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第Ⅰ卷
(选择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选项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肇始(zhào) 祈福(qǐ) 霉菌(jùn) 戕害(qiāng)
B.联袂(mèi) 纤弱(qiān) 惬意(qiè) 拙劣(zhuō)
C.札记(zhá) 窈窕(tiǎo) 畏葸(xǐ) 温驯(xùn)
D.擢升(zhuó) 否泰(pǐ) 濒临(bīn) 绯闻(fěi)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踯躅不前 鞠躬尽瘁 无计于事 赍赏
B.夙兴夜寐 江天寥阔 饱经苍桑 战栗
C.理屈词穷 修茸一新 如愿以偿 阴庇
D.神志不清 有目共睹 以逸待劳 羁绊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双人舞的默契主要表现在舞者艺术感悟的心有灵犀上,一方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会得到另一方的反馈与回应。
B.信息化成本居高不下,不能将责任归咎于某一方,这是各方利益相互纠缠和信息化不对称造成的结果,其中任何一方都孤掌难鸣。
C.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不容置喙的事实,各国政府积极应对,制定政策法令,进一步减少和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自然环境。
D.公共建筑之所以成为耗能大户,在于设计部门、施工单位和用户缺乏科学的用能意识,他们只关注冠冕堂皇的外表,而不考虑建筑能耗。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进入夏天,气候炎热,人体消化液分泌减少,胃酸浓度降低,宜多吃清淡、易消化、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忌少食生冷寒凉、辛温燥热之物。
B.为了提高收视率,某电视台报道无中生有,编造了一些黑加工点以废纸箱为原料制作小笼包出售,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具恶劣的影响。
C.这部文献片中,选取的历史影像资料涵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一直到今天的和平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
D.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了“行村寻访助学”活动,旨在进一步宣传国家助学政策,调查偏远地区的政策落实情况,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科技文,完成5—7题。
此“春秋”,彼“春秋”
春是播种的季节,秋是收获的季节。于是,在重视农业生产的先民那里,“春秋”成为一年的代称。比如为了形容蟪蛄这种小生物生命短促得还不到一年,《庄子·逍遥游》中就说“蟪蛄不知春秋”。人世间的时光以年作为计算单位,于是“春秋”从指一年的时间引申为泛指光阴、岁月。
由于和时间的密切关系,“春秋”也和历史产生了某种联系。在《史记》出现之前,古代的史书基本上是编年体的,即按年代来编写,所以“春秋”成为编年史书的通称,像东周时期各诸侯国的史书一般就被叫做“某国春秋”,这种用“春秋”作编年史书书名的习惯一直流传后世,比台汉代陆贾的《楚汉春秋》、赵哗的《吴越春秋》,北魏崔鸿的《十六国春秋》等等。在所有的以“春秋”命名的史书中,孔子据鲁史编撰的《春秋》毫无疑问是最为著名的,此书被奉为儒家的经典,成为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必读书,“春秋”这个词也几处成了它的专称,一提到“春秋”,人们,尤其是读书人首先想起的多半是它,它所反映的时代也因此而被称为“春秋时代”。
和孔子的《春秋》相关的还有“春秋笔法”、“皮里春秋”等词。古代的经学家认为孔子作《春秋》,每用一个字必定寄寓了褒贬之意,比如臣子谋杀君主、儿子谋杀父亲,孔子就会用“弑”字而不用“杀”字,以暗示对这种以下犯上的行为的谴责,这种较婉曲但据事记录的写史手法被称为“春秋笔法”或“春秋笔”。后来“春秋笔法”这个词的适用对象并不仅限于史书,而是扩展到形容其它的曲折且意含褒贬的文字。“皮里春秋”往往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评论,据《晋书》、《世说新语》的记载,晋代的褚季野从小就有简傲高贵之风,桓彝认为他“有皮里春秋”,意思是说他表面对其它人、事没有臧否,其实内心还是存有褒贬的。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薛宝钗作了一首关于螃蟹的诗,其中有句“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此处的“皮里春秋”事实上是作者曹雪芹借螃蟹讽喻世人的虚伪、狡诈。
