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统练(二) 汪颖 林新民 刘汉儒 郑雁青 |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的“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是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象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穆里吐露光辉。苏东坡诗云: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王羲之云: 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 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所以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 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舞台的帘幕,图画的框廓,雕像的石座,建筑的台阶、栏干,诗的节奏、韵脚,从窗户看山水、黑夜笼罩下的灯火街市、明月下的幽淡小景,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 李方叔词《虞美人》过拍云:“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 风风雨雨也是造成间隔化的好条件,一片烟水迷离的景象是诗境,是画意。 中国画堂的帘幕是造成深静的词境的重要固素,所以词中常爱提到.韩持国的词句:燕子渐归春悄,帘幕垂清晓。 况周颐评之曰:“境至静矣,而此中有人,如隔蓬山,思之思之,遂由静而见深。” 董其昌曾说:“摊烛下作画,正如隔帘看月,隔水看花。”他们懂得“隔”字在美感上的重要。 然而这还是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重要的还是心灵内部方面的“空”。司空图《诗品》里形容艺术的心灵当如“空潭泻春,古镜照神”,形容艺术人格为“落花无言,人如淡菊”,“神出古异,淡不可收”。艺术的造诣当“遇之匪深,即之愈稀”,“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欧阳修说得最好:“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家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动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这心襟,这气象能令人“事外有远致”,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陶渊明所爱的“素心人”,指的是这境界。他的一首《饮酒》诗更能表现出诗人这方面的精神状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爱酒,晋人王蕴说:“酒正使人人自远。”“自远”是心灵内部的距离化。 然而“心远地自偏”的陶渊明才能悠然见南山,并且体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可见艺术境界中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获得:“充实”,由“心远”接近到“真意”。 晋人王荟说得好:“酒正引人著胜地”,这使人人自远的酒正能引人著胜地。这胜地是什么?不正是人生的广大、深邃和充实?于是谈:“充实”! 1.“这时一点觉心,景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文中“觉心”指的是什么? 2.苏东坡的诗句“静故了群动”的含义是什么? 3.作者认为艺术空灵化要具备哪两个条件? 4.本文全篇谈“空”,末句却为“于是谈充实”。作者认为空和充实是什么关系? 5.以下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作者认为只有在心无世物,浑然忘我之时,才能产生出艺术心灵。 B 作者引用王羲之的话,意在强调与物象的距离与间隔能诞生种种美景。 C 作者引用《诗品》中的话,意在从几个方面说明空明、淡泊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D“陶渊明所爱的‘素心人’,指的是这境界”,“这境界”指的是由萧条淡泊,闲和严静而产生艺术上的神韵。 E 作者认为从观察到创作,从分析到鉴赏都离不开空,即淡泊,舍此不能进入胜地,充实自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诗中的佳句有好些对于我是若即若离的。风晨雨夕,热闹场,苦恼场,它们常是我的佳侣。我常常会嘴里在和人说应酬话,心里还在玩味陶渊明或是李长吉的诗句。它们是那么亲切,但同时又是那么辽远!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对我也是如此。它在我心里往返伏足有廿多年了,许多迷梦都醒了过来,只有它还是那么清新可爱。 我爱这两句诗,多少是因为它对于我启示了一种哲学的意蕴。“曲终人不见”所表现的是消逝,“江上数峰青”所表现的是永恒。可爱的乐声和奏乐者虽然消逝了,而青山缺巍然如旧,永远可以让我们把心情寄托在上面。曲终了,人去了,但是,人和曲果真消逝了么?青山永在,瑟声和鼓瑟的人也就永在了。 玩味一首诗,最要紧的是抓住它的情趣。有些诗的情趣是一见就能了然的,有些诗的情趣却迷茫隐约,不易捉摸,本来是愁苦,我们可以误以为快乐,本来是快乐,我们也可以误以为愁苦;本来是诙谐,我们可以误以为沉痛,本来是沉痛,我们也可以误以为诙谐。我从前读“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以为它所表现的是一种凄凉寂寞的感觉,所以把它拿来和“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诸例相比.