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科学总复习基础知识梳理
第一部分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
主题一、人类生存的地球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左右,仅差0.33%,它的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方法:(5种方法)
(1)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环地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2)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3)在海边看到远方驶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4)站得高看得远,说明大地也是曲面。
(5)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球,从月食的过程可以判断地球是球体。
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自转周期:23小时56分4秒
地球自转的结果:出现了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现象,造成星空的周日变化
2、地球仪和地图
1)经线和纬线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
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赤道。与赤道平行的线叫做纬线。
本初子午线: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0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2)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确定地理位置
在这部分的学习中首先知道地球东西半球是以东经1600和西经200来划分的,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赤道来划分的;看天体的平面图应是上北下南,左东右西;看地图和经纬网应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平面示意图
学会绘制简单平面示意图
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知道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也叫地图的基本语言)
主题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太阳系与星际航行
太阳和月球:
1)太阳的基本概况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它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太阳的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
2)太阳活动与人类
常见的太阳活动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等。
太阳表面的许多黑斑点称为太阳黑子,它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约为11年。黑子数最多的一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少的一年,称为太阳活动谷年。国际上规定从1755年起算的黑子周期为第一周,1998年开始为第23周。
太阳表面有时会出现一些突然增亮的斑块,叫做耀斑。耀斑爆发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很大。太阳风增强时可以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讯。黑子、耀斑活动增强时,产生过强的紫外线。
太阳的大气层从外向内依次是日冕层、色球层、光球层。实际看到的是光球层。
光球层的主要太阳活动是黑子,在色球层的主要太阳活动是耀斑和日珥。
3)月球的基本概况:
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月球和地球间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1/400。月球的直径约为3476千米,太阳的直径约为月球的400倍。
月球的体积很小,约为地球的1/49,质量只有地球的1/81。
月球上既没有空气和水,也没有生命。
月球没有大气,造成月球上昼夜温差大,昼夜温度差达300℃。不能传声,无天气变化和四季变化.
月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比地球弱,造成物体在月球上很轻.(跳高跳远)
月球的表面布满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是由于陨石坠落的月球表面而形成的陨石坑。
4)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人类对月球与行星的探测
万户是中国明代的一名能工巧匠,他是世界上利用火箭升空的第一人。14世纪末,他设计制造了一种“飞龙”火箭。1959年,科学家们用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纪念这位人类飞行的先驱者。
1959年9月,苏联“月球”2号探测器首次月面硬着陆成功。
1961年5月,美国宣布实施“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
1968年12月14日,美国“阿波罗”8号载人宇宙飞船首次成功绕月飞行。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月球,人类首次登上月球成功。
四季的星空
月相
1、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称为月相。
它的一个变化周期称为朔望月,平均为 29.53天。
2、月相变化的原因:
(1)月球本身不发光,是反射太阳光。
(2)月球绕地球运动,使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化。
3、月相与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和农历的对应:
(1)三者成一直线时: 地球 —— 月亮 ——太阳(新月 农历初一 朔)
月亮 —— 地球 ——太阳(满月 十五十六 望)
(2)三者成垂直时:
月亮 地球 ——太阳
(上弦月 初七初八) (下弦月 二十二、二十三)
地球 ——太阳 月亮
4、月相变化的规律:上上上西西 , 下下下东东 。
5、月相的形成变化图:上半月为正“D”形,下半月为反“D”形。
6、月相变化规律和农历的关系:
月相名称从左向右依次为新月(朔)、上弦月、满月(望)、下弦月,出现日期依次为农历初一、初七(或初八)、十五(或十六)、二十二(或二十三)。
农历中的阴历是根据月相变化的周期来决定的。
5)太阳系
