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政治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时间:120分钟 分值:100分
第I卷(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40×1.5=60分)
1.《吕氏春秋》中说:“有道之士,贵以近求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有道之士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主要在于他 ( )
A.借鉴了前人的经验 B.看到了事物的内在联系
C.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D.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有人认为:“在西部大开发中,生态效益是第一位的,其次是社会效益,第三才是经济效益。”这种说法( )
A.只看到生态效益,却忽视经济效益,是形而上学的效益
B.告诉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
C.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但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
D.是科学的生态观,对西部大开发起决定作用
3..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认为,任何东西占据一个自身相等的处所时是静止的,飞着的箭在任何一个瞬间总是占据与自身相等的处所,所以也是静止的。这就是著名的哲学悖论“飞矢不动”。从哲学上看,这一命题( )
A.夸大了物质的绝对运动 B.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C.夸大了静止的相对性 D.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
4.荀子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刘禹锡说:“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这两句论断共含的积极思想是( )
A.物质世界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 B.人类对自然界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
C.天与人互相依存 D.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不可抗拒的
5.台湾作家林清玄写了一首禅诗:白鹭立雪,愚人看鹭,聪明见雪,智者观白。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
①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②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③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④不同意识对事物所起的作用不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诗词、音乐、舞蹈、雕塑、园林等都讲求“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这种情境相融的境界往往使人回味无穷。回答6-7题。
6.意境最充分地体现了( )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C.社会和个人的统— D.继承和创新的统—
7.意境不是意和境简单相加,而是意与境谐,并在此基础上生出“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韵外之致”。例如王维(雪中芭蕉图)将夏日的芭蕉和雪景画在—起,产生出独特的美感。这表明( )
A.艺术创作是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B.艺术创作不需要反映现实生活
C.艺术创作不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D.艺术创作纯属人的主观创造性
8.“善奕者,得势。初学者,顾子而不谋势,得小利而失全盘。”从哲学上看“谋势”就是要( )
①坚持联系的观点,着眼全面看问题 ②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 ③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④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9.唐朝诗人杜荀鹤在题为《小松》的诗中写道:“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新事物总是弱小的 ②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人和事
③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④要辩证地看问题,促进新事物成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回答10-13题。
10. “画饼充饥”包含的哲理是( )
(1)、意识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 (2)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
(3)物质和意识是有区别的 (4)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A、②③ B、③④ C、③ D、④
11. “望梅止渴”说明了( )
(1)、望梅确实能解渴 (2)望梅可暂时起到止渴的作用(3)空想可以暂时安慰人,但终究不能代替现实(4)曹操的这种作法完全是唯心主义的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④
12.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 )
A物质的作用 B意识的作用 C意识对物质的促进作用 D 实践的重要性
13.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这是因为( )
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B物质可以代替意识
C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 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
14.“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 )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3)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 (4)意识决定于物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5.“削足适履”违背的哲理是( )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6.“杞人忧天”错在( )
A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B否认物质世界是运动的
C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D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17.“人定胜天”思想( )
A是正确的,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B是错误的,它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C是不科学的,它片面夸大了主观能动性,而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D是正确的,它承认人有主观能动性
18.“事在人为”的观点错在( )
A承认和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C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决定作用 D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19.“锲而不舍”的哲学寓意是( )
A做事往往有两种相反的结果出现 B主观能动性决定办事的实际效果
C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20.“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 )
(1)、不正确的,因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是唯一的 (2)、正确的,因为在认识上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 (3)、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反映不同 (4)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在行为上应该各行其是
