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政治期末试卷
一. 答案惟一的四重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 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认为:( )
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B.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C.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派生的
D.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2.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内在的、必然的要求。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这句话体现了( )
A. 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B. 物质和意识是辩证的关系
C.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D. 正确意识对物质起促进作用
3.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我们不能也不应该简单地套用马克思主义一个多世纪以前的理论来取舍今天的现实。这表明( )
A.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一个多世纪前,已过时
B. 应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 马克思主义理论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4. “要知道,宗教本身是没有内容的,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这个论断说明宗教中的鬼神是( )
A. 自然界存在鬼神必然的合乎实际的反映
B. 人脑通过幻想创造出来的一种错误的观念
C. 客观世界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D. 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5. 下列哲学观点中属于唯心主义的有:( )
① 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②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③ 心外无物;④ 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⑤ 物是观念的集合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 ①③④
6. 反对主观主义最有效的唯物主义工作方法是( )
A.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B.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 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D. 抓主要矛盾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个人消费品分配问题上,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体现的哲学观点是( )
A. 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B.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C.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8. 在当今国际经济活动中,我国企业不但苦练内功,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要勇于和善于运用WTO规则保护自己的权益。这主要体现了( )
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B. 内因和外因相互关系的原理
C. 量变与质变辨证关系的原理 D.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
9. “任何个别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 )
A. 矛盾的特殊性是普遍性的本质 B. 矛盾的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C.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D. 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10.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自然资源的消耗急剧上升,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从哲学上看,这种情况表明( )
A. 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B. 在增加生产和降低消耗中,增加生产是矛盾的主要原因
C. 人口增长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D. 可持续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11. 可持续发展符合唯物辩证法的( )
① 普遍联系的观点 ② 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
③ 变化发展的观点 ④ 整体和部分辨证关系的原理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人均拥有淡水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分布不平衡。面对严重的缺水现实,国家计划在“十五”期间组织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以缓解北方严重缺水的问题,据此回答12—18题
12. 面对严重的缺水事实,人们节水意识普遍增强,这说明( )
A. 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B.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C. 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事物 D.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3. 国家组织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以缓解北方缺水问题,这一做法表明( )
A. 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无限的
B. 人们通过改变事物间的联系创造物质本身
C. 人们可以按主观意志创造事物间的联系
D. 人们可以改造条件,建立事物之间新的具体联系
14. 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进取,量力而行,统筹规划,科学论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这一指导思想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有( )
①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②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辨证关系的原理
③ 量变与质变辨证关系的原理
④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原理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5. 假如一只水桶的桶边由长短不一的多块木块拼合而成,其容量只能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若要增加水桶的容量,首先必须加高最低的那块木板。这说明( )
A.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C. 全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局部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D. 全局和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16.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性措施之一。”这一论断蕴涵的哲理是( )
A.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B.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状态
C. 事物变化发展是从质变开始的
D. 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
17.江泽民同志在重庆调研时强调,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放松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这段话蕴涵的哲理是( )
A.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B. 整体和部分难以界定
C. 整体性能决定部分性能,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D. 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18. 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段话包含的主要哲理是( )
A.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C. 量变和质变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D.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19.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馋入之。”这句话主要指出( )
