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政治试卷 - 高中二年级政治试题 - 正文*

高二政治同步辅导教材(第42讲)

2014-5-11 0:26:14下载本试卷

高二政治同步辅导教材第42讲

主讲教师:谈传定 (江苏省扬州中学 高级教师)

教学内容:哲学常识(下册)综合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其字母标号填涂到答题卡相应位置。每小题2分,共48分)

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意味着

A.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B.感性认识必须发展到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

D.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2.电子的发现并没有推翻物质由原子、分子构成的结论,而相对论力学和量子力学的提出并没有推翻经典力学。这个事实主要说明

A.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

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C.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和必经阶段

D.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辩证发展过程

朱鎔基同志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在新的形势下,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据此回答3~4题

3.“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的哲学依据是

A.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不可分割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4.要实现新世纪的奋斗目标,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因为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主观因素制约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5.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从哲学上看,这则故事告诉我们: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不同

6.“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这段话表明的哲学道理是

A.人的主观能动性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B.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

C.只有站在自然界之外,才能统治自然界

D.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利用自然规律

7.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应当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是

A.坚持认识论中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B.坚持认识论中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

C.坚持认识论中的经验论和唯理论

D.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8.“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的法律,尽管在具体条文和形式上可能千差万别,但在本质上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这段话说明了

A.社会存在的性质归根到底是由社会意识的性质来体现的

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9.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播出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许多中老年人激动不已,说保尔精神伴随着他们青春的脚步,曾激励他们成长,为新中国做贡献,至今他们还能熟练背诵保尔的那段名言。青年人说,保尔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了顽强拼搏、追求奋斗的一生,对肩负现代化重任的青年一代仍有教育意义。这说明

A.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B.自私不是人类的普遍本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精神的力量比物质的力量更巨大

10.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表明

①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有不同的价值观

②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价值观

③一个人的社会意识状况是由他所处的社会存在的具体条件决定的

④价值观无所谓正确与错误

⑤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主观条件的制约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③

11.对“我的工作是平凡的,但我不能平庸”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

B.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大于物质贡献

C.平凡的工作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同样能够实现人生价值

D.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做平凡的工作

12.“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A.实践出理论,理论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得到发展

B.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知识既来自实践又源于书本

D.在生活中学习知识比实践更重要

1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表明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14.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马克思这一论述的含义是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C.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之。”据此回答15~16题

15.荀子的这段话实际上强调了

A.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B.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C.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D.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6.荀子在这里所讲的“行”是指

A.对事情要有耳闻      B.对事情要亲眼所见

C.对事物要认识其本质    D.要参加实践

17.有人认为“个人的渊博知识,一是来源于亲自实践,二是来源于书本知识。”这一观点

①认为认识既来源于实践,又来源于书本

②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③承认了认识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

④体现了辩证法中两点论的观点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18.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试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又可以节省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从认识论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A.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有些认识不需要通过实践即可获得

C.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19.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③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④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⑤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⑤

20.实践之所以能成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主要是因为

A.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B.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D.实践是联系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的桥梁

21.鲁迅说:“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用,那他就不但没有酒喝,而且也没有饭吃,只有饿死在东篱旁边,哪里还能吟出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呢?”这表明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B.生产实践创造物质财富

C.知识分子不能独立创造精神财富

D.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精神生产的前提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指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据此回答22~23题

22.我们之所以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其哲学依据是:

A.党和群众不可分

B.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的世界观永远是正确的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火车头

2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认识论依据是: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B.认识在不断扩展、深化和向前推移

C.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D.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

24.我们应当追求的世界观的境界和人生观的境界分别是要实现

A.书本与实际的统一,个人与他人的统一

B.实践与认识的统一,个人与集体的统一

C.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D.物质与意识的统一,个人与集体的统—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其字母标号填涂到答题卡相应位置。每小题3分,共27分。)

25.“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而心慢者,有外谦谨而内无至诚者。”这段话包含的哲理是

A.凡温良恭谦者皆为假仁假义之徒

B.真象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假象不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C.真象和假象混为一谈,无法辨认

D.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26.人们的基因工程方面的成果,引起“绿色革命”。高产优质物种培育成功使富足成为事实,然而由此带来的大批物种的消灭,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给人们带来新的困扰;人们刚在法律方面完成了对人类行为的初步规范,道德方面的问题又突出出来,如何解决和法律问题不同的道德问题,成为人类的新课题。凡此种种,使人们认识到

A.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认识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应该不断深化

B.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在广度上都是不够的,应该不断扩展

C.环境问题的内容变化了,人们的认识也要随之变化,不断向前推移

D.物质世界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没有穷尽的

27.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西柏坡考察时强调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两个务必”,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位领导干部做起。这一要求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必要条件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统一的

D.量的积累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28.“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一名句给我们的启示是

A.只有既坚持唯物论,又坚持辩证法的认识,才是科学的认识

B.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

C.既要对事物及其过程的有关要素进行分析,又要对事物从整体和过程上进行综合

D.必须撇开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在联系,抓住事物内部矛盾、内在联系,方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29.2003年3月18日,胡锦涛同志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讲话指出,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万众一心、团结奋斗、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我们就一定能够到达现代化的光辉彼岸。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A.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理想都可以转化为现实

D.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0.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牅,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这一观点

