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政治试卷 - 高中二年级政治试题 - 正文*

高二级政治文科理科基础复习题2

2014-5-11 0:26:08下载本试卷

江苏省滨海中学高二年级检测试题

政 治 (选修)

命题人:于善华

考试时间 75分钟 分值 120分

一、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计66分。

1.据2006年7月31 日出版的《嘹望新闻周刊》报道,正当省市县乡领导班子换届工作陆续进行之时,一些地方竟然在当地新闻媒体上整版整版地做起了“政绩广告”,且多是华而不实、投机取巧、沽名钓誉之词。从哲学上看,这种“政绩广告”

A.夸大了物质的决定作用 B.忽视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的导向作用

C.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 D.否认了意识活动具有的主动创造性

2.农历丁亥年是60年一遇的“金猪年”,不少青年夫妇把孩子的出生时间锁定在该年,认为这一年出生的“金猪宝宝”有福气。从哲学上讲,将个人命运同生肖属相联系在一起是不足取的,其依据是

A.想象的联系代替不了事物固有的联系   

B.基于主观目的的行为不会产生客观的联系

C.非本质的联系掩盖不了本质的联系    

D.联系是客观的,与人的活动无关

3.中共中央多次强调,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在哲学上体现了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内在联系    B.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

C.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D.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4.2006年7月15日,调查设备和技术最为先进的“中国海监59”船启航,以查明我国近海海洋环境的基本状况,全面更新基础资料和图件。从1958年到1986年,我国进行的三次海洋调查受设备、技术条件的限制,获取的数据资料准确度较低。这主要说明

A.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人的主观需要决定着真理的内容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5.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这是因为

A.客观事物是无限变化发展的

B.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

C.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D.必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6.2006年6月《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应认真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这是因为

①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②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③认识应服务于实践        ④真理与谬误有着根本的区别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有的人做事情往往急于求成,总是企图“立竿见影”。这样的做法违背了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B.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C.量变比质变更重要      D.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8.“梅雪争春不肯降,诗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下列说法与这首诗所体现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B.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C.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D.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9.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要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也要重视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这体现的哲理是

A.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B.既要抓重点,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C.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D.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0.2006年7月,《人民日报》新农村宣传报道研讨会在徐州召开,与会人员认为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实践已经展开,使命在我们肩头,新闻在我们身边,笔在我们手中。到农村去,到农民中去,就会有新的发现,就有写不完的新闻。新闻工作者之所以要到农村去,到农民中去,是因为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C.人民群众的革命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制度的更迭

D.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农民群众

2007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作报告。报告包涵了许多深刻哲理,据此回答11---17题

11.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在本次大会上首次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之所以要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是因为:

A.正确的认识高于实践        

B.科学发展观来源于实践,是正确的认识

C.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要求

12.现行党章是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1987年11月,党的十三大对条文作了部分修改;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对总纲和条文作了部分修改;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对总纲作了个别修改;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对总纲和条文作了部分修改。今年10月15日召开的十七大再次对党章进行了修改。这表明:

A.社会存在的发展推动社会意识的同步发展 

B.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变化

C.社会意识对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反作用

D.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这说明:

A.物质不能脱离意识而存在 B.物质的具体形态由于意识的作用可以改变

C.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多样性

14.“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这句话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A. 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注重统筹兼顾

B.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C.分清事物主流和支流、把握事物的性质

D.坚持群众观点,是我党“宗旨”的体现

15.“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这段论述的哲学依据是

①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物质 ②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④正确的价值观根源于一定的社会存在,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6.“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段话主要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A.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

B.认识需要在实践中深化、扩展和推移

C.事物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D.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7.“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这启示我们

A.要树立创新意识,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要以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为中心

D.应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8.“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恩格斯这个论断的根据是:

①实践促进人的感觉能力的进化与发展  ②实践促进感知事物的技术手段的发展 ③实践促进对感知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④实践促进人类直觉事物本质能力的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9、“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这句格言说明事物是

A.相互依存    B.相互转化    C.相反相成    D.相互渗透

20、“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及贵(《史记·货殖列传》)。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必然相互转化            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C.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D.事物是在曲折中发展的

