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
语 文(2008.5)
(广州市铁一中学 高三语文备课组 )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本试卷共8页,六道大题,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试卷类型(A)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3.选择题(一、二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型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4. (三、四、五、六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侪辈 剂量 济济一堂 光风霁月 B.眼睑 验证 横征暴敛 勤俭节约
C.阐释 忌惮 箪食壶浆 殚精竭虑 D.寒伧 创伤 沧海桑田 踉踉跄跄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当年李有为独闯广东,身无长物,是凭借着过人的毅力与吃苦精神创下这份家业的。
B.王洁静爱干净是这一带出了名的,家中的各种物件总是摆设得有条不紊。
C.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全国电视台从早到晚直播实况;全国各地万人空巷,人人盯著电视画面,倾听大会辩论。
D.2007年,国际油价大涨,广东省各地闹油荒,政府拆东墙,补西墙,协调调度各地油源,最终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棘手问题。
3. 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考生在考试时遇到一时拿不准的题目,不要紧张,要冷静思考,仔细_____,认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最近,世界上有些人把国际油价的上涨 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是毫无道理的。
③形势的发展十分迅速, 使很多人感到惊奇。
A.琢磨 归咎 以至 B.琢磨 归罪 以致
C.捉摸 归罪 以致 D.捉摸 归咎 以至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盛的根本因素,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来都牢记这个真理。
B.央行负责人表示,可以通过保持存款利率不变而增加贷款利率的方法来缓解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而带来的升值负担。
C.不仅热爱科学的人们能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享受发现与探索的无穷乐趣,而且能培养科学的精神。
D.还没有足够的生活积累就提笔写书,一些“神童”的做法未免失之浮躁。
二、本大题7小题,共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吴顺恪六奇别传
清·王士祯
海宁孝廉查伊璜继佐,崇祯中名士也。尝冬雪,偶步门外,见一丐避庑下,貌殊异,呼问曰:“闻市井有铁丐者,汝是否?”曰:“是也。”曰:“能饮乎?”曰:“能。”引入发醅,坐而对饮。查已酩酊,而丐殊无酒容。衣以絮衣,不谢,径去。
明年,复遇之西湖放鹤亭下,露肘跣行。询其衣,曰: “入夏不须此,已付酒家矣。”曰:“曾读书识文字乎?”曰:“不读书识字,何至为丐!”查奇其言,为具汤沐而衣履之。询其氏里,曰:“吴姓,六奇名,东粤人。”问:“何以丐?”曰:“少好博,尽败其产,故流转江湖。自念叩门乞食,昔贤不免,仆何人,敢以为污!”查遽起,捉其臂日:“吴生海内奇士,我以酒徒目之,失吴生矣!”留与痛饮一月,厚资遣之。
六奇者,家世潮阳,祖为观察,以樗蒲①故,遂为窭人。既归粤,寄食充驿卒,稔知关河厄塞形势。会王师入粤,逻者执六奇,六奇请得见大帅言事。既见,备陈诸郡形势,因请给游札数十通,散其土豪,所至郡县,壁垒皆下。帅上其功,十年中,累官至广东水陆师提督。
孝廉家居,久不复记忆前事。一旦,有粤中牙将叩门请谒,致吴书问,以三千金为寿,邀致入粤。水行三千里,供帐极盛,度梅岭,已遣其子迎候道左。至戟门,则蒲伏泥首,登堂,北面长跪,历叙往事,无所忌讳。入夜,置酒高会,身行酒炙。歌舞妙丽,丝竹迭陈,诸将递起为寿,质明始罢。自是留止一载,装累巨万。将归,复以三千金为寿,锦绮、珠贝、珊瑚、犀象之属,不可訾计。
初,查在惠州幕府,一日游后圃。圃有英石一峰深赏异之再往已失此石问之则以巨舰载致吴中矣今石尚存查氏之家。
