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一语文暑假专题复习

2014-5-20 5:59:16下载本试卷

  暑假专题——现代文阅读练习

【模拟试题】

一.

界碑

周京东

  ①新兵被分到边防一线连队,起初个个都是很高兴的,因为从内陆一下子来到了边疆,一下子来到国境线上,首次看见外国,感觉是那样的新鲜,边境线上矗立着的那一个个哨所就像是一处处景点,全副武装巡逻的战士就像是一幅幅流动的画面,那一块块界碑就像一面面永恒的风景。

  ②新兵叶子到连队后,第一件事就是站在界碑旁“咔嚓咔嚓”让班长给照了一摞子照片,然后他将自己和界碑一起炫耀给了城里所有知道他的人,就连街道居委会主任吴大妈也没忘了寄去一张。日子久了,在叶子的眼里一切都变了,神圣的界碑不再是风景,只是块刻着国名的石头罢了。日子再久了,叶子就琢磨,3年的时间太长了,还不如早点跑回家算了,城市那么大,干点什么不行。就这样,今天踏着昨天的脚印,明天再踏着今天的脚印,在巡逻道上走了今天再走明天,成天连人影都见不到,肯定能把人弄傻了。

  ③到了冰融雪化,漫山墨绿的夏天,叶子开始计划跑的事,他在脑子里形成了好几种方案,沿着连队下山的那条唯一的一条小路走,当然还不如不跑,因为累死也跑不过连队那辆吉普车。最后他选择了避开小路,走树林,翻过连队前面的山梁,斜插山下,然后再迂回到沟外30里远的小镇上的方案,这样大约需要半天的时间,叶子算计好后,在一个晴朗的早上,悄悄离开了连队。当连队发现后,那辆吉普车便真的加足了马力沿路追去。

  ④叶子想跑却迷了路,走了半天只是翻过几座山,走过了几道梁,直到肚子饿得咕噜噜叫,他仍没有走出林海。叶子想返回部队,却不知道连队在什么方向,叶子心眼多,他不敢再走了。因为万一走进对面国家的树林,可就更毁了,想到这里,他浑身打了一个冷颤,他冷静分析了情况后,决定爬到山顶上去找巡逻道,这样他就有救了。就当他精疲力尽地爬到山顶上时,夕阳的余晖正好照亮了一块界碑 ,叶子一下子扑过去,浑身像散了架似的,瘫在界碑旁。他依偎在界碑旁就像丢失的孩子一下子又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也就在此时此刻叶子才真正知道了什么叫祖国。天慢慢黑了下来,叶子不能走也不敢走了,他只有等到天亮,等到巡逻的战友走来。天上很多的星星,皎洁的月光洒在树林里,树林发出黛绿的光。各种小虫在草丛里发出各种不同的叫声,叶子又突然感到边境竟然这样的美好。就连远处不时传来的野兽的叫声,叶子都没有害怕,因为他紧紧地依偎着界碑,他知道只要还在自己的国土上,就什么都不用怕。这一夜叶子想了很多很多。就在黎明到来的时候,他突然悟出了一个道理,原来每个人的大脑里都竖有一块界碑,界碑将对和错分开,人要做错事是很容易的,只需从界碑前迈脚走到界碑后。

  ⑤叶子被巡逻兵带回连队后,上级给了他行政记过处分,他心服口服。3年后,叶子退伍时,档案里装了一张三等功表和两张优秀士兵卡片。

选自《春风》1997年第11期

  1. 界碑的形象在叶子的心目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产生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6分)

  2. 叶子在迷路后,不敢再走了,他想到“万一走进对面国家就更毁了”,叶子为什么感到“更毁了”?(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④段中“也就在此时此刻叶子才真正知道了什么叫祖国”这句话的含意。(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全文看,小说的结尾似乎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不超过100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坚守心灵的界碑的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什么叫做文化?”(有删节)

