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下学期3月份月考试题
政 治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1.5分,共60分)
衡量国家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有GDP、GNP和国民收入等。据此回答1—4题:
1.GDP和GNP都是综合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二者的区别在于计算方式上( )
A.GDP不包括本国居民在本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
B.GNP不包括本国居民在本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
C.GNP不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
D.GDP不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
2.长期以来,GDP一直是衡量各国财富生产和经济实力的统计指标。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长9.4%。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单位GDP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2006年我国GDP增长指标下调为8%左右。这表明 ( )
①GDP不再是衡量我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②GDP无法反映经济增长对资源利用和环境状况的影响③政府应通过直接干预经济发展的方式实现宏观调控④我国经济发展更要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3.国民收入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它是指一定时期内 ( )
①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②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全部产品③社会总产品扣除同期消耗的生产资料后剩余的部分④社会总产值减去同期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要建节约型社会就得先建节约型政府,这是因为国民收入总量是既定的,政府的消费过多,必将影响 ( )
①消费资料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②扩大再生产的投入
③突发事件所必需的社会物资储备 ④国民的消费水平
A.②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④
2005年10月3日《经济参考报》报道,实现经济和谐,必须处理好一些重大的经济关系问题。比如,收入与分配之间的关系,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之间的关系,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的关系等等。只有把这些重大经济关系处理好了,不出大的问题,整个经济系统才能处于良性运转之中。据此回答5—7题:
5.国民收入的分配,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归根到底是由 ( )
A.社会结构决定的 B.统治阶级的利益决定的
C.生产决定的 D.消费决定的
6.正确处理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之间的关系必须 ( )
A.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坚持共同发展
B.以民营经济为主导坚持共同发展
C.以国有经济为主体以民营经济为补充
D.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国有经济为补充
7.下列关于积累和消费之间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 ( )
①积累和消费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一致的一面②积累是生产发展和消费水平提高的基础,要重视积累③消费是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要重视消费④扩大积累,限制消费
A.①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在我国,三大产业的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全部财富,有相当一部分要在全社会范围内集中分配,这部分集中性分配是通过这种渠道进行的 ( )
A.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 B.居民储蓄和银行贷款
C.市场交换和家庭消费 D.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
9.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国家调节财政收支所凭借的权力是 ( )
A.经济权力 B.社会权力 C.政治权力 D.法律权力
10.近年我国财政收入保持良好增长趋势,首次突破3万亿元。与此同时,国家用于经济建设等各项事业的支出也同步增长。这说明 ( )
A.财政应保持大量节余 B.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目的
C.合理的财政支出能够增加财政收入 D.财政是国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保证
新华社报道,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规定,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应当分别安排专项资金,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国家支持推广的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给予补贴。从事农业机械生产作业服务的收入,按照国家规定给予税收优惠。据此回答11—12题:
11.各级政府对购买农业机械进行的补贴,属于 ( )
A.经济建设支出 B.科教文卫事业支出
C.行政管理支出 D.其他支出
12.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有利于 ( )
A.直接增加农业就业人数,提高农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
B.促进农业机械制造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C.改变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实现耕地经营权的转移集中
D.降低农业的劳动强度,减轻就业压力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5%,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全国税收累计完成1925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3%,增收4014亿元。财政支出也逐步增加。据此回答13—16题:
13.我国GDP的快速稳定增长,使我国税收收入大幅增长,从而使财政收入得到较快增长。这说明 ( )
A.财政收入主要受分配政策的制约
B.财政收入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C.财政收入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取得的收入
