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政治试卷 - 高中二年级政治试题 - 正文*

高二思想政治(文化生活)专业班测试题

2014-5-11 0:26:06下载本试卷

高二思想政治(文化生活)专业班测试题(一)

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你所选的选项涂黑

 1.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各种文化活动目不暇接,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文化是指

   A.思想、理论、信仰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精神产品

   B.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

   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各种现象

   D.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2007年4月28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要建立法制学习园地,开展经常性法制教育;结合工作实际开展社会性公益法制宣传,尤其是公园、车站、机场、港口等公共活动场所管理单位要在所辖范围内开展法制宣传;有条件的单位要向公众开放宣传教育场地、设施,开展法律咨询和服务。上述要求的依据是

   A.文化总是促进着社会的发展 B.人们从现实生活中感悟文化

   C.一切事物都体现着文化   D.文化是经济的基础

3.2007年4月18日,共青团中央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就深入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作出部署。上述做法符合下列道理

A.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  B.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 C.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样的   D.人们的文化素养是通过文化活动、文化教育逐步培养的

 4.2007年4月3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一个国家的真正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昌明。汉唐所以成为公认的盛世,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拥有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文化和高昂的民族精神。这一事实充分说明

 A.文化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B.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C.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体现   D.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5.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劳务需求已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对素质低、技能差的劳动力需求迅速减少。可见

 A.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B.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C.经济发展对人的文化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D.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6.2007年4月28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没有一个城市能够像南京那样清晰地展现中国历史的轮廓和框架。南京是一本最好的历史教科书,阅读这个城市,就是在回忆中国的历史。南京的每一处古迹,均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这说明

   A.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脑   B.人们的精神产品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来体现

   C.一切物质现象都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D.人们的文化素养不是生来就有的

 7.2007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坚持把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开好局、起好步。这一要求符合下列道理A.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对经济具有重大影响   B.文化的力量是综合国力的唯一标志   C.文化的性质决定经济制度的性质   D.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8.在我国早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封建文化中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仍然深刻地影响着农村人的生活。这说明

 A.文化的发展总是落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B.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发展无关 C.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 D.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9.2007年3月17日《光明日报》载文指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 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迅速增长,文化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这说明

   A.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C.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决定   D.每种社会形态都有自己特定的生产方式

   10.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表现在

   A.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

   B.文化的发展始终是与经济、政治的发展同步的

   C.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D.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发展的基础

11.2007年4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支撑民族进步的脊梁。文化不是经济的附庸,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日益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资源,成为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这说明

   A.文化的力量是综合国力强弱的唯一标志

   B.文化对于综合国力的竞争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C.文化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D.文化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

 12.2007年4月28日,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在东京数码大学发表了题为《文化外交新设想》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建议设立一个“漫画诺贝尔奖”,奖励来自日本和外国的漫画创作 者,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日本的漫画通俗文化,以“抓住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年轻人的心”。这一材料启示我们

 A.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B.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

   C.要坚决抵制外国文化产品在中国的销售和传播

   D.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发展

 13.在封建社会,受封建伦理的影响,君臣之间、主仆之间、长幼之间、男女之问,必须遵循封建等级规范,不可能采取平等的方式交往。这一事实说明

   A.文化是社会经济的反映   B.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C.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文化影响着人们的认识活动

14.中国人的名字绝不和父母或长辈相同,以此表示对他们的敬重。而非洲有的部族为表示对自己先人的尊重和纪念,则把逝世的先人的名字继承下来,以至于有的人的名字长且多。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

   A.自然环境的差异 B.风俗习惯的差异

   C.文化程度的差异 D.交往方式的差异

15.2007年5月11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所谓“厚黑理论”,宣扬的是“脸皮要厚,心要黑,手段要狠”。由此衍生的“另类读物”有:《厚黑大全》、《厚黑人物》、《薄自学》、《黑白经》、《官场秘笈》、《办公室老狐狸》、《拍马艺术》、《做人不要太老实》等。一些人把其当作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宝典”。有的干部将其奉为官场的“游戏规则”、升官发财的真谛,有的大学生把它当作步入社会的“必修课”,积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锻炼”。这一事实表明

   A.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 B.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

