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08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

2014-5-11 0:11:33下载本试卷

08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2008.5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8页,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其中四、五题为选做题,其它题为必做题。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等用书写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纸密封线内。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

3.所有答案在答题纸上完成。必须用书写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弹  残  查  感冒嗽  言简意

B.丽  涟  旎  出制胜   虎难下

C.让  释  忌  食壶浆  精竭虑

D.泥  追  号  桂兰桨  尔不群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热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央视主持人赵普在播报汶川灾情之时哽咽落泪,在直播镜头前失态,有人认为这与新闻主播冷静、沉稳的要求南辕北辙,也有人认为这反映了新闻工作者的良知,反映了人在大灾面前有大爱的高尚情怀。

B.“哪里有危险,哪里就该有我们!”这是军人的誓言。任何人也没有理由怀疑他们敢为人民赴汤蹈火的英雄虎胆,任何人也没有理由怀疑他们甘愿为人民牺牲一切的赤子之心。

C.一场天灾,让一片秀美的山河变得分崩离析,我们都听到了那里的悲泣,都看到了那里的泪水。今天,我们同伸手,拂去灾区人民脸上的泪水,平慰灾区人民受创的心灵。

D.面对地震灾区那些建筑的家徒四壁,一切的生命显得是那么的脆弱,仿佛止步于宇宙的断崖,当你浑然不知去向时,有一个声音在告诉你“祖国与你同在!”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如果说,是历史造就了一个民族,那么必然是苦难在营造着国民之性格和公民之精神。一些重大的灾难正是以一种更加惨烈的方式,让我们看清一个国家的公民性格的养成。

B.李安宁在北川一中高一年级上地理课时,教室突然摇晃起来。李安宁获救后回忆说,当时她在四楼,没超过20秒钟左右吧,楼就塌了,三、四、五三层楼砸在了一起。

C.在震中汶川县映秀小学倒塌的废墟中,有两位老师在被挖出来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呼吸,但是,在他们的臂弯之下,四名小学生却活了下来。这两位老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垮塌的砖石,保护了自己的学生。

D.被掩埋在教学楼废墟下将近76个小时的绵竹市东汽中学高二学生曹健强被救援队成功救出,他获救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非常危险和艰难的环境下有着坚持和乐观的精神。

4.模仿下面例句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另选两个陈述对象,再写两组与例句意思相连的句子,以构成连贯的排比。(5分)

例句:蓝天有深邃的灵魂,才能吸引星月;

      山峰有高昂的头颅,才能俯视原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仔细阅读图片及相关文字,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理念,概括奥运会火炬所体现的最突出的两个特点。(4分)

l     重  985克

l     长  72厘米

l     燃烧时间 15分钟

l     零风速下火焰高度  25-30厘米

l     使用椎体曲面一次成型技术和铝材腐蚀、着色技术

l     燃料为丙烷,符合环保要求

l     外形制作材料为可回收的环保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解之义,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踞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洛阳人有相仇者,邑中贤豪居间者以十数,终不听。客乃见郭解。解夜见仇家,仇家曲听解。解乃谓仇家曰:“吾闻洛阳诸公在此间,多不听者。今子幸而听解,解奈何乃从他县夺人邑中贤大夫权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无用,待我去,令洛阳豪居其间,乃听之。”

  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故严之,争为用。解入关,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其声,争交驩解。

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

(节选自《史记·游侠列传》)

注①阴贼:内心残忍。  ② 嚼:把酒喝尽。  ③践更:秦汉时的一种徭役。  ④驩(huān):喜悦 欢欣。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解使人知贼处           微:暗中

B.诸公闻之,皆解之义       多:大多数

C.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也    修:美好

D.诸公以故严之           重:推重

7.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明郭解不喜炫耀的一组是(3分)              (  )

① 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  ②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

③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         ④ 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⑤乃夜去,不使人知                ⑥ 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  

A.②③⑤      B.①②④       C.①④⑥     D.③⑤⑥

2,4,6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3分)                 (  )

