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精练·文学鉴赏
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完成下题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对词中的语句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衡阳燕去无留意”的意思是连衡阳飞来的大雁也不愿意留下来。
B.“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的是边塞上引起人们悲秋之情的笛声、马声等。
C.“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意思是端起一杯酒来解愁,却想起了万里之外的家乡。
D.“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将军”是作者自称。
2.对下面的《蜀相》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期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沾巾。
注:蜀相:指蜀汉丞相诸葛亮。祠堂:诸葛武侯祠。
A.首联自问自答,记祠堂所在,描写了丞相祠堂环境的静谧、肃穆。
B.颔联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祠内的美好春光,含蓄地赞美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
C.颈联赞美了诸葛亮的匡世雄略,报国苦衷,感情沉挚而悲壮。
D.尾联表示了作者对诸葛亮未能成就更大功业的惋惜,慨叹了千古壮志未酬的英雄们的悲愤心情。
阅读文天祥的《念奴娇》完成下面问题。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雄。蜀鸟吴花残照里,忽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声云灭。睨柱吞赢,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3.词中的“睨柱吞赢”指的是:
A.唐雎在秦廷胁迫秦王就范的故事。
B.贾谊奋笔著文批评秦王赢政的故事。
C.蔺相如在秦廷怒斥秦王的故事。
D.荆轲行刺赢政掷匕于柱的故事。
4.“蜀鸟”与下面的典故相关的一项是:
A.苌弘化碧 B.蜀犬吠日 C.白虹贯日 D.望帝啼鹃
5.下面述正确的两项是:
A.“铜雀春深”一句中的“铜雀”是指曹操建造的铜雀台,此句用的典故是杜牧的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B.“恨东风,不惜世间英雄”是说赤壁之战时,天助诸葛亮成功。此处是作者慨叹南宋抗元得不到天助。
C.题目中的“驿”指驿馆,最后一句中的“斗牛”是指北斗星和牵牛星,“忍见”是忍心看见的意思。
D.这是词的上阙,写的是作者抗元失败的悲愤之情。
6.阅读下面的一首元曲,完成下题。
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名。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非熊。霸业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渭水秋风。
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指的是躬耕陇亩,隐居南阳的诸葛亮和垂于渭水之滨的姜太公吕尚。
B.“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非熊”,指的是诸葛亮及姜尚的才能和功绩。
C.“霸业成空,遗恨无穷”,是说此二人辅佐的霸业最终都落了空,给世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D.“蜀道寒云,渭水秋风”,是说臣之功绩,君之霸业,早已成为过眼烟云,而今唯余压天寒云,肃杀秋风。
7.对下面这首诗中语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A.“山居秋暝”中的“暝”字是“日暮”、“傍晚”的意思,与“奄奄日欲暝”的意思相同。
B.“天气”句中的“晚来秋”的意思是说山中的秋天来得特别晚,眼下还不像秋天的景色。
C.“竹喧”句中的“喧”是“喧笑”之意,“竹喧”即竹林里传出一阵喧笑声。
D.“随意”句中的“春芳歇”,意为春天的芳华已消歇。
8.对这首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陈同甫,名亮,与辛弃疾同属主战派,爱国词人。“八百里”,牛的代称。
A.“醉里挑灯看剑”,词人在酒醉之后还拨亮灯火端详宝剑,这表明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敌为国的愿望多么迫切!