A.认为人的认识具有预见性,人们并不需要事事亲自参加实践

B.彻底否认了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因而是错误的观点:

C.肯定了人可以通过加强内心自省,提高自我精神修养,达到对宇宙规律的认识

D.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先天就有的

31.“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被称为“两弹一星”精神。这一精神是我国广大科研工作者在为“两弹一星”事业奋斗中培育出来的,现在它已经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进力量。上述材料表明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事物也具有决定作用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D.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32.文坛元老萧乾一生的座右铭是“事在人为”。他说:“我认为条件主要靠自己来创造,如果把感叹客观条件差的时间用在加强发挥主观能动力上的话,那么一旦时机到来时,就不会辜负那份机遇,不会辜负自己。人一辈子就像是在同社会及自己的环境对局,每走一步棋,就得承其后果。生活这本书没有止境,但心里要有追求,要有境界。”这其中的哲理有

A.要在实践中创造条件,实现人生价值

B.只要努力奋斗,就必然会成功

C.理想是鼓舞人们前进的巨大动力

D.要抓住时机,发展个人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33.黄昆院士因对固体物理学做出的众多开拓性贡献而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提出的与晶格中的杂质有关的X光漫散射预言,被后来的实验所证实,对信息产业特别是光电子产业有重要指导意义。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A.科学技术是潜在生产力,只有应用它,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在工作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D.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三.简答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34.弗兰西斯·培根在他的《新工具》一书中说:“历来处理科学的人,不是实验家,就是推论家。实验家像蚂蚁,只会采集和使用;推论家像蜘蛛,只凭自己的材料来织成丝网。而蜜蜂在庭院里和田野里从花朵中采集材料,再用自己的能力加以变化和消化。哲学的真正任务就是这样。”

运用哲学常识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回答: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学蜜蜂而不能学蚂蚁和蜘蛛?

35.耿文灿同志是连云港市灌南县长茂镇防保所医生,2003年5月13日,因连续20多个日夜奋战在抗击“非典”第一线,不幸积劳成疾,以身殉职,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和宝贵生命,奏响了一曲伟大民族精神的壮丽凯歌。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卫生厅等5部门5月29日作出决定,在全省广泛开展向耿文灿同志学习活动。连云港市人民政府为耿文灿追记二等功。

请回答:

(1)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在耿文灿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2)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为什么?

四.辨析题(第36题10分,第37题11分,共21分。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者不得分)

36.只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就能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37.直接经验就是感性认识,间接经验就是理性认识。

五.分析说明题(第38题17分,第39题19分,共36分。)

38.材料一:十六大报告指出,为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材料二:胡锦涛总书记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强调,要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十六大四个“新”的要求,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2)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一理想属于哪种类型?

(3)结合材料,运用哲学常识论述如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9.材料一:在用电的初始阶段,用直流输电,但输送电压不能太高(绝缘性能限制)于是发明了交流发电机。交流输电如今又遇到了困难,一是发电机并网同步困难,二是地下跨海输电送不出去,于是人们又在研究使用直流输电。

材料二:三峡至常州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单极系统送电成功。该工程是当今世界上送电电流最大的直流输电工程。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1)材料一蕴含哪些哲学道理?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3)这两则材料对我们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D

B

C

D

B

D

B

C

C

C

B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8

20

21

22

23

24

答案

D

B

D

D

B

C

A

D

D

B

C

C

二.不定项选择题

题号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答案

D

ABCD

BD

AB

ABD

BD

D

ACD

BCD

三.简答题

34.(1)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实现这一任务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两个条件:一是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蜜蜂从花朵中采集材料”就是比喻这一点;二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蜜蜂用自己的能力加以变化和消化”正是比喻这一点。只有具备以上两个条件,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要学蜜蜂。

(3)像蚂蚁的实验家只重视感性材料的收集,而忽视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制作;像蜘蛛的推论家则忽视对感性材料的收集,把理性认识看成是主观自生的。因此,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能学蚂蚁和蜘蛛。

35.(1)耿文灿为了抗击非典,积劳成疾,以身殉职,体现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有关部门作出决定在全省广泛开展向耿文灿同志学习活动,以及连云港市人民政府为耿文灿追记二等功,体现了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2)耿文灿的英雄事迹表明,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因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

四.辨析题

36.(1)题中的观点是不全面的。

(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要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必须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因为它可以指导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正确处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更加自觉地为社会多做贡献。

(3)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不仅要有良好的主观因素,也离不开社会提供必要的客观条件。

(4)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还必须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37.(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一个人知识构成的两个部分。直接经验是指一个人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而总结出来的经验。一个人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对这个人来说是间接经验,其中重要的是书本知识。

(3)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经验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含义较广,既指感性认识,也指理性认识。所以,不管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既包含了感性认识,又包含了理性认识,而不能简单对应,不能认为直接经验就是感性认识,间接经验就是理性认识。

五.分析说明题

38.(1)①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②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③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属于科学理想、崇高理想、社会理想。

(3)①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要有创新精神,只有进行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才能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②理想高于现实,又可以转化为现实,这就要靠长期的艰苦奋斗。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全国人民长期艰苦奋斗。

(4)把按客观规律办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39.(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2)材料二说明,人们能够有效地改造自然界,为人类造福;人们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困难,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3)积极参加实践活动,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蛮干;要有顽强的意志,克服困难,战胜困难;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胜不骄,败不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