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考政治重点与热点专题复习
关注"三农"问题
时政热点链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基地。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
新三农相关问题
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你是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呢?(为什么建设新农村?)
①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的标志。②也表明我们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顺应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农村发展不起来,整个国家就发展不起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体现了共同富裕的要求。④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⑤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⑥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改革发展的大局,有利于农民生活的提高。⑦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
3、你认为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呢?(或者是:请你新农村建设提出几条建议)
①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②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现代农业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③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措施。④发展农村公共设施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突出解决的问题。⑤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新农村建设中要解决的又一个重点问题。⑥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新农村最重要、最关键的目标。⑦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和首要环节。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⑧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时事语言)
4、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①肩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成材,发扬艰苦奋斗和创新精神,努力学习,通过深造,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将来要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去。②向父母建议:要利用农闲时间,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水平。③向政府建议: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等。
5、请你展望下若干年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象。
①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工厂林立,特色农业活跃,家家户户有了宽敞的住房,拥有小轿车,人们重视生活质量。
②乡风文明:人人安居乐业,农民的孩子免费高中教育,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自主创业、创新、创优能力增强。
③村容整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繁荣,绿水清山与人相伴。
④管理民主:人民积极参与政治、关心政治,民主管理得到有效的落实与保障。
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是什么?为了营造“乡风文明”、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形象,你认为该怎么办?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以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
(1)农村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农村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符号自身发展的措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3)要坚持对内进行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坚持开放,充分吸收和利用外来的资金\人才以及一切可以利用的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
(4)农村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以上各问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7、请你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提几点合理化建议?
(1)经济方面, 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大农村科技普及和推广,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实国家农村经济政策,加大对农村的扶贫力度,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2)政治方面, 完善和发展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农村的民主和法制建设,打击各种违法犯罪现象,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3)文化方面,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村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消除各种迷信思想的影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的思想阵地,武装农民的头脑.
有关三农的一些问题
(一)"三农"问题是什么?(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二)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为什么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什么要把“自觉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
①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在我国,农民是最大的社会群体,保证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正是对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
②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实现这一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增收,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人民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目标。只有切实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④这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民和睦团结的需要。
⑤是依法治国,保障人权的需要是保护广大人民利益的体现。
⑥ 是解决现阶段主要矛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⑦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贯彻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
⑧ 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三)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或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做了哪些事情?)
1、最重要的是长期稳定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2、开展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减负提供体制保障。
3、发展农村工业、服务业和多种经营,拓展就业领域,增加农民收入。
4、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为农民增收提供智力支持和安定的社会环境。
5、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搞活农产品流通,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6、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让科学技术成为农民增收的决定因素。
7、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
(也可以从两手抓、可持续发展、计划生育、科教兴农、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等角度来回答)
8、2005年1月30日,新华社播发了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第7个一号文件(6)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的战略高度,其目标概括为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四)关于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问题
1、为什么要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1)是贯彻"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
贯彻"三个代表",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的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是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3)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贯彻实施宪法和法律要求,加强法制建设的具体体现。
(4)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共同富裕。
(5)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2、如何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1)坚持依法治国
对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的违法行为,要依法惩处,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工遵纪守法和维权意识。
3、青少年应怎么做?
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明确时代所赋予的崇高使命,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法律知识,关心"三农"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法律宣传,为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加快城镇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贡献。
(五)相关问题
1、税收有哪些作用?国家取消农业税有什么意义?
(1)税收的作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将纳税人的税款即税收收入用于国防建设、兴办教育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税收对于调节经济稳定增长、调节贫富差距也具有重要作用。
(2)取消农业税,可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2、关注三农问题体现了我党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哪一重要内容?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三农"问题所反映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中央下决心解决"三农"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什么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5、你认为怎样才能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农民富裕起来?
(1)从国家角度,应依靠经济行政法制科技教育等手
段,为农民增收提供物质帮助和智力支持,提供法
制和环境保障。
(2)从社会角度,加强城乡联系,各行各业都要发扬团
结友爱,顾全大局,乐于奉献的精神,支持农业和
农村建设,为农民增收作贡献。
(3)从农民自身角度,要发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
神,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致富本领。
6、请你给农民增收提出至少3条具体建议。[参考(三)]
7、结合“一号文件”精神,你认为当地政府为农民增收应做些什么?
