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政治试卷 - 高中二年级政治试题 - 正文*

高二期末试卷(文科班)

2014-5-11 0:26:17下载本试卷

2004—200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政治(文)

考试时间 120分钟    满分 150分

第I卷 选择题(75分)

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48分)

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D.具体科学对哲学有反作用

2.下列看法中,属于世界观的有 ①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科教兴国 ③水往低处流 ④存在即被感知 ⑤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⑤    D.①④⑤

3.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考察,既可能作出歪曲的反映,也能够形成如实的反映。它们的区别是

A.歪曲的反映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如实的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不在于对客观事物作出什么性质的反映,而在于是不是对客观事物作出了反映

C.不在于是不是对客观事物作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作出了什么性质的反映

D.歪曲的反映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正确的反映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4.“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画饼难以充饥”,这主要强调

A.意识有能动作用          B.物质决定意识

C.联系是普遍的          D.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5.“按图索骥”这一成语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要消极等待  B.要重视实践的作用,不能思想僵化

C.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D.要继承前人的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6.被称为火之洲的新疆吐鲁番,在每年6、7、8月间,整个“火洲”像一个巨大的烤箱。但在这个季节,有许多人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把人体的患病部位埋到沙子里让灼热的太阳晒,有很多病都可以治好。病人利用吐鲁番的阳光、沙子治病说明

A.自然界的内在属性随着人类的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增多

B.自然物能否被人利用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无关

C.人能根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和规律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

D.自然物的内在属性不因人的认识水平的提高而改变

中国艺术家丰子恺说过,音乐是精神的食粮,音乐性质的良否,必须审慎选择。回答7-8题:

7.“音乐是精神的食粮”说明

A.音乐是一种意识的形态       B.音乐来自于人的精神

C.音乐与人类的活动无关       D.音乐能促进人类精神的发展

8、“必须审慎选择”音乐的哲学依据是

A. 发展的观点            B. 联系的观点

C.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坚持适度原则

9.一个人种了株葫芦,不料叶子被虫子吃了,有人告诉他说:“你赶紧消灭虫子吧,不然葫芦叶子很快会被吃光的”。他说:“我要的是葫芦,葫芦叶子没了不要紧。”此人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了事物的联系,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B.没有看到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C.否认了部分是整体的部分           D.犯了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错误

10.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I+we=full I。”(我+我们=完整的我)。这句话包含的主要哲理是

A、人与人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B、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C、整体是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

D、部分离不开整体,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有意义

11.因果联系的基本特征是  ①先行后续  ②引起被引起  ③互为因果   ④先因后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其内涵是

A.事物内部关系和事物外部关系

B.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C、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D.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13.凡是企求永远不变的最终体系的理论,反而或迟或早会“寿终正寝”。这就告诉我们  ①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②要积极创造客观条件,使之和变化发展的实际相符合  ③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识才能符合实际并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  ④只要敢于冲破现有条件的制约,人的认识就会有生命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

14.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这体现了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    B.全面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C.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观点        D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15.“我们嘲笑别人的缺陷,却不知道这些缺陷也在我们内心嘲笑我们自己。”这其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        B、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C、矛盾双方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矛盾双方各具有不同的特点

16.“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这就要求我们  ①在对立中把握统一,这统一中把握对立 ②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又要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④这矛盾激化时注意统一,在矛盾缓和时注意对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中医讲求辩症施治、对症下药。有时对同一类疾病根据不同病因施以不同疗法,称为“同病异治”;有时又对不同的疾病根据相同的病理表现施以同一类疗法,称为“异病同治”。据此回答17-18题。

17、“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最突出的共同点是重视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B、意识的能动作用

C、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D、从整体上把握现象之间的联系

18、“异病同治”是有条件的,而某些江湖“神医”声称可以用一种药包治百病,这违背了   的原则。

A、适度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D、对立统一

19.《人民日报》载文指出:“生活在同一蓝天下,有的人事业有成,有的人碌碌无为,有的人无所作为。这或许是机遇的不同,也可能是环境使然,但我相信更多的原因在自身。”从哲学上看“我相信更多的原因在自身”这句话主要是说

A.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C.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D.外因必须通过内因发挥作用

20.行为学中有这样一个公式:重要+重要+重要+……重要=0。这说明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工作中要善于分清主次、抓好重点     D、必须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21.把经济结构问题解决好,才能扩大国内需求,增加有效供给,也才能切实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调整经济结构能提高经济整体水平,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A.事物数量上的增减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

B.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次序上的变化能引起质变

C.扩大需求达到一定程度能促使经济素质的提高

D.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促使事物的质变

22.宋代诗人杨万里诗云:“莫道下山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方出一山拦。”这首诗包含的哲学寓意是

