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政治试卷 - 高中三年级政治试题 - 正文*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14-5-11 0:26:46下载本试卷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精编例题1

【例1材料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及实际增长情况比较

年份

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元)

实际增长(%)

农民人均

纯收入(元)

实际增长(%)

城乡收入

差距

2002

7702.80

13.4

2475.60

4.80

3.11:1

2003

8472.20

9.0

2622.20

4.30

3.21:1

2004

9422.00

7.7

2936.00

6.8

3.23:1

注:2005年前三季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02.00元,比上年实际增长9.8%;农民人均纯收入2450.00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1.5%;预计全年城乡收入差距将达3.3:1

(1)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经济存在什么问题?

材料二: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社会。绍兴市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全局高度,制定并实施了“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城乡联动,互促共进”等原则,统筹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发展以及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领导,小康社会建设日新月异。

(2)从哲学上看,绍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做法对其他地区有何启示?

【答案】(1)上述材料说明:2002年以来虽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均不断提高,但城镇居民收入高于农村,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2)启示: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树立全局观念。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全局高度,统筹城乡各方面建设。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统筹城乡,城乡联动,促进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③抓重点,同时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农村经济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同时统筹城乡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正确地处理主次矛盾的关系。

【例2材料一:要改变传统农业单一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功能,把农田作为工业生产的“第一车间”,按照工业品的生产规范来管理和经营,通过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使农产品成为符合工业生产标准的原材料。

  材料二:要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发展订单农业,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等以市场机制为纽带的组织形式,实现农业生产与工业、市场的更紧密衔接。

  (1)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发展农业的思路各有何侧重点?

(2) 简要说明两则材料共同体现了经济常识的什么道理?

【答案】(1)材料一主要侧重于用发展工业的思路来发展农业;材料二主要侧重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2)两则材料共同体现了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必须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要求是把千千万万个农户和千变万化的市场联结起来,把农业生产改造成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社会化大生产。因此,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营方式,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将我国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保证。

【例3材料一:某地通过发展“期货小麦”、“过腹还田”等措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期货小麦”是由农民按期货市场经营商的要求,进行定单生产,可使粮农增收l 5%以上;该地还推广使用玉米秸杆发酵而成的青饲料喂牛的新技术,使过去当废物烧掉的秸杆通过牛腹变成了鲜奶和粪肥,实现了秸杆“过腹还田”,既提高经济效益,还解决了农业的污染浪费。

(1)结合材料一,总结该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

材料二:千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中国农民的谋生之道。而今,连续20年夺得全国农民增收之冠的浙江经验却是:农民致富工夫在“非农”,减少农民,提高农民素质,使农民“转业”是解决农民增收的大前提。浙江省委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

(2)阅读材料二,谈谈浙江农民是怎么增收的?

(3)浙江省委为什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答案】(1)该地的“期货小麦”措施是面向市场生产,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该地的“过腹还田”措施是实施科技兴农,建设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走城镇化道路;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使农民转业。

(3)中国共产党是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三农”问题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全局。浙江省委

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为人民服务。党制定农村政策,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

【例4《经济日报》报道,青岛市决定每年将至少投入230万元资金,用于培训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农民。青岛将通过“农民培训、政府埋单”帮助农民转行。

  (1)试分析农民转移就业的经济学意义。

  (2)“农民培训、政府埋单”是如何体现财政作用的?

【答案】(1)农民转移就业能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促进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2)①“农民培训,政府埋单”有助于农民转移就业,从而促进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这表明财政可以有效地一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的发展。②“农民培训、政府埋单”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这表明财政可有力地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③“农民培训、政府埋单”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表明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开放性练习

读漫画,回答1—4题。

1.漫画反映了在实现农村小康的过程中要

A.重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B.加强农村社会治安,保证社会稳定

C.严禁任何形式的土地开发      D.切实保障农民对土地的经营权

2.一些地方不顾自身实际,乱占滥用耕地,上一些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使很多农民失去土地。这种做法

  A.忽视法规的客观性             B.忽视意识的能动作用

  C.背离科学发展观              D.割裂共性与个性关系

3、当前违法征占耕地已成为影响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解决这一问题必须

  A.制定土地资源管理法       B.依法严厉打击违法征占耕地的行为

  C.保障农民对耕地的所有权     D.停止审批征地,切实保护耕地

4、建设部《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在征地过程中必须严格履行法定程序,特别是要保护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的知情权。这表明

