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考历史试题 - 正文*

高考历史仿真试题(四)

2014-5-11 0:33:04下载本试卷

试题类型:A

2003年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四)

MAM: M-March A-April M-May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4至8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75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试结束后,考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两汉基本上沿袭秦朝的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但是,汉朝在除秦苛法的前提下,对这些制度又有所损益变化。据此回答1~4题:

1.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

2.关于汉初封国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汉初开始就长期存在

B.王国严格受朝廷节制,权力弱小

C.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

D.侯国直属朝廷,不受所在郡管辖

3.东汉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这被称为

A.皇帝征召         B.乡举里选         C.公府与州郡辟除           D.举孝廉

4.汉代实行编户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控制人口增长                       B.组织人民进行训练

C.控制剥削平民                       D.维持地方治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据此回答5~7题:

5.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新兴封建城市开始出现

B.大量荒地得到开垦,耕地面积扩大

C.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并广泛种植

D.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6.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农业得到开发的地区主要包括

①江东  ②长江流域 ③岭南 ④闽江流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这一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方劳动人民的南迁

B.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

C.一些统治者采取劝课农桑的政策

D.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8.下列关于明朝《大明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制订于明太祖统治时期

B.内容中增加了经济立法

C.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

D.对贪污受赂罪判刑较轻

9.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提出了“亡国”和“亡天下”两个概念,其中“亡天下”的确切含义是

A.封建王朝的更替

B.外族入侵导致国家危难

C.统治者不施仁政民不聊生

D.统治阶级内部纷争国家分裂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虽在客观上对西方殖民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但其消极作用在于最终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据此回答10~11题:

10.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11.清政府执行闭关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接触威胁统治

B.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稳定性

C.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比外国先进

D.抵抗侵略,捍卫国家主权

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结果大不相同,据此回答12~13题:

12.两次运动的相似之处是

①都发生在内外交困之时  ②都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③都建立了近代新式学校 ④都旨在改变国家政治体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3.两次运动不同结果的根源是

A.运动发生时的背景不同

B.学习西方的途径完全不同

C.运动中采取的措施不同

D.学习西方的主体力量不同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发展缓慢,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据此回答14~15题:

1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掀起的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最后均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在于

A.资产阶级始终未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B.资本主义经济始终未得到充分发展

C.中国的半殖民地性质长期延续

D.资产阶级没有进行暴力斗争

15.近代后期,制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

A.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B.封建主义的阻碍

C.长期内战的严重破坏

D.官僚资本对经济的垄断

1941年,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皖南事变,据此回答16~17题:

16.下列对皖南事变发生后各方面反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苏联严斥蒋介石的反共行为

B.国民党左派发起抗议运动

C.英法也不同意蒋介石的做法

D.民主党派由此拥护共产党

17.中国共产党采取坚决回击顽固派反共罪行,同时继续坚持抗日战争的政策是因为

A.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争取民主力量对共产党的支持

C.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D.可借机发展共产党的抗日军队

中国共产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据此回答18~19题:

18.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开始于

A.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B.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C.1956年中共“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分析

D.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9.中共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

A.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

B.1958年中共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中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后

D.中共十三大上

20.开辟新航路所带来的后果中,不包括

A.西葡两国扩大了资本

B.意大利的商业地位削弱

C.扩大了欧洲与非洲、亚洲之间的贸易

D.加速西欧封建制的衰落

在近代西方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过不同的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据此回答21~

22题:

21.自由主义思潮产生、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背景是

A.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B.文艺复兴运动使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C.启蒙运动在欧洲掀起了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D.封建专制制度的加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2.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开始产生重大影响是在

A.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

B.一战前的军备竞赛中

C.罗斯福实行新政期间

D.国家资本主义盛行时期

23.日本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最突出的表现是

A.掌握政权的人是原属统治阶级的武士

B.不少垄断资本家由旧式特权商人脱胎而来

C.垄断集团与军阀集团相勾结,推行军国主义政策

D.天皇是国家元首兼军队最高统帅,拥有专制权力

绥靖政策是纵容侵略、挑拨战争的政策,二战前英法美帝国主义对法西斯的进攻采取绥靖政策,下列是对绥靖政策的认识。据此回答24~25题:

