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考历史试题 - 正文*

08年高考历史预测试题汇编

2014-5-11 0:33:05下载本试卷

08高考历史预测试题汇编

1.15至20世纪,人类历史的发展在经济领域经历了重大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有五次发展机遇,对中国和西方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1)16世纪前后中国和西方几乎同时出现工业文明的曙光,但中、西方发展状况迥异。17、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取得长足发展。请说出其在科技、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 

答案:科技:近代自然科学如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产生。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2)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中国出现“康乾盛世”的余晖,西方却经历了一场历史性的变革——工业革命。为什么中国没能发生同样的变革?

答案:自然经济的顽强阻碍;封建专制统治;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政策。

(3)19世纪70年代以后,工业革命进入新阶段,给世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概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试图抓住这一发展机遇的努力。

答案: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业;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

(4)20世纪50至70年代,新科技革命使西方迎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而中国却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出现失误。试分析中国出现失误的原因。

答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

(5)20世纪80至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中国是怎样抓住这一机遇的?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改革开放。启示:顺应潮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开拓创新(言之有理即可)。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0年以后,英国同俄国的冲突大概是不可避免的了。全欧洲各个国家革命失败后,俄国在欧洲大陆上几乎没有劲敌了。而这次欧洲大陆各国的革命运动之所以失败主要是由于俄国干涉的结果……俄国则是欧洲反动势力的堡垒、后备阵地和后备军。       ——《人民的英国史》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关于“结束克里木战争的宣言”:……为了加快和约条款的签订,并防止(甚至在将来)从朕方面产生任何贪功和侵略的思想,朕同意规定一些特别的预防办法,以免朕的军舰和土耳其的军舰在黑海中发生冲突,同意在比萨拉比亚南部,邻近多瑙河的地方划定新的目界线。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这次战争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俄国的将军们和官吏们更加无能,俄国的严重的弱点,过去外界所没想像到的,现在都暴露出来了。           ——《人民的英国史》

材料二、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             —摘自《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回答:

①《人民的英国史》作者认为1850年以后英俄冲突不可避免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答案: 原因:英国是民主与进步势力的代表,而俄国则是欧洲反动势力的代表。不赞同,冲突的原因是两国在土耳其的扩张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②通过材料分析,俄国战败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对俄国将产生哪些影响?

答案:农奴制导致俄国的落后。丧失了欧洲的霸主地位,加剧了社会矛盾,成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外因。

(2)据材料二回答:

①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答案: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②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答案: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3)造成中俄两国改革不同结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俄国依靠沙皇专制政权强力推行;中国顽固势力强大,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资产阶级维新力量弱小。

4.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感慨地写道:“1897年是维多利亚女王执政60周年。庆典活动使人不禁回想起60年来的种种往事。抚今追昔,一部历历在目、简洁明了的人类文明史展现在人们面前。400年前……哥伦布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在这4个世纪中,几乎所有的非西方世界,不是沦为西方的统治,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自愿采用成功的西方文明生活方式,从而保持自己的独立。……”

   结合历史,回答问题:(10分)

(1)维多利亚女王即位时,英国有着怎样的世界地位?

(2)汤因比写作这段文字时,英国的世界经济地位和殖民霸主地位分别受到了哪两个国家的挑战?说明理由。

(3)用具体事例说明“非西方世界,不是沦为西方的统治,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自愿采用成功的西方文明生活方式,从而保持自己的独立”。(4)如何评价汤因比“一部历历在目、简洁明了的人类文明史展现在人们面前。”

答案:(1)英国经过工业革命,财富巨增,成为“世界工厂”;通过殖民战争,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2)美国、德国; 1894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首位;德国推行争霸世界的新政策(世界政策),英德矛盾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3)中国实行闭关锁国,英国打开中国门户,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面临民族危机,实施明治维新,摆脱危机,走上现代化道路;

(4)近代西方在政治制度、科技发展、文化思想等方面确实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是人类文明史的全部,而且其发展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立在侵略、掠夺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基础上,具有血腥的一面。

6. 2006年俄罗斯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2007年中国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互办“国家年”是中俄元首为了确保中俄关系长期稳定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俄关系史上的创举。(“俄罗斯年”徽标图案为代表中国和俄罗斯的大熊猫和棕熊,图案上用中俄文书写“携手共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国人的路一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