此外,在中国古代的典籍当中,有些并非史书的书也冠以“春秋”的名称,比如《吕氏春秋》,它虽为子书,但它的命名和“春秋”表示时间的意义还是有关联的。《吕氏春秋》由十二纪、八览和六论组成,所谓的十二纪实际上是按一年的十二个月份逐月记载每个月的自然物候、阴阳五行、礼仪人情等情况,因为十二纪以时间为顺序,所以当十二纪放在全书的前面时,就以“春秋”来命名,叫做《吕氏春秋》;当十二纪置于书后,八览置于书前时,则称为《吕览》。
(作者:符渝《中华活页文选》2004年17期)
5.下列对有关“春秋”的几个名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春耕夏耘秋蕴冬藏,在重视农业生产的先民那里,“春秋”代指一年的时间,进而引申泛指岁月。
B.孔子以“春秋”命名据鲁史编撰的史书是最为著名的,由此“春秋时代”代指孔子生活的时代。
C.“春秋笔法”原指较婉曲担据事记录的写史手法,后指文笔隐晦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
D.“皮里春秋”“皮里”指内心,指内心深藏褒贬而表面不说出来。
6.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晋书》《世说新语》《红楼梦》等书在文学手法上也都有春秋笔法的影子。
B.“春秋”之所以可以与历史发生联系,是由于它与时间的密切关系。
C.因为古代的史书都是编年体的,所以“春秋”成为了史书的通称。
D.我们一般提到的“春秋”,是指孔子根据鲁史编撰的编年体史书。
7.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东周时期各诸侯国的史书,汉代陆贾、赵哗、北魏崔鸿等用“春秋”作编年体史书书名的习惯都受孔子编撰的《春秋》的影响。
B.在中国古代的经、史、子、集各典籍中都有以“春秋”命名的作品,如史书作品《吕氏春秋》由十二纪、八览和六论组成,就以“春秋”来命名,叫做《吕氏春秋》。
C.与时间、历史关系密切,也和文化、哲学紧密相联。“春秋”已成为一门学问,吸引人们去钻研。
D.“春秋”泛指岁月和光阴,也泛指历史与时代,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必读书。
三、(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赵逵字庄叔,其先秦人,家于资州。逵读书数行俱下,尤好聚古书,考历代兴衰治乱之
迹,与当代名人巨公出处大节,根穷底究,尚友其人。绍兴二十年,类省奏名,明年对策,论君臣父子之情甚切,擢第一。时秦桧意有所属,而逵独当帝意,桧不悦。即罢知举王严,授逵左承事郎、签书剑南东川。帝尝问桧:“赵逵安在?”桧以实对。久之,帝又问,除校书郎。逵单车赴阙,征税者希桧意,搜行囊皆书籍,才数金而已。既就职,未尝私谒,桧意愈恨。逵赓御制《芝草诗》有“皇心未敢宴安图”之句,桧见之怒曰:“逵犹以为未太平耶?”又曰:“馆中禄薄,能以家来乎?”逵曰:“亲老不能涉险远。”桧徐曰:“当以百金为助。”逵唯唯而已。又遣所亲申前言,讽逵往谢,逵不答,桧滋怒,欲挤之,未及而死。帝临哭桧还,即迁逵著作佐郎兼权礼部员外郎。帝如景灵宫,秘省起居惟逵一人。帝屡目逵,即日命引见上殿,帝迎谓曰:“卿知之乎?始终皆朕自擢。自卿登第后,为大臣阻格,久不见卿。秦桧日荐士,未尝一语及卿、以此知卿不附权贵,真天子门生也。”诏充普安郡生府教授。逵奏:“言路久不通,乞广赐开纳,勿以微赋为间,庶几养成敢言之气。”帝嘉之。二十六年,迁著作郎,寻除起居郎。入谢,帝又曰:“秦桧炎炎,不附者惟卿一人。”逵曰:“臣不能效古人抗折权奸,但不与之同尔,然所以事丞相礼亦不敢阙。”又曰:“受陛下爵禄而奔走权门,臣不惟不敢,亦且不忍。”明年同知贡举,尽公考阅,以革旧弊,遂得王十朋、阎安中。……逵以疾求外,帝命国医王继先视疾,不可为矣。卒年四十一。帝为之抆泪叹息。逵尝自谓:“司马温公不近非色,不取非财,吾虽不肖,庶几慕之。”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逵对独当帝意 当:适合
B.征税者希桧意 希:迎合
C.寻除起居郎 寻;不久
D.明年同知贡举 知:了解
9.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赵逵不附权贵的一组是 ( )
①论君臣父子之情甚切,擢第一。 ②逵单车赴阙。
③逵唯唯而已。 ④讽逵往谢,逵不答。