A.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物质世界是神秘莫测,不可知的

C.人生多歧路,苦难无尽头      

D.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但道路是曲折的

23.以下成语、俗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  ①滴水穿石 ②物极必反  ③刻舟求剑  ④断章取义  ⑤墨守成规  ⑥失败乃成功之母  ⑦无规矩,不成方圆  ⑧统筹兼顾

A、①②③     B、④⑤⑦     C、③④⑤      D、③⑥⑧

24.只有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才能真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因为

A、辩证法是唯物论的前提和基础    B、唯物论与辩证法是统一的

C、坚持了辩证法就坚持了唯物论    D、唯物论与辩证法是始终结合在一起的

二、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该题不给分。少选且正确的给1分。每小题3分,共27分)

25离开既定的条件创新,是盲目而没有根基的;离开创新讲条件,则会捆住自己的手脚,迈不开发展的步子。这就要求我们

A.把正视客观条件和发挥意识能动性结合起来

B.既要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又要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C.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起来  

D.既要把握联系的客观性,又要坚持发展的永恒性

26“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的错误在于

A. 否认了事物的相互联系           B. 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C. 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D. 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27.唐代诗人顾况写道:“冬青树上持凌霄,岁岁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运动有自身内在的规律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C.矛盾的特殊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根据      D.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28.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我们就要

A、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着的过程    B、把一切变化都看成是发展

C、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D、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发展

29、在西部大开发中,我们不能为追求眼前利益而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否则,从哲学上讲就是无视

A、人的主观能动性     B、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C、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D、规律的客观性

3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31.日本作家芥川曾说:“在百米赛跑中,九十九步是一半,另一步是一半,这是一个超数学问题。”这启示我们

A.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B.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D.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质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32.“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观点,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反映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D.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

33.“新陈代谢”的哲学寓意是

A、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C、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第II卷 非选择题(75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19分,34题9分,35题10分)

34.在过去的100年里,人类发明了电话电报、原子弹、计算机、卫星。因特网于1969年问世,到1999年底全球因特网使用者多达2.6亿,计算机网络已经使全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科技对社会和经济的巨大贡献日益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据统计,其对经济的贡献率目前已达80%至90%。经验表明新发明在应用中所创价值超过科技投入的近10倍以上。

高科技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20世纪人类不止一次打开“潘多拉盒子”,全球变暖、沙漠化加剧、物种灭迹、核武器阴影......人类文明如何发展,已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人类所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上述材料对科技作用的分析中,体现了哪些唯物辩证法的道理?(9分)

35.有这样一种观点:聪明的人总是按规律办事,领悟力较差的人爱凭自己的经验处理问题,愚蠢的人只是根据个人的需要行事。

  请运用所学哲学道理,结合上述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按规律办事就显得聪明些?按规律办事与从实际出发是什么关系?(4分)

  

(2)办事情是不是要善于运用已有的经验?“领悟力较差的人”错在哪里?(3分)

  

(3)办事情是不是要考虑自己的需要?“愚蠢的人”错在哪里?(3分)

四、辨析题(本大题22分,每小题11分)

36.物质和意识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11分)

37.辨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正确揭示了事物的发展(11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8题18分,第39题16分。共34分。要求紧扣题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展开分析。)

38.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中国人民终于摆脱了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困扰,圆了温饱梦。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发展的,新阶段农业发展又面临着库存增加、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这一新问题与过去农产品短缺的问题有着本质区别。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请回答上述论断是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的。(18分)

39.近日来,绿色GDP越来越成为传媒和大众关注的焦点。如果没有科学的发展观,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来拉动GDP的增长,那就不是“绿色GDP”,而是“黑色GDP”了。因此,绿色GDP可以理解为“真实GDP”,它不但反映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反映了质量,能更为科学地衡量一个国家和区域的真实发展和进步。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决定,从2004年开始,将绿色GDP引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并选择部分省市进行试点,计划用3—6年的时间初步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GDP体系框架。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既是具体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程中的又一重大举措。

上述材料体现了所学哲学的哪些道理?请结合材料加以简要分析。(15分)


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2004—200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政治(文)答卷

三、简答题(本大题19分,34题9分,35题10分)

34.答:                                      

                                         

                                         

                                           

                                          

                                         

                                           

                                          

                                         

                                          

35.答:                                     

                                         

                                         

                                           

                                          

                                         

                                           

                                          

                                         

                                          

                                          

                                          

                                           

四、辩析题(本题22分,每小题11分)

36.答:                                     

                                         

                                           

                                         

                                          

                                          

                                          

                                          

                                          

                                         

                                         

 

37.答: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8题18分,第39题16分。共34分。要求紧扣题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展开分析。)

38.答:                                     

                                         

                                           

                                         

                                          

                                          

                                          

                                          

                                          

                                         

                                         

                                          

                                         

                                         

                                           

                                         

                                          

                                           

                                         

