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国家收入的分配
市八十九中学高三备课组
一.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查缺补漏。梳理高考考点,形成知识结构,巩固知识。适当渗透时政热点,提高解题能力。
二.教学流程
1.课堂练习,查缺补漏
(1)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渠道有哪些? 2005年上半年我国财政收入16392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5810亿元。 这又说明了什么?
(2)这几年,国家不断加大对西部开发的支持力度。如2001年,国家总投资约3000亿元,在继续搞好上一年开工的10大建设项目的同时,计划再开工建设12个重点项目。材料中的3000亿元是(B )
A.财政收入 B.财政支出 C.税收收入 D.税收支出
(3)国家投入高速公路建设的资金属于( A )
A.经济建设支出 B.社会保障支出 C.科教文卫事业支出 D.行政管理支出
(4)200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中指出,2006年财政支出安排,将着力协调,有促有控,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向改革创新倾斜,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表明(A)
①国家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与优化发展 ②国家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③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④国家通过财政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必须进一步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力度,2006年将试点的县(市、区)由目前占全国的21%扩大到40%左右。这直接表明了财政(BD)
A.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B. 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C.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D.可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组织学生梳理考点,形成知识结构
含义
财政收入 来源:
财政收入与 影响因素:
国家收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 含义
入分配 构成
财政收支的关系
集中力量办大事
财政的作用
保障人民生活
时政点拨:
1、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公共财政体系,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完善中央和地共享税分成办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转移支付规范、法制化。
2、2007年1月,中央出台第四个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
3.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国家对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事关中部地区发展的重大项目支持,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等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全面开工。
4.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以人为中心开展我们的经济与社会活动,就必然要把社会保障覆盖率、就业率、教育作为发展的战略要求。因此,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大学生分配问题,农民增收问题,灾民缺粮问题,失学儿童教育问题,群众的医疗健康问题,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问题等,始终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大事”。
3.课堂练习,提高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
(1)(06政治江苏卷)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超过3000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50%以上。中央财政加大对“三农”投入的力度,有利于(C)
①加强国民经济的基础 ②促进财政的收支平衡
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④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A.④②⑧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07年我国经济工作“要正确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我国坚持实施上述方针政策体现的政府职能有(C)
A、政治统治 B、搞好社会公共服务
C、管理经济、推动经济稳定发展 D、协调人民内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3)天津市政府通过落实粮农补贴、设立专项资金、增加农业科技攻关经费等措施,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表明政府通过财政可以 ( B )
A.调节资源配置 B.促进经济发展 C.实行经济监督 D.巩固国家政权
二、多项选择题
(1)2005年6月,中央财政紧急拨付8000万防汛资金支持洪涝灾区,帮助湖南、福建、江西、贵州、四川、重庆等地局部地区渡过较严重的洪涝灾害。应该这样看待这项财政支出(ACD)
A.这8000万元资金属于财政支出范畴 B.这项支出将直接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C.财政的这项支出反映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D.这项支出对灾区人民的生活提供保障
(2)根据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为刺激社会需求,财政支出的重点应转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上来,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相适应。上述材料表明(BD)
A.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起决定作用
B.财政支出的重点是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为依据的
C.要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D.国家的政策可以通过财政支出体现出来
三、论述题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加强‘三农’工作。28个省(区、市)全部免征了农业税,全国取消了牧业税。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和对产粮大县及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75亿元,比上年增加349亿元。粮食总产量在上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又增产1454万吨,达到48401万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
材料二:据业内人士分析,按照当前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价格平均上涨幅度粗略计算,农资涨价至少使全国农民增加生产性物质投入390多亿元,粮食平均每亩物质投入比2003年增加20多元。
回答:
(1) 运用经济常识,就如何保证中央财政支农功能的实现,提出措施及建议。
(2) 运用认识论原理,说明我国现阶段加大中央财政支农这一决策的合理性。
(3) 运用政治常识,说明了政府为什么要承担财政支农的职责。
答案:
(1)①鉴于农业的基础地位和财政的功能,中央财政应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②鉴于目前农资价格上涨等现象,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
③必须加强对中央财政支农资金的合理安排和监管,(如有其它建议,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①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随着实践不断深化发展。
