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考语文试题 - 正文*

08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1

2014-5-11 0:08:03下载本试卷

08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4至8页,请写在答卷纸上。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读音全都不同的一组是

A.烂 嶙 问 情枉法

B.花 养 口 风捉影

C.干 训 析 酒结庐

D.藤 丽 旎 老卖老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今年的电影市场很红火,传统题裁的《荆轲刺秦王》既将上映,曾获茅盾文学奖的《尘埃落定》也将被搬上电影荧幕。

B.年轻的杨晨,尽管保持着一贯的平静和沉默,但事态的发展早已超出了他对残酷激烈的德国商业足球赛制的理解。

C.大学毕业后,我如愿进入出版社,从事想往已久的编辑工作,激动的心情难以用言语来描摩。

D.治学有“三种境界”,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努力不泄,“衣带渐宽终不悔”,就一定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姗处”的一天。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长江三角洲的各个城市在近几年有了飞速的发展,市镇领导们在城市规划、文化建设等方面处心积虑,集思广益,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B.做人要正派,你这样到处刺探他人隐私是不道德的,古人不是也说过要目不窥园吗?

C.中国的经济改革形势目前正方兴未艾,相信我们可以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提高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

D.由NBA球星组成的美国梦之队,在球场上往往所向无敌,他们的高超球技和完美配合令其他球队望尘莫及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们的故土情愫,并不决定地理位置的远近,有时离故土愈远情丝愈长。

B.不管物质生活得到多么大的改善,世风开放到何等程度,过严谨自律的生活都是十分重要的。

C.面对对方高大的个头,我不但不害怕、不畏缩,而是奋起反抗。

D.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二、阅读下文,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王维的境界

钱穆
  ①最近偶然看《红楼梦》,有一段话,现在拿来作为开始。林黛玉讲到陆放翁的两句诗:
     重帘不卷留香久
     古砚微凹聚墨多
有个丫鬟很喜欢这一联,去问林黛玉。黛玉说:“这种诗千万不能学,学作这样的诗,你就不会作诗了。”下面她告诉那丫鬟学诗的方法。她说:“你应当读王摩诘、杜甫、李白跟陶渊明的诗。每一家读几十首,或是一两百首。得了了解以后,就会懂得作诗了。”这一段话讲得很有意思。
  ②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则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若说它完全没有人,也不尽然,到底该有个人在里面。这个人,在书房里烧了一炉香,帘子不挂起来,香就不出去了。他在那里写字,或作诗。有很好的砚台,磨了墨,还没用。则是此诗背后原是有一人,但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因此人并不见有特殊的意境,与特殊的情趣。无意境,无情趣,也只是一俗人。
  ③此刻先拿黛玉所举三人王维、杜甫、李白来说,他们恰巧代表了三种性格,也代表了三派学问。王摩诘是释,是禅宗。李白是道,是老庄。杜甫是儒,是孔孟。摩诘诗极富禅味。后来人论诗,主张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但作诗怎能不著一字,又怎能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呢?我们可选摩诘一联句来作例:
     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此一联拿来和上引放翁一联相比,两联中都有一个境,境中都有一个人。“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那境中人如何,上面已说过。现在且讲摩诘这一联。在深山里有一所屋,有人在此屋中坐,晚上下了雨,听到窗外树上果给雨一打,朴朴地掉下。草里很多的虫,都在雨下叫。那人呢?就在屋里雨中灯下,听到外面山果落,草虫鸣,当然还夹着雨声。这样一个境,有情有景,把来和陆联相比,便知一方是活的动的,另一方却是死而滞的了。

④这一联中重要字面在落字和鸣字。在这两字中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来。大概是秋天吧,所以山中果子都熟了。给雨一打,禁不起在那里朴朴地掉下。草虫在秋天正是得时,都在那里叫。这声音和景物都跑进到这屋里人的视听感觉中。那坐在屋里的这个人,他这时顿然感到此生命,而同时又感到此凄凉。生命表现在山果草虫身上,凄凉则是在夜静的雨声中。我们请问当时作这诗的人,他碰到那种境界,他心上感觉到些什么呢?我们如此一想,就懂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八个字的涵义了。正因他所感觉的没讲出来,这是一种意境。而妙在他不讲,他只把这一外境放在前边给你看,好让读者自己去领略。若使接着在下面再发挥了一段哲学理论,或是人生观,或是什么杂感之类,那么这首诗就减了价值,诗味淡了,诗格也低了。
  ⑤但我们看到这两句诗,我们总要问,这在作者心上究竟感觉了些什么呢?我们也会因为读了这两句诗,在自己心上,也感觉出了在这两句诗中所涵的意义。这是一种设身处地之体悟。亦即所谓欣赏。我们读上举放翁那一联,似乎诗后面更没有东西,没有像摩诘那一联中的情趣与意境。摩诘诗之妙,妙在他对宇宙人生抱有一番看法,他虽没有写出来,但此情此景,却尽已在纸上。这是作诗的极高境界,也可说摩诘是由学禅而参悟到此境。

