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2

2014-5-11 0:12:12下载本试卷

 

高三语文

  ( 一 ) 选择题

  1 . 下列词语中字形、注音及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惝恍tǎng hāng:迷离:迷迷糊糊,不明了,不清楚。

   沈chēn毅:慎重坚强。

   裸luǒ体:光着身子。

   发髻jì:梳在头上的发结。

  B . 讪shàn笑:讥笑。

   缂kè丝:刻丝。

   脍kuài灸人口:像美味的肉菜那样被人喜爱。这是比喻好的诗文为人们称赞。

   狭隘ài:狭窄。

  C . 团花簇zù锦:形容像花成团,像锦集成堆。

   按步bù就班:比喻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步骤。

   容光涣发huàn:形容身体健康,精神饱满。

   犄角jījiǎo:兽角。

  D . 村妪yù:乡村老妇人。

   锤炼liàn:反复学习,多次地操作。

   歌喉酽酽yàn:歌声醇厚。

   庄严华huā妙:庄严有光彩。

  2 . 下列各组中划线字的音和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 . ①音乐着 ②日光温 ③节奏谐 ④

  B . ①著歌女 ②莫其妙 ③不一文 ④不名状

  C . ①挂着:“圣女升天图”  ②河东有一公园

   ③在相的日子里流满欢东  ④对古老的壁画作了技术

  D . ①威尼斯人真不愧是色能手 ②对艺术的执追求

   ③真是棋高一        ④出版的经费还无

  A . ②③   B . ②④   C . ③④   D . ①③

  3 . 下列全是单纯词的一项是: (  )

  A . 荡漾 仿佛 华妙 疏阔    B . 森严 纯粹 琢磨 简捷

  C . 玲珑 玫瑰 参差 朦胧    D . 勾勒 路数 风华 清朗

  4 . 下列句中的横线上分别填上的词语应是:

  ①在 ( 公爷府 ) 也是三层:下两层是尖拱门,一眼看去,无数的柱子。最下层的拱门简单______,是载重的样子。

  A . 疏阔   B . 宽阔   C . 空阔   D . 广阔

  ②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______ , 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

  A . 干干净净  B . 碧蓝如镜  C . 整整洁洁  D . 洁净辽阔

  5 .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大运河穿过威尼斯象反写的S。②建筑也是新式,简截不罗嗦。③他的肚子里有墨水,脑瓜子也灵。④在这里还可以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⑤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⑥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A . ①②/③④/⑤⑥    B . ①⑥/②③/④⑤

  C . ①⑥/②⑤/③④     D . ①③⑥/②⑤/④

  6 . 选出对“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分析正确的一项 (  )

  A . 形象描绘了公共汽车的形态   B . 生动再现了车水马龙的情景

  C . 形象描绘了轮船的形态      D . 生动再现了船来船往的情景

  7 . 下段话中“漂亮劲儿”一词在文中的正确含义是 (  )

  圣马克堂是方场主人,建筑在十一世纪,原是卑赞廷式,以直线为主。十四世纪加上戈昔式的装饰,如尖拱门等;十七世纪又参入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如阑干等。所以庄严华妙兼而有之;这正是威尼斯人的漂亮劲儿

  A . 潇洒出众   B . 杰出   C . 杰出之处   D . 美丽出众

  8 . 对上文划线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 . 这正是威尼斯人出众之处,对建筑精益求精。

  B . 这正是威尼斯人对美的始终不渝的追求。

  C . 这正是威尼斯人在建筑艺术上善于借鉴与创新的表现。

  D . 这正是威尼斯人对建筑学的不朽贡献。

  阅读下文,做文后题。

  ①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意大利半岛的东北角上,是一群小岛,外面一道沙堤隔开亚得利亚海。②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③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④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⑤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到北部来,在这儿还可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景。⑥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

  9 . 划线句的观察角度和描写特点是 (  )

  A . 平视 形色兼备    B . 俯视 情景交融

  C . 俯瞰 化静为动    D . 俯瞰 虚实相生

  10 . “团花簇锦”是个比喻,它的本体是 (  )

  A . 圣马克方场       B . 威尼斯城的诸小岛

  C . 圣马克方场的钟楼   D . 沙堤隔开的亚得利亚海

  11 . 对“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说明威尼斯与中国江南水乡具有同样特色:威尼斯的明媚风光牵动了游客的心,反映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B . 说明威尼斯的景色牵动了游客的情思,反映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C . 说明威尼斯如同中国江南水乡一样,美丽富饶,使人流连忘返。