龙应台

  ①文化?它是随一个人迎面走来的——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自卖菜小贩接过找来的零钱?他,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②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③胡兰成描写他所熟悉的江南乡下人。俭朴的农家妇女也许坐在门槛上织毛线、捡豆子,穿着家居的粗布裤,但是一见邻居来访,即使是极为熟悉的街坊邻居,她也必先进屋里去,将裙子换上,再出来和客人说话。穿裙或穿裤代表什么符号会因时代而变,但是认为“礼”是重要的——也就是一种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尊重,在农妇身上显现的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底蕴。何谓底蕴,不过就是,没有学问、不识字的也自然会知道的礼数,因为祖辈父辈代代相传,因为家家户户耳濡目染,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于焉而形,这就是文化。农妇或许不知道仲尼曾经说过“尔爱其羊,吾爱其礼”,但是她举手投足之间,无处不是“礼”。

  ④希腊的山从大海拔起,气候干燥,土地贫瘠,简陋的农舍错落在荆棘山路中,老农牵着大耳驴子自橄榄树下走过。他的简单的家,粉墙漆得雪白,墙角一株蔷薇老根盘旋,开出一簇簇绯红的花朵,映在白墙上。老农不见得知道亚里斯多德如何谈论诗学和美学,但是他在刷白了的粉墙边种下一株红蔷薇,显然认为“美”是重要的,一种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环境的做法。他很可能不曾踏入过任何美术馆,但他起居进退之间,无处不是“美”。

  ⑤在台湾南部乡下,我曾经在一个庙前的荷花池畔坐下。为了不把裙子弄脏,便将报纸垫在下面。一个戴着斗笠的老人家马上递过来自己肩上的毛巾,说:“小姐,那个纸有字,不要坐啦,我毛巾给你坐。”字,代表知识的价值,斗笠老伯坚持自己对知识的敬重。

  ⑥对于心中某种“价值”和“秩序”的坚持,在乱世中尤其黑白分明起来。今天我们看见的巴黎雍容美丽一如以往,是因为,占领巴黎的德国指挥官在接到希特勒“撤退前彻底毁掉巴黎”的命令时,决定抗命不从,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保住一个古城。梁漱溟在日本军机的炮弹在身边轰然炸开时,静坐院落中,继续读书,思索东西文化和教育的问题。两者对后世的影响或许不同,“抵抗”的姿态却是一致的。

  ⑦对“价值”和“秩序”有所坚持,对破坏这种“价值”和“秩序”有所抵抗,就是文化。

2005年2月24日《南方周末》

  1. 下面对文化的两种解说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一项是(  )(1分)

  A. 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

  B. 特指某一领域或某一范畴体现的思想观念道德和行为规范以及风俗习惯。

  2. 说说第二段中“永续的生命”这一词语的含意。(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江南农家妇女举手投足之间,无处不在的“礼”,希腊老农起居进退之间,无处不是的“美”,显现出怎样的文化底蕴?(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为什么德国军官与梁漱溟能够显示出以生命为代价的“抵抗”姿态?(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从③—⑥段中分条概括出文化形成的特点。(4分)

  

  6. 请用简明的语言,列举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例子。(不超过100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鱼目混珠(有改动)

王蒙

  张老爷买了一批珍珠,见其中一枚颜色暗淡,有砂眼,便把这枚废珠扔进了垃圾箱。

  垃圾箱里有一大批鱼目,正在开会。见一粒废珍珠进了来,哈哈大笑,说:“欢迎你来参加我们的队伍!”

  废珠怒目而视,说:“看准了,别花了眼,我可不是鱼眼珠子,我是正牌的蚌壳里的珍珠!”

  众鱼目笑得死去活来。

  鱼目A说:“只听说过鱼目混珠,孰知你小子弄了个珠混鱼目!”

  鱼目B说:“别摆你那个臭珍珠架子啦!你说你是珍珠,珍珠为什么不躺在主人的首

饰盒里,却沦落到这等地方!”