A.郭解虽然年少时为人残忍,也伤害过很多人,但后来就改变行为,能够非常友善地对待他人。

 B.郭解姐姐家的孩子惹怒别人被刺身亡,郭解派人抓到凶手,了解了真实情况后公正处理了此事,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C.虽然郭解并没有什么实际权力,但在人们心中的威望较高,有时一些很难解决的问题.到他那里也会得到较好的解决。

 D.太史公认为相较于美名而言,人的相貌如何并不重要,能够长久被人称道的是美名。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3分)

                                         

  (2)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3分)

                                         

  (3)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日酬王昭仪

汪元量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已,碧玉调将空好音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

注释:①汪元量:南宋末人,以善琴供奉内廷。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 ②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 ③碧玉:“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乐苑》) ④劲气:寒气。

(1)“愁”是这首诗的诗眼,诗的首联、颔联是如何表现这种浓愁的?(2分)

                                         

                                         

                               

(2)诗的后两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苏轼《前赤壁赋》)

(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扈江离与辟芷兮,        。(屈原《离骚》)

(3)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4)士不可以不弘毅,             。  (《论语·泰伯》)

(5)苟利国家生死以,             。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春天的速度

徐迅

①昨夜下了一场小雨,难怪夜里耳畔总“沙沙”地觉得有人说话。早晨起来一看,远远近近的土地都绽出了一片莹莹的新绿,贪婪地跑到外面呼吸了一口空气,忽然就想起朱自清关于春姑娘的说法,这群可爱的小姑娘,驾着自然的辇车,雀跃着来到了我们中间。

②春天的到来就是这样出乎我们的意料。门前的一棵枯树,前天心里还疑心它是否成活,今天就盈注着生命的生机来;昨天塘里的一泓死水,早上却盎然漾起了涟漪。相比较其它的季节,春天的速度真是很快。是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节拍,是那“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欣喜,是昨夜黄花今日出阁的嫁娘。苏东坡说:“春江水暖鸭先知”,其实先知的岂止是“鸭”,真正体会到春天速度的应该是风,是花,是草,是人的心情。

③春天的风似乎抽出了那冰冷的骨刺,变得柔和、流畅起来。轻轻地梳理,就飘逸起千万缕秀发,暄软得像一团云絮,既没有夏季风那样的燥热,也没有冬天北风呼啸着的那样坚硬,却让人感到有一种措手不及。均匀而敏捷的速度叫人感觉如一只懒散的小猫伸出的小爪,挠得人痒痒的。体现在花花草草上,春天的速度又更加异常,像是一位急不可耐的“催生婆”,省却了“十月怀胎”的过程,在一夜之间就分娩出鲜活的生命。枯草衰叶,一下子就有了水灵灵的生意,有了绿,有了芽,有了蓓蕾,很快就有了肆意疯长的绿叶,有了鲜花的怒放,有了一日比一日更甚的蓬勃的生命气象。它们的到来竟然让人体会不出春姑娘应有的腼腆、局促;相反,越发变得局促起来的却是我们自己。

④鸟也是那时候陡然出现在我们视野的。整个一冬天,除了几只饥饿的麻雀和令人讨厌的乌鸦外,很少见到鸟。但这时候,所有的鸟突然间都冒了出来。它们心情莫名其妙地愉快,踌躇满志,一个个迈着轻快的步伐,沉湎在春风里,演奏起春天的大合唱。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⑤春水泛滥,这是春天的另一种更快的速度。它积蓄在一口池塘里,不知怎么就贮存了那么大的力量,几天就将池塘里的水涨得满满的,春心迷荡;它明净而飞快地奔泻在溪流里,急溜溜的,像是要赶赴春天的一场宴会。如果它奔流在大江里,那速度就快得有些凶猛的意味了,后来连它自己也控制不住。它奔腾、它咆哮、它一泻千里,势不可挡,最后它自己也被这种速度吓坏了。

