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政治试卷 - 高考政治试题 - 正文*

高考政治收入与分配复习测试

2014-5-11 0:25:21下载本试卷

第一部分 《经济生活》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要求:

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意义:

 

必然性:

 
【一、知识结构图】:

文本框: 依法纳税文本框: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文本框: 个人收入的分配文本框: 财政收入与支出文本框: 征税与纳税文本框: 依法纳税,文本框: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文本框: 个人收入的分配,文本框: 财政收入与支出,文本框: 征税与纳税


二、基础知识归纳

[七、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分配制度

1、生产决定分配

决定

 


生产           分配,

决定

 


生产资料所有制           分配方式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居主体地位。

  (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实行按劳分配的作用、意义:

  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是分配制度上的伟大变革。

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我国除按劳分配制度外,还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其中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①含义: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②特点:个体劳动者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宪法和法律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第一,按劳动要素分配:一般是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第二,按资本要素分配:包括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

  第三,按技术要素分配:是指科技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取得的收入。

  第四,按管理要素分配:是指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形式。

  ③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的意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二)、分配原则

1、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

  (1)含义:

①效率优先的含义: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优先,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

②兼顾公平的含义:兼顾公平,是指社会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2)如何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必须做到:

①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人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既要鼓励创业致富,又要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③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详细内容见下面第“3”的知识点。)

(3)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因:

   ①坚持效率优先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和国情决定的。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坚持科学发展观。因此,在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

   ②兼顾公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因此,在分配中必须兼顾公平。

 (4)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主要表现在: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提高经济效率,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如改革开放以来,实行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出现了地区发展差距,社会成员之问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税收、价格等经济杠杆调节收入差距,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等。

2、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1)收人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

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优先,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

效率优先的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2)收人分配方式对公平也有重要影响:

收人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3、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必须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1)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就是要将个人收入与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挂钩,充分调动人们参与社会财富创造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把“蛋糕”做大;

(2)再分配注重公平,就是在由国家参与的再分配中,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以兼顾各阶层各方面群众的利益,特别是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把“蛋糕”切好。

[八、国家收入的分配]

(一)、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收入的构成

  (1)财政收入的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2)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构成:根据国家取得收入的具体渠道,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简言之即“税、利、债、费”。

2、税收与财政的关系

 (1)税收即税和税的征收。

 (2)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3)税收与财政的关系:

①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②税收是以国家为主体,采取法律形式的分配。有国就有税,国家通过税收形式组织财政收入,为其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同财政收入的其他形式相比,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

③国家通过合理的税收政策、财政政策等方法控制经济运行。

首先,在经济增长滞缓,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来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其次,在经济发展过热,经济的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时,物价会上涨,政府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来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

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财政收人的制约因素: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

  (1)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的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2)分配政策。(直接因素)

在经济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人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相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协调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关系,做到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4、财政支出

  (1)财政支出的含义: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2)财政支出与国家职能的关系:通过对财政资金的分配,国家的各项职能才能得以实现。也就是说财政支出是政府实现职能的物质条件,财政支出的状况反映了政府的政策。

5、财政支出的构成:

  按具体的用途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6、财政收、支平衡

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对比,有三种情况:收大于支,有节余;支大于收,有赤字;收支相等。下面着重掌握收支平衡的内容:

  (1)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人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如果节余过多,意味着财政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利;财政略有赤字,应当视为平衡或者基本平衡。如果财政赤字出现了比较大的数额,那就意味着国家的财政支出要靠借债来维持,这种情况有可能导致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会引发通货膨胀。因此财政赤字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2)在财政的预算及其执行过程中,收支相抵是最理想的状态。因为这表明财政资金得到了有效、充分的利用。收大于支,节余过多,或者支大于收,出现比较大的财政赤字,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是不利的。但是,在预算的实际执行过程中,收人和支出要做到完全相抵是很难的。因为,国家经济和社会情况不是静止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而国家的财政预算也不可能在全部完成了收入以后再安排每一笔支出。事实上,国家总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和预测来编制当年预算,因此,只要是不出现较大规模的节余和赤字都是正常的。

(3)我们所理解的财政收支平衡只能是大体上的平衡,不可能做到收支完全、绝对相等。

(二)、财政的作用

1、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

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基础工业以及高科技研究开发等的建设。基础设施、基础工业以及高科技研究开发等,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这些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技术要求高,难以获得较高利润,甚至存在较大风险。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国家财政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近年来,我国财政支持了许多重大建设项目,如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等。

2、财政与宏观调控

(1)财政是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在社会范围内集中性的分配关系。财政的内容是对国家收入的分配。

(2)宏观调控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国家通过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政策。

(3)财政政策就是国家的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国家通过财政政策来宏观调控和影响社会总需求,以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国家通过合理的财政政策等方法控制经济运行。

首先,在经济增长滞缓,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来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其次,在经济发展过热,经济的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时,物价会上涨,政府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来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

(4)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宏观调控国民经济可以达到如下的作用

①国家通过财政集中力量办大事:不仅通过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基础工业以及高科技研究开发等的建设,还通过财政(国家通过对财政收支数量、方向、结构的控制和调整,促进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及经济结构的优化)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财政加大经济建设支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通过财政促进科教文卫事业发展。

