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政治试卷 - 高中二年级政治试题 - 正文*

高二(哲学常识)政治专业班试题

2014-5-11 0:26:15下载本试卷

高二(哲学常识)政治专业班试题

第一卷(选择题,75)
一、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把所选答案选出来。每小题2分,共48分。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二者的根本分歧是:
A意识能否正确地反映物质 B意识能否反作用于客观事物C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 D世界观能否决定方法论
2、“宋人有闵其苗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疾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上述典故的哲学寓意是:
A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  B事物的运动有其自身规律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3、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协调下,各国科学家携手奋战,他们在最短的时间找到了“非典”的病原体,并完成了对冠状病毒的基因排序。这一事实表明: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  D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4、《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人类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助长了传染病的流行。这一事实说明了:
A相继出现的现象都具有因果联系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们创造的
C事物都是处于因果联系的链条中    D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界限
5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谁的创造性强,谁化挑战为机遇的本领大,谁把机遇同本部门、本地区的实质结合得好,谁就能把机遇用得好,乘势而上。反之,则有可能错失良机,陷入被动,领先也可能变为落后。强调把本部门、本地区的实质结合好得唯物论证依据是:
A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    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6、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上题材料中“错失良机,陷入被动,领先也可能变为落后”表明:
A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条件下转化    B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D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
7、苏轼在《琴诗》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意表明:
A事物与事物之间是有区别的      B系统和要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D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8、上题诗中对于琴、指头、琴声的描述揭示的哲理是:
A物质和意识是不可分的     B联系是事物存在的条件   

C联系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D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
9、《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我国有近十三亿人口,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繁重、复杂、紧迫。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就业与再就业工程有了显著发展。但也要看到,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就业形势还是很严峻,劳动力的供求总量矛盾将长期存在。下岗人员的结构性矛盾仍十分突出。上述材料反映的哲理是:
A我国的就业工程有了显著发展,形势还是很严峻   B就业和再就业关系到我国的稳定
C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       D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10、胡锦涛同志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演讲时讲到“世界各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信仰和价值观。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基本特征。”这一认识表明:
A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B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C矛盾双方的地位作用各不相同    D不同的事物没有共性可言
11、《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要推进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必须把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规范立法,严格执法,形成良好的法制环境。之所以把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因为:
A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B世界上有些事物之间是不存在联系的
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一起抓           D事物的发展是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的成果
12、中共发出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指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由此可见:
A事物的发展既离不开外因,也离不开内因     B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3、新一届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强调:西部大开发必须坚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集中力量解决关系全局的大问题。这一要求符合一下哲理:
A矛盾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联系    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C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            D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14、《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会遇到许多艰难险阻,需要回答和解决各种新的课题,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获得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理论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是: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
C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的   D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15、“973”计划实施多年来,国家投资25亿元,各项研究顺利进行,科研成果丰硕,前景辉煌。这种对问题认识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B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
C看问题应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主流  D事物之间无条件地联系着
16、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今年以来经济形势总的来说是好的。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但一些行业受到非典的较大冲击,对疫情给经济造成的影响必须有足够的估计。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上述材料告诉我们:
A必须严格区分事物的主次矛盾       B看问题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办事情必须充分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做工作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7、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列宁的教导告诉我们:
A重视量的积累   B坚持适度的原则   C抓住时机,促进飞跃   D对事物进行量的研究
18、《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反对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之所以要反对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是因为: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B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任何事物都是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中  D部分和整体是不可分割的
19、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会议上强调:夺取防治非典的斗争胜利,关键要发挥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必须尊重科学规律,采用科学方法,依靠科学手段,切实做好治疗、预防与控制工作。防治非典之所以要靠科学是因为: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决定着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   B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
C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D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可分割
20、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的大兴安岭林区内滥砍乱伐、毁林开荒、超载放牧等现象屡禁不止,人为破坏使森林资源锐减,草原面临沙化威胁,气候变化异常,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严恶化。这表明:
A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联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违背客观规律,必然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21、〈人民日报〉报道,美国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害羞性格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但后天环境因素和个人成长的经历对性格的塑造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害羞性格的遗传性表明:
A事物处于前后相继的相互联系之中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的         D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22、上题材料中“后天环境因素和个人的成长经历对性格的塑造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表明:
A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B内外因的共同作用引起了事物的变化发展
C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D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23、《人民日报》载文指出,离开既定条件的创新,是盲目而没有根基的;离开创新讲条件,一味以“条件限制”为由安慰自己,则会捆住自己的手脚,迈开发展的步子。“离开既定条件的创新,是盲目而没有根基的”表明:
A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客观条件制约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B客观条件是永恒不变的    D人在客观条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24、“离开创新讲条件,一味以‘条件限制’为由安慰自己”是错误的。这是因为: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B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创造出新的规律和条件
二、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把所选答案选出来。错选、多选该题不给分,少选且正确的给1分。每小题3分,共27分。
25、《经济日报》载文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自《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年多来,伴随着实践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它总是能适应时代的潮流,应对时代的挑战,推动时代的步伐,始终长盛不衰。上述资料表明:
A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在扩展与加深    B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C主观与客观是具体历史的统一         D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26、《人民日报》载文指出,防止非典和促进经济发展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中央的精神和本地的实际结合起来,从当地疫情状况和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开拓进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上述要求的哲学依据是: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C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27、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与客观规律。这是因为:
A规律是客观的,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         B只要认识了规律就能改造规律,为人类造福
C只有尊重规律,按照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D事物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28、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说:“我总记着一句古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居安思危,有备无患。”这一古训蕴涵的哲理是:
A世界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C只有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D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事物
29、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应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A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二者的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     B部分制约着整体
C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D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0、《人民政协报》载文指出,从目前来看,单依靠中央的项目支撑整个西部地区的进程远远不够,关键是要开发西部民族地区的自身发展潜力,再逐渐建立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的联动机制,做到内部环境和外部条件(项目支持)的同步创新。这样做的原因在于: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B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
C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D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起作用
31、《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治理沙漠,需要人们植树种草,改变生态环境,即“人进沙退”。而现在内蒙古探索出了“人退沙退”的新路子,即减少或停止人在沙漠中的活动,使沙漠自然恢复生态植被。这说明:
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具体的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为改造客观世界服务    D人们在实践中可以改变规律
32、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发展、矛盾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表现在:
A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B矛盾双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斗争,于是失去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C发展是由联系引起的,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D矛盾是联系的内容,又是发展的动力
33、《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人类社会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认识事物的,条件所达到的程度往往是认识的界限。理论的发展也是辩证的,凡是企求永远不变的最终体系理论,反而或迟或早“寿终正寝”。这是因为: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应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B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制约着人们的实践的发展
第二卷(非选择题,共75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34、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们一定要坚持贯彻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推动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1)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说明我们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原理,说明为什么要推动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5、《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只有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牢牢抓住社会的主要矛盾,有效地促进前进道路上各种问题的解决。”
(1)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道理?
(2)试用该哲理说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为什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四、辨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36、实现下岗失业再就业,关键在于政府的扶持和保障。