  材料二 俄国“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图和井冈山会师图。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中俄两国革命的“路”有何异同?简要指出造成两国革命道路之“异”的不同国情。

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武装夺取政权。

异:俄国是城市暴动道路;中国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原因:俄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队伍力量相对强大;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家,农民阶级力量强大,而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

材料三 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因此。募联在资金分配上,侧重支持重工业。头两个五年计划用于重工业的投资占全部投资的84.2%和82.8%。 

 ——中国大百科在线

1930年1月5日,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又一次教导俄国农民,使他们明白共产主义制度是什么。他正式使俄国的农庄集体化,成立了农业合作社。

——人民网资料

(2)在“过渡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借鉴了材料三中苏联的哪些做法?

做法: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五年建设计划;成立农业合作社。

 作用: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三大改造顺利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材料四 “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略,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五 第一条缔约双方……长期全面地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第七条……缔约双方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

  第九条如出现缔约一方认为会威胁和平、破坏和平或涉及其安全利益和针对缔约一方的侵略威胁的情况,缔约双方为消除所出现的威胁,将立即进行接触和磋商。

                 ——2001年7月《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3)材料四与材料五的中苏(俄)关系有哪些主要不同?反映了两个时期我国分别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发生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

不同:由军事同盟关系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由明确针对日本到不针对第三国。特点:建国初期实行对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当前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根本原因: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7.【三农问题】

1勤政爱民,以人为本是媒体对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的概括;国以民为本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条重要的治国指导思想。阅读下列内容,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之为道业,无恒产这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五亩之地,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可以食肉业,百亩之天,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夜,老者衣帛食肉。利民不饥不寒,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摘自《孟子·滕文公下》

材料二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摘自《贞观政要》

“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钱,……马牛被野。” ——《新唐书》

材料三 所谓公仆,即“为民谋事之人”。人民公仆,即“为民主攻和国家的服务人员” ——孙中山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江泽民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胡锦涛

“我们政府一定要勇往直前,永不动摇,不畏艰险,为人民利益献出我们全部精力和心血。” ——温家宝

(1)材料一孟子提出了什么思想主张?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特点分析该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

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出现,孟子的思想体现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利益的要求。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初期的统治者在措施中是如何“存百姓”的?材料二《新唐书》所述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影响唐朝农业生产的技术因素。

实行均田制。唐前期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兴修了水利工程,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出现了曲辕犁。

(3)孙中山在农民和土地制度方面土吃喝实行过那些政策和措施?作用如何?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是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它表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4)结合材料四说明中国共产党在信中国建立以后是怎样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1953年起,逐步使农民参加合作社,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从1960年起,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思考: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至今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为此,中国历史上不同阶级的代表都曾提出过相关的主张和构想,有些并付诸于实践。

 ⑴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面对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曾提出许多协调社会矛盾、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主张。请列出其各自代表人物、主张及其积极意义。

老子主张“无为”,反对严刑峻法,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孔子主张“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利于调解、和谐人际关系;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反对“虐民、暴民”,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有利于人类利用自然变化规律为社会造福;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安定及公平的选拔任用人才;韩非子主张“以法为本” “法不阿贵”,有利于建立稳定有序的社会制度,建立法制社会。

 ⑵在中国近代史上,农民阶级的《天朝田亩制度》、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的《大同书》和革命派孙中山的“平均地权”,都曾对“和谐世界”作出某些美好的构想。但他们的构想最终都没有真正实现。请结合他们的构想或主张,分析导致其不能实现的原因。从中你会的出什么历史结论。

原因:农民阶级《天朝田亩制度》中绝对均分土地及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且缺乏相对安定的环境;康有为的《大同书》则过份美化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并且整个改革只依靠无实权的皇帝来推行,不敢充分发动群众,由此决定了戊戌变法运动只能是“昙花一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不能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导致辛亥革命不可能取得完全胜利。 历史结论: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使中国人民走上独立与富强的道路。

⑶20世纪50年代,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的特点即“一大二公”。“所谓公,即是将几十个、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有的地方甚至提出试验两三年过渡到‘共产主义’。为此,提出‘八包’、‘十包’,宣传对社员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男婚女嫁所需费用都由公社供给”。请分析在此材料中,当时的党中央对建立“和谐社会“提出什么样的构想。其实践的结果怎样,由此我们会得到怎样的历史启示。 