⑤秦桧日荐士,未尝一语及卿。 ⑥帝为之抆泪叹息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
A.赵逵读书能考察历代兴衰治乱事迹和当代名人贤士的行为节操,深人探讨研究,尊崇接近那些贤人。
B.赵逵中进士后因言论不合秦桧的心意而被罢免官职,后经皇帝询问才被任命为朝官。
C.赵逵在朝任官,秦桧既出言打击又想施惠拉拢,赵逵不为所动。秦桧死后,赵逵受皇帝信任升官。
D.赵逵直言奏告皇帝应广开言路,在科举考试中能完全公正地考核察看考生,革除旧弊,选拔人才。
第Ⅱ卷
|
四、(23分)
11.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文后问题。(10分)
鲁昭公弃国走齐,齐公问焉,曰:“君何年之少,而弃国之蚤?奚道至于此乎?”昭公对曰:“吾少之时,人多爱我者,吾礼不能亲;人多谏我者,吾忌不能用;是以内无拂而外无辅,辅拂无一人,谄谀我者甚众。譬之犹秋蓬也,孤其根而美枝叶,秋风一至,根且拔矣。”景公辩其言,以语晏子,曰:“使是人反其国,岂不为古之贤君乎?”晏子对曰:“不然。夫愚者多悔,不肖者自贤,溺者不问坠,迷者不问路,溺而后问坠,迷而后问路,譬之犹临难而遽铸兵,噎而遽掘井,虽速亦无及已。”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是以内无拂而外无辅,辅拂无一人,谄谀我者甚众。
译文:
②使是人反其国,岂不为古之贤君乎?(5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4分)
(2)作者是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的?请简要说明其艺术效果。(4分)
13.补写出下列横线上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 ,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
,申之以孝悌之义, 连峰去天不盈尺, 。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邪曲之害公也,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 ;
左丘失明, 。
五、(22分)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14—17题。
庄子,会飞翔的人
朱以撒
①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许多树在北方的深秋都是这种凋零的状态,变得毫无诗意而让人感到单调和枯索,如同一只美丽的锦鸡脱去一身毛羽那般。这时便可以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弹性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②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③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魇、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那些超现实的荒诞怪异的人物,千奇百怪的形象,汇聚于庄子笔下,浩渺阔大又幽微蕴藉,也许有人要说庄子一定过着十分优渥的日子,闲来无事爱胡思乱想。错了,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处穷闾陋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长,可见物质和精神并不是合比例延伸的。庄子是那般地崇尚宇宙自然自我创造的“天籁”、“天乐”,他的自然主义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无遮无拦无始无终。
④现在我们读庄子,大抵哈哈一笑而过,日子是越过越实在了。
⑤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节是我们情感上牵绊颇深的时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极一时之秀。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的灵气冲天的长诗。由于看不懂的人多了,这首诗就被耽搁下来。庄子是异于常人,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结伴而过,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进空的象征。而现实中的他,即便是夫人过世,也敲着瓦盆歌唱。他眼中的死与生相等,都无所谓忧乐。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那个时节的人用他们争鸣的高低声响,张扬着他们的个性,让我们难以忘记。
