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考语文试题 - 正文*

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题卷

2014-5-11 0:08:05下载本试卷

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题卷(语文)

命题人: 银川二中 朱宗明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分 每小题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稍有一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九章”的分量:韶乐之九章,楚辞之九章,八卦之九章,均非等闲之辈的等闲之作。《广东九章》敢以此开题,雄心可鉴矣!细目所引,皆古今名家美文;集中到一点:经典大家为广东说了什么?

广东历史的开发虽比中原晚,但它后来居上。毛泽东同志在总结中国历史文化时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这份历史文化遗产要好好总结。这一南一北,广东占了半壁江山;六祖慧能是我们广东新兴人,广东还出了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容闳等许多文化名人;在文化 艺术创造方面,岭南画派、广东音乐、粤剧、广彩、广绣、客家山歌等,都很有特色,这次全国推荐的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全国五百零一项,广东占了三十九项,超过了省的平均数,只是我们过去对这些丰厚的遗产挖掘阐释不够。《广东九章》不仅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更借助各路精英的名言,使文词掷地有声,此其高明之一也!

  其高明之二,是它超越了一般整理史籍的窠臼,立意鲜明地表示,他们编辑此书,“是要雄辩地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激活了中国二十六年社会经济发展的这条广东‘鲇鱼’,在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中国东盟合作等全新理念指引下,还将继续前行,激活更大的区域,激活更深的‘水域’”。多年来,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广东在历次改革开放中都跑在全国的前列?这里边有地理的因素,更有人文的因素。我们从梁启超的《世界史上广东之位置》和《耀眼的星光道》一章中就可看出这个道理,广东人最可贵的是开拓与创造的精神。余秋雨先生欣赏广东“面对大海这一方位使它天然地与中国千年的封建传统构成了逆反。千里驿马跑到这里已疲惫不堪,而远航南洋的海船正时时准备起锚出发”的景象,但他也委婉地劝告广东人,“对它的创造,步履不能像街市间的人群那样匆忙。它的功效,也不像饮早茶和花市,只满足日常性、季节性的消耗”,期望广东能给中国奉献更大的文化盛宴。诸如此类温故而知新的言论,“九章”中比比皆是,更有直接论及当今形势利弊者,如何博传的《珠三角与长三角优劣论》、傅高义的《广东起飞的特点》等,不管其立论是否准确、全面,编者在“全球化视野下”审视广东的历史与现实的匠心已经实现,使它成为一本经世致用的力作。 

  我是学民俗学的,所以更加关注“风俗图”这一章。广东是全国最早(一九二七年)成立民俗学会的地方,国外称中山大学为“中国民俗学的摇篮”,应该收录顾颉刚先生写的《民俗》周刊的发刊词,那真是掷地有声的妙文。现集中收了钟敬文先生的散文《荔枝》,没有代表性,不如收他的《蛋歌》序,更切合他的身份,也更有广东的民俗特点;还有黄遵宪的客家山歌散论,今天看来仍十分经典,可惜没收。“星光道”中选了马思聪的《我怎样作抗战歌》,怎么不选冼星海,他与广州的“咕哩歌”渊源更深。

  最值得一提的是五羊神话,著名历史学家岑仲勉先生说,那是一则“史前拓殖神话”,反映的是“西周末期,王室衰微,诸侯崛起。楚人蚕食诸姬,汉阳姬族不胜楚人压迫,逐渐沿湘水流域,向南移徙,同时携其家畜、农作物,传播于南方,是为吾粤入开明文化之第一步”。若将此文置于卷首,则广东文化开发史,提早几百年矣!

1. 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广东历史,这份历史文化遗产要好好总结”的一项是(3分)

A. 在文化艺术创造方面,广东历史上的岭南画派、广东音乐、粤剧、广彩、广绣、客家山歌等,都很有特色。

B.作者一直在思索广东在历次改革开放中都跑在全国的前列,有地理的因素,更有人文的因素的道理。

C. 余秋雨先生委婉地劝告广东人,“对它的创造,步履不能像街市间的人群那样匆忙,它的功效,也不像饮早茶和花市,只满足日常性、季节性的消耗”。

D. 编者用直接论及当今形势利弊的何博传的《珠三角与长三角优劣论》、傅高义的《广东起飞的特点》等在“全球化视野下”审视广东的历史与现实。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广东九章》用华夏文化巨著之篇名为题目,足见编撰者对此书内容质量的肯定与自信。