⑥对于春天,人们一般都沉迷在一片美丽妖娆的景象之中,习惯上看到的是小麦的生长,却无心关注它拔节的速度;看到繁花满地,春风荡漾,收获的也是一大把喜悦的心情。生活给人展示的往往都是这种表面上的假相,春天真实的速度反而被掩盖住了。因此在春天,人们的生活一开始就运行在错误的轨道上。看上去春天很美丽,但那凶猛的春水却一下子就冲垮了我们建立在错误基础上的大堤,倏然远去。这就是我们不愿,却不得不经常看到的事实。

⑦雪莱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许多人对此充满了信念,其实撇开理性,雪莱仅仅是叫我们提防着——春天的速度。

                      (节选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3期)

12.文中写春天的速度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加以回答。(4分)

                                         

                                        

                                

13.请解释“它们的到来竟然让人体会不出春姑娘应有的腼腆、局促;相反,越发变得局促起来的却是我们自己”一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4.这篇文章写景形象而生动,请你选择感触最深的一处从修辞角度加以赏析。(6分)

                                          

                                          

                               

15.“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诗蕴含了怎样的理趣?本文作者为什么说“撇开理性,雪莱仅仅是叫我们提防着——春天的速度”?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以下四、五两大题中选择一道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18分)

从偏见到卑劣

 温 宪

在西藏发生暴力犯罪事件之后,国际上某些自以为站在“道义制高点”上的人颇为失态,很有点幸灾乐祸的怪劲儿。然而,当偏见膨胀得“越了线”,便走向了卑劣。

试举一例:某英国专栏作家日前撰文,除了极为荒谬地将北京奥运会与1936年柏林奥运会相提并论外,还声称“当西藏形势恶化后,以奥运会为武器针对北京的压力将增大”,中国对成功举办奥运会的深切关注为全球反华势力提供了“机遇之窗”,继而煽动包括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和希拉里在内的各方人士,随着奥运圣火的传递,应参与“一个滚动的全球范围的反华抗议”。不仅如此,这位曾有从政经历的人士还极力鼓动说:“当西方政治家面临无力扭转经济颓势和人们在伊拉克及阿富汗问题上的愤怒郁积之际,将辱骂倾泻于中国,为这些政治家从其他灾难中转移人们的注意力提供了一个合适的机会。”

荒谬吗?就是如此荒谬!如同经过热炒后,远在苏丹的达尔富尔问题被荒诞地与北京奥运会联系起来一样,如今借着西藏问题,西方经济颓势、伊拉克及阿富汗问题等“灾难”与奥运会这样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竟被联系到了一起,真是一语泄了天机!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一个合适的机会”,它还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某些反华势力无知而狂妄、狭隘而傲慢、起哄而无理的嘴脸。

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成为全人类的盛会,是因为这个世界实在需要一种借奥运会得以承载、传扬的高尚精神。正如前国际奥委会主席布伦戴奇所言,奥林匹克运动是“超越了人类一切宗教的‘宗教’”,这个“宗教”所宣扬的终极追求其实就是那些人类所推崇的最基本的道德追求:公正、和平、理解和友谊。奥林匹克运动初起时令人感动的约定之一是赛会期间交战各方一律休战;奥运圣火采集仪式上令人感动的一幕便是与火炬同时高高举起的橄榄枝。人类文明社会发展到今天,奥林匹克精神理应更加具有理性包容、平等沟通、促进和谐的诉求。在奥林匹克精神和理想面前,那些不肯摘下意识形态有色眼镜、受制于冷战思维定势的人们是不是显得距“道义制高点”很远?

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正在以自己的真诚努力见证着一个拥有古老文明的民族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崇尚,履行着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对整个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全球化进程加快了,地球村变小了,诸如奥运会在内的许多关乎大家的事情需要大家一起办,也只有通过国际间的公正、和平、理解和友谊才能将国际社会的好事办好。恰如英国奥委会主席科林·莫伊尼汉所言,“体育运动和奥运会本身是一股向善的力量”,“让中国蒙羞不会赢得任何成果,最终反而可能会适得其反”。那些以阴暗心理或阴险举措诋毁、攻击乃至破坏北京奥运会的人,伤及的不仅仅是中国人民,已经进入21世纪的整个人类文明社会亦将蒙羞。

上述幸灾乐祸者文中有言:“魔瓶已经打开,如何终结尚未可知。”其实,结局可以预料:打开充满偏见的魔瓶后,亵渎奥运者终将自取其辱!