节选自《中国文学论丛·谈诗》有删改

 

5、对“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的是全诗有着特殊的意境和特殊的情趣,在诗的背后要有人。

B.指的是做诗要有禅味,要有情有景,而且必须是富有动感的景色。

C.指的是一个字都不写,却能让读者感受到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

D.指的是不直接讲出作者所感觉的,而是让读者通过外境去领略诗歌的意境。

 

6、根据文章的第四段进行判断,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落”字和“鸣”字用得好,是因为这两个字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

B.“落”字体现了生命不堪秋雨侵袭的脆弱,“鸣”字表现了草虫夜半哀鸣的凄凉。

C.王维“顿然”感到此生命同时又感到此凄凉,这正是诗中禅意之所在,别有意境。

D.这一联好就好在留有余地让读者自己去领略,若是直接抒发议论,就降低了诗格。

 

7、下列和文章相关的论述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学诗应以王维、杜甫、李白、陶渊明为宗师,向陆游学无异于问道于盲。

B.陆放翁的这一联虽然对仗工整,形式整饬,但并无特殊的意境和情趣。

C.只有参禅悟禅,才能体味到“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中蕴含的无限深意。

D.按照作者的评价标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比文中所举两例更为高妙。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吾庐记  清·魏禧

季子礼,既倦于游——南极琼海,北抵燕,于是作屋于勺庭之左肩,曰:“此真吾庐矣!”名曰吾庐。

庐于翠微址最高,群山宫之,平畴崇田,参错其下,目之所周,大约数十里,故勺庭为胜焉。于是高下其径,折而三之。松鸣于屋上,桃、李、梅、梨、梧桐、桂、辛夷之华,荫于径下,架曲直之木为槛,垩以蜃灰,光耀林木。

客曰:“斗绝之山,取蔽风雨足矣。季子举债而饰之,非也。”或曰:“其少衰乎!将怀安也。”

方季子之南游也,驱车瘴癞之乡,蹈不测之波,去朋友,独身无所事事,而之琼海,至则飓风夜发屋,卧星露之下。兵变者再,索人而杀之,金铁鸣于堂户,尸交于衢,流血沟渎。客或以诸家。家人忧恐泣下,余谈笑饮食自若也。及其北游山东,方大饥,饥民十百为群,煮人肉而食。千里之地,草绝根,树无青皮。家人闻之,益忧恐,而季子竟至燕

客有让余者曰:“子之兄弟一身矣,又唯子言从。今季子好举债游,往往无故冲危难,冒险阻,而子不禁,何也?”余笑曰:“吾固知季子之无死也。吾之视季之举债冒险危而游,与举债而饰其庐,一也。且夫人各以得行其志为适。终身守闺门之内,选耎趑趄,盖井而观腰舟而渡,遇三尺之沟,则色变不敢跳越,若是者,吾不强之适江湖。好极山川之奇,求朋友,揽风土之变,视客死如家,死乱如死病,江湖之死如衽席,若是者,吾不强使守其家。孔子曰:‘志士不忘在沟壑。’夫若是者,吾所不能而子弟能之,其志且乐为之,而吾何暇禁!”