 构想:建立人民公社,甚至由此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 实践结果:失败。;历史启示: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不可超越当时的历史阶段。

 ⑷自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的同时,环境、疾病等问题层出不穷。此外,大规模的国际战争及恐怖主义等严重的威胁着人类构建21世纪的“和谐社会“。请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谈谈自己对解决此类问题的看法或建议。

建议与主张:经济方面主张把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政治方面主张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并主张不同性质的国家抛开意识形态的对立与分歧,联合起来,来对付人类共同的敌人——环境问题、、疾病问题和恐怖主义。

8.【民族精神】

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试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

孙中山病逝后,有人发表《东西两国父》一文,倡言孙中山与华盛顿同为革命领袖……其精神、毅力、功绩,较之华盛顿有过之而无不及,理所当然应尊为“国父”。

(1)孙中山、华盛顿并称“东西两国父”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因为他们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坚持民族民主革命,领导人民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本国的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2)五四青年节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中的青年学生而设的,请问青年学生在运动中的作用如何?试概括五四精神。

作用:青年学生是运动的先锋,掀起了爱国运动,推动了运动发展; 精神:民主、科学、爱国、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等精神。

(3)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你认为进行“重走长征路”等体验长征的活动的意义何在?

因为今天需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或回答: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艰苦奋斗精神;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团结一致;服从指挥等精神,只要答案有肯定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的意思都可以给分)

(4)下列图片反映的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命运的两个历史事件。图一中的新闻标题是:争取中华民族生存——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图二中毛泽东与蒋介石会面的主要目的是共商国内和平问题。
                

 图一           图二

在上述事件中,国共双方就抗日、国内和平两个问题达成了一致。“一致”达成后的落实情况分别怎样?其落实性对中华民族各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落实情况:抗日民族统—战线逐步建立,国共联合抗日(或全民族抗战局面逐步形成,国共联合抗日); 蒋介石撕毁协定,并发动了内战。
影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或全民族抗战)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内战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灾难。

(5)当民族前途面临抉择时,上述史实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什么?

启示1:实现民族团结才能维护民族利益;任何党派、团体和个人都应以民族利益为重。

启示2:实现民族团结才能维护民族利益;任何党派、团体和个人都应以民族利益为重。

(6)弘扬民族精神,必须贯穿到具体工作生活实践中去,你现在应该怎么做

青年学生要肩负起历史使命,就要勤于学习,就要善于创造,就要甘于奉献,就要以创业创新创优的实际行动弘扬“民族精神”。

9.大国的崛起

►►►问题一:工业文明时代大国崛

材料一: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陆地在这里结束,海洋从这里开始。” 开启人类这一历史大幕的,并不是当时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而是偏居在欧洲大陆西南角上两个面积不大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五百年前,他们相继成为称雄全球的霸主,势力范围遍及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

1、西葡率先开启大国崛起这一历史大幕的条件是什么?

统一民族国家形成和海洋优势

材料二: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一个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不是可持续的。     —英国诺丁汉大学 教授 郑永年

2、近代英、美、法、德四国是如何建立了近代国家制度,促进国家崛起的?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美国:独立战争、《1787年宪法》、民主共和制;

法国:法国大革命、《1875年宪法》、民主共和制;德国:王朝战争、《德意志帝国宪法》、君主立宪制

材料三:图表一:1820—185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

年份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820

50

15 

8

10

1840

45

20

12

11

1850

39

18

15

15

3、据图表一,概括说明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地位,对英国的大国地位产生了什么影响。

地位: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世界工场 ”的地位 ;影响:世界霸主

4、“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有我们的牧羊场;秘鲁送来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我们的棉花长期以来栽培在美国南部,现已扩展到地球每个温暖地区。” 概括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

原因: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具体说来:政: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经:工业革命; 外: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图表二:187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的分布(%)

年份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870

32

10

13

23

1900

20

7

17

30

1913

14

6

16

36

5、表二和表一相比,各国工业生产发生了怎样变化?从政治、经济、科技角度分析美德迅速崛起原因。

变化:英法两国经济发展缓慢,美德经济发展迅速。原因:政治: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经济:市场、原料、资本; 科技:重视科技

6、大国崛起的因素有哪些?