①要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做出实效;②要增强服务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与农民的感情;③要带领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走勤劳致富的道路。
8.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举措?
(1)开展农民运动;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改革,推翻地主阶级的统治;在抗日根据地实行新的土地政策,提高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2)新中国成立后公布《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分批进行土地改革;(3)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减免农业税。
9.用事实说明,建国以来,我们党在第一代和第二代集体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过哪几次调整和变革?调整的结果如何? 当前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有何启示
(1)土地革命,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农村合作化,进一步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人民公社化,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启示: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10.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问题?
(国家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1)①是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②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
④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⑤我国宪法规定,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国家应创造一切条件使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
⑥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加强农村教育工作是我们党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⑦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⑧有利于公民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实现教育公平、体现社会公正,有利于加强和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⑨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⑩义务教育不仅是适龄儿童和少年应该履行的义务,而且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履行的义务。
2005年中考时事热点复习题
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对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开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答: (1)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 (2)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永不褪色的旗帜。只有以它们作为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才能有效抵制和消除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影响,不断创造和发展先进的、健康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2.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材料体现了初三《思想政治》的哪些观点。
答:(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2)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 不断提高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始终是我们的中心工作。只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 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4)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重要保证。 (5)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6)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坚持改革开放,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1.2005年1月19日新华网报道,牛玉儒是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生前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参加工作30多年来,他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忘我工作,勤政为民,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衷心爱戴。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作出重要指示,对牛玉儒给予高度评价,号召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向牛玉儒学习,做牛玉儒式的好干部。
结合初三所学知识谈谈牛玉儒先进事迹对我们的启示。
答:(1)牛玉儒同志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实践者,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2)牛玉儒同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所以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 (3)我们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学习牛玉儒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勤政为民,忘我工作,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扎扎实实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
三、标本兼治遏制腐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1.2005年1月11日,胡锦涛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反腐倡廉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进一步认识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始终把反腐倡廉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始终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反对腐败。
结合初二、初三的知识,谈谈党和国家为什么如此重视反腐倡廉?
答:各种腐败行为违反了我国的法律法规,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不稳定因素,阻碍了依法治国的进程,削弱了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危害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只有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才能始终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2004年国家监察部和地方各级监察机关从严治政,依法行政,办案势头强劲,突破了一批大案要案。据中央纪委提供的数字:2004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66705件,结案166590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70850人,其中县(处)级干部5966人、厅(局)级干部431人、省(部)级干部16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的为4915人。
严惩腐败分子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答:(1)公民应依法行使权利,在行使自由和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2)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3)公民应学法、懂法、守法、护法,依法律己,敢于同一切违法行为作斗争。 (4)每个公民,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
四、"两会"专题
1.2005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处在攻坚阶段。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消除阻碍经济发展和造成经济不稳定的体制性根源,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协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经济体系。
你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如何认识的?
答: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生产社会化的 客观要求,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五、聚焦《反分裂国家法》
1.材料一:2005年3月9日人民网载文指出,近一个时期以来,台湾当局加紧推行"台独"分裂活动。在各种不断升级的"台独"分裂活动中,应引起高度警惕的是,台湾当局妄图利用所谓"宪法"和"法律"形式,通过"公民投票"、"宪政改造"等方式,为实现"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的目标提供所谓"法律"支撑,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材料二: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实施,对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1)"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的严重危害性是什么?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全国人大通过立法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认识。
答:(1)"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的活动,严重威胁着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严重破坏和平统一的前景,严重损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严重威胁着台海地区乃至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
(2)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拥有决定国家大事的最高权力。行使立法权,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主要职权,也是它的经常性工作。 ②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反分裂国家法》把我们党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充分体现了我们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主张,同时表明了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从而更加有利于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有利于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③主权是一个国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条件,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领土是一个国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它的完整与否关系着国家主权和公民的利益。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立法遏制"台独"分裂活动,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核心利益,体现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六、隆重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
1.2005年3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参加两会代表审议时强调,要不断增强做好新形势下人大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充分发挥代表作用,进一步加强常委会制度建设,切实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善好。请你谈谈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识。
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
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指出,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于加强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维护国家统一,加快民族自治地方发展,促进少数民族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当前,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作为中学生应做些什么?