B.《广东九章》弥补了人们过去对中华丰厚的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挖掘阐释不够的不足,更借助各路精英的名言,使文词掷地有声。

C.《广东九章》立意鲜明地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它的成书激活了中国二十六年社会经济发展的这条广东‘鲇鱼’”,“还将激活更大的区域,激活更深的‘水域’”

 D. 著名历史学家岑仲勉先生认为,应将五羊神话,这则“为吾粤入开明文化之第一步的史前拓殖神话”置于卷首,则广东文化开发史提早几百年矣。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此次全国推荐的占了三十九项的广东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雄辩地证明:广东历史的开发虽比中原晚,但它后来居上。

B.《广东九章》超越了一般整理史籍的窠臼,使它成为一本经世致用的力作,是广东给中国奉献的一桌更大的文化盛宴。

C.我们从梁启超的《世界史上广东之位置》和《耀眼的星光道》一章中就可看出广东人最可贵的是具有开拓与创造的精神。

D.作者列举了未收录顾颉刚先生写的《民俗》周刊的发刊词,钟敬文先生的《蛋歌》序,黄遵宪的客家山歌散论等,表明他对《广东九章》的遗憾。

二、古代诗文阅读 30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成质之后,入水永劫不坏。亿万舟楫,亿万垣墙,窒缝防淫是必由之。百里内外,土中必生可燔石。石以青色为上,黄白次之。石必掩土内二三尺,掘取受燔,土面见风者不用。燔灰火料,煤炭居十九,薪灰居十一。先取煤炭、泥,和做成饼。每煤饼一层,垒石一层,铺薪其底,灼火燔之。最佳者曰矿灰,最恶者曰窑滓灰。火力到后,烧酥石性,置于风中,久自吹化成粉。急用者以水沃之,亦自解散。

凡灰用以固舟缝,则桐油、鱼油调,厚绢、细罗和油杵千下塞埝。用以砌墙石,则筛去石块,水调粘和。瓮墁则仍用油灰。用以垩墙壁,则澄过入纸筋涂墁。用以襄墓及贮水池,则灰一分入河沙、黄土三分,用糯粳米、羊桃藤汁①和匀,轻筑坚固,永不隳坏,名曰三合土。其余造淀、造纸,功用难以枚举。凡温、台、闽、广海滨,石不堪灰者,则天生蛎蚝②以代之。                         

 《天工开物·石灰》

   ①羊桃藤汁:猕猴桃汁    ②蛎蚝:lìháo 牡蛎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亿万舟楫,亿万垣墙,窒缝防是必由之     淫:指渗水 

B、石必掩土内二三尺,掘取受燔          燔:fān 焚烧

C、急用者以水之,亦自解散           沃:肥沃

D、则……厚绢、细罗和油杵千下塞埝        埝:niàn 夯实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

A、成质后,入水永劫不坏     石以青色为上,黄白次 

B、急用者水沃之,亦自解散    凡灰用固舟缝。                      

C、铺薪底,灼火燔之       余造淀、造纸,功用难以枚举

D、凡灰......,桐油.......   用已襄墓......,灰......

6、下列对原文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石灰是用石灰石烧炼成的,石灰石一般埋于地下二三尺,以青色的为佳,黄白色次之。造船盖房时,人们常用它填隙防水。

B、石灰按质量可分上好的“矿灰”和劣等的“窑滓灰”等,可用于“固舟缝、砌墙石、瓮墁、垩墙壁、襄墓及贮水池”。

C、用一分石灰加入三分河沙、黄土,再用糯粳米、羊桃藤汁和匀,轻轻地夯打便很坚固,永久不会损坏,这就是“三合土”。

D、温州、台州、福州、广州沿海一带的人,若是不习惯使用石灰,那么就用天生的牡蛎来代替石灰。        

7、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9分)

