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政治试卷 - 高中二年级政治试题 - 正文*

高二文科政治12月月考试题

2014-5-11 0:26:10下载本试卷

高二文科政治12月月考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⒈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单纯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释复杂的决策性行为,因此将心理学的深入分析融入到经济学中,从而为一个崭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这表明了            

A.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借助于心理分析

B.人们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发展、推移

C.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D.客观形势发展了,主观认识也应跟着发展

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国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统领。这是因为

A.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C.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

D.必须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⒊读漫画《填补》,回答这幅漫画是批评搬石头者

A.孤立地看问题         B.静止地看问题

C.片面地看问题         D.形而上学地看问题

⒋人的头脑不是一间装知识的仓库,而一座生产知识的工厂。从哲学上看,这一说法强调了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能动的

C. 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D.主观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⒌“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A.人的一切知识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性

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科学家布鲁诺说:“感觉纵然是完善的,也绝不会不含有某种混乱。”据此回答6—7题

6.从哲学上看,这句话表明

A.感觉是混乱的,不可靠的

B.感觉是完美的,即使含有某些不合理也是正常的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反映,是零乱、肤浅的

D.感性认识没有实际意义,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

7.上述论断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B.发挥主观能动性,直接认识本质和规律

C理性认识是科学的、完善的

D.形成理性认识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2004年9月2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软件产业是国民经济停息化的核心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其关健是创新和人才。运用所学知识回答8—9题

8.创新的哲学理论根据是

A.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事物

D.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不可分割的

9.我们要进行创新,必须做到

①善于把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 ②深入学习和研究前人已有的知识,把握已知的规律 ③解放思想,突破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④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A. ②③      B. 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004年6月27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若让已到报废年限的桑塔纳轿车再跑15年或20年,人们会认为是白日做梦,然而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滨士的回答却是完全可以。他的依据是他潜心研究的“再制造”技术。据此回答10—11题 

10.徐院士在研究中发现,一切部件损坏都是从表面开始的,磨损、腐蚀、疲劳损伤都是由表面向机体延伸。于是他认为,将损毁面修复、强化,就可实现“再创造”。通过实践,他解决了大型舰艇的表面防腐难题。由此可见
 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B.事物的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C.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D.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1.人们原来认为根本不可能的事,通过科学研究实现了,使人们的认识又前进了一步。这说明

A.认识是为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认识的最终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

D.实践也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保护生物的多样化,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是维持地区生态平衡的重大举措。我们必须不断敲响生物安全的警钟。据此回答12—13题

12.原产和亚马逊流域的食人鱼因色彩美丽被作为观赏鱼,但又因其性格极其残暴,会大量地“屠杀”水中其它鱼类,破坏生物的多样性而遭到禁止。这说明                                                                  

A.任何事物都有真象和假象之分

B.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不能被现象所迷惑

C.有些事物是一分为二的

D.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定会产生根本不同的认识

13.由于某些人只看到了食人鱼的观赏价值,忽视了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大量引进,势必影响生态平衡。这启示我们

A.认识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B.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C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D.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通过研究,科学家们根据自然界中的原型黄河构建了数字黄河、模型黄河。数字黄河是对原型黄河的数字虚拟,模型黄河即在实验室建造原型黄河的模型。通过虚拟和模型实验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原型黄河的规律,为我国治理黄河的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据此回答14—15题。

14.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认识对象,是现代科学认识的重要方法,深化了关于认识过程的哲学思想,表明①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刻再现和反映 

②理性认识可以通过感性认识的形式表现出来

③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手段是不断发展的

④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渗透,二者已没有本质的区别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5.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设计改造对象的方案,是现代工程设计与施工的重要环节,可以使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

①经实验室检验而尽可能完善

②经实验室检验达到尽善尽美

③更好地指导实践并经受实践检验

④在虚拟环境中变成直接现实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据此回答16——17题

1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

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

17.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

①医生治病   ②法官办案  ③文艺演出  ④调整个人收入分配方案

A. ②③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

18.图1画的是位少女,图2画的是位老妪。有人做过实验,让两组人分别看图1和图2,再共同看图看图3,看过图1的人认定图3是少女,看过图2的人认定图3是老妪。事实上,图3是图1和图2的结合,从中看出少女,也可看出老妪。图形欣赏产生的不同效果表明

