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政治试卷 - 高中二年级政治试题 - 正文*

高二政治试卷(文科)

2014-5-11 0:26:14下载本试卷

高二政治试卷(文科)      命题人:陈太平

本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I卷(共75分)

一、下列各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2分,共48分)

哲学是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1、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正确关系是

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B、世界观由哲学决定,方法论由具体科学决定

C、世界观与方法论共同构成哲学的现实基础

D、世界观是具体科学与方法论的概括和总结

2、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  B、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问题

C、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问题

3、有一种观点认为“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承认哲学与世界观的内在联系   B、否认哲学与世界观在研究方法上的统一性

C、否认哲学思想内容的广泛性    D、指出了哲学思想在内容上的科学性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列宁指出,“物质”是全部哲学唯物主义大厦的“基石”。

4、“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是指

A、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   B、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C、自然界的共同本质和特征       D、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规律

5、下列对哲学物质概念与物质具体形态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本质的抽象与概括

B、物质舍弃了物质具体形态的个别特征与非本质属性

C、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

D、没有物质就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

自从人类来到这个世界,就开始了对世界的认识与改造,地球上开满了人类智慧的花朵。

6、人类的产生,并没有改变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这是因为

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利用自然的根本前提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 ③改造自然的客观基础是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 ④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进行的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7、有人说,21世纪是生物工程的世纪。目前,人们已造出了“基因鱼”、“基因猪”等新物种,将来还会有意识地制造出更多的物种。这说明

A、物质随着人的意识的发展而变化     B、自然界的物种可以人为地制造

C、科技的发展可以改变物质运动的规律

D、有意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物是人的本质能力的体现

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没有社会性的劳动,就没有人的出现,也就没有人的意识的产生。

8、下列关于意识的说法正确的有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是人脑的产物

C、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D、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意识的基本形式

9、“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表明

A、意识不能准确反映客观事物   B、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片面的

C、意识并不总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D、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一定条件的制约

10、江泽民同志在谈到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崇高的精神时指出,“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①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②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和基础

③正确的意识能够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 ④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科学的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11、我国新疆发生了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人们现在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这说明

A、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

B、有些自然规律是无法认识和掌握的  

C、掌握了地震的规律才可以防止地震的发生

D、科学的预见离不开对客观规律的掌握

我国古代的“相马”专家伯乐著有《相马经》,书中说:“良马额部隆起,像一种蜘蛛的四角,四个蹄子犹如垒起的酒药饼。”有一天,他的儿子按照书上讲的这些特征去“相马”。结果他双手捧着一只蛤蟆兴冲冲地回家向父亲报告:我也相中了一匹马。

12、伯乐儿子这种“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

A、唯物主义    B、本位主义   C、经验主义   D、教条主义

13、这一事例启示我们,办事情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做到

A、努力掌握书本理论知识      B、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统一

C、把个人的良好愿望作为立足点  D、应从科学理论和已有的经验出发

14、在实际工作中,要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从客观上看,这是因为

①客观实际往往是许多事实的总和 ②客观实际总是多方面的

③客观实际不是一成不变的 ④人们的立场、观点和知识构成是有差异的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人们要正确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必须按规律的要求办事。

15、下列观点和做法符合普遍联系原理的有

①春江水暖鸭先知 ②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④国之将亡,必有妖异;国之将兴,必现吉祥 ⑤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⑤   D、③④⑤

16、我国载人航天首获成功。国家航天局长栾恩杰指出:“‘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振奋了民族精神,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和科技进步。”这体现了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客观的

B、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客观联系

C、整体功能决定局部功能      D、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17、培根说:“懂得事物因果联系的人是幸福的。”这告诉我们

①因果联系是联系的本质内容和根本原因 ②承认因果联系是认识和研究事物的前提

③把握因果联系可以提高人们活动的预见性 ④懂得因果联系可以科学的认识事物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根据天文部门的预测,许多天文爱好者都观察到了壮丽的狮子座流星雨。与以前相比,天文学家对这次流星雨的爆发时间和强度都做出了更为准确的报道。