②国家通过财政使人民生活有保障,首先,财政的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保证国家职能的行使,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政权的巩固,保证人民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安居乐业;其次,为人民创造安宁、和谐的生活环境,必须提供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其中的公安司法体系、行政服务体系、公共卫生体系等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要靠国家财政的支持,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

3、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1)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从而保证人民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安居乐业。)

(2)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从而为人民创造安宁、和谐的生活环境。)

(3)财政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通过收入再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共同富裕的原则下,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

[九、征税与纳税]

(一)、税收及其种类

1、税收

  (1)税收的含义:税收,即税和税的征收。

①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②税收是以国家为主体,采取法律形式的分配。有国就有税,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重要源泉;有税必有法,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2、税收的基本特征

(2)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的基本特征是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①强制性。

  是指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强制性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前提,也是国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保证。

  ②无偿性。

  是指国家取得税收收人,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单个纳税人也不能在法律规定的权利之外提出任何利益要求和回报。

  ③固定性。

  是指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征收税额之间的数量比例,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3)税收的基本特征的关系:

①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

②税收的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国家必须凭借政治权力,依照法律强制性地实现无偿征收。)

③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因为强制征税是对所有者的财产的无偿占有,如果国家可以随意征税,没有标准,就会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最终将危及国家利益,所以税收必须具有固定性。)

  ④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于税法。税收的“三性”,集中体现了税收的权威性。

3、税收的种类

  根据征税对象划分,目前我国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共二十多种。

  目前在我国,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最大的两个税种。

  (1)增值税

  ①含义:属于流转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②其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③税率: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为17%。

  ④计税方法:

   增值税=商品销售额×税率-上一环节已缴税金

  ⑤优点:增值税只对增值额征税,不仅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2)个人所得税

  ①含义:是指国家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

  ②纳税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我国境内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③税率:个人所得税实行累进税率,即按征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是个人所得税的显著特点。纳税人所得越高,课税越重;所得越低,课税越轻。

④作用:个人所得税不仅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是调节个人收人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4、税收的作用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①税收同财政收入的其他形式相比,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国家将税收用于经济建设,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巩固国防,最终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目的。②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国家通过税收政策,通过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的确定和具体的税收征管,可以促进生产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稳定,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③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国家通过税收就可以了解和掌握经济的运行态势,找出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国家的税务部门通过日常的税收征管工作,可以深入企业内部,详细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配合政法、工商等部门,维护财经纪律,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二)、依法纳税

1、纳税人

纳税人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

2、负税人

负税人是实际或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关系:

国家的税收收入是从纳税人那里征收的,一个单位或个人是否成为纳税人,要看其是否取得应税收入,是否发生应税行为。但纳税人不一定是税款的实际承担者,即纳税人不一定就是负税人。

①当纳税人所缴的税款是由自己负担时,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如个人所得税的税款是由纳税人承担的,纳税人就是负税人。

②当纳税人通过一定的途径将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时,纳税人就不是负税人,如增值税的纳税人虽然是企业,但企业可能通过提高商品价格把税款加在商品售价中,转嫁给消费者,还可能采用压低原材料购买价格把税款转嫁给供应商,这样,消费者或供应商就成了负税人。

在我国现有税法规定的范围内,不一定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的纳税人,但人人都是商品和劳务的消费者,因而都是实际的负税人,都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作出了贡献。

3、依法纳税

  (1)我国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了主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来源于劳动人民,国家将这些税收用于经济建设,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巩固国防,都是为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劳动人民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

  (2)违反税法的行为及其处罚

  ①偷税。

  偷税是一种常见的违反税法的行为,是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偷税的手段有很多,主要是伪造、涂改、销毁账簿和票据;少报应税项目、销售收入及经营利润等。账簿、票据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记录,是计算税款的依据,应税项目、销售收入、经营利润也都是具体的计税依据。因此,用种种手段破坏这些依据,就是偷税行为,就要受到惩处。

  ②欠税。

  欠税即拖欠税款,是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核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例如,应税项目的纳税期限是1~15天,但超过5天还未缴纳税款,或纳税期限是30天,但超过7天还未缴纳税款,都属于欠税行为。

  ③骗税。

  骗税是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骗税集中表现在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出口退税款。出口退税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将某些出口商品应纳的部分税额退还给生产企业,其目的是鼓励企业增加出口,但是一些企业和个人在金钱的诱惑下就钻起了政策的空子,他们采取虚列出口货物数量、虚报出口货物价格、涂改伪造出口退税凭证等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

  除了骗取出口退税,在其他方面也有弄虚作假、骗取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例如,虚报自然灾害,骗取税收减免等。

  ④抗税。

  抗税是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拒不执行税法规定,不缴纳税款。二是拒绝接受税务机关依法进行的纳税检查。三是聚众闹事,威胁、围攻税务机关和殴打税务干部。四是对上述行为的唆使、包庇。

  (3)公民应树立“纳税人”意识

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履行自觉依法纳税义务的同时,要以主人翁的态度行使公民的监督权,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及违反税法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三、相应练习

[七、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分配制度

★★★ 1、生产决定分配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是:B

 A.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的原理         

 B.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C.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

D.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最终原因是:C

A.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B.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

C.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状况           D.我国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3.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A

 ①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②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

 ③按社会成员的需要进行分配        ④平均分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4.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是:B

 A.生产资料公有制              B.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D.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5.按劳分配适用的范围是:D