(本文有删节)
注释:①樗蒲:古代赌博。
5.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查遽起,捉其臂曰 于是,就
B.会王师入粤,逻者执六奇 捉拿,拘捕
C.一旦,有粤中牙将叩门请谒 拜见
D.丝竹迭陈,诸将递起为寿 敬酒或用礼物赠人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读书识字,何至为丐 问:何以丐
B.询其氏里 少好博,尽败其产
C.闻市中有铁丐者,汝是否 六奇者,家世潮阳
D.衣以絮衣,不谢,径去 将归,复以三千金为寿
7.下列选项中分别属于表现查继佐“施之恩惠”和吴六奇“知恩图报”的一组是(3分)( 丿
A.吴生海内奇士 以三千金为寿,邀至入粤
B.引入发醅,坐而对饮 度梅岭,已遣其子迎候道左
C.留引痛饮一月,厚资遣之 备陈诸郡形势
D.帅上其功 自是留止一载,装累巨万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六奇不同于一般人,外貌奇特,身为乞丐,别人请他喝了酒,赠给了他衣服,他却连声道谢都没有,就径直走了。
B.吴六奇认为自己成为乞丐的原因有:一是自己读过书,识得字;二是年轻时嗜好赌博,输光了家产。
C.吴六奇做乞丐时,他觉得行乞玷污自己的名声。后来,他步人仕途,多次升官,一直做到广东水陆师提督。
D.文章叙述了吴六奇的一些传奇经历,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性豪荡、熟地理、有韬略、知恩图报的奇士形象。
9.断句和翻译。 (9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划波浪线部分断句。(3分)
圃有英石一峰深赏异之再往已失此石问之则以巨舰载致吴中矣今石尚存查氏之家
(2)翻译下边的句子。(6分)
①明年,复遇之西湖放鹤亭下,露肘跣行。(3分)
②查奇其言,为具汤沐而衣履之。(3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宫词·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1)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3分)
答:
(2)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1.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小题)(6分)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_________。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怀古》)
(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4)飞来山上千寻塔, 。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三、本大题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论述文,完成12~15题。
荀子的文学创新
兴盛于汉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大特殊文体的赋,前人多从文体流变探其渊源,如“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文心雕龙·诠赋》)。这主要是从汉赋形式的演变上,探求其受诗、骚等前代文学样式的影响与联系。但真正自觉地去进行赋的创作并对汉赋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一个创赋人和奠基者,应该是荀子。
荀子是第一个以赋命篇的人。他的著作《赋篇》包括《礼》、《知》、《云》、《蚕》、《针》等五篇。其中,有对礼、知等抽象的精神产物的形象化描写,也有对云、蚕、针等具体事物的逼真摹写。在形式上,采用主客问答方式,句式以四言为主,杂以五七言或多言,善用排比,韵散间出。在手法上,则铺陈回环,绘声绘色。这些都是后来汉赋作者所继承并发展的大赋特点,这应该是严格意义上的最早的赋。看来,荀子不仅是赋的创名者,也是赋作范式的创制者。这说明赋之最早出现应是荀子创新性文学实践的结晶。当然,赋体在汉代蔚为大观,类型繁多,其发端和起源,也不会是单一的。但荀子作为第一个自觉进行赋创作的人,应是体物赋的创始者。清人王芑孙在《读赋卮言》中说:“相如之徒,敷典{离文,乃从荀法。”说得更确切一点,就是所谓体物模型的典型的汉大赋是以荀子作赋之法来创作的。