                    ——2008-04-02 06:57:26 新华网

16.下列对“这个世界实在需要一种借奥运会得以承载、传扬的高尚精神”一句话中的“高尚精神”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超越了人类一切宗教的宗教”。

B.是那些人类所推崇的最基本的道德追求:公正、和平、理解和友谊。

C.是与火炬同时高高举起的橄榄枝。

D.是赛会期间交战各方一律休战的约定。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际上某些人“失态”的原因之一,是不肯摘下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受制于冷战思维。

B.国际上某些人的卑劣还表现在明明心理阴暗或举措阴险,却还要打扮成站在“道义制高点”上的人。

C.中国对整个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就是一定要把2008年的奥运会办成世界历史上最好的运动会。

D.“亵渎奥运者终将自取其辱”的结果之一,就是在世界人民面前暴露出“无知而狂妄、狭隘而傲慢、起哄而无理的嘴脸”。

18.文章的第二段是用来证实国际上某些人“偏见”膨胀得“越了线”,便走向了“卑劣”的例子,请用简括的语言说说这个例子是由哪几部分内容构成的。(6分)

                                        

                                         

                             

19.阅读全文,说说国际上某些人的“卑劣”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曾荫权:打唔(不)死,搏到尽

周晓

  ①2007年3月25日,曾荫权以高票当选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三任特首。2007年8月28日,曾荫权在香港民望调查中获得66.7的高分。曾荫权的身上,有着非常鲜明的个人特色。

  ②曾荫权曾经形容自己“是一名孤单的,为生活而奔波的推销员”。在这个孤单的西药推销员走向香港特首的路上,在他的任职期间,有过艰辛和磨难,也有过压力和眼泪,但是更多的时候,他乐观自信。他坚信——希望总比失望多,明天会比今天好!他的精神和他的传奇故事,极生动地体现了“打唔死,搏到尽”的香港精神。

  ③曾荫权竞选连任时的口号让人感到意外的朴实和亲切:“我会做好呢(这)份工。”对于香港市民来说,没有比这句话更实际的做人态度了。香港市民喜欢把他称为“平民特首”,他兢兢业业的“打工仔”形象,为他带来了最广泛的支持。

  ④曾荫权的“平民特首”形象还体现在他的“网络日志”里,他像普通百姓一样写自己的“博客”,让老百姓感觉与这位特首的距离很近。在日志里,曾荫权自嘲是一个严肃、呆板的“阿叔”,他向市民坦露自己的真实想法,毫不隐讳他的踌躇满志和焦虑无措。他那种为民打工的心态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香港市民给他留言,那种信任和鼓励就好像是对自己家人或者朋友的叮咛嘱托,他用这种平民大众的方式与老百姓沟通,反衬出了他独有的人格魅力。

  ⑤最让曾荫权感动的是,走在路上,的士司机摇下车窗说一句“曾生,我支持你”。他说那个时刻,他“从心里甜到脚趾”;最让他叹息的却是,家人因自己的身份而承受巨大的压力。他对夫人和两个儿子充满歉意,他说,我做特首对家庭而言是个大负担。我太太向来低调,不爱应酬,但做了特首夫人需要兼任的公职太多了,忙碌程度不亚于我。她也有很多限制,工作多了,要看的文件也不少,如果我没做特首,她便不需要做这么多事。他还说,没有一个人会乐意做曾荫权的子女,因为整天都会让人追着、问着,他们还必须严守规矩。