答:(1)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2)我们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以实际行动自觉履行维护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2005年3月1日人民网载文指出,50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实践获得了巨大成功。采用民族区域自治来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各民族共同利益的正确选择。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你是怎样认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的?
(2)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1)适应我国的国情,我们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了相应的自治机关,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加强各民族的团结,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八、全面推进"三个文明"建设
1.2005年1月8日《人民日报》报道,中法文化年的第二阶段--法国文化年自去年10月隆重开幕以来,在中国大江南北已经上演了多场"好戏"。然而,最为精彩的重头戏还要数将于今夏在长城上演的一幕--"从香榭丽舍大街到万里长城"。
(1)开展中法文化年对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有什么意义?
(2)我们应如何对待外国文化?
答:(1)开展中法文化年有利于两国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可以吸收法国文化中为现代社会所需要而又适合我国国情的文明成果;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
(2)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所长,努力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2.2004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十四部委联合发出通知,部署进一步做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工作。通知强调,要精心安排"三下乡"的重点工作,促进"三下乡"常下乡,让农民群众多受益常受益。
开展"三下乡"工作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当前,做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工作是促进解决"三农"问题、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1)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为什么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
答:(1)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2)第一,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物质文明建设为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政治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政治保证和支持。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九、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
1.2004年12月19日,胡锦涛主席视察澳门劳工子弟学校时说,国家振兴、民族振兴,关键在人,基础在教育。
为什么说国家振兴、民族振兴,基础在教育?
答:教育是促进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物质力量,是国家发展的先决条件。发展教育,是我国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现代化进程,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的根本措施。只有发展教育,才能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奠定基础。
2.2005年1月20日人民网载文指出,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我国要在未来几十年中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人才观,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人才观,树立科技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中的巨大作用。
结合教材谈谈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性。
答:当今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进程。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高度重视人才问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提高科技水平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
3.材料一:2005年3月11日新华网报道,我国西部地区人才总量不足,每万人中人才数量为323人,低于全国487人的平均数。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西部地区国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40%。人才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和少数专业,而基层、生产第一线、少数民族地区人才严重缺乏,工程技术、科研、经济管理、高技术人才十分短缺。
材料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部人才流出量是流人量的两倍以上,特别是中青年骨干人才大量外流。新疆近年来调往内地的专业技术人员高达两万多人,青海省20年来调走或者自动离开青海的科技人员估计在5万人以上。陕西省前年毕业的4600多名硕士学位以上的研究生,有80%择业到了东部。甘肃省每年在外地高校培养的非师范类毕业生的回归率只有40%,甘肃农业大学培养的27名畜牧业硕士研究生现已全部调走。
(1)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解决材料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答:(1)材料一说明我国人才分布不平衡,西部人才缺乏且整体素质较低。材料二说明西部人才流失严重。
(2)第一,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对科技的推动作用。第二,要重视人才,提高对人才的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第三,要大力发展教育,加快对人才的培养。第四,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西部就业,为西部建设贡献青春。(本题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2005年1月14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在当今激烈竞争的世界上,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
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上述观点的认识。
答:(1)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 (2)艰苦创业精神不是某个时代所特有的精神,而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同在的。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崇高的精神是伟大事业的灵魂,伟大的事业是崇高精神的结晶。 (3)民族要自立、国家要富强,必须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2.2004年9月是中宣部、教育部联合组织的第一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全国各地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陕西结合本省实际,以"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为主题,在全省 中小学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结合实际说明我国开展"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重要性。
(2)你准备怎样发扬延安精神,使自己成为"四有"新人?