季子为余言,渡海时舟中人眩怖不敢起,独起视海中月,作《乘月渡海歌》一首;兵变,阖而坐,作《海南道中诗》三十首。余乃笑吾幸不忧恐泣下也。

庐既成,易堂诸子,自伯兄而下皆有诗,四方之士闻者,咸以诗来会,而余为之记。

 

注释:魏禧 (1624—1680)字冰叔,号裕斋,又号勺庭,宁都人。与兄魏祥、弟魏礼(字和公,号季子)皆有文名,时称“宁都三魏”,而禧为最。明亡,绝意仕进。康熙十八年征为博学鸿词,不就。遂隐居翠微峰,讲学易堂,为“易堂九子”之首。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故勺庭为胜焉      杌陧之象,清季有加

B.将怀安也        尔无忘乃父之志

C.客或以诸家       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D.又唯子言从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谓也

 

9、对下列词语在文中含义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盖井而观:盖住井口观天,喻眼光闭塞。

B.腰舟而渡:腰间系着葫芦渡水,喻做事过慎。

C.高下其径:随地势高下为路。

D.志士不忘在沟壑:指显贵后不忘微贱患难的时候。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评析有错的一项是

A.作者借为其弟魏礼筑吾庐作记,写魏礼之为人,突出魏礼冒险危而远游的性情。文章叙议交错,转换自然。无论状物写景,叙事记人,都显得摇曳生姿,意味无穷。

B.作者从吾庐爽朗优美的环境入手,引出对弟弟外出远游和归山隐居两种看上去矛盾的行为的议论,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应该有自己的抱负,并且以实现自己的目标愿望为志趣。

C.作者对其弟“举债冒险危而游”的行为并不赞赏,认为季子礼“南极琼海,北抵燕”,“冲危难,冒险阻”只是“得行其志为适”,但人各有志,不应强求。

D.“人间最苦是飘零”是安土重迁的中国人之基本文化共识。然而,明遗民之于漂泊和云游似乎心存痴迷,“客死如家”,“江湖之死如衽席”的说法流露出作者的复杂心态。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20分)

以下题目请做在答卷纸上。

 

四、(23分)

1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9分)

(1)家人闻之,益忧恐,而季子竟至燕。(3分)

 

                                  

 

(2)好极山川之奇,求朋友,揽风土之变,视客死如家,死乱如死病,江湖之死如衽席,若是者,吾不强使守其家。(6分)

 

                                        

 

                                        

 

 

 

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8分)

子夜吴歌

李白

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冷针,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1)、从《秋歌》前四句看,诗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诗人又是如何营造这种意境的

(4分)

                                       

 

(2)两首诗主题相同,但写法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加以阐释。(4分)

                                        

 

13、默写(以下两题任选其一,6分)

(一)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王勃《滕王阁序》)

 

(二)(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孟子·告子上》)

(2)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刘禹锡《石头城》

(3)          ,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尘满面,鬓如霜。(苏轼《江城子》)

 

五、(22分)

请阅读以下材料,完成14-17题

 

蚁 国 之 镜

筱敏

我们日常总与蚂蚁相遇,林地里,草丛中,家居的窗台或橱柜里,然而它们于我们是陌生的,正如我们与每日里擦肩而过的如鲫人群是陌生的。我们无所容心,甚至对置身其中的社会亦无所容心,何况蚂蚁。

然而那是一个怎样令人惊骇的社会!

它们有十分严明的阶级和分工系统,这是由女王根据其部族需要,在产卵时就确定了的。极其固定的无从僭越的阶级地位,相当僵化的沿续终生的分工。那些劳作终生的工蚁,那些战死沙场的兵蚁,那些被赋予了新一轮繁衍重任因而得以特别饲育的女王乳蚁,那些被派往夜空进行婚飞大典的雄蚁,……恰如一部庞大机器上的万千齿轮和螺丝钉,它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秩序井然地奉献于部族的同一意志。个体是可以替换的,正如大批量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可以随时替换。就连大机器的心脏——女王,也是可以由新女王取代的。但机器的运行体制不能替换,部族的生命因这永不更易的体制而绵延。

它们侵略,杀伐旁族蚁类,掠夺邻国,不仅为着扩张势力范围,而且将战败国的幼蚁和蚁卵俘获过来,把它们驯养成奴隶,终生都不试图反抗也不试图逃脱的奴隶,像戴着无形的枷锁。

它们饲养家畜,那些蚜虫、树跳蚤、介壳虫们,失了本性似的匍匐在蚁国里,像奶牛一样为主人生产蜜露。这些蚁国的家畜也如人类的家畜一样因驯服而退化,渐失保护自己的结构,甚至已不能用腿来跳跃了。