   C.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   D.文化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16.重庆市九龙坡区“廉政文化路”两旁,38块廉政广告灯箱上,既有“君子修道立德,不为贫困改节”等古训,也有“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等格言。区委书记说,我们就是想通过一点一滴的建设,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表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C.文化氛围是摸得着_、看得见的  D.人们对文化的感受既有差异,又有共同之处

17.今天的郑州,大多数人都知道有个以时尚定位的丹尼斯。丹尼斯百货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任生先生13岁只身一人离开河南,在台湾生活了40多年,如今一张嘴仍是满口地道的河南话,如果不是外界非要给他加上“台商”的标志,恐怕没有人能看出他阔别家乡几十年的痕迹。这说明

A.语言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B.人们并不都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

18.2007年5月15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在对人们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加大科学精神的含量,把科学精神作为反对封建迷信、邪教非法活动、伪科学的锐利武器,引导人们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因为

A.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B.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C.优秀文化能够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

19.一位中学生说,学习“八荣八耻”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还要不断深化对正确价值观和是非观的理解,更需要从学习、课外活动等各种实际行动中去感悟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认识符合的道理是  

   A.人的观念有不同的层次

   B.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C.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文化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持久和深远的

20.2006年5月14日,由浙江省宁波晚报、宁波市北仑区扶贫办和贵州省台江县扶贫办举办的大型助学活动在宁波举行。仅90分钟,热情的宁波市民就和1000名贵州省台江县贫困学生结成助学对子。这一事实体现了

 A.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B.人们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

   C.集体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是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D.改革开放增强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

21.2007年5月16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开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政治观念进一步强化。这表明

 A.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B.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

   C.人创造了文化   D.理想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22.2005年,全国文化行政部门共收缴盗版音像制品1.36亿余张,集中销毁各类违法音像制品662l万多张(盘)。国家之所以收缴销毁各类违法音像制品,是由于

   A.文化对人的影响取决于风谷习惯、文化程度

   B.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的过程

   C.腐朽文化不利于人们素质的提高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

 23.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发展过程,也是人类永恒的历史追求。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更加关注人的自身完善,更加重视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始终坚持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那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的做法,是有悖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上述材料表明

   A.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

   B.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

   C.人的发展决定社会的发展

   D.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

24.2007年,我国把加快科技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中央财政安排科技投入716亿元,比上年增长19.2%。我国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

   A.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发展和增强综合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B.科技实力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唯一标志

   C.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

二、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不少于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错选、多选,该题不得分。

 25.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文化由人创造并为人类所特有

 B.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D.文化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物质手段

 26.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下列选项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A.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科学、文学、艺术   D.信念、信仰、道德、教育

2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上述要求的依据在于

   A.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于人们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B.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C.文化的性质决定着社会政治制度的性质

   D.文化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

 28.2007年4月26日《人民日报》载文强调,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更加自觉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多出成果,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之所以要求这样做,是因为

   A.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B.文化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方向

   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29.2007年4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一个国家的道德秩序和价值观念,是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性平台,也是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们必须

   A.把发展先进文化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B.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C.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3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上述要求的依据是

   A.文化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B.文化决定着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C.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D.腐朽落后文化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31.在“八荣八耻”教育中,北京某中学在圆明园开展了“弘扬民族精神”、“使命与责任”、“奥运与中国责任”、“航天精神与中国梦”等专题讨论,还为高三学生在这里举行成人仪式。圆明园承载了国家和民族太多的屈辱,我们必须从废墟与耻辱中站起!让学生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去感悟,才能更深入人心。上述事实表明

 A.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有利于提高人的道德素养   B.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文化素质  C.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D.青年学生需要主动感悟文化的熏陶

32.“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完成“普及、发展、提高”三大任务,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上述做法符合下列道理

   A.教育在提高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过程中居于基础性地位

   B.国民教育水平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C.文化发展能够为经济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D.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

33.文化建设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质量。有一种现象耐人寻味,就是越注重文化建设的地方,人们的素质越高,当地经济发展得越好,社会治安环境也越佳。反之,不重视文化建没的地方,不仅经济建设的成果大打折扣,治安问题也比较突出,进一步发展的前景堪忧。这说明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C.文化对人的影响十分巨大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34.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特点,文化消费能力大大增强,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可见

   A.文化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的

   B.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不同,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的要求也不同

   C.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

   D.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

三、简答题

35.迄今为止,人类社会财富的生产可归结为三种递进的方式:用手工工具生产,用机器生产,用高科技生产。正是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财富的形式与结构才日益呈现多样性,形成当今物质生产、服务生产和知识及精神生产三大部门组成的现代产业结构,以及由物质产品、服务产品、知识及精神产品三大类产品构成的现代财富结构。 

从文化生活知识的角度看,上述材料对我们有何启示?