⑴ 成质之后,入水永劫不坏。亿万舟楫,亿万垣墙,窒缝防淫是必由之。

⑵ 先取煤炭、泥,和做成饼。每煤饼一层,垒石一层,铺薪其底,灼火燔之。

⑶ 凡灰用以固舟缝,则桐油、鱼油调,厚绢、细罗和油杵千下塞埝。

(二)诗歌阅读 10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 9题。

       杜甫

    

花尽高楼伤客心,   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  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  日暮聊为梁甫吟

北极①:指朝廷            西山寇盗②:指吐蕃进犯

后主③:为三国时期的蜀汉皇帝刘禅

《梁甫吟》④:诸葛亮当年在隆中好为《梁甫吟》

背景: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十月,延续七年的“安史之乱”才平定,吐蕃又占领了长安,代宗皇帝李豫逃亡陕州。第二年春天,长安被收复,杜甫写下这首诗。

8为什么“花尽高楼”,还会“伤客心”?“万方多难”还要“此登临”? (4分)

9.请对本诗的尾联作一简要的赏析。 6分)

()名句名篇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7) (1题必作,2、3题任选一道。)

⑴生,亦我所欲也,_,____,______,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

⑵夫战,___,____,___,___。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

⑶宫妇左右,莫不私王;____,____;____,______。由此观之,王

之弊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考生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标号涂黑。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生活的一种        贾平凹

  院再小也要栽柳,柳必垂。晓起推窗如见仙人曳裙侍立,月升中天,又见仙人临镜梳发;棚屋常伴仙人,不以门前未留小车辙印而憾。能明灭萤火,能观风行。三月生绒花,数朵过墙头,好静收过路女儿争捉之笑。

  吃酒只备小盅,小盅浅醉,能推开人事、生计、狗咬、索账之恼。能行乐,吟东坡“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以残墙补远山,以水盆盛太阳,敲之熟铜声。能嘿嘿笑,笑到无声时已袒胸睡卧柳下。小儿知趣,待半小时后以唾液蘸其双乳,凉透心臆即醒,自误不了上班。

  出游踏无名山水,省却门票,不看人亦不被人看。脚往哪儿,路往哪儿,喜瞧巉岩钩心斗角,倾听风前鸟叫声硬。云在山头,登上山头云却更远了,遂吸清新空气,意尽而归。归来自有文章做,不会与他人同,即可再次意游,又可赚几个稿费,补回那一双龙须草鞋钱。

读闲杂书,不必规矩,坐也可,站也可,卧也可。偶尔向墙根,水浊斑驳,瞥一点而逮形象,即与书中人、物合,越看越肖。或听室外黄鹂,莺莺恰恰能辨鸟语。

  与人交,淡,淡至无味,而观之极味人。可邀来者游华山 “朽朽桥头”,敢亡命过之将 “××到此一游”书于桥那边崖上,不可近交。不爱惜自己性命焉能爱人?暗示一女子寄求爱信,立即复函意欲去偷鸡摸狗者不交。接信不复冷若冰霜亦不交,心没同情岂有真心?门前冷落,恰好,能植竹看风行,能养菊赏瘦,能识雀爪文。七月长夏睡翻身觉,醒来能知“知了“声了之时。

养生不养猫,猫狐媚。不养蛐蛐,蛐蛐斗殴残忍。可养蜘蛛,清晨见一丝斜挂檐前不必挑,明日便有纵横交错,复明日则网精美如妇人发罩。出门望天,天有经纬而自检行为,朝露落雨后出日,银珠满缀,齐放光芒,一个太阳生无数太阳。墙角有旧网亦不必扫,让灰尘蒙落,日久绳粗,如老树盘根,可作立体壁画,读传统,读现代,常读常新。

要日记,就记梦。梦醒夜半,不可睁目,慢慢坐起回忆静伏入睡,梦复续之。梦如前世生活,或行善,或凶杀,或作乐,或受苦,记其迹体验心境以察现实,以我观我而我自知,自知乃于嚣烦尘世则自立。

出门挂锁,锁宜旧,旧锁能避蟊贼破损门,屋中箱柜可在锁孔插上钥匙,贼来能保全箱柜完好。

1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文章看似随意描述一种洒脱悠闲的生活心态,实则渗透着作者深沉的人生价值取向,是从容对世、淡泊明志的思想意识体现。

B、“吃酒备小盅”“水盆盛太阳”,乍看颇觉顽童心态,细品顿悟“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的与世隔离的心境。