D.财政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为组织收入、筹集资金的过程
14.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反过来财政对社会的发展发挥重大作用。财政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关键是 ( )
A.财政支出结构和方向是否合理 B.国家分配政策是否合理
C.能否大力增加财政收入 D.能否避免财政赤字
15.我国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 ( )
A.是使财政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关键
B.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
C.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的根本保证
D.是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的必然表现
16.从今年开始,国家将对乡级卫生院重新定位,增强公共财政对村级卫生室的支持。按照农民的实际要求,尊重农民意愿,建立起多层次、多类型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财政将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从经济发达地区起步,逐步建立起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财政支出的上述变化反映了 ( )
A.我国财政的政策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B.政府工作的中心转向了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C.财政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D.人民群众是我国税收的最终受益者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2005年前三季度,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1630人死亡,紧急转移安置 1335 万人,倒塌房屋145万间,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630亿元。据此回答17—19题:
17.广东省准备在5年内投入593亿元用于防灾减灾,这属于 ( )
①经济建设支出②社会保障支出③教科文卫事业支出④行政支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8.中央和地方财政调拨专项资金,安置灾民,帮助灾民重建家园等,这表明 ( )
A.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障 B.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C.财政可以促进教科文卫事业的发展 D.财政可以为人民生活提供物质保障
19.发挥财政作用的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包括 ( )
A.税收收入、债务收入、国有企业上交的利润收入
B.税收收入、外汇收入、国有企业上交的利润收入
C.债务收入、外汇收入、国有企业上交的利润收入
D.税收收入、外汇收入、债务收入
经济增长是财政收入的基础,财政工作基本是围绕“生财、聚财、用财”三者进行的。“三财”之道,生财为根本,聚财要有度,用财讲效益。据此回答20—22题:
20.“生财”之道根本在于 ( )
A.调整分配政策,提高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
B.强化税收管理,堵塞税收漏洞
C.减少财政支出,增发国债
D.发展生产,促进经济增长
21.“聚财”之度在于 ( )
A.财政收入的增幅与国民收入同步
B.财政收入的增幅应高于国民收入的增幅
C.财政收入的增长应与企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适应
D.避免财政赤字的出现
22.《国际金融报》载文指出,连续几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给我们留下了数额较大的债务。目前财政赤字占GDP比重接近3%的国际警戒线。这表明 ( )
A.财政赤字的出现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B.必须把财政赤字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C.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必然会诱发通货膨胀
D.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给我国带来了一系列严重问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指出:“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据此回答23—26题:
23.为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政府用于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的费用属于 ( )
A.扩大再生产基金 B.公共消费基金
C.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 D.个人消费基金
24.“十一五”期间,我国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表明政府通过财政可以( )
A.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促进经济发展
C.实行经济监督 D.巩固国家政权
25.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这是我国自有“皇粮国税”以来两千年历史从未有过的大变局。这一举措在于 ( )
A.取消对农村经济的监督 B.淡化税收对农村经济的调节作用
C.减轻农民的负担 D.解除计划经济对农业发展的束缚
26.国民收入、税收收入和财政收入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
A.税收收入和财政收入共同形成国家的国民收入
B.国民收入和税收收入共同形成国家的财政收入
C.国民收入是税收收入和财政收入的来源和基础
D.没有税收收入和财政收入就没有国家的国民收入
国家首批确定了260家扶贫龙头企业,国务院扶贫办在南昌对其中的57家企业进行了授牌,使这些企业在贴息贷款、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支持下,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据此回答27—28题:
27.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扶贫龙头企业实施贴息贷款,这说明 ( )
①中国人民银行具有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职能
②政府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③政府可以直接配置资源
④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银行不必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8.国家对扶贫龙头企业实行税收减免,体现了 ( )