它们忠于女王。一个部族,一个女王,一个意志,构成一个极权主义的稳定的国家。以至蚁类学家认为单个的蚂蚁只是细胞,仅处在死亡再生的循环链上,处在森严坚致的整体之中。而所谓的个体,在蚂蚁那里指的是整一个部族。一个蚂蚁帝国便是一个超级生物体。这是生物进化史中的怪兽,它是以完全的无视个体而发展并强盛的,帝国的生命代表着所有个体生命。

于是,蚁国里奉行的是利他主义和绝对的牺牲精神:它们可以用身体相互勾挂,组成巨大的蚁帘,以此为部族的巢,并听命女王的需要,随时缩紧或扩展以调节巢内的温度;它们可以用身体充当蓄粮的蜜罐,听凭被填塞成骇异的球状,然后驯顺地把自己挂在穴顶,静待部族需要时取食;它们可以在洪水中用身体结成厚厚的蚁筏,让女王和幼蚁安然为乘客,随波漂流,直到触及涯岸,只要女王能登陆重建一个蚁国,何顾水面浮起多少工蚁的尸首;在大火来袭的绝境中,它们可以团成硕大的蚁球,将女王护在中心,英勇壮烈地滚过火海;它们还可以将自身生长为自杀性炸弹,当遭强敌攻击时,猛烈收缩腹部肌肉,身体立刻爆裂,使充满毒液的巨大腺体四散迸溅,与周遭的敌手同归于尽……

这一切,是需要信仰支撑的,蚂蚁以部族的延续帝国的强盛为信仰,在此之外,单个的蚂蚁是没有生存理由的。人也同样需要信仰,家族、民族、国家,以及为这一切而建造的种种宗教和主义。所谓个人的价值这种东西,是相当晚近的事情。人类曾拼力——包括强力和暴力——去建立的某种乌托邦帝国,在蚂蚁那里早已建成了,蓝图是现成的完备的,运作经历史证明也是圆满的,只要人类甘愿模拟蚂蚁。

蚁类学家威尔逊先生说:“社会生物学以新的方式最好地解释了人类群体行为的细微部分……”他遭到了众人的猛烈攻击。人愿意相信自己是万物之灵,人愿意在上帝那里照见自己,而不是在蚂蚁那里。只是威尔逊先生们端出来的那面镜子,备受攻击中已立在那里了,在这面展示蚂蚁帝国戏剧的镜面中,人们却时时照见了人类社会的实像,于是不免震悚,惊惕。

 

14、文章开头为什么把朝夕可见的蚂蚁于我们的陌生,类比于我们“与每日里擦肩而过的如鲫人群”的陌生?(4分)

                                       

 

15、 如何理解下列词语、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单个的蚂蚁只是细胞(2分)

(2)在这面展示蚂蚁帝国戏剧的镜面中,人们却时时照见了人类社会的实像(2分)

(1)                                                                             

(2)                                                                             

 

16、“然而那是一个怎样令人惊骇的社会”,从文中看,蚂蚁王国是怎样一个令人惊骇的社会?(4分)人们从“蚁国之镜”中照见了人类社会的实像,不免“震悚”、“惊惕”。“惊骇”和“惊惕”的内涵一样吗?请具体阐述。(4分)

 

                                       

 

17、文中说“人类曾拼力——包括强力和暴力——去建立的某种乌托邦帝国,在蚂蚁那里早已建成了”,“运作经历史证明也是圆满的”,你认为人类的“乌托邦帝国”会圆满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自己的理解?(6分)

                                       

 

六、(15分)

18、下面一段话的正确顺序是                 。(4分)

①不同的是,对于水来讲,以前它们从海洋出发最后再回到海洋,只是完成了一次次轻松愉快的旅行(它们徒手而来,空手而归)。

②在世界上,现在有两种事物的循环或轮回比较相像,一种是树叶,一种是水。

③后来,由于人类的崛起及其对地表的无限开掘和占据,它们便沦为了苦难的往返搬运不息的奴隶。

④这是两种壮美的、周而复始的运行:树叶春天从土地升到树上,秋天它们带着收集了三个季节的阳光又复归土地。

⑤而水从海洋升到天空,最终通过河流带着它们搬运的土壤又返回海洋(江河就是它们的永恒的道路和浩荡的队伍)。

 

19、请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准确概括“文人的清高”的含义,要求不超过35个字。(5分)