  鱼目C说:“真正的珍珠可以做首饰、项链、戒指……真正的鱼目都为鱼提供过优质服务,而你,你有什么用场,你说得上来吗?”

  废珠答辩道:“我的用场么?只有我能打败那些珍珠。我就是恨那些得宠的珍珠!它们难道是完美无缺的?珍珠甲根本就不圆,快成了桃形啦!珍珠乙不够火候,它的生成才一个半月!珍珠丙身上有两粒痣,放在放大镜下看得清清楚楚!珍珠丁实际都裂了纹啦!珍珠戊也不是什么好玩艺……”

  说得众鱼目洗耳恭听,五体投地。一个大鱼眼珠说道:“你提供的信息非常重要。我们听得太痛快啦!让我们合作吧!我们吸收你充当我们的旗手,授予你名誉鱼目称号,选举你担任鱼目联合中心的总统,还有各种兼职,随你挑选,让我们和那些欺侮了你又欺侮了我们的坏珍珠们决一雌雄!”

  众鱼目热烈鼓掌,群情激奋。这枚珍珠毫不推辞,俨然一位呼风唤雨的君王,带领众鱼目闹了起来。

   终于,鱼目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张老爷的珍珠被抛到了箱子底。水产公司奉命搜集鱼目,加工装潢,制成特种工艺产品高价出售。水产公司把这一批鱼目小心翼翼地收集了起来。收检时候,看到了这枚废珠,骂道:“什么东西?居然混到鱼目里?”他把它挑出来,重新丢到了垃圾堆里。废珠本来以为众鱼目会替它分辩几句的,没想到,谁也没吱声。

  终于,一个穷苦的捡垃圾的姑娘来到这里,发现了这颗珍珠,把它洗干净,擦亮,珍重地收藏起来。她告诉她的伙伴:“我也有一颗珍珠了!”

  众贫苦的女儿看着这颗珍珠,夸奖珍珠的晶莹与纯净。珍珠惭愧地流出了一滴泪,正好弥补了砂眼。

  后来这颗“含泪珍珠”价值连城。

  1. 珍珠从被废弃到变得价值连城受到了哪些待遇,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5分)

  

  2. 有砂眼的珍珠是如何变为价值连城的珍珠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用“鱼目混珠”这个成语作为题目的用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废珠变为珍珠的经历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玉米的馨香

邢庆杰

  那片玉米还在空旷的秋野上郁郁葱葱。

  黄昏了。夕阳从西面的地平线上透射过来,映得玉米叶子金光闪闪,弥漫出一种辉煌、神圣的色彩。

  三儿站在名为“秋种指挥部”的帐篷前,痴迷地望着那片葱郁的玉米。

  早晨,三儿刚从篷内的小钢丝床上爬起来,乡长的吉普车便停到了门前。乡长没进门,只对三儿说了几句话,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三儿便在乡长那几句话的余音里呆了半晌。

  明天一早,县领导要来这里检查秋收进度,你抓紧把这片站着的玉米搞掉,①必要时,可以动用乡农机站的拖拉机强制割。乡长说。

  三儿知道,那片惟一还站着的玉米至今还未成熟,它属于“沈单七号”,生长期比普通品种长十多天,但玉米个儿大籽粒饱满,产量高。

  三儿还是去找了那片玉米的主人——一个五十多岁,瘦瘦的汉子。

  三儿一说明来意,老汉眼里便有浑浊的泪滴落下来。

  ②俺还指望这片玉米给俺娃子定亲哩,这……汉子为难地垂下了瘦瘦的头。

  三儿的心里便酸酸的。三儿也是一个农民,因为稿子写得好,才被乡政府招聘当了报道员,和正式干部一样使用。三儿进了乡政府之后,村里的人突然都对他客气起来。连平日里从不用正眼看他的支书也请他撮了一顿。所以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这个职位。