  ⑥曾荫权为人谦逊,不事张扬,讲求效率,办事果断。无论是在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中面对巨大挑战的时候,还是在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中处在生死时速的时候,曾荫权都表现出了果断、顽强、乐观、实干的精神。

  ⑦曾荫权是一个能够化悲愤为力量的人,香港回归两年前,《财富杂志》曾经预言“香港已死”;曾荫权就一直把这本杂志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让自己时刻看得到,时刻提醒自己。时隔12年,《财富杂志》的姊妹刊《时代周刊》又以封面故事的形式发出感叹——今日香港比从前更有活力。

  ⑧香港回归后走过一条不平凡的路,史无前例的“一国两制”概念变成了现实,这是世界公认的成绩。他坦言从199 7年政权交接那一瞬间开始,香港这10年走过的一幕幕,惊心动魄。曾荫权不讳言就任特首以来有时会感到疲累,白发也增多了,但他却信心十足:“我知道我自己可以做得来!”

⑨曾荫权正在肩负着重担去完成未来5年的任期,他说,高峰离我们不远。

(选自2008年第1期《人物》)

16.文章结尾写到“他说,高峰离我们不远。”下面不能表明他对香港信心来源的一项是(3分)

A.做特首虽然辛苦劳累,但曾荫权对自己有十足信心:“我知道我自己可以做得来!”

B.曾荫权的夫人做很多公职,儿子严守规矩,他们都主动支持他的工作。

C.今日香港比以前更有活力,这为高峰的到来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D.他的“平民特首”的形象为他赢得了民心,为他带来了最广泛的支持。

17.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香港回归十年,比以前更有活力,这主要归功于曾荫权付出了很多,白发也增多了。

B.香港回归后所走的路是一条艰辛的路,一条不平凡的路,一幕幕,惊心动魄。

C.在亚洲金融风暴和非典期间曾荫权都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D.这个孤单的西药推销员的传奇故事,极生动地体现了“打唔死,搏到尽”的香港精神。

18.在第①自然段中,作者说“曾荫权的身上,有着非常鲜明的个人特色。”请说一说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曾荫权的个人特色(6分)

                                         

                                        

                               

19.文中提到“曾荫权在香港民望调查中获得66.7的高分。”请具体说一说曾荫权名望很高体现在哪里。(6分)

                                         

                                        

                                   

六、作文(7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流传甚广的“人生幸福三诀”说:第一,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第二,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别人;第三,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有了这三条,人生就不会太累了。

全面理解材料,然后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200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18分)

1.D

2.B  赴汤蹈火: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A、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C、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D、家徒四壁: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3.C  A、“营造”与“性格”“精神”动宾搭配不当。B、结构混乱,主语“李安宁”之后无谓语,陈述对象变成了“教室”;“超过20秒左右”数字表达错误,去掉“左右”。D项“原因……是因为”句式杂糅。

4.(5分)参考例句:大地有慷慨的心肠,才能哺育万物;大海有宽广的胸怀,才能容纳百川(江河)。(某句中若没有用上合适的比喻或拟人手法,则该句要扣1分;前后句未包含条件和结果关系,也要扣1分;语意不连贯、语句不得体酌情扣1—2分。)

5.(4分)示例:1、材料及燃烧的使用都比较环保,体现绿色奥运的理念。2、造型及图案设计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色彩,体现人文奥运的理念。(每点2分,每句前后意各1分。)

二、(34分)

6. B(多,称赞,赞许)

7. D(①是写郭解品行的改变,与炫耀与否无关。②是写郭解不徇私情④虽与炫耀与否有一定关系,但远不如③⑤⑥更直接,且不影响正确答案的选择)

8.B(不是郭解派人抓到凶手的,文中是凶手“自归”)

9.(1)她把儿子的尸体丢弃在道上,不埋葬,想以此羞辱郭解。(3分)

 (2)于是放走了那个凶手,把罪责归于他姐姐的儿子,并收尸埋葬了他。(3分)

 (3)事情办不成的,也要使有关方面都满意,然后才敢去吃人家酒饭。(3分)