C、“云在山头,登上山头云却更远了”与“山尖似动云飘逸,欲登巅顶继续攀”的感觉是一样的,都写出了“奋斗无止境”的意味。(

D、“要日记,就记梦。记其迹体验心境以察现实,以我观我而我自知,自知乃于嚣烦尘世则自立”更表现了独善其身的处世情怀。

E、“旧锁能避蟊贼破损门”“插上钥匙,贼来能保全箱柜完好”,似觉无奈与凄苦,实为超凡脱俗的认识流露

12.请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思想的一句话,并作简要分析。(6分)

13 “三月生绒花,数朵过墙头,好静收过路女儿争捉之笑”;“意尽而归。归来自有文章做,不会与他人同,即可再次意游”;“读闲杂书......偶尔向墙根,水浊斑驳,瞥一点而逮形象,即与书中人、物合,越看越肖。或听室外黄鹂,莺莺恰恰能辨鸟语。”这三话都形象地写出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说说你的领悟。(6分)

14“与人交,淡,淡至无味,而观之极味人”;“不爱惜自己性命焉能爱人?”“冷若冰霜亦不交,心没同情岂有真心?”以上是作者的交友原则,你同意吗?针对其中之一谈谈你的见解。(8分)

四、实用类文体阅读(25分)

超级女声,一场疯狂的娱乐      心 晴 

  

2005年度“超级女生”终于落下帷幕,

  “超级女声”为什么火?这是一场草根阶层的狂欢,也有人说是迎合观众的“审丑”心理的无聊游戏。她的大获成功是一个偶然还是必然?对此的评价不一。

  其实,这是庶民时代的“庶民文化”与“精英文化”的抉择 。

 “庶民文化”与“精英文化”两者并不割裂。任何脱离了庶民基础的“精英文化”,都不过是曲高和寡的顾影自怜。超级女声的可取之处就在于:强调融合的同时亦展示差异。对于已经习惯了传统话语表达方式的人来说,这也许还需要时间去适应。

  900万条的短信投票,4亿观众的狂热追看,平面电视、网络媒体、“海陆空”式的全面跟进……刚刚落下帷幕的超级女声无疑创下了中国传媒史上的奇迹。然而,一直缠绕着它的“低俗”与“通俗”之争、沸沸扬扬的“黑幕说”、粉丝(fans)团自发的偶像保卫战、万人签名要求评委“下课”——大众的广泛参与,毁誉参半的外界评论,也让超女从一档节目演变成了全民讨论的话题现象。

用传统的眼光来看,超级女声实在是“疯”得有些不象话。不分唱法、不论外形、不问地域,只要喜爱唱歌并年满16周岁的女性(没有年龄上限),均可报名参加。也许不会再有其它的节目,会拥有比“超级女声”更多的演员。小女生们宁可逃课也要排队报名,“五音不全”也敢在数亿观众面前秀一把,铁杆追随者列着方队、举着海报声嘶力竭为偶像拉票、助威……此情此景,何等火热。很难说这里面到底有没有外界所传闻的“黑幕”,不过当我们看到公众用短信把心目中的偶像送上了冠军席,当网上的言论间或影响着评委的言行或主办方的安排时,没有人会怀疑,这是民意在国内电视节目中最好的释放。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不管是梦想还是幻想;每一个人都可能改变游戏结果,因为拇指调度掌控在自己手中。重视民意,不再自娱自乐,超级女声做到了。

也许自此以后,“低俗”会被重新定义:门槛低、通俗。“不限年龄”,“不限外型”,想唱就唱,主办方赚得盆钵满、场内选手唱得情意欢、全国观众看得兴致高,如此的“多赢”局面不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吗?

