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升高语文衔接知识第3讲
文言句式、高中文言文阅读中的高频词
(一)常见文言句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 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用“是”联系判断句中的两部分,文言文则不用这种形式来表示判断。一般地说,它有以下七种形式:
(1)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煞尾来帮助判断,形成“……者,……也”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只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形成“……者,……也”格式,如:夫战,勇气也。
(3)只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不用“也”字,形成“……者,……”格式,如:天下者,高祖天下。
(4)主语后既没有“者”字也没有“也”字来帮助判断,只是一个名词性的短语,如;刘备,天下枭雄。
(5)表示否定的判断句是在谓语之前用一个否定副词“非”,用来否定整个谓语,如:人非圣贤,孰能无惑?
(6)在谓语前用“乃”“即”“则”“必”“皆”“悉”等副词来加强肯定语气,表示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为”用在主语与谓语之间表示判断,如:在药则未为良时。
2. 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就句子中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有两种关系,一种主语是谓语动词的主动者,或称施事者;另一种主语是谓语动词的被动者,或称受事者。常见的被动句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在谓语动词之后,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前面的主语具有被动性,“于”相当于“被”,如:而君幸于赵王。
(2)在谓语动词之前,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主语具有被动性质,“为”相当于“被”,如:吾属今为之虏矣。
(3)在谓语动词前用助词“见”,构成“见+动词”格式,或“见……于……”格式,表示被动,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不用任何表示被动的标志,意念上表示被动的句子,如;兵败地削,亡其六郡。
3. 倒装句见前一期内容
4. 成分省略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句子中某些成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省略,只是省略的情况比现代汉语更多,更复杂。省略情况大致有六种:
(1)主语省略:主语省略主要有主语承前省略、蒙后省略和对话省略三种形式,
如:
①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皆死。(主语承前省略)
②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人。”(主语蒙后省略)
③(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主语对话省略)
(2)谓语省略:在并列的句子里,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常见省略谓语的句子有以下三种,如:
①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谓语承前省略)
②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谓语蒙后省略)
(3)宾语省略:文言文宾语省略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如:
① 已行,非弗思(之)也。(宾语省略)
② 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介词宾语省略)
(4)兼语省略:“使”“命”“令”等动词作谓语时,它后面有一个主谓词组做宾语,这个主谓词组的主语有时省略,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兼语省略)
(5)介词省略:介词“于”“以”“自”等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在句子中作补语,有时省略,
如:
① 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介词“于”省略)
② 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介词“以”省略)
(6)量词省略:古汉语量词不发达,一般情况下, 数词直接与名词或动词连接。
如:
① 蟹六(条)跪而二(只)螯。
② 寒暑易节,始一(次)反焉。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中的高频词
我们所说的“高频词”指在高中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但不包括常见的20个文言虚词,也不指惯常碰到的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中要求学生必须识记的那些实词,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之类。这儿的高频词指的是高考试题选段这样一种特殊的“文本”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
高考文言文选段的题例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从1993年至2004年,内容为史传散文。这些史传散文大都出自“二十四史”。
在人物传记中,身份不同,则行止不同。官员的政绩不同,上司的喜好各异,或是因人事制度的变更,官员的职位高低相应就会发生变化。常见的表职官变更的“专业术语”有如下几类:
一是授官。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拜:授予官职。
安帝雅闻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史记·李将军列传》)
除:任命,授职。
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起:任官。
久之,起为左台侍御史,则天特褒异之。(《1日唐书·列传三十五》)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史记·项羽本纪》)
二是罢官。
罢:免去,解除官职。
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黜:废掉官职。
(晋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国语·普一》)
免:罢免。
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
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
三是升官。
升:升官。
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
程鸟、李育以有才干,皆擢用之。(《后汉书·公孙述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闭绝私路,拔进英隽。(《汉书·李寻传》)
迁:一般指提升。
孝成帝说之,超迁,一岁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四是降职。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降职。
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五是调动。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迁东郡大守。(《汉书·王尊传》)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
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转:调动官职。