 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C.外资经济      D.公有制经济

6.在我国现阶段,下列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所得的有:A

A.国有企业职工的奖金和津贴        B.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

C.三资企业工人的工资           D.企业承包经营者的年薪

7.所以要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以按劳分配原则而非按需分配分配个人消费品,是因为:B

 ①我国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按劳分配体现了劳动者的平等地位

 ③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不高      ④劳动仍是谋生的手段且劳动者劳动能力存在差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按劳分配的意义是:D

 ①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②能激励劳动者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 

③是对几千年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  ④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某大型国有企业,5年前,为打破“大锅饭”,他们出台了岗位技能工资制,但岗位工资相差不过几块钱,技能工资也是从档案工资套过来的,相差也就二三十元,并非真正的按劳分配。据此回答9~10题。

9.之所以要打破“大锅饭”,是因为这种分配方式:A

 A.是平均主义的表现,不利于发挥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是效率优先的表现,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C.是兼顾公平的表现,不利于拉开差距      D.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表现,有违社会公平

10.材料说明按劳分配:C

A.有利于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          B.要求分配的差距不能过大

C.并不否认劳动者收入差距的存在        D.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11.真正的按劳分配:C  

 A.是有利于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         B.要求分配的差距不能过大

 C.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D.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 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这种分配方式:D

 A.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B.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    C.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据主体地位

 D.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13.国家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C

 ①对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②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

③体现了国家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④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4.2002年以来,在深圳新成立的企业中,专利技术已不再是一个模糊概念,技术入股比例最高可达90%。对技术可以入股,正确的认识是:B

①技术也是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②技术不能成为商品,因为其价值没有衡量的标准

③科学技术也是生产要素,可以参与收益分配  ④技术的价值决定了其价格,专利技术入股,将收益与企业的效益挂钩,不能保证价值的实现,违背了价值规律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④

15.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主要是因为它有利于:B

A.实现社会公平                B.提高经济效率

C.体现平均分配                D.防止两极分化

16.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因是:A

 A.生产要素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基础        B.能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C.生产要素是利润的源泉            D.能让一切劳动者都获得物质利益

17.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其原因在于:B

 ①我国生产力比较落后,而且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 

②我国建立的是以公有制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在我国的经济成分中,公有制经济是主体,同时存在着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④我国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经营方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8.坚持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B

 ①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②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③可以更好地按个体劳动者成果分配       ④能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9.鼓励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A

 A.可能会扩大收入差距           B.必然导致两极分化

 C.肯定削弱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D.是打破平均主义的唯一途径

20.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8%。农民收入大致包括承包集体土地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外出在国企、私企打工的工资性收入,以及家庭二、三产业生产经营的现金收入等。下列对这些收入认识正确的有:B

 ①均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②家庭二、三产业生产经营的现金收入属于按劳分配

③承包集体土地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属于按劳分配 

④在私企打工的工资性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1.在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以外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主要包括:C

 ①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②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③私营企业主的投资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

 ④国有企业职工的奖金和津贴            ⑤股息、利息、债券收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22.我国科技部、教育部规定,高新技术成果可按注册资本的35%人股。这说明:A

 ①我国允许和鼓励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②我国从政策上鼓励科技创新和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③按经营成果分配是我国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一种补充原则和方式

 ④我国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效率优先,有利于提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A.①②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3.下列所得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的有:D

 ①私营企业生产经营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的利润    ②债券、股票交易收入

③出租土地和房屋的收入             ④农民承包土地的收入 

⑤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             ⑥债权人的股息和利息收入

 A.①②③      B.②③④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24.在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以外的个人分配方式主要包括:B

 ①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②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③私营企业主的投资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 ④国有企业职工的奖金和津贴  ⑤利息、股息、债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

   截至2001年1月,全国已有29个省、市、自治区出台了病人选医生的实施办法。目前北京市各大医院在实行上述办法的基础上实行“手术点名费”,即患者在选择自己认可的主刀医生时,须向医院交纳300~600元的点名费,被点名的医生可提成45%~50%。运用相关知识回答25~27题:

25.被点名的医生从“手术点名费”中提取的收入属于:A

 A.按技术要素分配  B.按资本要素分配

 C.按劳动要素分配  D.按信息要素分配

26.从经济学角度看,医院收取“手术点名费”:A

 A.是合理的,因为国家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B.是不合理的,因为它加重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C.是合理的,因为它体现了兼顾公平的原则    D.是不合理的,因为它违背了效率优先的原则

27.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体现了这样一个原则:D

A.按劳分配                 B.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C.实现共同富裕                D.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当今和未来世界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时代呼唤创造性人才。要加快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和人尽其才的收入和分配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各类人才得到与他们的劳动贡献相适应的报酬。据此回答28~29题:

28.从分配制度上留住人才,使人才的劳动和贡献与他们的收入相适应,就要:D 

 ①建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体制        ②实行按劳分配制度

 ③大幅度提高有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的奖金和津贴        ④实行年薪制分配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9.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从经济学角度讲是因为:C 

 ①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                 ②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方式

③国家具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 ④单一的市场调节具有自身

 的弱点和缺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分配原则

★★★ 1、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

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东部地区要加快发展,要继续发挥优势,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实现现代化。据此回答30~31题。

30.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实现现代化这体现了:D

 A.按劳分配原则                 B.共同富裕原则

 C.兼顾公平原则                 D.效率优先原则

31.对效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D

 A.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     B.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C.效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D.要效率就不能讲公平