一档节目,不是观众多了就媚俗,观众少了就高雅。

也许正是这样的为中国本土媒体的“下里巴人”之路探道的原生态和不事打磨,才让它更有了一种真实之美,也才为它赢得了如此广泛的收视基础,但也因此招来如此多的口舌。今天的受众已经不同于从前,他们不愿意被动接受过滤后的“精品”,相比较媒体的精品标准,他们更愿意用自己的眼光和价值去参与评判和过滤。对于已经习惯了用传统话语表达方式的人来说,这也许还需要时间去适应。

就让我们在与“超女”们的同悲同喜同欢乐中,其乐融融吧。不管未来怎样,超级女声所提倡的“想唱就唱”精神,已经给了无数人实现梦想的勇气。就算没有人鼓掌,至少还能够勇敢地自我欣赏;就算舞台再空旷,也总能看到无数挥舞的荧光棒……在2005年的这个夏天,曾经有一个叫“超级女声”的节目让那么多的人疯狂过、感动过、梦想过。不管人们褒贬如何,它都已经成为这一年中最值得人们记取和思索的文化事件之一。

节选自《新闻世界》2005年第09期 

15.下列对新闻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有人说“超级女声”是一场草根阶层的狂欢,也有人说是迎合观众的“审丑”心理的无聊游戏,对她的大获成功,人们也是也各持一端。

B.超级女声现象表明:庶民文化”与“精英文化”两者并不割裂,任何脱离了庶民基础的“精英文化”,都不过是曲高和寡的顾影自怜。

C.大众的广泛参与,毁誉参半的外界评论,也让超女从全民讨论的话题现象演变成了一档节目,超级女声无疑创下了中国传媒史上的奇迹。

D.“超级女声”的海选是“多赢”的局面:是网上的言论影响着评委的言行或主办方的安排,是公众民意在国内电视节目中最好的释放......

E.“超级女声”也许正是由于为中国本土媒体的“下里巴人”之路探道的原生态和不事打磨,才让它更有了一种真实之美,赢得了如此广泛的收视基础。

16.从客观上,为什么说“超级女声”是“庶民文化”,它有什么特点?(6分)

17.“超级女声”自身有哪些“真实”之美?这种文化热现象又说明了什么?(6分)

18.本文为什么“超级女声,一场疯狂的娱乐”为题?依据原文,探究这场文化热现象给你留下了哪些启迪?请简要论述。(8分)

第Ⅱ (表达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9又一个”五一”黄金周过去了,在人们心怀惬忆,意犹未尽地返回各自的工作岗位时,旅游业面临的另一大难题也随之出现:如何充分挖掘“周末”短游的长期效应,能否使“旅游淡季”保持正常的发展式头,是保持自我生存的根本之路。“一板三眼”固然早已过时,但“径情直行”同样不可取。(8分)

⑴语段里的错别字有:( )应为( ); ( )应为( )。(2分)

⑵语段里的病句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根据上下文,解释划线的两个词语:(2分)

一板三眼:这里指___________。 径情直行:文中指___________。

20.下面是一份对“您愿意亲临‘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北京现场吗”的民意调查表,请你写出三条调查结论。(6分) (建议采用百分比来表示具体人数)

注:能(有): A   否(无):B    *“亲临的兴趣” A很强烈 B强烈 C还可以

(调查人数:230万)

人数

能否接受门票价格

北京有无住处

有无

私家车

能否预定

宾馆、饭店

能否脱身工作

家人可否同行

*亲临的兴趣

A

227、8

6、9

  6、29

2、3

1、69

22、8 

185

B

2、2

223、1

223、71

227、7

228、31

207、2

  23、2

C

  21、8

21今天,石蕊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到了,是“北京师范大学”。这是做了一辈子教师的姥姥给参谋的第二志愿(爸爸虽不大同意,但是远在支援贝宁的中国医疗队,只好无奈了)。欣喜之余,她想先给姥姥去个电话,再给在医院工作的妈妈和爸爸报个喜讯。除了妈妈及时分享了这份欢乐,姥姥、爸爸都不在,好在姥爷在家,父亲有语音留言电话。请你根据语境分别拟写这两个电话的内容,但不能出现“我被录取到‘北京师范大学’或‘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这类的字眼”,均在40字左右,人称不计入字数。(6分)

五.写作 (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茶,是中国人的一大饮品,也是中国的一道文化大餐,更是勤劳智慧的炎黄子孙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无论绿茶的逸人清香,红茶的可口醇厚,还是黄茶的唇齿回味,都令人神清目爽,好不惬意……,它以普及之广闻世,漂洋过海,遍及五洲;它也以功效全能见长,温胃养人,远胜咖啡;,它还已宏扬文化著称,《茶经》中外品评,流芳千载,……