A.税收的固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B.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C.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D.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29.任何社会都不可缺少的诸如国防、治安、消防等各种公共物品,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无法得到充分提供,必须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加以解决。提供公共物品所需费用的主要来源应该是 ( )
A.社会募捐 B.个人捐款 C.政府征税 D.群众集资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自2006年1月l日起执行。据此回答30—35题:
30.对个人所得税的正确认识是 ( )
A.个人所得税体现了“劫富济贫”的平均主义思想
B.个人所得税对调节个人收入、增加财政收入有重要作用
C.有利于抑制消费,建设节约型社会
D.每个有正当收入的公民都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31.个人所得税的显著特点是 ( )
A.体现公平原则,所有企业和公民都要依法纳税
B.体现奉献精神,不论收入高低,纳税越多越好
C.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
D.高收入、低收入和无收入者一视同仁
32.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工资、薪金所得,以每个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一千六百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将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从原来的800元提高到1600元,这意味着 ( )
A.改变了税收的固定性特点 B.减少中低收入者的税收支出
C.降低国家宏观调控能力 D.鼓励高收入者依法纳税
33.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特别加强了对高收入者的税收征管。这样做 ( )
①可以使财政收入得到切实保障 ②是行使宏观调控职能的具体表现
③有助于了解和掌握经济运行态势 ④有助于实现同步富裕
A.①② B.③④ C .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4.美国个人所得税占整个税收66%。美国联邦各州的税务局每年都对纳税人进行抽查,尽管这种抽查命中率只占纳税人的1%,然而一旦被查出,哪怕偷税数量很少,也会被罚的倾家荡产。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
A.每年都要做好对纳税人的抽查工作
B.整顿税收秩序必须强化税收执法,对各种违反税法行为加大打击力度
C.把税收作为国家的中心工作来抓
D.把税收作为国家财政主要来源
35.某地举办演唱会,税务人员向举办单位及演员征税,有关负责人以演出亏本为由拒缴税款。这位负责人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 ( )
A.税收具有强制性,拒缴税款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B.税收具有固定性,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更改
C.税收具有无偿性,税务人员不会与纳税人讨价还价
D.要保证国家的税收收入,就不应该考虑纳税人的利益
《贵阳日报》报道,贵阳市财政部门积极配合和支持税务征管部门,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重点抓好主体税种和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工作,加强对重点税源的监控,积极开展“发票双奖”活动,严厉打击各种偷、抗税行为,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据此回答36—37题:
36.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有利于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这是因为 ( )
A.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B.财政增收是税收的基本特征
C.整顿税收是财政增收的惟一途径
D.只有确保财政增收,才能规范税收秩序
37.税务部门向开小卖部的小王征税,小王拒绝纳税,理由是:“我是个体户,小本经营,要纳税吗?”你如何看待小王的行为 ( )
①小王拒绝纳税的行为涉嫌违法,但与道德无关
②小王拒绝纳税的行为既涉嫌违法,又是不道德的
③小王应缴纳企业所得税
④小王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A.③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对个人购买住房不足2年转手交易的,销售时按其取得的售房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对个人购买非普通住房超过2年(含2年)转手交易的,销售时按其售房收入减去购买房屋的价款后的差额征收营业税。据此回答38—40题:
38.上述政策措施有利于 ( )
A.遏制住房消费 B.控制住房建设
C.遏制房地产业的投机性和投资性需求 D.降低房地产业的生产成本
39.上述政策措施中,国家调控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手段是 ( )
A.经济手段 B.法律手段 C.货币手段 D.行政手段
40.控制商品房房价涨幅过大,国家将继续控制投资规模,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以下措
施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是 ( )
①控制不合理的房地产贷款需求②引入市场机制,降低土地开发成本③加大对投机性和投资性购房的调控力度④提高房地产业的税率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二、问答题(共40分)
41.(9分)有这样一个事例:一户人家养了一只母鸡,这只鸡一天下一个蛋。对于这户人家来说,可有三种消费方案:一是坚持一天吃一个蛋(收支平衡)。二是把鸡也杀了吃掉
(透支)。三是坚持在一段时期少吃鸡蛋,省出10个,孵成小鸡。如果成活8只,有4只母鸡、4只公鸡,过上些日子,这家人一天可吃5个蛋,遇上特殊的日子还可以杀只公鸡来改善一下生活。如果主人这样坚持下去,那么消费水平会不断提高,积累也会越来越容易。
试评析以上这三种方案并谈谈如何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42.(8分)财政部部长金人庆有关会议上通报2004年中央决算和2005年度中央预算情况时指出,中国财政收支相抵,中央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国家财政实力进一步壮大。
回答问题:
(1)什么是财政?如何理解财政收支平衡问题?(5分)
(2)财政与经济的关系是怎样的?(3分)
43.(9分)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人所得超过国务院规定数额的,在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或者没有扣缴义务人的,以及具有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的,纳税义务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纳税申报。”办理纳税申报,要求高收入者加强依法纳税、诚信纳税的意识。
请运用税收的有关知识分析,公民为什么要加强诚信纳税的意识?
