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政治试卷 - 高考政治试题 - 正文*

高考文综政治部分应试技巧

2014-5-11 0:25:20下载本试卷

高考文综政治部分应试技巧

 

   

在呼唤终身教育的浪潮中,考试这种学习终端的反映形式,渗透进了人才教育的各个层面。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是素质的过程教育,而高考则是检测素质能力的有效手段。高考应试中的操作技巧,是对知识能力的巨大补充,也是个性素质完全真实得到体现的一种媒介。

   所以,对于应试技巧的探索与强化,便成为在加强知识深广度的同时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强化宏观意识,发挥时间的最大价值高考的有效时间只有150分钟,争取时间的最大利用价值,是分值体现的基础条件。这就需要把整份试卷当作一个整体来作宏观的考虑,审定重点,把握难点,科学而合理地安排其中的一分一秒。

  入场五分钟的有效利用,是培育时间意识的良好开端。在配制上,重点放在心情的调整,卷面必要项的填写和对卷面宏观的了解。了解卷面的长度、宽度,卷面的题型、类别,卷面的分类安排,知识的分布结构,分值的设置等。在此基础上,加强对主观性题目的关注。初步了解主观题的类型、知识区域、题目主题、现实的关联性等。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大脑中建立个体印象,在全力以赴解答客观题时,促使大脑进行潜意识的思索(大脑的这种功能已得到了生物学家的一致认定)。而当按顺序操作至主观题时,大脑原有的思考内容已臻成熟,使得对主观题的审定时间大为缩短。

  对选择题按序操作时,将能直接作出正确判断的题一一在卷面上勾出,将存有疑惑的题暂且搁置,在题号前做显明标志,便于以后查找方便。答题卡的涂写,放到面临主观题难题时进行。这样既能利用时间段的“空闲”,又不耽误对主观题的思索。当然涂写的仔细正确是关键,这不仅仅在于每题5分的价值,更在于序列的错误将累及后部分的选择。

  选择题的暂时搁置部分,放在一轮粗线条完成后解答。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解决大部后,把特别难的,或需用较长时间解决的个别题留至最后,在整体完成后去处理。2001年的试卷,在选择题中存在判定界限模糊(属历史的第25题)和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的题(如属地理的第3、第4题)。若操作失当,不但浪费时间,从而影响全卷的完成,而且由于客观题停顿时间过长和所作答案不明朗,必将对答卷的信心产生重大冲击。

  在实际操作中,一般把结束前的15分钟,作为一个明确的检查时间段。把手中的题暂时放下,对全卷的余题作一审视,综合评估15分钟的利用值,以获取单位时间的最大分值。对客观题的余留部分,作非智力的处理,即将相邻题作为参照依据,作一抉择。判定项的基本原则,按历年高考的概率,从B、C中选一为好。也可将选定的项放在题干后,加以阅读,从中体味逻辑性和语言的通顺性。这是客观题验证的必要手段。

  对主观题的应急处理,应重在审题,明确题意。构造题纲时,在卷面空白处,用数字列纲,纲之间余下空间,在纲后列上目,再在目后填充史料来加以说明。从宏观到微观的书写好处在于:即使未完成全题,也能取得分数的最大值。

  文综卷的题量在不断地增加,囿于同学综合、分析、归纳水平的偏弱,时间的紧迫感越发明显,无法正常完成卷面的现象也并不鲜见。因此要形成一种应试的个性化处理模式。

  二、优化序列,增强题感,注意纵横向的有机联系

  文综卷面临着多学科的交错和学科内的综合。题型、类别也呈现多变性。频繁地转换知识块和思维方式,容易造成对正常答卷的极大干扰。在实际操作中,各人根据对学科掌握程度的差异,可采取分类处理和综合到位两种方法。

  分类处理,是指针对学科题的相对独立性,按学科,由客观到主观的一种解题方法。其优点在于学科的单一到综合,思维能在点上加强力度,便于解决学科个性化的偏难题和综合题。欠缺在于题本身的分散性,呈现搜索时的跳跃和解答时的零乱。

  综合处理,是指按题型顺序渐进的解题方法。是一种传统的做法。卷面的处理变得整齐划一。缺陷在于知识内容时常面临转移和反复。知识的互通感要求特别强烈。

  客观题在无法凭直观解决时,要注意读题,了解题的语言表述含义,上下题间的联系和互通性。现在,选择题具有同块内容上的拓展、知识上和理论上的深化、人文社会价值的体现等特点。如2001年卷的第13—17、18—22题。解题时,既可采用对题目个性分析推理,也可从题的用词、题意旨向方面,领悟或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找出适合的答案。

  在处理材料类题时,注意在卷面中寻找相关相近的材料和题目,从中去浮想和挖掘书本上的知识。当选项无法用常规的方法处理时,可试用猜测命题者心理意图的方法。人的思维方法带有传统和现代的特色。在知识因素和智力因素之外,还有命题者的心理因素和习惯操作模式的因素。能够利用主观性以外的方法,可提高判断最高难度题的正确率。

  三、公式化、框架化、格式化在主观题中的应用高考主观题的评分重在点面结合、论由史出、扣题、应题、错误的补救方法等,每一环节都需纳入考虑范围。

  主观题的时间投入分两部分,审题和书写。一些考生轻审题重书写,结果是笔墨无尽,而分值寥寥。这在历届主观题评分中屡见不鲜。考生要在平时培养一种意识,审题时,先拆分,再组合。在处理时,渗透公式化原则。如战争胜利原因可以归为力量对比、战略战术、自然、人文环境、正义性等。列出相关的公式作为思路方向。如2001年卷的第38题回答(1):科技发展的特点。做题的依据就在科技特点公式:科技对政治经济的影响,对人文环境、思想文化的影响,科技的现实性和区域特征等。如果面临的是新内容,就要临场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借用并推理。

  框架化是平时处理教材时形成的一种由大到小、由表及里的归纳方式。把各事件当作一个有机体,加以浓缩记忆。在临场时,对印象不深的内容,可以按内容的排列加以回忆、推理。背景、结果就是前后章节的内容。对于分析题,教材没有相应叙述时,可借用同类内容的分析方式。如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就可借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这样做的好处,能拓宽思路空间。对于材料分析题,(包含图及表格),应在题问的基础上判断,回忆教材的相关内容,重视迁移。

  格式化是指做题的规范性。处理的规范和书写的规范。主观题是渗透思想观点的完整短文。忌史料的堆砌,要做到史论的有机结合。观点是恒定的,论证只能靠多角度的转换、层次的扩展来完成。同时也要注重点的到位性。在语言使用上,要用直观、明确、科学化的语言。用词用句可多借用教材。

  主观题的书写,应明确题意中心。分层论述时要有纲,纲前用数字标识,会显得清晰些。具体史料放置纲后。为了提高得分率,要有覆盖意识。因为标准答案带有命题者个人思维的痕迹,作为应试者只能以高覆盖率来弥补自己认知上的不足。

  对于书写的格式,建议在题两侧留出空间,以备修正之用。由于对全卷的操作是分阶段进行的,在答案卷过程中,对主观题的答案必然会不断修正,利用两侧空白,既方便,又能体现出卷面的清晰美观,清晰的卷面能使阅卷者产生好感,给你带来另一种收获。

  考试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作业方式,涉及面不仅仅限于上面提到的操作技巧,还涉及应试者的心理素质、身体状况。应试的时间也对应试的书写速度、涂卡的高效规范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非智力因素,需要在平时的练习中有意识地培养,个性化的操作模式也要及早形成,只有这样才能使你的努力结出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