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级高三年级语文下学期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A.着陆(zhuó) 逡巡(qūn) 俯首帖耳(tiè) 屡见不鲜(xiān)
B.参省(xǐng) 行伍(háng) 并行不悖(bèi) 濒临绝境(bīn)
C.颤栗(lì) 氓隶(máng) 不省人事(xǐng) 心潮澎湃(pài)
D.孝悌(tì) 瓮牖(yǒu) 相机行事(xiàng) 养生丧死(sàng)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 面对学术问题,大家应首先改变争鸣的气氛,大家抱着对事不对人的态度,化 的争论为友好的争鸣。
② 承认你说的都在理,但你无论如何也不应打人,不论你有理还是没理,更何况是打一个女人。
③ 罗马与尤文的榜首大战,不是进攻对抗防守,而是进攻对抗进攻,罗马和尤文到底谁能 对手?
A.激切 姑且 降服 B.急切 姑且 降伏
C.激切 暂且 降伏 D.急切 暂且 降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那位致力于“诗歌以及海子的研究”的同学,提供给我们的只是视角飘忽不定而又刚愎自用、语言浅薄苍白的一堆不忍卒读的字符。
B.台湾,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下一个脚步落在何方,至关重要,而陈水扁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C.现在凭着坚强的毅力,他演绎了从名不见经传到全国总冠军的完美蜕变,让所有曾经轻视过和担心过他的人都张口结舌,刮目相看。
D.香港市民已经厌倦了经年累月的政治争拗,莫不希望在明确普选时间表之后能够结束争论,停止内耗,更多的关注香港的经济发展。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国庆黄金周进入倒计时,家电卖场经过半个月的准备后,纷纷吹响“十一典礼”促销大战的号角,家电最高降六成。
B.近日成都市出台新政策规定:在成都市范围内举行大型活动全部上安检门,看体育比赛,限带非赞助商饮料入场。
C.真实的住房需求才是房价稳定的坚实基础,也是银行应具备的经营理念和应负担的社会责任,这已成为了社会共识。
D.中国工商银行25日公布了2007年度前三季度财务报告,报告显示其在第三季度盈利能力大幅攀升,攀升幅度超出了业界的预期。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和谐社会
什么是“和谐社会”?社会学家认为,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群体形式,是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它的特征之一是具有结构性。
而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或社会体系中诸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都紧密联系,相互协调,整个社会才能始终保持和谐的状态。所以,“和谐社会”就是指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把工作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政策、法律、经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著名的政治学家亨廷顿关于现代化引起不稳定、现代化伴随着风险的观点已经得到了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验证。即在现代化起飞的时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是进入社会结构错动、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秩序失范、社会风险易发的时期。我国社会转型正面对关键的临界点,即进入了社会发展的矛盾凸显时期,也就是社会失调时期。这种由社会结构内部不协调而产生矛盾、冲突或人们的无序互动导致的紧张状态而产生的压力,称为社会张力。当社会张力的能量逐步积蓄起来,会对社会结构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并在社会结构最薄弱的环节释放出来。而这种无序的社会力量爆发就是社会危机或叫社会风险。