答:(1)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亿万中小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深入贯彻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入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2)树立远大理想,肩负民族振兴的使命,刻苦学习,敢于实践创新,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四有"新人。
十一、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1.2004年12月15日《经济日报》载文指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后,一系列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道德实践活动在全国开展--全国妇联推出以"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为主题的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团中央组织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保护母亲河等活动;全国广播影视系统实施"建设工程""净化工程""防护工程"和"监察工程",为未成年人提供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优秀广播影视节目和产品。
简要说明开展上述活动的意义。
答:青少年犹如初升的太阳,代表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上述活动的开展,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05年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中小学生文明习惯教育和法制教育,发挥校外活动场所和社会实践基地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小公民道德建设"和"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家庭教育宣传活动。如果你所在的学校组织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教育宣传活动,请你为宣传活动设计一份提纲。
答:答案提示:该题只要符合题意即可。在设计中要包含以下几层意思:①宣传的主题;②宣传的对象;③宣传的主要内容;④宣传的目的和意义;⑤宣传的时间地点等。
十二、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和红旗渠精神
1.材料一:2004年9月29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结合时代发展要求,面对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和各种思想的相互激荡,我们党进一步提出把弘扬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等民族精神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丰富和发展伟大的民族精神。
材料二:建国前夕,毛泽东告诫我们:"夺取全国的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请你谈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长征精神的必要性。
答:(1)今天,我国人民总体上达到小康社会,但从我国现代化建设来看,"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今后的"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需要我们不断地发扬长征精神,发扬党的艰苦奋斗传统。 (2)我们要把长征精神作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对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 (3)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公无私,清正廉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4)要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奋发图强、开拓前进,使长征精神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力量。
2.继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西安成功展出后,"红旗渠精神巡回展"2005年1月7日在郑州市博物馆正式拉开帷幕。林州原名林县,历史上十年九旱,水贵如油。从1960年起,林州人民用近10年时间劈开太行山,从山西引来漳河水,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1)为什么要进行"红旗渠精神巡回展"?
(2)你准备怎样发扬红旗渠精神,使自己成为"四有"新人?
答:(1)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红旗渠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其实质就是一种艰苦创业精神。艰苦创业精神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一种思想境界,无论什么时代都被人们视为成就事业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视为一种崇高的美德。红旗渠精神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将是我们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法宝。进行红旗渠精神巡回展,就是要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激励人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2)树立远大理想,肩负民族振兴的使命,刻苦学习,敢于实践创新,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祖国和人民所需要的"四有"人才。
十三、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三个文明之间的关系?
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2.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请运用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三个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十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1.据统计,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余座供水不足,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10座, 2000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的持续干旱,天津等城市供水告急。南方许多地区也因干旱遭受缺水困扰, 2004年下半年,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出现了多年罕见的大面积干旱,许多城市用水告急,工农业生产受到了很大影响。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2)针对(1)中说明的问题,我们应实施什么战略,坚持什么样的基本国策?
答:(1)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2)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基本国策。
2.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必须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无论是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1)什么样的发展观是科学的发展观?
(2)为什么说无论是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答:(1)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
(2)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无论是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3.2005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抓紧解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要以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工业和城市污染治理,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实行严格的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加大环保监督和执法力度。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继续搞好天然林保护和草原建设,加强风沙源治理。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1)为什么要抓紧解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
(2)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方面,当代中学生应如何去做?
答:环境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取决于环境资源的支撑能力,保护环境能够促使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如果环境进一步恶化,那么不仅影响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社会的安定。当前,我国环境问题形势严峻,抓紧解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问题,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作为当代中学生,应高度重视和警惕生态环境恶化所引起的问题,要提高环境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同时,要积极向人民群众宣传环境保护的知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材料一:2004年12月20日《经济日报》报道,目前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占有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世界人均蓄积量的八分之一。有多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和铝土矿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也相对较低。
材料二: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水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弃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村环境问题严重、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
(1)材料一、材料二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2)针对材料一、材料二说明的问题,我们应实行什么样的基本国策?如何坚持这一基本国策?
答:(1)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2)①我们应实行保护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②第一,必须加强资源和环境法规、资源和环境知识的教育,提高全民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第二,要全面规划,科学布局,保持生态平衡,防治环境污染。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绝不能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5.2004年10月12日,2004年中国浙江生态省建设论坛在杭州举行,来自海南、黑龙江、吉林、福建、浙江、山东、安徽7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以及江苏、陕西、辽宁;上海、江西、河北等省市的政府代表共同发出宣言:出于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出于对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高度关注,对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不懈追求,将全力以赴地承担起生态省建设重任。
(1)在我国加强生态省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2)如果你所在学校准备开展生态省建设宣传教育活动,请你为学校筹划一份活动方案。
答:(1)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口大量增加、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加强生态省建设,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提示:活动方案要有口号、活动目的、活动内容等。本题不拘形式,鼓励创新。注意方案设计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具有可操作性,不可漫无边际,泛泛而谈。
十五、大力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1.2004年12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切实把科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扎扎实实地把科教兴国战略落实到实处。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定和实施正确有效的科技政策措施,着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1)科技进步与创新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有何重要意义?