  三儿回到“秋种指挥部”的帐篷时,已是晌午了。

  三儿一进门就看见乡长正坐在里面,心便剧烈地顿了一顿。

  事情办妥了?乡长问。

  三儿呆呆地望着乡长。

  是那片玉米,搞掉没有?乡长以为三儿没听明白。

  下午,……下午就刨,我、我已和那户人家见过面了。三儿都有点儿结巴起来。

  乡长狐疑地盯了他一会儿,忽然就笑了。乡长站起来,拍了拍三儿的肩膀说,你是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当儿戏的,对不对?三儿无声地点了点头。

  乡长急急地走了。

  三儿目送着乡长远去后,就站在帐篷前望着这片葱郁的玉米。

  天黑了,那片玉米已变成了一片墨绿。晚风拂过,送来一缕缕迷人的馨香,三儿陶醉在玉米的馨香中,睡熟了。

  第二天一大早,乡长和县里的检查团来到这片田地时,远远地,乡长就看到了那片葱郁的玉米在朝阳下越发地蓬勃。乡长就害怕地看旁边县长的脸色。县长正出神地望着那片玉米,咂了咂嘴说,好香的玉米呵。乡长刚长出了一口气,县长就笑着对他说,这片玉米还没成熟,你们没有搞“一刀切”的形式主义,这很好。乡长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脸上一片灿烂,心想待会儿见了三儿那小子一定表扬他几句。

  乡长将县长等领导都让进了帐篷。乡长正想喊三儿沏茶,才发现篷内已经空空如也。

  三儿用过的铺盖整整齐齐地折叠在钢丝床上,被子上放着一纸“辞职书”。

  乡长急忙跑出帐篷,四处观望,却没有看到一个人影,一阵晨风吹过,空气里充满了玉米的馨香。乡长吸吸鼻子,眼睛湿润了。

  1. 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4分)

  A. 作者寥寥几笔刻画了“那片玉米的主人”的形象,意在表现农民生活的艰辛,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同情。

  B. 文中人物语言不多,但富于个性,比如画线句中,①透着权力的强硬,②体现出农民生活的艰难。

  C. 小说矛盾斗争的双方是乡长的权力和玉米主人的愿望,斗争的场所在三儿心中,三儿的行为是作者的理想。

  D. 三儿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年龄外貌都没有交待,个性不鲜明,因为作者只把他当成一个理想的符号,不注重他的个性刻画。

  E. 小说结尾三儿辞职,显示现实中形式主义作风的严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批判意识;但乡长的表现让我们看到希望。

  2. 文中主人公三儿出场时间不长,但作者却刻画了他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请按事件发展顺序写出三儿的心理变化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 文中加点语段运用了什么手法?对表现三儿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试作具体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小说的人物关系中,概括乡长这一形象的特点。(4分)

  ①与领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百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与三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5、6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5. 三儿眼中的玉米叶子有着“辉煌、神圣的色彩”,三儿“陶醉在玉米的馨香中,睡熟了”,这两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任选一处作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章以“玉米的馨香”为题,并在行文中多处描写到玉米的馨香,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含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哲学家皇帝

陈之藩

  ⑴到此做工已半月,不像是做工,像是恢复了以前当兵的生活。如果我们中国还可以找出这样紧张的工作,那只有在军队里了。同事里有从韩国刚当过兵回来的,有远从加州大学来的学生。我问他们,美国做工全这样紧张吗?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这里可能是最轻闲的。”

  ⑵如不置身其中,可能怎样说也不容易说明白。一旦在日光下整整推上八小时的草,或在小雨中漆上八小时的墙,下山以后,只觉得这个人已瘫下来,比行军八小时还累。

  ⑶今天下工后,已近黄昏,我坐在湖边对着远天遐想。这个环境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大匠造物时,全用蓝色画成了这个“太平湖”。第一笔用淡蓝画的湖水;第二笔加了一些颜色,用深蓝画出青山;第三笔又减去一些颜色,用浅蓝画出天空来。三笔的静静画幅中,半躺着一个下工后疲倦不堪的动物。我想整个美国的山水人物画,都可以此为代表。

