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考历史试题 - 正文*

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三)

2014-5-11 0:33:04下载本试卷

试卷类型:A

2003年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三)

MAM: M-March A-April M-May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4至8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75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试结束后,考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统一趋势进一步增强

B.诸侯争霸战争愈演愈烈

C.分封制渐趋衰落

D.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

2.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

A.决定清朝的军国大事

B.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

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两宋时期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勃兴时期,先后建立辽、夏、金等政权。据此回答3~6题:

3.辽、夏、金的相同点是

①既保留本民族习俗又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②对汉人与族人采取“分治”的方法 ③与北宋和南宋分别进行了长期战争 ④都形成了与两宋对峙的局面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③

4.猛安谋克制

A.是一种兵民合一制度

B.是辽政权的基层行政、军事组织

C.有利于北方的民族融合

D.使西夏力量迅速壮大

5.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

A.中央开始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

B.使地方长官由世袭改为中央任命

C.为平定“三藩之乱”奠定基础

D.是指在西南地区撤司设省

6.清朝对西藏地区管理加强的标志是

A.建立僧官制度

B.掌握宗教首领的册封权

C.加强对达赖与班禅转世的监督与任授权力

D.设置驻藏大臣

佛教是发源于印度的宗教,对我国影响巨大。据此回答7~8题:

7.东汉明帝建造白马寺的主要目的是

A.修身养性,虔心向佛

B.寻求长生不老的途径

C.让西域高僧传播佛教

D.发展寺院经济,充实国库

8.佛教广为传播对中国的影响不包括

A.绘画题材                           B.建筑风格

C.哲学斗争                           D.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9.据统计“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艘;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了10万匹”,这说明洋务运动

A.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的局面

B.加快了长江流域的民族工业发展

C.实现了“自强”“求富”的目的

D.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有一定抵制作用

10.有关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工业兴起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②都由洋务派创办 ③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④产生于中国封建经济瓦解的过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

11.下列理论中,对维新变法思想影响最大的是

A.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B.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C.赫胥黎的天演论

D.孟德斯鸠的天赋人权学说

12.《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际意义是

A.否定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B.实现国民一律平等

C.确立民主共和国的法规

D.结束封建统治秩序

13.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所以“短暂”的内在因素包括

①工业结构不合理  ②资金短缺 ③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 ④列强卷土重来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③

14.1924年,孙中山在《北上宣言》中提出的重要主张是

A.实行国共合作

B.实现和平统一

C.执行三大政策

D.恢复《临时约法》

15.建国初期,政府为确立工人阶级领导地位和恢复发展生产,决定在工矿企业中

A.实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B.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

C.开展增产节约运动

D.精简管理机构

16.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首先从铁路运输开始,主要是为了

①保证生产计划的落实  ②消除交通堵塞 ③迅速稳定社会秩序 ④贯彻“抓革命,促生产”

A.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7.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的深远影响主要是

A.改革了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现代化

C.改变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克服了过于集中、单一的经营管理方式

18.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产生的最重要作用是

A.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B.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C.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

D.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1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意大利人的成就的是

A.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B.创作了梵蒂冈西斯廷教堂屋顶壁画

C.发现行星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

D.自制望远镜观测天体

20.在明治维新实行的改革措施中,对社会的进步和持续发展最为关键的是

A.废藩置县                       B.废除土地买卖禁令

C.实行征兵制                         D.发展近代教育

21.19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成就有

A.生物进化论和电磁学理论

B.牛顿力学体系和近代数学

C.化学元素周期表和原子论

D.细胞学说和相对论

22.二战前夕,最能反映帝国主义在国际事务中推行强权政治的典型事件是

A.对西班牙实施“不干涉”政策

B.策划慕尼黑阴谋

C.对意大利实施经济制裁

D.抛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2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盟军方面最早转入反攻的战役是