21、一片临河的草丛突然起火,火焰形成一个大火圈,向一个丘陵包围过来,丘陵上无数蚂蚁眼看就要葬身火海。这时,蚂蚁们迅速聚集,抱成一团,滚成一个黑色的“蚂蚁球”,尽管被烧得噼啪作响,“蚁球”却越滚越快,终于穿过火海,冲进小河,大多数蚂蚁得以绝处逢生,这表明

A.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B.部分制约整体,甚至起决定作用

C.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 D.立足整体,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22、司马光看到小孩掉入水缸,他不是按照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打破水缸,让水脱离人。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A.办事情必须充分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  

B.必须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坚持两点论

C.办事情要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创新思维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23.俄国革命胜利后出现的“无产阶级文化派”,宣称“无产阶级是未来的创造者,不是过去的继承者”。因此要“把资产阶级文化作为一堆废物扔掉”去“臆造自己特殊的文化”。主张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文化,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这一思潮,在“二战”结束后的冷战时期依然盛行。“无产阶级文化派”是:

A.具有革命性的,符合马克思注意主义的一种新的主张 

B.一种非此即彼的非科学思想 

C.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表现         

D.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24、下列关于文化继承、文化发展、文化创新三者关系的理解,正确的是: 

A.文化自身继承和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B.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D.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5.你对“他擅画各种禽鸟,如鹅、鸡、喜鹊、麻雀、八哥、鹰、鹫、鹤等,形象,动态皆从写生中来,并以独到的手法,将画作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相关联,给形象注入时代精神,赋予新的生命,因而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的理解是:

①社会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②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③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时代精神是文艺作品创新的重要追求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6.邮票是一个国家的“艺术名片”。鸡作为人民群众喜爱的吉祥动物,也一次次跻身于方寸之间。不仅是我国陆续发行了不少与“鸡”有关的邮票,法国,韩国等也发行了与鸡有关的邮票,这表明:

A.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共性,有普遍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也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         

B.各国的民族和文化其内容与形式是完全一致的

C.鸡被世界各国视为吉祥物    

D.各国的信仰有相同的地方

27.2007年年初,台湾省南部海域地震造成海底光缆大范围严重损坏,中国电信部门在第一时间启动了海缆故障应急预案,使用机器人潜入海底排除故障,通讯得以恢复正常。使用机器人排除海缆故障的事例说明:①机器人能延伸人的某些肢体功能 ②机器人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工制造物 ③人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机器人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 ④机器人可在某些功能上超越人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8.在平面解析几何中,当动点到一个定点的距离与它到一条定直线,定点不在定直线上的距离之比是常数时,该动点的轨迹为圆锥曲线。常数的值不同,圆锥曲线的形状就不同,当常数小于1时,轨迹是椭圆;当常数等于1时。轨迹是抛物线;当常数大于1时,轨迹是双曲线。上述结论表明:①共性离于个性之中②矛盾的同一性推动事物的变化③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④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多变的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9.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世界是物质的 ②物质是运动的 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30.歌德的一首小诗:“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

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

31.有一个珠宝商一生致力于珠宝的真伪之辨,技艺炉火纯青。一天,他看到一个孩子将真假珠宝混在一起当作玩具玩耍而自得其乐。对此,珠宝商感叹不已。这个寓言表达的哲学道理是:①在生活中人们辨别真伪是没有意义的 ②游戏并快乐才是人们生活的真实意义 ③人们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 ④不同价值观念决定了不同的人生态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2.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下列表述能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是:

A.风和日丽  B.鸟语花香  C.枯木逢春  D.乡音难改

33.公元7----11世纪,大批阿拉伯半岛的居民移民到两河流域和埃及,随着移民对伊斯兰教的传播,伊斯兰教迅速成为当地的主要宗教,材料体现了:

A.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B.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C.战争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D.古代商贸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二.简答题:

34.(15分)构建和谐社会,怎样做现代社会人?某地在党员中开展的“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活动与在群众中开展的“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是该地亮出的精彩答案。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塑造现代公民的重要载体,这两个教育活动相得益彰:一个着眼于先进性,致力于造就有理想、有责任、有能力、形象好的共产党员;一个着眼于普遍性,致力于培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知书达礼的现代公民。从两个层面为新时期的人们提供了精神准则,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精神支撑。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从两个不同的着眼点来开展教育活动,怎样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哲学道理? 

(2)运用唯物论和认识论的主要哲学知识,说明构建和谐社会为什么要开展现代公民教育活动?