44.(14分)材料一:在积极财政政策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国债占GDP的比重增长势头迅猛:1980年还仅为1%,1990年为4.8%,1995年为5.6%,到1998年已上升到8.2%,根据中央国债登记与结算公司数据,截止到2003年12月底,国债余额为17490亿,加上央行2003年金融运转报告中的政府外债余额482.57亿美元,这一数字已经是2003年GDP的18.4%。
材料二:2004年5月27日,在上海举行的全球扶贫大会上,财政部部长金人庆提出,中国将采取中性的财政政策,有保有控。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什么是积极的财政政策?(2分)
(2)你怎样理解中性(稳健的)财政政策与积极性(扩张性)、适度从紧(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区别?(5分)
(3)联系实际谈谈我国为什么此时提出中性财政政策。(7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60分)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D | B | D | A | C | A | C | A | C | D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A | B | B | C | A | A | A | D | A | D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C | B | B | B | C | C | A | C | C | B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C | B | C | B | B | A | D | C | A | D |
二、非选择题:(40分)
41.(9分)
(1)方案一虽不失为保守之策,但看似平衡却意味着落后,最终会影响积累、消费水平的提高;(1分)方案二实是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杀鸡取卵之举,我们在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时应当予以摒弃;(1分)方案三表明适当的积累不会压制消费,反而会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1分)
(2)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首先,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部分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2分)其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2分)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2分)
42.(8分)
(1)①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1分)②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国家预算和决算中,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2分)③在财政预算及其执行过程中,收支相抵是最理想的状态,这表明财政资金得到了最有效、充分的利用,但这是很难做到的,只要不出现较大规模的节余和赤字都是正常的。(2分)
(2)在社会生活中,影响财政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是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经济发展速度快,财政收入就多,经济发展规模大,财政收入就多。(3分)
43.(9分)
(1)诚信纳税是由税收的重要作用决定,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为实现国家职能提供了财力上的保证;(3分)
(2)诚信纳税是由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决定的。我国的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通过税收实现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我国公民自觉依法纳税,既是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也是对国家、对社会的一种贡献;(3分)
(3)诚信纳税是全面推进依法纳税的内在要求,只有不断增强全社会公民的纳税意识,才能真正实现治税环境的改善,真正实现依法治税水平的全面提高,推动税收事业的不断发展。(3分)
44.(14分)
(1)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就是通过财政上的增债、扩大支出来拉动需求,推动经济的增长;(2分)
(2)所谓中性财政政策,严格定义就是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收支运行的结果,既不对经济产生扩张影响,也不对经济产生紧缩性影响。(1分)
所谓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是通过财政上的减支、增收来抑制需求,控制经济的过热增长。(1分)
中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方向上。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都是一种“逆风向”的反周期操作,防止社会总需求的大起大落引发宏观经济剧烈波动,以及由此导致的种种负面作用。中性财政政策则不是反周期的操作,而只是一种导向性的操作。(3分)
(3)推出中性财政政策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2003年货币量大增,民间投资、市场投资的增大;(2分)
其次是财政负担太重。财政一方面要投资,另一方面还要承担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公共建设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出口快速增长所造成的财政新欠帐,使财政苦不堪言;(2分)
最后是财政负债率的陡增。当前,中国的负债率将近20%,高数字的背后,意味着财政负债风险很大,而且也波及到了银行。(2分)
因此,转向中性财政政策手段,一是可以逐步减弱积极财政政策手段的扩张力度,二是可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支出方向。(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