再转复为太史令。(《张衡传》)
补:补充空缺官职。
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
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
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六是兼职。
兼:兼任。
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
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署:代理官职。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后汉书·范睢传》)
权:唐代以来称暂代官职。
改江陵法曹(参)军,入为权知国子博士,……权知三年,改真博士。(李翱《李文公集·韩吏部行状》)
判:高位兼低职。
除镇安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七与诉讼和刑罚有关的词语
“案、狱具、系狱、收、牵累、录、执、大辟、坐、诛、族灭、贷”等。
如:
楚材闻之泣下,即入奏,请禁州郡,囚当大辟(死刑)者必待报,违者罪死,于是贪暴之风稍戢。(《元史·耶律楚材传》)
即贷(饶恕)而后闻。(《新唐书》)
(徐)有功故出反囚,罪不当赦,请推按(通“案”,查办,核实)其罪。则天虽不许系(拘囚)问,然竟坐(获罪)免官。(《1日唐书·列传三十五》)
尝于县南郭凤埭(地名)助人引船,遇有斗者为吏所录(抓捕),斗者逃散,唯原平{人名}独往,吏执以送县。(《南史·郭世通传》)
八“铨选制”
中国古代对官员的选拔和考核也有较为完备的一套制度,称之为“铨选制”和“考绩制”。有关的词语也成了我们关注的对象。如:
而翁长铨。(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九求取功名
中国古代深受儒教影响的士子认为“不仕无义”,相当多的知识分子都可能干方百计去求官。隋以后,还可参加科考得官。这一部分“高频词”有“干、干谒、中第、及第、落第”等。如:
司马郎中王缮,潍州人,治三传《春秋》,中第(科考及第),再调沂州录事参军。(《宋书·王缮传》)
某贫不济,以干(求取)于公。(《宋书·王缮传》)
【模拟试题】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以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①。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取实告孟氏。
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②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③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④之而还诸鲁。
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非定是非也。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智苟不足,使若博如孔丘,术如吕尚⑤,焉往而不穷哉?”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选自《列子》)
注:① 军正:军国执法官。② 宫:古代刑名,阉割生殖器。③ 摄:夹处。④ 刖(yuè):古代刑名,断足。⑤ 吕尚:姜子牙,相传他精通兵法。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 适于他国 ② 好学者以术干齐侯
③ 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 ④ 焉往而不穷哉
A. ① 适合 ② 冒犯 ③ 谦让 ④ 贫穷
B. ① 往 ② 谋求 ③ 责备 ④ 不得志
C. ① 适合 ② 谋求 ③ 谦让 ④ 贫穷
D. ① 往 ② 冒犯 ③ 责备 ④ 不得志
2.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摄乎大国之间 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
B. 羡施氏之有 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C. 遂刖之而还诸鲁 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
D. 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 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
3. 对“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在诸侯们卖力气争夺,主要任务就是打仗和生产粮食
B. 现在诸侯们靠实力争夺天下,主要任务就是打仗和生产粮食
C. 现在诸侯们卖力争夺,所追求的只是兵马粮草
D. 现在诸侯们靠实力争夺天下,所追求的只是兵马粮草
4. 对“投隙抵时,应事无方”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 )
A. 钻空子,赶时髦,做起事来,不择手段和方法
B. 抓住时机,行动及时,应付事物(形势的变化),不受固定方法局限
C. 钻空子,赶时髦,应付事物(形势的变化),不受固定方法局限
D. 抓住时机,行动及时,做起事来,不择手段和方法
5. 能概括施氏二子成功、孟氏二子失败原因的文句是( )
A. 诸侯力争,所务兵食
B. 理无常是,事无常非
C. 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D. 用于不用,无定是非
6. 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 )
A. 这个故事说明孟氏二子远不及施氏二子聪明能干,由于智谋不足,才吃了苦头。
B. 这个故事说明当时齐、楚、秦、卫各有各的治国之道,所以所需要的人才也不一样。
C.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人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既要有才干,还要靠机遇,二者缺一不可。
D. 这个故事说明做事情要依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
7.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因从请进趣之方 趣:同“取”。
B. 而摄乎大国之间 摄:迫近,夹迫。
C. 遂宫而放之 宫:(在)宫廷
D. 叩胸而让施氏 让:责备
8. 比较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 好兵者之楚 ② 羡施氏之有
③ 孟氏之一子之秦 ④ 若全而归之
A. ①句和③句不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B. 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C. 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不同
D. 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相同
9. 下列句子的“兵”字的解释应该是(只填序号)( )
① 士兵 ② 武器 ③ 战争 ④ 军事 ⑤ 武 ⑥ 用兵
A. 其一好兵( )
B. 所务兵食而已( )
C. 若赖兵权( )
10. 文中“遂刖之而还诸鲁”的“诸”与下面各句中的“诸”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 以为诸公子之傅 B. 子路问:“间斯行诸?”
C. 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 D. 乃赏成,献诸抚军
11. 文中“大国吾事之”的“事”与下面各句中的“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B. 赵太后新用事
C. 厚币委质事楚 D.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12. 这段文言文的主旨是(请摘录原文作答)
答:
【试题答案】
1. B 2. A 3. D 4. B 5. C 6. D
7. C 8. C 9. A. ⑤ B. ④ C. ⑥
10. D 11. C
12. 得时者昌,失时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