                                         

                                           

                                         

                                         

                                           

                                          

                                         

38.答:                                     

                                         

                                         

                                           

                                          

                                         

                                           

                                          

                                         

                                          

                                         

                                         

                                          

                                          

                                          

                                          

                                         

                                         

                                          

                                         

                                         

                                          

                                          

                                          

                                          

                                         

                                         


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2004—200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政治参考答案

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48分)

1、C  2、D  3、C 4、B  5、C  6、C 7、A 8、C 9、A 10、D 11、A 12、D 13、A 14、B 15、C

16、A 17、A 18、B 19、B 20、C 21、 B 22、D 23、C24、B

二、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该题不给分。少选且正确的给1分。每小题3分,共27分

25、ABCD 26、BCD 27、ABC 28、ACD 29.BD 30.ABC 31.CD 32.C 33.ABCD

三、简答题(本大题19分,34题9分,35题10分)

34答:科技的巨大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这种关系体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待科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3分)

科技的作用不仅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负面效应,这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因此,应该全面地看待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双重结果。(3分)

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我们要看主流,同时也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巨大贡献是主要的,不能因为有负面效应而否定它;但是也不应忽视负面影响,必须努力克服其消极作用。(3分)

35答:(1)规律既然是客观的,那就要“听规律的话”,一个人掌握的规律越多,行动就越是自由,于是显得“聪明”。按规律办事与从实际出发,可以认为是一回事,但是,二者也有区别。从实际出发,主要是指从客观事物各个方面(包括状态、属性、规律等)的实际出发,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按规律办事,强调的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可见,从实际出发的含义要广泛一些。(4分)

   (2)办事情需要借鉴以往的经验,使用有益的经验务必结合新的实际,做出新的判断,决不能照搬经验。单凭经验办事,忽视客观实际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实际,事情就难以办得成功。“领悟力较差的人”不是错在应该运用经验,而是把立足点放在了经验之上,没有放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之上。问题不在于该不该运用经验,而在于把经验放在什么位置上,以及怎样运用经验。(3分)

  (3)办事情当然要考虑个人的需要。但是,人们能不能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受到立场的影响。立场端正,认识才有可能正确。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忽视客观实际,忽视他人、集体的利益,就不可能提出行事的正确方案,做起事来就很难成功,未免显得“愚蠢”。(3分)

四、辨析题(本题22分,每小题11分)

36答:(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正确的。(3分)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可见,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意识依赖于物质,认为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错误的。(4分)

(3)物质决定意识,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认为物质和意识相互促进错误的。(4分)

37答: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认为这两句话就是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全部内容则是片面的。(2分)

(1)“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指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一定要经过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非所有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都是发展,只有向上的、积极的质变才是发展。(3分)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喻示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没有完整揭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3分)

(3)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事物发展包括发展的原因、途径和趋势。因此,上述说法是不完整的。(3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8题18分,第39题16分。共34分。要求紧扣题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展开分析。)

38答:(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我国农业和农村既取得了解决温饱这一了不起的成就,又面临库存增加,农民增收缓慢的新问题。短缺与过剩是一对矛盾。这些分析坚持了两点论两分法,是一分为二观点的运用。(6分)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国农业不同发展阶段和矛盾各有其特点,解决的方法也不同。解决新阶段农业发展中的矛盾,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真正转到以质量和效益和中心的轨道上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6分)

(3)善于把握重点主流与坚持两点论的统一。

在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时,既充分肯定了其了不起的成就,又指出了在其发展的新阶段所面临的新问题,这样就抓住了发展这一本质及主流;同时指出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的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这样就抓住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达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6分)

39答:(1)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以绿色GDP代替GDP,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2)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绿色GDP是一种新生事物,但由于存在诸多难题,实施绿色GDP的过程,必定是一个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我们既要坚定信心、满腔热情地支持绿色GDP的实施,又要大胆探索、开拓前进,为绿色GDP的实施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3)体现了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要求我们一分为二看问题。我们在分析GDP时,既要看它具有积极意义的一面,但也要看到其局限性,也有其不够完善之处,我们必须全面客观地认识GDP问题。

(4)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和周围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建立,将对整个社会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样,绿色GDP的核算,也需要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否则,绿色GDP的信度就会大大降低。

(5)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特殊性与普遍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因此,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对于绿色GDP认识的不断深化发展过程正是这一原理的具体运用。

(6)体现了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行绿色GDP,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决定在2004-2006年间选择若干省市开展绿色GDP核算和环境污染损失调查工作试点。试点核算工作初步确定分三步走:这种做法正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7)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在确定我国经济发展指标时,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可)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低,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教育、卫生等社会发展方面欠账太多,这是当前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客观现实。

(注:此题只要能运用所学过的哲学道理结合材料说明并言之有理既可得分,要求答出五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