  ⑷虽然,眼前景色这样静,这样美,但我脑筋中依然是这一日中,同事们的紧张面孔与急促步伐的影子。我的脉搏好象还在加速的跳动。我昏沉沉的头脑中得到一个结论:“这样拼命的工作,这个国家当然要强。”

  ⑸中学生送牛奶、送报;大学生做苦力、做苦工,已经是太习惯了的事。这些工作已经变成了教育中的一部份。这种教育是让每一个学生不由自主的知道了什么是生活,也知道了什么是人生。所以一个个美国孩子,永远独立、勇敢、自尊,像个哲学家帝王。

  ⑹希腊哲人,想出一种训练皇帝的办法,这种办法是让他“从生硬的现实上挫断足胫再站起来,从高傲的眉毛下滴下汗珠来赚取自己的衣食”。这是做帝王必经的训练,可惜欧洲从来未实行过这种理想。没有想到,新大陆上,却无形中在实践这句话,每一个青年,全在无形中接受这样皇帝的训练。

  ⑺做卑微的工作,树高傲之自尊,变成了风气以后,峥嵘的现象有时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耶鲁大学有个学生,父亲遗产30万美金,他拒绝接受。他说:“我有两只手,一个头,已够了。”报纸上说:“父亲是个成功的创业者,儿子真正继承了父亲的精神。”

  ⑻青年们一切都从自己出发,承受人生所应有的负担,享受人生所应有的快乐。青年们的偶像不是叱咤风云的流血家,而是勤苦自立的创业者。富兰克林自传,是每个人奉为圭臬(1)的经典。

  ⑼我们试听他们的歌声,都是钢铁般的声响的:

  ——人生是一奋斗的战场,

  到处充满了血滴与火光,

  不要做一甘受宰割的牛羊,

  在战斗中,要精神焕发,要步伐昂扬!

  ——朗法罗

  ⑽我很钦佩在绿色的大地上,金色的阳光中,一个个忙碌得面颊呈现红色的青年。

  ⑾然而,我在湖边凝想了半天,我总觉得,这个美国青年画幅里面还缺少一些东西。什么东西,我不太能指出,大概是人文的素养吧。我在此三四个月的观感,可以说:美国学生很少看报的。送报而不看报,这是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

  ⑿哲学家皇帝,不仅要受苦,还要有一种训练,使他具有雄伟的抱负与远大的眼光,可惜这一点,美国教育是太忽略了。忽略的程度令人可哀。

  ⒀爱因斯坦说:“专家还不是训练有素的狗?”这话并不是偶然而发的,多少门专家都是人事不知的狗,这种现象是会窒息死一种文化的。

  ⒁民主,并不是“一群会投票的驴”;民主确实需要全国国民都有“哲学家皇帝”的训练。在哲学家皇帝的训练中,勤苦自立,体验生活那一部份,美国的教育与社会所赋予青年的,足够了;而在人文的训练上却差得太多。

  ⒂晚风袭来,湖水清澈如镜,青山恬淡如诗,我的思想也逐渐澄明而宁静。

  ⒃天暗下来,星光,一个一个的亮了。

1955年7月2日于纽约州平湖

  【注释】圭臬(guīniè)及圭表,我国古代天文仪器。这里比喻准则或法度。

  1. 作者所说的“哲学家皇帝”不仅要具备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格,还要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人文素养。(4分)

  2. 在作者看来,美国所训练的“哲学家皇帝”有怎样的价值取向?(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结尾“晚风袭来湖水清澈如镜,青山恬淡如诗,我的思想也逐渐澄明而宁静”这句话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我国古代十分注重人文素养的教育,有许多经典的论断,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请另举一例,并解说其中所体现的人文素养。(解说不少于50字)(6分)