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得到保护。”据此回答32~33题。

32.下列属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的有:B

 ①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职工所获得的工资、奖金 

②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企业主凭借资本获得的收入 

③银行存款和购买债券获得的利息        ④各种正当的资产租赁收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

33.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是(    )的体现。B

 ①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④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4.陕西杨凌是我国唯一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聚集着我国4000多名一流农业科技人才和大批企业。一大批科学家以专业技术入股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拥有一二十万到二三百万股的股东,身价百万。这表明:B

A.这是科技实现价值的唯一形式         B.这坚持了效率优先的原则

C.会使我国农业生产适应市场需求        D.是兼顾公平原则的体现

35.如果我国财富的增加主要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没有根本改善,即使生产总量增长到一定程度,也不能说实现了小康目标。这就要求我们:B

 A.按生产要素分配               B.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C.以公有制为主体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6.坚持效率优先的根本原因是:A

 A.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B.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C.社会生产往往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D.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例

十六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据此回答37~38题:

37.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D

A.按劳分配原则                B.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C.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D.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38.合理且适度的收入差距是贯彻党和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等重大方针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A

 ①克服平均主义,更好地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 

②尊重和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③鼓励知识刨新和科技创新,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 ④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9.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C

 ①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      ②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的相对平等

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④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2、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40.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都有所增长。与此同时,最终消费率却降到近20多年来的最低点。因此,拓宽增收减负的途径,调节收入差距,做大消费蛋糕,是商家、厂家、政府部门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调节收入差距:C

 A.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B.有利于扩大就业率,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C.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平,保证社会稳定      D.可以实现平均分配,促进共同富裕

41.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这表明:B

①我国实行有利于全体人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②过高收入是不合法收入

③我国的分配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某企业老板,在办厂之初,要求大家共同出资办厂,并对大伙承诺:“以后工厂搞好了,不会亏待大家!”经过几年苦心经营,工厂挣钱了,企业老板讲排场、摆阔气,出门坐奔驰,吃饭下酒馆,大家的股息分红一拖再拖。结果,职工纷纷辞职,因为分配不公,导致企业破产。据此回答42~43题。

42.由于分配不公,导致企业破产,这说明:B

 ①收入分配对效率有重要影响        ②分配方式恰当,就会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提高效率

 ③分配不当,则阻碍生产的发展,降低效率              ④分配对生产有决定作用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43.上述材料启示人们:C

 A.必须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B.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必须高度重视生活资料的分配问题         D.必须严格防止劳动者出现收入差距

★★★ 3、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现阶段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不平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有些人把“效率优先”等同于效率唯一,把需要“兼顾”的公平当成次要的,甚至视为可有可无。据此回答44~45题。

44.“把公平当成次要的,甚至视为可有可无”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是因为:B

 A.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没有效率就没有公平

 B.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收人差距过大会阻碍效率的提高

 C.效率优先已经过时,现阶段应把公平提到首位    D.过分强调公平会导致平均主义

4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B

 A.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B.二者既有矛盾又有一致性

 C.公平是效率的物质前提,效率由公平决定      D.效率是公平的保证,有效率就会有公平

党和政府为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落到实处,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制约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据此回答46~47题。

46.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C

 ①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②先富帮后富,大家同步富 

③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  ④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7.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正确处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关系:D

①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②再分配注重公平    ③再分配中要将个人收入与所作的贡献挂钩

④再分配中政府应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八、国家收入的分配]

(一)、财政收入与支出

★★★ 1、财政收入的构成

48.对财政的理解正确的是:B

 ①财政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②财政具有强制性 

③财政本质上是一种分配关系          ④财政本质上是一种消费关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

49.从国家取得收入的形式来看,财政收入可以分为:D

 ①税收收入  ②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人  ③债务收入  ④国家以罚没等形式取得的收入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2、税收与财政的关系

50.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是:D

 A.债务收入      B.利润收入       C.行政性收费       D.税收收入

51.马克思曾说:“赋税是喂养政府的娘奶。”这句话表明:D

①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②征税对象和征税数额之间的数量比例非政府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③国家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税收      ④税收都是以国家政治权力为前提的分配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 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据此回答1~2题。

52.财政是:C

 A.税收收入     B.国家的支出      C.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D.债务收入

53.要增加财政收入,就必须:B

 ①减少企业和个人收入            ②努力发展经济,增加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 

③努力搞好税收工作             ④扩大积累,抑制消费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4.在社会生活中,影响财政收入增加的因素主要是:B

 A.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            B.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C.纳税人的纳税意识             D.税收的征管

55.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增幅较大,主要是因为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提高。这表明:A

 ①财政收入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②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③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④财政收入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4、财政支出

56.财政支出按具体用途,可以分为:C 

 ①经济建设支出     ②支持农业资金支出    ③科学、教育、文化事业支出 

④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⑤社会保障支出      ⑥债务支出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

★★★ 5、财政支出的构成

57.2004年中央和国家要求切实做好“两个确保”工作,真正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属于财政支出的:C

 A.经济建设支出              B.行政管理支出

 C.社会保障支出              D.债务支出

58.上述结论体现了财政(    )的作用。C

 A.集中力量办大事             B.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

 C.财政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D.财政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

59.中央关注“低保”制度,目的是:C

A.调节资源配置              B.实现国家职能

 C.调节社会分配,促进社会和谐       D.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2005年的财政预算中,加大了对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免除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据此回答60~61题。

