有 C
A.各得其所,对牛弹琴,南辕北辙 B.顺其自然,有的放矢,一石二鸟
C.旁观者清,别有会心,见仁见智 D.峰回路转,乐以忘忧,目无尊长
(05·广东卷 17).在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中,从95号的镅(Am)开始,后序的20多种元素均是人造元素,这一科学事实说明:(D)
A.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意识也可以反过来决定物质
B.在现代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已不再重要了
C.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受到了冲击
D.意识的力量带来了物质的成果
(06·广东政治卷·29)过去,由于片面追求GDP,导致了某河的严重污染;近年来,A市政府转变观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下大力气治理河水污染,消失多年的鱼儿又回来了。从哲学的角度看,这种发展观的转变告诉我们 ABC
A.不同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不同的作用
B.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C.科学发展观是处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指导思想
D.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常考考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003年江苏、广东卷)不少农民“跟风种地”,去年市场什么品种走俏,今年就种什么品种,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跟风种地”的失败,从哲学上看,是因为他们没有(A )
A、从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出发 B、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C、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 D、坚持普遍联系的原则
(2004年江苏卷).中国有13亿人口,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很大的问题;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很小的数目。这个“乘除法”表明(C)
A.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B.有了量变就有质变
C.中国的改革、发展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D.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004年天津卷)“三农”工作的中心是促进农民增收。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我们要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解决“三农”问题。这说明想问题办事情要 (B )
A.分清主流和支流 B.做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C.重视内因的作用 D.坚持适度的原则
(2003年春季全国文综)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从哲学角度讲(C )
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 ③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的最终目标 ④只要有了正确的认识,目标就能实现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内涵,考核考生的理解能力。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是在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的奋斗目标。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反映了这一目标的提出立足于中国国情,当然也就由中国的实际、人民群众利益决定,因此,答案选C。③④表述本身有错误,应排除。
★(2002年广东、河南、广西卷)某地对干部作风建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是当干部要有“三盆水”:一盆水洗头,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一盆水洗手,干净干事,勤政廉洁;一盆水洗脚,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强调当干部要“洗头”,是因为( ABD )
A、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B、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
C、人的认识必须符合终极真理 D、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前进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据此回答
(2002年全国文综卷)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这说明(B )
A.哲学作为一种思辨活动,与社会生活无涉
B.哲学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的思想基础上
C.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
D.哲学理论要创新就必须抛开已有的思想材料
(2002年全国文综)现实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重大理论问题,所以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应当是( A)
①自觉把思想认识从教条主义的观念中解放出来 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不动摇③根据实践的发展,在坚持中发展 ④一切行为和认识都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论述为标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01年春季高考卷)毛泽东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要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也必须认清当代中国的国情。这表明…(C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B.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D.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更深刻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考核考生的理解能力。在分析本题时,切忌表面化看问题,一定紧紧抓住题干的内涵。毛泽东讲了认清中国国情与认清中国革命问题的关系问题,即客观存在(中国国情)与主观认识(中国革命问题)相统一的问题。当今国情发生了变化,社会实践内容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因此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就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统一。可见,材料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所以正确选项只能是C。但如果粗枝大叶,表面化看问题,从题干中只发现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内容,可能会误选A或B,如果更粗糙一些,只看到两个时代、两种实践的前后联系,不看到具体的、历史的区别则会误选D。
(2001年天津、山西文综卷)要改变上述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地方政府应当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这其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 )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源泉和目的
C.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 D.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2001年全国卷)读漫画,
假如漫画中“有了‘大脑灵’,高考一
准行”是一则误导考生的广告,从哲学上看,它主要错在( A )
A.夸大其词,不实事求是 B.急于求成,不注重量的积累
C.强调客观,不重视主观的努力 D.主次颠倒,不懂得抓主要矛盾
(06·四川文综卷·30)农民梁金牛在家乡采用美国NBA赛制举办农民篮球联赛,将“常规赛”安排在庙会日,“总决赛”放在春节期间,巧借传统文化的“东风”,愈办愈红火。此例说明 A
①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主客观统一 ②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不可分 ③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④量的积累会引起事物质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05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宏观调控答记者问时指出,经济发展慢了不行,那样就业压力就会更大,财政收入会减少,许多应该办的事业就会缺乏资金;经济发展过快也不行,那样经济运行紧张,难以为继。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05·北京卷 26). 温家宝总理的上述分析体现了( C )
①看问题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 ②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05·广东卷 2) 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正确分析国情,做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以下正确的认识是:(C)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一切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出发得出的科学论断
B.社会都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低级阶段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一切从我国生产力状况的实际出发得出的科学论断
D.事物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普遍性意义
★(2004年广西卷).邓小平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从本本出发的教条主义的错误,在于它违背了( ACD )
A.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B.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联系的原则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2004年广东卷)“入国问禁,入乡问俗”体现的道理是( ACD )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尊重社会的客观规律
C.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D.尊重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
(2004年两广卷·论述).1985年至今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GDP年均增长率为8%以上。2003年,在遭遇“非典”影响的情况下,我国GDP增长仍达到9.1%。但是,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很低,资源使用浪费很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教育、卫生等社会发展方面欠帐太多。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以GDP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指标,而应设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地解决环境和资源方面的问题,加快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发展,我国政府决定将2004年的GDP预期增长确定为7%。
运用哲学原理分析以上材料,并联系实际回答以下问题:
⑴为什么不能仅仅以GDP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指标?
⑵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政府为什么决定将2004年的GDP预期增长下调为7%?
〖答案〗:
⑴社会是普遍联系着的统一整体。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相互影响和制约。(4分)GDP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不能反映其他方面的发展情况,以此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是片面的。(4分)
⑵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在确定我国经济发展指标时,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3分)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低,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教育、卫生等社会发展方面欠帐太多,这是当前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客观现实。(3分)我国政府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将2004年的GDP增长下调为7%,既符合这一哲学原理,也有利于更好地解决环境和资源方面的问题,加快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发展。(3分)
(注:如果考生在回答第⑵问时着重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阐释,可酌情加1-2分,但本题总分不能超过17分)
(注:考生在回答以上问题,联系实际较好者,可酌情加1-2分,但本题总分不能超过17分;如果考生运用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发展等哲学原理回答,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004年北京卷·论述)(16分)为了提升综合国力,近年来我国在发展经济、政治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文化的发展。一方面,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悠久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发展国内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精神需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文化消费的意义,并增加文化消费。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人过度消费和文化素质低俗化的倾向,必须予以警惕。回答:
(1)结合材料说明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应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9分)
(2)根据材料,阐明在国内文化消费中人们应树立什么样的消费观。(7分)
〖答案〗:(1)①要立足国情,推动国内文化发展,加强对外文化交流。②放眼世界,认识到文化在提升综合国力中的作用。③使主观符合客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趋利避害。
(2)①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倡导积极向上的健康文化,摒弃低级趣味的低俗文化。②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要协调发展,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应逐渐增加文化消费支出。③文化消费应与收入水平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
〖解析〗 本题以文化建设这一热点为设题背景,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解此类题的基本套路要学会,即:通过读设问明确方向、读材料捕捉有效信息,而后,整理思路组织答案即可。设问(1)抓住题目设问的关键词:“结合材料”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即找出材料中关于当前我国文化发展过程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实际情况。分析材料是前提,结合理论是关键。运用分析的方法将材料分成三个层次,结合有关理论组织答案:放眼于世界文化的交流,来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立足于本国国情,发展国内外文化;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是主观符合客观,增加文化消费同时还应警惕过度消费和低俗文化的倾向。设问(2)本题围绕消费观而展开,因此首先进行理论链接,即经济常识第七课的树立科学的消费观这一理论,然后根据材料中所提到的现象,有针对性地进行材料分析即可:逐步增加文化消费对应协调消费观;过度消费从反面提出要适度消费;低俗文化的倾向警告我们应科学消费。本题答案也主要是从这三个方面加以回答。
(2004年湘鄂川渝卷·论述).材料四:从几年前的“电多了”,到现在大面积缺电,电力供应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电力行业有其特殊性。首先是发、供、用瞬间完成,直发直送,不能储存。其次是结构性、时段性,不能简单地用多与少来衡量,此外,电力建设周期性强,这就要求电力建设规划适度超前,等到缺电,才开始建电源点,就来不及了。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们应如何实事求是地解决电力短缺问题。(10分)
〖答案〗:解决电力短缺问题,首先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认识电力生产和消费的特殊规律;发展电力行业,应掌握电力生产和消费的特殊规律,提高预见性,坚持适度超前原则。
(05·全国卷1·38).(32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4)表1反映了我国农民收入的变化情况。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党和政府根据农村实际推行了包括家庭承包制、科技兴农及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兴农富民的政策。试分析这些政策的哲学依据。(12分)
38、(32分)
(4) ①20多年来,党和政府根据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提出并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根据我国农村生产力落后而公有制程度过高的情况,进行生产关系改革,实行家庭承包制,体现了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深刻认识。
③振兴农业,不仅要靠政策,还要靠科技,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
④生产力的发展最终要体现在人民利益的满足上,减免农业税体现了“以人为本”、利为民所谋的价值追求。
(06·全国Ⅱ·38)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北方某地,虽然林地、农地、水面资源丰富,但由于生产方式和农业科技落后,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产业优势。为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政府经过调研,制定发展规划,实施优惠政策,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和农民加大投入,重点抓好优质经济林开发、冷水鱼养殖及深加工、大豆稳产高产这“一树、一鱼、一豆”三大科技项目,开发高产、优质、高效特色产品,并推进产业化经营,形成优势产业链,发展现代农业。
结合这个事例,说明发展现代农业要从实际出发的哲学道理。(12分)
24、①从实际出发,就是使主观愿望和认识符合客观的实际情况,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主观符合客观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4分)
②从实际出发,就是从本地区具体的特殊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出发考虑和制定发展规划,把普遍原则与特殊情况结合起来。(4分)
③当地政府在调查本地资源优势和特点的前提下,研究制定了“树、鱼、豆”为重点的发展规划,这一规划较好地体现了从实际出发的正确原则。(4分)(如考生在其中某一要点上有深入分析或另有答案,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06·天津卷·39)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为工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1950年至1979年,农业为工业建设提供的资金均为4500亿元。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1950年为39%,1979年为5.5%,2005年降至0.05%。近年来,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逐渐增加,2005年达到2975亿元,我国已具备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实力。为此,全国人大决定从2006年起全面取消农业税。
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农业税从征收到取消的过程如何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12分)
31、①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农业税收政策要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②要坚持全国地看问题,农业税收政策是从农业与工业的相互关系出发确定的。
③要坚持发展地看问题,我国农业税从征收到取消的过程,在各个阶段都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06·北京卷·39)“世界给我16天,我给世界5000年”——2008年奥运会的熊熊圣火要在北京燃烧16天,北京将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5000年的灿烂文化,为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精神增添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内涵。
运用辩证唯物论,说明如何通过北京奥运会充分展现中华文化。(9分)
①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要立足国情,了解奥运、了解文化、了解历史。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在展现内容上,对传统文化要进行选择,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在展现方式上,大胆创意,精心策划,形成科学合理的展示方案,并以此为指导,周密组织,科学实施。(联系实际,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常考考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2004年江苏卷).从右图漫画可以看出(ACD )
A.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B.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
C.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D.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
(2001年春季全国卷)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B )
A、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B、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
C、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D、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考核考生的识记能力、再认能力。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大基本派别,划分两大派别的标准是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的,则是唯心主义。A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C是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分水岭,D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界限,均不合题意,应舍去。
常考考点: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2005年春季高考文综·论述)(60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东盟各国与我国地理位置邻近,历史交往悠久。回答:
(1)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各国经济联系与依赖的进一步增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无法拒绝的历史过程。用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说明,中国要发展,就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8分)
〖答案〗①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全球化反映了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要发展,就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拒绝这一进程。②客观规律是可以被人认识和利用的。中国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趋利避害,促进自身发展。
〖解析〗本题以经济全球化这一热点为设题背景,考查考生对规律客观性及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的理解能力。紧紧抓住已知原理,思考相关的原理细节作为答题的基本层次,而后结合材料按照层次展开分析,整理思路,组织答案,本题可解。
★(2004年江苏卷).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发展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 BD )
A.受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B.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C.是可以改造和创新的 D.是能够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
(2003年全国新课程·单选)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题画》中说:“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强调“意在画先”“趣在法外”。这说明( D )
A.绘画创作不是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B.并非所有的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C.艺术创作只凭主观虚构 D.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物质运动的规律性,旨在考核考生的理解能力。“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说明艺术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主观认识,并不要求与客观完全一致,可以加上创作者的“意”“趣”,这体现了艺术创作有其特定的规律,D正确。ABC表述错误。
(2002年全国文综卷)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C)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B.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2002年全国文综卷)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说明(A)
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 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 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A. B.② C.③ D.④
(2003年上海文综卷两个青年来到某城市,甲见到银行大厅里有免费提供的净水,商场里有欢迎顾客品尝的点心,他认为不用干活也能生活下去。乙发现有些商厦店里虽亮丽,招牌却不干净,认为这是个机会,想和甲一起干这份清洁工作,甲嫌脏怕累,认为工作不稳定而拒绝了……三年后,拥有百人清洗公司的乙外出考察时,有人向他乞讨,他楞住了,这正是曾经拒绝过他的甲。两个青年的不同命运说明:(D )
A.命运是不可抗拒和改变的 B.机遇的存在并不是客观的
C.偶然性的因素是决定性的 D.主观能动性是主要的因素
(2004年两广卷·辨析)37.现代著名学者赫伯特·A·西蒙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的世界,还不如说走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辨析:人为的世界是主观的。(11分)
〖答案〗:⑴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有意识地改造世界,使世界打上人的意识的印记,满足人的需要。(5分)
⑵人们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世界,是以自然世界的客观存在与客观规律为前提的,这种客观存在与客观规律不会因为人们的活动而消失;(4分)人的实践活动本身也具有客观实在性。因此“人为的世界是主观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2分)
〖解析〗:本题以辨析题的形式,考查自然界的客观性、人的观能动性、实践的特征等知识点,综合考核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辨析题的基本套路是:“辨+析”,即用辩证的角度正确认识辩题的合理之处与片面点,而后以相关的依据来印证。所谓人为的世界实际上是人们有意识地改造过的自然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有意识地改造世界,使世界打上人的意识的印记,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说人为的世界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但是,人们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界,是以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与客观规律为前提的,这种客观存在与客观规律不会因为人们的活动而消失。人有意识地改造世界本身也是社会实践,而人的实践活动本身也具有客观实在性。可见,“人为的世界是主观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2004春季全国文综·简答).“生物入侵”指进入某个地区的外来生物种打破了原地区的生态平衡。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引发非良性效果或难预料效果的生物入侵事件。例如,桉树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能够通过叶面的蒸腾作用,将大量的地下水快速地输送到大气中,当地下水水位下降时,它的根系又能够快速追随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向深处生长,因此它有“地下抽水机”的绰号。
桉叶油也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桉树生长在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引种到我国的云贵高原后,却引发了令人头痛的生态问题——生长地区的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桉树林内及附近草本和灌木大量枯死……
阅读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2)试从桉树引种的事件说明我们应如何按客观规律办事?(10分)
〖答案〗: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联系;人们认识规律要有一定的过程;我们要实事求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按客观规律办事;云贵高原等地在此种桉树时,不能只注意经济效益,忽视其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解析〗:本题以“生物入侵”问题这一热点为设题背景,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设题手法上采用的是演绎法。根据此类设题手法的特点,可以先从已知原理入手,找寻相关的原理细节作为答题的基本层次,而后结合材料按照层次展开分析:规律是什么;规律的客观性面前,我们怎么做。最后,整理思路,组织答案。
(2003年新课程·简答)2002年夏季,北京等地为缓解当地旱情,采用了许多人工增雨的措施,明显增加了降水,试分析“人工增雨”体现的哲学道理。
〖答案〗:(1)物质运动是有客观规律的。(2)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知识,考核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人工增雨”,一方面说明物质运动有是客观规律的。另一方面说明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2002年全国文综卷·论述)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道:“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广达6000多平方千米。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近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除传统种植业外,还发展了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1)上述材料反映了洞庭湖区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略)