(2)从"三个代表"的高度,分析说明党中央为什么如此重视科技创新?
答:(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与创新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关乎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 (2)第一,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生产力。第二,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重视科技创新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三,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重视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十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有人对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表示鼓励和支持,但是也有人担心,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比重的减少,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对此,你怎么看?
答:(1)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尤其是在东南部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较大。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公有制的基础地位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并没有丧失和减小。特别是通过结构调整和内部机制改革,我国的国有经济对经济控制力得到了加强,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只要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正确处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关系,即使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比重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2.2005年2月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意义何在?
答: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3.2005年2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答:(1)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发展,表明社会主义已经在中国的大地上深深地扎下了根,我们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同时,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2)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才能逐步消灭剥削,防止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十七、关注"三农"问题
1.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三农"问题,特别是2004年在时隔18年以后,中央又下发了关于农业问题的一号文件,2005年中央再一次下发了关于农业问题的一号文件。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意义何在?
答: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十八、大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2004年12月30日,西气东输工程投产庆典暨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同志发来贺信,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西气东输工程全线胜利建成并成功运营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广大工程建设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贺信中说,西气东输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它的建成,再次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西气东输工程的建成开通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对于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造福新疆及沿线各族群众,对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优化、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对于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2.2004年11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座谈会上强调,实现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有足够的认识,作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努力走出一条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新路子。
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东北老工业基地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振兴。
答:(1)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为动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构建全面开放的新格局;(3)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统筹经济社会发展;(4)切实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努力保持社会稳定; (5)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
3.2005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开创西部大开发的新局面》一文中指出,西部地区要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拓展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开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任务,要扎扎实实搞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
(1)西部地区为什么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2)西部地区应如何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答:(1)扩大开放是西部地区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封闭只能导致落后。西部地区只有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引起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才能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
(2)坚持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止沙漠化;依法保护和治理环境;退耕还林还草、保护天然林;加强教育宣传,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4.2005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整体战略部署。实行符合各地特点、发挥比较优势、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的区域发展战略,体现了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各地区的积极性,又有利于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上述工作要求体现了初三《思想政治》中的哪些观点?请分别加以说明。
答:(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要求。(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3)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是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具体体现。 (4)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国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体现了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5)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积极推动 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实现这一共同理想。
十九、中部崛起正当时
1.材料一: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整体战略部署。
材料二: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
(1)结合教材所学,谈谈当前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性。
(2)请为中部崛起应注意些什么献计献策。
答:(1)这是关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布局,这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体现,同时也是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需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和国家竞争力的增强。
(2)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②重视人才,鼓励创新,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③发展经济莫忘环保,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良性发展等。(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二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2005年3月9日人民网报道,曾经成功抵御了日寇侵略的湖南雪峰山,却无法抵挡金客的疯狂掠夺,原先的青山绿水饱受蹂躏,雪峰山采金陷入整治与非法开采"齐头并进"的怪圈。在拿环境博财富的短期行为背后,是当地百姓和政府因环境被破坏而支付的沉重代价。10多年来,采金污染流毒数百里,损坏林地3000亩、耕地1153亩,殃及雪峰镇周边6个乡镇3万余人的生活。
雪峰山的污染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1)必须坚持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2)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3)必须坚持环境保护的原则和制度;(4)必须认真贯彻环境法律法规,加大环保执法力度;(5)必须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和环保意识。
2.结合背景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识。
答:(1)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资源紧缺状况将长期存在;在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高投人、低产出和浪费严重的现象;我国正处在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能源和资源总需求将迅速扩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因此,为了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2)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在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既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又是其制约因素。现阶段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形势,严重的环境问题对生态平衡,对人民的生命健康,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极大的危害。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3)认真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十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2004年12月5日《人民日报》报道,为使山西焦化企业每年排放的200亿立方米焦炉气得到循环利用,山西省组织有关专家历时8年,以焦炉气为原料研制开发出廉价清洁燃料甲醇。他们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焦炉气甲醇汽油、中水利用等循环利用项目在全省普遍推开。全省"三废"利用年创产值约16.45亿元,实现利润1.5亿元,分别是5年前的4.7倍和5倍。同时,全省因资源循环利用而改善了环境状况,年均减少排放二氧化硫8.3万吨,烟尘22.4万吨,减少废渣占地和燃料粘土砖毁坏土地7900亩。
运用所学知识,对上述事实进行简要分析。
答:(1)山西焦化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2)山西焦化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注重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是坚持保护资源和环境基本国策、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3)山西焦化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高度重视科技的巨大作用,才提高了"三废"利用的效率和水平。因此,发展循环经济,要注重发挥科技的作用。
二十二、积极促进红色旅游发展 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1.2005年2月23日《人民日报》报道,今后几年内,我国将在全国培育形成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配套完善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重点打造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面开创红色旅游发展新局面。 发展红色旅游有何重要意义?