这几十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但并不是各方面完全协调发展的时期。我们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各种社会问题,有的人在GDP崇拜下,只讲效率而忽视了公平,使社会问题有积压、增多的趋势,甚至以牺牲一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去满足另一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形成了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使社会运行不顺畅。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和谐社会”的问题。
要建设和谐社会,自然地涉及作为执政党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提高我们党整合社会结构、社会利益、社会关系等等能力。因此,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必须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从社会整体利益和人民长远利益出发,正确引导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尽可能将社会转型的代价降低到最低程度,使整个社会结构协调与和谐,顺利度过社会发展的阵痛期。
(节选自《百科知识》)
5.根据原文,下列对“和谐社会”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和谐社会是指由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这种群体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并具有结构性。
B.和谐社会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如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处个领域都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C.和谐社会是一种整体思考问题的观点,它要求运用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D.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的特性之一——结构性呈性调发展的趋势,结构性越是优越社会就越和谐,结构性不够完善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就越多。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提出“和谐社会”问题的原因是 ( )
A.我国社会转型正面临关键的临界点,即进入了社会发展的矛盾凸显时期,也是社会失调时期。
B.这几十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但不是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时期。我们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各种社会问题。
C.社会张力的能量逐步积蓄起来,对社会结构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并在社会结构最薄弱的环节中释放出来。
D.有的人在GDP崇拜下,只讲效率而忽视了公平,使社会问题有积压、增多的趋势,形成了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使社会运行不顺畅。
7.根据上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建设“和谐社会”有助于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和整合结构、社会利益、社会关系方面的能力。
B.“和谐社会”是一个概念,和谐的社会是一种现象,拥有和谐的社会的国家不一定能够把和谐社会作为自己的执政目标之一。
C.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避免各种社会矛盾的发生,使社会始终在良性状态下发展,不偏离正常的轨道。
D.陶渊明笔下的那个既稳定又怡然自乐的物质贫乏的世外桃源绝对不是我们当今“和谐社会”的目标。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太学生何蕃传
韩 愈
太学生何蕃入太学者廿余年矣。岁举进士,学成行尊,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相与言于助教、博士,助教、博士以状申于司业、祭酒,司业、祭酒撰次蕃之群行焯者数十余事,以之升于礼部,而以闻于天子。京师诸生以荐蕃名文说者,不可选纪①。公卿大夫知蕃者比肩立,莫为礼部,为礼部者,率蕃所不合者,以是无成功。
