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山东省招远市第一中学 李尚玉 高霞
一、单项选择题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回答1—2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
A、物质 B、意识 C、客观事物 D、客观存在
2、目前人们已经知道,太阳约在50亿年前形成,地球的诞生距今也有46亿年之久,由此可见,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居住的天国,所有天体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可见
A、生物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B、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回答3—5题:
3、《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一观点
A、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4、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辩证法观点
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即含静。”回答5—7题:
5、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静是不动没有,静是动也没有。”这告诉我们
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
B、世界上的事物具有相对静止性
C、世界上一切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6、“刻舟求剑”这一成语的哲学寓意是
①物质是运动的 ②世界是物质的 ③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④不能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观点
A、夸大了物质运动
B、否认了相对静止
C、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
D、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它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回答8—10题:
8、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疾矣!予助其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这一典故的哲学寓意是
A、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
B、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9、“揠苗助长”的典故给我们的启示是
A、办事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办事情必须遵循观规律
C、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D、要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0、2005年10月12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10月17日凌晨4时32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四王子旗主着陆场成功着陆,实际着陆点与理论着陆点仅相差1公里,返回舱完好无损。我国神舟六号航天载人飞行获得圆满成功说明:
A、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我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图例1—14题:
11、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有许多关于月亮的名言佳句,如“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而动物只能在月光下从事它们的本能活动。这说明
A、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
B、意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它和动物的心理有本质区别
C、人能反映事物,而动物则不能
D、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
12、“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句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13、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人在梦中发表演讲,计算数学问题,甚至解决了科学难题。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A、梦既是一种意识活动也是一种物质活动
B、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
C、梦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一种反映
D、意识有时可以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
1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哲学上看,这一现象表明
A.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人脑总是不能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主要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回答15—17题:
15、先设计后施工,才能建成楼房。这一事实说明
A、设计的构想是工程师头脑中产生的
B、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D、物质决定意识
16、席勒说:“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因此,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说明: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B、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17、东汉哲学家王符说:“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说明
①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正确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④意识活动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回答18—19题
18、下列活动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学生学习文化知识
B、教师讲课
C、农民种田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05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全会按照十六大对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体现了实践活动的
A、客观物质性 B、社会历史性
C、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D、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回答20——22题:
20、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1、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
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瞄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
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说明
A、当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
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22、“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回答23—25题:
23、材料说明的主要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D、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24、“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是因为
①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 ②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④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③④
25、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但是,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而在球形
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
①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②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③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认识
可以有多个真理 ④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26、(10分)材料一:由于几十年来大规模开发北大荒,致使黑龙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87亿吨地表水随之流失,湿地面积由上世纪50年代的3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4490平方公里。
材料二:2005年10月17日,神舟六号安全“回家”。我国有关负责人透露,2007年前后,中国航天员将实现太空行走。除了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以外,在2009年至2012年,我国还将发射目标飞行器,实现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为未来建立永久太空站打下基础。
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
27、(12分)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茵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有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28、(12分)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因发明DDT,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奖。DDT因其稳定性、脂溶性、药效普遍性等特点,一度大量生产普遍使用。后来发现DDT的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被绝大多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化学工作者进行不懈的努力,研制出多种新型杀虫剂,代替了DDT农药,既能杀灭害虫,又能减少污染,避免了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从对DDT认识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哲学认识论的启示?
29、(16分)胡锦涛同志说:“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关键是要引导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什么要强调求真务实精神?(9分)
(2)我们应如何做到还求真务实?(7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ABBCC 6—10:BDBBA 11—15:BBCBC
16—20:CAADA 21—25:BBCBD
二、非选择题
26、(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材料一中由于大规模开发北大荒,致使黑龙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就体现了这一点。(5分)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材料二中神六“回家”、实行太空行走以及实现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都体现了这一点。(5分)
27、(12分)(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求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4分)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4分)
(3)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最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分)
(4)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直到发现人的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分)
28、(12分)(1)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4分)
(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的检验,人们可不断纠正错误的认识,从而获得真理性的认识。(4分)
(3)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4分)
29、(16分)(1)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做到求真务实。②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做到求真务实。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认识运动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每要点3分,共9分)
(2)①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分)②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分)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分)④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