【参考译文】

郭解是轵(zhǐ,指)县人,字翁伯。郭解为人个子矮小,精明强悍,不喝酒。他小时候残忍狠毒,心中愤慨不快时,亲手杀的人很多。等到郭解年龄大了,就改变行为,检点自己,用恩惠报答怨恨自己的人,多多地施舍别人,而且对别人怨恨很少。但他自己喜欢行侠的思想越来越强烈。已经救了别人的生命,却不自夸功劳。郭解姐姐的儿子依仗郭解的势力,同别人喝酒,让人家干杯。如果人家的酒量小,不能再喝了,他却强行灌酒。那人发怒,拔刀刺死了郭解姐姐的儿子,就逃跑了。郭解姐姐发怒说道:“凭弟弟翁伯的义气,人家杀了我的儿子,凶手却捉不到。”于是她把儿子的尸体丢弃在道上,不埋葬,想以此羞辱郭解。郭解派人暗中探知凶手的去处。凶手窘迫,自动回来把真实情况告诉了郭解。郭解说:“你杀了他本来应该,我的孩子无理。”于是放走了那个凶手,把罪责归于姐姐的儿子,并收尸埋葬了他。人们听到这消息,都称赞郭解的道义行为,更加依附于他。

郭解每次外出或归来,人们都躲避他,只有一个人傲慢地坐在地上看着他,郭解派人去问他的姓名。门客中有人要杀那个人,郭解说:“居住在乡里之中,竟至于不被人尊敬,这是我自己道德修养还不够美好,他有什么罪过。”于是他就暗中嘱托尉史说:“这个人是我最关心的,轮到他服役时,请加以免除。”以后每到服役时,有好多次,县中官吏都没找这位对郭解不礼貌的人。他对此感到奇怪,问事情的原因,竟是郭解使人免除了他的差役。于是,他就袒露身体,去找郭解谢罪。少年们听到这消息,越发仰慕郭解的行为。

洛阳人有相互结仇的,城中有数以十计的贤人豪杰从中调解,两方面始终不听劝解。门客们就来拜见郭解,说明情况。郭解晚上去会见结仇的人家,仇家出于对郭解的尊重,委屈心意地听从了劝告,准备和好。郭解就对仇家说:“我听说洛阳诸公为你们调解,你们多半不肯接受。如今你们幸而听从了我的劝告,郭解怎能从别的县跑来侵夺人家城中贤豪大夫们的调解权呢?”于是郭解当夜离去,不让人知道,说:“暂不要和解,待我离开后,让洛阳豪杰从中调解,你们就听他们的。”

郭解保持着恭敬待人的态度,不敢乘车走进县衙门。他到旁的郡国去替人办事,事能办成的,一定把它办成;办不成的,也要使有关方面都满意,然后才敢去吃人家酒饭。因此大家都特别尊重他,争着为他效力。郭解迁移到关中,关中的贤人豪杰无论从前是否知道郭解,如今听到他的名声,都争着与郭解结为好朋友。

   太史公说:“我看郭解,状貌赶不上一般人,语言没有足够的文采。但是天下的人们,无论是有才能的,还是没有才能的,无论是认识他还是不认识他,都仰慕他的名声,谈论游侠的都标榜郭解以提高自己的名声。谚语说:人可用光荣的名声作容貌,难道会有穷尽的时候吗!”

10.(8分)(1)首联通过写斟酒、挑灯、看剑、流泪等动作神态表达愁绪;(1分)颔联用典,写空有黄金台,枉调碧玉歌,表达自己的孤寂惆怅。(1分)

(2)情景交融的手法。(答衬托或借景抒情也可)(2分)颈联写秋风万叶,衬托其孤寂悲切;写孤灯夜雨衬托归思难禁。尾联以景结情,用梧桐夜雨,寒气萧萧,构成凄切悲凉的意境。(2分)全诗抒发了深沉悲切的亡国之痛故乡之思。(2分)