24.二战前夕,英法美对法西斯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的原因是

①德日意的侵略尚未损害他们的根本利益 ②德日意三国都打着反苏反共的旗号 ③英法美三国都受经济危机的困扰  ④英法美三国兴起“和平主义”“孤立主义”的思潮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5.1938年的慕尼黑会议违背国际惯例的最突出表现是

A.禁止当事国出席会议                  B.推行民族自决政策

C.允许法西斯国家参加                  D.大国推行强权政策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75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5页,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题号

26

27

28

29

30

31

Ⅱ卷总分

得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2分,共计37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湖州有顾渚之紫笋,……常州有义兴之紫笋,……寿州有霍山之黄牙,蕲州有蕲门团黄,而浮梁之商货不在焉。                                           ——《唐国史补》

材料2  安徽祁门“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祁之茗色黄而香,贾客咸议,愈于诸方。每岁二、三月,赍银缗缯素求市,将货他郡者,摩肩接迹而至”。

——《全唐文》

材料3  在民间有较大规模的制茶业者,据《太平广记》中记载:天宝年间,寿州有一个名刘清真制茶业者,“与其徒二十人,于寿州作茶,人致一驮为货”。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4  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类甚多。

——《封氏见闻录》

材料5  (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初税茶。凡州、县产茶及茶山外要路,皆估其直,什税一,从盐铁使张滂之请也。自是岁收茶税钱四十万缗……。

——《资治通鉴》

回答:

唐朝茶叶生产的主要特点是什么?(5分)对当时经济的发展有何意义?(5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说:“我爱中国,我更爱东北,因为我的祖宗庐墓均在东北,如由余手失去东北,余心永远不安。但余实在不愿 以他人的生命财产,作余个人的牺牲,且不愿以多年相随、屡共患难的部属的生命,搏余一人民族英雄的头衔。”

——《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

材料2  1933年张学良对人说:“只要有人能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出去,不论他是哪一个阶层的人,我都愿意把我自己所有的力量给他,并且我愿无条件地听命于他。”

——《黎天才自传》

材料3  1934年1月张学良说:青年人“何以无出路,还不是由于你的国家太弱了吗?”整个国家的苦闷与无出路,是高于你个人问题的几千万倍……只有解决国家问题,才有个人的出路。”

——《张学良文集》第Ⅰ集

请回答:

据上述材料,归纳张学良思想主张的要点,概括张学良不同思想主张出现的原因,并作简要评价。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

1942年

日本投降时

中国战场

太平洋战场

东南亚

中国战场

太平洋印度洋

中国战场不含东北

东南亚太平洋

35个师团

19个师团

7个师团

37个师团

15个师团

111万多人

不到10.9万人

材料2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虽然美国海军主力集中太平洋,但陆军主力的使用始终受到欧洲战场的限制。法国二战史学者亨利·米歇尔写道:“事实上,由于英军和美军兵力不够,惟一对日军作战的陆军就是中国的陆军了。”

材料3  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材料4 

中国

美国

英国

伤亡

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

间接经济损失

死亡

死亡

3500万人

2000多万人

620亿美元

5000亿美元

40.5万人

37.5万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2,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材料3中罗斯福设想了怎样的结局?这一结局未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3、4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9题12分,第30题14分,第31题12分,共计38分。

29.我国古代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主要表现在哪里?封建社会中后期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中,如何表明了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步放松?其实质是什么?

30.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指出“我们党内持这样一种论点的人是不对的,他们说,整个地主资产阶级的营垒是统一的、固定的,任何情况下也不能使它起变化”。结合30年代初期和中期的重大史实,  说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并分析地主资产阶级营垒分化的原因。

31.苏联早期领导人布哈林认为,“市场关系的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你是否赞同布哈林的观点? 

结合自十月革命以来,20世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