蕃淮南人,父母具全。初入太学,岁率一归,父母止之。其后间一二岁乃一归,又止之,不归者五岁矣。蕃纯孝人也,闵亲之老不自克,一日,揖诸生归养于和州,诸生不能止,乃闭蕃空舍中。于是太学六馆之士百余人,又以蕃之义行,言于司业阳先生城②,请谕留蕃。于是太学阙祭酒,会阳先生出道州,不果留。
欧阳詹生言曰:“蕃仁勇人也。”或者曰:“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蕃之力不任其体,其貌不任其心,吾不知其勇也。”欧阳詹生曰:“朱泚之乱③,太学诸生举将从之,来请起蕃,蕃正色叱之,六馆之士不从乱,兹非其勇欤!”
惜乎!蕃之居下,其可以施于人者不流也。譬之水,其为泽,不为川乎?川者高,泽者卑,高者流,卑者止,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天将雨,水气上,无择于川泽涧溪之高下,然则泽之道,其亦有施乎!抑有待于彼者欤!故凡贫贱之士,必有待然后能有所立,独何蕃欤!吾是以言之,无使其无传焉。
【注】①选纪:计算。②司业阳先生城:太学司业阳城;司业,官职。阳城,人名。③朱泚这乱:唐德宗建中四年,泾原军朱泚反叛唐朝。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 齿:争论。
B.司业、祭酒撰次蕃之群行焯焯者数十余事 撰次:编写。
C.于是太学阙祭酒 阙:通“缺”,空缺。
D.其可以施于人者不流也 流:传布。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何蕃纯孝仁勇的一组是 ( )
①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 ②京师诸生以荐蕃名为文说者,不可选纪
③初入太学,岁率一归 ④闵亲之老不自克,一日,揖诸生归养于和州
⑤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 ⑥蕃正色叱之,六馆之士不从乱
A.③⑤⑥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①②④
|
A.公卿大夫知道何蕃的很多,但是都没有在礼部官。在礼部的官吏又多与何藩不合,所以最终何蕃也没能在礼部任职。可见政治的腐败。
B.何藩因为双亲老迈,所以辞别诸生要想归家,众人请求国子太学的司业阳城挽留何蕃,却因为阳城出任道州,没有挽留得住。
C.有人并不认可何蕃是仁勇之人,欧阳詹生表示了反对,认为太学诸生想要跟从叛军作乱时,因为何蕃的叱责而止,所以认为何蕃是仁勇之人。
D.将要下雨,无论高低河川沼泽溪流的水气都会上升,即使处于低处的湖沼也会有施展抑负的一天。何蕃居于下位,他能替人作好事,却不能广及众人。可见贫贱之士也是需要时机的啊。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120分)
|
11.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初入太学,岁率一归,父母止之。其后间一二岁乃一归,又止之,不归者五岁矣。蕃,纯孝人也,闵亲之老不自克。(5分)
译文:
(2)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5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 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注】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注】“紫袖”“红弦”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
(1)第二句中两个“自”字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妙处?(3分)
答:
(2)清人刘熙载说:“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背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请就本诗“睹影知竿”的特点作简要赏析。(5分)
答:
13.按要求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 ,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
(2)贾谊在《过秦论》中用“ , ”着力说明陈涉的起义队伍尽管起初人数不多,武器简陋,似乎不堪一击,然而结果出人意料,星星之火顷刻间燃成燎原之势。