(2)在上述变化中,政府是怎样履行其管理经济职能的?(略)
(3)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答案〗:(3)从洞庭湖的变迁,我们可以认识到:①发展经济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②人类认识自然规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③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观规律要受到惩罚。
〖解析〗:本小题要求回答“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主要考查考生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问题。首先应审清题意提取有效信息。审题包括审材料和审设问,本题材料分为历史上、多年来、近些年三个层次。“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显然指后两者。其次要明确“启示”类题目的答法,这类题一般应主要从问题中思考应汲取哪些经验教训,即要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注意什么等。再次要结合设问审读材料,抽象概括出给我们的启示。
22.(06·全国Ⅰ·38)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8 2002—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
材料二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中存在高投入、高产出、高耗能、高污染的现象。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意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试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加以说明。(12分)
22、①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尊重客观规律,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因为规律具有客观性。我们既要尊重经济增长的规律,又要尊重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规律。
②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规律运用规律的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在: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能动地认识相关规律,在实践中创造条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05·江苏卷38). 2004 年 10 月,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的《 水电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 》 强调,支持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水电的可持续开发,同时要高度重视水电开发对社会、环境及生态等方面的负面影响。我国能源紧缺,同时水能资源十分丰富,但开发利用还不到 25 %。优先发展水电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方针。近年来,我国总结了建国以来水电开发的经验教训,要求水电工程项目的选择和建设,都要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相协调,真正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新建的水电工程项目都必须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法 》 ,向环保部门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经法律规定的审批部门审查通过后,方可立项。
(1) 从唯物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
(2) 结合材料,请你谈谈我国在水电开发中应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8.(18分)
(1)①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能源紧缺,而大量水能资源尚未开发,据此,把优先发展水电作为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方针,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的根本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重视水电开发对社会、环境和生态的影响;水电开发要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相协调,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盒效益的统一;新建水电工程项目都必须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这说明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也体现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③在总结水电开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正确认识,又用这种认识指导水电开发。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正确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水电开发中,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五个统筹”,把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常考考点: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1、(2004年江苏卷)“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 )
A. 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2、(2004年湘鄂川渝卷)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的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这提醒我们:( B )
A.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C.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
D.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3、(2004年两广卷)为了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人们常常引进一些外来物种,但有些外来物种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这表明( B )
①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②事物的性质是不确定的 ③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④改造自然必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4、(06·江苏政治卷·26)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这表明 B
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 B.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 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04·广东政治卷·17)为了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人们常常引进一些外来物种,但有些外来物种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这表明B
①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②事物的性质是不确定的
③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④改造自然必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盆景艺术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巧妙结合。它以特有的艺术魅力美化人的生活,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美的感受。
(05·天津卷34.)盆景的制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株株形态各异的树木,在人的精心雕琢下,或雄奇遒劲,或苍茫蓊蔚,或空灵娟逸,或潇闲秀雅……这说明制作盆景重在 D
A. 野趣天成,崇尚自然 B. 直中求曲,师法造化
C. 削繁就简,动静和谐 D. 顺势而为,因材施艺
(05·江苏卷15).下列选项中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D)
A .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B .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C .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D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05·江苏卷16).“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这体现了 (B)
A .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
B .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C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 .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
(2003年江苏卷·论述)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7分)
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强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运用哲学常识的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答案〗:(1)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它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使其为人所用,但是,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环境破坏、生态危机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就是证明。(3)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解析〗:本题以热点“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四个目标即“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为设题背景,考查的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紧紧抓住设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因,运用哲理进行分析思考:从“自然”这一角度,我们要联想到“自然界存在的客观实在性”和“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性”;从“人”这一角度,我们要联想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再综合思考:运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分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因。在实际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用材料中叙述的事实引出观点,再运用哲理观点统帅材料,将材料和观点糅合为一体,让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得到充分展示,也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方法,避免出现观点和材料“两张皮”的现象。
常考考点: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诗词、音乐、舞蹈、雕塑、园林等都讲究“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这种情境相融的境界往往使人回味无穷。回答29-30题。
(2004年福建浙江卷)意境最充分地体现了( A )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C.社会和个人的统— D.继承和创新的统—
(2004年福建浙江卷).意境不是意和境简单相加,而是意与境谐,并在此基础上生出“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韵外之致”。例如王维(雪中芭蕉图)将夏日的芭蕉和雪景画在—起,产生出独特的美感。这表明( A )
A.艺术创作是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B.艺术创作不需要反映现实生活
C.艺术创作不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D.艺术创作纯属人的主观创造性
7(2004年北京卷)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说明(C )
A.想象是突发的 B.想象是随意的
C.想象的形式是主观的 D.想象的内容是客观事物
8(2003年江苏、广东卷)鲁迅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表明( C)
A、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任何观念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预言反物质的存在。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据此回答。
9(2003年江苏、广东卷)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D )
A、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 B、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C、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 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10(2003年江苏、广东卷)人们对反物质的发现过程表明( B )
A、意识能够决定物质 B、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理性认识不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D、认识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某市政府广开言路,首创了“信访民主听证评议制”。通过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该市决定不建大广场大工程,而是投资400万元合理小街小巷,大大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拥护。
16. (06·天津卷)以“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来比喻政府与群众的关系。说明物尽其用 C
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B.意识是感觉的综合体现
C.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D.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图6是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的作品。画面上明明画了一只逼真的烟斗,而画上的法文写的却是“这不是一只烟斗”。回答28~29题。)
10.(05·全国卷1.29).当我们面对这幅画的时候,图形与文字共同组成的这幅画又启发我们思考艺术作品与现实对象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表述两者关系的有 (B)
①艺术作品是不依赖原型的主观创造 ②艺术作品体现了对原型的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③艺术作品是对原型的审美再现 ④艺术作品应不断追求更逼真地反映原型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常考考点:意识的能动作用
能源问题已成为影响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突出问题。为保证石油安全,减轻国际石油价格频繁、剧烈的波动对我国经济产生的不良影响,我国启动了战略石油储备计划,拟建立四个大型石油储备基地。据此回答
11(2005年春季高考文综卷)我国拟建立四个大型石油储备基地的决策,体现了A
A.科学预见的重要作用 B.科学理论的决定作用
C.理论创新的重要作用 D.理性认识的决定作用
12(2004年江苏卷)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B )
A.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C.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D.对物质起决定作用
13 (2004年北京卷)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是因为( D )
A.意识可以改造客观事物 B.意识的能动作用使事物向正确方向发展
C.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D.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采用了典型的中国艺术表现式,它集中国特有的汉字、篆刻和书法于一体,以印章的形式设计,传达出深刻而厚重的中国文化底蕴,据此回答
15 (2004年福建浙江卷)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北京奥运会会徽“直接明确地传达着在中国人民和文化中世代传承的无与伦比之美和宏大的精神力量”。关于精神力量,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C )
①市场经济越发达,精神力量越不重要
②调动积极的精神力量,会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
③精神力量可以脱离物质因素而存在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使中国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A. 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6(2003年江苏、广东)对于同一棵古树的美,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理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看作是美;木材商考虑的是它的木质、树围,把古树的实用价值看作是美;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作是美。上述对古树审美感受的差异表明(D )
A、人的认识具有主观随意性 B、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制约
17(2003年江苏、广东)
读右图漫画,它表明(AB )
A、 利益总是具有二重性
|
B、利益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 C、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
D、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
某木地板销售商宣称,其所售产品是由总部在欧洲的一家跨国公司生产的国际知名品牌。但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该产品的国际品牌身世纯属杜撰。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工商管理部门立案调查,各地市场纷纷停售,不少消费者要求退货。
14. (06·重庆卷)该销售商发布虚假信息导致的后果表明 D
A、正确意识来源于客观事物 B、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促进作用
C、错误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D、错误意识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阻碍作用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05·天津卷·28). 某高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该校毕业生得到社会普遍认可,一次就业率连续攀升。这表明(A)
A. 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B. 科学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 正确的价值观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D. 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06·北京卷)图9画的是位少女,图10是位老妪,有人做过实验,让两组人分别看图9和图10、再共同看图11,看过图9的人认定图11是少女,看过图10的人认定是老妪。事实上,图11是图9和图10的结合,从事既可看出少女,也可看出老妪。图形欣赏产生的不同效果表明 C
A.艺术欣赏的本质是感觉的集合 B.艺术欣赏的内容因人而异
C.艺术欣赏的效果受思维方式制约 D.艺术欣赏的片面性总是不呆避免的
(06·四川文综卷·31)漫画《两代人的反映》(参见当天报纸)中蕴涵的哲理有 C
A.各得其所,对牛弹琴,南辕北辙 B.顺其自然,有的放矢,一石二鸟
C.旁观者清,别有会心,见仁见智 D.峰回路转,乐以忘忧,目无尊长
(05·广东卷 17).在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中,从95号的镅(Am)开始,后序的20多种元素均是人造元素,这一科学事实说明:(D)
A.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意识也可以反过来决定物质
B.在现代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已不再重要了
C.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受到了冲击
D.意识的力量带来了物质的成果
(06·广东政治卷·29)过去,由于片面追求GDP,导致了某河的严重污染;近年来,A市政府转变观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下大力气治理河水污染,消失多年的鱼儿又回来了。从哲学的角度看,这种发展观的转变告诉我们 ABC
A.不同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不同的作用
B.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C.科学发展观是处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指导思想
D.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常考考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003年江苏、广东卷)不少农民“跟风种地”,去年市场什么品种走俏,今年就种什么品种,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跟风种地”的失败,从哲学上看,是因为他们没有(A )
A、从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出发 B、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C、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 D、坚持普遍联系的原则
(2004年江苏卷).中国有13亿人口,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很大的问题;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很小的数目。这个“乘除法”表明(C)
A.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B.有了量变就有质变
C.中国的改革、发展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D.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004年天津卷)“三农”工作的中心是促进农民增收。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我们要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解决“三农”问题。这说明想问题办事情要 (B )
A.分清主流和支流 B.做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C.重视内因的作用 D.坚持适度的原则
(2003年春季全国文综)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从哲学角度讲(C )
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 ③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的最终目标 ④只要有了正确的认识,目标就能实现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内涵,考核考生的理解能力。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是在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的奋斗目标。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反映了这一目标的提出立足于中国国情,当然也就由中国的实际、人民群众利益决定,因此,答案选C。③④表述本身有错误,应排除。
★(2002年广东、河南、广西卷)某地对干部作风建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是当干部要有“三盆水”:一盆水洗头,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一盆水洗手,干净干事,勤政廉洁;一盆水洗脚,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强调当干部要“洗头”,是因为( ABD )
A、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B、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
C、人的认识必须符合终极真理 D、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前进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据此回答
(2002年全国文综卷)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这说明(B )
A.哲学作为一种思辨活动,与社会生活无涉
B.哲学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的思想基础上
C.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
D.哲学理论要创新就必须抛开已有的思想材料
(2002年全国文综)现实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重大理论问题,所以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应当是( A)
①自觉把思想认识从教条主义的观念中解放出来 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不动摇③根据实践的发展,在坚持中发展 ④一切行为和认识都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论述为标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01年春季高考卷)毛泽东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要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也必须认清当代中国的国情。这表明…(C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B.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D.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更深刻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考核考生的理解能力。在分析本题时,切忌表面化看问题,一定紧紧抓住题干的内涵。毛泽东讲了认清中国国情与认清中国革命问题的关系问题,即客观存在(中国国情)与主观认识(中国革命问题)相统一的问题。当今国情发生了变化,社会实践内容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因此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就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统一。可见,材料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所以正确选项只能是C。但如果粗枝大叶,表面化看问题,从题干中只发现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内容,可能会误选A或B,如果更粗糙一些,只看到两个时代、两种实践的前后联系,不看到具体的、历史的区别则会误选D。
(2001年天津、山西文综卷)要改变上述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地方政府应当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这其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 )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源泉和目的
C.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 D.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2001年全国卷)读漫画,
假如漫画中“有了‘大脑灵’,高考一
准行”是一则误导考生的广告,从哲学上看,它主要错在( A )
A.夸大其词,不实事求是 B.急于求成,不注重量的积累
C.强调客观,不重视主观的努力 D.主次颠倒,不懂得抓主要矛盾
(06·四川文综卷·30)农民梁金牛在家乡采用美国NBA赛制举办农民篮球联赛,将“常规赛”安排在庙会日,“总决赛”放在春节期间,巧借传统文化的“东风”,愈办愈红火。此例说明 A
①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主客观统一 ②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不可分 ③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④量的积累会引起事物质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05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宏观调控答记者问时指出,经济发展慢了不行,那样就业压力就会更大,财政收入会减少,许多应该办的事业就会缺乏资金;经济发展过快也不行,那样经济运行紧张,难以为继。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05·北京卷 26). 温家宝总理的上述分析体现了( C )
①看问题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 ②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05·广东卷 2) 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正确分析国情,做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以下正确的认识是:(C)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一切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出发得出的科学论断
B.社会都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低级阶段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一切从我国生产力状况的实际出发得出的科学论断
D.事物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普遍性意义
★(2004年广西卷).邓小平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从本本出发的教条主义的错误,在于它违背了( ACD )
A.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B.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联系的原则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2004年广东卷)“入国问禁,入乡问俗”体现的道理是( ACD )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尊重社会的客观规律
C.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D.尊重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
(2004年两广卷·论述).1985年至今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GDP年均增长率为8%以上。2003年,在遭遇“非典”影响的情况下,我国GDP增长仍达到9.1%。但是,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很低,资源使用浪费很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教育、卫生等社会发展方面欠帐太多。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以GDP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指标,而应设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地解决环境和资源方面的问题,加快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发展,我国政府决定将2004年的GDP预期增长确定为7%。
运用哲学原理分析以上材料,并联系实际回答以下问题:
⑴为什么不能仅仅以GDP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指标?
⑵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政府为什么决定将2004年的GDP预期增长下调为7%?
