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参考答案
一、(30分,每小题3分)
1.A(B.叨tāo;C.栖 qī;D.锲 qiè)
2.B(A.宣泄;C.万劫不复;D.关怀备至)
3.B(A.“邂逅”中就包含“偶然”的意思,“偶然”多余。C.“夭折”的意思是“未成年而死”,对百年老树,不能说“夭折”。D.“管见”,谦词,表示自己的见识浅陋)
4.A(B.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此处用错了对象。C.狭路相逢:在很窄的路上遇见了,不容易让开。指仇人相遇,难以相容。D.“漠不关心”不能带宾语“人民疾苦”)
5.D(A项将“用过的”三字删去。B项“先例”的意思是已有的事例,“先例”不能“首开”。C项在“平均年龄”前加“队员”)
6.C(先分后总,“诗和梦”前后呼应)
7.C(《琵琶记》的作者是高则诚,《牡丹亭》的作者是汤显祖)
8.C(应是思亲怀乡,夜不能寐,倍感秋夜漫长)
9.D(应是由隐至显,卒章点破归思)
10.A(说“雪后的情景”不妥,这里并未描写“大树”等雪后的情景,只是写血被“大树”等所吸收)
二、(18分,每小题3分)
11.D(应是气量、胸襟)
12.A(A.故吾惧其死也: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译为“他”;秦王恐其破璧:同上。B.认者得牛而送还: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C.惭负长者,随所刑罪: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D.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可不译;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13.D(应是刘宽陪客坐。A.驾:系牲口于车。如作为“车”释只能是帝王之车的总称。
B.齐,整、整治)
14.B[类:相似;容:允许;脱误:(言语行动有)错误;见归:归还给我]
15.C
16.D(应是准备上朝,已穿好官服的时候)
[译文]刘宽字文饶,弘农郡华阴县人。刘宽曾经乘牛车出行,有一个丢失了牛的人,就指认刘宽的驾车牛为他丢失的牛。刘宽没有说什么,卸下牛交给他步行而归。过了一会,指认的人找到了丢失的牛后将刘宽的牛送还,叩头谢罪说:“我对不起您这样的长者,任您怎么样处罚。”刘宽说:“事物有相似之处,事情也允许有错误,劳累你来把牛归还我,为什么还要道歉呢?”州里的人都很钦佩他的不计较。
延熹八年,朝延征召他,授官尚书令,后升任南阳太守。先后主管过三个郡,他和气仁慈多行宽恕,即使在匆忙之时,也从未有语言、神情急躁。刘宽一向认为若以刑罚来整治百姓,百姓就会只求逃避刑罚而没有了羞耻之心。属吏犯了过错,只用蒲草做的鞭子施刑处罚,只是为显示羞辱,终归不对之施加严刑。政务有了功绩,推让给下属。有时出现了灾异,则引咎自责。每次巡视属县,都只是住在乡间客舍中,看见老年人就与他们谈农事和乡土之事,以示关切;对年轻人则用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教诲加以鼓励。人们被他的道德和行为所感化,风俗人心一天天地改善。
熹平五年,代许训担任太尉。灵帝很爱好学术文艺,每次召见刘宽,常让他讲解经书。刘宽曾经在座位上显出醉酒入睡的样子,灵帝问:“太尉是醉了吗?”刘宽仰起头回答说:“臣不敢醉酒,但深感责任重大,内心忧虑如醉。”灵帝很重视他的说法。
刘宽曾经招待客人,派仆人去买酒。隔了好久,仆人醉醺醺地回来了。客人忍不住,骂说:“畜生。”刘宽即刻派人去探视这个仆人,怀疑他定会自杀。并对身边的人说:“他是个人啊,骂他是畜生,还有什么样的污辱比这更厉害呢?所以我害怕他会去死。”夫人想试试让刘宽发怒,待他准备上朝,已穿好官服的时候,让侍女送上肉汤,故意打翻沾污了官服。侍女匆忙收拾,刘宽神情不变,缓缓地对侍女说:“汤烫伤你的手了吗?”他的性情气度如此。国内的人都称他是长者。
三、(12分,每小题3分)
17.A(题干指的是20世纪70年代初前苏联核专家的认识,应根据“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存在着某种关系”来理解判断,B、C、D俱非当时的认识)
18.C(题干指的是“最初试验研究”,当根据“后来他们和地震专家一起……研制出了能引发地震的‘地震武器’”来理解判断。地震专家并未参与“地震武器”的制造,故A项错;当时未发现地下核爆炸也有消除地震的作用,故B项错;既然未发现地下核爆炸有消除地震的作用,当时所制造的“地震武器”也就不可能用于消除地震,故D项错)
19.D(地震应力是一种“积蓄着”的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力,不向四处传播,末段中谈到应力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也表明不向四处传播,因而地震应力与地下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和张力不可能必然相遇,故A项错;文章只是谈地震应力在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和张力的作用下被“抵消”或加强,并未谈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和张力之间的关系,也未谈地震应力对这两种力的影响,“三种力相互作用”之说不确,故B项错;地下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和张力如果与地震应力方向相同,不是对地震不起作用,而是加强地震,故C项错)
20.C(地震应力方向不可“控制”,只能“掌握”,故A项错;还需控制核爆炸冲击波方向才能成功消除地震,故B项错;“必要时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与“核爆炸应当在有关国际组织的监督下进行”的意思不符,故D项错)
四、(18分)
21.(1)(1分)文章一开头描写薄暮和黑夜降临的景象。(只答薄暮降临不给分,只答黑夜降临给分,意思对即可)
(2)(2分)烘托出一个怯懦柔弱,为黑暗所欺凌的世界,为点灯人的出场作好了铺垫,有助于突现点灯人与黑暗抗争的勇气和精神。(本题2分,答案含“烘托……”“为……铺垫”“突现……”三个要点,答出1个要点得1分,答出2个要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22.(6分)点灯人形如影子,不为人知;克尽职守,默默劳作(准时为人们点燃光明);英勇抗争,持之以恒;生活贫苦,一无所求。(本题6分,答案含4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答对3个要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23.(1)(3分)连续发问,充分表现点灯人一切不为人知,而作者对点灯人异常关切,问的都是一个正常人通常具有的情况。(本小题3分,答案包含“不为人知”“异常关切”“通常情况”三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2)(2分)不能删去。第二段承接第一段,退一步再作追问,使“我”的关切之情更显强烈。(本小题2分,“不能删去”1分,“承接”或“再作追问”或“关切之情更显强烈”1分,意思对即可)
24.(4分)BD(本题4分,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4分,超过两项无分。作者对点灯人的特写只是一个“长镜头”,仿佛高空俯视一样看着点灯人匆匆而来又倏忽而去,“细腻真切”有误,故B项不正确。本文的立意不在表现社会的冷酷,且扫院人谈到点灯人死时“一声长叹”“默然沉思”,也并不冷酷,故D项不正确)
五、(12分)
25.(3分)参考答案:电子计算机更新愈来愈快,体积愈来愈小,效率愈来愈高。
26.(3分)①句式“没有……不会有(就没有)……那么……?”(1分)
②要与问话衔接。(2分)
参考答案:“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您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是坏?”
27.(6分)(1)略[体现“彬彬有礼”,“我”的反应要合乎情境。(3分)]
(2)略[体现“缺乏修养”,如果“我”没有修养,则酌情扣分。(3分)]
六、(60分)
28.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