现在我觉得这是大错。如果把这两句诗看成凄凉寂寞的情感,那就根本没有见到它的佳妙了.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人而论,他所感到的欢喜和愁苦也许比常人所感到的更加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诗人而论,热烈的欢喜或热烈的愁苦经过诗表现出来以后,都好比黄酒经过长久年代的储藏,失去它的辣性,只剩一味醇朴。我在别的文章里曾经说过这一段话:“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明自古希腊人何以把和平静穆看作诗的极境,把诗神阿波罗摆在蔚蓝的山巅,俯瞰众生扰攘,而眉宇间却常如作甜蜜梦,不露一丝被扰动的神色。”这里所谓“静穆”(serenity)自然只是一种最高理想,不是在一般诗里所能找到的,古希腊一一尤其是古希腊的造型艺术一一常使我们觉到这种“静穆”的风味。“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它好比底眉默想的观音大士,超一切忧喜,同时你也可以说它泯化一切忧喜。这种境界在中国诗里不多见。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1. 第一段中“若即若离”的意思是什么? 2. 第二段中“一种哲学的意蕴”指的是什么? 3. 第三段划线语句中“辣性”和“醇朴”分别喻指什么?划线的语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4.下面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与钱诗同样表现出泯化了忧喜之情。 B 作者描述阿波罗诗神在山顶俯瞰众生时的神色,意在形象地说明“静穆”是诗的极境。 C 作者认为“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两句诗所表达的意象并不热烈,因而它体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 D 作者认为诗人只有大彻大悟,心有归依,超脱、混化一切忧喜,其作品才能达到静穆的境界。 E 作者认为陶潜的诗在技巧、格调、境界等方面都比屈、李等人高出一筹,所以他更伟大。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一、 程师孟 程师孟字公辟,吴人,进士甲科。累知南康军、楚州,提点夔路刑狱。沪戎数犯渝州边,使者治所在万州,相去远,有警,率浃日①乃至。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师孟曰:“必俟报,饿者尽死矣。”竞发之。 徙河东路。晋地多土山,旁接川谷,春夏大雨,水浊如黄河,俗谓之“天河”,可溉灌。师孟劝民出钱开渠筑堰,淤良田万八千顷,裒②其事为《水利图经》,颁之州县。为度支判官,知洪州,积石为江堤,浚章沟,揭北闸,以节水升降,后无水患。 判③三司④都磨勘司⑤,接伴契丹使,萧惟辅曰:“白沟之地当两属,今南朝植柳数里,而以北人渔界河为罪,岂理也哉?”师孟曰:“两朝当守誓约,涿郡有案牍可覆视,君舍文书,腾⑥口说,讵欲生事耶?”惟辅愧谢。 出为江西转运使。盗发袁州,州吏为耳目,久不获,师孟械吏数辈送狱,盗即成擒。加直昭文馆,知福州,筑子城,建学舍,治行最东南。徙广州,州城为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窜,方伯相踵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师孟在广六年,作西城,及交趾陷邕管,闻广守备固,不敢东。 师孟累领剧镇,为政简而严,罪非死者不以属吏,发隐奂伏如神,得豪恶不逞跌宕者必痛惩艾⑦之,至剿绝乃已、所部肃然。 (节选自《宋史·循吏传》) [注]①浃日:十日。 ②裒(pu):汇集,编辑。 ③判:兼任。特指以高官兼任低职。 ④三司:宋朝置盐铁使、度支使、户部使,专理财赋,称“三司”。 ⑤磨勘司:负责定期勘验官员的政绩,以定升迁。 ⑥腾:传递,这里指“散布一些口头的说法”。 ⑦惩艾(yī):惩罚,惩戒。艾通乂。 1.下列句子中加黑词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去远,有警,率浃日乃至 率:一般,大致。 B.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 建:建立。 C.浚章沟,揭北闸,以节水升降 揭:加高。 D.加直昭文馆 直:值班。( ) 2.下列句子划线部分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一项是 A.即矫发他储,不俟报——迅疾发放其他粮仓的粮食。 B.判三司都磨勘司,接伴契丹使——接待陪伴契丹的使臣。 C.方伯相踵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地方的长官们接踵而来。 D.得豪恶不逞跌宕者必痛惩艾之——胡作非为、行为放纵的人。 ( )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①州吏为耳目,久不获 ②罪非死者不以属吏 A.①州吏本是官府的耳目,却长时间不能捕获盗贼。 ②犯了非死不可的罪,不因为他是手下的官吏就不惩办。 B.①州吏本是官府的耳目,却长时间不能捕获盗贼。 ②不是判死罪的,不交给手下的官吏去办。 C.①州吏充当盗贼的耳目,因而长时间不能捕获。 ②犯了非死不可的罪,不因为他是手下的官吏就不惩办。 D.①州吏充当盗贼的耳目,因而长时间不能捕获。 ②不是判死罪的,下交给手下的官吏去办。 ( ) 4.对下列句子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裒其事为《水利图经》,颁之( )州县 ②而以北人渔( )界河为罪 ③岂理也哉? ④讵欲生事耶? A.①②两句括号中省略的成分不同,③④两句都是反问句。 B.①②两句括号中省略的成分相同,③④两句不都是反问句。 C.①②两句括号中省略的成分相同,③④两句都是反问句。 D.①②两句括号中省略的成分不同,③④两句不都是反问句。 ( ) 5.下列语句,都属于程师孟在任职时采取括号中举措根本原因的一组是 ①相去远,有警,率浃日乃至…………(奏徙于渝) ②夔部无常平粟…………(矫发他储) ③晋地多土山,旁接川谷,春夏大雨,水浊如黄河,俗谓之“天河”………(劝民出钱开渠筑堰) ④盗发袁州,州吏为耳目,久不获…………(械吏数辈送狱) ⑤加直昭文馆…………(建学舍) ⑥州城为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窜…………(在广六年,作西城) A.①③④⑤ 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⑥ D.②④⑤⑥ ( )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评述,正确的一项是 A.程师孟处事机变果断。在夔州路任职期间,他为了有利于边防和及时赈济饥民,不待报请朝廷批准,就将治所由万州迁到渝州,并调发了各地储备的粮食。 B,程师孟重视水利建设。在河东任职期间,他根据晋地的特点,鼓励民众开渠筑堰,并编纂了《水利图经》指导各州县:在洪州,又加固江堤、疏浚河道,改造水闸,变水患为水利。 C.程师孟坚决打击盗贼。在袁州、福州惩办了勾结盗贼的官吏,使东南一带出现了政治安定的局面;在广州力排众议,筑城保民,连交趾和邕州地区也得到了有效的管理。 D.程师孟颇有外交才能。在与契丹使臣谈判时,他巧妙委婉地驳斥了对方要霸占白沟之地的无理要求,根据两朝签订的条约,指出白沟是两属之地,契丹不应该制造事端。 ( )
二.牧野之战 司马迁 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武王持大自旗以麾诸侯,诸侯毕拜吴王,武王乃揖诸侯,诸侯毕从武王至商国,商国百姓咸待于郊。于是武王使群臣告语商百姓曰:“上天降休!”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遂入,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箭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已而至纣之劈妾二女,二女皆经自杀。武王又射三发,击以剑,斩以玄钺,县其头小白之旗。武王已乃出复军。 1.对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 致师:挑战 B.以大卒驰帝纣师 大卒:大部队 C.自燔于火而死 燔:用火焚烧 D.二女皆经自杀 经:上吊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A.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 B.心欲武王亟入 C.纣兵皆崩畔纣 D.县大白之旗 3.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纣师虽众 B.诸侯毕拜吴王 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 诸侯毕从武王至商国 C.三发而后下车 C.以大卒驰帝纣师 吾乃与而君言 纣师皆倒兵以战 4.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纣军(在交战时)都掉转矛头,为武王开路。 B.武王持大白乞以麾诸侯——武王拿者大白旗指挥诸侯。 C.上天降休——上天降福了啊! D.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三次射箭然后下车,用宝剑击纣尸。 5.以下句子编为四组,都能表现武王深得人心的一项是 (1)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 (2)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 (3)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 (4)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 (5)诸侯毕从武王至商国 (6)商国百姓咸待于郊 A.(1)(3)(5) B.(2)(4)(6) C.(2)(3)(6) D.(3)(4)(5)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牧野之战一开始,武王就派尚父带领一百名勇士挑战,又派大部队冲击纣帝的军队。 B.纣帝军队虽多,但因纣帝顽固和暴虐,大家都掉转矛头,纣军全军溃散。 C.纣帝兵败逃走,返回鹿台,穿上宝玉衣服,自焚而死,表现他虽战败,但致死不投降的气节。 D.武王深得民心,得到诸侯、商国人民的支持,说明顺应民心是武王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答题纸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 一、1.暂觉世物,没有挂碍,空明而平静的心态。 2.心静所以能见到外界万象所呈现出来的充实、内在、自由的生命或“万像静观皆自得” 3.①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距离化、间隔化 或:对物象造成距离 或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隔” ②精神的淡泊或心灵内部的距离化。 4.作者认为艺术境界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而是由空获得充实,由空去感悟人生的真意 5.B E 二、1.即“亲切”又“辽远” 2.消逝中有永恒的道理 3.辣性:指诗人提笔前所怀有的“热烈”或“愁苦”的感悟 醇朴:和平、静穆的境界。画线句子:诗人写诗最初感情强烈而最终其作品能归于静穆 4.B D 古文: 一、1.B 2.A 3.C 4.C 5.C 6.B 二、1.C 2.距——拒 亟——急 畔——叛 县——悬3.B 4.D 5.C 6.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