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政治试卷 - 高中二年级政治试题 - 正文*

高二政治测试题4

2014-5-11 0:26:17下载本试卷

高二政治测试题4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答题栏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

  作答。共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赫拉克利特认为:“宇宙中的各个部分都可以分成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这一论述包含的哲学思想主要是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一分为二的观点

  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观点

  D.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观点

  2.南北朝时的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的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王安石的错误在于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3.江泽民同志指出:“阳光包含七种色彩,世界也是色彩纷呈的。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应当互相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哲学上讲,这段话体现了

  A.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

  B.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C.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D.任何事物都有主次矛盾之分

  4.前几年我们治理通货膨胀,主要是运用货币政策有效地抑制过热的总需求;当前我们对付通货紧缩,需求不旺,则主要是运用财政政策进行调节。这种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作法,从哲学上看,主要体现了A.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要全面地把握客观实际

  B.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

  C.矛盾都有其特殊性,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矛盾

  D.事物是不断地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5.钱钟书主张“诗分唐宋”,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想见胜。这一评论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B.矛盾具有普遍性

  C.唐诗宋词的区别是很大的

  D.唐宋两个朝代是以诗的不同风格为依据来划分的

6.入春以来,华夏大地多次遭受扬沙或沙尘暴的袭击,沙漠来自内蒙古的荒漠戈壁和河北的沙丘群。成因一方面与北方地区大旱以及全年冷空气和温带气旋活动频繁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的面积在不断扩展,这表明

  ①人们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③坚持全面的观点看

  问题④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有时是无能为力的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7.因特网为信息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空间,但黑客的破坏活动也日益猖蹶,对经济秩序、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这表明

  A.意识具有决定性的能动作用

  B.局部功能大于整体功能

  C.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

8.《孙子兵法》曰:“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其蕴含的哲学道理告诉我们

  A.要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B.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C.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D.要坚持用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

9.2000年5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透过亚洲金融危机等经济事件,人们看到了经济全球化的复杂性和应对不当可能产生的破坏性,只管人们对经济全球化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争论,但有一点已为大家所公认,即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这说明

  A.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B.事物自身包含着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

  C.任何事物自身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对立

10.据科学预测,一次性餐具中约有80%为发泡塑料,这些餐具在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严重地污染着人类生存环境,国务院决定从2000年开始禁止生产、使用该类餐具。这一决定有利于环保,但也影响了有关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一事实说明

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主观和客观有时统一,有时不统一

  C.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利与弊、好与坏是对立统一的

  D.事物发展过程中主次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

11.宋代有个管理建材的官员,苦于库存木材长短不齐,上书宋太祖,请求将木材锯齐。宋太祖批复道:“你的手指,脚趾不是也有长短吗?你怎么不把它们锯齐呢?”这则材料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具有普遍性,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B.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认识都是片面的

  C.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统一的

12.“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最突出的共同特点是重视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意识的能动作用

  C.物质的决定作用              D.从整体上把握现象之间的联系

二、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台题意的。错选、多选该题不给分;少选且正确的给1分。

13.宋代王安石读到一首诗中有“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的诗句,心想“明月”怎会当空叫,“黄犬”岂能卧花心呢?于是挥毫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自以为改得高明,却闹出笑话。原来,作者笔下的“明月’’是其家乡的小鸟,“黄犬”是在花间爬来爬去的小虫。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A.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客观的,而且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D.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14.一切科学的产生,都是从发现和整理个别的具体事实开始的。对大量的具体事实进行归纳、分析和综合,从中发现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就是科学。而科学理论一旦产生,又会成为生产技术进步的动力。从科学理论的产生过程和它对生产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看,体现了

  A.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B.原因和结果的统一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D.物质和意识的统一

15.作为西部开发的一项标志工程,“西气东输”管网建设正在新疆与上海之间加紧筹划,它将成为横贯中国腹地的能源大动脉,为国民经济发展描绘一条壮观的风景线。上述材料表明的哲理有

  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C.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16.近来不少国内外专家研究发现,有些农业害虫,有时不仅仅使农业减产,相反还有增产作用。比如棉铃虫取食一部分棉蕾后,棉花不仅没有减产,反而增产。这一现象启示我们

A.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

B.要坚持一分为二的方法

 C.任何时候都要坚持适度原则

 D.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

17.农村税费改革,2000年先在安徽省进行试点,总结经验后再在全国展开。这一要求主要体现的

 哲理是

 A.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B.主次矛盾关系原理

 C.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

18.同等数量的黑白围棋子,双方胜与败层出不穷;同样是七个音符,“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异彩纷呈。这是因为

 A.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不同变化

 B.人们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上的差异

 C.客观实际情况不同

 D.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各异

19.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都取得巨大成就,但是也要清楚地看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这段话体现了

 A.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B.实事求是的原则

 C.矛盾分析法                D.两分法,两点论

20.列宁说:“用抽象的概念来代替具体的东西,这是革命中的一个最主要、最危险的错误。”这种错误是

 A.片面强调事物的共性,否认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B.违背办事情抓主要矛盾的原理

 C.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理

 D.否认了意识的作用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21.今年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年。中央确定今年全党全国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统揽全局、把握重点,狠抓落实、乘胜前进。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就是要全面审视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大趋势,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面临的新任务,实事求是地分析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坚定不移地实现我们确定的各项奋斗目标。

请从哲学的角度,说明应怎样正确分析、认识和判断形势?