答: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2.由国家旅游局、共青团中央和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政府联合主办的"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四川红色旅游宣传月活动于2005年3月15日-4月1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展示中心举行。四川省某中学积极响应这一宣传活动,准备以"长征精神永放光芒"为主题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为这个学校代写一篇倡议书。
答:写作提示:(1)第一行正中写"倡议书"三个字。 (2)写倡议对象的称呼。
(3)正文:①写清发出倡议的原因和目的。(只有交代清楚倡议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对方才能理解、才能变成自已自觉的行动,否则就很难响应);②重点是围绕倡议主题应做到的具体事项。(这部分一般是分条开列,以求清晰、明确)。 (4)结尾要表示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 (5)最后写上倡议者的名称和发出倡议的日期。
二十三、聚焦我国十三亿人口日
1.材料一:实行计划生育30多年来,我国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人口总和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现在1.8左右,进入到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中国13亿人口日也因此推迟了4年。
材料二:目前,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的基本国情没有根本改变,计划生育面临的主要矛盾没有根本改变,人口问题依然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教材知识,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说明了什么?
(2)结合材料一、二,说明我国解决人口问题应采取的措施及其必要性。
答:(1)材料一说明实行计划生育符合中国国情,并取得巨大成就。材料二说明人口问题依然存在,要把计划生育政策长期坚持下去。
(2)①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在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惟一正确选择。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形势,人口的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着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同时也给我国的资源环境带来沉重压力,人口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只有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大业的顺利实现。
二十四、积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1.材料一:2005年1月5日《人民日报》报道,在公安部的指导协调下,安徽省公安厅成功破获淫秽色情网站大案:"九九情色论坛"案。该网站有淫秽色情视频文件6000多个、图片10万多张、淫秽色情文章2万多篇。由于该网站部分内容免费,因此30万注册会员中大多数是青少年。
材料二:2004年12月22日新华社报道,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主办的"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站开通以来,已接到各类公众举报95000多件次,国家执法和行政机关依法关闭违法网站1287个。
(1)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你认为青少年应如何文明上网?
(3)请你在净化网络环境方面给国家相关部门提几点建议。
答:(1)材料一说明一些非法网站对青少年的危害极大。材料二说明了我国加大力度打击非法网站,并取得一定成绩。
(2)①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帮助学习,提高自身素质;②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不影响正确的学习和生活;③要正确选择网上信息,自觉抵制不健康信息的影响。(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①加大宣传力度,使青少年认识到不健康信息的负面影响;②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体系,采取有效措施,最大可能地防止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或传播不健康信息;③建立一批有质量、有档次、有特色,能够吸引青少年的网站。
2、共青团中央、中央综治办、司法部、教育部、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共同开展的"为了明天--青少年法制教育宣传周''活动于2004年11月29日正式启动。主要活动项目有"为了明天--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集中宣传;青少年学习宪法活动;《未成年人保护法》集中调研和讨论等。
(1)请你为这次法制教育宣传周活动拟定几句宣传口号。
(2)请结合材料分析国家开展法制教育宣传周活动的意义。
答:(1)人人都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社会的共同责任等。
(2)未成年人代表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能否成才,是关系国家存亡、民族兴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因此,集中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有利于提高青少年法制意识,帮助青少年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营造关心重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社会氛围,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十五、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1.2005年2月17日《经济日报》报道,自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以来,全国整规工作始终把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影响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突出问题,作为专项整治的主要内容。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必须长期坚持下去的永恒的主题,已经取得的成果只是初步的、阶段性的,决不能估计过高。2005年,我们要把整规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
(1)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必要性是什么?