〖答案〗:
⑴社会是普遍联系着的统一整体。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相互影响和制约。(4分)GDP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不能反映其他方面的发展情况,以此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是片面的。(4分)
⑵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在确定我国经济发展指标时,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3分)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低,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教育、卫生等社会发展方面欠帐太多,这是当前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客观现实。(3分)我国政府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将2004年的GDP增长下调为7%,既符合这一哲学原理,也有利于更好地解决环境和资源方面的问题,加快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发展。(3分)
(注:如果考生在回答第⑵问时着重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阐释,可酌情加1-2分,但本题总分不能超过17分)
(注:考生在回答以上问题,联系实际较好者,可酌情加1-2分,但本题总分不能超过17分;如果考生运用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发展等哲学原理回答,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004年北京卷·论述)(16分)为了提升综合国力,近年来我国在发展经济、政治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文化的发展。一方面,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悠久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发展国内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精神需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文化消费的意义,并增加文化消费。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人过度消费和文化素质低俗化的倾向,必须予以警惕。回答:
(1)结合材料说明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应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9分)
(2)根据材料,阐明在国内文化消费中人们应树立什么样的消费观。(7分)
〖答案〗:(1)①要立足国情,推动国内文化发展,加强对外文化交流。②放眼世界,认识到文化在提升综合国力中的作用。③使主观符合客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趋利避害。
(2)①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倡导积极向上的健康文化,摒弃低级趣味的低俗文化。②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要协调发展,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应逐渐增加文化消费支出。③文化消费应与收入水平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
〖解析〗 本题以文化建设这一热点为设题背景,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解此类题的基本套路要学会,即:通过读设问明确方向、读材料捕捉有效信息,而后,整理思路组织答案即可。设问(1)抓住题目设问的关键词:“结合材料”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即找出材料中关于当前我国文化发展过程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实际情况。分析材料是前提,结合理论是关键。运用分析的方法将材料分成三个层次,结合有关理论组织答案:放眼于世界文化的交流,来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立足于本国国情,发展国内外文化;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是主观符合客观,增加文化消费同时还应警惕过度消费和低俗文化的倾向。设问(2)本题围绕消费观而展开,因此首先进行理论链接,即经济常识第七课的树立科学的消费观这一理论,然后根据材料中所提到的现象,有针对性地进行材料分析即可:逐步增加文化消费对应协调消费观;过度消费从反面提出要适度消费;低俗文化的倾向警告我们应科学消费。本题答案也主要是从这三个方面加以回答。
(2004年湘鄂川渝卷·论述).材料四:从几年前的“电多了”,到现在大面积缺电,电力供应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电力行业有其特殊性。首先是发、供、用瞬间完成,直发直送,不能储存。其次是结构性、时段性,不能简单地用多与少来衡量,此外,电力建设周期性强,这就要求电力建设规划适度超前,等到缺电,才开始建电源点,就来不及了。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们应如何实事求是地解决电力短缺问题。(10分)
〖答案〗:解决电力短缺问题,首先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认识电力生产和消费的特殊规律;发展电力行业,应掌握电力生产和消费的特殊规律,提高预见性,坚持适度超前原则。
(05·全国卷1·38).(32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4)表1反映了我国农民收入的变化情况。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党和政府根据农村实际推行了包括家庭承包制、科技兴农及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兴农富民的政策。试分析这些政策的哲学依据。(12分)
38、(32分)
(4) ①20多年来,党和政府根据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提出并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根据我国农村生产力落后而公有制程度过高的情况,进行生产关系改革,实行家庭承包制,体现了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深刻认识。
③振兴农业,不仅要靠政策,还要靠科技,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
④生产力的发展最终要体现在人民利益的满足上,减免农业税体现了“以人为本”、利为民所谋的价值追求。
(06·全国Ⅱ·38)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北方某地,虽然林地、农地、水面资源丰富,但由于生产方式和农业科技落后,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产业优势。为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政府经过调研,制定发展规划,实施优惠政策,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和农民加大投入,重点抓好优质经济林开发、冷水鱼养殖及深加工、大豆稳产高产这“一树、一鱼、一豆”三大科技项目,开发高产、优质、高效特色产品,并推进产业化经营,形成优势产业链,发展现代农业。
结合这个事例,说明发展现代农业要从实际出发的哲学道理。(12分)
24、①从实际出发,就是使主观愿望和认识符合客观的实际情况,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主观符合客观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4分)
②从实际出发,就是从本地区具体的特殊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出发考虑和制定发展规划,把普遍原则与特殊情况结合起来。(4分)
③当地政府在调查本地资源优势和特点的前提下,研究制定了“树、鱼、豆”为重点的发展规划,这一规划较好地体现了从实际出发的正确原则。(4分)(如考生在其中某一要点上有深入分析或另有答案,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06·天津卷·39)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为工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1950年至1979年,农业为工业建设提供的资金均为4500亿元。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1950年为39%,1979年为5.5%,2005年降至0.05%。近年来,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逐渐增加,2005年达到2975亿元,我国已具备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实力。为此,全国人大决定从2006年起全面取消农业税。
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农业税从征收到取消的过程如何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12分)
31、①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农业税收政策要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②要坚持全国地看问题,农业税收政策是从农业与工业的相互关系出发确定的。
③要坚持发展地看问题,我国农业税从征收到取消的过程,在各个阶段都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06·北京卷·39)“世界给我16天,我给世界5000年”——2008年奥运会的熊熊圣火要在北京燃烧16天,北京将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5000年的灿烂文化,为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精神增添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内涵。
运用辩证唯物论,说明如何通过北京奥运会充分展现中华文化。(9分)
①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要立足国情,了解奥运、了解文化、了解历史。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在展现内容上,对传统文化要进行选择,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在展现方式上,大胆创意,精心策划,形成科学合理的展示方案,并以此为指导,周密组织,科学实施。(联系实际,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常考考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2004年江苏卷).从右图漫画可以看出(ACD )
A.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B.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
C.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D.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
(2001年春季全国卷)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B )
A、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B、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
C、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D、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考核考生的识记能力、再认能力。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大基本派别,划分两大派别的标准是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的,则是唯心主义。A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C是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分水岭,D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界限,均不合题意,应舍去。
常考考点: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2005年春季高考文综·论述)(60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东盟各国与我国地理位置邻近,历史交往悠久。回答:
(1)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各国经济联系与依赖的进一步增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无法拒绝的历史过程。用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说明,中国要发展,就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8分)
〖答案〗①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全球化反映了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要发展,就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拒绝这一进程。②客观规律是可以被人认识和利用的。中国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趋利避害,促进自身发展。
〖解析〗本题以经济全球化这一热点为设题背景,考查考生对规律客观性及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的理解能力。紧紧抓住已知原理,思考相关的原理细节作为答题的基本层次,而后结合材料按照层次展开分析,整理思路,组织答案,本题可解。
★(2004年江苏卷).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发展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 BD )
A.受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B.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C.是可以改造和创新的 D.是能够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
(2003年全国新课程·单选)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题画》中说:“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强调“意在画先”“趣在法外”。这说明( D )
A.绘画创作不是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B.并非所有的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C.艺术创作只凭主观虚构 D.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物质运动的规律性,旨在考核考生的理解能力。“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说明艺术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主观认识,并不要求与客观完全一致,可以加上创作者的“意”“趣”,这体现了艺术创作有其特定的规律,D正确。ABC表述错误。
(2002年全国文综卷)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C)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B.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2002年全国文综卷)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说明(A)
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 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 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A. B.② C.③ D.④
(2003年上海文综卷两个青年来到某城市,甲见到银行大厅里有免费提供的净水,商场里有欢迎顾客品尝的点心,他认为不用干活也能生活下去。乙发现有些商厦店里虽亮丽,招牌却不干净,认为这是个机会,想和甲一起干这份清洁工作,甲嫌脏怕累,认为工作不稳定而拒绝了……三年后,拥有百人清洗公司的乙外出考察时,有人向他乞讨,他楞住了,这正是曾经拒绝过他的甲。两个青年的不同命运说明:(D )
A.命运是不可抗拒和改变的 B.机遇的存在并不是客观的
C.偶然性的因素是决定性的 D.主观能动性是主要的因素
(2004年两广卷·辨析)37.现代著名学者赫伯特·A·西蒙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的世界,还不如说走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辨析:人为的世界是主观的。(11分)
〖答案〗:⑴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有意识地改造世界,使世界打上人的意识的印记,满足人的需要。(5分)
⑵人们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世界,是以自然世界的客观存在与客观规律为前提的,这种客观存在与客观规律不会因为人们的活动而消失;(4分)人的实践活动本身也具有客观实在性。因此“人为的世界是主观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2分)
〖解析〗:本题以辨析题的形式,考查自然界的客观性、人的观能动性、实践的特征等知识点,综合考核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辨析题的基本套路是:“辨+析”,即用辩证的角度正确认识辩题的合理之处与片面点,而后以相关的依据来印证。所谓人为的世界实际上是人们有意识地改造过的自然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有意识地改造世界,使世界打上人的意识的印记,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说人为的世界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但是,人们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界,是以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与客观规律为前提的,这种客观存在与客观规律不会因为人们的活动而消失。人有意识地改造世界本身也是社会实践,而人的实践活动本身也具有客观实在性。可见,“人为的世界是主观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2004春季全国文综·简答).“生物入侵”指进入某个地区的外来生物种打破了原地区的生态平衡。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引发非良性效果或难预料效果的生物入侵事件。例如,桉树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能够通过叶面的蒸腾作用,将大量的地下水快速地输送到大气中,当地下水水位下降时,它的根系又能够快速追随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向深处生长,因此它有“地下抽水机”的绰号。
桉叶油也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桉树生长在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引种到我国的云贵高原后,却引发了令人头痛的生态问题——生长地区的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桉树林内及附近草本和灌木大量枯死……
阅读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2)试从桉树引种的事件说明我们应如何按客观规律办事?(10分)
〖答案〗: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联系;人们认识规律要有一定的过程;我们要实事求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按客观规律办事;云贵高原等地在此种桉树时,不能只注意经济效益,忽视其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解析〗:本题以“生物入侵”问题这一热点为设题背景,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设题手法上采用的是演绎法。根据此类设题手法的特点,可以先从已知原理入手,找寻相关的原理细节作为答题的基本层次,而后结合材料按照层次展开分析:规律是什么;规律的客观性面前,我们怎么做。最后,整理思路,组织答案。
(2003年新课程·简答)2002年夏季,北京等地为缓解当地旱情,采用了许多人工增雨的措施,明显增加了降水,试分析“人工增雨”体现的哲学道理。
〖答案〗:(1)物质运动是有客观规律的。(2)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知识,考核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人工增雨”,一方面说明物质运动有是客观规律的。另一方面说明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2002年全国文综卷·论述)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道:“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广达6000多平方千米。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近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除传统种植业外,还发展了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1)上述材料反映了洞庭湖区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略)
(2)在上述变化中,政府是怎样履行其管理经济职能的?(略)
(3)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答案〗:(3)从洞庭湖的变迁,我们可以认识到:①发展经济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②人类认识自然规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③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观规律要受到惩罚。
〖解析〗:本小题要求回答“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主要考查考生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问题。首先应审清题意提取有效信息。审题包括审材料和审设问,本题材料分为历史上、多年来、近些年三个层次。“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显然指后两者。其次要明确“启示”类题目的答法,这类题一般应主要从问题中思考应汲取哪些经验教训,即要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注意什么等。再次要结合设问审读材料,抽象概括出给我们的启示。
22.(06·全国Ⅰ·38)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8 2002—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
材料二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中存在高投入、高产出、高耗能、高污染的现象。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意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试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加以说明。(12分)
22、①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尊重客观规律,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因为规律具有客观性。我们既要尊重经济增长的规律,又要尊重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规律。
②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规律运用规律的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在: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能动地认识相关规律,在实践中创造条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05·江苏卷38). 2004 年 10 月,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的《 水电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 》 强调,支持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水电的可持续开发,同时要高度重视水电开发对社会、环境及生态等方面的负面影响。我国能源紧缺,同时水能资源十分丰富,但开发利用还不到 25 %。优先发展水电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方针。近年来,我国总结了建国以来水电开发的经验教训,要求水电工程项目的选择和建设,都要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相协调,真正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新建的水电工程项目都必须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法 》 ,向环保部门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经法律规定的审批部门审查通过后,方可立项。
(1) 从唯物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
(2) 结合材料,请你谈谈我国在水电开发中应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8.(18分)
(1)①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能源紧缺,而大量水能资源尚未开发,据此,把优先发展水电作为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方针,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的根本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重视水电开发对社会、环境和生态的影响;水电开发要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相协调,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盒效益的统一;新建水电工程项目都必须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这说明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也体现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③在总结水电开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正确认识,又用这种认识指导水电开发。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正确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水电开发中,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五个统筹”,把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专题二:唯物辩证法
常考考点: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06·广东政治卷·17)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导致其身边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引起四周其他系统的相应变化,可能两周后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表明 C
A.事物的联系具有必然性 B.事物的联系具有直接性
C.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D.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06·江苏政治卷·11)下列成语中与“见微知著”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
A.一叶知秋 B.盲人摸象
C.坐井观天 D.管中窥豹
(06·全国Ⅱ)科基蛙是生活在大洋洲热带地区的一种青蛙,在原有的生态环境中与其他生物“和平共处”,但“入侵”夏威夷大岛后却打破了那里的生态平衡,可以说明这个事例的哲学道理是 D
①联系是普遍的,因而具体事物在联系系统中的作用是确定不变的
②联系是普遍的,但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特殊的可变的
③联系是普遍的,因而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④联系是普遍的,但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相对的无条件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05·天津卷27.)漫画《放生》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D)
①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 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③ 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④ 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
图9 放生
(05·广东卷18).1吨废报纸=850公斤再生纸=少砍17棵树。废报纸的循环再利用与树木、环境、经济、社会的关系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A)
A.复杂多样的 B.不可捉摸的
C.因人而异的 D.固定不变的
(2003年春季全国卷)沙柳是防风固沙的优良树种。但是由于种植沙柳费钱费力,又无法带来经济效益,难以有效实施。针对这种情况,内蒙古自治区某地政府支持建立了以沙柳为原料的制板.造纸加工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极大地调动了个人和集体的积极性,大家争相承包荒地,种植沙柳蔚然成风。从哲学上看,上述事例中,种植沙柳固沙防风从难以实施到有效实施,其成功之处在于( C )
A.发现了沙柳具有固沙防风的性质 B.掌握了植树造林的规律
C.发现了事物之间更深刻的联系 D.掌握了用沙柳制板造纸的技术
(2002年全国卷)2002年8月31日,我国第一个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在广西贵港市正式建立。它采取一种循环经济模式,形成两条工业生态链:甘蔗制糖——制糖废料制造酒精——酒精废液制造有机复合肥;甘蔗制糖——蔗渣造纸——黑液碱回收。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A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 D.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2001年11月19日凌晨,许多天文爱好者观察到壮观的狮子座流星雨。与先前几次流星预报相比,天文学家对这次流星雨的爆发时间和强度作了更为准确的预报。据此回答
(2002年春季全国卷)上述事实说明(D)
A.流星雨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
B.流星雨的出现并无规律可循
C.人类终于完全认识了流星现象
D.人们对流星雨及其规律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
(2002年春季全国卷)“只要你对着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够实现。”这种说法( D )
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B.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
“瘦西湖是扬州的风景区,它利用自然的地形,加以人工的整理,由很多小园形成一个整体,其中有分有合,有主有从,互相‘因借’,虽范围不大,而景物无穷,尤其是模仿他处不落因袭,处处显示出自己的面貌,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别具一格。由此可见造园加有法而无式,如果我们能掌握‘因地制宜’与‘借景’等原则,那么高岗低坡,花庭水榭,随意安排,皆有法度可循,而风花雪月自然光景常新了。”据此回答
(2001年天津卷)瘦西湖之所以“范围不大,而景物无穷”“处处显示出自己的面貌”,是因为园林艺术家( A )
①注意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②注意在处理局部的风景时照顾到园林的整体风格③注意系统中不同景点之间的互相呼应④注意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01年天津卷)造园艺术中的“借景”原则生动地体现了( A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解析〗:本组题以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别具一格的扬州瘦西湖的造园之法为切入点,要求考生从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中领略其所蕴涵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较好地考核了考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例7是问为什么瘦西湖“范围不大,而景物无穷”“处处显示出自己的面貌”,这主要是因为园林艺术家:①利用自然的地形,经过人工的整理(即注意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②使很多小园形成一个整体,其中有分有合有主有从(即注意在处理局部的风景时照顾到园林的整体风格);③使很多小园互相‘因借’(即注意系统中不同景点之间的互相呼应)。故本题选A项。例8是考查考生对造园艺术中的“借景”原则的理解。这里的“借景”应是指借鉴别人造园的方法与经验,这说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故A项可选。同时抓住对“借景”之“借”的理解,借的是什么,借的应该是造园艺术的普遍性,故本题不能选C项。BD两项与题意无关。
(2004年两广卷·论述).1985年至今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GDP年均增长率为8%以上。2003年,在遭遇“非典”影响的情况下,我国GDP增长仍达到9.1%。但是,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很低,资源使用浪费很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教育.卫生等社会发展方面欠帐太多。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以GDP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指标,而应设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地解决环境和资源方面的问题,加快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发展,我国政府决定将2004年的GDP预期增长确定为7%。
运用哲学原理分析以上材料,并联系实际回答以下问题:
⑴为什么不能仅仅以GDP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指标?