60.财政支出是国家:D

 A.对社会总财富进行分配的过程       B.筹集资金平衡预算的过程

 C.发行债券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     D.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61.用于义务教育方面的财政支出属于:C

 A.行政管理支出    B.文化事业支出   C.教育事业支出    D.科技研究支出

62.政府拨付的用于防治“非典”和艾滋病的款项不属于:A

A.商业人身保险    B.社会保障资金   C.公共消费基金    D.公共卫生事业投资

2004年8月10日,云南省昭通市发生强烈地震,国家民政部对灾区紧急下拨1200万元救济款和大量帐篷、食品等。在灾区,这些救灾款及帐篷、食品等很快发放到灾民手中。据此回答63—64题。

63.中央财政拨出的1200万元,属于:A

 A.社会保障支出               B.债务支出

 C.行政支出                D.国防支出

64.中央财政拨款拨物对受灾居民进行安置,表明:D

 A.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B.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C.财政可以促进科教文卫的发展       D.财政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6、财政收支平衡

65.所谓财政收支平衡是指:B

 A.财政收入完全等于支出

 B.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C.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         D.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66.国家财政收入过少:B

 ①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       ②会直接减少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

③降低国家宏观调控能力          ④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       D.③④

2005年3月5日,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适当减少财政赤字,适当减少国债发行规模。拟安排中央财政赤字3000亿元,比上年预算减少198亿元,拟发行长期建设国债800亿元,比上年减少300亿元。据此回答67~68题。

67.材料中的财政赤字是指:B

 A.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          B.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

 C.财政收人与财政支出相抵略有节余     D.财政支出略大于财政收入

68.减少财政赤字,减少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规模说明:B

 ①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      ②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稳健的财政政策

 ③固定投资规模偏大             ④要给经济降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9.近年来,我国为了扩大内需,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逐年增加,财政赤字也有所上升。下面关于财政赤字的正确认识是:C

 A.任何时候都不应出现财政赤字       B.不需要对财政赤字加以控制

 C.发行国债是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方法    D.必须向中央银行透支来弥补财政赤字

(二)、财政的作用

★★★ 1、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

70.兴建青藏铁路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举措,该线铁路全长1118千米,总投资262亿元,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这说明:C

 A.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

 B.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回收周期长

 C.国家通过财政调节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办大事       D.国家财政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

7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迅猛发展,这得益于该地区自身的优势和国家财政政策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扶持。而占国土面积一半的西部则相对落后得多,鉴于此,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各项优惠政策(尤其是财政)向西部地区倾斜,重点是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科技教育项目。这说明:A

 ①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整资源配置

②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财政在平衡地区差异方面有重要作用           ④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③④

温总理在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继续强调加强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温总理的报告精神,交通部负责人表示,多引入财政性的资金来建设高速公路是高速公路建设的一个方向。据此回答72~73题。

72.国家之所以多引人财政资金来建设高速公路,从财政的作用来看是因为:B

 A.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风险

 B.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C.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D.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取得较高利润

73.国家投入高速公路建设的资金属于:A

 A.经济建设支出    B.社会保障支出    C.科教文卫事业支出    D.行政管理支出

   根据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精神,为树立科学发展观,在财政支出上要进一步向解决“三农”问题倾斜,向社会福利和困难群体倾斜,向教育事业倾斜,向科学技术事业倾斜。据此回答74~75题。

74.上述材料体现了国家财政:A

 ①促进科教事业的发展           ②可以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③决定着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        ④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5.国家财政向教育事业和科学技术事业倾斜,是因为:C

 ①经济的发展靠科学,科学的进步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②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  

③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④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决定着我国社会的性质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②③④

76.在国家财政对科教文卫事业大力支持原因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C

A.经济的发展靠科学,科学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B.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

C.科教文卫产业是重要产业,是提高人民生活的基础和保障

D.没有财政的大力支持,科教文卫事业就无法迅速发展

77.《中国财经报》曾报道,富阳市财政将安排500万元的专项贴息资金,对高科技项目、重点技改项目给予贷款贴息支持,以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进一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材料表明:B

 A.高科技项目给予贴息支持,将成为我国各级财政的首要任务

 B.财政通过安排专项贴息资金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C.企业只有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才能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D.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财政的直接支持

★★★ 2、财政与宏观调整

78.为配合加强宏观调控,各级财税部门依法加强收入征管,努力做到应收尽收。这样做的原因是:D

 ①财政收入越多,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大力增加财政收入是财政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关键

③财政收入是国家各项职能得以实现的物质保证 

④大力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增强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79.2004年,国家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全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共2626亿元,增长22.5%,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这表明财政可以:A

 ①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促进教科文卫事业的发展          ④巩固国家政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0.近两年,国家增发2100亿元国债,带动了社会投资国债5000多个,建设总规模达2.2亿元,材料表明:A

A.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         B.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C.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技的发展   D.财政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004年12月3日至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其中在2005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中指出,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据此回答81—82题。

81.2005年经济工作要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经济学依据是:D

 ①财政可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        ②消费是生产发展的动力

③扩大财政赤字可以促进发展        ④货币政策可调节、平衡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2.实行“双稳健”政策的目的是:C

 A.遏制通货膨胀              B.遏制通货紧缩

 C.确保我国经济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D.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83.国家应通过财政收支来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经济增长滞缓时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      B.在经济发展过热时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

