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政治试卷 - 高中三年级政治试题 - 正文*

高三月考试题[哲学上学期]

2014-5-11 0:26:48下载本试卷

南阳市二中高三月考  2005、9

政治试题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两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一、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在每小题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艘轮船在航行中遇到了风暴,逐渐下沉。船长大声喊道:“谁会祈祷?”船上的一名神父自告奋勇地回答:“我会!”船长说:“那好,你就开始祈祷吧!其他的人都套好救生圈等待。因为正巧差一个救生圈!”据此回答1—2题。

1. 从哲学角度看,船长的做法                     (  )

  A. 是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表现    B. 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表现

  C. 是对唯心主义世界现的肯定    D. 是对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讽刺

2. 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   )

  A. 要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B. 办事情应当有认真精神

C. 要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D. 要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3. 2005年9月,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重申:中国将坚定不移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强调“三个坚定不移”是因为

              (   )

A、正确的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B、意识可以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C、正确的立场和世界观是我们改造世界的关键

D、正确的意识可以指导人们有效地改造世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宋祁《玉楼春·春景》中的名句。清代著名诗评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对其作过如下评价:“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但同时代的著名文论家李渔却在《窥词管见》里说:“此语殊难索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据此回答4一—5题。

4、尽管“绿杨烟外晓寒轻”,宋祁却感到“红杏枝头春意闹”,这表明    (   )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人能够透过现象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

  C.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并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5、两种不同的评论表明                       (  )

A、 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认识是有差异的

B、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可能相同

B、 不同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   

D、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2005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为进一步推进水资源保护工作,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珍惜保护水资源,建设流域节水防污型社会。”据此回答6~7题。

6. 近年来,淮河流域因片面强调发展生产,肆意排污放水,造成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恶劣的影响。从哲学上看,上述错误做法的根源在于                                  (   )

A. 没有对自然物进行彻底改造        B. 没有充分认识到自然界的客观性

C. 没有认识到自然界先于人与人的意识而存在  D. 利用自然过于充分

7.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入与自然和谐相处”,表明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  )

 A、要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B. 人只能是自然界的奴仆

C. 人应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D. 人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经过科学家的艰苦劳动,人类基因图谱绘制完成.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8~9题。

8. 人类基因具有多样性,但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家通过大量的测序工作,绘制了人类基因图谱,揭示了基因和人类疾病的关系。这一事实蕴涵的哲理是  (   )

  A.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 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事物

  C.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D. 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9. 科学家们目前只能确定人体约10%的基因所传达的信息及其在人体中的功能,还有约90%的基因的功能有待探明,最终揭开基因与疾病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还有待时日。这说明

                                 (   )

  A. 由于条件的限制,每一时期的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

  B.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C. 意识的反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D.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豫剧大师常香玉德艺双謦艺德,永远受到中国人民的称赞。据此回答10~11题。

10. 常香玉德艺双謦,不仅一心一意地在为人民演戏的过程中追求艺术至境,还为抗美援朝、残疾儿童、贫困农民慷慨解囊。可是有些所谓的明星,明知是慈善义演,却索要高额出场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从主观方面分析,主要是因为         (    ) 

①时代不同②立场不同③知识构成不同④世界观、人生观不同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11. 常香玉的敬业精神、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在哪一行哪一业都值得提倡和弘扬。这是因为                               (     )

  A.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B. 正确的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C.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D. 错误的意识没有反作用

当前,中国有近9000万网民,其中85%以上是青少年,要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来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动员社会资源,共建网络丈明,创造亿万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绿色网上空间。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2-13题。

12. 之所以要共建网络文明,是因为                (   )

  ①不同性质的意识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②正确的意识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事物的发展  ③错误的意识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④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3. 要共建网络文明,我们必须                   (   )

  ①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  ②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受意识能动作用的制约 ③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④用正确的思想去占领人们的意识领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4、下列观点体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分歧的是            (    )

A、“物是观念的集合”与“心外无物” 

   B、“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C、“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与“物是观念的集合”

   D、“眉毛胡子一把抓”与“单打一”

15、在下列选项中,属于意识反作用的选项有           (   )

  A、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B、用“三个代表”的理论指导党的建设

  C、入山问樵,入水问渔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16、“一时的温饱,却隐藏着日后的危机。”包含的哲理是      (   )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看待新事物要有创新精神

C.事物的发展是新事物否定旧事物  D.事物之间存在着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

17、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在物质与运动关系问题上的共同错误是   (   )

A、 割裂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B、承认物质,否认运动

B、 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D、离开运动谈物质

地震、海啸、飓风、台风等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引起连锁反应,7个亚洲国家和1个非洲国家受到重创。2005年8月“卡特里娜”飓风袭击佛罗里达州,新奥尔良成为泽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据此回答18-21题。  

18、关于印度洋板块被触发的原因,最新的一种说法可能让人诧异:当地时间前一周澳大利亚岛州塔斯马尼亚附近的一次相对小型地震可能是罪魁祸首,印度洋板块就这样被触发。这段话说明                               (   )

A、 有因必有果,一果多因,但有果未必有因   

B、 原因与结果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 因果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 原因与结果是相互依存的,但有一些原因我们无法认识

19、地震引发海啸,飓风引发水灾。我们认为是“天灾”。对“天灾”认识正确的是(  )

  A、“天灾”是客观规律,人们对它无能为力

  B、“天灾”是人为带来的,对环境影响不大

  C、要认识“天灾”形成的规律,以此来指导人类活动

  D、只要克服了“天灾”,就不会出现由此造成的人类悲剧

20、直到现在,世界上仍然没有找到一种可以预测地震的好方法。人们现在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这说明                    (   )