荀子的文学创新,还反映在他的作品《成相篇》上。该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以三三七加四七的句式,写出极有弹弦节奏特点的韵文作品。例如:“请成相,世之殃,愚黯愚黯堕贤良……”从通篇来看,内涵丰富,亦论亦述。既用这种弹唱之词来阐发深刻的治国之理,又用来叙说曲折的历史故事。在形式和表现上,则曲调简短,极富民间劳动的节奏感,且足格联章,首尾完整,有辞尽意足之妙。荀子的这种文学创造,对后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唐宋以后勃然兴起的弹词正是继承了荀子所创制的这种弹唱文学的特点,才成为以叙说故事为主、深受民间喜爱的文学范式的。
荀子的文学创新动力,有其独特的文化之源。他“年十五游学于齐”,在齐国的学术文化中心稷下学宫曾“三为祭酒”,“最为老师”,晚年又在楚国受到春申君的推重和赏识。可见他的一生除曾短时游秦、赵等国谋仕不遂之外,大部分时间是在齐、楚两国度过的。而在被孟子称为“王者之迹息而诗亡”的战国时代,“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当时的齐、楚两国,先后形成稷下和兰陵两个文化中心,形成肥沃的齐楚文学土壤。
荀赋五篇,全以隐语写成,说明其产生与隐语风习有直接关系。《文心雕龙·谐隐》中即有“楚庄、齐威,性好隐语”的记载,这说明齐、楚两国都有好隐语的风俗。而《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的“齐威王之时喜隐”,《新序》记载“齐宣王发隐书而读之”的事,也说明隐语在齐国可能已发展成一门系统的学问而有着更有效的传播。正像以隐语来写作的荀赋,只有在齐、楚这样丰厚的隐语土壤中才能培育一样,荀子的颇多文学创新成就,就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的时代结晶。
12.下列对文中《赋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赋篇》在我国文学史上应该是严格意义上最早出现的赋,它是荀子致力于创新性文学实践的结晶。
B.《赋篇》内容丰富,对礼、知等抽象的精神产物以及云、蚕、针等具体事物有着形象而逼真的描写。
C.《赋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在形式和表现上,足格联章,首尾完整,有辞尽意足之妙。
D.《赋篇》以隐语写成,采用主客问答式,句式为四言,善用排比,韵散间出,铺陈回环,绘声绘色。
1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3分)
A.赋兴盛于汉代,汉赋受《诗经》、《离骚》等前代文学的影响,是自觉全面地继承荀子的创作思想而形成的文学样式。
B.汉赋蔚为大观,类型繁多,所谓体物模型的汉大赋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荀子创造的体物赋应是汉赋的发端和起源。
C.荀子《成相篇》的艺术创作范式,直接影响到司马相如等人,他们或阐发深刻的治国道理,或叙说曲折的历史故事。
D.荀子在齐国游学从教多年,晚年又在楚国受到推重赏识,齐楚两地的丰富阅历,对他的文学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14.请简要说明荀子的文学创新成就。(3分)
答:
15.荀子文学创新的文化之源有哪些?本文反映了文学创作发展的哪些规律?(6分)
答:
四、(15分)请在以下甲、乙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不能跨大题选做小题。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6—18题) (15分)
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在住在潘雪娥隔壁。“你早。”他向她致意。“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庄。衣饰虽时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手,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身躯,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烁阒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步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所在。