 C.在经济增长滞缓时,应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拉动经济增长

 D.在经济发展过热时,政府应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增长

84.《中国财经报》报道,50年来,中央财政补助西藏地方财政的资金,累计580多亿元,占西藏总财力的90%以上。中央的上述做法:B

 ①反映了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②可以促进西藏地区经济的发展

③可以有力地促进西藏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④保证了西藏的稳定和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4年拟发行建设国债l100。亿元,比上年减少300亿元。并由前几年主要用于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转为集中用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全面发展。据此回答85—86题。

85.关于发行国债,下列认识正确的是:C        

 A.发行国债属于财政支出            B.国债是国家财政部门在国外向老百姓借的钱

 C.发行国债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方式之一    D.国债发行量过多,会直接引发对外债务危机

86.上述材料告诉我们:C

 A.国债是国家从国外取得的财政收入       B.建设国债的减少会影响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

 C.国债是国家对国民经济运行调整的重要工具  D.国债在财政收入中占据主导地位

★★★ 3、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87.近几年,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以疾病预防控制和农村为重点,加强全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从财政的作用来看,这说明:A

 A.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      B.财政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政权的巩固

 C.财政有利于平衡社会总供求               D.我国建立了公共财政体系

   财政在巩固国家政权、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有重大作用。据此回答88~89题。

88.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表现在:A

 ①国家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的费用,需要财政投人 

②国家防御外敌入侵的经费需要财政支出    ③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费用需要财政来保证

④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开支需要财政支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9.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是体现我们党“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执政纲领的重要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是通过:D

A.财政收入体现的             B.社会产品的初次分配体现的

C.财政决算体现的             D.通过财政收入的再分配体现的

90.2003年我国为应对“非典”,花巨资实施严格的强制消毒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使疫情迅速得到控制,这体现了财政:C

A.是基础设施、基础工业以及高科技研究开发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B.促进科教文卫事业发展

C.为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提供物质保障

D.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提供物质保障

91.近年来,国家多次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基本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这些表明:A

A.财政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提供物质保障      B.财政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C.财政为人民创造安宁、和谐的生活环境          D.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障

92.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11月24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指出:“要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调整政策的力度和重点,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从经济常识的角度看:A

 A.财政、货币政策是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  B.财政、货币政策是国家运用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C.财政、货币政策是国家履行组织领导经济建设职能的体现

 D.扩大内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惟一途径

[九、征税与纳税]

(一)、税收及其种类

★★★ 1、税收

“有国就有税,有税必有法”。据此回答93~94题。

93.对“有国就有税”的理解正确的是:C

 A.国家与税收同时产生            B.任何国家的税收性质都是一致的

 C.任何国家都把税收作为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都是为实现国家职能服务的

 D.国家与税收是一回事,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94.对“有税必有法”的理解正确的是:C

 A.先有税、后有法              B.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点

 C.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D.税收是国家制定税法的前提和基础

95.对“有国就有税”的理解正确的是:A

 ①税收的起源与国家的产生密不可分,在国家产生的同时,也就出现了保证国家运行的税收

②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国家行使其职能的物质保证

③无论古今中外、大小强弱,国家的存在都离不开税收

④税收对国家的存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它是财政收入的惟一来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6.某地一企业因给当地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当地政府决定给该企业的经营者以重奖,奖励该企业总经理价值50万元的别墅一套,并宣布此奖免征个人所得税。对该政府的做法,正确的评价是:C

 A.通过鼓励先进,可达到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目的

 B.税收交给国家,该政府是国家机关,有权这样做

 C.税收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确定的,该地政府不能说了算

 D.给企业经营者发重奖会带来收入差距的加大,不利于社会公平;税收的决定权在国家而不在当地

政府

97.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最稳定可靠的形式,是因为:D

 ①税收具有强制性,可减少或避免拖欠和偷漏行为        ②税源广 

③税款有相当部分不受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好坏的影响      ④我国的税收高,应税总量巨大

 A.①②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

★★★ 2、税收的基本特征

98.“所谓赋税,就是国家不付任何报酬而向居民取得东西。”这说明税收:B

 A.具有强制性     B.具有无偿性      C.具有固定性      D.有法律保障

2003年来中央决定实施“费”改“税”改革,并在安徽等地实行试点。我国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农业,保护农民积极性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继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后又一项重大改革。据此回答99—100题。

99.税费改革之所以能够保护农民的积极性,是因为:C

A.农民可以少纳税              B.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C.有利于农民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D.可以避免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

100.农村税费改革的上述意义源于税收的_________特征:B

A.无偿性       B.固定性       C.强制性      D.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101.税费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政治问题。这是因为:B

 ①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人的惟一形式     ②各种乱收费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③税费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     ④税费是国家强制征收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2.下列对税收三个特征关系理解正确的是:B

 ①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      ②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③三者性质相同,密不可分         ④三者缺一不可,统一于税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据此回答103~104题。

103.税收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确定的,征税必须有法律依据;纳税人必须根据税法的规定纳税,否则将受到法律制裁。这说明:B

 A.税收具有无偿性    B.税收具有强制性   C.税收具有固定性   D.税收具有有偿性

104.不论在任何国家,税收作为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都是为国家实现其职能

服务的,都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共同的基本特征是:A

 A.税收都是以国家政治权力为前提的分配关系  B.分配的主体都是纳税人

 C.税收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D.税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105.税收固定性是指:C