⑥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如果考据家没有算错的话,两人生年是太接近了。当然,我不是因为年岁相仿才扯在一起,而是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由于这个相似之处,放在一起比较才更有兴味。不同的是屈原不像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短暂的忘忧之后,又是深深的痛苦。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在飞翔的高度上,两人都是乘奔御风一般的高手,这使我们翻开他们的文字,一不小心就坠入字里行间,不能自已。庄子死了,屈原也死了。对于庄子之死,从未听说了是怎么死的,死的过程已经了无痕迹。可以想见的是这么一个落拓的人,对于死一定是平静且微笑的,与生无异。而屈原的死却是一种意义,一种象征。庄子之死无疑属于喜剧,他的死如同他的梦,化蝶翩翩而去;屈原之死必然是一个悲剧,他是由于绝望而去死的,有责任感的屈原不是让自然界的代谢法则来执行,而是自己中断了生命的延伸,以至今人提起屈原颇感沉重。尽管如此,死亡所呈现的内容却是显而易见的相同,对他们两人来说,就是再也不能任意想象,不能自由自在地飞翔了。
⑦在古文人的许多辞章里,我抚摸到了他们各种各样的梦。时光绵长得让人晕眩,庄子和屈原的梦就越发瑰丽诱人,他们是那个时节令人瞩目的人物,又是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的。明显的是今人的肢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我们也越来越少作梦了,因为在体现心灵的笔墨里已经缺乏这种描绘的激情。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打开书本,随便一瞥就能望得见《逍遥游》和《离骚》,不由自主地在重温时,心因到那久远的神秘里,和他们一道飞翔。
14.文章第④段,作者为何说“现在我们读庄子,大抵哈哈一笑而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15.文章第⑤段,“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5分)
16.文章第⑥段,作者说庄子和屈原都是“乘奔御风一般的高手”,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二者有哪些不同?(6分)
庄子:
屈原:
17.本文采用“庄子,会飞翔的人”这样的手法和句式来评价庄子,请你用相同的手法和句式来评价孔子、孟子、鲁迅、李敖中的任何一位,并作简要解说。(50字左右,下格为70字)(5分)
六、(15分)
18.艾滋病主要有三种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下面是一段关于血液传播的报道,请根据文意写出两条防范艾滋病的结论性意见。(4分)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输血或血液制品的引用越来越广泛,通过输血和血液制品,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但是如果输了被HIV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HIV就直接进入了血液循环。血液制品如HIV因子浓缩剂是从许多供血者的血浆中提取的,因此污染HIV的机会更大。美国供血者中约6%带有HIV,故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生产的Ⅷ因子浓缩剂曾在世界各地的血友病患者中造成感染。法国一个血液中心被HIV污染,导致几千名受血者感染艾滋病。现在发达国家都加强了对供血者的检筛工作。如果供血者感染HIV后,供血时处于窗口期,则查不出HIV抗体。目前尚不能对所有供血者检测HIV抗原,因为检测HIV抗原设备复杂,费用昂贵。
19.根据自己的学习或生活的体验,仿照下面的句子写一句话。(5分)
例句:艺术的表现正在于它的形象具有象征力量,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了一个世界。
20.下面是几则广告词和一段点评文字,请你另外选取一则给你深刻印象的广告词,结合你的体验与理解,写一段点评文字。(50字左右)(6分)
①把精彩留给自己。——李宁牌系列运动服广告词