11.(1)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2)又重之以修能  纫秋兰以为佩

(3)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辩乎荣辱之境

(4)任重而道远

(5)岂因祸福避趋之

三、(20分)

12.(4分)春天的风让人感到措手不及;花花草草上有了一日比一日更蓬勃的生命气象;鸟突然间都冒了出来;春水泛滥。(每点1分,答上任四点得满分)

13.因为速度太快,本应腼腆不好意思的春姑娘让人感到风风火火;因为速度太快,人们还没有心理准备,所以感到了局促不安。(每点2分)(4分)

14.评分标准:1.概括列举内容。(1分)2.明确修辞手法。(1分)3.分析修辞手法运用(4分)(怎么用的?1分;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1分;对表达作者感情有何作用?2分)

15.①作者雪莱把深刻的哲理蕴含于冬去春来这一简单的自然规律中(1分)。既表达自己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必胜的信心(1分),也激励人们在生命的困境中以乐观的姿态有信心地面对未来(2分,意思对即可)。

②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借春天的速度,告诉人们时间在飞快的流逝,从而警示人们不要沉醉于春天的美丽,更要注意春光的短暂,要珍惜时光,珍爱生命。因而作者说撇开理性,仅仅是叫我们提防着——春天的速度。(2分,意思对即可)

四、(18分)

16.B(A是对“精神”的比喻,没有揭示“精神”的本质。C、D不是“精神”,是体现“精神”的2个事实)

17.C(对承诺内容的概括既表面化,又不能在原文中找到根据)

18.(1)把奥运会当作反华的机遇。(2)煽动各方人士参加“滚动的全球范围的反华抗议”。(3)用辱骂中国为政治家转移注意力。(每点2分)

19.把许多与奥运会毫不相干的东西与奥运会联系在一起。(2)戴着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背离奥运会的高尚精神。(3)不仅不共同承担国际责任,而且诋毁、攻击乃至破坏北京奥运会。(每点2分)

五、(18分)

16.B(文中没有提及“儿子主动支持他”)

17.A(曾荫权在2007年,即香港回归后十年之时才上任特首。)

18.个人特色:乐观自信;朴实亲切;关爱家人(心存感恩);为人谦逊,不事张扬;实干(讲效率,办事果断);顽强。(每点1分)

19.具体体现在:①香港市民喜欢称他为“平民特首”。 ②香港市民在网络中给他留言,信任他鼓励他。③的士司机说:“曾生,我支持你”。(每点2分)

六、作文(70分)

[构思提示] 从整体上看,文题材料谈及的是如何获取“人生幸福”、不让“人生变得太累”的问题。

  具体的侧面(或者说角度)有三:“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主要指不要沉湎于对“自己的错误”的懊悔中无法自拔;“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别人”,主要指不能迁怒于他人;而“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则是指不应斤斤计较、睚眦必报,而应该心胸宽广

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200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选考历史)

                        2008.5

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为加试题,共2页。满分40分,考试时间为30分钟。由选考历史的考生完成。

2.所有答案在答题纸上完成。必须用书写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加试题

一、用斜线(/)给下面画线部分文言文断句,并回答问题。(10分)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岁贡常八九百人谓之曰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时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选自《古代笔记小说观止》

(1)文言文断句。(6分)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岁贡常八九百人谓之曰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时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2)根据文意概括作者对隋唐时期进士科考试的认识。(4分)

                                         

                                     

二、名著名篇阅读。(15分)

(1)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觉新是巴金的长篇小说《家》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他性格上充满了矛盾,是个“有两重人格的人”。觉新善良,待人诚恳,原是旧制度培养出来的、有较强传统观念的人。由于他处于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和平共处”,他凡事采取“不抵抗主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

B.《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中有“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之说,其中“伏龙”指诸葛亮,“凤雏”指徐庶。徐庶后虽被曹操用老母赚取,但终生不曾为曹操设一谋,因此后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