 A.征税对象和征税数额之间的数量比例具有永久不变性

 B.法定的征税对象和征收数额之间的数量比例,不经国家行政机关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C.在征税之前就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征收数额之间的数量比例,不经国家批准

不能随意改变

 D.必须按规定的比例纳税,不经税务局长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 3、税收的种类

106.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显著特点是:C

 A.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B.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C.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       D.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107.个人所得税是指:A

A.国家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        B.国家对个人偶然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C.国家对个人从事生产经营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D.国家对在我国境内取得的个人收入征收的一种税

108.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包括:D

①工资、薪金所得               ②个人劳务报酬所得

③企业经营的纯收益              ④个人的利息、股息所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9.下列关于增值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B.在我国,增值税采用固定税率,其基本税率为10%

 C.增值税不仅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的偷漏税行为

 D.增值税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

110.我国征收个人所得税采用的是:C

A.固定税率      B.基本税率        C.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D.灵活税率

111.对个人所得税增长有促进作用的因素是:A

 ①国民经济运行持续好转            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③股市行情看跌                ④行政部门加强管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引进了美国人发明的个人所得税;进入90年代,又普遍推行了起源于法国的增值税,建立了以增值税为主体的在商品流转环节征税的流转税制度。据此回答112~113题。

112.我国之所以引进个人所得税,是因为个人所得税:C

 A.是国家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                 B.它具有广泛的征收范围

 C.既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又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D.实行比例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

113.“进入90年代,又普遍推行了起源于法国的增值税”,其原因在于增值税:D

 A.是按经营活动的营业额征收    B.是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    C.能间接引导投资流向          

D.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既能防止上一生产经营环节偷逃税款,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分工

和生产专业化的发展

2004年8月,安徽淮北市地税局对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征收率进行调整。由原来的800元,根据不同的行业,分别调高到3 000元、4 OOO元和5 000元,同时,征收率平均下调近一个百分点。预计该市将有6 000户左右个体工商户受益。据此回答114—115题。

114.我国个人所得税:A

 ①实行累进税率                           ②实行比例税率 

③其特点是“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            ④效益税率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15.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征收率的调整:B

 ①表明税收有时具有随意性           ②能更好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③有利于更好实现社会公平           ④能调动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4、税收的作用

  2004年3月5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从2004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据此回答116~117题。

116.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相比较,它的基本特征是:B

 A.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C.税收是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征收的        D.税收的目的是实现国家职能

117.农业税逐年降低直至取消的做法:D

 ①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②违背税收的固定性

③有利于调节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发展      ④违背税收的无偿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18.当社会出现经济过热时,为了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所运用的经济政策通常有:D

 ①增加税收       ②增加财政支出     ③减少银行贷款     ④降低利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二)、依法纳税

★★★ 1、纳税人

119.所谓纳税人,指的是:C

A.税收的主体                  B.税收的客体

C.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D.税款的最终承担者

120.—个单位或个人是否成为纳税人,要看其:A

 A.是否取得应税收入,是否发生应税行为      B.是否成为市场主体

 C.是否是税款的最终承担者            D.是否在生产和经营中获利

121.在我国,征税的主体和纳税的主体分别是:A

 A.国家和纳税人                 B.国家和法人

 C.单位和自然人                 D.税务机关和负税人

   国家的税收收入是从纳税人那里征收的,一个单位或个人是否成为纳税人,要看其是否取得的应税收入,是否发生应税行为。但纳税人不一定是税款的实际承担者,即纳税人不一定就是负税人。据此回答122~123题。

122.对纳税人理解正确的是:A

 ①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②纳税人可称为纳税主体

③纳税人分为自然人和法人           ④纳税人都是法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3.下列关于纳税人与负税人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当纳税人所交税款是由自己负担时,纳税人就是负税人

 B.当纳税人通过一定的途径将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时,纳税人就不是负税人

C.纳税人与负税人不一定是同一主体

D.在我国现有税法的范围内,每个公民既是纳税人又是负税人

★★★ 2、负税人

124.负税人是指:B

 A.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B.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C.向国家缴纳税款的人              D.全体公民

12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在我们国家,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的纳税人    B.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与税收发生联系

 C.在我国,每个人都是实际的负税人        D.纳税人就是负税人

126.下列情况下纳税人与负税人—致的是:C

 A.缴纳关税       B.缴纳增值税       C.缴纳个人所得税   D.购买电冰箱

★★★ 3、依法纳税

127.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说明:A

 A.每一个都与税收密切相关            B.每一个人都必须纳税

 C.自己交的税还用于自己            D.对公民征税,税由公民支配

128.我国税收的性质:C

 A.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B.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C.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       D.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2004年10月18日《河南日报》报道,一起涉及25个省(市、区)、100多家企业,涉案金额1.57亿元、偷税2253多万元的特大虚开增值税发票案,近日被项城市警方成功侦破。10月中旬,涉案的5名犯罪嫌疑人先后被批捕。据此回答129~130题。

129.材料中的偷税是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A

 A.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B.没有按时缴纳税款的行为

 C.用欺骗、隐瞒等方式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D.暴力拒缴税款的行为

130.材料主要体现了税收:C

 A.对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            B.具有固定性特点

 C.具有强制性特征               D.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个人在网上开店和网上购物,但是却没有人为网上经营交税,而按照我国税法,不管通过何种形式,只要是发生交易行为就得缴税。据此回答131~132题。