(1)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资本、市场、原料;(2)近代资本主义代议制确立;

(3)工业革命(重视科技、教育);(4)国家力量的推动;(5)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战略判断,把握机遇

10.►►►问题二:当代国际舞台大国角力

材料一  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和经济世界秩序安排的设想。具体措施有二: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二是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1、材料反映美国战后的什么战略意图?结合战后的国际背景进行分析。 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战略意图:领导世界,攫取世界霸权。国际:欧洲强国走向衰落; 美国: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影响: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两极格局

2、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是如何形成的,从而使美国确立了战后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关贸总协定)

材料二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3、美国的挑战主要指的是哪些力量的崛起?崛起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力量:欧共体和日本、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原因:社会改革,扫除经济发展的障碍; 重视科技和教育; 借助于美国援助

影响:冲击两极格局,构成世界多极化趋势

材料三: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

4、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大国实力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一超多强;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5、一看大国崛起——大国之路(对外政策)启迪(以史为鉴)

提示:争霸战争,合作对话,大国责任

11.►►►问题四:当代大国角力下的中国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成为“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入世贸组织,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支持联合国工作,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

12.《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评价启蒙运动的话:“‘砸烂可耻的东西’、‘自由放任’和‘社会契约’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此外,它们不仅对法国的现状,而且对整个欧洲甚至海外地区的现状,也是一个挑战。”

问题:1)“社会契约”是哪位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他还有什么思想?

2)文中的“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实际指什么?

3)如何理解文中的最后一句?请用史实证明。

答案:(1)卢梭,天赋人权  (2)反对专制王权和盲目信仰。(3)启蒙思想使人们思想得到解放,为即将到来的法国乃至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作好了舆论准备。

13. 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连战先生从台北出发,先后到达祖国大陆的南京、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双手终于握到了一起,并发表了“三项体认”和“五个促进”的新闻公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和平之旅”的第一站南京,刚下飞机的连战说:“对中国国民党来讲,南京是一个具有历史连接、感情连接的地方……是‘国父’以及创党总理中山先生的陵寝所在地……”

回答:

①   请写出中山先生在南京所创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名称。

②   为了巩固共和制度,中山先生颁布了《临时约法》。指出《临时约法》的重要历史意义。

材料二:党史研究专家李新在《国共关系七十年·序》中指出: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举足轻重的两个政党。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国共两党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昌盛……

回答:①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国共两党实现了首次合作。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当时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了一场什么革命运动?简述这场革命运动的重要意义。

②1937年,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制造了什么事变?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国共再次携手合作。请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对中华民族有何意义?

材料三: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

——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新闻公报

(3)回答:“九二共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目前,祖国大陆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材料四:近代中国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问题是振兴中华民族,争取国家的独立、和平、富强、屹立于世界先进国家之列。这可以说是两党的共同的根本利益。            

----唐培吉等著《两次国共合作史稿》

(4)回答:结合材料四扼要指出国共两党有什么共同利益?从七十多年来的国共两党关系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1)①名称:中华民国。②意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2)①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这标志着国共首次合作的实现。运动:国民革命运动。

意义: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②事变:卢沟桥事变。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正式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意义: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最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3)内容:“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4)共同利益:振兴中华民族,争取国家的独立、统一、和平、富强、屹立于世界先进国家之列。

启示:国共两党的关系极大程度地左右着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昌盛;几十年的历史反复证明: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15.江总书记在中共十六大的报告中重点阐述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在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辛亥革命“走西方的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又经历了一个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的历程。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辛亥革命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结果怎样?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分别说明这两个时期,中国共产党“走俄国人的路”和“走自己的路”各指什么?各自结果如何?从中你对中国“走什么路”的问题有何认识?

答案:(1)举三民主义的大旗;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结果失败。

(2)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走俄国人的路”指以城市为中心,举行大城市武装起义,推翻反动政府,夺取全国胜利,结果失败。 “走自己的路”指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取得全国革命胜利:结果:推翻了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②建国后走“俄国人的路”指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结果在建国初期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但后来严重滞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走中国自己的路”指经过不断探索,最后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结果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工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二十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水平”。

③认识:中国革命和建设不管走什么路,既要借鉴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又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16孙中山在遗嘱中说:“余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时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请回答:

(1)孙中山1905年创立中国同盟会,这是他一生一次重大的政治举措,概括中国同盟会成立历史条件?