⑵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政府为什么决定将2004年的GDP预期增长下调为7%?
〖答案〗:
⑴社会是普遍联系着的统一整体。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相互影响和制约。(4分)GDP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不能反映其他方面的发展情况,以此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是片面的。(4分)
⑵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在确定我国经济发展指标时,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3分)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低,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教育.卫生等社会发展方面欠帐太多,这是当前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客观现实。(3分)我国政府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将2004年的GDP增长下调为7%,既符合这一哲学原理,也有利于更好地解决环境和资源方面的问题,加快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发展。(3分)
(注:如果考生在回答第⑵问时着重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阐释,可酌情加1-2分,但本题总分不能超过17分)
(注:考生在回答以上问题,联系实际较好者,可酌情加1-2分,但本题总分不能超过17分;如果考生运用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发展等哲学原理回答,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05·全国卷2.38)、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我国面临着资源缺乏和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在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某企业利用当地丰富的小麦资源生产味精,形成了四次增值和生态循环。构建起粮食加工和养殖产业链,实现了生态农业产业化,这四次增值和生态循环是:①生产味精带动小麦种植,小麦加工成味精、氨基酸、面粉等;②对生产废水、副产品进行生物技术加工,变成优质饲料和肥料③用加工处理后的饲料养牛④将牛肉、牛奶和皮革制品销往国内外
(2)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材料中实现资源循环与价值增值的哲学依据
答: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小麦、味精、废弃物、饲料、牛羊、市场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四次加工中的废弃物既有废弃物的特性,同时也有资源的特性。一次循环过程中的废弃物可以成为下一次循环过程的资源②小麦—味精—废弃物—饲料—牛羊—市场的产业链形成的过程体现了在正确认识联系的规律性和条件性的前提下,可以改变某些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从而达到目的。
(05·全国卷3.38).许多企业涌入钢铁业,不仅出现了一定程度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而且,造成了我国铁矿、焦碳和电力供应以及运输等支撑条件十分紧张,并严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从2004年开始中央决定采取一系列加强宏观调控措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2005年4月1日起中国政府取消对钢坯13%的出口退税政策
(3)运用普遍联系的原理说明企业理性投资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依据
答:①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
②对钢铁企业来说,它的发展固然受社会需求的刺激与拉动,但同时也受其它社会因素如能源、电力、运输、资金等的制约,企业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关于投资的各种相关因素,才能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
对政府来说,要把整个国民经济看成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根据实际条件来制定发展战略,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来协调相关产业的发展
(05·全国卷3.39).根据河西走廊的地理特点及开发利用这一地区的历史经验教训,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说明应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①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一定地区的地理环境有其特殊性,人类的开发和利用必须根据该地区的实际条件和自然规律发展相关产业,这是由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所决定的②河西走廊地区总的来说适合畜牧业发展,历史上对河西走廊地区的开发,有重大的军事、社会、经济和文化意义,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大量增加的人口及过度农业发展,加剧了人地矛盾,对自然环境有着一定的破坏作用③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因此,我们对自然进行开发利用不仅要看到改造自然中的有利后果,也应看到可能的不利后果,不仅要看到短期后果,也应看到长期后果,不仅要看到局部后果,也应看到整体或更大范围的影响。
④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社会的发展规律都具有客观性,我们不仅要认识自然规律,也应当不断加深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并加深对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的综合作用的认识。
常考考点:事物的联系的多样性——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联系
(06·广东政治卷·28).近年来,某地的洪水泛滥越来越严重,对民生危害越来越大。造成洪水泛滥的原因之一是人类活动增多所造成的地球环境破坏。从哲学上看 BD
A.洪水与自然灾害之间存在本质的联系
B.改造自然,务必要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
C.人类活动必将引起自然灾害的出现
D.事物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
(05·北京卷25). 北京农业在借鉴全国农业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依靠大城市辐射,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和休闲农业,从而走在全国前列。这说明( B )
A. 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联系 B.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
C. 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D. 外因通过内因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
(05·北京卷35). 漫画和成语往往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与图10漫画反映相近哲理的成语是( A )
A.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B.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C.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图10
(05·江苏卷13).下列说法中,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B)
A.勿疏小善,方恢大略 B.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C.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D.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05·广东卷23).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地区为了促进经济发展都把GDP最大化增长作为唯一目标,但随着时问的推移,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在发展观问题上的历史教训主要是:(D)
A.没有把握好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 B.没有抓住主要矛盾
C. 没有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D.没有很好地贯彻全局观念
(2004年江苏卷)近几年来,“要富口袋,先富脑袋”,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共识。“科教兴省”.“文化强市”,已成为许多地方的发展战略。上述材料表明( B )
①科技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因果联系 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相互促进的 ③人们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 ④认识是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
A. 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2004年北京文综卷)近两年,全国每年发生的安全事故都在100万起以上,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多亿元。安全就是效益。这个事实说明( B )
A.有失误必有安全事故 B.安全事故是经济损失之故
C.有安全必有利润 D.安全与效益互为因果关系
(2001年广东.河南卷)2000年10月,广东南海石化项目正式签约。该项目总投资40多亿元,年产乙烯80多万吨,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大的工业合资项目,建成后将推动广东的产业升级,带来巨大的石化下游项目投资机会,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并对我国石化工业结构调整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这一项目的建设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D)
A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B矛盾双方可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
C整体和部分之间不可分割
D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多样的
(2001年春季全国卷)一只桶边由长短不一的多块木板拼合而成的水桶,其容量只能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若要增加水桶的容量,首先必须加高最低的那块木板。这说明( D )
A.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D.整体和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2004年天津卷·论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传统经济是 “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不.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⑸分析说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
〖答案〗:⑸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②联系具有多样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体现了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循环经济的流程还体现出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开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③循环经济表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解析〗:本题以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等热点为设题背景,综合考查考生有关联系的观点原理的相关细节,从设题手法上看,属于演绎类,试图考核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通过运用本类题型的相关套路:由已知原理分解出相关层次,即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中的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联系,结合教材知识,套用材料有效信息,不难答题。
(2004年福建浙江卷·论述).材料二:近年来,我国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城全面实行休渔制度。通过休渔,主要经济鱼类的资源量有所增加,种群结构得到改善,休渔后渔获量增加。渔民的经济收益不仅没有因休渔下降,反而有所增加。
(2)结合休渔制度,分析“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答案〗:①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是对立统一的。②只顾眼前利益,过度捕捞,转化为无鱼可捞,就会丧失跟前利益。适度限制眼前利益而休渔,能取得更大的长远利益。③运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统一”的辩证法,实施休渔制度,可以促进我国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考核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掌握哲学题的解题方法:原理.方法论.材料分析,做到原理表述完整,材料结合到位,分析完整。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是“休渔制度”,并说明二者之间如何相互影响,进而得出最后结论:只有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实施休渔制度,才能促进我国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常考考点: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06·全国Ⅰ·29)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含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 A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06·广东政治卷·30)不久前,北京某著名网站发出文明办网的倡议,立即得到了众多网站的积极响应。对此人们可以感受到 AB
A.少数网站存在着与社会主义文明相背离的现象
B.健康向上是我国网站的主流
C.文明办网就不应该追求盈利
D.网络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05·全国卷2.29)蟾蜍有毒,蟾衣却可入药。某青年农民偶然看到了蟾蜍蜕变的过程,于是开始了巧获蟾衣的探索。经过反复观察、实验、总结,发现蟾蜍蜕皮是其生长过程的自然现象,一般在黑夜发生,过程很短,然后马上吃掉;还发现蟾蜍的眼睛对运动的物体敏感。根据这些情况,他发明了通过控制光线、在水中获取、用光照引吸幼虫喂养等技巧获取蟾衣的方法,终于闯出了低成本、省劳力、不破坏生态平衡且有巨大经济效益的致富道路。巧取蟾衣之所以可能的客观依据是 B
① 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②认识规律及其实现条件才能利用规律
③客观事物发展有自己的特殊规律④规律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05·广东卷29)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都必然要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五个不同发展阶段。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但是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则众说纷纭,争论不已。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几乎都卷入了这场被称为“古史分期”的学术大讨论中,相继出现了“三论五说”:西周封建论、战国封建论、魏晋封建论和春秋封建说、秦统一封建说、西汉封建说、东汉封建说、东晋封建说。上述材料说明:(AB)
A.所有争论都无法推翻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B.人类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解释具有历史性
c.与自然科学相比,历史学作为人文科学不具有客观性和精确性
D.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必须抛弃这些毫无意义的历史纠葛
(05·江苏卷1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B)
A .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B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C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 .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004年春季全国卷)胡锦涛指出:“要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段话主要体现了(C )
A.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B.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C.与时俱进的发展观 D.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002年全国卷)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C )
A.否认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001年春季全国卷)“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话在哲学上启示我们(A )
A.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B.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成为依据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事实为依据
D.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
(05·北京卷38.)(31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 图15是“微笑曲线”示意图。图中的两条曲线均呈现U型,好似微笑的嘴型,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微笑曲线”。
图15 “微笑曲线”示意图
材料二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和出口国,每年服装出口总额约占全球服装出口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但自有品牌的占有率不超过10%。因为缺乏面料开发、品种款式设计的能力和国际市场营销的渠道,企业只能接单、缝制和加工,得到很少的加工费。如中国生产的服装在国外市场上售价100美元,我国企业一般只得到5~7美元,其余都落入外国商标所有者、服装设计公司和经销商的腰包。
回答:(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分析我国企业的现状及发展。(10分)
38(2) ①要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把我国企业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和利润分布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②要明确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认清当前我国企业在“微笑曲线”中所处的位置,继续发挥现有优势,努力改变集中于加工和组装环节的现状。
① 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③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06·四川文综卷·39)材料四
2006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也步入了一个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时期。”“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图11 中国与创新型国家在科技诸方面的比较
表2 中国与B国GDP及三大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比较
(7)运用发展的观点,依据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转移的事实,论述我国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10分)
(7) ①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②科技与经济中心的转移是发展的结果;发展是我们实现目标、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才能赢得主动权。③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决定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
④要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
常考考点: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06·广东政治卷·23)目前,废旧家电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其实,经过分门别类、集中处理后,废旧家电可以变成铜、铁、铝和塑料等资源。这表明 D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B.看问题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C.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06·广东政治卷·18)手机、互联网等各种现代化通讯传播手段在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困扰,如“信息焦虑症”。上述材料表明A
A.事物是一分为二的 B.矛盾具有必然性
C.矛盾具有特殊性 D.事物的性质是不确定的
(06·全国Ⅰ·30)国泰民安是中国人历来的社会理想,而要长治久安就必须居安思危,因为“思所以危则安”。居安思危、思所以危则安是因为C
①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不同质的事物 ②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同质的事物
③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包含 ④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图6是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的作品。画面上明明画了一只逼真的烟斗,而画上的法文写的却是“这不是一只烟斗”。回答28~29题。)
1.(05·浙江卷全国卷1.28).在画面情境中,烟斗的形象与文字含义之间的关系属于(A)
A 自相矛盾的关系 B 辩证法的矛盾关系
C 诡辩的关系 D 辩证否定的关系
(2005年春季高考文综卷)网络世界是各种思想意识交织在一起的“万花筒”。我们应该用先进的文化武装自己,把腐朽的文化拒绝在“视窗”之外。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A
A.网络文化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应当兼收并蓄
B.网络文化是多元的,应当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C.网络世界充满矛盾,应当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D.网络世界是复杂的,应当明辨是非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除了过于乐观和过于悲观的观点之外,更多的人主张全面地看待这两方面的关系。回答32~33题。
(05·浙江卷全国卷1.32).下列属于矛盾分析法的叙述有(D)
①互联网所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各占一定比例 ②互联网所带来的利、弊是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的方面 ③互联网本来是好东西,只是后来被坏人利用了 ④互联网同其他事物一样在同一与斗争的关系中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05·浙江卷全国卷1.33).一般来说,互联网对社会发展利大于弊,其积极作用是主流,而对于痴迷网络的少数青少年来说,则弊大于利。这是由于(D)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发生了转化 ②外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③具体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特殊性决定的 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发生转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2004年江苏卷)哲学上讲的“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体现了事物矛盾双方( C )
A.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排斥
(2003年春季全国卷)江泽民说:“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在这里,“和而不同”体现着( D )
A.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我们应采取正确的态度面对矛盾
(2003年上海春季卷)解放后,毛泽东主席指出“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方针,组织人员对三峡工程进行长期的调查研究。1986年6月,中共中.国务院决定聘请专家400多人,对三峡工程重新论证。在14个专题报告全部通过审议后,1992年4月七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下列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是( B)
①事物都一分为二的,三峡工程的利弊得失必须经过广泛.充分而慎重的论证 ②三峡工程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深远影响,必须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审议通过 ③三峡工程的重新论证说明了人的认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④兴建三峡工程决议的通过说明全国人大具有立法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02年全国卷)台风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很大危害,也给人类送来大量的淡水资源,是维持地球热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A )
A.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 B.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处于不断发展的进程中 D.应该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
(2002年全国卷)2001年8月31日,我国第一个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在广西贵港市正式建立。它采取一种循环经济模式,形成两条工业生态链:甘蔗制糖——制糖废料制造酒精——酒精废液制造有机复合肥;甘蔗制糖——蔗渣造纸——黑液碱回收。材料中利用制糖工业的废物生产出新的产品,既创造了经济效益,又保护了生态环境。这体现了( B )
A.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必须
B.矛盾一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C.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D.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2002年上海文综卷)据统计,目前我国上网人数已达2650万,其中青少年占80%以上。网络已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这是主要方面,但网络中不健康内容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造成不良影响,并且长时间沉溺网络也会损害身心健康.妨碍学业。这里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道理是( C )
①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②矛盾次要方面也会影响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③事物量变的积累会引质变 ④偶然性中包含着必然性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2001年春季京皖卷)下列选项中,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的是( CD )
A.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避之
B.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001年春季京皖卷)“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的这句话从哲学上启示我们(C )
A.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靠 B.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不是来源于书本
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D.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001年广东.河南·简答)汽车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汽车工业的发展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从哲学角度,我们应如何看待汽车工业发展的。
〖答案〗:(1)对待汽车工业的发展,应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2)应大力发展汽车工业,同时也必须重视发展汽车工业所造成的环境和社会危害等负面效应。
(2003年江苏.广东·辨析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制造矛盾越多越能推动事物发展。
〖答案〗:(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所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这种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制造,也不能任意取消。(3)人为制造的矛盾与事物自身所固有的矛盾是有区别的,人为制造的矛盾不仅不能推动事物发展,而且适得其反。
〖解析〗:本题考查的内容是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和“发展观”。 本题包括两个辨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制造矛盾越多越能推动事物发展”。侧重考查矛盾和事物发展的关系。从解题的套路上看属于典型的“两分式”中的层次分析式,即首先肯定前半句的正确性,交待原因;后说明后半句的不对之处,交待原因,指出要害,如何解决。在解答本题的过程中,针对前半句,使用矛盾的含义“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发展;针对后半句,使用矛盾的客观性原理,说明不能人为制造矛盾,否则就会阻碍事物发展。解答本题重心在后半句。
例23(2002年江苏.河南·论述)我们应如何辩证地看待人类对核资源的利用?