35.(15分)2007年9月18日,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结果揭晓,李明素等10位同志荣获全国助人为乐道德模范,表彰大会给予的颁奖词是——“善行无疆。是你们,用自己平凡的举动,帮助那些贫病幼弱者,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是你们,用包容世界的同情心,显示了人生价值的所在,让爱与付出成为了社会和谐的主旋律——向你们致敬!”

(1)从颁奖词看,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是如何体现的?

(2)运用价值观知识,简要说明开展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的现实意义。

三.探究题(本大题24分)

36.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为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改革开放时代,是呼唤创新的时代。文化创新是当前特别重视的一种创新,是实践“三个代表”,建设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②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两个过程。因此,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③近年来,我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创建文化大省。连续三年都有两台剧目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苏州的儿童戏《一二三,起步走》、无锡的舞剧《红河谷》正式入选国家十大精品剧目,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十运会开闭幕式大型文艺表演、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江苏省文物节、世界遗产大会等大型文化活动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示了江苏的文化底蕴、综合实力和文化创新能力。

假如你是研究组其中一员请参与研究:

(1)我国现阶段为什么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2)在文化创新中如何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3)如皋的长寿文化是我省进行文化创新,创建文化大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请你运用探究获得的理论知识为如皋长寿文化的创新提几条建议

(4)参与该项活动对你今后进行探究性学习有何启示。


政 治 (选修)参考答案

1-5:CACDB  6-10:AABBB  11-15:CBCBA  16-20:CDBBB  21-25:DCDAB

26-30:ABDAD  31-33:CDB  

34.(1)唯物辩证法:体现了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特殊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2分)。对待党员,我们着眼于先进性;对待群众,我们着眼于普遍性,两个不同的着眼点,正是体现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哲学道理。(4分)

 (2)唯物论:开展现代公民教育活动,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开发人的精神资源,调动人的精神能量,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精神准则和精神支撑。(3分)

认识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构建和谐社会,主要是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开展现代公民教育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3分)

35.(1)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是人的真正价值所在。(3分)②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2分)

③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1分)

注:考生若答出“一个人的人生是否有价值,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来。”另加2分,但该生第Ⅱ卷总分不得超过50分。

(2)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或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分)

②开展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起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2分)

③开展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有利于引导广大群众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发挥道德的力量,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分)

36.(1)①文化的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③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④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①“古为今用”: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②“洋为中用”:就是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③要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3)①面对市场竞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充分体现如皋地方长寿特色;②着眼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吸取传统长寿文化的精华,同时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赋予其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等新的时代内容;③要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国外长寿文化的有益经验和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4)①选题要切合社会实际和中学生自身的实际;②要综合运用问卷、走访、查阅文献、上网等方法,收集大量的真实的感性材料;③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使之上升为理性认识;④具体分析存在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寻找解决矛盾的对策;⑤要把正确的认识运用于自己的行动之中

政 治 (选修)参考答案

1-5:CACDB  6-10:AABBB  11-15:CBCBA  16-20:CDBBB  21-25:DCDAB

26-30:ABDAD  31-33:CDB  

34.(1)唯物辩证法:体现了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特殊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2分)。对待党员,我们着眼于先进性;对待群众,我们着眼于普遍性,两个不同的着眼点,正是体现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哲学道理。(4分)

 (2)唯物论:开展现代公民教育活动,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开发人的精神资源,调动人的精神能量,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精神准则和精神支撑。(3分)

认识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构建和谐社会,主要是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开展现代公民教育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3分)

35.(1)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是人的真正价值所在。(3分)②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2分)

③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1分)

注:考生若答出“一个人的人生是否有价值,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来。”另加2分,但该生第Ⅱ卷总分不得超过50分。

(2)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或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分)

②开展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起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2分)

③开展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有利于引导广大群众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发挥道德的力量,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分)

36.(1)①文化的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③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④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①“古为今用”: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②“洋为中用”:就是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③要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3)①面对市场竞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充分体现如皋地方长寿特色;②着眼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吸取传统长寿文化的精华,同时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赋予其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等新的时代内容;③要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国外长寿文化的有益经验和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4)①选题要切合社会实际和中学生自身的实际;②要综合运用问卷、走访、查阅文献、上网等方法,收集大量的真实的感性材料;③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使之上升为理性认识;④具体分析存在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寻找解决矛盾的对策;⑤要把正确的认识运用于自己的行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