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政治中考命题走势分析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贴 点击数:560 更新时间:
为了探索中考政治命题走势,我们对近几年来的全国各地尤其是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政治中考试卷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命题轨迹集中凸现在三个“走进”,即走进能力意志,走进知识综合和走进开放性试题。领会这些“走进”,对考试备考、应考,取得最佳成绩是大有裨益的。
一、走进能力立意,体现素质教育的能力要求
注意考查考生的学习能力,是中考政治命题一贯奉行的指导思想,也是实施开卷考试命题的指导思想。而以往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命题是以知识覆盖面为主导,对能力的考查则带有随意性。其命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考虑要考哪些知识;其次,考虑为了要考这些知识,应提出什么问题;再考虑为了提出这些问题,应选择什么材料。简而言之,就是知识——问题——材料。这种命题方式由于太注重于知识了,因而忽视了对能力的考查。
素质教育以培养能力为目标,并且要求其测量和评价的工具能为这一目标服务。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方式正式适应这一需要而产生的。这种命题方式旨在素质教育考查中以能力为中心进行考核,在命题时结合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和新成果,通过情景、设问以及巧妙的命题技术,使所编制的题目在考查学生能力上具有突出优势的一种新的命题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的命题思维过程是:首先考虑要考哪些现实问题和能力;再考虑围绕某一个现实问题和体现某一种能力能够提出哪些问题;最后才考虑用什么知识来回答。在回答的要求上求解。即围绕某一主题提供背景材料,多角度、多层次提出问题,要求考生能分别或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在这种模式中,问题处于主导地位,而知识的应用服从于问题的解决。
纵观近几年各地的中考政治试卷,命题者对主题的选择往往都集中在以上几个方面:
首先,因为政治课程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现实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命题必然要着眼于现实重大问题,以及热点、焦点问题。
其次,一些反映人民生活、贴近人民生活和贴近考生实际的素材,也往往成为选择的对象。我们对政治课现实性的强调,并非是仅仅因为对国家大政方针、世界发展总体趋势的关注。实际上选取那些发生在考生身边、甚至与考生息息相关的事例,将可以更好地开导考生观察和分析具体问题,鼓励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第三,一些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展望人类未来生活,探讨人类生存价值的问题,更因其具有长久价值而备受命题者的青睐。比如科学发展、环境保护、文明进步等。对这些问题的选择,是因为它们是古今中外人们共同探索的问题,它们的内容丰富,时空跨越大,所以就能给试题提供更为广阔的背景。分析近年的中考试卷,命题者选择此类主题的题目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今后选择这类主题命题将会进一步强化。
近几年,在中考命题的改革中所体现的能力要求,主要是对分析性能力、应用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考查。
1、 关于分析性能力的考查
对分析能力的考核,多用解释、分析说明及评价等方法。
解释:教多地出现在简答题和图表题之中,其主要特点是考查考生“知其所以然”的能力。如解释起因、解释为什么、解释相关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或社会现象等。而且往往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或不同的于教材的新方法进行表达、说明和推理。今后关于解释类的命题将大量采用图表题。
分析说明:这一要求是以“分析说明题”形式出现。在开卷试题中,体现考查分析能力要求的,通常是从既定的现实材料或数据图表出发,运用归纳的方法,从具体到抽象,唤起记忆,悟出一般原理。然后分析原理,和材料挂钩,一一对应,夹叙夹议或叙议结合地加以说明。
2、 关于应用性能力的考查
这里首先应该摒弃对此问题的模糊认识,有人把所有具有社会生活背景材料的试题都认为是应用性能力的考核。其实,在现行的考题中,绝大部分具有新材料、新背景,但考核能力的要求却很不一样。有的只是再认再现的要求,如一些选择题,是通过恰当的表述,避免了大量的死记硬背,却仍然是以考核分析性能力为目的的;有的则是考核应用性能力或创造性能力。
对应用性能力的考核,主要是要求考生有意识地运用理论,去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真实世界里去展示自己,该如何做,该如何行。
3、 关于创造性能力的考查
对创造性能力的考核,绝大数都在探究与实践类开放性试题中。以考生活动为背景材料设置的开放性试题,最适合对创造性能力进行考查。探究与实践类题的内容是开放的,不再是拘泥教材,深挖教材。它的形式、方式、发问也是开放的,特别是答案,不再是用标准答案来框住考生的思维,而是包容矛盾,鼓励考生谈自己的见解,鼓励打破常规,有些是从采用“点”给分到采“意”给分,甚至还有加分的“奖励”。这类题有利于考生创造性的发挥,是面向未来的。它在今后的中考试卷中将日趋增多。