36.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7年1月发出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必须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强大动力。

  我们为什么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四、辨析题(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者不得分。)

37.“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正确地揭示了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注:仓廪指储存粮食的仓库。)

 38.文化对人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五、论述题

  39.2007年4月27日《人民日报》载文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跟于提高人的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我国人民有什么作用?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什么关系?

   (3)当今时代,如何才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专业班测试题答题卡(一)

姓名:         座号:        班级:         评分:

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你所选的选项涂黑,每小题2分,共48分。

1.[A] [B] [C] [D]  2.[A] [B] [C] [D]  3.[A] [B] [C] [D]  4.[A] [B] [C] [D]

5.[A] [B] [C] [D]  6.[A] [B] [C] [D]  7.[A] [B] [C] [D]  8.[A] [B] [C] [D]

9.[A] [B] [C] [D] 10.[A] [B] [C] [D]  11.[A] [B] [C] [D] 12.[A] [B] [C] [D]

13.[A] [B] [C] [D] 14.[A] [B] [C] [D]  15.[A] [B] [C] [D] 16.[A] [B] [C] [D]

17.[A] [B] [C] [D] 18.[A] [B] [C] [D]  19.[A] [B] [C] [D] 20.[A] [B] [C] [D]

21.[A] [B] [C] [D] 22.[A] [B] [C] [D]  23.[A] [B] [C] [D] 24.[A] [B] [C] [D]

二、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不少于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错选、多选,该题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30分。

25.[A] [B] [C] [D] 26.[A] [B] [C] [D]  27.[A] [B] [C] [D] 28.[A] [B] [C] [D]

29.[A] [B] [C] [D] 30.[A] [B] [C] [D]  31.[A] [B] [C] [D] 32.[A] [B] [C] [D]

33.[A] [B] [C] [D] 34.[A] [B] [C] [D] 

三、简答题(18分)

35.从文化生活知识的角度看,上述材料对我们有何启示?

36. 我们为什么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四、辨析题:每小题10分,满分20分。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不得分。

37.“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正确地揭示了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注:仓廪指储存粮食的仓库。)

 38.文化对人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五、论述题(25小题34分,共34分)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我国人民有什么作用?(10分)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什么关系?

(12分)

   (3)当今时代,如何才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2分)

高二思想政治(文化生活)专业班测试题(一)

一.15DBDAC 612BACBABA 1324 C B D A C B B C A C D A

二.25. ABC 26. BCD 27. AB 28. AC 29.BCD 30ACD 31ACD 32ABD 33ABC 34BCD

三、简答题

35(1)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一定社会文化的形式,而文化又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3)发展的优势蕴藏于知识和科技之中,社会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

   (4)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6.(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2)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精神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与高度。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利于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文化创新,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辨析题: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不得分。

 37.(1)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仓廪实”、“衣食足”确实是“知礼节”和“知荣辱”的基础。但若认为这就正确地揭示了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则是片面的。

   (2)这种看法忽视了文化是需要建设的,也忽视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3)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文化需要经过长期和艰巨的建设过程才能形成。

   (4)经济是基础,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予经济发展以重大影响。我们必须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19.(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文化有先进、优秀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人的影响不同。先进、优秀的文化能够培养人们的健全人格,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持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的生活。而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消磨人的意志,毒害人的心灵,使人失去积极进取的动力,对人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3)因此,认为文化对人有十分重大的影响是正确的,但笼统地认为文化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是不科学的。

五、论述题 20.(1)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威武雄壮的人生乐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①当今世界,文化竞争力备受世界各国关注,我们要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②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民族素质竞争。因此,要充分发挥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力度,加大对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使每一个适龄青少年都能接受良好教育。③要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使每个人都不断获得新知、增长才干,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学习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氛围,促进全民族科学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