太阳系的总体构成: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行星及其卫星、彗星、流星体等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天体系统。在木星和土星之间存在一个小行星带;彗星由彗核、彗发、彗尾三部分组成,彗核由冻结的氨、甲烷和一氧化碳等组成,著名的哈雷慧星公转周期是76年。
九大行星按与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体积最大的两颗行星是:木星、土星,有固体的核心和几万千米厚的氢、氦等构成的大气,体积大,卫星多,并且有光环。
水星离太阳最近的固体星球,无大气层,布满了环形山,表面情况与月球相似。
金星(表面有很厚的大气层,公转方向与其他行星相反,称“蒙面逆子”)
火星(类地行星,与地球相似但大气层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
金星和火星有点像地球,是固体星,表面有大气,但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地球(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
木星(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最大的特征是表面有大红斑)
土星(第二大行星,最大的特征有很多光环和卫星)
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远日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表面都笼罩着氢和甲烷气体,冥王星表面有没有大气现在还不清楚。
6)四季的星空
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阳历就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作为根据。地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约为365。2422天,既通常所说的一年。
农历的二十四节气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行轨道划分的,是阳历成分,其在公历中的位置是固定的。
地球绕日公转太阳直射点移动情况、昼夜长短变化情况、太阳高度变化情况:(对于北半球来讲)
一年中,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N23026/——S23026/),春分时节,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随着季节的变化直射点向北移动,夏至太阳的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秋分时节,直射点在赤道,冬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从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的高度变大;春分昼夜等长;从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的高度变小;秋分昼夜等长;从秋分到冬至,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的高度变小。
(在上图中注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
星图
1、天空中的亮星大多数是恒星。
2、星座是天空中的区域,全天星座有88个。
3、星等:星星的明暗程度。星等越小,星越亮。肉眼可见的最暗的星为6等星。
4、记住几个重要的星座的形状:大熊座、小熊座、仙后座、天鹰座、天琴座。
5、北斗七星和北极星
北斗七星位于北方天空,四季变化时斗柄指向随之改变:
斗柄 东 (左)指,天下皆春;斗柄 南 (下)指,天下皆夏;
斗柄 西 (右)指,天下皆秋;斗柄 北 (上)指,天下皆冬;
北极星位于北天星空的正中间,是北半球晴朗夜晚指北最好的标志,全年可见。
寻找北极星的方法:利用北斗七星的斗前二星的连线,向斗口方向延5倍距离即是。
银河系和宇宙
宇宙:广漠空间和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是由大量不同层次的星系构成的。宇宙是均匀的、无边的、膨胀的。
宇宙中有上千亿的星系,平均每个星系又有上千亿的恒星和各类天体。
运动着的物质将时间和空间结合在一起就成为我们所说的宇宙。
哈勃太空望远镜还看到了什么?
发现1、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
发现2、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
发现3、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大爆炸理论主要观点----勒梅特于1931年创建
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温度、极大的密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 中。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
宇宙的将来
永远膨胀下去,不断地扩大,我们将看到所有星系的星球老化、死亡,剩下我们孤零零的,在一片黑暗当中。 或者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
无论地球上观察,还是在其它星球上观察,都可以观察到其它星球都在远离观察点而去,这是宇宙膨胀的结果。其实,大爆炸而产生宇宙的理论也不能确定起始爆炸中心。
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整个宇宙由环绕着地球的七个同心球壳组成,太阳、月亮、行 星和恒星分别处在不同的球壳上,它们都围绕地球做完美的圆周运动。”这样,空 间的位置是绝对的,地球的地心就是宇宙的中心,而每个物体都有它的天然位置。 亚里士多德把宇宙空间分为“月上”和“月下”两部分、天上的物体就在天然位置上, 它们随天球做圆周运动,月下和地面附近物体的天然位置是地心,它们之所以做落体运动,是因为它们还没有到达自己的天然位置。
托勒密的宇宙体系——地心说
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
哥白尼与“日心说”
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临终时发表了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著作——《天体运行论》,完整地提出了“日心说”理论。这个理论体系认为,太阳是行星系统的中心,一切行星都绕太阳旋转。地球也是一颗行星,它上面像陀螺一样自转,一面又和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转动。
人类认识太阳系的历程
1.最早用肉眼观测到的是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和土星。
2.公元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加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后,人们才撩开太阳系神秘的面纱.
3.1781年,英国科学家威廉赫歇耳发现了天王星.
4.1846年法国的勒维耶与英国的亚当斯发现了海王星.
5.1930年,美国的汤博发现了冥王星.