在中国,具备上述特点的又何止茶文化一项呢?放眼中华的浩荡历史,纵观华夏的文明典章,深思古国的悠悠时光,你又想到了什么?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自己确定文体及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含义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或抄袭。

答题卡

学校      班级     考号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9    二、(一)、文言文阅读 19分)

7、(9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歌阅读(分)  

8、(3分)                                                                                                     

                                                 

                                        

9、(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分)

10

                            

                            

                            

  选考题(25(标明大题号码)    

11/15(5分)(  )( 

12/16(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17(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8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9(8分)

 

语段里出现的两个错别字是:(   )应为(   ),(   )应为(   )

语段里出现的病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板三眼:_________________    

径情直行:_________________

20、(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6分)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   

A

B

C

D

D

二、(一)、文言文阅读 (18分)

4、答案:C项错,应为“浇水”。

5、答案:D项,均为副词,“那么”。 (A、前“之”助词,表示句中跌宕;后“之”代词,代“青石”。  B、均为介词,但前解释为“用”;后解释为“来”。  C、前为代词,指“煤饼、垒石的底部”,后为词素,“其余”,相当与“此外”的意思。)

6、答案:D错,“石不堪灰者”是说“沿海的石头如果不能烧成石灰”,不是“若是不习惯使用石灰”。7、答案:

⑴ 石灰烧成之后,遇上水(也)永久不化。多少船只、多少墙壁,凡是填隙防水,是一定要用它的。

⑵ 先用煤掺泥做成煤饼,然后一层煤饼一层石灰石相间码放,最底下铺柴引燃煅烧。

⑶ 凡用石灰填补船缝时,那么(可)用桐油、鱼油调拌,并用很厚的绢、细纹的罗绸和蘸油的杵舂烂塞补夯实。

(二)诗歌阅读 (10分)   

8. 诗人是说国家多灾多难,此时登上高楼,即使周围繁花似锦,也只能引起沦落“寇盗”之手的百姓(客居他乡之人)的无限伤感和悲哀,无法排遣内心的苦悲。

9. 尾联借用两个历史人物的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后主”为三国时期的蜀汉皇帝刘禅,即以昏庸无能出名的阿斗。这个最终亡国被俘的可怜虫,为什么到今天祭祀他的祠庙还在哪?而当年在隆中好为《梁甫吟》的诸葛亮,尽管竭尽心智,劳瘁而死,却也无力回天。诗人以此自比,悲叹自己所处的时局命运之相似。

(三) 名句名篇默写 (7分) (1题必作,2、3题任选一道。)

10.

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

⑵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

⑶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弊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文学类阅读(25分)

答案:11.(BC)(4分)

B、原文没有“与世隔离的心境”之意;

C、前句引文只是说随着视野和空间的变化,人的感觉也在变化,没有“奋斗无止境”的意味。

16、请找出你认为是本文的关键语句,并做简要的分析。(6分)

本文的关键语句如 “吸清新空气,意尽而归。归来自有文章做,不会与他人同,即可再次意游”  “天有经纬而自检行为”  “读传统,读现代,常读常新”  “以我观我而我自知,自知乃于嚣烦尘世则自立。”。  (视学生自圆其说的分析理解能力给分。)

17、“三月生绒花”句是说,自家的居住环境之幽雅,就连新发的嫩绿的柳条苞芽,似乎也耐不住这种寂静,要好奇地观望女孩儿嬉戏、打闹的场面了。

“意尽而归”句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挚爱和生活带给他的创作灵感,并且写出他用创作再现世间美好的一切,再次品味内心所悟的独特感受。

“读闲杂书”句真实地再现生活中作者以书为伴,时时刻刻难以分离的情感,也表现出他用生活感受来品读作品内涵的审美情趣。)            (每点两分)

18、这种探究性质的试题,实际就是考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似写短小的评论文章。所以,可以参照作文的批改要求和标准。

建议:观点正确,评论到位,有相应的事例,结论简明且呼应论点。语言流畅、鲜明。

      (2分)     (2分)     (2分)    (2分)

四、实用类文体阅读(25分)

15、答案:

 

C错在原文是“也让超女从一档节目演变成了全民讨论的话题现象”