(2)有人说,孙中山从1905年创立中国同盟会到1925年逝世,其民主政治斗争可分为三个时期(1905年至1912年初为第一个时期;1912年至1922年为第二个时期;1923至1925年为第三个时期)。概括这三个时期民主斗争的主题并说明孙中山对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最大贡献。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在革命尚未成功”的主要原因。

(4)概括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完成孙中山未竟事业的重大事件。

答案:(1)历史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经济基础);资产阶级革命队伍的壮大(阶级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即革命派形成(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起义的尝试(实践基础)孙中山个人的作用

(2)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促成国共合作掀起国民革命运动。

最大贡献: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力量强大;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

人民群众尚未完全觉醒。

(3)与国民党进行合作,打败日本侵略者;反对蒋介石的专制独裁,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军社会,实现了民族的独立

17.公元前53世纪,中国是战国七雄逐鹿中原,欧洲是希腊、罗马城邦共和,双方几乎在同一时期推行极为不同的政治改革为各自政治制度铺垫了完全不同的基础。试就双方改革的背景、内容及目的作一比较,分析各自深远影响(10)

希腊改革家们如梭伦、克里斯提尼等因政绩显赫而流芳百世,但中国改革家商鞅、吴起、李斯、韩非子最终惨遭杀头、车裂、灭族之灾,这又是为什么?

 答案:背景:①中国变法是在东周王室衰败,周朝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分崩离析,诸侯列国崛起称雄背景下出现的。

②希腊、罗马改革是在城邦共和制逐步发展,广大平民与贵族阶级矛盾对抗背景下出现的。

  内容及目的:①中国变法的内容是发展经济、富国强兵,中心目标与结果是加强诸侯 王权,为统一天下打下基础。②希腊、罗马改革内容是减轻贵族特权,扩大平民公 民权;中心目标与结果是缓和城邦阶级矛盾,扩大城邦统治基础,确立城邦共和国的民主与法制。

  原因:东西方改革家命运不同在于西方改革家为广大平民群众请命,深得广大民众拥护而流芳百世。东方改革家是协助建立皇权至上的御用文人,是巩固皇权的工具而 已,一旦皇权利益有异,他们就成了皇权斗争牺牲品。

18.近代中国民主政治丧失了哪三次机遇?新民主主义革命各时期中共政权建设的做法或主张有哪些?与以往政权相比又有什么根本的不同?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强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行了哪些制度?100多年的艰苦探索说明了什么?

丧失:辛亥革命成功后,大革命基本胜利后,抗日战争胜利后。主张:工农苏维埃政权,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思想,提出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主张(4分)。

区别:共产党要建立多数人民主,而不是少数人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实 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结论:民主 政治要适合国情与社会发展的实际,不能盲目照搬外国政治模式但可以借鉴其优秀成果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几项重大发明火药、罗盘针、造纸术和印刷术等对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3世纪40年代,蒙古军队西征中欧时,把中国的炸药带到了欧洲……

材料二:从15世纪到今天,科技巨匠辈出,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瓦特,到卡尔·本

  茨、爱迪生再到爱因斯坦、比尔·盖茨,世界科技文化发展中心地点最终到了美国,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先驱动力正掌握在他们手中。

材料三: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使各国经济日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局面,既加剧了竞争又深化了合作。

                           ——《面向21世纪的科技》

 请回答:

简要概述从14世纪到21世纪,世界科技中心经过了哪四次变化并最终到达美国的?指出每次变化时世界科技中心形成的标志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①第一次:14—16世纪从东方转移到意大利。标志:文艺复兴和近代科学兴起。影响:解放了思想,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人类开始向近代迈进。

②第二次: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意大利转移到英国;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展。影响:极大推动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密切了世界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殖民霸主。

③第三次: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英国扩展到美国、德国。标志:第二次工业革伞开展。影响:大大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垄断组织出现,使欧美主要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最终形成。④第四次:20世纪中后期,完全转移到美国。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影响: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使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人类生活、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全球化趋势的表现形式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

(2)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试列举当前三大区域性经济组织。

(3)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而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声浪也时时掀起。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你如何认识这一问题?

