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求索真理的历程检测题
班级 姓名 考号 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1、奥地利科学家魏格纳因病住院。一天,他从墙上的世界地图上发现了大西洋的凸凹恰恰相反,愈看愈觉得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四块大陆可拼凑在一起,特别是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简直象一张可以撕成两半的报纸。他经过继续观察和思考,提出了“大陆漂移说”。这一认识过程是
A、由直接经验到间接经验的飞跃过程 B、由观察现象到主观臆断的过程
C、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 D、由具体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飞跃
2、“有温良为盗者,有貌恭而心慢者,有外廉而内无至诚者”。这句话告诉人们
A、现象与本质是对立的,是无法达到统一的 B、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必要性
C、真相是对本质的认识,假象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D、事物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多变的
100年前的10月24日,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袋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可马克斯.舒施尼做梦也没有想到,到塑料袋百岁“诞辰”纪念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3、由于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对地球的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一方面呼吁人们“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另一方面是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探索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这反映了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 B、认识是在变革社会的实践中发生的
C、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 D、实践的发展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4、为了控制这些“白色污染”,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印度马哈拉施实行对乱扔、乱用、乱发塑料袋者,最高可判5年监禁,并处10万卢比的罚款,意大利实行“塑料袋课税法”。这说明了
A、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B、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C、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D、实践活动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5、我国要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我国农村实行上述双层经营体制,改变了以前的生产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这一事实蕴涵的哲理是
A、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B、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C、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D、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两年前,中国水稻(籼稻)基因组“精细图”已由我国科学家正式完成。据此回答
6、(籼稻)基因组“精细图”的完成,是我国科学家主动请缨的结果。这也说明,由科学家提出方向和目标,科技主管部门给予支持,应该成为基础研究的重要组织形式。这充分表明了
A、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都是客观的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的特点
C、科学实验决定着社会关系的发展 D、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7、基因测序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比较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研究,全面阐述水稻的生产、发育、抗病、抗逆和高产规律,推动遗传育种研究。由此可见
A、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
B、科学实验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事物规律性的活动
C、经过科学实验建立科学理论,能有效指导实践发展
D、科学实验能提高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在克隆技术刚刚产生时,人们认为克隆动物与它的供体从形态上一模一样,而最近,美国华裔科学家杨向中教授通过利用成年牛体细胞克隆小牛实验证明,克隆牛在斑纹等一些细节上与它的供体,以及用同一供体的体细胞培育的克隆动物,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据此回答
8、在克隆技术刚刚产生时,人们认为克隆动物与它的供体从形态上一模一样,而最近实验证明,克隆牛在一些细节上有所差别,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这说明
A、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B、认识是具有无限性的,人们的认识总是在不断扩展、深化和向前推移
C、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D、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指导实践
9、上题材料还表明
A、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科学实验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C、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
10、马克思说:“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事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东西。”这是说
A、思想观念不能说明实践,实践可说明观念 B、思想观念不来自实践,但实践推动认识
C、实践是为了验证认识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11、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以行而求知”,“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在实践中产生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都是客观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12、天空中的虹是人人皆知的现象。你对虹观察得再仔细,顶多不过是多些描述而已,绝不等于发现了虹的本质。虹的本质是阳光射入水滴而形成的光波分解。这说明
A、 现象是可以被人们直接感觉到的东西,现象总是表现为本质
B、 现象只是表面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现象的根据才是本质
C、 现象是表面的东西,本质是深藏于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能被人们认识的
D、 虹的本质本来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但如果观察得太仔细,就会陷入迷惑
13、培根曾说过:经验主义哲学家好比蚂蚁,只会盲目搜集材料而不会加工;理性认识者好比蜘蛛,只会从自己肚子里吐丝织网,而不知联系实际,真正的哲学家应当像蜜蜂一样,采集百花然后酿成香甜的蜜。这一观点认为
① 经验主义者只停留在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②
理性认识者是唯心主义者
③ 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一要具备丰富而可靠的感性材料
④只有理性认识可靠,而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⑤ 肯定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③⑤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做到真信、 真懂、真用。真信,就是真正坚定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信仰;真懂,就是完整准确地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正确把握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真用,就是真正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工作、指导实践。据此回答
14、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做到真信,这是因为