文人的清高源自于文人对理想人格的企盼。理想人格是人类精神的高度凝聚,历代思想家肩负着理想人格设计的使命身体力行之,在人类精神的发展进程中,树起了一块块界碑。理想人格以“虽不能至然人心向往之”、“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特殊功力提升和矫正着现实人格。中国文人从小就读经史子集,耳濡目染的均是“圣人之言”,久而久之,便不自觉地以书本所描绘的理想人格自居。但环顾左右,都是活生生有欲望、汲汲自营少管他人、且情感日趋功利化的感性人,心灵便受到重创,心境便大失衡。然自身修养的惯性,使文人不甘“沦落”,便满怀忧怨自我恪守。于是,清高就成了文人操守的最后一块盾牌,可怜可叹,但悲壮。

文人的清高是                                    

 

20、我们住在钢筋混凝土的灰色世界里,我们的眼睛渐渐失去了灵动的光辉,我们不再相信自然界的山川草木是冥冥有灵的,这是人类生命力委顿的征兆。我们传统的节令,不是身外纯自然的季节,而是生命的四季,四季的景致莫不附着于生命的脉动。比如:

清明——字眼里便有水汽氤氲。

大暑——热烈的极至,蝉歌如雨。

请你在“立春、惊蛰、夏至、寒露、霜降、大雪”这几个节气中挑选两个,写两则节气的个人解读。要求意蕴恰切,情感真挚,富有诗意,每则不要超过20个字。(6分)

 

                                       

七、作文(60分)

21、当今社会,“速度”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追求的目标,无论是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文化教育领域乃至于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速度已俨然成为一个主题词:高速增长、火车提速、速成、速递、速记、速配、快餐、快读、快速、快捷……

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和认识?请以“速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答案

选择题:

C B D B  D B B  BDC

翻译

1、喜欢游遍奇山异水,寻求良朋好友,收集(历览)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把死在外地看作与死在家里一样,死于祸乱如死于疾病一样,死在江湖野地如死在床席之上一样,如果是这样的人,我是不会强迫他死守在家里的。

2、我听到世人说,诗人很少显达而多不得志。难道是这样吗?大概世间的流传的诗多是古代不得志者的言辞。

诗歌鉴赏

1.(1)孤寂(悲凉、凄凉、凄苦)1分

(2)①情景交融给2分(或融情、景、声、色于一体)

②“感觉联通”或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化)1分,要注意“吹”的特殊用法

③营造出浑然天成的意境之美1分(回答中要点出诗歌意境的特点)

(②③两点答到任意一点即可。)

2.①《秋歌》写景抒情,《冬歌》写人叙事;

②《秋歌》中有场景描写,《冬歌》则着力刻画一个生活片断(细节描写);

③《秋歌》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则着力于个体形象的刻画;

(一点2分,答到两点即得满分。)

默写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两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十年生死两茫茫,纵使相逢应不识。

现代文

1、答:我们都只知其形,我们无所容心,对蚂蚁与人类自身都缺少足够的深入了解、由衷的关怀。2’

说蚂蚁是为了说人,说蚂蚁的生存状态是为了“映照”人类社会。形成了首尾呼应。 2’

2、答:(1)仅处在死亡再生的循环链上,处在森严坚致的整体之中。1’而所谓的个体,在蚂蚁那里指的是整一个部族。1’

(2)社会生物学以新的方式,通过蚂蚁的生存之道,可以解释人类群体行为的细微部分。

(点明蚂蚁1分;社会生物学以新的方式,可以解释人类群体行为的细微部分。1分)

3、有十分严明的阶级和分工系统;  战争、侵略,扩张势力范围。 畜养家畜

奉行的利他主义和绝对的牺牲精神,来完成部族的理想(利益)。(答忠于女王也给分)

(许多个体也在其中丧失情感、尊严、自由,以及对这些东西的需求,人只能孤独的活着。答到这一点也可给一分)

惊骇:面对蚂蚁王国的奇特景象后感到的惊奇与害怕。

惊惕:是由蚁国之镜中反思人类社会行为的细微部分后的震惊与惊惕。

4、丧失自由

丧失尊严   丧失个人价值

许多个体在“集权社会”中丧失情感、尊严、自由,以及对这些东西的需求,人与人之间隔阂很深,人只能孤独的活着。

语用

18、2.4.5.1.3

19、文人的清高是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发生隔膜和冲突的产物。或:文人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中对自我的恪守(坚持)

20、略。