A、①④ B、①③ C、② D、①③④
2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哲学寓意是( )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C一个人的知识构成影响着他认识客观事物做出的结论 D一切从实际出发
22.“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 )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D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
23. “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包含的哲理是(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C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D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4.“未雨绸缪”这一做法包含的哲理是( )
A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量变和质变关系
25、“实事求是”体现了( )
(1)、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2)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3)、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4)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与“四季循环,昼夜更替”的共同点是( )
A都是一种因果联系 B都是事物的质变和发展
C都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D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27.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友人写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出自于( )
A画家的创作灵感 B文与可的美术天赋
C诗人的夸张和画家的想象力 D文与可平时细心观察形成的主观映象
28.“党的农村基本政策来自农民的创造和党对农民伟大实践的高度总结,也必将在农民的创造和实践中不断向前推进。我们要在稳定基本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推进农村改革;在深化改革中,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政策。”这段讲话体现了 ( )
①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②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③坚持物质和意识的辩证统一 ④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人民日报》曾载文指出,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将传统的天然放牧改为集中圈养,用电气化、电脑化手段控制禽兽生长环境的温度、湿度等。然而,家禽家畜却失去了自然状态下的活动天地,降低了抗病能力,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发生传染性极强的疾病,进而间接影响到人类。据此回答29—30题。
29.由于圈养,家禽家畜失去了自然状态下的活动天地,因而降低了抗病能力,进而影响到人类,这说明( )
A.事物总是处在因果链条的联结之中 B.相继出现的现象之间具有客观的因果联系
C.联系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
D.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唯一的特性
30.从哲学上看,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必须重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B.必须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C.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D.必须承认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将大量泥沙带到中、下游,使中、下游河床淤积严重。但近年来,一些根雕艺人发现,在黄河中、下游的河道中,被泥沙覆盖、浸蚀的树木,具有独特的形状,经加工,成为颇具欣赏价值的根雕作品。据此回答31—33题。
31.人们利用被泥沙覆盖、浸蚀的树木,雕成具有艺术价值的根雕作品,其前提是( )
A.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B.尊重自然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
C.掌握根雕的技术 D.人能认识和改造自然物的变化规律
32.人们能够利用被泥沙覆盖、浸蚀的树木,做成具有艺术价值的根雕作品,这说明( )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B.意识依赖于物质
C.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D.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3.根雕艺人将枯树制成根雕作品,启示我们( )
A.应解放思想,培养创造性思维 B.应改变自然规律,推陈出新
C.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D.只有没有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近半个世纪荒漠化速度加快,和毁林(草)开荒、过度放牧等人为破坏活动有直接关系。今天,西北人从全国大局出发.为子孙后代着想,做出了退耕还林(草)、野外禁牧的重大抉择。运用所学知识,完成34—35题
34.荒漠化速度加快是由于人们 ( )
A.没有认识到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否认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C.没有认识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D.只顾眼前利益,违背了客观规律
35.荒漠化速度加快给我们的启示是 ( )
A.必须承认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B.做工作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C.必须承认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D.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耕地稀少的我国某地区,多年来,为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树被伐,草被毁,农民有了“饭碗”,山坡却没有“被子”。一时的温饱,却隐藏着日后的危机。回答36—37题
36.从哲学上看,该地农民不懂得 ( )
A.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B.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C.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D.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37.“一时的温饱,却隐藏着日后的危机”。包含的哲理是( )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看待新事物要有创新精神
C.事物的发展是新事物否定旧事物 D.事物之间存在着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
38. 科学家不断培育良种的一个重要原因, 是因为某些农作物品种在种植几年后,其品性会逐渐退化,由此导致其产量降低,抗病虫害的能力下降。这表明发展是( )
A.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 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C.事物内部矛盾作用的结果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39.“一万个后来者.不如—个开拓者。”从哲学上看,其积极意义在于( )
A.鼓励人们看问题从整体着眼 B.要求人们不去重复别人做过的事情
C.鼓励人们要具有创新精神 D.鼓励人们提高活动的预见性和自觉性
40.新启用的《北京市中、小学生守则》,将原守则第二十条最后一句“ 遇到坏人坏事要主动报告,敢于斗争”中的“敢于斗争”去掉了。这一修改的哲学依据是 ( )