以上分别叙述了中考政治考查的三种能力,这三种能力不是分割的,而是融合在一起的。不仅在命题中,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所以,中考命题从选择主题出发,有的试题可能只考一种能力,有的试题则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能力。
二、走进知识综合,由学科内向跨学科推进
面对“知识爆炸”的今天,教师不可能一一传授,学生也不可能成为无穷大的容器。纵观近年的中考试题,不仅突出理论和现实问题和学生思想实际的结合,而且很重视政治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具体体现在对知识的考查已经又考查单个知识点转向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又学科内综合发展到跨学科的综合。综合试题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单学科或多学科提出各种问题等。综合试题可以分为学科内综合题和跨学科综合题两大类。
1、 学科内综合题
中考政治学科内综合题还可以分为科内小综合题和科内大综合题。科内小综合题是指以同一年级的课本内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为基础,打破课、节、框的界限,建构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试题。2004年陕西卷第29题:“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及生产关系的基础是什么”就是明显的科内小综合题。科内大综合题是跨三个年级不同课本之间的知识综合,是考查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初步解决问题的试题。如2003年徐州卷的分析说明题第(2)问:材料二主要体现了所学《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哪些道理?需要同初二、初三两个年级的教材知识进行综合作答。
2、 跨学科综合题
跨学科综合题是围绕一个专题或主题多多学科提出问题,达到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测试题。如2003年青海卷第22题。
跨学科综合题之所以在中考政治中出现,而且越来越多地被各个省市所采用,主要是为了高考的综合考试接轨,但是考查初中生的综合能力层次要求不会像高考要求那样高。中考综合题只要求初中生初步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综合分析解决一些问题。目前各地小综合比较普遍,大综合所占比例不大,跨学科的更少,但这是中考命题的发展趋势。
三、走进开放性试题,激发考生创新意识
国家教育部早在2000年就对政治中考提出“应设计一些开放性试题”的要求。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近年的中考试题都广泛地采用了开放性试题。它的特点是命题材料多层次、设问窗口多方位,要求考生的思维和答题多角度,而阅卷评分则“采意不采点”,这是一种鼓励答案多元化而不唯一的试题。这类试题大体上可以分为认识类开放性试题、寓意类开放性试题和探究与实践类开放性试题。
1、 认识类题
所谓认识类题,是指凭借创设的情境(包括说法、观点、事实、事例、图表),提出各种各样的设问,让考生结合所学知识谈认识的一类试题。其设问常用“正确的有”、“请你评价”、“你认为”等。她可以渗透到选择、简答、辨析、图表、分析说明等题型中。这类题在全国各省市的中考试卷中约占一半以上的分值,可见备受命题者青睐。其发展的趋势是稳中求进,变中求新。
2、 寓意类题
寓意类题就是凭借一定的文学、艺术(漫画、诗歌、寓言、名言)形式,创设一种情境,以隐含一个观点、一个原理或道理或综合知识,要求考生揭示其含义,然后评述或表明立场观点的一类题目。近年在全国各省市中考试卷中,以漫画命题的题型渗透到选择、简答、辨析、分析说明以及政治小论文之中。可见寓意类题侧重考查应用性能力的,在今后的命题中将会更侧重。
3、 探究与实践类题
“活动”与“社会实践”是新《课程标准》特别予以强调的重要内容和要求。从初一年级到初三年级都设置了大量的活动。每项活动都具体规定了活动内容,即活动的具体对象,如“事例”“见闻”“案例”“资料”“现状”等;活动形式,如“座谈、讨论、发表看法”等;“收集、汇集、列举、结合”等,以及“调查、了解、访问”等。我们认为,落实这些内容和要求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其中多“活动”与“社会实践”的评价,是一种更直接、更真实的评价,它能让考生通过实际任务和真实情境来表现他们的学习成效,既能反映考生的知识和能力,又能揭示其非认知“行为”,如态度、责任心、合作精神等。由于它将评价的内容和过程自然的融为一体,所以以探究和实践类题评价考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效果,会更加公正、公平、合理。
探究与实践类题是以考生活动(讨论、辨论、编报、主题班会、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等)为内容创设情境。考查考生参与活动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探究、应用、创新能力情况的一类试题。这类题一般是以压轴题的形式出现。如2001-2004年南通中考题的最后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