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洌洌,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了哭泣。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花圈。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地空心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位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16.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4分)
17.纵观全文,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对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简要说明。(5分)
18.怎样理解小说的标题“永远的门”?这篇作品有什么现实意义?(6分)
(二)乙、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9—21题) (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蔡元培
傅斯年
凡认识蔡先生的,总知道蔡先生宽以容众;受教久的,更知道蔡先生的脾气,不严责人,并且不滥奖人,不像有一种人的脾气,称扬则上天,贬责则入地。但少人知道,蔡先生有时也很严词责人。我以受师训备僚属有25年之长久,颇见到蔡先生生气责人的事。他人的事我不敢说,说和我有关的。
蔡先生到北大的第一年中,有一个同学,长成一副小官僚的面孔,又做些不满人意的事,于是同学某某在西斋(寄宿舍之一)壁上贴了一张“讨伐”的告示;两天之内,满墙上出了无穷的匿名文件,把这个同学骂了个“不亦乐乎”。其中也有我的一件,因为我也极讨厌此人,而我的匿名揭帖之中,表面上都是替此君抱不平,深的语意,却是挖苦他。为同学们赏识,在其上浓圈密点,批评狼藉。这是一时学校中的大笑话。过了几天,蔡先生在一大会中演说,最后说到此事,大意是说:
诸位在墙壁上攻击某某君的事,是不合做人的道理的。诸君对某君有不满,可以规劝,这是同学的友谊。若以为不可规劝,尽可对学校当局说。这才是正当的办法。至于匿名揭帖,受之者纵有过,也决不易改悔,而施之者则为丧失品性之开端。凡作此事者,以后都要痛改前非,否则这种行动,必是品性沉沦之端。
这一篇话,在我心中生了一个大摆动。我小时,有一位先生教我“正心”“诚意”“不欺暗室”,虽然《大学》念得滚熟,却与和尚念经一样,毫无知觉;受了此番教训,方才大彻大悟,从此做事,决不匿名,决不推自己责任。大家听蔡先生这一段话之后印象如何我不得知,北大的匿名“壁报文学”从此减少,几至绝了迹。
蔡先生第二次游德国时,大约是在民国十三年吧,那时候我也是在柏林。蔡先生到后,我们几个同学自告奋勇照料先生,凡在我的一份中,无事不办了一个稀糟。我自己自然觉得非常惭愧,但蔡先生从无一毫责备。有一次,一个同学给蔡先生一个电报,说是要从莱比锡来看蔡先生。这个同学出名的性情荒谬,一面痛骂,一面要钱,我以为他此行必是来要钱,而蔡先生正是穷得不得了,所以与三四同学主张去电谢绝他,以此意陈告先生。先生沉吟一下说:“《论语》上有几句话,‘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赞成他的进步,不赞成他的退步,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洁身而来,就应该赞成他的自洁,不要老追究他过去的事,你说他无聊,但这样拒人于千里之外,他能改了他的无聊吗?”
于是我又知道读《论语》是要这样读的。
北伐胜利之后,我们的兴致很高。有一天在先生家中吃饭,有几个同学都喝醉了酒,蔡先生喝得更多,不记得如何说起,说到后来我便肆口乱说了。我说:“我们国家整好了,不特要灭了日本小鬼,就是西洋鬼子,也要把他赶出苏彝士运河以西,自北冰洋至南冰洋,除印度、波斯、土耳其以外,都要‘郡县之’。”蔡先生听到这里,不耐烦了,说:“这除非你做大将。”
此外如此类者尚多,或牵连他人,或言之太长,姑不提。即此三事,已足证先生责人之态度是如何诚恳而严肃的,如何词近而旨远的。
-----1929年
选自《傅斯年全集》。有删改。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教育家,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求学自由,主张对新旧思想“兼容并包”,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发祥地。)
19.概括文章第一段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作用。(4分)