A. 先有内因后有外因 B.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C.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D. 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20. 你在接受别人服务时,如果想到自己也是服务者,也是为别人服务的,那么你就会尊重为你服务的人,因为尊重别人也就是尊重自己。这其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A.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 矛盾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
C.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D. 不同性质的矛盾应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21. 反腐败要抓准切入点。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
A. 抓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
B.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认识事物的前提
C.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D. 把握矛盾主要方面是认清事物本质的根本所在
22. 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马列主义学说的新发展,他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赋予新的内涵。从哲学上看,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提出( )
A. 体现了创新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品质
B. 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C. 坚持了矛盾分析的方法
D. 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23. 研究表明,人在一生中,每一秒钟都有1千万个细胞被毁坏掉,同时,又有1千万个新细胞代替它们。这种现象说明的哲理是( )
A. 新陈代谢是生物运动的一般规律
B. 生命是运动存在的方式
C.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D. 割裂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是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24. 下列对物质和运动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②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③ 运动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④ 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5.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这段话说明( )
A. 难与易因人而异
B. 学与不学因时而异
C. 学与不学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D. 难与易的转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26. 为了体现“简洁是新闻报道的灵魂”这个特点,一位新闻记者在报道一起惨祸时这样写道“汤姆点了根火柴去看油箱里是否有汽油。有。56岁。”这则幽默说明( )
A. 任何事物的质变都是量变的结果
B. 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来实现的
C. 做事情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的原则
D.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要重视量的积累
27. 下列对于变化和发展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变化就是发展,发展就是变化
B. 变化是发展的必要准备,发展是变化的必然趋势
C. 变化是事物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发展则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D. 变化是有条件的,发展是无条件的
二. 问答题:(共40分)
1.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认为这种因果报应的观点是否正确揭示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为什么?(6分)
2. 分析说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两种说法。(6分)
3. 有人认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此观点对吗?(6分)
4. 甲乙两县相邻,同处洞庭湖上游,某年同遭洪水袭击,造成了重大损失。灾后,两县领导都决定建一道千米防洪大堤。甲县认真地吸取了教训,把防洪堤当做人命关天的大事来抓,赶在下年汛期来临之前按期按质完成了全部防洪工程。而乙县却认为去年刚发过大水,今年不至于再有大水,以至工作不力,工程留下一个400米长的缺口。偏偏这年洪水再发,结果甲县安然无恙,乙县却遭灭顶之灾。
上述两种结果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这些道理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10分)
5.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可阻挡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有些人认为,在网上发邮件、查询资料、下载软件、购物等,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有些人认为,网上出现了一些虚假信息,黄色内容,对人们精神世界带来消极影响,更严重的是,有些学生沉迷于网吧,严重影响了学业和健康。
① 运用辩证法知识对上述的两种看法进行分析。(6分)
② 对互联网存在的弊病,你认为应该如何治理?(6分)
【试题答案】
一. 答案惟一的四重选择题:(每题2分)
1—5 DBBCB 6—10 ABBCA 11—15 DCDCD 16—20 ADBDA
21—25 CACDD 26—30 CCCBC
二. 问答题:(共计40分)
1. 这句话没有正确揭示事物的因果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因果联系是一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因果联系是普遍的,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题中“因果报应”的观点则是一种主观愿望,把善行恶行的结果归结为天意,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对于同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只有一个,因此不能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2)客观世界是复杂多样的,对不同事物的认识当然不可能完全相同。即使对同一事物,如果从不同的领域、角度去认识,也会有不同的结论。
3.
(1)此观点混淆了两者的区别。
(2)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要求我们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决定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其哲学依据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而按规律办事就是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作为向导,其哲学依据是规律的客观性原理。故两者不能等同。
(3)两者都是方法论,都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按规律办事的前提和基础,按客观规律办事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具体体现。遵循了事物发展规律,即做到从实际出发,因此题中观点有一定道理。
4.
(1)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甲县灾后增强了防洪意识,加大了措施,建起防洪大堤,避免了重大损失。乙县防洪意识淡薄,致使防洪大堤不能如期完成,造成了重大损失。这说明我们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违背了它就会受到惩罚。甲县自觉地接受教训,做到了按规律办事,避免了损失,而乙县对水灾存侥幸心理而惨遭灭顶之灾,正说了这一点。
(3)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甲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新的条件,把规律的破坏作用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乙县不努力创造条件,遭到惨重损失,说明在认识利用规律时不同精神状态和不同的努力程度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5.
(1)
① 看问题要会一分为二,对互联网现象应做全面的分析,它有利有弊,不能片面地只言利或只言弊。
② 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互联网出现的负面问题,是新生事物在发展中出现的支流问题,不解因噎废食。
(2)
① 加强法制,加强管理。
②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试卷分析】
试卷注意考察学生以下几方面:
1. 基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世界观原理和方法论意义)如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内因与外因的关系。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因果联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等。
试题中有一个分题目选自高二学习质量监测,引导学生重视课本,重视基础知识。
2. 注意考察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问答题,第3题、第4题。
3. 注意对时事热点的考察。
如选择题28、29、30题,
4. 注意联系学生思想实际,重视思想教育,针对目前学生中出现的,个别学生因沉迷于网吧,严重影响学业和健康的情况,引导学生对互联网现象做一分为二的分析,分清主流与支流,同时,针对互联网存在的弊病,应如何治理,让学生发表意见,很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