37、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因此,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是不可分割的。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8题17分,第39题18分,共35分)
38、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1)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道理,说明我们为什么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8分)
(2)坚持与时俱进的哲学依据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9分)

39、江泽民同志十六大报告中全面总结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十三年的基本经验。他说,回首这十几年,我们走过的道路很不平坦,成绩来之不易。我们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验,排除各种干扰,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我们能取得这样的胜利,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正确指引,靠的是当的高度团结统一,靠的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顽强奋斗。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C 2 B 3 B 4 C 5 C 6 A 7 C 8 B 9 D 10 A 11 D 12C 13 D 14 B 15 C 16 B 17 B 18 C 19 C 20 C 21 A 22 D 23 B 24 C
二、不定项选择
25 ABC 26 ABD 27 AC 28 BD 29 BC 30 ACD 31 ABC 32 ABCD 33 ABC
三、简答题
34、答ꗬÁ‹Љ勰¿ကЀ䟼
橢橢쿽쿽ࠄ尲ꖟꖟ⇙$￿￿￿lŢŢŢŢŢŢŢŶݾݾݾ8޶4ߪŶ᫯òࠒࠒ(࠺࠺࠺࠺࠺࠺ᩊ[1]ᩌᩌᩌᩌᩌᩌ$ᯡȠḁHᩰ9Ţ࠺࠺࠺࠺࠺ᩰ,自觉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使之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否则,不仅会影响当前的发展,而且会殃及后代,祸及子孙。(5分)
35、答:
(1)上述材料体现了主次矛盾辩证关系的道理。(2分)
(2)第一:由于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我们做工作要关于抓住重点,抓住关键,抓住主要矛盾。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抓住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服从和服务于这一中心,才能有效地解决前进中的各种矛盾。第三:任何忽视或背离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的做法都是错误的。(7分)
四、辨析题
36答:
(1)实现下岗职工再就业,离不开政府的帮助和扶持,但实现下岗职工再就业,关键是下岗职工要转变就业观念,不断提高劳动技能。社会保障制度只能保障基本生活,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和再就业。(4分)
(2)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政府部门提供优惠政策和其他一些措施,对再就业的下岗职工进行跟踪服务,有利于实现下岗职工再就业,但这只是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条件,是外因,要从根本上解决再就业问题,关键是下岗职工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在于内因。(7分)
37答:
(1)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仅能了解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通过抽象思维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人们还能把客观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以自己的创造性活动改造客观世界,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规律是正确的。(5分)
(2)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以及精神状态;而客观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在人类出现之前,自然界的规律就已经存在并发生作用,社会规律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观点是错误的。(6分)
五、论述题
38、答:
(1)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有促进作用。邓小平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怎么样建设党,建设一个怎么样的党的问题。所以,我们只有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更好地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7分)
(2)①坚持与时俱进的哲学依据是: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人的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浅到深的过程。(4分)
②我们要做到与时俱进,就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做到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必须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6分)
39、(1)、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孜孜不倦的务实态度,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也可以答主观能动性三个方面的表现)(4分)
(2)、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利用规律和条件改造世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这就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需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4分)
(3)、十三年来,中国人民正是具备了这种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经受住一次又一次的考验,才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4分)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艰巨复杂的过程。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必须调动全国人民的主观动性,同心同德、团结奋斗,才能夺取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4分)
(综合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