(3)陆机《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杜甫《兵车行》中“ , ”两句,既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又指出了苦难的根源,可以概括本诗的主旨,且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显示了诗人的勇气,可视为诗中警策。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一叶情
张伯权
①又是落叶的季节了。
②还有什么季节,比这个时候更适合叙说叶子的故事?
③红尘十里,不知几世几劫。一片片叶子的生生灭灭,正如人之一生扰攘来去的不断,还有起起落落的无常。
④千片叶万片叶平凡习见的芸芸众叶,芸芸众生。
⑤每一棵树上的每片叶子,从新鲜阳光下诞生到风雨前最后坠下的一片,都有一个自己的故事,而那故事也许只有它自己最知道。叶子从嫩芽新抽,到叶脉缓缓伸张的神奇生命过程,固然令人惊讶赞叹,叶子的枯萎殒落也教许多人黯然伤悲,而我独喜欢静静观看叶子落下时飘飘荡荡的模样,无论有风无风的时刻。每次看见一片叶子的凋落,彷佛我的心底也有一片在落下,但那种感觉也不尽然是伤悲的。不能不说,再蒹蒹的柔情都蓄含几分令人惊异的顽固与坚时,叶子并非人们所认为那般理所当然的“羸弱不禁风”大叶子飘落姿态最美。从从容容,不忙也不慌。
⑥常常走在森林里不经意抬起头来,但见一枚老叶忽然离枝,时左时右,乍滑乍划,从高高的树端悠悠荡落。画下了一生暂时的休止符号。说它“暂时”,只因为我以为那刚刚脱窍的灵魂尚未完全离开人间。
⑦叶子落地,于我而言并非死亡,不过暂时凋零罢了。
⑧在没有强风,也没有急雨的时候,叶子安安静静离开了相互扶持相互依靠了一段日子的树身,总觉得即使尚有几分不舍也是心甘情愿,彷佛人生在世时候到了就不得不离去。有风的时刻,叶子的坚持与顽固似乎也无法保全意志的自由到底。
⑨叶片若是娇小,翻落时候是无声的哗啦哗啦。倘若有几片不约而同连袂落下,那景象不免有点争先恐后的错觉。
⑩倘若细看,每片叶子的长相固然不一,性情更是不尽相同。小叶子尤其突出。有的喜欢翻筋斗,有的爱回旋打转;有时衔枚急走,有时匆匆滚落,也有时左顾右盼。无论如何,落下之前或许有番踟蹰,着地之后却看不见半分不安。说是认命也行,悟透也罢。
11秋叶比起落红,也许平凡不起眼,但一样落地化作春泥更护花。默默暗暗地把七分的温柔加上三分酸楚,紧紧糅合了在一起。我想,也只有在躯壳完全腐化,了却了心头那一桩无求无偿的心愿之后,叶子才算真正脱离了尘世人间,然而在此之前尚有一段逗留吧。
12其实,树叶在地上最后逗留的日子并没有想象的寂寥与无趣。是的,叶子看来也许单调的日子,也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乐趣。
13那些簌簌跌落人行道上的叶子,被路过杂沓的脚沙沙踩踏,踏出了一阕秋日奏鸣曲。碎碎脆脆,让耳朵也让心头发酥的温柔声音。脚的主人喜欢听,两只脚踩得更加起劲。叶子破得更碎。
14飘落在车道的叶子,又像是爱玩耍的小孩。只要车子一经过,随即高高扬起,在空中乱飞似地相互追逐一番,之后你推我挤又在路边缩成一团,接着后面另一辆车子又再将它们吸回了路面中央。如此游戏,重复不断,直至小小的叶身碎得再也飞不起来。
15破碎的叶子,不管在森林或城市里,最后总混合着雨水慢慢变为黏土,终至于在似有若无的轻轻一声叹息中,挥别了每天的日起日落,还有那月圆月缺,一切默默地重新反璞归真,而今而后不会再有什么伤春悲秋忧晴愁雨了。
16两百多个日子,人世尘缘。曾经有哗哗啦啦的欢笑,也有抖抖颤动的不安与恐惧;曾经有一身青涩的惨绿光阴,更曾经也有红过二月花的绚烂岁月。
17它们的脸孔,如今恐怕不再有人记省;它们的身影,明年来春自然会有崭新的替代。那时,光秃的枝桠又再一次生气盎然了。
18有机会仔细亲近那一片一片的叶子,用手摩挲摩挲叶身,想象叶子的一生,再僵硬的心也会变柔软的。对别人还有对自己。
(选自《参考消息》,略有改动)
14.在下面的空白处分别填入能表现叶子在不同情形下的特点的词语。(不超过5个字)(4分)
本文对叶子的描绘像一幅油画,细腻、斑斓、鲜活、富有质感。大叶子悠悠荡荡而落的
|
| ||||||||||||||
,小叶片联袂而下的 ,
| ||||||||
|
逗留地面的, 面对破碎的 ,都被作者妙笔演绎,如诗如画。
15.作者说“每次看见一片叶子的凋落,仿佛我的心底也有一片在落下,但那种感觉也不尽然是伤悲的”,那么,除了伤悲,还有什么?请分条概括。(6分)
答:
16.根据文意,理解“有机会仔细亲近那一片一片的叶子,用手摩挲摩挲叶身,想象叶子的一生,再僵硬的心也会变柔软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
答:
17.本文在摹写落叶故事时是有新意的。一般人只写到树叶的落下就戛然而止,而这篇散文地写出了叶子腐烂前逗留世间的美妙乐趣。结合全文,简析其好处。(6分)
答:
六、(15分)
18.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3分)
①这是一个快乐而长寿的老人告诉我们的。
②鸟在阳光之中,像鱼在水里。
③我有鸟和鱼以及阳光的快乐吗?
④阳光被鸟类驮着,显得格外快乐。
⑤快乐是一种财富,拥有更多的快乐,你就是真正的富者。
⑥我也在阳光之中,像鱼也像鸟。
答:(只填序号)