18、上述事实说明

A、流星雨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    B、流星雨的出现并无规律可循

C、人类已经完全认识了流星雨现象   D、人们对流星雨及其规律的认识是发展着的

19、“你对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会实现。”这种说法

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B、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与有条件

C、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D、否认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并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创造性的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20、提倡创新精神,是因为

A、只有创新才能彻底否定旧事物,实现事物的发展

B、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完全取决于创新

C、创新是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D、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21、“与时俱进”体现了这样的哲学道理

①人们的思想认识要符合变化发展的实际 ②客观必须与主观相符合

③必须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④人们的认识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趋势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古今中外先贤们的思想中闪耀着哲理的光芒。

22、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随。”这种思想体现了

A、万事万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       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矛盾双方的排斥和斗争是无条件的

23、晋诗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其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是

A、矛盾双方是对立的而不是统一的    B、矛盾双方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

C、矛盾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D、矛盾双方既是依存的又是转化的

24、福楼拜说:“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砂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从哲学上说,这是因为

A、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统一体    B、不同事物的共性是相同的

C、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各不相同    D、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二、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该题不给分;少选且正确的给1分(每题3分,共27分)

历史从来不会忽略大人物,这是因为他们的言行往往对历史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25、拿破仑有句名言:“‘不可能’这个词只在庸人的词典里才存在。”这句话

A、否认存在物固有的属性与规律是改造世界的客观基础

B、与中国成语“有志者事竟成”是同一含义

C、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庸人做事的畏首畏尾与缺乏勇气

D、片面夸大可能性,割裂了可能与不可能的联系

26、梁启超说:“大人物之心理动进稍易其辙,整个历史就会改观。”这个观点

A、否定了社会存在与发展的规律性

B、是夸大意识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C、认为杰出人物的意识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

D、承认“大人物心理动进”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27、黑格尔曾把存在和思维的关系比作圆与其内接正多边形的关系。圆周上的点是无限的,而每一个正多边形与圆周的相接点是有限的。这个比喻表明

A、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具有近似性

B、意识不是对客观对象的简单摹写与“克隆”

C、意识对事物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可以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

D、人们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总是有发展的余地的

28、20世纪70年代,美国总统卡特在邀请邓小平访美之前先派特使到中国,特使对邓小平说:“总统想同您商谈人权问题。”邓小平回答说:“这个问题不好谈,要谈就要从当年美国帮助蒋介石创办‘中美合作所’,残酷迫害政治犯谈起。”后来,卡特在会谈时只字未提人权问题。从存在和意识的关系上看,这个材料说明

A、对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感受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不同

C、歪曲现实和抹煞历史的观点是错误的

D、错误观点与正确观点是对立统一并相互转化的

29、毛泽东同志说:“一切矛盾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任务在于尽可能正确地反映它和解决它。”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A、要解决矛盾就要使矛盾符合人们的意愿

B、矛盾是事物自身固有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要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正确分析和解决矛盾

D、回避矛盾实质上是否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事物不断出现。因此,我们必须善于紧跟形势的发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我们的认识跟上时代的步伐。

30、下列关于“新事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力量强大的事物才是新事物   

B、从事物发展的最终来看,新事物要比旧事物力量更强大

C、新事物是比较成熟与完善的事物

D、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

31、上述要求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B、办事情必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C、必须使自己的思想适应变化着的客观情况

D、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江泽民在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发表演讲中指出,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32、“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是对立统一的矛盾统一体    B、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C、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联系     D、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性的

33、“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这要求我们

A、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B、在矛盾激化时把握对立,在矛盾缓和时把握统一

C、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坚持内外因相统一的观点和方法论

第I卷答题处:

一、下列各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二、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题号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答案

得分记录表

卷别

第I卷

第II卷

总分

题号

得分

第II卷(共75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两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34、马克思在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辩证法的崭新学说。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被称为“唯物辩证法”。

试从所学辩证法理论中举出三例,简要说明它对世界“怎么样”的问题的看法既是辩证的又是唯物的。

35、我国北方的一个村庄,在改革开放之初,村党支部根据当时流行的“无工不富”的经验,千方百计寻找发展工业的门路,希望走集体富裕之路,但由于受原料和资金的困扰,先后搞的几个工业项目都失败了。后来,他们从当地的资源优势出发,从市场的需要出发,紧紧围绕农业上工业,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的加工、运输、综合利用等环节结合起来,使全村经济很快得到了全面健康的发展。终于走上了集体致富的康庄大道。

结合上述材料,综合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回答:

这个村是如何坚持从实际出发,终于走上了集体致富的康庄大道的?