(2)从国家的角度说明如何把整规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
2.(1)是规范经济行为的有力举措,有利于经济活动所有参与者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保证经济活动遵循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等原则;有利于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快速发展,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我国扩大对外开放。 (2)①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建设。②要加大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 行为的力度。③要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坚决查处地方保护行为。④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⑤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广大人民群众与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作斗争的能力。⑥要加快法制建设,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等。
二十六、打击非法网站 净化网络环境
1.观察漫画,结合教材所学,简要回答查处黑网吧的意义。
答:黑网吧的存在扰乱了社会秩序,破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容易诱发各种违法犯罪。国家对黑网吧进行查处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有利于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对发展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2004年10月至12月,教育部与公安部、司法部等8部门首次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中小学幼儿园及少年儿童安全管理专项整治行动。2004年底全国共 清除校园周边违章建筑16560处,取缔非法网吧!2575 家、违章经营小卖部29453家、非法歌舞厅2861家、非法游戏厅6200家、非法录相厅3434家、非法流动饮食摊点131481个。
结合青少年的特点和教材知识,谈谈国家开展校园周边集中清查活动的必要性。
答:(1)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需要国家给予特殊关注。 (2)青少年代表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和民族的兴衰。 (3)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侵犯青少年合法权益和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各种事件也大量存在,由此国家有必要定期开展保护青少年健康的专项行动。这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能为中小学生和少年儿童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3.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2005年第一次会议决定围绕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将开展"深入实施社区青少年远离毒品行动",继续对违规经营的网吧、网站等进行整治,在中小学生中开展"远离不良文化"专项教育活动等。
请你结合教材所学,联系实际,从这些专项活动中任意选取一项,围绕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政治小论文。
答:写作提示:(1)对于青少年远离毒品活动,可以从当前青少年吸毒状况、毒品的危害以及青少年应持的态度等角度思考,从中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论证。 (2)对违规经营的网吧、网站进行整治,可以从校园周边网吧的现状,青少年进入网吧的情况及其危害,青少年应持的态度等方面思考,以确立主题,进行论证。 (3)在中小学生中开展"远离不良文化"专项活动,可以从中小学生身边存在不良文化的状况,不良文化的危害,青少年应持的态度等角度确立写作之题(4)无论选择哪个活动,在写作时都要观点正确,论证有说服力。
二十七、坚决打击各类非法出版活动 创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
1.材料一:2005年1月22日新华网报道,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在京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2005年"扫黄打非"工作。会议强调,要以查缴非法出版物、非法报刊、淫秽色情读物为重点,加强监督、严格执法,标本兼治、务求实效,努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材料二:在2004年"扫黄打非"集中行动和专项治理中,共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2.29亿余件,其中淫秽色情出版物1206万件,非法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1.9亿余件。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开展"扫黄打非"斗争的重要意义。
答:(1)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充分发挥我国法律禁止和制裁损害精神文明建设行为的功能,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可以净化社会风气,遏制文化垃圾滋长蔓延,能够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上义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2)开展"扫黄打非"斗争,有利于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增强人们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十八、严查"苏丹红一号" 确保食品安全
1.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成为今年"两会"的焦点话题之一。而实际上,劣质食品的存在状况和对人身所造成的伤害--不管是已经显现出来的,还是尚未被发现的,可能都比我们所已知的情况厉害得多。2005年3月9日,四川省工商局对成都、绵阳、南充等城市大中型商厦和超市所经销的豆粉进行抽查,结果发现因存在严重问题而不合格的豆奶粉居然占到86.7%的比例。这样的抽查结果令人震惊。
(1)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2)请你就加强食品安全问题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
答:(1)材料反映了我国面临着非常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2)①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②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应依法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遵守诚实信用原则。③执法者应加大整顿和规范食品市场秩序,严厉打击破坏市场秩序,危及人身安全的违法行为。
二十九、标本兼治 遏制赌博违法犯罪
1.2005年1月27日《人民日报》报道,全国集中打击赌博违法犯罪活动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各地公安机关重拳出击,相继破获了一批赌博大要案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1月26日,北京、吉林、山西、江苏、广东、广西等省、区、市公安机关共侦办赌博案件1900余起,其中大要案件230余起(网络赌博案件130余起、党员领导干部参赌案件21起53人),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5万余人。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严厉打击赌博违法犯罪活动的必要性。