B.“麾下”指部下;“五十弦”泛指多种乐器,“翻”,演奏。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该句是说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良马,用着很有力量的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
D.“了却君王天下事”,这是词人无奈心情的体现,意思是不再理会朝野中的一切事情了。
阅读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下面两题。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①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①孙郎,即孙权。《三国志》: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子亭。 ②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守边有功,后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辩后,文帝就“令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汉书》
9.对这首词的字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该词起句着一“狂”字即“激情奔放”,实际上就统摄了全词精神。
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来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
C.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D.“天狼”喻指侵犯北宋的辽和西夏统治者。
10.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阙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阙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胸襟抱负,由叙事而抒怀,一气贯注。
B.该词通过对特定情景的描写以及对抵御外族侵略的忠义之情的抒发,形成一种粗犷豪迈的风格,具有一种阳刚之美。
C.全词塑造了一个激昂慷慨,走马挽弓,“狂”态不减少年的爱国志士形象。
D.苏轼在这首词里和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10.读王建的《十五望月》一诗,选出分析有误的一项: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A.结合第三、四句来看,题目中的“十五夜”应指一般月份的十五月园之夜。
B.“地白”二字写月亮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
C.“树栖鸦”三字,朴实、简练,既写了鸦鹊栖树之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D.一个“落”字,新颖贴切。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似的。
11.对下列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作者用曲笔,借商女讽刺那些真正“不知亡国恨”的贵族、官僚、豪绅。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作者遥看与近看对比,准确地再现了早春青草萌发,似有若无的特征。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者用对仗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国家的现状和个人的遭遇。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作者用工整的对偶极写严冬奇寒,渲染了一种幽寂的氛围。
12.对韩愈的《春雪》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做飞花。
A.首句直陈其事:新年到了,还没有芬芳的鲜花。“都”字透露出人们盼望春天的急切心情。
B.二句侧面描写:二月还没有花开,只能见到鲜嫩的草芽。“初”字寓含春来过晚, 花开太迟的遗憾;“惊”字描摹了人们感到春消息的欣喜之情。
C.三四句用拟人手法写见雪花而不见鲜花;春迟难耐,白雪飞“花”穿树,装点了一派春色。“却嫌”、“故穿”刻画了雪通人心的美好灵性。
D.全诗借花写春,以盼春、惊春、见春为线,层出新意;文字不着华饰,是一篇别开生面的现实主义佳作。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两题。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事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注:乌江亭在安徽和县东北乌江埔。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
13.关于这两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是:
A.杜诗第一句中“事不明”的意思是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能预料。
B.杜诗第二句强调只有“包羞忍耻”才能算是“真男儿”实际是批评项羽不应该灰心丧气,含羞自刎。
C.王诗第一句中的“壮士”和第四句中的“君王”都是指乌江自刎的项羽。
D.王诗第二句中的“势难回”指的是项羽垓下失败之后,根据当时的形势,再也难以回到江东了。
14.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一开始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设想提供论据,宣扬了百折不挠的精神,颇有积极意义。