22.材料一: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但他们又重视共同利益,积极寻求互利合作,这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和发展。

材料二:大国关系在动荡中深化调整,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件关系”,中欧“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以及中国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等,都得到巩固和发展,大国之间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使国家关系慢慢走向良性循环和形成建设性合作。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辩证法原理回答

  (1)材料一包含哪些哲学道理?

  (2)联系材料二具体说明上述道理。

四、辨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者不得分)

23.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它是矛盾问题的方法论,这一方法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4.万物莫不相异,所以不同事物的矛盾有不同的特点。

五、论述题(16分。要求紧扣题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

25.某校政治教师组织高二学生认真学习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学生甲认为: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把发展作为主题。面对当今世界形势给我国带来的机遇、挑战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学生乙认为: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能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带动各项事业的发展。

学生丙认为:加快发展,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抓物质文明,又抓精神文明,既抓经济建设,又抓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

学生丁认为:经济发展必须与控制人口数量、合理使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相结合。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运用哲学常识,说明你对上述四位同学的观点的认识。

参考答案

—、1.B 2.A 3.C 4.C 5.A 6.D 7.D 8.B 9.C 10.C 11.C

   12.A二、13.ABC

 14.[解题指导]科学理论的产生是从具体个别中得来的(即特殊性),然后从特殊性中抽象出科学理论,揭示其普遍性。从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上看,用普遍性的科学理论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因此,题中材料揭示了c项。答案:C

15.[解题指导]“西气东输”是新世纪的四大工程之一,通过这一工程,人们可以建立起新的具体的联系。同时,通过这一活动能够促进东部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体现整体与局部的联系。答案:BC

 16.[解题指导]本题许多同学误选A项。其实事物本身不是相对的,无所谓正确与错误,关键是人的认识与看法,即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统一,因此.只能选B顶。答案:B

 17.D

 18.[解题指导]围棋的黑白棋子由于排列顺序不同,实战空间就不同,结果就不一样。七个音符的组合不同也体现质变的这种情况,但这种质变都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答案:AB

 19.[解题指导]题中材料体现既要看到成就,又要看到问题,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矛盾分析法,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答案:ABCD

 20.[解题指导]列宁的语录要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即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否则就会在这方面犯错误。B项只强调特殊性的一个方面,忽视了矛盾普遍性,D项显然在题中没有体现。

答案:AC

三、21.[解题指导]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属于扩展性试题,要求学生结合考点的四大方面逐一分析。

[参考答案](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不夸大成绩和有利条件,也不掩盖问题和不利因素。(2)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分析形势。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又要看到不利因素,正视前进道路上存在的问题,保持清醒的头脑。

 (3)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分清主流和支流。尽管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但有利条件是主要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注:此题还涉及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道理)

22.[解题指导]本题属于限制性试题,要求学生首先从材料中归纳出具体观点,然后再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1)材料一体现了⑦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②矛

盾是普遍存在的。③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2)①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c,大国之间存在竞争,也有共同利益基础上的伙伴关系,体现这一原理。⑦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是客观的。看到了大国之间的竞争,也看到它们的共同利益,体现了要全面地看问题。③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大国之间有着共同的利害关系,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正说明这一点。

 四、23.[解题指导]该题是辨中套辨的题目,需要分开层次,逐层分析。第一层只强调认识事物,忽视了改造世界。第二层,矛盾分析法不仅是矛盾问题的方法论,也是整个辩证法的核心。第三层,再揭示矛盾分析包括四个方面。

[参考答案](1)矛盾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这不仅要求我们坚持这一方法去认识世界,而且运用它去改造世界。(2)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矛盾分析法不仅是矛盾问题的方法论,也是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的方法论。

(3)矛盾分析法不仅要求坚持全面地看问题,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内外因相结合等方法。

 24.[解题指导]本题主要考查矛盾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原因,题目颠倒了这一关系,同时题目也忽视了事物内部矛盾的决定性作用。

 [参考答案](1)“万物莫不相异”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各不相同,反映了客观世界的物质多样性,是正确的。但命题认为这是造成“不同事物的矛盾有不同的特点”的原因,使因果错位,所以,其结论是错误的。

 (2)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原因是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主要不是指它的外部特征,而是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

五、25.[解题指导]本题考查能力比较高,要求学生结合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从甲、乙、丙、丁中抽象出教材的基本观点,然后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运用先归纳后演绎的方法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学习第四课后,要用内外因关系的道理说明。)(1)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主次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要求我们善于抓住重点,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所以,学生甲把发展作为主题和学生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点是正确的。

(2)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是普遍存在和客观存在的。这要求我们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所以,学生丁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是正确的。

(3)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学生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是正确的。

(4)世界是按照本身固有的规律运动着的物质世界,这要求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上述四位同学的观点都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及其发展规律的要求。

 (学习第四课后,可用内外因关系的道理说明。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要求我们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所以学生甲认为,面对国内外形势的要求,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观点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