〖答案〗:一方面,核能的利用为人类提供了新的能源;另一方面,核武器的存在对人类和平造成潜在的危害,核泄漏和核辐射也会带来环境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观点和一分为二辩证思维方法,考核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本题要求辩证地看待人类对核资源的利用。核资源是一种新兴能源,其用途广泛。一方面作为轻型能源广泛利用,另一方面被用来制造杀人武器危害世界和平,当然,核泄漏和核辐射也不容忽视。总之,核资源有利有弊。想到这些,使用什么原理,就水到渠成了。
(2001年全国·论述)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可阻挡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对此从头有不同的看法。
有些人认为,在网上发邮件.查询资料.下载软件.购物等,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有些人认为,网上出现了一些虚假信息.黄色内容,给人们精神世界带来消极影响。更严重的是,有些考生沉迷于网吧中,严重地影响了学业和健康。
(1)运用辩证法知识对上述两种看法进行分析。
(2)对互联网存在的弊病,你认为应该如何治理?
〖答案〗:(1)①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对互联网现象应作全面客观的分析,它有利有弊,不能片面地只言利,或只言弊。②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互联网出现负面问题,是新生事物在发展中出现的支流问题,不能因噎废食。(2)①加强法制,加强管理。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注:考生答题与答案不完全一致,但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若考生能给出法与德相辅相成,紧密结合,制定网法,提倡网德,促使网络事业健康发展,可酌情加2~3分)
〖解析〗:这是一道材料式分析题。题目以人们对互联网的不同看法为背景材料,第(1)问旨在考核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第(2)问旨在考核考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回答此题,首先要审清设问,一要注意知识限定,二要注意题目指向。其次,要审读材料,搞清材料中两种人对互联网认识是两种对立的观点,且都有片面性。最后根据题目要求分析材料。回答第(1)问应注意两点:一要明确看问题要一分为二,不能片面在只言利,或只言弊;二要正确地看待弊,分清主流支流,不能因噎废食。回答第(2)问,要明确产生互联网问题的原因,一是疏于管理,二是部分网民道德素质差,因此治理互联网存在的弊病,一要加强法制,加强管理,二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使法与德相辅相成,促进网络事业健康发展。
(2004春季全国文综·论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在开发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198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黄山风景区总体规划》,黄山风景区采取了对“疲劳”景点实行“轮休制”等保护措施,景区的森林覆盖率由工七十年代的56%提高到2002年的83.4%,植被覆盖率也达到93.6%。回答下列问题:(22分)
(1)根据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分析黄山风景区如何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略)
(2)从黄山风景区对“疲劳”景区实行“轮休制”分析黄山风景区经济开发与景区保护的辩证关系。(8分)
〖答案〗:①景区保护和经济开发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②保护是开发的前提,轮休制虽在一定阶段内影响经济收入,但它能保证黄山景区的吸引力。③适度开发,可为景区保护提供经济支持。
(05·广东卷·37)辨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消除一切社会矛盾。
37.答案要点
(1)世界上任何事物、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那种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这样的社会根本不存在。(3分)(以上两个层次答出一个就可以给3分)
(2)承认矛盾的存在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我们就要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社会矛盾也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不仅是不能回避的,更是不能“消除”的。(3分)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并解决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城乡差距拉大、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2分)反对那种以“和谐社会”之名行“遇到矛盾绕道走”之实的错误做法。(2分)
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消除一切社会矛盾”的观念是错误的。(1分)
(注:若考生聪唯物辩证法其他角度分析和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4-7分,但是完全未涉及矛盾的客观性、普遍性的则不给分)
常考考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05·江苏卷14).右边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C)
A.要善于抓住重点
B.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要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2001年广东.河南卷)河南省在扶贫攻坚战中引进种植大量野刺梨,这种野刺梨被营养学界十分看好,经济价值极高。但由于这种表面密生细小芒刺的果实不能鲜食,当地加工力不足,难以形成规模生产;而家庭小作坊式的榨汁.晒片,又因质量原因,销路渺茫。面对上述情况,我们应该( B )
A.正视矛盾,解决矛盾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问题关键
C.抓住主要环节下大力气解决 D.放弃野刺梨种植,另寻致富途径
(2001年春季全国·论述)草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绒山羊是我国重要的一种生物资源,绒山羊所产的羊绒被誉为“软黄金”。近十多年来,国际市场山羊绒需求增强,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发展绒山羊养殖业,并已成为这些地区农牧民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
但近年来,绒山羊养殖数量猛增,超过当地草场合理载畜量的50%。在草场资源锐减的情况下,绒山羊出于求生的本能,不可避免地尽量觅食,甚至啃树皮,扒草根,这就不能不加剧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
针对上述材料所揭示的问题,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并论述解决这一问题意义。
提示:可以运用经济.政治.哲学等某一学科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或综合各学科知识回答问题。
〖答案〗: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物普遍联系.认识过程等的角度,从价格.税收.建立专项基金等经济学的角度,从国家职能.民族团结等政治学的角度,或从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哲学与经济的关系.哲学与政治的关系,以及从政治.经济.哲学三者关系等综合的角度加以论述。
若从某一学科的角度论述问题,考生应能:
(1)恰当地运用该学科的理论原理或观点。(2)深刻理解绒山羊养殖超载现象的成因,所涉及的绒山羊.草场和人的关系,以及造成的后果(包括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3)提出解决办法。(4)对解决这一问题的意义有所阐述。
若从各学科综合的角度论述问题,考生应能:
(1)正确运用有关学科的理论原理或观点。(2)正确论述学科之间的关系。
〖解析〗:本题以热点材料为背景,着眼于社会热点问题的考查,把教育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有上海高考卷中“研究性学习试题”的特点:命题“潜能立意”,突出能力要求;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考查考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试题具有开放性,鼓励考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给考生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肯定考生的创新思维。此类试题认真审题,紧扣教材提出.提准问题,是前提,围绕所提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是关键,在提出解决办法并论述其意义时,一定要运用相关知识,做到言之有理.有据,全面论述,切忌抓住一点尽情发挥而不顾其余,导致“片面的深刻”。
常考考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
(06·广东政治卷·22)丰富多彩的岭南文化包括融通善变的广府文化、精美细腻的潮汕文化和乐天豪放的广 东客家文化。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广东客家文化通过岭南文化表现出来
B.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广东客家文化存在于岭南文化之中
C.岭南文化存在于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广东客家文化之中
D.岭南文化可以分为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广东客家文化
(06·江苏政治卷·13)右边的漫画表明 C
A.前者是经验主义,后者是教条主义
B.前者是教条主义,后者是经验主义
C.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对成功者的足迹,有人视为路标,有人视为框框。 |
D.要在矛盾特殊性原理指导下研究矛盾的普遍性
(06·江苏政治卷·28)江苏华西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华西村发展的重要经验是“吃透两头”、“两头一致”。“吃透两头”就是“吃透”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吃透”本地工作实际。“两头一致”就是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与老百姓保持一致。这体现了 ABD
A.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B.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C.综合与分析的辩证统一 D.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
★(2004年两广卷)内蒙古地域辽阔,各地区生活习俗同中有异,因此蒙古民歌既有风格上的统一性,又有地区色彩的多样性。有的蕴藉深沉.古朴苍凉,有的豪迈不羁.自由奔放,有的华丽繁复.活泼跌宕。这说明蒙古民歌的(AC )
A.统一性是以多样性为基础的 B.多样性是以统一性为基础的
C.统一性是共同文化心理的直接体现 D.统一性是共同经济生活的直接体现
(2004年北京卷·简答).(4)“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农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回答: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要求各级政府切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北京市政府结合本市的实际,决定将五环和六环之间原准备占用的基本农田从绿化带规划中退出,维持其农田现状,相应的绿化面积通过加强山区造林来补足,以此提高北京的林木覆盖率。
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分析上述材料。(8分)
〖答案〗:(4)①中央的要求,对全国农村而言,具有矛盾的普遍性。因此,要坚持全面的观点,防止片面性。②北京市存在着建绿化带与保护耕地的问题,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现。宜林则林.宜粮则粮的做法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的内容涉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这一点从设问中可以看出来。但笔者以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能等同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本题从设题意图及题干看,应该是地方政府对中央精神的执行上应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因此,当年所提供的答案似有不妥。
★(2001年全国卷)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诗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许多人对此提出疑义。北宋科学家沈括曾在四月登庐山实地考察,亲眼见到白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于是在《梦溪笔谈》中指出:“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有四月花,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根据高山气温垂直分布的规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便降低0.6℃。白诗中的大林寺位于庐山香炉峰顶,海拔约1200米,比平地气温约低7℃左右,因此,在农历四月上旬,当庐山脚下的九江市已是“芳菲尽”的时候,山顶上的大林寺则是桃花盛开,一片春色。白诗中所描绘的景色表明( CD )
A.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发展阶段
B.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C.事物的发展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D.事物存在的发展的状况受具体条件制约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条件性.矛盾的普遍性及特殊性原理,考核考生的理解能力.再认能力。“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由地理位置不同造成的,属矛盾特殊性,故AB两项不合题意,应排除。花开花落受地势.气温等因素影响,说明事物存在的发展的状况受具体条件制约,因此,D项正确,应入选。通过解答此题,可以看出头脑冷静.灵活应变是成功解题的关键。部分考生漏选C项,原因就在于此。
常考考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2004年天津卷)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把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实施这一战略的哲学依据是( C )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②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④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④
(2004年全国文综·论述)2004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又称“一号文件”)正式公布,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
试运用抓主要矛盾的原理,分析一号文件将着力点放在增加农民收入上的决策依据。(11分)
〖答案〗:唯物辩证法强调,在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时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也可以有力促进农业和农村其他各方面工作的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
〖解析〗:本题以“中央一号文件”这一热点问题为设题背景,考查考生对主次矛盾原理的理解运用能力。通过读设问可知:本题答题的范围是运用抓主要矛盾的原理;答题的指向是依据类,即:为什么;相关材料的着力点为增加农民收入,结合教材知识,按照哲学题的基本套路:原理——方法论——材料分析,本题可解。
(2002年广东大综合卷)国家重视重点工程的建设,其理论依据之一是( A )
A.解决主要矛盾对于处理全局问题有关键性作用
B.解决主要矛盾是解决一切矛盾的前提
C.解决了主要矛盾,也就等于解决了次要矛盾
D.解决了主要矛盾,经济发展就不会再有波折
(2001年全国卷)读漫画,假如考生真的将高考成功的希望寄托于“大脑灵”,从哲学上看,他主要错在( C )
A.不调查研究,对“大脑灵”缺少了解
B.急于求成,不注重量的积累
C.主次颠倒,不懂得抓主要矛盾
D.主观主义,理论脱离实际
(05·江苏卷39).中共中央国务院于 2004 年初下发了 《 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 的 1 号文件; 2005 年初又下发了 《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 的 l 号文件。
(3) 从哲学常识抓主要矛盾的角度,谈谈进一步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
39.(18分)
(1)图一说明,2004年夏粮、秋粮产量较上年均有增长。其中秋粮比夏粮增长更多。全年粮食产量比上年显著增长。图二说明,2004年l-9月居民消费价格走势节节攀升,从10月秋粮上市后,粮价回落,物价总水平也随之走低。表一说明,两年来城乡居民收入都有增加,农民收入2004年增幅比2003年大。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
(2)粮食供需缺口较大,粮价上涨,引起物价上升;秋粮上市,粮价下跌,物价也随之走低,这体现了价值规律的作用。粮食生产的状况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说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3)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必须集中力量解决好主要矛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进一步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为此,必须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等。
常考考点: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05·全国卷Ⅲ2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这句话的哲学依据是(B)
①量变的积累可以引起质变 ②恶与善本身是不同质的事物
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 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转化
A. ①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②③
(2004年江苏卷)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之所以要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从哲学上讲是因为( B )
A. 任何事物都是部分与整体的统一
B.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D.事物的发展是由弱到强.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
(2004年湘鄂川渝卷)手机短信方便了人们交流沟通,也被少数人用来进行诈骗或骚扰。对此,正确的认识是:(B )
①对待任何事物都应该一分为二的态度 ②手机短信弊大于利
③评价手机短信的利弊要看其主流 ④取消手机短信,发展替代性服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04年江苏卷·论述)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 全国和江苏省国民经济发展部分数据
2003年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 2003年 财政收入(亿元) | 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 前百名县(市.区)(个) | |
全国 | 116694 | 21700 | 100 |
江苏 | 12451.75 | 1968.85 | 17 |
占全国10.67% | 占全国9.07% | 其中:苏南10 苏中5 苏北2 |
注:江苏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前列。其中,苏南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苏中超过全国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苏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2 2003年江苏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情况
进出口贸易总额 | 实际和利用外资 | 在境外投资企业 | |
总额 | 比2002年增长 | ||
1136.70亿美元 | 158.02亿美元 | 52.4% | 62家 |
注:2003年江苏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超过全国1/4,在全国排名第一。
材料二: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江苏省在前进中还存在不少的矛盾和问题。如部分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加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部分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有些行业存在投资过度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观点分析江苏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答案〗:(3)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全面分析江苏经济现状,既要看到良好的发展势头,又要看到存在的问题。矛盾的两个方面又是分主次的。江苏经济发展的成绩是主流,存在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就一定能战胜各种困难,江苏“两个率先”的目标就能够实现。
常考考点: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06·江苏政治卷·12)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这体现的哲理是 D
A.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06·北京卷)当今世界,一国的安全问题不完全局于一国之内。随着各国联系日益紧密,国际社会正成业务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国安全问题解决得好可能惠及别国,反之,则可能殃及他国,国家安全在一事实上程度上显现出“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点。以下选项中与上述特点无关的哲道理是: A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B.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C.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D.事物处于因果联系的链条之中
★(05·江苏卷29).“良机对于懒惰没有用,但勤劳可以使最平常的机遇变成良机。”这句话说明 (ACD)
A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B .外因对事物的发展是可有可无的
C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D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003年全国新课程卷)在当今国了经济活动中,我国企业不但要苦练内空,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要勇于和善于运用WTO规则保护自己的权益。 这主要体现了( B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B.内因和外内相互关系的原理
C.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
(2002年全国卷)“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这表明( B )
A.量变必然会引起质变 B.外部条件影响事物的过程
C.内在因素决定事物的发展 D.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2001年春季卷)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增强西部的“造血”功能,而不能仅仅依靠“输血”。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AB )
A.内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 B.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C.只有实践才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 D.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抓事物的本质
(2004年福建浙江卷·论述)
(6)在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中,强调“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扶持”的方针。试说明这一方针的哲学根据。(10分)
〖答案〗:(6)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运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则。③东北地区应自力更生,结合自身能.基础设施.人才等优势,充分利用相关的政策和国家的扶持,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003年春季文综·论述)
从18世纪至20世纪,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存在着各种观念和主张。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23
材料二:1898年买办官僚盛宣怀提出:“各国窃保护之名,分占边疆海口,渐入腹地。……处今日而欲散其瓜分之局,惟有照土耳其请各国共同保护。几天下险要精华之地,皆为各国通商码头;特立铁路矿务衙门,统招中国及各国股份,聘请总铁路司.总矿务司,职分权力悉如总税务司。”
《愚斋存稿》卷30
材料三:中华国民军……对于友邦各国益敦睦谊……对外之行动,宣言如下:
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
二.偿款外债照旧担任,……如数摊还。……
五.所有清政府与各国所立条约.所许各国权利及与各国所借国债,其事件成立于此宣言之后者,军政府概不承认。
孙中山:《同盟会革命方略》(1906)
材料四: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儿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78页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这一时期,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产生了什么后果?