A.艺术欣赏的本质是感觉的集合

B.艺术欣赏的内容因人而异

C.艺术欣赏的效果受思维方式制约

D.艺术欣赏的片面性总是不可避免的

19.某化学工业区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调整原有的产业布局,使得上游产业废料成为下游产业原料,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该事例说明了

①人是可以利用和改变规律的

②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③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④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迅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20.科学家经过不断的科学实验,初步获得了室温下水可以变成冰的科学认识。这说明

A.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B.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得认识的一个重要来源

C.科学实验是人们的最基本实践活动

D.科学实验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1.“工欲善其事”,不仅要“利其器”,而且要“利其人”。这表明

①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量变引起的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利用一定的客观条件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④事物的成败决定于主观努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22.“固步自封,浅尝则止”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了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B.看不到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C.忽视了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D.否认了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23.“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据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是统一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理论必须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

D.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具体,更生动更可靠

24. 右边漫画的哲学寓意是

A.整体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B.当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 

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C.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

D.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25. 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下列看法既体现唯物又体现辩证的是: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B.感性认识是直接、具体的,理性认识是间接、抽象的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并反作用于感性认识

 D.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选择题答案(25×2=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二、 主观题

26.15分)一位政协委员说:“看形势要像欣赏油画一样,只有站在远处才能看出大势,领略其中的妙处。但求大势不能不注意细节,求速度不能不注意质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许多操作层面的问题不断暴露出来,需要我们由表及里,去粗取精,不断完善我们的游戏规则,从追求量的提高到实现质的跃进。”

 ⑴从思维方法上看,我们为什么既要追求大势,又要注意细节?(9分)

⑵面对不断变化的形势,我们应当如何进行思维?(6分)

27.(12分)中国每年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逾百万,经济损失高达6500亿元,占中国GDP的6%。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标志着政府提高了应变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

 从哲学(含辩证法和认识论)的角度谈建立预案机制的积极意义。

28.(15分)据记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阿房宫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13千米处,隔渭河与咸阳相望。

阿房宫一直被视为我国古代宫殿的杰作,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曾生动地描绘了它的恢弘壮观;一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也记载了项羽火烧阿房宫事件。根据国家文物局要求,阿房宫考古队于2002年10月开始对阿房宫遗址开展多学科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当年阿房宫工程只完成了前殿建筑基础和部分宫墙建设,由于宫殿建筑基础以上部分并未营建,也就不存在被大火烧毁的事实。

以上材料可以得出哪些认识论的启示?

29.(8分)有人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也有人说:“不要相信你的眼睛,你的眼睛也会欺骗你。要相信你的大脑。”

  从认识论的角度如何看待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12月月考答案

一、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B

D

B

D

C

A

B

D

D

B

B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C

C

B

C

B

B

C

D

C

B

D

二、       主观题

26.⑴①“求大势”在思维方法上就是对事物进行综合,即把分解开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②“注意细节”在思维方法上就是对事物进行分析,即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③作为事物的整体,都是由各个部分有机组成的统一体,都是由若干变化、发展阶段而构成的过程。因而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既要对事物及其过程的有关要素进行分析,又要对事物及其整体进行综合把握。

  ①面对不断发展的形势,我们应当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既要注意在综合的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

②在分析与综合的过程中加以合理的想象,发挥创造性思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27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建立预案机制,有利于人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做到趋利避害,为人类造福。

②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建立预案机制,弄清各种灾害发生的原因,有利于人们防患于未然,避免或减轻灾害,减少损失。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建立预案机制,创造各种条件,促进事物向有利于人们需要的方向转化。

28①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对阿房宫的发掘,发现宫殿基础以上部分未营建,从而得出不存在大火烧毁阿房宫的认识。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深化了人们对阿房宫的历史状况和项羽火烧阿房宫史料 的认识。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了有些史籍对阿房宫的记载是不符合事实的。

⑤   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29①这两种观点都有合理之处,也都有片面性。(2分)

②第一种观点:强调要相信自己的感觉,不要相信道听途说,不要人云亦云,这是其合理的一面。但眼睛所看到的只是事物的现象,并不是本质,且事物的现象有真象与假象之分,所以眼见不一定为实。耳听的书本知识有很多都是正确的,未必都为虚。这是这种观点错误的一面。(3分)

③第二种观点强调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忽视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忽视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从认识事物的现象入手。这是这种观点错误的一面。(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