6.20世纪50年代,航天探测器的运用,是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太阳系的形成: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
理论依据:九大行星绕日运行的特征
同向性—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
共面性—公转轨道平面大多接近于同一平面
轨道的近圆性
太阳系的形成——星云说
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巨大云雾状天体。直径大多十几光年
人们把宇宙中星际气体、尘埃和粒子流等物质叫做“星际物质”。
星际物质在宇宙空间的分布并不均匀。在引力作用下,某些地方的气体和尘埃可能相互吸引而密集起来,形成云雾状。人们形象地把它们叫做“星云”。
太 阳 系 家 族的 诞 生
一. 50亿年前原始太阳星云因万有引力作用而收缩凝聚
二:凝聚的星云,绕着中轴旋转,形成中间增厚的大园盘
三:继续旋转,盘面形成几个同心圆的圆环
四:中心部份质量较大形成恒星----太阳
圆环部分形成一顆顆行星及卫星
恒星的演化
红巨星:表面温度比太阳低,但体积比太阳大,亮度比太阳高。
行星状物质:质量体积比太阳大,但亮度较暗。
超新星:亮光相当于十亿颗太阳
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
恒星的一生
•决定恒星寿命的因素只有一个——质量!
•质量愈大,寿命愈短!
15倍太阳质量 1千万年
1倍太阳质量 1百亿年
0. 2倍太阳质量 1万亿年
小质量恒星
•红巨星的外壳慢慢消散
•中心的核压缩成为白矮星
•白矮星冷凉了,就成了黑矮星
大质量恒星
•一系列核反应后,他们呈现洋葱结构
•没有了能量抵抗引力,超新星爆发
•外层被炸飞,剩下的核被压缩
–中子星(10亿吨/cm3)
–黑洞
通过天文观测和发现逐步证实和完善了恒星的演化理论。
|
星际气体原恒星 主序星
太阳——红巨星——白矮星 ——暗矮星
主序星 中子星
大恒星——超红巨星——超新星 黑洞
地形和地壳的运动
1、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地球内部从外到内可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组成部分。
地球内部结构和煮熟的鸡蛋很相似:
蛋壳——地壳
鸡蛋 蛋白——地幔 地球
蛋黄——地核
2、地壳运动
(1)地壳是变动的:地壳结构及其表面形态由于其本身或地球其他部分的物质与能量在内力作用下不断地循环和转化而产生或变形的运动,又称“构造运动”。下表是两个最好的例证。
海陆变迁 | 实例 | 证据 |
海洋——陆地 | 喜马拉雅山 | 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 |
陆地——海洋 | 台湾海峡 | 海底有 |
地壳变动后的地质结构——褶皱、断层。
褶皱是在地壳运动的水平挤压作用下,使岩层发生弯曲,叫做褶曲。如果发生的是一系列褶曲,形成波状弯曲变形,叫做褶皱。喜马拉雅山系是板块在运动中碰撞推挤,发生褶皱而形成的山。如果岩层受挤压过度,会形成断层。
断层是在地壳运动的强大压力或张力作用下,岩石受礼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的相对移动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和我国的汾河平原和渭河谷地等都是断层结构。
(2)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
火山的成因:火山活动一般常在一些不寻常的地质背景上发生,其中大多数都在构成岩石圈的庞大的板块边界处。约80%的地球活火山及其相关的火山活动都发生在两个板块相聚,并且其中一个俯冲到另一个下面的地方。俯冲下去的板块,一方面因挤压而造成局部压力增加,一方面其自身也融为岩浆;这时,上面受挤压的板块如果出现裂口或薄弱处,压力极大的岩浆就会从这些地方喷发出来,形成火山。
火山的组成: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三部分。
火山的喷发物:气体、液体和固体喷发物。
火山的种类:活火山、休眠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可以复苏、死火山也可以复活。
火山对人类的利和弊:火山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火山弹、火山岩烬、火山砾、火山灰、火山尘等。不仅熔岩所到之处一切化为灰烬,而且还会引发地震;火山灰遮天蔽日,随风飘到很遥远的地方,影响时间长的有好几年;火山还会喷出有毒气体,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计的。不过火山对人类也有好的一面,例如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岩是很好的建材;火山附近常有地热及温泉;对科学研究来说,火山的喷出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火山的分布:主要在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东非火山带、大西洋海底火山带。
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地震的分布: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3、地形
(1) 相对高度和海拔:相对高度和海拔是计算地面高度的两种方法。相
对高度是表示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海拔又叫绝对高度。指表示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主要的地形特征
地形类型 | 海拔高低 | 地表起伏特征 |
山地 | 较高 | 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
平原 | 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 平坦广阔 |
丘陵 | 较低 | 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
高原 | 较高 | 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 |
盆地 | 没一定标准 | 四周高,中间低 |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地形 | 山地山峰 | 盆地洼地 | 山脊 | 山谷 | 鞍部 | 峭壁陡崖 |
表示 方法 | 闭合曲线 外低内高 | 闭合曲线外高内低 | 等高线凸向山脊连线低处 | 等高线凸向山脊连线高处 | 一对山谷等高线组成 | 多条等高线汇合重叠在一起 |
地形 特征 | 四周低 中部高 | 四周高 中部低 | 从山顶到山麓凸起部分 | 从山顶到山麓凹起部分 | 相邻两个山顶之间,呈马鞍形 | 近于垂直的山坡,称峭壁。峭壁上冲突出处,称悬崖或陡崖 |