D错在与原文不一致:“当我们看到公众用短信把心目中的偶像送上了冠军席,当网上的言论间或影响着评委的言行或主办方的安排时,没有人会怀疑,这是民意在国内电视节目中最好的释放。”

16.从客观上,为什么说“超级女声”是“庶民文化”,它有什么特点?(6分)

参考答案:

因为“超级女声”让我们看到的是:公众用短信把心目中的偶像送上了冠军席,网上的言论间或影响着评委的言行或主办方的安排,是民意在国内电视节目中最好的释放。

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不管是梦想还是幻想;每一个人都可能改变游戏结果,因为拇指调度掌控在自己手中。(3分)

它有以下的特点:

900万条的短信投票,4亿观众的狂热追看,平面电视、网络媒体、“海陆空”式的全面跟进……

一直缠绕着它的“低俗”与“通俗”之争、沸沸扬扬的“黑幕说”、粉丝(fans)团自发的偶像保卫战、万人签名要求评委“下课”——大众的广泛参与,毁誉参半的外界评论,也让超女从一档节目演变成了全民讨论的话题现象。(3分

17.“超级女声”自身有哪些“真实”之美?这种文化热现象又说明了什么?(6分)

参考答案:

不分唱法、不论外形、不问地域,只要喜爱唱歌并年满16周岁的女性(没有年龄上限),均可报名参加。也许不会再有其它的节目,会拥有比“超级女声”更多的演员。

小女生们宁可逃课也要排队报名,“五音不全”也敢在数亿观众面前秀一把,铁杆追随者列着方队、举着海报声嘶力竭为偶像拉票、助威……此情此景,何等火热。

超级女声所提倡的“想唱就唱”精神,已经给了无数人实现梦想的勇气。就算没有人鼓掌,至少还能够勇敢地自我欣赏;就算舞台再空旷,也总能看到无数挥舞的荧光棒…… (4分 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对新事物、新现象,从排斥到接受、从狂热到回归理性,舆论界和公众都有一个接受的过程。 (2分)

18.本文为什么“超级女声,一场疯狂的娱乐”为题?依据原文,探究这场文化热现象给你留下了哪些启迪?请简要论述。(8分)

参考答案:

因为在2005年的这个夏天,曾经有一个叫“超级女声”的节目让那么多的人疯狂过、感动过、梦想过。不管人们褒贬如何,它都已经成为这一年中最值得人们记取和思索的文化事件之一。 (2分)

这是庶民时代的“庶民文化”与“精英文化”的抉择结果 ,超级女声的可取之处就在于:强调融合的同时亦展示差异;

超级女声做到了重视民意,不再自娱自乐,“低俗”会被重新定义:门槛低、通俗;

主办方赚得盆钵满、场内选手唱得情意欢、全国观众看得兴致高,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多赢”局面;

今天的受众已经不同于从前,他们不愿意被动接受过滤后的“精品”,相比较媒体的精品标准,他们更愿意用自己的眼光和价值去参与评判和过滤。

第Ⅱ卷 (表达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9、⑴语段里的错别字有:(忆)应为(意); (式)应为(势)。(2分)

⑵语段里的病句是:(4分)

如何充分挖掘“周末”短游的长期效应,能否使“旅游淡季”保持正常的发展(式)势头,是保持自我生存的根本之路

应改为:

充分挖掘“周末”短游的长期效应,使“旅游淡季”保持正常的发展势头,是保持自我生存的根本之路

⑶根据上下文,解释划线的两个词语:(2分)

一板三眼:这里指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径情直行:文中指凭主观意愿去做事。

20、答案:⑴、“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现场门票价格合适,超过99%的人能接受。

⑵、80%的被调查者有强烈的“亲临兴趣”。

⑶、但至少97%的被调查者有难以亲临现场的各种困难。

⑷、能携家属同行的约占被调查者总人数的10%。

21、参考答案:

   姥爷,请代我向姥姥转达感激之情,我一定不辜负她的期望和嘱托,做好教育事业的接力棒工作。

   爸爸,我要继承姥姥的未尽事业,别为我担心,我会给您增光添彩的,我一直是您的自豪、骄傲。

五、写作 (60分)  

22、作文根据2007年宁海卷评改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