B.王诗先分析项羽面临的形势,再针对杜诗的说法,说明项羽人心丧尽,不可能卷土重来。
C.这两首诗都是咏史诗,都采用议论的方法对项羽乌江自刎一事发表看法。两人观点针锋相对,但都言之成理。
D.杜诗高层建瓴,一气呵成,颇有气势;王诗论据坚实,击中要害,末句以设问出之,含蓄有力,从艺术性来说王诗胜过杜诗。
阅读这首词,完成下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已识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5.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爱上层楼”:爱上高楼,指年少志高,目光远大。
B.“强说愁”:没有愁而硬说愁,即无病呻吟。
C.“识尽愁滋味”经过生活的磨难和亲身体验,真正领会和深刻理解“愁”的内涵。
D.“欲说还休”:想要说,但哀愁太深,愁绪太乱,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于是欲言又止。
16.对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说愁”贯穿始终,但上、下阙的“愁”的含义是有区别的。上阙指的是登高极目,吟诗赋词的闲愁;下阙指的是心系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B.本词语言通俗易懂而语意含蓄深刻,耐人寻味。如“天凉好个秋”字面是指凄冷萧瑟的自然界的“秋”,实则写的是山河破碎、壮志难酬的哀愁,是人世的“秋”
C.这首词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如对比,反复等。
D.本词主要内容是叙事,事中有景,景中有事,情景交融。
17.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中秋节 桑恒昌
自从母亲别我永去,/ 我便不再看它一眼,/ 深怕那一大滴泪水,落 / 下 / 来 / 湿了人间。
A.“自从母亲别我永去”是写实,“我”是抒情主人公,其母亲已去世。
B.“它”指中秋月,中秋是团圆之节日,睹月思人,咏月悼亲。
C.“那一大滴泪水”指多年蕴藏在作者心中深挚的感情,化虚为实。
D.这道诗构思巧妙,至哀至痛,又强忍悲痛,足见豪放深沉。
18.阅读下文,完成以下两题。
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A.文中化用的诗句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作《 》
B.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有:
19.下面的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落雪的夜 牛汉
北方,落雪的夜里,/ 一个伙伴 / 给我一包木炭。他知道我寒冷,我贫穷,/ 我没有火。
祖国啊,/ 你是不是也寒冷?/ 我可以为你的温暖,/ 将自己当作一束炭,/ 燃烧起来……
你温暖了,/ 我也再没有寒冷。
A.第一节诗人以平实而又精炼的语言述说在寒冷的雪夜友人送来木炭为其驱寒的事实。
B.“我可以为你的温暖,/ 将自己当作一束木炭,/燃烧起来”的诗句,形象而鲜明地表达了诗人愿为祖国牺牲自己的情怀。
C.诗中的三个“寒冷”是指诗人的人生磨难和坎坷命运,两个“温暖”是指祖国的光明美好和繁荣富强。
D.“你温暖了,/ 我也再没有寒冷。”这两句诗极为明确地写出了诗人与祖国唇齿相依的关系。
20.请简要分析下面一首诗中带横线的转折连词“却”的深刻含义。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答:一个“却”字表现了
2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三代 臧克家
孩子,/ 在土里洗澡;/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埋葬。 1942年
A.这首诗由三个排比句组成,没有任何的修饰和形容,质朴、简洁到了极点,诗人把感情隐藏在所描绘的对象后面,直抒对土地的感慨,宣泄自己的感情。
B.“孩子”、“爸爸”、“爷爷”这三个主语独立成行,把原本三行的排比句拆成了六行;“在土里”在诗中连续出现了三次,不避重复之嫌。诗人这样安排是经过精心考虑的,饱含着他的一番苦心。
C.诗人扣住农民和泥土的关系这个独特的角度,作为自己构思的核心,表现了诗人对旧社会农民的深切同情。
D.诗人所强调的祖孙“三代”同泥土的关系,正是旧社会农民生活的缩影,农民牢牢维系在那巴掌在的土地上,尽管日月穿梭,四季更替,但他们对土地的执着和眷恋始终不变。
阅读鉴赏下面这首诗歌。
夜露湿港湾,/ 晨雾裁桅帆,/ 太阳未出已渔归,/ 笑语满鳞满船溅。①
大汉子,抬渔筐,/ 光着膊子一身汗,/ 吭唷吭唷不停哼,/ 一根扁担被压断。②
小孩子,不怕腥,/ 张开臂膀抱大黑鲩,/ 几回滑掉再抱起,/ 笑陷的的酒涡沾着鱼鳞片。③
小姑子,嘴巴馋,/ 想要买鱼又腼腆,/ 悄悄扯着她嫂子,/ 扯着嫂子骂:真作癫! ④
船老大沽酒唱戏文;/ “想当年,臣被困在牛头山……”/ 只有队长船长打算盘:/ 几时凑足钱币换机帆;⑤
霞光染港湾,/ 白云绕桅帆;/ 黑夜的残迹已消失,/ 一轮红日涌出珠江面。⑥
22.以①诗节为例,写出押韵的词语。
答:
23.以②诗节为例,划出朗诵时的节拍。
24.以⑥诗节,依次写出三个用得最好的词语。
25.修辞手法判断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笑语(借代) B.几时(设问) C.霞光(对偶) D.一轮(双关)
26.这首诗的主题是:
A.反映了渔民们丰收后的喜悦。
B.反映了渔民们劳动换来了幸福。
C.反映了三中全会以来渔民们忘我劳动的精神。
D.反映了三中全会以来渔民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深刻变化。
27.为此诗选择确切的题目是:
A.丰收的喜悦 B.渔归 C.晨归 D.珠江之晨
28.这首诗具有:
A.古诗风格 B.自由诗风格 C.民歌风格 D.西洋诗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