20.文中“受了此番教训,方才大彻大悟”,“彻悟”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21.结合文章所记述的三件事,探究一下蔡先生责人是如何做到“词近而旨远”的?(6分)
五、(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22.给下列一则新闻加一个标题(不超过12个字)
(《广州日报》5月9日讯)在全世界的瞩目中,昨天上午9时17分,承载着北京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火炬“祥云”成功在海拔8844米的珠峰峰顶由次仁旺姆点燃,这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兑现了7年前在申办第二十九届奥运会时让奥运圣火照亮世界之巅的承诺,同时也让象征“和平、友谊、进步”的奥运火炬首次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峰顶点燃。
前天下午,包括队长王勇峰在内的12名奥运火炬珠峰传递突击队队员和7名支援队员顺利到达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昨天凌晨,19名队员分别于1时40分左右和3时先后离开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在距离全队离开突击营地6个小时后,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正式从距离顶峰大约30米处开始,共有5名火炬手进行火炬传递,首位珠峰火炬手是具有“女徐霞客”之称的藏族队员吉吉,她此次成为火炬手也圆了不幸因山难去世的丈夫的心愿。随后三位珠峰火炬手分别是队长王勇峰、副队长尼玛次仁和来自农大的黄春贵,而第五位火炬手的次仁旺姆幸运地成为了在珠峰顶峰点燃“祥云”的火炬手。值得一提的是,与去年奥运火炬试登珠峰时17人的登顶相比,今天19名队员则全部成功登顶。近一个小时后,全队开始下撤。据悉完成了珠峰传递的奥运圣火将送至拉萨,并最终与6月份到达拉萨的境内火炬传递火种合并。
23.5月7日,在奥运圣火广州站的传递路线中,白云山作为“云山珠水”的重要城市形象代表,受到迎接圣火群众的特别青睐。从白云山西大门到明珠湖、白云松涛、山顶公园、云台花园、麓湖公园,所有景点都聚满了迎接圣火的群众,最早的市民凌晨4时多就来登山“霸位”了。请你给这一镜头拟写一段画外音。(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语言富有文采,不少于90字)(6分)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60分)
(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 4月7日圣火在巴黎进行传递,一个名叫金晶的火炬手,一个少了一条腿的残疾人运动员,一个真正的剑客,当藏独分子们试图冲击奥运圣火、抢夺圣火时,她坚定地坐在轮椅之上,毫不畏惧,用双手紧紧抱着火炬,同时脸上仍然流露出骄傲的神情。她在用她那残弱的身驱捍卫着祖国的尊严和奥林匹克的荣誉,这个画面打动了许许多多人们的心弦。
②4月19日在巴黎共和国广场举行的主题为“支持北京奥运 反对媒体不公”的游行示威集会上。最精彩的一幕莫过于留法学生李洹发表的长篇法文演讲。他富有哲理和逻辑思辩的行文,地道的法语,播音员般圆润、激昂、优美的嗓音,流畅而又连珠炮般的语速,让在场的中国留学生和华人为之欢呼,让法国人听得震惊和入神。李洹的演讲让我们骄傲,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热情与理性交织的爱国主义情怀”。
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
请以“追寻”为题,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0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
答案
一、(9分,每小题3分)
1.D(A项中“剂”和“霁”均读jì;B项中“睑”和“俭”均读jiǎn;C项中“箪”和“殚”均读dān)
2.A(身无长物:身无分文,十分贫穷。有条不紊:做事或写文章条理清晰,一点不乱。侧重于“条理性”,与“爱干净”缺乏语意逻辑上的联系。空巷:街道里弄里的人全部走空, “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拆东墙,补西墙:比喻顾了这头丢了那头,只是临时应急、凑合,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合语境)