(2)材料二中的主张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提出的?这种主张不应肯定,为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同盟会在对待国际条约和外债方面的立场,它为什么会采取这种立场?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
(5)用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材料四进行分析论证。
〖答案〗:(1)中国物质丰富,不需要进行对外贸易,中国进行对外贸易是对外国的恩惠;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拉大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2)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因为它出卖国家主权,要将中国变成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3)为了得到列强的支持(答“争取列强承认革命军政府”亦可);反映了同盟会对帝国主义的妥协性。(4)原因: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离不开世界。内容:吸收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
(5)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首先应立足于亿万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②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
〖解析〗:这是一组政史综合题,该题以近代以来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存在着各种观念和主张为背景,旨在系统考查考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认知情况,考核考生的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评价能力。第(5)问,通过审清题目要求:用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进行分析(知识要求);对“材料四”进行分析论证(问题指向)。而后根据相关原理对接材料,完整组织答案即可。
(2001年春季·辨析题)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答案〗:(1)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有不够全面之上。(2)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3)这说明,由于内因的作用,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也未必黑。事物的外部环境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上述看法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05·广东卷38).[材料一] 世界银行2004年6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贫困人口已从1981年的4.9亿减少到目前的8800万,中国脱贫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功已经引起世界各国高度关注。
[材料二] 通过反贫困战略的实施,使极端贫困人口和刚脱贫易返贫人口分别减少到
2900万和约6000万。我国经历了从最初的单纯性“输血”式扶贫到开发性“造血”式扶贫
的过程,即政府向贫困人口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到把国家政策扶贫、投资扶
持等与贫困地区干群自力更生结合起来的过程。通过国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
入,引导农民开发当地资源,逐步形成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大量事实表明,在反贫困过程中人民群众发挥了极大的积极性
和创造性,为我国在21世纪走向全面小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哲学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反贫困战略的转变蕴涵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是什么?
(2)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分析开发式扶贫的重要意义。
38、答案要点
(1)从材料可见,我国反贫困战略从单纯性“输血”式扶贫到开发性“造血”式扶贫,就是注重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与外衣的辩证关系”、“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原理的表现。(2分)(考生回答出其中任何一个原理都可以得分)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扶贫的战略上,把“输血”与贫困地区干群启动内在机制“造血”结合起来,是外因通过内因而发挥作用的表现。(3分)(注:考生可以从“内因与外衣的辩证关系”、“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角度回答,只要原理把握准确,并结合材料分析就可以酌情给分,但本小点最高不能超过5分)
(2)开发式扶贫就是中央和各地政府通过政策(免征农业税等等)、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兴农、市场引导等多种扶贫方式,与贫困地区干群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结合起来,增强贫困地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2分)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是非常重要的。在扶贫工作中只有贫困地区干群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走出贫困。开发式扶贫体现了群众观点的贯彻。(4分)(只回答原理不分析材料者只能给2分)
(06·全国Ⅰ·39.7)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同时还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简述其中的哲学依据。(10分)
23、①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构成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所以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②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
③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对外开放要和我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自力更生是更好利用外部条件的前提;中国的发展需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常考考点: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06·江苏卷·10).“重新排列的词句有了不同的意思,重新摆弄的思想产生新的思想。”这表明 B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事物结构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
C.运动、变化就是发展 D.质变只是新的排列组合
(2004年两广卷)下列名言中,与“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包含同一哲理的是(D )
A.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B.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矣
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D.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
〖解析〗:本题考查的内容涉及量变和质变的关系这一哲学原理,考核考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千里长堤,溃于蚁穴”说的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在四个选项中,只有D选项反映了这一原理,A强调的是抓主要矛盾原理;B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C属于形而上学观点。
(2004年两广卷).两广自古产荔枝,荔枝营养丰富,清甜可口,但进食过多则易患“荔枝病”。这说明( B)
A.对荔枝的营养价值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B.饮食要注意适度原则
C.美食都有潜在的危险性 D.为防微杜渐,应尽量少食荔枝
(2004年北京卷·论述). (16分)航天界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在经过前四次无人飞船的试验后,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但这仅仅是载人航天的第一步。在此之后,我国再发射载人飞船,会将飞船的一个太空舱留在太空轨道,使之成为空间实验室;通过多次发射,多个太空舱在太空对接,便可以形成真正的空间站;再向前发展,中国人探测月球甚至火星,也将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回答:
(1)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10分)
〖答案〗:①前四次无人飞船实验是“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的前提和基础。②“神舟”五号是在前四次无人飞船实验基础上引起的质变。③从“神舟”五号到空间实验室,再到空间站.探测月球等,是在新质基础上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考生对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运用能力,在设题手法上属于演绎类。根据此类题的套路,首先必须明确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进行完整科学的表述,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再结合材料加以分析,便不会疏漏。前四次无人飞船试验是量变的过程,是产生由无人到载人飞船这一质变的基础前提,完成了第一步,还要发展“空间试验室”“空间站”,最后“探测月球甚至火星”,这一步一步的发展,恰恰体现了事物发展的状态:总是从量变到质变,再从新的量变到新的质变,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常考考点: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06·天津卷)犹太人有句名言: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卖豆子的农民如果没卖出豆子,可以加水让它发芽,几天后就可以卖豆芽;如果豆芽卖不动,干脆让它长大些卖豆苗;如果豆苗卖不动,可以移植到花盒卖盆景;如果盆景卖不动,那么就把它移植到泥土里,几个月后,它就会站出许多豆子。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B
A.遭遇人生挫折是偶然的 B.要正视前进道路的曲折性
C.把握人生机遇是必然的 D.要正视社会环境的复杂性
★(2003年江苏.广东卷)1928年,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经过从动物实验到人体的长期反复过程,1942年,青霉素成为人类战胜病菌的有力武器。但是,青霉素不能治疗结核菌等病菌的感染。之后,人们又发现了金霉素等,形成了抗菌素家庭。这表明( BD )
A.新事物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 B.新事物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
C.新事物在与旧事物的斗争中成长 D.新事物发展要经历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2003年春季上海大综卷)近年来,中美首脑多次会晤,就反恐.防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全球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推动了中美关系的发展。但美国政府在台湾等问题上经常制造麻烦,始终未停止对台军售,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反对。中美关系的发展过程说明( B )
①当前世界格局朝着两极化方向发展 ②中美之间既有共同利益,又存在不同利益 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再由质变到量变无限循环往复的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02年全国卷)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到磁悬浮列车,动力越来越大,运力越来越强,速度越来越快。这表明(D )
A.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B.新事物是旧事物矛盾演变的结果
C.事物的任何变化都是根本性质的变化
D.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2001年上海文综卷)《走进新时代》的歌词(节选):“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上述歌词体现的哲学观点是(D )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一帆风顺的 ②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特殊性 ③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方向 ④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06·重庆卷·39)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国家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将安排1030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农村税费改革;鼓励、支持金融组织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信贷;继续对农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进行调控;继续坚持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对材料四进行分析。(10分)
29、①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我们应该用发展的观点指导实践,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农业的自我发展是内在根据,国家的扶持政策是重要条件,对其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保持土地经营权30年不变,体现了国家对土地经营政策的稳定性,有利于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促进农业发展。
④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土地规模经营必须循序渐进,坚持适度原则。
(06·北京卷·38)
材料一:改革开放前,平均主义分配体制严重制约了效率的提高,常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针对这一状况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针对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适时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材料二:效率可以给社会带来更多的财富,从而为促进公平制造条件;公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从而为提高效率奠定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大力发展生产力,在不放松效率的前提下,逐步缩小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1分)
32、①效率与公平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的。过分重视一方,另一方就会受到影响。效率与公平又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一方的合理解决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创造条件。不能离开效率谈公平,也不能离开公平谈效率。
②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针对效率与公平在不同时期出现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③要全面地看问题。既要重视效率,也要注重公平,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材料一:自禽流感发生以来,我国政府启动了整体防控体系,采取免疫、监测、发现、扑杀等对策,有效控制了疫情扩散,并批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用禽流感疫苗进入临床研究。 同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参与禽流感防控国际合作,并与欧盟委员会、世界银行在北京共同举办了禽流感防控国际筹资大会,认真履行防控禽流感的大国责任。
材料二:天花曾是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疾病之一。为了防治天花,人类历经了几个世纪的艰辛探索。公元10世纪,中国医书就记载了接种天花疫苗的方法,但这种方法的危险性很大。到了16世纪,中国医生发现那些得过轻微天花的人,就获得了免疫能力,于是开始接种人痘,这种方法很快传入欧洲,但种人痘仍存在危险。1796年,英国医生发现,得过牛痘的人不会得天花,并且种牛痘比较安全,于是开始种牛痘,以后种牛痘又传入中国。直到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在世界范围内被消灭。
(1)材料一是如何体现我国国家职能的?
(2)材料二体现了哪些唯物辩证法原理?
(3)运用材料二体现的唯物辩证法原理,结合材料一,谈谈我们对防控禽流感应有的态度。
38.(18分)
(1)①我国应对禽流感的一系列措施,体现了国家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②在国际社会履行防控禽流感的大国责任,体现了国家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职能。
(2)①天花病毒在全球的流行,中外医生在治疗上的相互借鉴,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的作用,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②从天花的泛滥,到人类经过艰辛探索制服天花,体现了事物的变化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③从天花的肆虐,到接种人痘和牛痘,直至天花的最终消灭,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3)①世界各国防控禽流感的工作是相互联系的,要在加强整个国家防控体系的同时,加强防控禽流感的国际合作。②禽流感病毒的变异和流行有其客观规律,要认识和利用其内在规律,形成防控禽流感的对策。③防控禽流感,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既要充满胜利的信心,又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
常考考点: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2004年全国大综合卷)“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观点,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反映了(C )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D.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考核考生的识记能力.再认能力。紧紧抓住题干“变”与“不变”的分歧,BD首先可排除,因为从字面看,不是分歧与对立,而后在AC中进行比较,不难选出正确答案为C,因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的标准是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的,则是唯心主义。
专题三 认识论
常考考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004年广东卷).“入国问禁,入乡问俗”体现的道理是(ACD )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尊重社会的客观规律
C.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D.尊重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差
(2003年上海文综卷)两个青年来到某城市,甲见到银行大厅里有免费提供的净水,商场里有欢迎顾客品尝的点心,他认为不用干活也能生活下去。乙发现有些商厦店里虽亮丽,招牌却不干净,认为这是个机会,想和甲一起干这份清洁工作,甲嫌脏怕累,认为工作不稳定而拒绝了……三年后,拥有百人清洗公司的乙外出考察时,有人向他乞讨,他楞住了,这正是曾经拒绝过他的甲。两个青年的不同命运说明:( D)
A.命运是不可抗拒和改变的 B.机遇的存在并不是客观的
C.偶然性的因素是决定性的 D.主观能动性是主要的因素
常考考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
A.运用抽象思维 B.注重积累知识
C.善于捕捉灵感 D.超越合理现象
(06·全国Ⅲ)农民梁金牛在家乡采用美国NBA赛制举办农民篮球联赛,将“常规赛”安排在庙会日,“总决赛”放在春节期间,巧借传统文化的“东风”,愈办愈红火。此例说明 A
①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主客观统一 ②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不可分 ③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④量的积累会引起事物质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06·全国Ⅰ·25)有一道趣味智力题:某商店出售汽水,每瓶1元,每2个空汽水瓶可以换得1瓶汽水,但不可兑换现金。使用10元现金,通过购买、换领、借入汽水并归还等方式,最多可享用20瓶汽水。在这道趣味智力题中,能否得到正确答案,主要取决于B
①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②形象思维的随机性
③理性认识的创造性 ④感性认识的可靠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通过研究,科学家们根据自然界中的原型黄河构建了数字黄河、模型黄河。数字黄河是对原型黄河的数字虚拟,模拟黄河即在实验室建造原型黄河的模型。通过虚拟和模型实验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原型黄河的规律,为我国治理黄河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06·全国Ⅱ)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认识对象,是现代科学认识的重要方法,深化了关于认识过程的哲学思考,表明 C
①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刻再现和反映
②理性认识可以通过感性形式表现出来
③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手段是不断发展的
④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渗透,二者已没有本质区别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06·全国Ⅱ)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设计改造对象的方案,是现代工程设计与施工的重要环节,可以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C
①经实验室检验而尽可能完善 ②经实验室检验达到尽善尽美
③更好地指导实践并经受实践检验 ④在虚拟环境检验中变成直接现实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05·天津卷35.)盆景艺术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巧妙结合。它以特有的艺术魅力美化人的生活,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美的感受。附石式盆景把树木和山石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提高了景物的观赏价值,体现了盆景艺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魅力。这表明艺术创作必须(B)
A.注重量的积累 B.运用合理想象 C.提升感性认识 D.重视实践作用
(05·全国卷2.30)蟾蜍有毒,蟾衣却可入药。某青年农民偶然看到了蟾蜍蜕变的过程,于是开始了巧获蟾衣的探索。经过反复观察、实验、总结,发现蟾蜍蜕皮是其生长过程的自然现象,一般在黑夜发生,过程很短,然后马上吃掉;还发现蟾蜍的眼睛对运动的物体敏感。根据这些情况,他发明了通过控制光线、在水中获取、用光照引吸幼虫喂养等技巧获取蟾衣的方法,终于闯出了低成本、省劳力、不破坏生态平衡且有巨大经济效益的致富道路。巧获蟾衣的过程体现了 A
① 一个正确认识的获得需要多次反复的认识过程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③人在自然和社会规律面前是自由的④人在自然和社会规律面前是不自由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05·全国卷Ⅲ31).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D)
①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 ②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创造性反映
③前者是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 ④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05·全国卷Ⅲ31).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D)
①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 ②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创造性反映
③前者是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 ④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②④
(05·广东卷19).下列典故最能够表达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是:(D)
A.目不识丁 B.目不见睫 c.目不窥园 D.目无全牛
(05·广东卷3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都必然要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五个不同发展阶段。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但是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则众说纷纭,争论不已。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几乎都卷入了这场被称为“古史分期”的学术大讨论中,相继出现了“三论五说”:西周封建论、战国封建论、魏晋封建论和春秋封建说、秦统一封建说、西汉封建说、东汉封建说、东晋封建说。关于“古史分期”的学术争论至今没有定论说明:(ABD)
A.争论的原因在于历史感性材料的相对匮乏和史学家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B.尽管尚无定论,史学界仍然坚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地分析了矛盾的特殊性
C.历史就像小姑娘,想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
D.对于社会形态由量变到质变的关节点,史学界莫衷一是
(05·江苏卷28).奥地利科学家魏格纳偶然发现地图上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凹凸相反,经过查阅资料和苦苦思索,形成了一种设想:由于某种驱动力,把原本连在一起的非洲和南美洲两块大陆分裂开来,天长日久,便为大西洋所隔 …… 于是提出了“大陆漂移”说。这说明(ABD)
A .合理想象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
B .想象是一种令人惊奇的思维能力
C .想象一定能成为现实
D .合理想象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世界
(2005年春季高考文综卷)“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这两句古诗启示我们,观察事物要( D)
A.善于区分整体与部分 B.善于区分新旧事物
C.善于把握事物的共性 D.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2003年春季文综卷)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单纯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释复杂的决策性行为,因此将心理学的深入分析融入到了经济学中,从而为一个崭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这表明( B)
A.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借助心理分析
B.人们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扩展.推移
C.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D.客观形势发展了,主观认识也应跟着发展
小灵.小敏在参加冬令营活动时迷路,天色渐晚,想点火求救,却找不到火源。情急之下,他们决定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制造火源。于是,他们找来几段干稻草,用随身携带的药棉裹.封住两头,放在木板上,以另一块小板压住,朝一个方向不断转动。当稻草碾碎,闻到焦味时,将棉条断开,稻草遇氧而燃,终获救脱险。据此回答:
(2001年全国卷)小灵.小敏取火成功,是由于他们(B )
A.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 B.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分清主流和支流 D.坚持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2001年全国卷)小灵.小敏在解决问题时充分表现出他们能正确认识和处理(C )
A.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D.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2001年全国卷)小灵.小敏取火成功表明,要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A )
A.理论与实际结合,学以致用 B.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C.善于抓住重点 D.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001年全国卷)小灵.小敏取火成功表明,要解决好实际问题,除了应具备必要的知识,还要善于( A)