C.薛宝钗具有浓厚的封建意识,她一有机会就要劝贾宝玉学些应酬世务,讲些仕途经济,使宝玉越发反感,由于她在贾母、王夫人等身上下功夫,最后达到了和宝玉结婚的目的,但她却没有得到爱情的幸福,做了封建主义的牺牲品。

D.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的最突出表现无疑是他的优柔寡断。面对着父亲被毒杀,母亲被占有,王权被窃取,国家被觊觎的家仇国恨,哈姆雷特有强烈的复仇愿望。但另一方面,哈姆雷特对杀死仇人这一看似简单的举动却表现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疑虑情结,使复仇计划一次次功亏一篑。

E.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以一个疯子的口吻自述,由十三则日记组成,主题是要“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结尾处“救救孩子”的呐喊震人心魄,发人深省,尽管因是照搬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原话,缺少一点创新意味和民族特色而稍显不足。

(2)请简析《雷雨》中鲁侍萍这一人物形象。(5分)

                                         

                                        

                             

(3)请简述《红楼梦》中“木石前盟”的由来。(5分)

                                         

                                        

                                       

三、文本材料要点归纳与分析。(1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归纳要点,分析问题。

王立群说,“文化奶妈”的说法是从去年年底“百家讲坛”正红火时开始的,不知道一些观众为什么会起这样一个称谓?王立群承认,对于这样的称谓,自己是哭笑不得,但别人非要这样称呼,自己也没有办法,“天要下雨”,又有谁能管得了?王立群笑言:“真正的奶妈了不得,也不好当。奶妈首先要有奶,否则就无法哺育孩子。‘文化奶妈’,首先得有渊博的、深厚的文化知识,否则也当不好这个‘奶妈’。”他说,现在,社会需要有人站出来传播我们的传统文化,普及我们的经典著作,引导读者去研读先贤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这个普及工作总是要有人来做的,我们只不过是有幸被选中了而已。”王立群说,学者要有奉献的精神,要有敢于当 “文化奶妈”的精神。即使不被大众理解,甚至遭受误解,但只要社会有这样的需求,就要有勇气站出来。“如果大家都有‘奶’吃,也就不需要‘奶妈’了,这也是现时我们这些‘奶妈’所追求的目标。”

4 请根据上述文字,概括文中“文化奶妈”的真正含义及其社会责任并回答当“文化奶妈”需要具备哪些品质。

(1)“文化奶妈”的真正含义及其社会责任:(6分)

                                         

                                        

                                       

(2)当“文化奶妈”需要具备哪些品质? (不超过50个字)(9分)

                                         

                                        

                                       


0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加试题答卷纸

2008.5

一、(10分)

(1)(6分)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岁贡常八九百人谓之曰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时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2)(4分)                                   

                                      

二、(15分)

(1)(5分)           

(2)(5分)                                   

                                         

                            

(3)(5分)                                   

                                        

                                          

                               

三、(15分)

(1)(6分)                                   

                                         

                                      

(2)(9分)                                   

                                          

                                      

加试题参考答案

一、(1)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岁贡常八九百人/谓之曰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时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2)经过进士科考入仕是一种荣耀;进士科考特别难;进士科考是统治者笼络读书人的手段。

二、

1、B、E  (B.“凤雏”应是庞统而非徐庶。E.将果戈里的“救救孩子”拿过来用并非《狂人日记》的“不足”)

2、鲁侍萍,是一个典型的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2分)她善良正直,备受欺辱和压迫,但又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毅顽强。(3分)

3、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的一棵绛珠仙草,宝玉的前身是补天石,亦即神瑛侍者。(2分)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灌溉绛珠草,使仙草既受天地精华,又受雨露滋养,于是脱掉草胎木质,修成女体。后来神瑛侍者下凡造历,绛珠仙草决定也下凡为人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恩。(3分)

三、

(1)通过“百家讲坛”普及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3分)传播传统文化,普及经典著作,引导读者研读文化遗产。(3分)

(2)有渊博深厚的文化知识;有奉献精神,乐于做文化普及工作;有敢于当“文化奶妈”、不怕被误解的勇气。(一点3分,共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