四、辨析题(本大题共两小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36、“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与“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是根本对立的。

37、三峡工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效益。对此,有的学生认为“水往低处流”的规律是可以改变的,“引水上山”就是改变规律的具体表现。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两小题,第38题17分,第39题18分。要求紧扣题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展开分析)

38、在西部大开发中,各省市自治区都有各自的特点,有长处也有不足,只有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长处,扬长避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开放,要根据各地已民用工业的经济基础和条件确立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这样才能逐步改变落后面貌。因此,西部各级党政部门要在新形势下,在实践中形成新观念、新思路、拿出新办法,要防止两种错误:其一是照抄东部地区的经验而不联系实际;其二是一哄而上,没有轻重缓急。

(1)材料中所说的两种错误在哲学上分别是什么错误?

(2)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矛盾分析法的哪些哲学道理。

39、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而奋斗。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只有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才能不断巩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保障国家和社会前进的正确方向。

(1)“十六大”主题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2)分析指出材料对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阐述主要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高二政治试卷(文科)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I卷(共75分)

一、下列各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C

C

A

D

A

D

A

D

B

D

D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D

C

D

C

D

B

C

A

B

C

C

二、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该题不给分;少选且正确的给1分(每题3分,共27分)

题号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答案

ACD

ABC

ABD

ABC

BCD

AC

ACD

A

AC

第II卷(共75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两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34、(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事物自身固有的,不是外部强加的。(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是由事物自身的矛盾引起的。(3)矛盾具有普遍性,同时矛盾又具有客观性,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以上每点3分,共9分)(学生如果从辩证法的其他原理上加以说明,只要言之有理,应酬情给分)

35、 [根据学生解答情况酌情给分,解答内容应包括以下要点。答出其中3点者可得满分]①注重调查研究,切实把握本地实际。②联系的、整体的把握本地实际,全面发展本地经济。③一分为二地分析本地的实际情况,做到扬长避短。(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反对从主观出发的经验主义,把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与本地实际相结合。(9分)

四、辨析题(本大题共两小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36、(1)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这要求人们办事情既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4分)(2)“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强调了局部对整体的反作用,而“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则强调了整体对局部的决定作用。(4分)(3)整体离不开局部,局部也离不开整体,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最优化的效益,题中观点把二者对立起来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3分)

37、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们可以认识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4分)“水往低处流”不是规律,而是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引水上山”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循规律的要求,改造世界的具体表现。(4分)题中观点否认规律是本质的联系,否认规律的客观性是错误的。(3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两小题,第38题17分,第39题18分。要求紧扣题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展开分析)

38、(1)第一种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或经验主义的错误)。第二种是形而上学的错误。(3分,只说对其中之一者得2分)

(2)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这要求人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全面看问题。在西部开发中要全面认识各地的长处和不足。(3分)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这要求人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西部各地要根据各自的特点搞好西部开发工作。(3分)③矛盾着的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各有特点,应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去决定工作的思路与方法。(3分)④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在西部开发中,要善于抓重点和关键,分清轻重缓急,不能一哄而上。(3分)(综合评价2分,请阅卷教师酌情处理)

39、(1)一切从实际出发;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普遍联系的观点。(4分)

(2)①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人们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必须立足中国国情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不断总结经验,开拓进取。(3分)②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并处于支配地位,这要求人们要善于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分)③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现代化建设不仅要搞好物质文明建设,也要搞好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3分)④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只有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才能不断巩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保障国家和社会前进的正确方向。(3分)(综合评价2分,请阅卷教师酌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