A、一切理论都来源于现实 B、科学理论和信仰能够成为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和支柱
C、在一定条件下理论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
15、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做到真懂,这是因为
A、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C、只有理性认识对实践才有指导作用 D、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16、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做到真用,这主要是因为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二、不定项选择(每小题3分,少选且正确得1分,共27分)
17、鲁迅先生说:“第一次吃螃蟹的人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就不吃了。象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鲁迅先生的这段话表明了以下的道理
A、 认识在实践中产生,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实践出真知
C、认识不但在实践中产生,也要由实践来检验 D、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提倡有献身精神
18、“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下列观点
A、实践第一 B、实践高于认识
C、实际行动与纲领无关 D、实际行动是重要的,纲领是无关紧要的
19、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占世界人均的l/4,而我国每年污水排放总量为365亿立方米,大部分江河湖泊严重污染。这一状况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危机。而我国膜技术产业化推进水处理已成功地在海水、苦咸水淡化,纯水、超纯水制备以及工业废水处理方面得到规模化应用。这说明
A、实践的需要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C、科学实验是最基本的实践活 D、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创立,应立足于对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并上升为理论,揭示现代中国经济发展和运行规律,确立基本经济范畴,形成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较为完整的经济学说。材料表明的哲学道理有
A、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科学理论能正确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2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是“双化”,是理论和实践的互动,既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立场、观点、方法来化解中国问题的过程,又是把中国问题的实践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这种“双化”的过程体现的哲理是
A、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相统一 B、真理是具体的
C、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D、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过程
22、有一则寓言说古时有一个叫朱萍漫的人跟人学习屠龙的技术,学成后,无法施展其才能。这个人错在
A、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B、他的知识还停留在对事物现象的认识上,没有揭示事物本质
C、他不明不白不以实践为目的认识是毫无意义的 D、他不懂得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
23、实践与创新都是没有止境的。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也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偏离了社会实践的需要,理论创新就失去了意义。这表明了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B、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
24、面对转基因产品的问世,有人庆幸科学给人带来福音,也有人担心它给人类带来不良影响。日本甚至宣布禁止进口美国的转基因大豆产品。这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人的认识是受主观条件的制约的
C、人不可能认识世界 D、认识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检测题
班级 姓名 考号 成绩
三、简答题(每小题9分,共计18分)
25、河边上既无船,又无桥,看来只有涉水过河了。甲对乙说:“不知深浅怎么过,千万不要凭感觉,快快跟我往回走,看看书本再定夺。”乙对甲说:“不过怎么知深浅,凭着感觉也保险,书本知识不顶用,拄根竹竿快过河。”
请根据有关哲学知识对甲乙两人的做法做简要的说明。
26、材料一:从1878年发现禽流感以来,经过100多年的研究,到1995年人们终于得知它是A型流感,并研制出疫苗,其实验室的保护层率达到100%,随着疫苗的产生,人们防治经验的增加,包括H5N1在内的高致病性禽流感都是可防可治的。
材料二:2004年,传播迅速的禽流感在包括我国在内的10个亚洲国家和地区接连发生,上千万只鸡病死或被宰杀,有的国家还出现人因感染禽流感而死亡的病例,针对这种疫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并采取了坚决果断的措施加以防治。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对禽流感的认识和控制过程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四、辨析题(每小题11分,共计22分)
27、“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的行动指南,是衡量我们一切思想和工作的准绳。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检测题参考答案
26、答:(1)实践决定认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2)涉水过河是一种实践活动。人们对河边状况、水流状况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只能在过河的实践中产生,并随着这一实践活动的不断进行而完善和发展。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所以,乙认为“不过河怎知深浅,拄根竹竿快过河”是正确的,甲认为“不知深浅怎么过河”是不正确的。
(1) 认识特别是正确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正确认识和错误认识。理性认识特别是抓住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作用。因为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高级、更可靠、更深刻。因此,乙认为“凭着感觉也保险”是错误的,甲认为 “千万不要凭着感觉(过河)”是正确。
(2)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是基础,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还得受实践决定作用的制约。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同时也要重视书本的作用。因此,甲认为“看看书本再定夺”是错误的,他实际是把书本知识作为行动的依据或出发点,否认了实践的决定作用,陷入了本本主义。而乙认为“书本知识不顶用”,则是否认了学习书本也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27、答:(1)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具有反复性与无限性。经过100多年的研究,人们终于揭示出禽流感的真相,并研制出新的疫苗,增加了防治的经验。这就表明了实践出真知,实践推动了认识的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人们对真理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②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随着对禽流感研究的推进,认识的深入,在实践中包括H5N1在内的高致病性禽流感都变得可防可治了。
28、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新成果,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它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科学理论,是我们的行动指南,这是正确的。
(2)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能沟通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并加以比较,通过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所以认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衡量我们一切思想工作的准绳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