131.网上经营者不向国家交税的行为,属于:A

 A.偷税        B.骗税         C.欠税        D.抗税

132.这件事表明:C

 A.任何商品交换都要交税            B.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C.税收具有强制性特征             D.网民都有纳税义务

133.解决上述问题,必须:A

 ①加强教育,提高公民履行纳税义务的自觉性   ②税务机关要针对新情况,积极加强税收监督

③取缔网上经营活动,杜绝网上购物       ④取缔偷税网民的上网资格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34.发票是确定买卖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合法凭证,是计算国家税收的依据。商家不开发票:A

 A.是偷逃国家税款的行为            B.表明企业具有经营自主权

 C.使消费者得到实惠,最终有利于消费者    D.是骗税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

  2004年,全年完成税收24 482亿元,同比增长27.2%,创历史新高。据此回答135~136题。

135.税收收入的大幅增长,将大大增强财政的作用,这是因为:B

 A.税收收入的大幅增长可以避免财政赤字    B.税收是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C.税收收入越增长,国民收入就越多       D.税收与财政没有区别,二者是一回事

136.我国的税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D

 ①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②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③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④税收是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7.张某开了一家服装厂,以经营亏本为由,故意拖欠税款13万元。税务人员多次催缴,他仍以无钱为由拒绝缴纳。张某的行为属于:B

A.偷税行为      B.欠税行为        C.抗税行为      D.违反刑法的犯罪行为

138.某企业通过虚列出口货物数量、虚报出口货物价格等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30OO多万元。该企业:B

 A.属偷税行为,企业负责人应受刑罚处罚     B.属骗税行为,企业负责人应受刑罚处罚

 C.属偷税行为,企业负责人应判死刑       D.属骗税行为,企业负责人应判死刑

139.据报道,某菜贩在税务人员依法向其征收应缴纳的6元税款时,竟用菜刀威胁税务人员,拒绝纳税,情节严重,影响很坏。菜贩的行为属于:D

 A.偷税        B.欠税          C.骗税        D.抗税

140.李某承包了一家葡萄长。由于种种原因,企业产品销路不畅,生产陷入了困境。经过苦思冥想,李某想出了一条“妙计”:他采取销售收入不记帐、把销售收入作为集资款入帐等手法不纳税,用这部分钱作为企业的流动资金。李某的行为属于:C

 A.欠税行为      B.骗税行为        C.偷税行为      D.抗税行为

141.上述材料中各种形式的违反税法的行为会导致:D

 ①国家经济秩序的混乱             ②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

③国家的财政收入减少             ④国家和公民的和谐统一被破坏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42.在美国,个人所得税占整个税收的65%,各州、县税务局每年都对纳税人进行抽查,一旦查出有违法偷税现象,哪怕当事人偷税数量很少,也会被罚得倾家荡产。这给我们的启示是:D

 ①每年都要做好对纳税人的抽查工作       ②整顿税收秩序必须加强税收执法力度

③公民必须履行义务,依法诚信纳税       ④要把税收工作作为国家的中心工作来抓

A.②④         B.①②         C.①④        D.②③

143.公民要有纳税人意识,就应该:C

①争做直接纳税人,自觉履行纳税义务 

②作为纳税人,将自觉纳税看成是自己的责任和国家主人翁地位的体现 

③关心国家对税收的使用,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 

④认真学习税务知识,提高自己的纳税能力和水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

144.“中学生在学校读书,与纳税无关”。这一观点:B

 A.正确。因为中学生不从事生产经营

 B.错误。中学生也是国家的主人,中学生也应关心国家对税收的使用

 C.正确。中学生不是直接纳税人          D.错误。中学生应自觉向国家纳税

145.公民要依法履行纳税的基本义务,这是因为:B

 ①公民都是国家税收的纳税人           ②税收是国家存在、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

③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④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05年2月15日新华网报道,目前,公民作为纳税人的主体意识还不强,对依法纳税和依法保护自己作为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两方面的意识都相对淡漠,今后必须加强。运用相关知识,完成146—147题。

146.公民依法纳税:C

 A.表明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的纳税人        B.是因为每个公民都是实际的负税人

 C.是公民应承担的义务             D.表明每个公民都是税款的实际承担者

147.加强保护自己作为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就要求公民:C

 ①对税收的使用有知情权            ②对税收的使用有直接决定权

③对税收的使用有事后监督权           ④有权参与纳税税率的决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48.“纳税诱发纳税人的一种强烈的关切,关切那含有你血汗钱的事业。税款在缴纳的那一刻起,就转化为一种文化自觉:这个事业、这个国家,从此有我一份,时时考虑这个钱怎么花,花得妥不妥。”对上面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D

 A.公民都应以纳税人的高度责任感积极关注、监督国家对税收的使用

 B.通过纳税能培养纳税人参与国家管理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C.税收的使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纳税人的利益

D.通过纳税使纳税人成为税收的使用者和管理者

149.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也依法获得相应的权利。这意味着:C

 A.每个公民在法律上都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   B.权利和义务都是不可放弃的

 C.权利和义务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D.权利即是义务,义务即是权利

150.下列对纳税人的认识正确的是:C

 ①必须是自然人                 ②必须是法人

③由税法的规定来决定              ④由企业和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来决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