点评:彰显自我与个性,将精彩人生与体育运动巧妙结合,既是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也是企业的文化追求。
②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联想集团广告词
点评:借联想对人类的积极作用,表达企业的地位和价值。问句的形式引人思考,触发联想,短句铿锵有力,容易记忆。
③现在是晚上10点,您知道您的孩子在哪里吗?——美国电视台公益广告词
点评:细心的提醒,温馨的关爱,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话语亲切自然,感情真挚凝练。
广告词:
点评: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雨果有句名言:“痛苦能够有孕育灵魂和精神的力量,灾难是傲骨的乳娘,祸患则是人杰的乳汁。”
加拿大物理学家罗伯特在进行环球考察时,来到智利北部的一个十分干旱而又荒凉的小村子,他发现一种奇异的现象,这里除蜘蛛外没有其他任何生物。蜘蛛在这里四处繁衍,生活得很好。为什么蜘蛛能够在如此干涸的环境里生存来下来呢?罗伯特借助电子显微镜,发现这些蜘蛛具有极强的亲水性,极易吸收雾气中的水分。而这些水分正是蜘蛛能在这里生生不息的源泉。
在这个世上,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境,有的只是绝望的思维。只要心灵不干涸,再荒凉的土地,也会变成生机勃勃的绿洲。
读了这段文字,引发了你的哪些联想与感悟,请自主确定立意,自主命题,自由选择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
2.D(A无济于事 B江天寥廓 饱经沧桑 C理屈词穷 修葺一新 荫庇)
3.A(心有灵犀:原比喻恋爱着的男女心心相印,现在泛指彼此的心意相通。孤掌难鸣:一个巴掌难以拍响,比喻力量单薄,难以成事。不容置喙:指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此处应用“毋庸置疑”。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贬义词。此处应用“富丽堂皇”。)
4.D(A不合逻辑。改为“忌多食生冷寒凉、辛温燥热之物”。B成分残缺。改为“编造了一些黑加工点以废纸箱为原料制作小笼包出售的假新闻”。C结构混乱。改为“选取的历史影像资料涵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解放战争时期、和平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
5.B(应指孔子编撰的《春秋》所反映的时代)
6.C(“古代史书基本上是编年体”,而且“春秋”只能是编年体史书的通称。)
7.B(在中国古代的经、史、子、集各典籍中并非都有以“春秋”命名的作品,《吕氏春秋》也不是史书作品,而是子书。)
8.D(知:主管)
9.D(其中第①句是赵逵文章好,第②句是他清廉,第⑥句是皇帝伤心他去世。有①②⑥句的项不选)
10.B(B项说“被罢免职”不含文意,是被派出去当小官)
[参考译文]
赵逵字庄叔,他的祖先是秦地人,在资州安家。赵逵读书一目数行,尤其喜欢收聚古书考察历代兴衰治乱的事迹,以及当代名人大贤立身进退的节操,深入探讨研究,尊崇接近那些贤人。绍兴二十年,他在分类的尚书省考试中入围得到提名,第二年参加对策考试,谈论君臣父子之间的情感非常恳切,提拔为第一名。当时秦桧心中有别的人选,可是惟独赵逵适合皇帝的心意,秦桧不高兴。秦桧当即罢免了主管科举考试的王严,任命赵逵为左承事郎、签书剑南东川。皇帝曾问秦桧:“赵逵在哪里?”秦桧按照实情回答。过了很久,皇帝又问赵逵在哪儿,这才任命赵逵为校书郎。赵逵只乘一辆车赴皇宫,征收关税的人迎合秦桧的心意,搜查赵逵的旅行袋子,发现里边全是书籍,只有很少的金钱而已。赵逵就职以后,不曾私下拜见秦桧,秦桧更加怨恨。赵逵在皇帝写的《芝草诗》后面续写诗句,他的诗中有“皇心未敢宴安图”的句子,秦桧见到这诗句发怒说:“赵逵还认为不太平吗?”又对赵逵说:“你在馆阁中俸禄少,能把家迁来吗?”赵逵说:“我的父母亲年老不能走险又远的路。”秦桧缓了缓说:“我会用百两银子帮助你。”赵逵只是连声应答敷衍而已。过后秦桧又派他亲近的人重复先前的话,暗示赵逵去答谢秦桧,赵逵不答复,秦桧更加愤怒,想要陷害他,没有来得及做到就死了。皇帝参加了秦桧的丧礼回来,立即提升赵逵为著作佐郎兼代理礼部员外郎。皇帝去景灵宫,尚书省随宰相入见皇帝的只有赵逵一个人。皇帝多次注视赵逵,当天命令引见赵逵上殿,皇帝迎上去对他说:“你知道吗?始终都是我自己提拔你。自从你中进士后,被大臣们阻止,我很久见不到你。秦桧每天推荐人,不曾有一句提到你,我凭这个知道你不依附权贵,你真是天子的门生啊。”下令赵逵充任普安郡王府教授。赵逵上奏:“进谏的途径很久不通了,请你批准广开言路采纳意见,不要因为进言的人身份微贱而构成障碍,希望养成人们敢于说话的风气。”