②这一决策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我国农业实践形成的正确认识。并已经对当前农业问题的解决和农业的发展产生积极性作用。在农业实践中逐渐形成,将随农业发展的实践不断完善。
(3)政府承担财政支农职责是因为履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的要求,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4.布置作业:第八课学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经济增长是财政收入的基础,财政工作基本是围绕生财、聚财、用财三者进行的。“三财”之道,生财为根本,聚财要有度,用财讲效益。 “生财”之道根本在于( D )
A、调整分配政策,提高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
B、强化税收管理,堵塞税收漏洞
C、减少财政支出,增发国债
D、 发展生产,促进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
2、有人说:“我国财政被‘官’压弯了腰。”这说明我国( C )
A.财政支出超过财政收人 B.经济建设支出太大
C.行政管理费支出太大 D.财政支出过多
3、2006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指出,财政赤字率在2006年还会有所下降。“这个数字近几年里,一直是呈下降趋势,说明财政风险的程度也在不断下降”。这说明( C )
A、财政赤字有利于刺激消费 B、 财政赤字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C、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D、财政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不存在
4、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功能,主要是通过 来实现的。( B )
A财政收入 B.财政支出 C.财政预算 D.财政政策
5、(04上海)2003年我国财政收入保持良好增长趋势,首次突破2万亿元。与此同时,国家用于经济建设等各项事业的支出也同步增长。这说明 ( D )
A.财政应保持大量节余 B.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目的
C.合理的财政支出能够增加财政收入 D.财政是国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保证
6、(05广东)任何社会都不可缺少的诸如国防、治安、消防等各种公共物品,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无法得到充分提供,必须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加以解决。提供公共物品所需费用的主要来源应该是 ( C )
A社会募捐 B.个人捐款 C.政府征税 D.群众集资
7、(06文综上海卷)结合下图,分析我国“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 ( GDP )与财政收入两者之间的关系。下列正确的选项有( B )
“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GDP )与财政收入状况
①每年GDP大于每年财政收人 ②GDP和财政收人增长幅度相同
③随着GDP的增长,财政收人也增长 ④财政收人的增长幅度决定GDP的增长幅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06政治广东卷)我国每年用于国防及行政管理的财政支出已经超过7000亿元人民币,正是依靠这笔支出,使得我们能够免费获得政府提供的国防、司法、治安等公共服务。政府用于国防、司法、治安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充分反映了财政具有(B)
A.经济稳定作用 B.资源配置作用 C.收入分配作用 D.经济发展作用
9、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为确保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7年应坚持扩大内需方针,继续实施稳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稳健财政政策说明( B )
A、财政是国家取得收入的渠道 B、财政是国家参与分配的途径
C、财政对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 D、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唯一手段
二、多项选择题
1、青藏铁路将于2006年7月1日试运行,青藏铁路是国家的重点建设工程,是为改变西部的贫困落后面貌由国家投资建造的,这一事例表明(ABCD )
A、国家通过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建设
B、国家通过财政,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C、通过财政支出促进经济的发展
D、国家通过财政可以缩少地区经济差距,实现公平
2、200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中指出,2006年财政支出安排,将着力协调,有促有控,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向改革创新倾斜,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表明( AB )
A、国家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与优化发展 B、国家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C、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D、国家通过财政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3、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和飞行所花的巨额资金,全部由政府投资。这充分说明( BD )
A.财政是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
B.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C.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D.支持高科技研究开发,发展科技等事业
4、所谓稳健的财政政策,实质上也就是要保持财政收支平衡。下列对财政收支平衡认识正确的是(ABC)
A.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 B.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
C.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D.当年的财政不存在赤字
三、辨析题:
近几年来,我国财政收入不断跃上新台阶:2003年全国财政收入突破2万亿元;2004年全国财政收入突破2.5万亿元;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突破31628亿元;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突破35423亿元
辨题: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答:(1)国家通过财政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使人民生活有保障。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财政收入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是制约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经济发展及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增加财政收入是正确的;但如果不顾经济发展水平,不合理地安排国家、企业、个人收入的比例关系,片面强调增加财政收入,则会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最终也不利于财政收入的增加和财政作用的发挥。
(3)所以,必须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上,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4)题目观点肯定了财政支出对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作用是正确的,但没有对国家财政收入和企业、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作具体分析,而简单地认为财政收入越多越好,因而是不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