A.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B.掌握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C.通过实践发现新的规律 D.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2001年全国卷)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诗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许多人对此提出疑义。北宋科学家沈括曾在四月登庐山实地考察,亲眼见到白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于是在《梦溪笔谈》中指出:“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有四月花,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根据高山气温垂直分布的规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便降低0.6℃。白诗中的大林寺位于庐山香炉峰顶,海拔约1200米,比平地气温约低7℃左右,因此,在农历四月上旬,当庐山脚下的九江市已是“芳菲尽”的时候,山顶上的大林寺则是桃花盛开,一片春色。高山气温垂直分布规律的发现科学地揭示了造成这一景象的原因,这表明(B )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揭示本质
B.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C.只有通过事物的现象,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D.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001年江西卷)今年,报考普通高校不再受年龄和婚否的限制,这不仅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已在向大众化发展,而且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说明我国正在向学习型社会迈进。活到老.学到老,已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种变化所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C )
A.正确认识只有在同错误认识的不断斗争中获得
B.认识的任务是要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C.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改造主观世界离不开改造客观世界
常考考点:认识.理性认识.真理.科学理论
(2004年江苏卷).“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名言是指( B )
A. 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
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 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2002年全国文综卷)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现实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重大理论问题,所以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应当是( A )
①自觉把思想认识从教条主义的观念中解放出来 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不动摇③根据实践的发展,在坚持中发展 ④一切行为和认识都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论述为标准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02年全国文综卷)“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B )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2002年全国卷)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因发明DDT,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奖。DDT因其稳定性.脂溶性.药效普适性等特点,一度大量生产,普遍使用。后来发现DDT的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被绝大多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这一事例表明(D )
A.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B.认识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C.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D.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过程
★(2002年全国卷)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说明( ABCD)
A.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C.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D.必须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2002年全国·论述)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被问起成功的“诀窍”时,他说,“最初我凭着热情和经验去管理企业,没有成功;后来,我读了上百本如何管理企业的书,按照书上的道理去做,也没有成功;最后,我专心研究了我的企业的特点,并总结以往失败的经验教训,探索出自己的一套管理企业的方法,终于取得了成功。”
请分析上述材料蕴涵的哲学道理。
〖答案〗:(1)经验是重要的,但不能只凭经验办事,要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2)虽然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不能照搬现成的理论,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3)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对策,善于实践,勇于创新。(4)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反复实践,不断探索,并认真总结经验,才能获得成功。
常考考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06·重庆卷)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
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
(06·重庆卷)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 B
①医生治病 ②法官办案 ③文艺演出 ④调节分配结构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06·广东政治卷·20)著名心理学家奥瑞·利欧斯说:“如果你对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感到不舒服,那是你的感受造成的,并非事物本身如此。能够对感受进行调整,你就可以在任何时候都振作起来。”这段话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D
A.事物的存在并非是客观的 B.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事物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主观感觉 D.人的主观意识具有能动性
(06·广东政治卷·24)从柏拉图的《理想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到康有为的《大同书》,都描述了一种美好的、终极的理想社会。这种思想 B
A.肯定了人类社会存在的客观性
B.没有科学地表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C.反映了一种倒退的社会历史观
D.正确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2004年湘鄂川渝卷).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遂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浮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蚁入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老百姓用蚂蚁治虫的事实说明:(A )
①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③生产实践的规模受历史条件制,生产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都是真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04年广东卷)1930年,人们发现并证实了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冥王星的存在。最近,美国科学家又利用先进的观察仪器,发现了比冥王星距太阳距离远30亿公里的“塞德娜”,认为这可能是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但许多天文学家对此提出了异议。这说人的认识( BD )
A.具有不确定性 B.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C.是由认识工具决定的 D.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发展
(2003年全国旧课程卷)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王夫之所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这表明( C )
A.认识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认识来源于实践 D.认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2003年全国卷)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活动。这说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的B
A.唯一源泉 B.基础 C.全部内容 D.最终目的
(2003年江苏.广东卷)“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D )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003全国文综卷)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积累。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天下妙士,必有妙眼,渠见妙景,便会妙手写出来……无他,只因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若眼未有见,他决不肯放手便写,此良工之所永异于俗工也。”这句话表明(C )
A 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B 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 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D 艺术创作要通过偶然把握必然
(2001年全国文综卷)200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重奖了吴文俊.袁隆平院士。袁隆平提出的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现在,我国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传统理论认为水稻.小麦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而袁隆平等科学家在实践中观察到的现象与此不符,于是大胆创新,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稻。这说明( B)
A.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有重大指导意义
B.理论必须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C.原来正确的理论随着时间的发展会逐渐丧失合理性
D.通过实践,总会发现认识中的错误
(04·广东政治卷·37)现代著名学者赫伯特•A•西蒙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的世界,还不如说走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辨析:人为的世界是主观的。(11分)
答案要点:⑴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有意识地改造世界,使世界打上人的意识的印记,满足人的需要。(5分)⑵人们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世界,是以自然世界的客观存在与客观规律为前提的,这种客观存在与客观规律不会因为人们的活动而消失;(4分)人的实践活动本身也具有客观实在性。因此“人为的世界是主观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2分)
(2004年江苏卷·辨析).实践出真知。人们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因此,实践出真知。(2)仅仅从事实践活动,未必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获得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必须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3)要实现这一飞跃,人们必须通过实践,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并且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003年全国卷·论述).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7分)
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强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答案〗:(1)从自然是神,到自然是人征服的对象,再到自然是人的朋友,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认识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实践,每一个阶段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都基于当时改造自然的实践水平,并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化。
〖解析〗:本题以热点“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四个目标即“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为设题背景,考查的是“认识发展的原理”。紧紧抓住设问“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中“认识的变化”这五个字,对材料进行层次分析:古代,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对自然顶礼膜拜;近代,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主宰自然;现代,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和自然应和谐相处,要保护自然环境,说明人们认识的发展深化,再进一步追问人们认识发展深化的原因,是因为实践的推动,进一步向教材原理靠拢,即认识发展的原理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原理。注意在组织答案时,一定要注意用材料中叙述的事实引出观点,再运用哲理观点统帅材料,将材料和观点糅合为一体,让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得到充分展示,也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方法,避免出现观点和材料“两张皮”的现象。
(05·全国卷2.39)、阿房宫一直被视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曾生动地描绘了它的恢弘壮观:一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也记载了项羽大烧阿房宫事件。根据国家文物局要求,阿房宫考古队于2002年10月开始对阿房宫遗址开展了多学科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当年阿房宫工程只完成了前殿建筑基础和部分宫墙建设,由于宫殿建筑基础以上部分并未营建,也就不存在被大火烧毁的事实。
(7)从上述材料可以得到哪些认识论的启示?
答: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对历史的认识随着考古实践的发展而深化,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深化了我们对阿房宫的历史状况和项羽火烧阿房宫史料的认识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历史记载是基于当时条件对历史的一种认识,其正确与否要经受考古实践的检验,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了有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对阿房宫及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记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③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人们对历史的认识过程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对阿房宫的认识还需要继续深化
(05·北京卷39)、(3)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觉得变化,并从认识论角度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
39(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要不断深化。人和自然资源的矛盾始终存在,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重要性。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要解决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必须形成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并以此为指导,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限制人口数量,保护、节约资源,开发再生资源,以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06·全国Ⅱ·39)青藏铁路全长1956千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建设青藏铁路,克服了多年冻土、生态环保、高原缺氧等世界性三大难题,标志着我国铁路建设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青藏铁路的建设伴随着一系列重大科技攻关活动,体现了科学实验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简述生产实践与科学实验两项活动的关系。(8分)
25、①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科学实验的基础,为科学实验提供新课题,提供物质基础和实验条件等。(4分)
②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对生产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现代,科学实验活动越来越成为生产实践的先导。(4分)
(如考生在其中某一要点上深入分析或另有答案,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06·江苏卷·37)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比劳动更重要。(10分)
(1)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作用日益突出。
(2)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因此,我们既要尊重知识,又要尊重劳动。
(06·四川文综卷·38) (32分)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加强‘三农’工作。28个省(区、市)全部免征了农业税,全国取消了牧业税。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和对产粮大县及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75亿元,比上年增加349亿元。粮食总产量在上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又增产1454万吨,达到48401万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
材料二
据业内人士分析,按照当前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价格平均上涨幅度粗略计算,农资涨价至少使全国农民增加生产性物质投入390多亿元,粮食平均每亩物质投入比2003年增加20多元。--《半月谈》2005年第1期
回答:
(1)运用认识论原理,说明我国现阶段加大中央财政支农这一决策的合理性。(10分)
(1)①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随着实践不断深化和发展。
②这一决策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我国农业实践形成的正确认识。
③这一决策已经对当前农业问题的解决和农业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④这一决策在农业实践中逐渐形成,将随农业发展的实践不断完善。
常考考点: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某地对干部作风建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是当干部要有“三盆水”:一盆水洗头,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一盆水洗手,干净干事,勤政廉洁;一盆水洗脚,深入群众,调查研究。
★(2002年全国卷)强调当干部要“洗头”,是因为:(ABD )
A.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B.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前进
C.人的认识必须符合终极真理 D.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
★(2002年全国卷)强调当干部要“洗手”,是因为:(ACD )
A.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B.干部是部门利益的代表者
C.吏治腐败是对人民利益的最大损害 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干部的行为准则
★(2002年全国卷)强调干部要“洗脚”,是因为:(ABC )
A.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B.一切真知来源于社会实践
C.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 D.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统一的
〖解析〗:本组题以干部队伍建设为设题背景,用三个形象的比喻来设置情境,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全面考查考生哲学.政治常识中唯物论.认识论.及对人民负责原则等知识点,旨在考核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可以通过抓住任何比喻都不能离开特定的场景或语境的基本思路来解题:本组题中,“三盆水”用于“洗头”.“洗手”.“洗脚”分别有所指,通过对题干材料的把握,可知“洗头”是指领导干部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属于认识论考查范畴,因此要求我们的思想要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发展而发展,认识要跟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前进。“洗手”隐喻着手要干净,即廉洁,不腐败,就是要求我们的干部要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应该代表人民的利益而不是部门的利益,因此,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不腐败;“洗脚”指的是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追问一下,为什么?不难发现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中去,才能获得真知。
专题四 人生观.价值观
常考考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05·江苏卷11).创业创新创优是新时期江苏精神的核心内涵。弘扬“三创”精神,推进“两个率先”,体现了(D)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05·广东卷21).“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B):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2005春季高考文综·论述)(34分)“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比颓。”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回答:
(2)在哲学的意义上,守信与失信行为体现了两种性质相反的的社会意识,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据此说明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的必要性。(13分)
〖答案〗: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信用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信用制度的建立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增强人们的信用意识,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讲诚信的良好社会氛围。②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于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信用意识是正确价值观的体现,对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对抑制为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2004年江苏卷).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经济政治的变化发展,人们的人才观念.就业观念.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这表明(B )
A.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社会的发展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004年春季全国卷)《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在1996年修订本的基础上增补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蓝牙”“克隆”等新词新义1200余条。这表明( A)
A.社会存在的变化会在社会意识中反映出来
B.社会存在的发展推动社会意识的同步发展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2002年春季全国卷)进化论刚提出的时候,只有很少的人接受,但随着科技与社会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观念。这说明( A )
A.思想观念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B.新的思想观念一开始总是不为人所接受
C.思想观念的变化总是具有超前性
D.思想观念的变化总是具有滞后性
常考考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05·北京卷30)非公有制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在遵循市场法则.追求企业利益的同时,还需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维护国家利益。这是因为(C)
A集体主义决定企业发展方向 B市场经济可以产生集体主义
C集体主义可以促进企业发展D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具有内在一致性
(05·广东卷22).某高校2004届的某班毕业生共52名,在求职简历中,却出现了38名“班长”,17名“学生会主席”,引起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质疑。对于这一现象正确的看法是:(C)
A.毕业生制作简历不诚信不足为怪,因为人的本质都是自私的
B.简历掺水并没有直接损害他人利益,属于个人的正当行为
C.诚信是公民的起码道德,缺乏诚信将导致社会陷入信任危机
D.社会竞争环境存在某些不公平现象,部分学生简历掺水值得同情
(2005年春季高考文综卷)网络世界是各种思想意识交织在一起的“万花筒”。我们应该用先进的文化武装自己,把腐朽的文化拒绝在“视窗”之外。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A
A.网络文化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应当兼收并蓄
B.网络文化是多元的,应当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C.网络世界充满矛盾,应当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D.网络世界是复杂的,应当明辨是非
(2004年江苏卷·论述).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修正案》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材料二:200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就“三农”问题发出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材料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化就业体制改革,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保险等制度,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为此,国家着手解决9亿农民的看病难问题,拨出专款扶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三个材料所反映的共同点是什么?它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观点?