皇帝认为他说得好。绍兴二十六年,赵逵升任著作郎,不久被任命为起居郎。赵逵入宫答谢,皇帝又说:“秦桧势力很大,不依附他的只有你一个人。”赵逵说:“我不能效仿古人抗拒驳斥权贵奸佞,只是不服他们同流合污而已,然而用来侍奉宰相的礼节也不敢缺失。”他又说,“接受陛下的官位和俸禄却奔走在权贵的门下,我不仅不敢这样做,而且也不忍心这样做。”第二年赵逵与礼部长官一同主管科举考试,赵逵能完全公正地考核品评,革除了旧时的弊端。于是选到了王十月、阎安中……赵逵因为疾病请求调出朝廷,皇帝命令国医生继先给他看病,他的病已无法救治。终年四十一岁。皇帝因为他而拭泪叹息。赵逵曾经谈到自己说:“司马光不逾越礼义去接近女色,不接受不合道义的财物;虽然我的品行不值得称道,但很想自己能敬佩仿效他的为人。”
11.(10分)(1)①因此对内无人帮助对外无辅佐大臣,辅佐我的人没有一个,而阿谀奉承我的人却很多。(5分,采分点:“是以、内、外”“拂”各1分,句意1分。)
②如果使昭公返回他的国家,难道不会成为一位像古代贤君一样的贤明君主吗?(5分,采分点:“使、反、岂”各1分,句意2分。)
[译文]
鲁昭公失国逃亡到齐国,齐景公问他说:“您为何年纪轻轻,而就早早地失去了国家?
什么缘故使您落到这种地步?昭公回答说:“我年轻的时候,人多爱戴我,我却不能礼待亲爱他们;人多劝谏我,我却猜忌而不能任用他们;因此对内无人帮助对外无辅佐大臣,辅佐我的人没有一个,而阿谀我的人却很多。这就好像是秋蓬,它的根孤单而枝叶茂盛,秋风一到,根就要拔去了。”景公把昭公的话说给晏子,最后说:“如果使昭公返回他的国家,难道不会成为一位像古代贤君一样的贤明君主吗?”晏子回答说:“不是这样。愚蠢的人好后悔,无德无才的人总认为自己贤能,溺水的人是因为不问涉水的路,迷路的人是因为不问道路。水淹之后才问涉水的路,迷路之后才问道路,这就好像战事临头才急忙铸造兵器,吃饭噎着了才急忙挖井一样,即使再快也是来不及的。”
12.(8分)(1)(4分)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诗的用字很讲究情味。这种拟人化的写法后人广泛采用,如宋人周邦彦“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2分)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兼言情景两面,体物传神。(2分)
(2)(4分)这首诗作于搬家时,抒写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柳条、藤蔓、黄莺象人一样痴情,和作者难舍难分。(1分)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1分)。
13.略
14.(6分)(1)庄子的文章极少牵绊,充满想象,无所不达,浩渺阔大又比微蕴藉;现代人牵绊越来越多,不能像庄子一样无拘无束的生活。(两点,每点1分)
(2)既写出庄子的文章充满奇思妙想,是思想的自由驰骋,又写出现代人的喜爱与无奈(2分)。运用对比,突出了庄子的高度无法超越以及现代人的无知与无奈(2分)
15.(5分)比喻(暗喻)。第一,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第二,庄子的为人个性张扬,自由磅礴灵气冲天。(“比喻”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16.(6分)庄子:飞翔得轻松自如;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死的过程已经了无痕迹;庄子之死无疑属于喜剧,他的死如同他的梦,化蝶翩翩而去。
屈原: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短暂的忘忧之后,又是深深的痛苦;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死却是一种意义,一种象征;屈原之死必然是一个悲剧,他是由于绝望而去死的。(共四处对比,答对三处即得满分。)
17.(5分)例:孔子,行走着的人。(略)孟子,站立着的人。(略)鲁迅,思考着人。(略)(写上句式1分,简要简释4分。)
18.(4分)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要慎重;对供血者的检筛工作要加强和完善。
19.(5分)教学的作用正在于它的例题具有启发功能,概括了,代表了,一片叶中发现整个秋天。
20.(6分)示例:看成败,人生豪迈,不过是从头再来。——CCTV公益广告词 充满豪迈之情,体现不屈之意,突出表达了坚强、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七、(60分)
21.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