3.A(“琢磨”是指反思、思索、考虑。“捉摸”是指猜测、预料。归咎:追究出现错误、问题的责任;归罪:追究罪过、过失应由谁负责。“归咎”语意比“归罪”轻,符合此处语境。(“以至”
①连词,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②用在后一分句开头,表示由前一分句的情况程度加深而形成;“以致”表示由于前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大多是不好或不希望的结果)
4.答案D(3分)(A项“人心向背”与“兴盛”搭配不周,属两面对一面。B项搭配不当,应改为“减轻……负担”。 C项“不仅”应该放在第一句“热爱科学的人们”之后。)
二、
5.A(遽:迅速,急速)
6.D(以:介词;用,拿。A何:疑问副词,怎么/疑问代词,什么。B其:代词,他的/代词,自己的。C者:代词,的人/助词,句中表停顿)
7.B(A第一句表现查继佐慧眼识人。C第二句指吴六奇向王师汇报各郡形势。D第一句指王师元帅为吴六奇请功)
8.C(“他觉得行乞玷污自己的名声”与文章中“仆何人,敢以为污!”矛盾)
②查奇其言,为具汤沐而衣履之。(3分)
9.(1)圃有英石一峰/深赏异之/再往/已失此石/问之/则以巨舰载致吴中矣/今石尚存查氏之家(错漏2处扣1分)
(2)①第二年,查继佐在西湖的放鹤亭下又遇到了他,(衣服破烂)手肘都露了出来,赤脚走路。(大意1分,倒装句式1分,“明年”1分)
②查继佐认为他的话语出奇,给他准备了热水洗澡,并给他衣服鞋子穿。(大意1分, “奇”意动用法1分,“衣履”名词做动词1分)
参考译文
海宁县的孝廉查继佐,字伊璜,是崇祯年间的有名人士。曾经在冬季下雪天里,他偶然走出门外,看见一个乞丐在廊房下避风雪,相貌很奇特,查继佐就高声问道:“听说集市上有个叫铁丐的人,是不是你呀?”乞丐回答说:“是我。”又问:“会喝酒吗?”田答说:“会”。查继佐把铁丐带进屋内,拿出酒来,坐着对饮。查继佐已经喝得大醉,铁丐却没有丝毫醉态。查继佐拿棉衣给他穿上,他也没道谢,径直就走了。
第二年,查继佐在西湖的放鹤亭下又遇到他,他衣服破烂,手肘都露了出来,赤脚走路。查继佐问他那件棉衣哪去了,他说:“进入夏天不需要它,已经给酒店当酒钱了。”查继佐又问:“你读过书、识得字吗?”铁丐说:“没读过书、不识得字,怎么落得做乞丐!”查继佐认为他的话出奇,给他准各了热水洗澡,并给他衣服鞋子穿。询问铁丐的姓氏籍贯,他说姓吴,名六奇,是广东人。查继佐问:“为什么做了乞丐?”铁丐说:“年轻时我热衷于赌博,败光了自己的家产,所以流浪转徙江湖。我想:敲门讨饭,过去的贤士都免不了,我是什么人,岂敢认为乞食是玷污自己呢!”查继佐急忙站起来,握住他的臂膀说:“吴君是天下奇才,我却把你当作酒徒看待,真是错待了吴君啊!”查继佐把吴六奇留在家中痛快地喝了一个月的酒,送给他丰厚的财物,让他回乡去。
六奇祖籍在潮阳,祖父做个道员,六奇因为赌博的缘故,才成为贫寒人。他回广东后,在驿站当役卒混碗饭吃。他非常熟悉了解山川扼要险峻地段的地理形势,正当王师进军广东时,巡逻的士卒捉拿了六奇,六奇请求能面见最高将领商谈事情。与大帅见面后,他详细陈述了各郡的情况,于是请求大帅给他几十份空白文书,散发给各郡的豪强豪绅。清军所到的郡县,堡垒都被攻克了,大帅向上奏报了六奇的功劳。十年中,六奇连续升官,直做到广东水陆师提督。
查继佐在家乡居住,早已不记得以前与六奇交往的事了。一天,有一名广东来的牙将打听到他家,请求拜见,他带来吴六奇的书信和问候,用三千两银子为进见礼,并邀请查继佐到广东去。从海宁到广东,水行三千里,沿途的接风、送行宴会极为盛大热闹。度过大庾岭时,吴六奇已派儿子在道路左边迎接等候。到了家门口,吴六奇就爬在地上磕头,进入正厅,他面向北方并且直身而跪,一件件叙述往事,没有忌讳。夜晚,六奇摆酒举行丰盛宴会,亲自给查继佐敬酒上菜。席上歌舞美妙,各种乐器合奏,各位将领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给查继佐敬酒,直到天亮才散席。从此,查继佐在六奇家居住了一年,行装积累到极大的数目。六奇又用三千两银子为查继佐做寿礼,送给他的锦缎、珠宝、珊瑚、犀角、象牙之类的财宝更是多的无法计算。
当初,查继佐在惠州吴六奇幕府时,有一天游赏后花园,园里有一块美如玉的石头,查继佐深为赞赏,认为这石头非常奇特。再次去后花园,这块石头却不见了。查继佐打听它的下落,才知道吴六奇已经用大船把这块石头运到浙江海宁去了。如今石头仍然保存在查家。
10.答案:(1)“锁”字是诗眼。(1分)“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无法泄露;(1分)而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1分)
(2)运用了反衬手法。(1分)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1分)这里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1分)