(2)联系上述材料,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定位。
〖答案〗:(1)三个材料所反映的共同点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
它们反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以下观点:第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尊重人,主动关心人,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如果答“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亦可酌情给分。)因此,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符合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规律,体现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统一,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定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最高的价值观。
(2004年春季全国卷)《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在野生动物条目的释文中删去了“肉可以吃”“皮可以做皮褥”等话语,这表明( A)
①重视保护野生动物是人类价值观的进步 ②辞书编批撰要与时俱进,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社会 ③社会价值观的改变促使辞书编撰者转变个人的价值观 ④辞书编撰者价值观的转变能够引导社会价值观的进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04年两广卷)同为宋朝的文化名流,苏东坡的《食荔枝》对广东荔枝赞不绝口,说“日咬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蔡襄的《荔枝谱》却说天下的荔枝,以闽中为第一,蜀州次之,岭南为下。这说明A
A.价值判断总是有主观性 B.“趣味无商量”,美食评鉴没有客观标准
C.两者的评价都受到乡土观念的影响,把自己家乡的荔枝说成是最好的
D.价值判断是有阶级性的,蔡襄是奸臣,所以不能客观看待广东荔枝的价值
(05·江苏卷36).诚信是利人不利己的行为。
36.(11分)
(1)诚信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也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讲诚信体现了关心人.尊重人.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是利人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人总要同他人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如果人人都讲诚信,每个人的正当利益都会得到尊重,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就会和谐。诚信不仅有利于他人和社会。而且有利于自己。
(3)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行为,而且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题中观点是不全面的。
常考考点:人生价值的内容及其实现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这一诗句,不仅激励了几代中国人抗击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斗争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仍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回答30~31题。
1.(05·全国卷1.30).这句诗体现的人生价值观是(C)
①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②有价值的人生不应考虑个人利益 ③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决定了人生价值的高低 ④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为基础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③④
2.(05·全国卷1.31).有人认为,“趋福避祸.趋利避害”是一切动物的本能,人也是动物,由此得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这种论证之所以不正确,是因为(D)
①人性本善,自私是后天获得的特质 ②人性本恶,后天可以为善 ③人的本质应从社会关系的总和去理解 ④趋群体.他人之利,是对趋利避害本能的超越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回答29~30题。
4.(05·全国卷Ⅲ30).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勉励我们(B)
①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做一个道德上至善的人 ②严于律已不断完善道德修养
③在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坚守永恒的道德准则 ④首先理想的实现不仅在知善恶,更在为与不为的行
A. ①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②③
江苏省泰州市信访局局长张云泉同志在信访岗位上工作了22 年,始终践行“绝不能让群众失望”的诺言,真心诚意为民解难,为党分忧,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据此回答 26--27 题:
5.(05·江苏卷27).张云泉同志的先进事迹表明 (ABCD)
A.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B.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C.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D.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改造世界有指导作用
(2004年两广卷)广州某医院护士长叶欣,在“非典”袭来时临危不惧,哪里危险献出现在哪里,用自己的生命挽救病患者的生命,受到人们的敬仰。这说明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在于(C )
A.临危不惧,敢于牺牲 B.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
C.对社会做出贡献 D.受到人们的敬仰
(2004年天津卷).全国支教模范白芳礼老人患病的消息牵动着人们的心。社会各界纷纷前往探望。92岁的白芳礼老人14年中蹬三轮车资助了数百名学生。老人资助过的博士生又在资助着本校在校生,被资助的学生表示一定要把爱心传下去,在津形成的这种助人者.受助者.间接受助者之间传递爱心的“白芳礼效应”表明(D )
A.人对社会的贡献主要是物质财富 B.人对社会的贡献主要是精神财富
C.精神财富可以转化为物质财富 D.精神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
(2004年湘鄂川渝卷)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对我国现行宪法进行第四次修改,其中明确规定:合法的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宪法的上述修正进一步体现的精神是:(B )
A.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B.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正当权利
C.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互为前提 D.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互促进
(2003年全国卷)今年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 40周年。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时才有力量。”这句话说明(B )
A.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B.个人和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C.个人活动影响社会发展 D.个人活动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2004年江苏卷)近几年来,“要富口袋,先富脑袋”,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共识。“科教兴省”.“文化强市”,已成为许多地方的发展战略。“富脑袋”主要是指( D)
A.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B.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C.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D.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
(1)李斌的成才经历反映了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哪些要求?
(2)李斌事迹引起了重大的社会反映,假设你所在学校邀请李斌以“树立正确人才观”为题举行一场先进事迹报告会,现在请你围绕报告的主题向李斌提一个问题。
〖答案〗:(1)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劳动技能;加强道德修养,确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劳动态度;确立竞争创新观念,富有开拓进取精神。
(2)一般性问题给2分,问题有一定深度给3分。一般性问题如:什么是正确的人才观,如何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如:德与才孰重孰轻?如何看待全才与专才?如何看待个人价值与个人收入的关系?
注:如果考生回答出:李斌的成才经历反映了市场经济衡量人才不唯学历.不唯权势.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降人才,可予以加分,本大题总分不超过48分。
〖解析〗:本题紧跟社会热点“技工荒”,考查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兼顾对贡献与索取的关系等问题。设题新颖,体现了上海高考卷灵动开放的特点。三个“不是……而是”.“普通工人成长为专家型工人”是题眼所在。 一定要注意开放的试题需要开放的思维才能应对。
(2003年春季上海·简答)在各种重大灾害事故发生时,党和国家总是尽最大努力,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在这过程中有人会因此而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对上述内容你是如何认识的?
〖答案〗:(1)党和国家组织抗灾救险,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2)为人民生命和财产献身的精神体现了崇高的人生价值。(意思相近即可给分)
〖解析〗:本题是一道综合性极强的试题,知识跨度极大,既有政治常识的内容,也包括哲学常识的知识。它以当前的社会热点重大灾害事故为材料,考查党的性质.国家性质以及人生价值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核考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认识和评价现实问题的能力。回答材料题的关键是审清材料和设问,材料中反映的是党和国家以及“有人”在重大灾害事故发生时的表现。设问为“认识”,回答“认识”题一般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指出材料指的是什么,二指出为什么,三联系材料提出措施即怎么做。本题材料就是指的一种行为,所以可以根据材料分别指出党和国家以及“有人”做了什么;“为什么”在这里就是指体现了什么观点,党和国家的做法体现了党的性质和我国的国家性质。“有人会因此而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体现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002年天津.山西.江西文综卷)从嫦娥奔月的古代神话,到明代万虎尝试以火箭为动力飞行,说明翱翔太空一直是中国人的梦想。2002年3月,在众多科学家的努力下,“神舟”三号无人飞船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朝着载人航天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对此,下列评论正确的是(C )
①“神舟”三号的成功发射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国航天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 ②“神舟”三号的成功发射体现了我国航技术发展的质的飞跃,这离不开以往科技发展的量的积累 ③杰出科学家的工作成果对文明的发展有决定性作用 ④科学家用自己的知识报效祖国是其个人价值的成功实现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02年广东.广西卷·简答)一位普通的城市女职工,从小就有当教师的梦想。20世纪90年代末,她自愿从繁华的大都市到贫困地区当了一名不拿工资的编外乡村小学教师,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农村孩子的身上。有人认为这是在做“傻事”,她却说“我就是想做一点有意思的事……在农家孩子中间,我感到被尊重和被需要。”
结合这位女职工的事迹,谈谈应如何理解人生价值?
〖答案〗:(1)人生价值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说明。(2)这位女职工的事迹表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它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也是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3)在对社会贡献的同时,这位女职工实现了自己当教师的梦想,个人也得到了社会的尊重。
〖解析〗:本题以一名女职工自愿到贫困地区当编外乡村教师为背景,考查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人生价值的内容,考核考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审清题意,即材料和设问,设问要求“结合这位女职工的事迹”。从这位女职工实现人生价值的轨迹中可能看出,人生价值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并且从这位女职工的事迹中可体现出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001年全国·辨析)背景:有位老人节衣缩食13年,用省下来的数万元钱资助了40多名贫困考生,其中包括10名大学生。令人困惑的是,有的受助考生只是心安理得地接受老人的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不仅人不露面,甚至连一封感谢或问候的信都不写。
辨题:没有回报的道德活动是没有意义的。
〖答案〗:(1)不能仅仅从是否有回报来评价道德活动的意义。(2)道德活动是通过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映出来的。正确认识和处理这种关系是评价道德活动意义的前提和基础。(3)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老人的行为虽然没有得到回报,但也是有意义的,其精神值得赞扬;有的受助者不思报答,既没有尊重他人,也失去了自己的人格,其行为应受到谴责。
〖解析〗:本题是一道与现实联系极密切的辩题,难度较大,考查了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生价值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核考生对现实生活问题的认知和评价能力。本题是一道条件性的辨析题,分析此题首先指出是与非,其次指出是与非的原因。本题的辨析点是评价道德活动的标准是什么。应从老人与被助者两方面围绕道德活动是否有意义分析。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的,在我国现阶段,强调以德治国是非常必要的。回答本题要注意运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联系党和国家以德治国方略的内容思考和分析。
(05·全国卷2.37).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独立宣言》(1776年)
(5)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对材料一所确认的原则作简要分析
答:天赋人权的原则虽然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但在哲学上是以抽象人性论为基础的;马克思从“社会关系的总和”来论证人本质,是对抽象人性论的深刻批判。
综合运用
(05·广东卷38).[材料一] 世界银行2004年6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贫困人口已从1981年的4.9亿减少到目前的8800万,中国脱贫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功已经引起世界各国高度关注。
[材料二] 通过反贫困战略的实施,使极端贫困人口和刚脱贫易返贫人口分别减少到2900万和约6000万。我国经历了从最初的单纯性“输血”式扶贫到开发性“造血”式扶贫的过程,即政府向贫困人口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到把国家政策扶贫.投资扶持等与贫困地区干群自力更生结合起来的过程。通过国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 入,引导农民开发当地资源,逐步形成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大量事实表明,在反贫困过程中人民群众发挥了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我国在21世纪走向全面小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哲学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2)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分析开发式扶贫的重要意义。
38.答案要点
(2)开发式扶贫就是中央和各地政府通过政策(免征农业税等等).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兴农.市场引导等多种扶贫方式,与贫困地区干群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结合起来,增强贫困地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2分)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是非常重要的。在扶贫工作中只有贫困地区干群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走出贫困。开发式扶贫体现了群众观点的贯彻。(4分)(只回答原理不分析材料者只能给2分)
(2004年江苏卷·论述).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材料二:200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就“三农”问题发出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材料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化就业体制改革,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保险等制度,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为此,国家着手解决9亿农民的看病难问题,拨出专款扶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三个材料所反映的共同点是什么?它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观点?
(2)联系上述材料,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定位。
〖答案〗:(1)三个材料所反映的共同点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
它们反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以下观点:第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尊重人,主动关心人,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如果答“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亦可酌情给分。)因此,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符合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规律,体现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统一,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定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最高的价值观。
(2004年天津卷·论述).党的十六大召开后,党中央提出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根据实践中取得的重要新经验和新认识,及时依照法定程序对宪法的某些规定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补充,这次修宪不预先提出修改方案,而是直接听取各地方.各部门.各方面的意见,采取自下而上,两下两上的方式,经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反复讨论研究,由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审议《建议》的基础上,拟订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经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讨论修改,最后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宪法修正案共12条,其中包括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增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完善土地征用制度;进一步明确国家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完善对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增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增加尊重和保险人权的规定。
回答:⑵宪法修改的过程体现了哪些哲学观点?
〖答案〗:①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办事情要从变化的实际情况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创造者,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解析〗:本题以宪法修改这一热点为设题背景,考查发展的观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考核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设题手法看,属于归纳法,因此,紧紧抓住材料,从材料的字里行间中对照教材相关原理即可解答本题。设问要求考生写出“宪法修改的过程”体现的哲理,并不涉宪法修改的内容,所以不要考虑。“过程”直接体现了发展的观点,“修改宪法”体现了认识在实践中的不断深化发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听取多方面的意见”体现了坚持群众实践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走群众路线。
(04·广东政治卷·38)1985年至今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GDP年均增长率为8%以上。2003年,在遭遇“非典”影响的情况下,我国GDP增长仍达到9.1%。但是,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很低,资源使用浪费很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教育.卫生等社会发展方面欠帐太多。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以GDP作为测定发 展的唯一指标,而应设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地解决环境和资源方面的问题,加快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发展,我国政府决定将2004年的GDP预期增长确定为7%。运用哲学原理分析以上材料,并联系实际回答以下问题:
⑴为什么不能仅仅以GDP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指标?
⑵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政府为什么决定将2004年的GDP预期增长下调为7%?
答案要点:社会是普遍联系着的统一整体。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相互影响和制约。(4分)GDP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不能反映其他方面的发展情况,以此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是片面的。(4分)
答案要点: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在确定我国经济发展指标时,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3分)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低,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教育.卫生等社会发展方面欠帐太多,这是当前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客观现实。(3分)我国政府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将2004年的GDP增长下调为7%,既符合这一哲学原理,也有利于更好地解决环境和资源方面的问题,加快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发展。(3分)(注:如果考生在回答第⑵问时着重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阐释,可酌情加1-2分,但本题总分不能超过17分)
(注:考生在回答以上问题,联系实际较好者,可酌情加1-2分,但本题总分不能超过17分;如果考生运用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发展等哲学原理回答,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06·广东政治卷·38)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最近十年,国际上生产柴油发动机的啧油系统的主流技术从机械式转向电控式。面对这种技术变化,原来我国该行业最大的企业A担心自己无力自主开发出能够达到欧洲标准的技术,无法进入欧洲市场,于是决定与外国企业合资以引进技术。合资的结果是:外国企业控股67%;把企业A的几百名技术人员全部纳入合资企业;还规定企业A其他分公司的同类产品永远不能进入欧洲市场。由于决策失误,目前企业A已经濒临破产。
我国另外一家企业B则决定自主开发电动喷油系统。该企业在不断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经过无数次实验,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成功开发出了达到欧洲标准的电控喷油系统。现在,其产品打进了欧洲市场,企业蒸蒸日上,成为国内该行业的领头羊。
(1)运用唯物论原理分析,两个企业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命运?(7分)
(2)联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回答:技术落后的企业如何才能实现成功追赶?(10分)
答案要点:
(1)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3分)企业A在错误意识的支配下,过分依赖外部技术,忽视了自主创新,导致企业濒临破产。(2分)企业B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下,在学习外国技术的同时,努力创新,终于取得了成功。(2分)(注:若考生运用唯物论的其他原理进行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①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对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应做全面客观的分析。既要看到我们在技术上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又要看到我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实力和潜力,能够在学习外国技术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3分)
②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有敢于创新的勇气与信心,始终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2分)
③要正确处理内外因的关系。技术落后的企业,在学习外国技术的同时,要重视内因,努力创新。(3分)
④要重视实践的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要在实践基础上反复探索.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成功追赶。(2分)
评分说明:(2)的每个要点说出原理给1分,能够结合材料分析给1分或2分。若不从题目的材料出发,只简单罗列原理。本小题最高分不得超过4分。
(05·广东政治卷·38)[材料一] 世界银行2004年6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贫困人口已从1981年的4.9亿减少到目前的8800万,中国脱贫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功已经引起世界各国高度关注。
[材料二] 通过反贫困战略的实施,使极端贫困人口和刚脱贫易返贫人口分别减少到2900万和约6000万。我国经历了从最初的单纯性“输血”式扶贫到开发性“造血”式扶贫的过程,即政府向贫困人口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到把国家政策扶贫.投资扶持等与贫困地区干群自力更生结合起来的过程。通过国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引导农民开发当地资源,逐步形成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大量事实表明,在反贫困过程中人民群众发挥了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我国在21世纪走向全面小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哲学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反贫困战略的转变蕴涵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是什么?
(2)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分析开发式扶贫的重要意义。
(3)对于极端贫困人口与刚脱贫易返贫人口应该分别采取怎样的扶贫策略?
38.答案要点
(1)从材料可见,我国反贫困战略从单纯性“输血”式扶贫到开发性“造血”式扶贫,就是注重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与外衣的辩证关系”.“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原理的表现。(2分)(考生回答出其中任何一个原理都可以得分)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扶贫的战略上,把“输血”与贫困地区干群启动内在机制“造血”结合起来,是外因通过内因而发挥作用的表现。(3分)(注:考生可以从“内因与外衣的辩证关系”.“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角度回答,只要原理把握准确,并结合材料分析就可以酌情给分,但本小点最高不能超过5分)
(2)开发式扶贫就是中央和各地政府通过政策(免征农业税等等).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兴农.市场引导等多种扶贫方式,与贫困地区干群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结合起来,增强贫困地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2分)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是非常重要的。在扶贫工作中只有贫困地区干群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走出贫困。开发式扶贫体现了群众观点的贯彻。(4分)(只回答原理不分析材料者只能给2分)
(3)对于极端贫困人口主要采取“输血”式扶贫。(1分)通过低保.救助等各种方式帮助极端贫困人口解决依靠他们自身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对于极端贫困人口,国家有责任和义务实施救助,并引导他们从单纯性“输血”脱贫逐步过渡到“造血”脱贫。(2分)
对于刚脱贫易返贫人口,要把单纯性“输血”式扶贫和开发性“造血”式扶贫结合,以“造血”式扶贫为主。(1分)通过政策扶持.科技文化下乡.市场引导等多种方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施开发式扶贫。(2分)
(本小点主要考核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开放性思维,若考生答案与参考答案不完全一致,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但本小点最高不能超过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