答:赌博违法犯罪活动妨害了社会管理秩序,破坏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影响了我国社会生活的安定,诱发极少数党员干部侵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只有严厉打击赌博违法犯罪活动,切实整顿好社会秩序,才能保障社会主义事业顺利进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确保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三十、依法严惩刑事犯罪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1.2004年8月4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对贵州省原省委书记刘方仁受贿案作出二审裁定,驳回刘方仁的上诉,维持一审判决。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于2004年6月29日以受贿罪判处刘方仁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宣判后,刘方仁以其行为不构成受贿罪为由,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二审法院认为,上诉人刘方仁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单独收受他人钱款折合人民币177 万余元,伙同他人共同收受他人钱款人民币500万元,其行为已构成受贿罪,受贿数额特别巨大,情节严重。鉴于刘方仁认罪态度较好,具有坦白情节,且赃款已全部追缴,一审法院对其作出的判决,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应予维持。遂依法裁定驳回刘方仁的上诉,维持原判。
请运用所学有关法律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看法。
答:(1)刘方仁被判处无期徒刑,说明了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同时,说明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2)刘方仁因受贿罪被判处无期徒刑,说明犯罪行为应当受到刑罚处罚,我国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 有力武器。 (3)刘方仁因受贿罪被判刑,受贿赃款全部追缴,说明公民非法财产不受法律保护。 (4)刘方仁案反映了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的,有权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第 二审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是终审的判决、裁定,当事人不得再上诉。 (5)刘方仁因受贿罪被判处无期徒刑,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任何人违法犯罪都应受到法律制裁。 (6)刘方仁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索取贿赂而被判处无期徒刑,说明公民要正确行使权利,不得非法谋取私利。
三十一、保障饮水安全 维护生命健康
1.2005年3月22日是第十三届世界水日,今年的主题为"保障饮水安全,维护生命健康"。河南省在世界水日到来之际,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汁划每年投入4000万元资金,解决包括沈丘在内的重污染地区村民吃水问题。
(1)在水日到来之际,请你就今年主题,设计几句宣传用语。
(2)河南省的这种做法,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
(3)在保护水资源方面,你认为国家、社会和个人应该如何做?
答:(1)饮水安全,健康你我他;保障饮水安全,就是保护生命健康;天天饮水安全,健康每一天等。(只要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
(2)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③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等。
(3)国家方面: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认真落实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完善环保立法等。 社会方面:积极宣传饮水安全的重要性,加大对破坏污染水资源者的处罚力度等。 个人方面: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认真落实环保行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保护我国的水资源作出贡献等。
三十二、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安全生产
1.2004年6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出通知要求,全国法院要加大对涉及重大公共安全事故等案件的审判力度,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1)什么是公共安全?
(2)妨害公共安全行为的危害是什么?对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应如何处罚?
答:(1)公共安全是指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的安全。
(2)①妨害公共安全行为指向的是不特定的多数人,侵害的对象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事先无法确定,行为人对这一危害也难以控制,因此,对社会的危害性大,后果严重。②我国法律严禁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对于那些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要依据刑法予以惩处。对于那些尚未触犯刑律的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要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由公安机关予以制裁。
2.2005年2月14日,孙家湾煤矿发生,起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共有214名矿工遇难。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此高度重视,要求地方和有关部门立即采取一切措施,全力抢救井下被困人员,千方百计救治受伤人员,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并严防事故再次发生。
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在防止煤矿事故发生上应采取哪些措施。(至少写出三个方面)
答:健全法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充分认识加强煤炭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国家、地方和企业共同增加煤矿安全投入,加快改善煤矿安全生产条件;认真开展煤矿安全生产的专项整治,加强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发挥煤矿工人主人翁的监督作用。
三十三、反恐反霸 维护世界和平
1.温家宝总理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五周年招待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永远不称霸,并且同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力量一道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结合教材知识回答:
(1)霸权主义的核心是什么?
(2)我们为什么要永远不称霸,并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答:(1)核心是"强权就是真理"。
(2)因为霸权主义一直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尤其不愿意看到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再推行新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