  (1)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解说:(4分)

【试题答案】

一. 1. 变化(3分)  原因(3分)

 2. 作为一名战士逃跑已经是极其可耻的行为,如果再跨出国界就意味着对祖国的背叛,所以“就更毁了”。(2分)

  3. 迷途中经历了种种艰辛,找到了界碑,心理的煎熬,使他感悟到祖国是精神的依靠,勇气的源泉。(3分)

  4. 叶子在逃跑中迷失方向,差点跨出国境,酿成背叛祖国的大错,这样的惊险唤醒了他心中正确的是非意识,从此他会有更明确的生活态度,能选择正确的生活道路,坚实地走好每一步,所以立功和受奖理所当然。(意思对即可)(3分)

  5. 略(4分)

二. 1. B(1分)

  2. (3分)字面的意思是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生生不息,内在的含义是:永远延续的人类精神和不断传承的文化精髓。

  3. (3分)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自然(与他人、自然和谐相处)

  4. (3分)因为他们不苟且、不霸道、不掠夺,他们有品味、有道德、有永续的生命,所以显现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的抵抗姿态。

  5. (4分)

  6. (4分)略

三. 1

  2. 砂眼是珍珠的缺陷,影响了它的品质,惭愧的泪弥补了这个砂眼,将劣势变为优势与特色,成为珍珠的精品,因而价值连城。

  3. 作者借“鱼目混珠”为题,反其意而用之,通过珍珠的遭遇说明一个人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端正心态,弥补自己的不足,才能体现真正的价值。

  4. 参考:自命不凡不能掩盖自己的缺陷,也不能改变自己有缺憾的人生。

  (嫉妒、仇恨)攻击他人,并不能抬高自己的身价。

  当你拿放大镜照别人的时候,被放大的却是自己的缺陷。

  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你的生命才会体现出真正的价值。

  当你弥补了自身不足的时候,你的人生才会大放异彩。

  仇恨只会让自己变得卑琐。

四. 1. (4分)AD

  2. (2分)惊讶忧虑——酸楚同情——矛盾斗争——作出决定

  3. (4)语段运用了插叙与衬托的手法,表现了主人公不顾私利,为民着想的高尚品格。这份工作是三儿能力的体现,也是他地位的标志,对三儿很重要,三儿愈看重这份工作,他为那片玉米而放弃工作的精神就愈加可贵。

  4. (4)①讨领导欢心,搞形式主义;(媚上)

  ②不顾百姓利益,耍官僚作风;(欺民)

  ③想利用职工私心,施展自己的权威;(压下)

  被三儿的行为感动,有一定的道德反省意识。(自省)

  (意思对即可)

  5. (2分)①“辉煌、神圣”的色彩是因为夕阳的映照而出现,但更重要的是在三儿的心目中群众的利益是最庄严、最神圣的。

  (2分)②三儿在玉米馨香中熟睡,是因为作出不愧良心的决定后坦然舒畅,突出小说主旨:歌颂凭良心干实事的优秀干部,批判自私自利、不顾百姓利益的官僚。(意思对即可)

  6. (4分)“玉米的馨香”既指玉米生长期特有的香味,又暗示出群众利益得到保护,也表现出三儿等人在群众利益得到保护后的欣慰,更是人物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的象征。

五. 1. 独立、勇敢、自尊(勤苦自立)具有雄伟的抱负与远大的眼光。(4分,每空2分)

  2. 美国青年所承受的和享受的都是建立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基础上,崇尚勤苦自立,而不追求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奋斗。(4分,意思对即可)

  3. 作者借自然风景比喻自己思想的变化,后文的“逐渐澄明而宁静”与前段“昏沉沉的头脑”呼应,表现出作者对美国的认识由表层、片面变为全面、深刻、准确,揭示了美国人训练青年的方法会使美国强大,但在人文素养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缺憾。(4分)

  4. (6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