  D . 通过威尼斯与中国江南水乡的比较,使中国人容易领会异国风光。

  12 . 对“夏初从欧洲北部来,在这儿还可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说明欧洲北部夏天来得早,威尼斯四季春常在,所以游客多。

  B . 通过北欧和威尼斯两地气候对比,说明威尼斯气候宜人,景色迷人的原因。

  C . 用北欧春色早逝,反衬威尼斯春色长存,同时流露游客对春色的依恋之情。

  D . 说明夏初时节威尼斯还留存着迷人的春色,表现对威尼斯景色的喜爱之情。

  13 . 这段文字对“海中之城”威尼斯的描写,提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观察点变化,立足点不变。   B . 观察点不变,立足点变化。

  C . 观察点变化,立足点不变。   D . 观察点不变,立足点不变。

  14 . 这段文字着意刻划威尼斯风光的一个特点是 (  )

  A . 绮丽   B . 干净   C . 别致   D . 明媚

  ( 二 ) 填空

  15 . 作者介绍威尼斯,着重扣住文题“________”,叙写了它的两大特色:“_______”、“________”。在表现第二特色时,又紧扣第二部分的文眼“________”,以________为中心,按照________的顺序,选择描写点,依次描述了威尼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每两年一次的国际艺术展览会的盛况。

  16 . 下面句中的比喻的作用。

  ①圣马克堂是方场的主人。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墙面上用白的与玫瑰红的大理石砌成素朴的方纹,在日光里鲜明得像少女一般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 ) 阅读下文,做题。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许是元朝金粉所凝么 ? 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 ( a ) 之想,一面又

憧憬着 ( b ) 之境了。等到灯光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的了;黯淡的水光,象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从东关头转弯,不久就到大中桥。大中桥共有三个桥拱,都很阔大,俨然是三座门儿。使我们觉得我们的船和船里的我们,在桥下过去时,真是太无颜色了。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悠久①但却完好无缺②令人太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③桥上两旁都是木壁的房子④中间应该有街路⑤这些房子都破旧了,多年的烟熏的迹,遮没了当年的美丽。

  1 . “厚而不腻”中“厚”“腻”的关系跟下面哪组相同 (  )

  A . 美而不艳   B . 华而不实   C . 雅而不俗   D . 脆而不坚

  2 . 文中a、b两处应填的词是 (  )

  A . ( a ) 水阔天空 ( b ) 云消雾散   B . ( a ) 别有天地 ( b ) 流水高山

  C . ( a ) 水阔天空 ( b ) 纸醉金迷   D . ( a ) 锦绣河山 ( b ) 烟波浩渺

  3 . 文中斜体部分的的修辞方法是 (  )

  A . 比喻 夸张   B . 通感 比喻   C . 拟人 类比   D . 比拟 对比

  4 . 在文中①—⑤处依次加上标点。

  5 . 文中横线处的分析正确一项是 (  )

  A . 运用衬托手法突现了“我们”的渺小。

  B . 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桥拱的高大。

  C . 运用比拟的手法突现桥拱的壮观。

  D . 运用衬托手法突现“我们”的寒伧。

  6 . 依次用三个字每处一字准确地概括本段描写的内容。

  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参考答案: ( 一 ) 1 . A 2 . B 3 . C 4 . ①A ②A ( 词义要结合语境 ) 5 . C 6 . D 7 . C 8 . C 9 . C 10 . B 11 . C 12 . D 13 . D 14 . D  ( 二 ) 15 . 别致:海中之城;文化艺术之城;庄严华妙;圣马克方场;空间转移;建筑艺术,音乐艺术,绘画艺术。 16 . ①“主人”比喻,写出了圣马克教堂的地位。②“少女”比喻,写出了公爷府墙面色彩的鲜明娇艳。 ( 三 ) 1 . A ( “厚”与“腻”的关系是近义词,后者比前者的程度深,“鲜”与“艳”的关系与例句同,余为反义词 ) 2 . C 结合语境 3 . B ( “水光”为视觉,“梦”是感觉,这样不同的感官在沟通为通感 ) 4 . ①;②,③。④,⑤ ? ( ⑤处用问号,因为此句有揣测问之意 ) 5 . B 文中描写的对象是桥拱,而不是“我们”,运用对比而非比拟,故 B 为选择项 ) 6 . ①水②桥③房 ( 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