答案:(1)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2)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3)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也就是说,经济的全球化在加速世界经济发展与繁荣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从积极方面看,经济的全球化有利于各国更加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国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极大地丰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从消极的方面看,经济的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世界性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增强,发展中国家的坏境恶化日趋严重等。针对经济全球化的利弊,我们应该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以达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

22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简述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答案:

1、在联合国的活动(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支持联合国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开展的各项工作,支持公正、合理地解决国际争端与地区冲突,促进公正合理平等互利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 (2)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席位。经过不懈努力,2001年底我国正式加入了世贸组织(WTO)。

2、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1)加入(APEC),促进亚太经济合作。2001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成功举行,中、俄、美等19位领导人达成了加快贸易与投资自由化、  促进经济技术合作反对恐怖主义等广泛共识,形成“上海共识”。

(2)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订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强地区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

(3)与欧盟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

(4)2001年,中国发起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并发挥了主导作用,从军事、政治开始,发展到经济、司法等广泛领域,还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致力于打击“三股势力”。

23.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中国共产党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都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的主张。请分别分析三者的性质与影响。(12分)你从中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答案要点:①三者性质与影响
《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的土地纲领;它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它主张平均分配土地,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平均地权”是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是无产阶级的土地革命纲领;它使广大贫雇农获得了土地.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②历史的启示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与土地问题。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提出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24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①列举三位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概括其主要学说。

②欧洲启蒙思想最早在北美结出了政治成果,启蒙思想的哪些观念对北美独立与建国产生了什么相应影响?

③北美独立战争期间颁布的文献,与后来法国大革命中的哪份著名文献体现了相同的思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案要点:

  ①伏尔泰的君主立宪主张,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

  ②“人民主权”说和“社会契约”论,是北美独立战争的理论依据,它们在《独立宣言》中得到充分体现。根据三权分立原则制定了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③《独立宣育》与法国大革命中的《人权宣言》,都体现了启蒙思想中的“人民主权”说和“社会契约”论精神,前者为后者提供了范本。

25、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1)“孔孟之道”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董仲舒新儒学的特征是什么?(2分)汉武帝时,为什么会采纳“独尊儒术”的主张?

(3)你认为儒学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占统治地位达2000多年的原因是什么?

(4)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传统儒学?

答案:(1)核心内容:“仁”、“ 礼”、“ 仁政”

(2)①特征:天人感应,君权神授;②原因: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3)原因:①其主张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②其理论有利于调节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③具有开放性,不断改进。

(4)①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包含了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主流,如仁者爱人、以德治国和尊师重教等;②儒家文化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内容,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③应该采取扬弃的态度,去粗取精。

26、阅读下面四幅图回答问题:

     

 图(1)       图(2)     图(3)      图(4)

1)指出四幅图像中历史人物的名称?

2)四位历史人物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指出其主要观点?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2)所提出思想的历史背景及影响

4)图(4)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指出其思想的背景、实质及作用

答案:1)名称:图(1)至图(4)依次是孔子、董仲舒、顾炎武、陈独秀

2)观点:孔子主张“仁”和“礼”,提倡“为政以德”;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可得分);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陈独秀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3)历史背景: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影响: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4)阶级:资产阶级激进派. 实质: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厘清与扬弃。作用:这场扫荡权威、破除偶像的文化革命,为后来解放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27、(12分)2006年3月20日,《中国青年报》发表评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需要计划》:

   当前,国内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在广为流传,那就是把“计划”一词完全贬义化。有些人主张什么都应该市场化,根本不需要计划,不需要宏观调控,政府只要充当“守夜人”就可以了。这种过度摒弃计划的泛市场化观念,很不正常,也是错误的。计划和市场,其实是邓小平那里就早已经有定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资本主义也可以用。

 据此回答:

(1)举例说明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市场”和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计划”的实例。

(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市场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试从市场角度出发,谈谈你认为中国该如何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1)实例: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2)市场观的变化:建国初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市场发挥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商品和市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计划和市场结合;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3)对外:扩大开放,参加国际经济组织,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对内:深化改革,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决好“三农”问题,扩大国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