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初三语文试卷

2014-5-11 0:11:00下载本试卷

初中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

  下列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

  选择题:

 1. 加线的字注音都正确的是(  )

   A.广 (bó)     匀(chèng)    效 (lù)

   B.脑 (sǔi)    获(jié)       憎 (wù)

   C.白 (shà)    丛(máng)      打 (óu)

   D.疾在理 (còu)  一朔东(cuò)     狼亦矣 (xiá)

 2. 没有错别字的是 (  )

  A.戳穿   伶仃   随声附合

  B.凯旋   渊博   满院狼籍

  C.修葺   腹诽   逞强施威

  D.肆虐   暑名   户枢不蠹

 3. 加线字字义解释有误的是 (  )

  A.零 (买)      油光可 (观察)

  B.贵 (病)      泰然之 (对待)

  C.予 (给与)     不屑置 (争论)

  D.闲 (空闲)     无边无 (边际)

 4. 根据句意,依次填空恰当的是 (  )

  ① 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   )。

  ② 母亲那种(   )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A.① 标志   ② 宽裕

   B.① 标本   ② 宽裕

   C.① 标本   ② 宽厚

   D.① 标志   ② 宽厚

 5. 加线的词在本句中没有反义词的是 (  )

   A.四家皆连络有亲,一俱损,一荣俱荣。

   B.我喜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C.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的气。

   D.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进大小的岛屿。

 6. 加线的词在句中含褒义色彩的是 (  )

  A.农民诗人孙万福,那老当益状的风度,给我的印象很深。

B.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吗?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

  聪明了!

  C.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

  D.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

 7. 提取句子主干有误的是 (  )

  A.这场雨不是今年的第一场雨。 主干:雨不是雨

  B.菜叶和垃圾填没了这只船和那只船之间的空隙。主干:菜叶和垃圾填没空隙

C.赵州桥高超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

  量。主干:赵州桥显示智慧和力量

  D.各处的米像潮水一样涌出来。 主干:米涌

 8. 依次填空恰当的是 (  )

  茶叶(  )是中国人民的传统饮料,(  )是世界人民普遍喜爱的饮料之一,

  (   ),很早的时候茶叶就成为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了。

   A.因为  所以  因此

   B.不仅  也   因此

   C.只要  就   所以

   D.虽然  也   但是

 9. 根据表达的需要,填空恰当的是 (  )

   现在国内外风行快餐,它的特点就在一个“快”字上。武汉钢铁公司开办了快餐食堂,(  )职工们非常赞赏地说:“这真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快节奏啊!”

   A.用餐的时间被职工们极大地缩短了。

   B.职工们用餐的时间能极大地缩短吗?

   C.使职工们用餐时间不能不极大地缩短。

   D.使职工们用餐的时间极大地缩短了。

 10. 句子、出处和作者搭配完全正确的是 (  )

         句子                   出  处      作 者

 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白居易

 B.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    《菜园小记》 吴伯萧

   美的图画。

 C.“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孔乙己》  鲁 迅

 D.“老爷荣任到此,难道就没抄一张本省的'护官符'

   来不成?”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曹雪芹

 11. 多义词“松懈”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

 A.自以为对革命有功,摆老资格,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工作随便,学习松懈

 B.它是一种腐蚀剂,使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意见分歧。

 C.为了搞好总复习,许多同学废寝忘食,毫不松懈

 D.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那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

 12. 没有语病的是 (  )

 A. 经过总结,我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方法。

 B. 中国人民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C. 瓢泼大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D. 人在长期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13. 语序最顺当的是 (  )

 A. 经阳光的照耀,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常绿树,现出可爱的亮绿色。

 B. 整整齐齐地排列着,现出可爱的亮绿色,常绿树,经阳光的照耀。

 C. 常绿树,整整齐齐地排列着,经阳光的照耀,现出可爱的亮绿色。

 D. 现出可爱的亮绿色,常绿树,整整齐齐地排列着,经阳光的照耀。

 14. 对修辞方法依次作出正确判断的是 (  )

 ① 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

 ② 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③ 我用什么办法来报达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中

  国共产党。

 ④ 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A.① 夸张  ② 反问  ③ 设问  ④ 比喻

   B.① 比喻  ② 反问  ③ 设问  ④ 拟人

   C.① 夸张  ② 设问  ③ 反问  ④ 比喻

   D.① 比喻  ② 设问  ③ 反问  ④ 拟人

 15. 在文学常识方面说法有误的是 (  )

A.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藤野先生》是

  叙事散文。

  B.诗歌是指同散文、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C.小说的故事情节通常包括故事的开端、高潮和结局。

  D.根据题材所反映的时代不同,戏剧可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白毛女》是现代剧。

 16. 作品、作家和作家国籍搭配有误的是 (  )

  A.《变色龙》       伏契克   俄国

  B.《最后一课》      都 德   法国

  C.《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丹麦

  D.《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法国

 17. 对句子大意理解正确的是 (  )

 A.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大意: 老人和小孩并且很快乐。

 B.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意: 大大小小的监狱,虽不能一一察看,但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C.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大意: 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D.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大意: 假使我不当这个差,那么早就病了。

 18.下面的句子与原文完全相同的是 (  )

 A.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责攸之、炜、允之慢,以告先帝之灵。

 B.吾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C.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辛勤地分秧插秧。

 D.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19. 话说得比较得体的是 (  )

 A.“请您来作报告,想必您会感到荣幸!”