   A.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B.国家和公民的关系是完全一致的

  C.国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D.国家坚持依法治国原则

 农民的文化程度、技能与致富水平成正比,高学历、高技能通常带来高收入,只有“富脑袋”才能“富口袋”。回答5-8题。

5.只有“富脑袋”才能“富口袋”这一直观而朴素的观点正被千千万万农民所接受。这说明            

  A.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B.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有利于实现小康

  C.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D.农业发展要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道路

6.要扩大农民就业,就必须加强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加强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的法律依据是

A.劳动者既有接受培训的权利又有提高技能的义务    B.农业科技进步靠人才去推动   C.没有权利就无所谓义务    D.劳动者有完成劳动任务的权利

  7.要真正扩大农民就业,除国家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进行培训之外,农民工也要转变观念,提高劳动技能。这是因为

A.意识能够积极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   B.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必须改造主观世界

C.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D.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好事情的前提

8.近年来,企业拖欠民工工资,严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事情经常发生。国家将用三年时间基本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政府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

  A.是履行经济职能的表现      B.是保障民工基本政治权利的表现

C.是履行政治职能的表现      D.是政府做好中心工作的表现  

 “十一五”规划指出: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据此回答9—10题。

   9.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具有缩小城乡差别的作用,这主要表明了

  A.财政促进科技发展的作用    B.财政支持文教卫生发展的作用

  C.财政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     D.财政巩固国家政权的作用

10.城乡差别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机会的平等,特别是竞争起点的平等,影响社会公平。可见

A. 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B.部分的性能状态制约着整体的性能状态

C.次要矛盾有时会对事物发展起支配作用    

D.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11.某县曾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几年前,县政府根据人多地少,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的县情,决定实施“走出去”战略——外出打工。为此,在组织广大农村富余人员就业培训和收集各地用工信息后,由乡镇领导亲自组织并带领近3万人到全国40多个城市打工。经过三年的努力,“打工经济”就使该县人均GDP达到6500元,总体实现了小康。

后来,县政府根据新的县情——打工人员带回了大量的资金、技术、管理和信息以及本县田少山多的特点,决定实施“引进来”战略。一方面,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留住部分打工人员,鼓励他们承包山地,大力发展茶叶、药材、板栗、野菜,实现规模经营;帮助他们办起了茶叶、板栗、山野菜加工厂和药材技术性市场,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另一方面,按照“政府+科技+农户”的模式,请来了省科学院上百位专家承包指导。该县迅速涌现了一批“茶叶大王”、“板栗大王”、“药材大王”和“野菜大王”。

如今,该县又加快了村民自治、小城镇建设步伐,人民生活正在走向全面发展。

结合材料回答:

(1)该县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学原因及其积极意义。

(2)该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

(3)该县政府是如何做到执政为民的。

12.近年春节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的许多民企因招不到工人无法开工。向来是廉价劳动力供大于求的中国,却令人意外地发生大范围的“民工荒”。有专家分析,所谓的“民工荒”实际是民工局部暂时的短缺,从全国而言,民工还是供大于求.造成东、南沿海地区民工短缺有多方面的原因,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迅速扩张,用工量剧增;有企业用工信息不对称,用工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到民工中去;有农产品价格上涨,务农比较效益上升,打工生活成本上升,而工资增长缓慢且常有拖欠;民工工作时间长,基本生活设施缺乏,养老医疗等基本的权利得不到保障等等。

(1)请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东、南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的原因?

(2)“民工短缺”对企业经营者有何经济学启示?

(3)根据上述情况,国家在解决“民工荒”的问题上,应该如何履行管理经济的职能?