19.“五一”、“十一”长假的设立近来遭到了一些质疑,国务院于是广泛征求意见,拟取消“五一”长假,改为三天的“小长假”,再根据传统习俗在清明、端午、重阳节、中秋节分别放假一天。成都市有关部门邀请你也参加征求意见会。你赞成这个方案吗?在会上你将发表什么样的看法。请先表明你的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讲出三点理由。(6分)
我的看法是:
我的理由是:
20.在下面两则广告中任选一条,就其艺术性写一段点评。(不超过70字)(6分)
(1)我长一年,你用一天。(节约用纸公益广告)
(2)涓涓细流成海洋,颗颗爱心托起希望。(希望工程公益广告)
七、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听从心灵的召唤”是一个美丽的命题,与它同义的还有“让我们用心聆听心灵的声音”等词句,但,你发现没有,有几个词其实也与它同义:随心所欲、率性而为、为所欲为、任性……
纵观历史,联系现在,作为现代的、社会的、年轻的你,对这个命题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请以“听从心灵的召唤”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自选文体。
参考答案
一、
1.B(A中的“帖”应读“tiē”;C中的“氓”应读ménɡ;D中的“丧”应读“sāng”)
|
3.D(A不忍卒读:用于形容文章写得悲惨动人。B危言危行:指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C张口结舌:形容理屈或害怕。应该用“瞠目结舌”。D经年累月:形容经历的时间十分长久。)
4.D(A.成分残缺,应为家电价格最高降六成。B“限带”有歧义 C搭配不当“住房需求是理念和责任”有误,“这”指代不明,有歧义。)
二、
5.A(表述的不是和谐社会的特点而是社会的特点。)
6.C(原文“社会张力的能量逐步积蓄起来,会对社会结构形成巨大的冲击力”是解释社会风险时假设的后果,与题干无关。)
7.C(“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在我国社会转型的临界点时期,所以他的作用不是避免矛盾产生,而是纠正已经有的偏差,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使社会回到和谐发展的轨道上来。)
三、
8.A(齿:并列。)
9.A(①②表现何蕃学成行尊,才学过人,受人推举③④表现何蕃纯考 ⑤表现何蕃仁 ⑥表现何蕃勇。)
10.C(由“斯其所谓仁欤”可见大家已经认可了何蕃之仁,只是质疑其勇,故“有人并不认可何蕃是仁勇之人”错误。)
四、
11.(1)(何蕃)刚入太学的时候,大约一年回家一次,父母阻止了他;这之后间隔一两年才回家一次,父母又阻止了他;没有回家已经五年了。何蕃,至孝之人,忧虑双亲年老而无法克制心情(放心不下)。(率:大约;间:乃;才;闵:忧虑、担心;不自克:无法克制自己的心情(放心不下)。各1分。)
(2)(何蕃)何蕃在太学,诸生不做不仁义的事,埋葬无家可归的死者,怜悯那些遗孤把他们养育起来,大小好事,一定努力而为,这大概就是所说的仁爱吧!(“不为非义”1分,“葬死者之无归”句式1分,“字”1分,“惠之大小,必以力复”1分,“其”1分)
附:参考译文
(唐朝中期以后,政治腐败,贤才不得重用而埋没,太学生何藩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实例。韩愈在这篇传记中,表达了沉痛的惋惜之意)
太学生何蕃进入太学有二十多年了。年年应进士考(被推举参加礼部进士科考试,称为“举进士”,学问深厚品行尊贵,众多太学生尊崇称誉他。不敢和他相比较(齿:并列),共同向助教、博士说起何蕃,助教、博士用文状向司业、祭酒(皆官名)陈述申报,司业、祭酒编写(撰次,编次)何蕃的众多品行照然(群:众,众多;焯焯:显著,昭然)的事件,多达几十件。何蕃因此晋级礼部(主管考试的部门),又因此被天子知道。京师众生因为荐举何蕃而写文章的人多到无法计算。知道何蕃的公卿大夫多得不得了(比肩:一个挨着一个,形容从多),但无人在礼部当官。在礼部为官的,大多与何蕃不合,因此无所作为。(政治腐败可见一斑)
何蕃,淮南人,父母都健在。刚入太学的时候,大约一年回家一次,父母阻止了他;这之后间隔一两年才回家一次,父母又阻止了他;没有回家已经五年了。何蕃,至孝之人,忧虑双亲年老而无法克制心情(放心不下)。一日,行礼告别诸生要返回和州供养父母,诸生不能劝阻,就将何蕃关在空房间中。在这种情况下太学六馆的士人一百多人,又将何蕃美好的品行向太学司业阳城先生陈述,请他发布命令挽留何蕃。在这个时候太学空缺了祭酒(的职位),适逢阳城任道州刺史,没有挽留得住。
欧阳詹说:“何蕃,仁爱勇敢的人。”有人说:“何蕃在太学,诸不做不仁义的事,埋葬无家可归的死者,怜悯那些遗孤把他们养育起来,大小好事,一定努力而为,这大概就是所说的仁爱吧!何蕃看起来没有什么勇气。相貌平常,我不知道他的勇敢表现在哪里。”欧阳詹说:“朱疵作乱,太学诸生发动起来想要跟从他,来请何蕃出面,何蕃正色叱责他们。太学六馆的士子不跟从作乱,这不是他的勇敢吗?”