A.先进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会过时的
B.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个人奉献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关键
龙会中学高二年级政治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答卷
一. 单选题(40×1.5=60分)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
第Ⅱ卷(非选择题 40分)
二.简答题(15分)
41、某市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认真学习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认识到股份制是摆脱困境的有效办法,但他们没有盲目进行股份制改造,首先他们对全市62家国有企业进行了调查,共有3家大型企业,15家中型企业,51家中小型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他们对3家大型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15家中型企业分别实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对44家小型企业分别进行了股份制改造、破产、兼并、租赁和出售。一年来,他们勇于探索,根据出现的问题和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国有企业的改革措施,经过努力,该市国有企业终于扭亏为盈。
上述材料中是怎样做到主、客观相统一的?(7分)
42.材料一:小清河是山东境内的一条重要河流,流经济南。它不仅是一条重要的泄洪渠道,也曾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50—60年代的济南人都记得,那时的小清河河水清澈,水草茂盛,水中的游鱼自由嬉戏,河的两岸垂柳成行,树木与河水相映成趣,小清河和泉水一起,被济南人视为骄傲。但是后来,随着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小清河成了许多工业企业废水的排放渠道。加上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生活脏水也大量排入小清河,小清河逐渐成为公共下水道,慢慢地人们再也看不到小清河往日的清丽景象,小清河成了一条又脏又臭的河。极大地影响了公共环境,也给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危害。
材料二: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这一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这项工程的实施,对于缓解北方地区的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实现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人和规律之间的关系。(8分)
三.辨析题(10分)
43.背景:市场经济应该是信用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的灵魂。但有人认为:我国尚处在市场经济的初期,市场秩序还比较混乱,讲了诚信,无钱可赚。也有人认为:不讲信用已成为社会一大公害,讲诚信的人会吃亏。
辨题:我不讲诚信,是因为社会上有人不讲诚信;如果人人都讲诚信,我也会讲诚信。
四.论述题(15分)
44.论述: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2003年6月,三峡大坝蓄水成功,高峡出平湖奇景初步展现,三峡工程历经十年奋战即将进入收获期,三峡工程是经过长期考察和论证才决定兴建的。从设计、施工、监理、移民和文物保护等方面,都作出了科学的安排。工程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847亿千瓦,可为华东和华中地区提供大量的电力,促进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控制长江上游洪水,减少下游的洪涝灾害;还可以改善长江航道等。
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是如何体现的? (15分)
龙会中学高二年级政治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B | B | C | C | D | A | A | A | C | B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C | B | A | C | A | C | C | D | C | B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C | A | A | A | D | D | D | A | C | C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B | C | A | D | B | B | D | D | C | B |
41答:(7分)(1)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一观点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将方针、政策与各地不同的实际结合起来,并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进行调整。(2分)(2)该市在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没有搞“一刀切”,而是对全市的国有企业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适合股份制的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对于其它不适合股份制的企业,则运用别的方式进行改造,这体现出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3分)(3)一年来,他们不断探索,根据出现的问题和实际需要调整国有企业的改革措施,体现出主观与客观历史的统一。(2分)
42答:(8分)(1)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自然界中生态规律也是客观的,小清河由清变臭,对环境和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危害,这正是人们无视自然规律,污染环境的结果。(4分)
(2)规律又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可以通过对规律的认识,趋利避害,并造福于人类。我国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就是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的表现,只要我们按自然规律办事,就能利用规律,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造福于人类。(4分)
43答:(10分)(1)整体与局部、社会与个人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2分)不讲诚信作为社会问题,必然会对个人产生消极影响,但它不能成为个人不讲诚信的根本原因。个人有没有诚信,关键是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3分)
(2)社会是由个人所组成的,个人不讲诚信,社会诚信就难以建立。要建立社会诚信,要求每个人从我做起,从每一件事情做起。(2分)
(3)要建立社会诚信,也离不开国家提供的法律约束机制和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2分)
(4)题中观点只看到社会因素对个人的作用和影响,而没有看到个人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因而是片面的。(1分)
44答:(15分) (1)规律是客观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规律。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必须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2分)三峡工程成功兴建既是长期奋战的结果,也是长期考察、论证和科学安排的产物,既充分凋动了人们的干劲,发挥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又坚持了科学的态度,按规律办事。(3分)
(2)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2分)三峡工程经过长期论证,其可行性的方案,充分考虑了工程建成后带来的效益和问题。正是根据原因预见它可能产生的后果,提高了活动的预见性。(3分)
(3)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为人类造福。(2分)三峡工程发电、防洪、航运等效益的发挥,将进一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体现这一点。(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