 B.“我很想参加你们的活动,可今晚实在工功夫,太抱歉了!”

 C.“宴会就要开始了,该来的怎么还不来?大家别着急,先等一等。”

 D.“老大爷,您别这么磨磨蹭蹭的,行不行?”

 20. 关于写应用文说法有误的是 (  )

 A.写信时,信纸第一行空两格写收信人的称呼。

 B.写申请书,应该把申请的事情和理由写具体、清楚。

 C.写申请书,正文后面不必写祝颂语。

 D.通知的标题,根据需要可写为“通知”、“重要通知”、“紧急通知”或“关于×

   ××的通知”等。

二、文言文阅读

  下列各题均有4个选项,其中只有1个是符合题意的。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

 21. 第一段第一句,作者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  )

   A.表明自己出身低微。

   B.表明自己自食其力。

   C.表明自己不求功名。

   D.表明自己只求活命。

 22. 作者“遂许先帝以驱驰”的原因是 (  )

  A.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B.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C.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D.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后值倾覆,受任于

    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3. 第二段,作者指出“出师”的战略目标是 (  )

  A.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C.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D.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三、记叙文阅读。

  下列各题均有4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

  “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吗?”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24. 对文中画线句子变换人称的作用分析恰当的是 (  )

   A.直接对话,更加真实。

   B.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C.形式变换,更加活泼。

   D.叙述自如,更加简洁。

 25. 对文中“默默地”所表达的感情分析正确的是 (  )

   A.表达了“我”埋怨老师放假回家的心情。

   B.表达了“我”关心自己喜爱的老师的心情。

   C.表达了“我”对自己喜爱的老师依依惜别的深情。

   D.表达了“我”想念自己喜爱的老师的感情。

 26. 表达方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

   A.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

   B.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

   C.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D.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

 27. 上文详细叙述的事件是 (  )

   A.梦中寻师。

   B.思念之情。

   C.师生惜别。

   D.回忆往事。

四、议论文阅读

受教育也是义务  马少华

  刚刚颁布的《教育法》让我们明确了:受教育也是义务──就像公民必须履行纳税,应征入伍的义务一样,它不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自己与国家之间的事。

  接受这样一种观念,我们就不难理解:在广州,家长以任何原因中断孩子上学,都要被罚款300~5000元,甚至追究刑事责任。这是今年年初广东通过的在广州市强制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地方立法。本报1月份报道此事时,大家听着还很新鲜,《教育法》颁布了,才感到广东的这个地方立法,体现了《教育法》中“义务”的含义。

  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它不仅赋予公民以权利,而且要求公民承担义务。但《教育法》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却是同一种行为──接受教育,即使他自愿放弃受教育的权利,仍无“权”拒绝履行受教育这个义务。这里面当然包括中小学生的父母或监护人依法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责任。因为,所谓义务,就是依法必须承担的责任。

  但目前,有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受不受教育得自己说了算。怎知,自以为可以“说了算”的事情,实际上关系着民族的命运。想一想一个文盲给社会造成的负担与一个有知识的人为社会创造的价值的强烈反差,人们就会明白:受教育与否,的确不完全是自己意志和权利范围之内的事。因此,《宣传教育法》,推动《教育法》的实施,就意味着这样一种启蒙:人们必须在教育这个问题上重新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国家的关系,自己与民族前途的关系。只有端正了认识 ,才能依法承担义务。

(选自1995年4月1日《中国青年报》,文字有删改。)

 28. 本文的论点是(    )。(将所选项的字母选入括号内)

  A.广东的地方立法,体现了《教育法》中“义务”的含义。

  B.所谓义务,就是依法必须承担的责任。

  C.受教育也是义务。

  D.只有端正了认识,才能摆正各种关系。    (  )

 29. 加点句子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判断对错:

 30. 第二段中加点词语“这样一种观念”指代的不是受教育也是义务。 (  )

 五、作文

 题目: 我有这样一个好_______

 要求:1. 在题目的横线上填写一个自己要写的人(例如:妈妈,老师,叔叔,伙伴,

      邻居等),构成自己的作文题目。

    2. 写一篇记叙文,在记叙的基础上适当运用议论或抒情等表达方式。

3. 字数600~900。不足或超出部分,每50字扣1分。

参 考 答 案

一、 1. D   2. C   3. A   4. C   5. D   6. A   7. C   8. B   9. D

   10. C  11. B  12. D  13. C  14. B  15. C  16. A  17. C  18. D

   19. B  20. A

二、21. C  22. B  23. C

三、24. B  25. C  26. C  27. A

四、 28. C   29. 对比论证法   30. 错

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