  A、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地震的发生

  B、有些规律是无法掌握的

C、如果掌握了地震的规律,就可以防止地震的发生

  D、科学的预见离不开对于客观规律的掌握

21、“印度洋海啸影响的最大地区是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不会对我国造成海啸。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只席卷南部,没有席卷整个美国。”这说明              (   )

  A、有些事物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有些则不是

  B、事物产生联系需要一定的条件

  C、并不是任何事物都和周围的事物联系着

  D、人的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集中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

  A、新旧事物是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

  B、新旧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D、新旧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据此回答23—25题。

23.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原因           (    )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   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认识工具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④ 只要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24. 材料中的实事求是                        (   )

  ①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优良传统

  ②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根本点

  ③其哲学依据是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物质

  ④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25. 对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的正确理解是             (   )

  ①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②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因为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使思想符合变化发展了的实际而不被旧观念所束缚,就要解放思想  ③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地解放思想。因为客观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实事求是  ④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④

  近几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肆虐,给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危害,我国土地沙化扩展速度逐年递增。土地沙化扩展,5%是干旱等气候原因,95%是人为因素,其中滥垦、滥牧、滥伐、滥挖、滥用水资源等“五滥”是主要原因。据此回答26—27题

26. 以上事实说明:                         (    )

  A. 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必定要受到惩罚

  B. 人们可以认识客观事物的内部规律

  C. 人为因素会导致对规律的破坏

  D. 规律是不可以改变的

27. 严峻的事实使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国家开始组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强以京津风沙源为重点的治理与保护,建设京津生态保护圈等。这说明    (    )

  A. 物质决定意识

  B. 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

  C. 自然界的秩序是人工整理出来的

  D. 人们可以改造规律

28. 我们旧时使用的木桶,是由多块木条拼合而成的,假如木桶边长短不齐的话,其容量只能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若要增加水桶的容量,首先必须加高最低的那块木板,这一现象被人们称为木桶原理。说明                      (   )

  A. 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

  B. 部分不同整体也就不同

  C. 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D. 部分决定整体

29. 下列对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关系的正确理解是            (   )

  ①运动是指宇宙中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②变化包括量变和质变,侧重强调事物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的  ③发展是指前进的、进步的上升的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④发展是质变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30.“只要你对着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够实现。”这种说法  (   )

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B.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

31.20世纪80年代,比尔·盖茨说:“486型电脑就能满足今天所需处理的一切信息了。”后来,他发现自己错了,586、686等新型电脑不断地被制造出来,于是他提出了微软的宗旨:微软不变化的只有变化。这说明                  (   )

A.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

D.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是有规律的

32.下列既体现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又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点的有:(   )

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②唇亡齿寒   ③邯郸学步    ④吐放纳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3.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34.“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说明      (   )

 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

 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35、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下列说法符合这一古训精神的是                        (   )

A.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B.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C.志当存高远        D.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南阳市二中高三月考  2005、9

政治试题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

  注意事项:

  答第Ⅱ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钢笔或圆珠笔写在答题卷密封线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答题卷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本卷共3小题,共30分:

36、沙尘暴的危害有了进一步的切身感受,同时也进一步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大自然的惩罚是无情的,而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还是人为的破坏,其中在我国西北地区乱挖发菜,滥挖甘草、麻黄、冬虫夏草等野生经济和药用植物的人为破坏,就是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请运用所学的哲学常识有关知识,谈谈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37、十六大首次提出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三大文明要协调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2005年7月25日《人民日报》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通过和谐社会建设,可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秩序、社会氛围,形成良好的社会运行机制,保证社会处于既有活力又相对平衡的状态,从而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 为什么要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38、某贫困地区,人多地少,700平方千米的荒山上长满了1亿多棵野生酸枣树。其中一个村靠酸枣嫁接率先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县政府及时总结他们的经验,并派农技人员下乡考察,在借鉴该村嫁接技术的基础上,培育出经济价值更高的新品种,在全县推广。县政府还制定了荒山使用权60年不变的政策,嫁接活动全面展开。县政府当好后勤,组织购买嫁接苗,开办技术培训班,后来又利用丰富的大枣资源,瞄准市场,办起了大枣系列产品加工厂,实现加工增值。经过几年奋斗,该地区基本实现小康。  

从哲学上看,该地区县政府是如何带领群众奔小康的?

南阳市二中高三月考  2005、9

政治参考答案

第I卷  (共35题,每题2 分,共70分。)

 1. D  2.A  3.D 4.B  5.D 6.B  7.D 8.D  9.A 10.B 

11.C  12.A  13.B  14.C  15.B  16.D  17.A  18.C  19.C  20.D  21.B  22.C  23.D  24.B  25.A  26 . A 27. B 28. C  29.A  30.D 31.C 32.B 33.C  34.A  35. D

第Ⅱ卷 (共3题,每题10分,共30分。)

36、①规律是客观的,它们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还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因此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观规律则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人们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中,必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②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做法,必然会给工作和社会生活带来危害。③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经济应注意环境的保护,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37、答案: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所以,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⑵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任何社会都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统一体,也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体.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物质基础,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制度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只有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

38、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意识。 ②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党的重要指导思想,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出发,从客观的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是对客观国情的正确反映,充分体现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科学发展观可以确保我国经济社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体现了正确意识对客观事物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