热点训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回答1—5题。

1.自2000年以来,农业部投入34亿元资金,组织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受益农户达375万户。以“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为标志的新农村在中国大地上涌现。该计划的实施反映了国家财政具有:

  A.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作用   B.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作用

  C.为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的作用D.有效地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作用

2.读漫画《歪嘴和尚》。这位领导之所以“念歪经”是因为他没有:

  A.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脱离人民群众

  C.形成来源于客观世界的意识   D.以正确价值观和科学理论作为指导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国家在此行使的是:

 ①政治职能 ②经济职能   ③对外交往职能   ④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通过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使农业获得可持

续的发展。这表明:

①只有处理好各部分的关系,才能实现最优目标 ②事物的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③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促进新事物成长 ④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就决定了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要通过发展农村的文化教育事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

的整体素质。培养“新农民”的意义在于:

  A.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B.弥补市场经济的盲目性

  C.履行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的义务  D.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经济效益

6.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的新发展,“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从各国的现代经发展过程来看,许多市场经济国家,如:日本、韩国等小农社会的国家,在工业化达到一定阶段时,都适时提出新农村建设问题。这段话说明:

①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特点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③矛盾特殊性中包含着矛盾普通性  ④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点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④

2006年,“三农”工作要求,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加大“三农”工作领导力度,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据此回答7—11题。

7、必须始终抓紧抓好农业,这是因为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B.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解决了,一切政治、经济问题都解决了

C.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当前国家的中心问题

D.农村问题与政治问题紧密相连,农村问题就是政治问题

8、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要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稳定农村的基本政策,关键在于

 A.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B.稳定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

 c.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D.凋整农村产业结构

9、2005年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2006年农业和农村工作要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表明

 A.我国农业基础地位已得到彻底巩固  B.国家积极实行宏观调控

 C.我国已完全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  D.我国农业的薄弱地位已彻底改变

 10、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是

 A.国有企业亏损面大             B.农村人口多、素质低

 c.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  D.科技兴农的力度不够

1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

A.经济发展要有持续增长的趋势   B.经济发展要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c.农业经济发展既要满足人类当前需要,义不危害子孙的生存环境

D.既要经济不断发展,又要文化不断发展

122005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促进农民增收,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1)结合政治常识谈谈党和国家为什么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2)结合经济常识谈谈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为什么能够增加农民收入。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答案

1.D  2.C  3.B  4.D  5.B  6.A  7.C  8.A   9.C  10.B

11.(1)原因:由于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出现了大量 富余劳力,必然要寻找新的出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必然对劳动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居民家庭年收入低于城镇居民家庭.所以,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

意义:有利于解决好农民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2)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先根据人多地少的县情制定“走出去”战略,后又根据打工人员带回资金技术信息等新情况制定“引进来”的战略。如今则加快村民自治,小城镇步伐。这同时体现了对变化发展了的实际的正确把握,是辨证地对待实际的做法;该县因地制宜,从“田少山多”的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鼓励资金技术投向山地承包,发展茶叶药材板栗野菜等经济作物的生产加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立足自身实际,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走特色经济,规模经营,产业化之路,科技兴家发展新兴农业。

(3)统筹规划,制定本县发展战略;信息引导,组织协调,大力发展打工经济和特色经济;提供服务,积极培训富余人员外出打工,热情邀请农技专家指导农业生产。

12.(1)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造成东、南沿海地区“民工荒”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有经济过热,用工信息不畅,权益得不到保护等。②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一定的因必然引起一定的果。经济过热,用工信息不畅,民工工作,生活条件太差,权益得不到保护,必然会出现民工短缺的现象。

(2)①企业的经营者要提高自身的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自觉遵循公平、诚信原则;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②遵循价值规律,适当提高民工的工资。

(3)①协调地区、部门、企业的经济关系,防止经济过热。(或实施经济调节职能)

②制定和监督经济法规的执行,保障民工的合法权益.(或加强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

③汇集和传播经济信息,为企业招工和民工就业创造条件。(或提供公共服务职能)

1,B 2,D 3,C 4,A 5,D 6,B 7,A8,C9,B10,C11,C

12,【解析】第一设问主要考查为什么要增加农民收入,从党的方面看,涉及党的性质和“三个代表”;从政府方面看,涉及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机构的性质及其组织活动原则。第二设问,要在明确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内涵的基础上,阐述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对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

答案:(1)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实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国家担负着经济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主要是调节农林牧渔业的结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结构以及农产品结构。只有发展多种经济、优化农产品结构,才能更好地遵循价值规律,适应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解读本题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时政热点,考查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国的国家性质和职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价值规律的作用等考点。本题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注意设问的关键字眼,要注意从多角度研究“三农”问题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高考试题往往选取典型事例作为背景材料,这就要求考生把教材观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试题具体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