11.(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4)闻说鸡鸣见日升。只缘身在最高层。
三、
12.CD(C张冠李戴,所说内容应是《成相篇》的特点;D“句式为四言”错,是“句式以四言为主,杂以五七言或多言”。)
13.D(A项错在“自觉全面地继承荀子的创作思想”;B项错在 “发端和起源”;C项错在“直接影响到司马相如等人”)
14.(1)荀子是第一个以赋命篇的人,《赋篇》是他最早的以“赋”命名的著作。
(2)荀子在内容、形式、句式和手法上创制了赋作的范式。或“他是体物赋的创始者”。
(3)他在弹唱文学方面有重大创新,创作了极有弹弦节奏特点的韵文作品《成相篇》。(每点1分)
15.(1)①荀子的文学创新源于肥沃的齐楚文学的土壤;②源于齐楚两国的隐语风习。(每点2分)
(2)①文学源于生活,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催生新的文学成果;②文学在继承中求得创新和发展。(每点1分)
16.开篇的环境描写中,“古镇”、“古井”、“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暗示着这里的生活、人们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极易成为一种陈旧定势,成为一种难以改变的积淀;“普通的小杂院”“普通人家”则暗示这样的聚居地,这样的人群具有普遍性(2分)。这正是小说主人公郑若奎、潘雪娥,促使其生活、形成其性格、驱使其行为的特定环境。作品这里的环境描写为推进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题作了有力的烘托(2分)。
[评分标准]①环境是怎样的,2分;②环境描写的作用,2分。
17.纵观全文,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小院人们对郑、潘二人的感情变化(1分)。开始,人们热切盼望郑、潘二人能产生感情(1分);接着,人们对二人的缺乏温情表示遗憾与同情(1分);后来,人们为郑若奎的突然去世、也为郑潘二人永远无法结合而悲痛,同时对二人的行为表示敬意(1分);最后,人们看到墙壁上的门,为郑潘二人暗中“私通”而倍感愤懑(1分)。
[评分标准]①“线索”是什么,1分;②“线索”在文中如何体现,4点每点1分:③“线索”的确认不当,本题不得分。
18.作品的标题“永远的门”:“门”,既指画在墙上的那扇门,也可理解为人们的心灵之门。(2分)
“永远”,既表现了作品的悲剧性——两位主人公最终被隔绝开来,也可理解为作者的深意所在——改造国民思想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2分)
作品的现实意义在于: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在日渐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国民的封建意识依然存在,“尊重每一个个体”还没有最终实现,而一些“无恶意的侵犯”还在相当多的领域里产生着作用——不仅仅是爱情。(2分)
(二)
19.本文第一段总体介绍蔡先生的为人是宽以容众,不严责人,也不滥奖人,有时也很严词责人。(2分)其作用是领起全文。(2分)
20.一是要“正心”“诚意”“不欺暗室”来处理问题,选择正当渠道待人待事。(2分)二是做事决不推卸责任,决不匿名,要正大光明。(2分)
21.第一件事,蔡先生批评匿名揭帖者时说:“必是品性沉沦之端”,意在表现此事不合做人道理,要有责任意识(2分)第二件事,蔡先生批评拒绝同学来访时引用《论语》中的名言,其深意是告诫弟子们要以圣言引领行动,心口一致,宽以待人。(2分)第三件事,蔡先生批评“我”说大话时用了“这除非你做大将”一句,其深意是要面对现实,不要言过其实,想入非非。(2分)总之,蔡先生责人确实是“词近而旨远”。
五、22.奥运圣火(2分)首次(2分照亮(1分)世界之巅(或答珠峰峰顶,如答珠穆朗玛峰此点不给分)1分)
23.示例一:巍巍云山迎圣火,滔滔珠江扬金波。看,火炬手,高举奥运火炬健步登上白云山。顿时,锣鼓欢呼喝彩标语鲜花红绸交织成沸腾的海洋……羊城儿女祝福圣火传递一路顺畅,把世界人民的美好心愿一路带到奥运赛场!
示例二:带着亿万人的祝福,传递和平的佳音。祥云火炬来了,来到了风景秀丽的白云山。人们啊,为什么你们的脚步如此的轻盈?因为你们迈步在作为“云山珠水”的重要城市形象代表的白云山;为什么你们的笑容如此灿烂?因为民族自豪感在你们心头升腾。看,鸥鸟翔集,珠江波涌,欢呼圣火上云山,歌颂奥运谱新篇。
(内容上兼顾白云山、奥运火炬、欢庆场面3分,恰当使用修辞手法2分,文句顺畅1分。不足90字,酌情扣分)
六、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