说明 | 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外侧,坡度向外侧降 | 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内侧,坡度向内侧降 | 山脊线也叫分水线 | 山脊线也叫集水线 | 鞍部是山谷线最高处、山脊线最低处 |
土壤
土壤的结构:
(1)土壤是由水、空气、矿物质和腐殖质组成的。矿物质的多少是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土壤中还有大量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土壤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
(2)不同性状的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不同的影响
土壤名称 | 土壤质地 | 性状 |
砂土类土壤 | 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粗 | 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透水性能强,易干旱。有机质分解快,易流失 |
黏土类土壤 | 黏粒、粉砂多。土壤颗粒较细 | 质地黏重,湿时黏,干时硬。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能差 |
壤土类土壤 | 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相等。 土壤质地比较均匀 | 不太疏松,也不太黏。通气透水,能保水、保肥,易于耕种。 |
植被对土壤有保护作用
土壤污染及保护
我国土地资源目前正面临着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土壤污染
的严重威胁。
土壤污染的危害有:1)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2)导致生物品质不断下降;3)危害人体健康;4)导致其他环境问题。
保护土壤和防止土壤污染的重要性及主要措施。
土壤污染的防治:
依法预防:制定和贯彻防止土壤污染的有关法律法规,是防止土壤污染的根本措施。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如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工业三废排放标准、农用灌溉水标准、生活饮用水质标准等。
建立土壤污染监测、预报与评价系统。
发展清洁生产,彻底消除污染源。控制“三废”的排放;加强污灌管理;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
地球上的水体
水体的分类:
地球上的水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根据水的存在状态分为:固态水、液态水、气态水。
根据水的含盐量分:有咸水和淡水。
根据水的分布分:有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根据水的用途分: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交通和娱乐用水等。
各种水体的比例如图:见课本
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
水循环按照其发生的领域可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又称为大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又称为小循环。
世界和我国淡水资源的严重危机:
世界各大洲的水资源:按多年平均径流量(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由大到小的排序。(1)各大洲水资源总量排序:亚洲、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州。(2)各个国家水资源总量排序:巴西(第一)、俄罗斯(第二)、中国(第六)。(3)从我国来看,空间上:南多北少、动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我国水资源问题前景不容乐观。淡水总资源虽位居世界第六,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4,排名在世界第121位,被列为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
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措施为:合理开发和保护水资源,防止水害,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1988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4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1号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措施: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节水惜水、防治水污染、兴修水利工程和跨流域调水;积极探索海水淡化、利用两极和高山地区的固体冰川水资源的新途径,扩大水资源。
其中节水惜水、防治水污染、是最经济、最有效的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
淡水短缺原因 | 解决措施 | |
自然原因 | 储量有限 | 海水淡化 |
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 | 跨流域调水 | |
在时间上分布不均匀 | 修水库 | |
人为原因 | 用水量大大增加 | 节约用水,控制人口增长 |
水污染严重 | 防治和治理水污染 | |
普遍浪费水 | 节约用水、减少浪费 |
天气与气候
短时间内近地面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
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称为气候。
人工降雨主要是利用干冰、碘化银和水等催化剂消雨,或局部缓解旱情。
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的主要内容包括:“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
“首要污染物”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
5、人类活动与气候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