A.斯大林格勒战役                     B.阿拉曼战役

C.中途岛海战                         D.诺曼底登陆战

24.“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起飞的主要条件,不包括

A.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

B.对经济实行宏观管理

C.积极发展转口贸易

D.工业布局基础良好

25.2002年元旦,欧元在欧盟多数国家正式流通,主要表明

A.区域集团内的经济联系更趋稳定

B.各成员国的集体自力更生能力得到加强

C.法德两国在欧盟内取得主导地位

D.欧洲盛行保护主义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75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5页,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题号

26

27

28

29

30

31

Ⅱ卷总分

得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0分,第28题13分,共计37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佛山俗善鼓铸,其为镬(锅),……以轻杖敲之如木者良。良以质坚,……以其薄而光滑,消湅(熔炼)既精,工法又熟也。 

——屈大钧《广东新语》

材料2  (雍正九年十二月)广东布政使杨永斌奏:定例,铁器不许出境货卖,而洋船私带,禁止尤严。粤东所产铁锅,每连(五或三口为一连)约重二十觔(同“斤”)。查雍正七、八、九年(1729~1731年),夷船出口,每船所买铁锅,少者自一百连、二三百连不等,多者至五百连,并有至一千连者。计算每年出洋之锅约一、二万觔,诚有关系。应请照废铁之例,一体严禁。违者,船户人等照例治罪,官役通同徇纵,照徇纵废铁例议处。嗣后令海关监督详加稽查。……

得旨:……杨永斌所奏甚是,嗣后稽查禁止及官员处分、商人船户治罪之处,悉照所请行。粤东既行查禁,则他省洋船出口之处,亦当一体遵行,永著为例。

——《清世宗宪皇帝实录》

回答:

综合上述材料,概述清朝佛山铁器生产的特点,(4分)并分析、评论清政府对铁器出口的有关政策。(10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1911年~1921年中国历史大事记

1911年,辛亥革命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7年,护法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回答:

1911年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和实质是什么?1911年到1921年,中国革命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哪些?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1916年民主党竞选广告说:“我们在工作——而不是在打仗!活着而且很快乐——而不是当炮灰,是要威尔逊与光荣的和平?还是要休斯和罗斯福的战争?如果你要光荣的和平,选举威尔逊!而这就是持续的繁荣。”

——《美国总统选举史》

材料2  1914年以100计,1916年美国对英、法、俄的输出为389.7,达32亿美元,同期美国对德、奥、匈等盟国输出为0.68,为115.9万美元,其中绝大多数贷款是协约国的。

——《大战期间的美国外交》

材料3  1917年,威尔逊在国会发表参战演说,宣称“这场战争是德国以其行动强加到美国身上的”“建议国会:宣布德意志帝国政府最近的行为,事实上无异对于美国政府及其人民作战”“这是美国惟一的选择”。

——《美国历史上的演说和文献》

材料4  1938年12月,美国就远东新秩序照会日本说:日本在华利益置于一种优越的地位,这事实上是对美国合法权益的一种歧视。1940年6月,日本外相发表“大东亚共荣圈”的声明。罗斯福确定对日方针的政策是:“避免在太平洋发生公开斗争”;“继续经济压力,援助中国,但不把日本推到使他的军方要求战争的地步”;“尽一切可能不给日本有进攻我们的任何借口”。

——《美国历史文献》

请回答:

(1)材料1适应了美国人的什么心理?(3分)

(2)就材料2、3内容说明美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的原因和借口。(3分)

(3)材料4中的“合法权益”指什么?就材料4有关内容说明美国这一时期对日政策的特点和目的。(3分)

(4)结合上述材料回答,应如何看待美国对战争态度的变化?(4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9题12分,第30题14分,第31题12分,共计38分。

29.“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新唐书》)唐、北宋、明朝统治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办法防范相权过重的威胁?

30.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作了如下评论:“共产党的让步多,蒋介石的苦恼大,民盟的前途看好。”试结合有关材料分析共产党“让步多”国民党“苦恼大”的原因。并结合此后中国政治局势的发展 状况,评析“民盟前途看好”的说法是否正确。

31.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日 益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根据雅尔塔体系形成的过程说明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特征。(6分)并说明两极格局的“相对稳定性”及其作用,分析导致两极格局“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因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