可惜了啊!何蕃居于下位,他能够替人做的好事不能广及众人。这就好象水成为了湖泽,没有成为河流!河流地势高,湖泽地势低,地势高的流动,地势低的停止,所以何蕃的仁义,充满了内心,施行于太学,善行积累得多,施行到的地方却不远啊。天将下雨,水气向上蒸腾,无论高低的河川沼泽溪流水气都会上升,这样那么即使处于低处的湖沼也会有施展抱负的一天!大约是需要等待那水气上升的时机吧!所以大凡贫贱的士子,必须等待时机然后能有所成就,哪里只有何藩而已呢!我因此写这篇文章,不要让何藩的事迹被埋没。
12.(1)两个“自”是旁若无人的意思。“自弹”,写弹奏者随心信手而弹;“自感”状弹奏者完全沉浸在乐曲之中。“自弹自感”把演奏者全神贯注的神态、情音交融的情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2)本诗“睹影知竿”体现在对音乐的侧面描写上。本诗对筝乐的描写集中在“弦凝指咽声停”这个无声的片刻,这是弹奏者如泣如诉的情绪发展到最高潮时的片刻。诗人剪取这一大有深意的无声片刻,既有切展现了奇妙的无声之美,又引导读者在想象中领悟筝曲的全部美妙,引发读者对那“万重深情”的丰富联想。
13.(1)江山代有人才出(2)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3)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五、
14.从容与淡然、顽皮与洒脱、坚持与期盼、默然与颤动
15.①叶子飘落时的从容,落地后的顽固与坚持让我惊异。
②叶子在落下之前或许有番踟蹰,着地之后却看不见半分不安,这种坦然镇定的态度让我感动。
③落叶在躯壳完全腐化,了却了心头那一桩无求无偿的心愿之后,默默地重新返璞归真,让我敬仰。
16.用心去亲近叶子,感悟它由蓬勃繁盛(1分)到悠然飘落(1分),再到顽固坚持(1分)直到腐化后返璞归真(1分)的一生,每一颗心都会为之感动,从而得到人生的启示(2分)。
17.这是一种开拓,也是作者的艺术发现(1分)。这样的写法,丰富了叶子的生命内涵(1分),一反千百年来文人骚客总是借落叶来表达心里的凄然和伤悲的传统(1分),而将目光更多的投向了叶子的从容、坚持与无求无偿的奉献,心中所拥有的更多的是感动,是对叶子的敬仰(2分)。深化了文章的主旨,使文章焕发出了别样的清辉(1分)。
六、
18.②④⑥③⑤①(排序错误不得分)
19.(1)看法:赞成
理由:①人员流动数量庞大,交通拥挤,出行安全隐患增大;
②旅游景区人满为患,破坏景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现象时有发生;
③人员集中时间大量流动,迫使政府公共管理费用增加;
④不利于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正常运转;
⑤传统节日放假,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
(2)看法:不赞成
理由:
①导致出行压力集中到春节和“十一”;
②减少了长途探亲的机会;
③“五一”只放三天不利于出远门;
④上半年没有了较充裕的休整时间,不利于身心健康。
(说明:每点理由2分,讲三点既可得满分;如果没有表明看法,在所得分基础上扣2分。若学生从自身去谈,也可以,但要注意角度不要重复。)
20.参考示例:(1)“长一年”和“用一天”的强烈对比,简洁有力地凸显了“节约”的主题。(2分)拟人手法使告诫温馨而亲切;(2分)语言简捷,感染力强。(2分)(2)“细流”和“海洋”的比喻和鲜明对比,生动形象地表明了希望工程的作用;(3分)“希望”双关手法,让人回味无尽。(3分)(超字数扣1分)
七、
21.参考2007年全国高考(四川卷)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